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2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accumulative effect of multiple pulses on acceleration sensor
1
作者 Jie Shen Yong He +4 位作者 Xu-chao Pan Zhong Fang Hong Chen Wan-li Zhang Yun-lei Sh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5期772-780,共9页
Intentional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i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safety of electronic devices. Multiple electromagnetic pulses will be coupled and transmitted to electronic devices through the cables.Accumulative e... Intentional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i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safety of electronic devices. Multiple electromagnetic pulses will be coupled and transmitted to electronic devices through the cables.Accumulative effects are generated, which make it easier for damage to occur in the electronic devices. In this article,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micro-silicon acceleration sensors is introduced. The accumulative effects of multiple pulses on acceleration sensors is studied by a large number of injection experiments.The accumulation trends of multiple pulses with different pulse numbers and intervals are analyzed. The damaged structures inside abnormal sensor amplifiers were observed via optical microscop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umulative effect is strengthened with increased pulse number or decreased pulse interval, and the threshold voltage for multiple pulses on the acceleration sensor decreases. The threshold voltage for a single pulse is 321.57 V. When the pulse interval is 1 μs and the pulse number is 5, the threshold voltage for multiple pulses is 163.42 V,which is reduced by 49.12% compared with a single pulse. These result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amage design of electromagnetic pulse weap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cumulative effect Multiple pulses Injection experiment acceleration sensor Threshold volt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eling mechanistic responses in asphalt pavements under three-dimensional tire-pavement contact pressure 被引量:9
2
作者 胡小弟 L.F.WALUBIT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1期250-258,共9页
A three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program incorporating actually measured vertical tire-pavement contact pressure(TPCP) was utilized for modeling the mechanistic responses in asphalt concrete(AC) layers by simulating... A three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program incorporating actually measured vertical tire-pavement contact pressure(TPCP) was utilized for modeling the mechanistic responses in asphalt concrete(AC) layers by simulating various vehicle motions:stationary and non-stationary(i.e.in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mode).Analysis of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following items.1) It is critical to use the vertical TPCP as the design control criteria for the tensile strains at the bottom of the AC layer when the base layer modulus is lower in magnitude(e.g.≤400 MPa);however,when the base layer modulus is higher in magnitude(e.g.≥7 000 MPa),the horizontal TPCP and the tensile strains in the X-direction at the surface of the AC layer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as part of the design response criteria.2) The definition of "overload" needs to be revised to include tire pressure over-inflation,i.e.,a vehicle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be overloaded if the wheel load exceeds the specification and/or the tire inflation pressure is higher than the specification.3) Light trucks have more structural impact on the strain responses and pavement design when the thickness of the surfacing AC layer is thinner(e.g.≤50 mm).4) The acceleration of a vehicle does not significantly impact the AC surface distresses such as rutting at the top of the upgrade slopes or intersections;however,vehicle deceleration can dramatically induce horizontal shear strains and consequently,aggravate shoving and rutting problems at the highway intersections.Evidently,these factor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during mechanistic stress-strain modeling and structural design of asphalt pav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halt pavement tire-pavement contact pressure vehicle acceleration mechanistic respons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el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FBG的坦克火炮高精度加速度传感研究
3
作者 陆锋 张俊生 +1 位作者 刘青芳 王建国 《火力与指挥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4,共6页
坦克火炮微振动信号对于火炮的射击精度具有重要影响。针对传统光纤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加速度传感器精度低、灵敏度小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相移光栅(phase shift-fiber Bragg grating,PS-FBG)的高精度坦克火炮加速度传感器。P... 坦克火炮微振动信号对于火炮的射击精度具有重要影响。针对传统光纤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加速度传感器精度低、灵敏度小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相移光栅(phase shift-fiber Bragg grating,PS-FBG)的高精度坦克火炮加速度传感器。PS-FBG和普通FBG串联形成级联光栅,并与振子相连组成弹簧质量系统。PS-FBG相移点的存在显著降低了级联光栅反射光谱的3 dB带宽,进而大幅提高了光谱测量精度。实验结果显示,在0.01~0.07 g的加速度激励下,PS-FBG级联光栅传感器可有效识别并还原微振动信号,而传统FBG传感器在加速度小于0.03 g时已经无法识别。坦克车载测试结果显示,所提出的传感器有效提取了发动机怠速状态和正常行驶状态下的微振动信号。传感器在瞬态冲击响应下体现出良好的动态性能,并通过并联匹配FBG,有效减弱了环境温度变化导致的测量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度 传感器 相移光栅 火炮 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传感器在运动模式弱标签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李颜瑞 郑锦波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33-1338,共6页
由于运动信息标注的不完整性,导致模式识别过程易出现信息丢失、加速度变化等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利用加速传感器在运动模式弱标签识别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加速传感器采集目标在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构建信息采集平台和传感器网络采集动... 由于运动信息标注的不完整性,导致模式识别过程易出现信息丢失、加速度变化等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利用加速传感器在运动模式弱标签识别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加速传感器采集目标在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构建信息采集平台和传感器网络采集动态目标的运动信息。将不完整的运动信息整合成运动模式弱标签集合,并采用语义邻域学习算法对其进行填补,在填补后的弱标签集合中,提取弱标签数据特征,将所有特征的相关统计量按重要程度从大到小排序,并选取前面的特征作为输入,使用决策树完成对运动模式的识别。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识别时间在3.5 s内、置信度在90%以上,相比于其他方法,置信度提高了15%以上,且识别准确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模式识别 仿真实验 弱标签识别 加速传感器 语义邻域学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SSA-KELM的光纤光栅加速度传感器温度补偿研究
5
作者 姚言雨 熊鸣 +1 位作者 王丽婕 高超飞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0,24,共7页
针对光纤光栅加速度传感器测量时会同时受到温度和加速度影响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麻雀搜索算法(ISSA)优化KELM神经网络的温度补偿模型。首先,在麻雀搜索算法(SSA)的位置更新中引入改进的自适应收敛因子与沙猫群优化策略、可变螺旋搜... 针对光纤光栅加速度传感器测量时会同时受到温度和加速度影响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麻雀搜索算法(ISSA)优化KELM神经网络的温度补偿模型。首先,在麻雀搜索算法(SSA)的位置更新中引入改进的自适应收敛因子与沙猫群优化策略、可变螺旋搜索策略、扰动算子和莱维飞行策略。其次,将ISSA与SSA、鲸鱼优化算法(WOA)等5种优化算法进行基准测试函数对比。最后,利用ISSA优化KELM神经网络的正则化系数和高斯核参数,进行温度补偿实验。仿真实验与温度补偿实验结果表明:ISSA的稳定性和寻优精度最佳,ISSA-KELM可以最准确地预测温度和加速度并降低温度加速度交叉敏感引起的误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雀搜索算法 KELM神经网络 光纤光栅加速度传感器 温度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嵌入式设备部署的无线传感网络数据采集加速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姚强 韩红章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9-184,共6页
嵌入式设备部署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节点位置和连接方式,有助于降低网络能耗,提高工作效率。为此,提出面向嵌入式设备部署的无线传感网络数据采集加速方法。以优化无线传感网络数据采集性能为目的,设计嵌入式设备部署星型拓扑。从拓... 嵌入式设备部署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节点位置和连接方式,有助于降低网络能耗,提高工作效率。为此,提出面向嵌入式设备部署的无线传感网络数据采集加速方法。以优化无线传感网络数据采集性能为目的,设计嵌入式设备部署星型拓扑。从拓扑中选取传感器节点完成采集任务,并从无线传感网络传输速率和传输延迟两方面更新无线传感网络传输协议参数。利用直线斜率与误差阈值尺度关系获取感知数据,设计提速流程实现网络数据采集加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采集时延小于200 ms,最大采集覆盖范围是50 m^(2),平均能量消耗低于920 mJ,丢包率低于12%。证明了所提方法能够提高网络数据采集速度,减少资源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网络 数据采集加速 感知数据 嵌入式设备 滑动窗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_(3)掺杂Na_(0.5)Bi_(4.5)Ti_(4)O_(15)压电陶瓷及其加速度传感器的制备与特性研究
7
作者 郇正利 冯云云 +2 位作者 费璇 常宁 季惠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16-2227,共12页
以W^(6+)取代Na_(0.5)Bi_(4.5)Ti_(4)O_(15)(NBT)的B位Ti^(4+),采用传统固相法制备了Na_(0.5)Bi_(4.5)W_(2/3x)Ti_(4-x)O_(15)(NBTW-100x,0≤x≤0.16)铋层状压电陶瓷,系统研究了NBTW-100x压电陶瓷结构及性能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异质离子... 以W^(6+)取代Na_(0.5)Bi_(4.5)Ti_(4)O_(15)(NBT)的B位Ti^(4+),采用传统固相法制备了Na_(0.5)Bi_(4.5)W_(2/3x)Ti_(4-x)O_(15)(NBTW-100x,0≤x≤0.16)铋层状压电陶瓷,系统研究了NBTW-100x压电陶瓷结构及性能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异质离子掺杂改性机制,阐明了提升材料压电性能和高温电阻率的最优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当x=0.12时,NBTW-100x陶瓷综合性能最佳,其压电系数d_(33)=24.4 pC/N,居里温度T_C=633.2℃,电阻率ρ=2.58×10^(12)Ω·cm,且在500℃保温1 h后,其压电系数d_(33)和电阻率分别高达23.6 pC/N和6.75×10^(6)Ω·cm,是500℃高温下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的理想材料。基于NBTW-12压电陶瓷开发了压缩型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产品,其灵敏度在10~10000 Hz内相对偏差为13.29%,在室温至500℃的温度范围内,灵敏度偏差仅为±5%,且在500℃下的绝缘电阻高达4×10~7Ω,有望应用于飞机发动机、风机传动、旋转机械等关键部件的振动监测及故障诊断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铋层状 热稳定性 Na_(0.5)Bi_(4.5)Ti_(4)O_(15) 加速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边缘效应的电容式地震加速度传感器输出特性
8
作者 王福谦 《震灾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1-450,共10页
为研究考虑边缘效应的电容式地震加速度传感器输出特性,将理论分析与计算机数值模拟相结合,利用保角变换法、格林函数法和MATLAB软件,对考虑边缘效应的平行板电容器电场和电容进行讨论,并研究电容式地震加速度传感器的输出特性,分析了... 为研究考虑边缘效应的电容式地震加速度传感器输出特性,将理论分析与计算机数值模拟相结合,利用保角变换法、格林函数法和MATLAB软件,对考虑边缘效应的平行板电容器电场和电容进行讨论,并研究电容式地震加速度传感器的输出特性,分析了传感器误差随参数的变化情况,讨论了影响其输出特性的因素,给出了传感器参数的取值范围,明确了改善地震加速度传感器输出特性的途径,并通过变压器桥式电路实现了对地震加速度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效应 电容式地震加速度传感器 数值模拟 加速度 输出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N-LSTM在多模态人体动作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王童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8-82,共5页
针对环境中存在多种类物体,且光照条件、遮挡情况等可能影响动作识别效果的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CNN-LSTM的多模态人体动作识别方法。采集人体运动时深度图像数据、合加速度两种可以体现人体动作的多模态行为数据,输入CNN模型,经卷积... 针对环境中存在多种类物体,且光照条件、遮挡情况等可能影响动作识别效果的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CNN-LSTM的多模态人体动作识别方法。采集人体运动时深度图像数据、合加速度两种可以体现人体动作的多模态行为数据,输入CNN模型,经卷积、降采样等处理,提取人体运动深度图像的骨骼关节特征图、合加速度方差特征图,作为人体动作多模态特征样本,输入LSTM模型,结合人体动作的时域性,学习当前多模态特征样本与动作类型之间的仿射变换关系,在全部时间步中,收集LSTM模型输出门输出的动作分类结果,引入投票决策方法,将出现次数最多的分类结果作为多模态人体动作识别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正常光照、弱光环境中均可准确识别多种人体动作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N-LSTM 多模态人体动作 类型识别 Kinect传感器 骨骼关节 惯性传感器 合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冲击比较法的接触线硬点检测系统评定方法
10
作者 王伟凡 王婧 +2 位作者 徐洲 李艳龙 丁宇鸣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7,共8页
硬点检测系统准确可靠是及时发现接触网硬点缺陷,正确评判其严重程度并指导运行维修的前提。根据不确定度要求并结合现场实施难度,对现行加速度计量标准采用的校准方法进行比选,提出采用冲击响应峰值比对的方法进行硬点检测系统合格评... 硬点检测系统准确可靠是及时发现接触网硬点缺陷,正确评判其严重程度并指导运行维修的前提。根据不确定度要求并结合现场实施难度,对现行加速度计量标准采用的校准方法进行比选,提出采用冲击响应峰值比对的方法进行硬点检测系统合格评定。通过线路实测数据分析和试验验证,得到最优滤波器组合设计参数,采用截止频率为50Hz和1000Hz的4阶以上巴特沃斯滤波器,以及48Hz和52Hz带阻滤波器进行评定数据处理,并将冲击加速度最大允许误差管理值设计为5g。检测车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及相关参数可以有效反映硬点检测系统的加速度测量误差,评价检测系统的技术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线 硬点检测 冲击比较法 加速度传感器 测量误差 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OA-ELM的空间分层结构FBG三维振动加速度传感器非线性解耦 被引量:4
11
作者 孙世政 武宇峰 +2 位作者 何江 徐向阳 陈仁祥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9-147,共9页
针对三维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存在的维间耦合干扰问题,以空间分层结构光纤布拉格光栅(FBG)三维振动加速度传感器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三维振动加速度传感的基本原理。其次,构建了振动加速度动态标定实验平台,并分析了传感器的结构耦合特性。最... 针对三维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存在的维间耦合干扰问题,以空间分层结构光纤布拉格光栅(FBG)三维振动加速度传感器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三维振动加速度传感的基本原理。其次,构建了振动加速度动态标定实验平台,并分析了传感器的结构耦合特性。最后,提出一种基于鲸鱼算法优化极限学习机(WOA-ELM)的神经网络模型并进行了非线性解耦实验,其结果显示,在x、y、z三轴的平均测量误差分别降至1.58%、1.17%、0.95%,平均I类和II类误差最大值分别降至0.73%和0.37%。为验证解耦效果,将WOA-ELM与其他算法等进行解耦效果对比。结果表明,WOA-ELM更有效地降低三维振动加速度传感器的维间耦合干扰,提高测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布拉格光栅 三维振动加速度传感器 维间耦合 鲸鱼优化算法 极限学习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低频光纤布拉格光栅振动传感器的设计
12
作者 刘强 李文静 +4 位作者 马超 魏淑辉 付天舒 于波 刘超 《中国光学(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50-1457,共8页
本文设计了一种可在x轴和z轴方向工作的对称圆形柔性铰链式二维振动传感器,以对低频振动信号进行获取和监测。从理论上分析了传感结构的力学特性,在Comsol中建立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并采用有限元法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将铰链谐振频率设计... 本文设计了一种可在x轴和z轴方向工作的对称圆形柔性铰链式二维振动传感器,以对低频振动信号进行获取和监测。从理论上分析了传感结构的力学特性,在Comsol中建立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并采用有限元法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将铰链谐振频率设计为420 Hz。采用光纤布拉格光栅(FBG)作为应变检测器件粘贴在铰链结构表面,利用边沿滤波器法实现FBG的动态解调,采用标准振动台对传感器性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在x轴和z轴的谐振频率为420 Hz,工作频率为20~300 Hz。在平坦区的平均灵敏度为1847.32 mV/g,加速度分辨率达5.41×10^(-4)g。该传感器在所有二维方向上的横向干扰水平均小于5%。本文设计的传感器为二维振动传感器,可适用于低频振动信号的高灵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度传感器 振动检测 光纤布拉格光栅 铰链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傅里叶变换的振动切削刀具振幅测量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于保军 胡锋 +1 位作者 郝兆鹏 贾志远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4-317,326,共5页
振动切削在当今时代的制造业越来越普遍,而振动切削的关键参数刀具振幅又因能量损失而无法避免,为了能保证良好的切削效果,需要知道实际切削过程中的刀具振幅。目前普遍使用激光测振仪测量振动切削的刀具振幅,但设备较为昂贵。为了实现... 振动切削在当今时代的制造业越来越普遍,而振动切削的关键参数刀具振幅又因能量损失而无法避免,为了能保证良好的切削效果,需要知道实际切削过程中的刀具振幅。目前普遍使用激光测振仪测量振动切削的刀具振幅,但设备较为昂贵。为了实现对振动切削刀具振幅经济有效的测量,提出了一种利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振动切削刀具振幅的测量方法。利用加速度传感器获得刀具振动方向的加速度,通过傅里叶变换和频域二次积分以及傅里叶反变换,将加速度信号积分为振幅信号。根据实验结果可知,本测量系统的测量误差低于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切削 加速度传感器 傅里叶反变换 频域二次积分 振幅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加速度抑制的偏振光/MIMU组合导航SHKF姿态解算
14
作者 金仁成 裴森 +2 位作者 周梓健 刘忱 张然 《光学精密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277-3287,共11页
针对无人机受大运动加速度影响时,组合导航中加速度计输出信息关于有效重力加速度的占比减少,偏振光传感器会产生抖动现象,对姿态角求解模型的准确建立进行研究。首先,引入偏振光传感器组合导航,介绍了偏振光导航的定向原理。然后,以双... 针对无人机受大运动加速度影响时,组合导航中加速度计输出信息关于有效重力加速度的占比减少,偏振光传感器会产生抖动现象,对姿态角求解模型的准确建立进行研究。首先,引入偏振光传感器组合导航,介绍了偏振光导航的定向原理。然后,以双矢量高斯牛顿法和Sage-Husa Kalman (SHKF)算法构建级联式航姿解算算法,在多传感器的基础上观测无人机的姿态信息。最后,在分析运动加速度影响下加速度计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基础上,提出信任因子解决运动加速度对姿态解算的影响,该算法可以抑制高速运动的无人机体产生的运动加速度产生的影响。为了验证该算法的可行性,基于偏振光/微型惯性测量单元(Miniature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MIMU)组合导航平台进行实验,结果表明静态和动态环境中所提出算法相较于PI,EKF算法有30%左右的提升,运动加速度影响下抑制了由于非重力加速度的加入导致的姿态偏移。提高了无人机在运动加速度下的情况下的姿态解算精度,保证了无人机的正常飞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振光传感器 运动加速度抑制 航姿解算 无人机 组合导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体质量块型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最大工作频率
15
作者 尤晶晶 史浩飞 +1 位作者 张显著 陆祎萌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1-53,58,共4页
工作频带是加速度传感器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但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最大工作频率目前尚不明确。鉴于此,分别以实心球体质量块型和空心球体质量块型六维加速度传感器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系统最大工作频率的数学模型。首先,通过虚拟实验,获... 工作频带是加速度传感器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但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最大工作频率目前尚不明确。鉴于此,分别以实心球体质量块型和空心球体质量块型六维加速度传感器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系统最大工作频率的数学模型。首先,通过虚拟实验,获得了传感器基频及最大工作频率与质量块直径和支链刚度之间的数据对。接着,分别绘制了基频和最大工作频率的性能图谱,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理论拟合了数据对。最后,运用线性包络原理建立了2个频率之间的映射关系。结果表明,最大工作频率始终介于基频的1/35~1/30区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维加速度传感器 动力学 基频 工作频率 包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数据的智慧化平衡功能评估系统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杨 彭俊文 +3 位作者 李永红 夏川黔 卢秋云 戚强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5-168,共4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平衡功能障碍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的重大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智能化平衡功能评估系统,通过佩戴在身体不同部位的MPU6050加速度传感器和薄膜压阻式足底压力传感器,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和...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平衡功能障碍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的重大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智能化平衡功能评估系统,通过佩戴在身体不同部位的MPU6050加速度传感器和薄膜压阻式足底压力传感器,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和处理站立和动态行走时的下肢信号,并提供左倾、右倾、平衡稳定、前倾和后倾5种平衡功能评估结果。该系统集成了数据采集、处理、评估和反馈功能,最终可通过用户界面实时查看评估结果,了解自身平衡功能状况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的跌倒判断参数指标平均达到85.8%,能够为个体提供精准评估和干预,识别平衡问题并预警失衡风险,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功能 多模态 加速度 足底压力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TM的智能手机3D手写识别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乐 包广斌 +1 位作者 郭琳 武立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3,共8页
针对传统传感器需要在特定的空间区域内才能进行人机交互,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干扰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智能手机3D空间手写识别方法,用于非特定三维空间中实现的人机交互.首先,利用智能手机内置三轴加... 针对传统传感器需要在特定的空间区域内才能进行人机交互,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干扰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智能手机3D空间手写识别方法,用于非特定三维空间中实现的人机交互.首先,利用智能手机内置三轴加速度传感器,采集手部运动数据,并将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操作,构建3D手写识别数据集;然后,基于LSTM构建3D手写识别模型,并利用构建的数据集进行训练;最后,利用训练后的模型实现智能手机的3D手写分类识别.通过在本文自建的非依赖用户数据集上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识别方法可以实现86.4%的准确率,88.1%的召回率,88.4%的精准率和88.0%的F_(1)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手机 加速度传感器 手写识别 LST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EM的引力参考传感器自引力计算与补偿 被引量:3
18
作者 高志勇 王上 王智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9-97,共9页
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将利用激光干涉的方法,测量两个检验质量之间的距离变化反演引力波信息。在0.1 mHz处,要求检验质量在敏感轴方向的总残余加速度保持在3×10^(-15)m·s^(-2)/√Hz以下。由航天器载荷静引力、热形变和质量... 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将利用激光干涉的方法,测量两个检验质量之间的距离变化反演引力波信息。在0.1 mHz处,要求检验质量在敏感轴方向的总残余加速度保持在3×10^(-15)m·s^(-2)/√Hz以下。由航天器载荷静引力、热形变和质量波动引起的自引力噪声是检验质量的残余加速度噪声主要来源之一,要求检验质量在敏感轴方向的自引力加速度小于1×10^(-10)m/s^(2),引力梯度小于5×10^(-8)s^(-2)。为了计算检验质量处的自引力大小和引力梯度,针对检验质量与引力源几何形状的不规则性,基于有限元法编写程序计算了引力参考传感器中的引力源作用在检验质量上的线加速度、角加速度和引力梯度。为了缩短计算时间,提出“类自适应”网格划分方法以减小网格数量,并设计了配重以补偿自引力。计算结果显示,经过补偿后的检验质量在敏感轴方向的自引力加速度为9.2377×10^(-12)m/s^(2),引力梯度为-2.5691×10^(-8)s^(-2),满足设计要求。本研究能够为航天器和引力参考传感器的设计与引力补偿提供参考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引力波探测 引力参考传感器 自引力 引力梯度 引力补偿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DAMS二次开发的六维加速度感知机构的性能优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史浩飞 尤晶晶 +2 位作者 王澍声 张显著 崔柳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4,共4页
构建了六维加速度感知机构的二次开发系统,可实现不同构型和不同尺寸间的转换。给出了基频和灵敏度的计算结果,并以灵敏度为主要性能指标,提出了9-3、12-6和6-6构型的一种参数优化方法。结果显示:6-6构型的线加速度灵敏度和角加速度灵... 构建了六维加速度感知机构的二次开发系统,可实现不同构型和不同尺寸间的转换。给出了基频和灵敏度的计算结果,并以灵敏度为主要性能指标,提出了9-3、12-6和6-6构型的一种参数优化方法。结果显示:6-6构型的线加速度灵敏度和角加速度灵敏度分别提升了2.4倍和4.1倍;9-3构型、12-6构型的线加速度灵敏度均提升了2.4倍,角加速度灵敏度均提升了3.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维加速度传感器 感知机构 二次开发 基频 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缺陷检测用低功耗智能无线振动加速度-声发射融合传感器 被引量:1
20
作者 史天一 张昭宇 +2 位作者 张轩瑞 韩旭涛 李军浩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71,共11页
针对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IS)机械和绝缘缺陷的同时同地感知,本文提出一种低功耗智能无线振动加速度-声发射融合传感器。进行了传感器融合结构设计和仿真验证,使用蓝牙低功耗(BLE)实现传感器与客户端通信。首次将伪随机M序列应用于压电传... 针对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IS)机械和绝缘缺陷的同时同地感知,本文提出一种低功耗智能无线振动加速度-声发射融合传感器。进行了传感器融合结构设计和仿真验证,使用蓝牙低功耗(BLE)实现传感器与客户端通信。首次将伪随机M序列应用于压电传感器的阻抗响应自校准,单次校准仅需数毫秒和数毫瓦。测试结果表明,传感器100 Hz~2 kHz内平均振动灵敏度为511 mV/g, 20~100 kHz内超声灵敏度稳定在70~90 dB之间,相对不确定度小于2%;工作距离小于8 m时,数据传输速率在1 Mbps以上。在设置金属颗粒缺陷的实际GIS设备上开展机械振动-局部放电联合试验,结果表明传感器可实现设备机械振动和超声波信号的同时同地测量,为电力设备运行状态的分布式检测提供了新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缺陷检测 低功耗 智能 无线 振动加速度-声发射融合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