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剪切流中液滴变形及破裂的数值模拟
1
作者 龚旺 杨帆 《能源研究与信息》 CAS 2024年第1期51-60,共10页
基于格子Boltzmann颜色梯度模型,针对二维剪切流场中液滴的变形及破裂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剪切流动中毛细数Ca、雷诺数Re和流体黏度比λ对液滴变形的影响,并在Re−Ca相图中区分了三种不同的液滴变形或破裂方式。为了进一步掌握界面对... 基于格子Boltzmann颜色梯度模型,针对二维剪切流场中液滴的变形及破裂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剪切流动中毛细数Ca、雷诺数Re和流体黏度比λ对液滴变形的影响,并在Re−Ca相图中区分了三种不同的液滴变形或破裂方式。为了进一步掌握界面对液滴内部不同位置流体的作用,引入示踪粒子并分析其在液滴内的运动规律。结果表明:随着Ca的增大,液滴的变形效果和偏转角度更明显,示踪粒子运动受到的影响较大;随着Re的增加,液滴的变形程度加大,但偏转角度受其影响较弱,示踪粒子运动受其影响显著;在低黏度比(λ<0.8)时,液滴会经历大幅度变形过程,当黏度比继续增大,其变形参数反而会减小;示踪粒子离初始圆心距离越近,运动路程越大,受到的剪切作用越大,且其在剪切作用下离界面越来越近,并最终达到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色梯度模型 剪切流动 液滴变形 液滴破裂 示踪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场破乳分散相液滴行为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亮 冯永训 +3 位作者 董守平 张建 郭长会 余忠俊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33,共6页
旨在为研究高效的复杂乳化液的处理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从微观角度研究电破乳机理,设计构建了适合本研究特点的电破乳分散相液滴行为观察系统,针对高压静电场中液滴的变形、破裂、碰撞、聚合及运动等行为进行了细致的实验研究,获取了大量... 旨在为研究高效的复杂乳化液的处理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从微观角度研究电破乳机理,设计构建了适合本研究特点的电破乳分散相液滴行为观察系统,针对高压静电场中液滴的变形、破裂、碰撞、聚合及运动等行为进行了细致的实验研究,获取了大量液滴行为的珍贵图像资料,通过数据及理论分析探讨了影响液滴行为的主要因素,并从工业应用角度分析了其对电脱水工艺的影响,同时从乳化液系统的力学特性入手,通过受力分析初步建立了液滴形态的数学模型,并尝试进行了简单的数值求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破乳 液滴 变形 聚合 受力分析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产水气藏携液模型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8
3
作者 周瑞立 周舰 +2 位作者 罗懿 李璇 刘玉祥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4期123-128,共6页
准确预测气井临界携液气流量,对优化气井工作制度、排除井筒积液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液滴模型未考虑液滴变形和液滴大小的影响,将临界韦伯数取为定值或认为临界携液气流量与临界韦伯数无关,导致模型的关系式系数为定值,存在一定理论不足... 准确预测气井临界携液气流量,对优化气井工作制度、排除井筒积液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液滴模型未考虑液滴变形和液滴大小的影响,将临界韦伯数取为定值或认为临界携液气流量与临界韦伯数无关,导致模型的关系式系数为定值,存在一定理论不足。综合考虑液滴变形和液滴大小特征,由液滴质点力平衡理论和能量守恒原理导出了气井临界携液气流量计算新模型。新模型的关系式系数随压力增大而变大,为1.92~5.30,弥补了现有液滴模型的关系式系数为定值的缺陷。现场应用表明:新模型预测大牛地气田气井积液状态与实际较吻合,可满足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携液 液滴变形 临界韦伯数 液滴模型 临界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滴在气体介质中剪切破碎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楼建锋 洪滔 朱建士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0-213,共4页
液滴变形和破碎是燃料抛撒问题的重要过程。本文将VOF方法和标准k-ε湍流模型组合,建立了计算液滴在气流中变形破碎过程的数值方法。数值模拟了相关的实验,计算得到的液滴破碎过程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几个关键参数(We... 液滴变形和破碎是燃料抛撒问题的重要过程。本文将VOF方法和标准k-ε湍流模型组合,建立了计算液滴在气流中变形破碎过程的数值方法。数值模拟了相关的实验,计算得到的液滴破碎过程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几个关键参数(Weber数、Ohnesorge数、液气密度比)对液滴破碎过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Weber数对液滴变形破碎起促进作用,而Ohnesorge数和液气密度比起阻碍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 变形 破碎 VOF方法 湍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流场中液滴形变的三维力学模型初探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红光 董守平 +2 位作者 刘国彪 王彦丽 姜雪梅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16,共4页
分析了油水乳化液中分散相液滴的受力及形变,从理论上提出了剪切流场中液滴形变的三维力学模型。通过实验观测了液滴在由两个同心圆筒形成的旋转剪切流场中的变形情况,并对建立的三维力学模型进行了验证。测量结果表明:实验观测值和理... 分析了油水乳化液中分散相液滴的受力及形变,从理论上提出了剪切流场中液滴形变的三维力学模型。通过实验观测了液滴在由两个同心圆筒形成的旋转剪切流场中的变形情况,并对建立的三维力学模型进行了验证。测量结果表明:实验观测值和理论值有较好的一致性。未加乳化剂时,在z方向上,随着液滴拉伸率的增加,液滴的变形收缩系数也随之增加;与未加乳化剂时相比,加入乳化剂时液滴的变形收缩系数偏离理论值更大;对于有表面活性剂的自由液滴来说,液滴破裂所需要的临界剪切率比没有表面活性剂时要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流场 液滴形变 剪切应力 收缩系数 拉伸率 三维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气液比气井临界携液气流量计算新模型 被引量:15
6
作者 周舰 王志彬 +2 位作者 罗懿 李颖川 李璇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6期775-778,796,共5页
基于气井井筒积液对气藏开发的危害性,在现有携液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受力平衡理论和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气井临界携液气流量计算新模型;通过引入新模型系数,对液滴大小及液滴变形特征进行了综合表征。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新模型系数随压力... 基于气井井筒积液对气藏开发的危害性,在现有携液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受力平衡理论和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气井临界携液气流量计算新模型;通过引入新模型系数,对液滴大小及液滴变形特征进行了综合表征。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新模型系数随压力增大而增大,有效地弥补了现有携液模型存在的不足。现有携液模型及新模型的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新模型在高、低压气井中均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现场应用新模型有效预测了大牛地气田气井的积液状态,为产水气藏的有效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水气藏 高气液比 临界气流量 携液模型 液滴变形 临界韦伯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流场中分散相液滴形变三维力学模型论证 被引量:5
7
作者 王亮 董守平 +3 位作者 周建平 郭长会 张明明 王会娟 《石油化工设备》 CAS 2011年第2期1-6,共6页
针对乳化液破乳机理研究中剪切流场作用下分散相液滴形变模型选择的问题,通过改进设计内、外桶反向旋转剪切实验装置,并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从实验的角度率先对液滴变形的基本模型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液滴在剪切流场中发生三维力... 针对乳化液破乳机理研究中剪切流场作用下分散相液滴形变模型选择的问题,通过改进设计内、外桶反向旋转剪切实验装置,并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从实验的角度率先对液滴变形的基本模型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液滴在剪切流场中发生三维力学变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变形规律及变形机理进行了一定的实验及理论探讨,提出了液滴形变非仿射度概念。通过对剪切流场中变形液滴表面应力分布进行模拟,提出了更加准确的液滴模型描述方法,为今后精确变形液滴形态数学模型的建立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液 破乳机理 剪切流场 液滴形变三维模型 非仿射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流场中分散相液滴行为研究
8
作者 王亮 董守平 +4 位作者 张建 郭长会 周建平 张明明 王会娟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31,共6页
目前乳化液破乳机理研究领域对剪切流场作用下分散相液滴行为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需要解答的问题。通过设计内外筒反向旋转剪切实验装置,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从实验角度进行了系统研究。实验数据显示液滴在剪切流场中发生三维力学变形,... 目前乳化液破乳机理研究领域对剪切流场作用下分散相液滴行为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需要解答的问题。通过设计内外筒反向旋转剪切实验装置,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从实验角度进行了系统研究。实验数据显示液滴在剪切流场中发生三维力学变形,通过提出液滴形变非仿射度和综合变形度的概念,对液滴变形规律及其机理进行了相应的实验及理论探讨。同时,通过新颖可靠的测量方法,探索了液滴变形过程中内外流场压差的变化规律,数据显示液滴内外压差变化显著,且影响液滴形态。此外,还对剪切流场中液滴的变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及理论符合较好。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液滴模型描述方法,为今后精确液滴变形形态数学模型的建立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乳 剪切流场 液滴形变 三维力学模型 非仿射度 综合变形度 压差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场作用下液液系统中液滴变形的计算模型
9
作者 张军 崔玉敏 何宏舟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391-1398,共8页
基于单元变形的思路,由单元守恒方程出发,建立电场中液滴变形的数值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将该模型与偶极模型相耦合,提出液滴聚结的计算方法.由所建模型及计算方法,编制数值计算程序对几种参数下液滴的变形及聚结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 基于单元变形的思路,由单元守恒方程出发,建立电场中液滴变形的数值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将该模型与偶极模型相耦合,提出液滴聚结的计算方法.由所建模型及计算方法,编制数值计算程序对几种参数下液滴的变形及聚结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对液滴变形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符较好,对液滴聚结过程的模拟与实验结果大致相符,预测的聚结时间稍低于实验值.如果进一步提高单元阻力的模化精度及单元离散精度,所建模型会有较好的适用性.所建模型可实现对液滴的扁平形变形的预测.研究结果对液滴电变形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变形 液液系统 数值模拟 模型 液滴聚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界面计算方法对液滴在电场作用下变形数值模拟精度的影响
10
作者 刘强 吴健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79-984,共6页
液滴在电场作用下的变形是电流体动力学的基础课题之一,表面张力的计算精度对液滴变形量的模拟结果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开源计算流体动力学平台OpenFOAM的VOF模型为框架,研究了MULES和isoAdvector两类界面更新算法与相分数梯度和RDF函数... 液滴在电场作用下的变形是电流体动力学的基础课题之一,表面张力的计算精度对液滴变形量的模拟结果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开源计算流体动力学平台OpenFOAM的VOF模型为框架,研究了MULES和isoAdvector两类界面更新算法与相分数梯度和RDF函数两类曲率算法对电场作用下液滴变形模拟精度的影响。研究表明,isoAdvector算法相比MULES算法对网格密度的要求更低,但其耦合相分数梯度算法计算表面张力的误差较高。isoAdvector算法耦合RDF函数算法计算误差较低,并且在使用轴对称网格时,只有该算法能够同时处理液滴平行于电场和垂直于电场方向的变形,得到的数值结果与解析解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流体动力学 VOF模型 液滴变形 表面张力算法 OPENFO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量力作用下液滴变形及破裂现象的LBM模拟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胤 杨帆 +1 位作者 郭雪岩 戴韧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01-807,共7页
基于伪势模型的两相格子Boltzmann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模拟研究了液滴在质量力作用下的运动、变形和破裂现象.根据Young-Laplace定律确定模拟中所需的表面张力系数值,并对模型中表面张力所应具有的各向同性特性进行验证... 基于伪势模型的两相格子Boltzmann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模拟研究了液滴在质量力作用下的运动、变形和破裂现象.根据Young-Laplace定律确定模拟中所需的表面张力系数值,并对模型中表面张力所应具有的各向同性特性进行验证;计算了不同Bond数和Ohnesorge数时液滴的运动和变形过程.结果表明:随着Bond数的增大,液滴变形不断加剧并最终破裂;随着Ohnesorge数的增大,液滴趋向于维持其原始形状,运动过程中破裂现象的发生将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子BOLTZMANN方法 液滴变形 破裂 模拟 伪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TAB模型的液滴变形破碎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卞迁 孙凤贤 《节能技术》 CAS 2022年第4期305-309,320,共6页
为研究单个液滴在高温气流中的变形破碎过程,以正十二烷液滴为例,建立了考虑对流、辐射耦合加热对液滴物性和气流热物性变化的改进泰勒类比破碎(TAB)模型,编制了计算程序。在与文献结果对比验证的基础上,数值模拟了高温环境中液滴变形... 为研究单个液滴在高温气流中的变形破碎过程,以正十二烷液滴为例,建立了考虑对流、辐射耦合加热对液滴物性和气流热物性变化的改进泰勒类比破碎(TAB)模型,编制了计算程序。在与文献结果对比验证的基础上,数值模拟了高温环境中液滴变形破碎过程,得到了不同环境因素下液滴表面温度和无量纲直径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液滴升温所预测的液滴变形明显加快;在较高辐射源温度下,辐射加热对液滴表面温度和变形的影响较小;随着气液相对速度加快,对流换热系数增大,液滴温升对液滴变形的促进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液滴 液滴动力学 TAB模型 变形破碎 热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w progress and future exploration targets in petroleum geological research of ultra-deep clastic rocks in Kuqa Depression,Tarim Basin,NW China
13
作者 WANG Qinghua YANG Haijun YANG We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5年第1期79-94,共16页
Significant exploration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ultra-deep clastic rocks in the Kuqa Depression,Tarim Basin,over recent years.A new round of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research has formed four new understandings:(1)Es... Significant exploration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ultra-deep clastic rocks in the Kuqa Depression,Tarim Basin,over recent years.A new round of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research has formed four new understandings:(1)Establish structural model consisting of multi-detachment composite,multi-stage structural superposition and multi-layer deformation.Multi-stage structural traps are overlapped vertically,and a series of structural traps are discovered in underlying ultra-deep layers.(2)Five sets of high-quality large-scale source rocks of three types of organic phases are developed in the Triassic and Jurassic systems,and forming a good combination of source-reservoir-cap rocks in ultra-deep layers with three sets of large-scale regional reservoir and cap rocks.(3)The formation of large oil and gas fields is controlled by four factors which are source,reservoir,cap rocks and fault.Based on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relationship of these four factors,a new three-dimensional reservoir formation model for ultra-deep clastic rocks in the Kuqa Depression has been established.(4)The next key exploration fields for ultra-deep clastic rocks in the Kuqa Depression include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The 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fields include the deep multi-layer oil-gas accumulation zone in Kelasu,tight sandstone gas of Jurassic Ahe 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structural zone,multi-target layer lithological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n Zhongqiu–Dina structural zone,lithologic-stratigraphic and buried hill composite reservoirs in south slope and other favorable areas.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fields include deep coal rock gas of Jurassic Kezilenuer and Yangxia formations,Triassic Tariqike Formation and Middle-Lower Jurassic and Upper Triassic continental shale gas.The achievements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enriching the theory of ultra-deep clastic rock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guiding the futur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deploy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im Basin Kuqa Depression ultra-deep layers clastic rock multi-layer structural deformation multilayered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new three-dimensional accumulation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