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 with volume rendering for the dignosis of 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 被引量:1
1
作者 FANGBing LITie-lin ZHANGJian-min DUANChuan-zhi WANGQiu-jing ZAOQing-ping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36-42,共7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mportance of 3D-CTA with volume rendering for the diagnosis of 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ethods: Axial source images were obtained by helical CT scanning and reconstruction of 3D-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mportance of 3D-CTA with volume rendering for the diagnosis of 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ethods: Axial source images were obtained by helical CT scanning and reconstruction of 3D-CTA images was done by 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 in conjunction with multiplanar reformation. Results: In the past one year, there were 10 patients diagnosed as having 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 by 3D-CTA and altogether 24 aneurysms were visualized, including 10 small aneurysms (≤ 5mm. 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 with volume rendering demonstrated aneurysms very well and provided useful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site, shape, size and spati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rrounding vessels and bone anatomy. Conclusion: 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 with volume rendering is a quick, reliable, and relatively noninvasive method for diagnosing 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t delineates detailed aneurysmal morphology, and provides useful information for planning microsurgical approac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造影术 颅内多发动脉瘤 诊断 VR 颅内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联合常规一站式胸痛三联CTA检查在急性胸痛患者诊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屈婷婷 曹乐 +5 位作者 李雅楠 陈丽虹 樊钢练 程燕南 郭银霞 郭建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2-546,共5页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联合常规胸痛三联CT血管成像(triple rule-out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TRO-CTA)检查在急性胸痛患者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1 482例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414例患者接受传统的TRO-CTA扫描,1 068例患...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联合常规胸痛三联CT血管成像(triple rule-out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TRO-CTA)检查在急性胸痛患者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1 482例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414例患者接受传统的TRO-CTA扫描,1 068例患者在临床医师的要求下接受包括腹主动脉的TRO-CTA扫描(TRO-CTAwAA)。两组患者主动脉期的扫描范围不同:常规TRO-CTA只扫描胸主动脉,TRO-CTAwAA扫描整个主动脉,其余所有的扫描参数均相同。采用卡方检验对两组主动脉主要血管异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穿透性溃疡、壁内血肿、血管闭塞和血栓形成)的检出率进行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NOVA)对两组辐射剂量(CTDIvol和DLP)和扫描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TRO-CTAwAA组的主动脉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TRO-CTA组(35.1%vs. 4.8%,P<0.001)。在TRO-CTAwAA组中,有26.5%的血管异常在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上均可检出,另外8.6%只发生在腹主动脉上。两组间辐射剂量相比,TRO-CTAwAA组的总DLP明显高于常规TRO-CTA(P<0.001)。两组扫描时间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10)。结论 腹主动脉联合常规TRO-CTA检查,可显著提高急性胸痛患者主动脉血管异常的检出率,不增加检查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 一站式胸痛三联cta 腹主动脉cta 检查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人工智能模型迭代重建和70kV超低管电压大幅度降低肺动脉CTA辐射剂量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曹建新 朱卓 +3 位作者 张清 韩锦涛 陈颖 许炜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61-1366,共6页
目的:探讨联合人工智能模型迭代重建(AIIR)和70kV超低管电压在大幅度降低肺动脉CTA(CTPA)辐射剂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0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或肺动脉栓塞复查的患者随机分成A组(100 kV管电压)和B组(70 kV管电压)行CTPA检查,A组采用混合... 目的:探讨联合人工智能模型迭代重建(AIIR)和70kV超低管电压在大幅度降低肺动脉CTA(CTPA)辐射剂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0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或肺动脉栓塞复查的患者随机分成A组(100 kV管电压)和B组(70 kV管电压)行CTPA检查,A组采用混合迭代重建(HIR),B组采用HIR和AIIR。评估A、B两组辐射剂量。评估A组HIR图像、B组HIR图像和AIIR图像背景噪声、肺动脉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采用5分法对CTPA图像质量进行评分。结果:100例患者中10例存在呼吸运动伪影或大量胸腔积液被排除,最终A组和B组分别有50例和40例患者纳入。A、B两组有效辐射剂量(ED)分别为(4.3±0.8)mSv和(1.3±0.2)mSv,与A组相比B组ED下降69.8%(P<0.001)。A组HIR图像、B组HIR和AIIR图像背景噪声分别为(19.2±3.7)HU、(28.1±4.4)HU和(13.7±6.5)HU;B组AIIR图像背景噪声显著低于A组HIR图像和B组HIR图像(P<0.001)。A组HIR图像上右肺动脉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分别为21.5±5.9和18.8±5.6,左肺动脉SNR和CNR分别为21.9±6.2和19.2±5.9;B组HIR图像上右肺动脉SNR和CNR分别为19.4±3.7和17.2±3.5,左肺动脉相应数值分别为19.4±3.5和17.2±3.3;B组AIIR图像上右肺动脉SNR和CNR分别为45.7±14.5和40.9±13.4,左肺动脉相应数值分别为46.0±14.6和41.1±13.6;B组AIIR图像上右肺动脉及左肺动脉SNR和CNR均明显高于A组HIR图像和B组HIR图像(P<0.001)。A组HIR图像、B组HIR图像和B组AIIR图像主观评分分别为4.5±0.6、4.1±0.5和4.9±0.3,B组AIIR图像主观评分显著高于A组和B组HIR图像(P<0.001)。结论:联合AIIR和70kV超低管电压在大幅度降低CTPA辐射剂量的同时,图像质量相对于100kV管电压HIR图像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术 人工智能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图像增强 辐射剂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排宽体CT结合CMC3.0冠脉运动补偿技术对不同心率患者CCTA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韩晓雯 闻天航 +3 位作者 王冠 周暄凯 施嘉航 朴成浩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98-1604,共7页
目的:探讨256排宽体探测器CT结合CMC3.0冠脉运动补偿技术对不同心率患者冠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23年7月1日-8月28日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扫描的100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使用自动选择最佳期相技术,在常... 目的:探讨256排宽体探测器CT结合CMC3.0冠脉运动补偿技术对不同心率患者冠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23年7月1日-8月28日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扫描的100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使用自动选择最佳期相技术,在常规标准算法基础上应用CMC3.0冠脉运动补偿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将所有患者按心率(HR)分为A组(HR<70 bpm)和B组(HR≥70 bpm),并进一步根据是否应用CMC技术分为非CMC组(A1组、B1组)和CMC组(A2组、B2组)。对各组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等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A2组的左前降支(LAD)、左旋支(LCX)及右冠脉主干(RCA)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分别为4.660±0.479、4.750±0.434和4.610±0.493,均高于A1组(分别为4.230±0.643、4.360±0.606和3.790±0.6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B2组的LAD、LCX及RCA的主观评分分别为4.540±0.555、4.440±0.502和4.380±0.493,均显著高于B1组(3.790±0.656、3.970±0.584、3.490±0.601,P<0.001)。A、B组运用CMC技术前后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值(即改善情况),分别为LAD:0.430±0.499、0.740±0.549;LCX:0.390±0.525、0.460±0.600;RCA:0.820±0.671、0.900±0.598,高心率组3支冠脉应用CMC技术前、后的评分差值均大于低心率组,其中以LAD的评分差值更大(P=0.006)。B组应用CMC技术前、后SNR分别为12.47±4.10、12.64±4.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A、B组CMC后处理时间及辐射剂量(CTDI vol、DLP、E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C3.0冠脉运动补偿技术在不增加辐射剂量的情况下,对改善不同心率患者CCTA图像质量具有可行性和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有效提升高心率患者的CCTA图像质量,保证精准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 冠脉运动补偿算法 运动伪影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低剂量结合能谱技术在头颈部CTA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丁峰 杨霄 +2 位作者 窦萌 张芳 张家文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9-543,共5页
目的:探讨能谱CT低辐射剂量和低对比剂剂量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23年6月至12月在濉溪县人民医院行头颈CTA检查的2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例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100例。A组为能谱模式的双低剂... 目的:探讨能谱CT低辐射剂量和低对比剂剂量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23年6月至12月在濉溪县人民医院行头颈CTA检查的2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例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100例。A组为能谱模式的双低剂量扫描,电压80/140 kV瞬切,对比剂注射总量45 mL;B组为正常剂量下的常规CT扫描模式,电压为120 kV,对比剂注射总量为55 mL。图像质量客观评价包括最佳对比度噪声比(CNR)、平均碘摄入量、主要血管CT值;主观评价包括医师评分;并记录2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客观数据,采用Kappa检验比较主观评分一致性。结果:A组和B组血管CT值均> 300 HU。A组主动脉弓、两侧大脑中动脉、两侧颈内动脉CT值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基底动脉CT值略低于B组。除主动脉弓外,B组其他血管最佳CNR、信噪比(SNR)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医师主观评分显示2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A组的平均剂量和人均对比剂碘摄入量低于B组。结论:双低剂量下的头颈部能谱CTA减少了患者接受到的辐射剂量和碘对比剂用量,并且能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成像 CT血管成像 低对比剂用量 CT能谱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宽体探测器CTP提取4D-CTA最佳重建参数的研究
6
作者 杨亚敬 何谐 +2 位作者 李杨 万承鑫 张志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2-627,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320排640层宽体探测器CT全脑容积灌注数据提取动态四维CT血管成像(4D-CTA)的最佳重建参数。方法:回顾性收集30例行颅脑CT灌注成像(CTP)检查的原始数据,提取动脉峰值相,采用滤波反投影(FBP)和混合迭代重建算法(AIDR 3D)重... 目的:探讨基于320排640层宽体探测器CT全脑容积灌注数据提取动态四维CT血管成像(4D-CTA)的最佳重建参数。方法:回顾性收集30例行颅脑CT灌注成像(CTP)检查的原始数据,提取动脉峰值相,采用滤波反投影(FBP)和混合迭代重建算法(AIDR 3D)重建层厚/层间距为1/1 mm、0.5/0.5mm、0.5/0.25 mm的薄层图像,分别记为F1、F2、F3、A1、A2、A3组。测量大脑中动脉和及周围脑实质的CT值和噪声(SD),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度噪声比(CNR)。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实景渲染技术(cVRT)重组血管,2名放射科医生采用5分法评估血管显示的清晰度、锐利度以及图像噪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和组内相关系数(ICC)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组客观评价指标中仅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以A3组最低,A2组次之,都仅与F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R以A3组最高,A2组次之,A3组与F1组和F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2组与F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NR以A2组最高,A1组次之,A3组第三(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都与F1组、F2组、F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P评分和cVRT评分在6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均是A3组最高,且A3组与A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P评分和cVRT评分具有良好的一致性(ICC分别为0.810和0.633)。3种层厚/层间距组合数据量分别为8.74 MB、17.6 MB和35.7 MB。结论:基于320排640层宽体探测器CT全脑容积灌注数据提取4D-CTA图像,重建参数为0.5/0.5 mm或0.5/0.25 mm结合ADIR 3D图像质量最优,综合数据量大小,推荐0.5/0.5 mm联合ADIR 3D的重建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 CT血管成像 重建参数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量CT不同技术在低剂量对比剂头颈CTA图像优化中的对比 被引量:20
7
作者 牛朋影 蒋磊 +2 位作者 刘渊 蔡中 张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5-289,共5页
目的探讨传统线性120kVp、高级虚拟单能量重建技术与非线性融合技术在低剂量对比剂头颈部CTA图像质量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患者低流率(2.0ml/s)、低剂量(总剂量20ml)注射对比剂,双能量模式下行头颈部CTA检查,经后处理获得传统线... 目的探讨传统线性120kVp、高级虚拟单能量重建技术与非线性融合技术在低剂量对比剂头颈部CTA图像质量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患者低流率(2.0ml/s)、低剂量(总剂量20ml)注射对比剂,双能量模式下行头颈部CTA检查,经后处理获得传统线性120kVp(A组)、非线性融合(B组)及虚拟高级单能量40keV(C组)图像。于MIP轴位图像上对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测量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T值,计算CNR;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间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84、37.38,P均<0.001),B、C组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评分均优于A组(P均<0.001);B、C组间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0.16)。3组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T值及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B、C组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T值及CNR均大于A组(P均<0.05);C组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T值明显高于B组(P均<0.05)。B、C组颈内动脉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B组大脑中动脉CNR大于C组(P=0.002)。结论虚拟高级单能量40keV及非线性融合技术均可提高头颈CTA的图像质量,非线性融合技术可优选用于颅内血管C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低管电压能谱CT成像降低肾动脉CTA对比剂用量 被引量:20
8
作者 吴青霞 朱绍成 +4 位作者 谢瑞刚 文泽军 孙明华 孙亚平 史大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0-284,共5页
目的探索低管电压宝石CT能谱成像(GSI)降低肾动脉CTA对比剂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临床怀疑肾血管源性高血压患者行肾动脉CTA,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23例,应用常规扫描模式,管电压120kVp,对比剂剂量为1ml/kg体质量;GSI组25例,应用... 目的探索低管电压宝石CT能谱成像(GSI)降低肾动脉CTA对比剂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临床怀疑肾血管源性高血压患者行肾动脉CTA,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23例,应用常规扫描模式,管电压120kVp,对比剂剂量为1ml/kg体质量;GSI组25例,应用GSI扫描,对比剂剂量为0.5ml/kg体质量。重建GSI组数据,得到101组(40~140keV)单能量图像,从中选出腹主动脉与竖脊肌之间具有最佳CNR的单能量图像;对GSI组最佳单能量图像和常规组图像进行MIP、VR和CPR等后处理,分别在原始图像上测量具有最佳CNR的单能量图像和常规组混合能量图像中双侧肾动脉的CT值、噪声和CNR,并以5分法比较两组重建图像的图像质量,记录并比较两组成像的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 GSI组内,(51±1)keV单能图像具有最佳CNR,与70keV图像相比CNR提高了72.00%(P=0.001)。GSI组中最佳CNR单能量图像的肾动脉的平均CT值(466.45±109.93)HU高于常规组的(317.32±49.93)HU(P<0.001),CNR(14.31±4.70)和主观评分(4.75±0.30)与常规组中混合能量图像[CNR:(17.07±9.60),主观评分:(4.64±0.1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2、0.11)。GSI组的DLP(333.44±19.35)与常规组(340.08±127.06)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81)。结论51keV能谱CTA可降低对比剂用量,提高CT值,并维持与常规CTA相同的图像质量,可在具有潜在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中推荐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能谱成像 血管造影术 对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动静脉瘘模型在CDFI、CTA、MRA、DSA的表现 被引量:13
9
作者 孙健鸣 时德 +4 位作者 赵渝 黄晓玲 李信友 吕发金 涂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 探讨创伤性动脉瘤 (PA)、动静脉瘘 (tAVF)在CDFI、CTA、MRA、DSA表现上的特点。方法 用显微外科技术在 40只新西兰白兔股部建立PA、tAVF模型 ,模型建成后行CDFI、CTA、MRA及DSA检测。结果 在 2 0个手术部位建成 16个PA模型 ,在 ... 目的 探讨创伤性动脉瘤 (PA)、动静脉瘘 (tAVF)在CDFI、CTA、MRA、DSA表现上的特点。方法 用显微外科技术在 40只新西兰白兔股部建立PA、tAVF模型 ,模型建成后行CDFI、CTA、MRA及DSA检测。结果 在 2 0个手术部位建成 16个PA模型 ,在 3 0个手术部位建成 2 6个tAVF模型 ,成功率分别为 80 %和 87% ,模型在CDFI、CTA、MRA、DSA上的表现各具特点。结论 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兔股部PA ,tAVF模型 ,方法切实可行 ;在各检测手段上 ,其表现各具特点 ,互相补充 ,根据需要选用 ,可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动静脉瘘 模型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T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7
10
作者 蒋孝先 罗光华 +1 位作者 周飞 刘文洪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36-341,共6页
目的探讨4维CT血管造影(4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4D-CTA扫描方案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颅内动脉瘤是否破裂进一步分为破裂组(n=32)和非... 目的探讨4维CT血管造影(4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4D-CTA扫描方案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颅内动脉瘤是否破裂进一步分为破裂组(n=32)和非破裂组(n=18)。采用3D-CTA扫描方案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对照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颈内动脉(ICA)、大脑中动脉(MCA)、脑实质CT值,信噪比(SNR),噪声比(CNR),辐射剂量。比较破裂组、非破裂组患者动脉瘤的4D-CTA影像学特征。对研究组患者4D-CTA各检测参数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最佳临界点分析。结果研究组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辐射有效剂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SNR、CNR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破裂组患者瘤颈宽、瘤体高度、瘤体长度、动脉瘤宽颈、瘤体高度/瘤颈宽、瘤体长径/载瘤动脉直径、瘤体宽颈/瘤颈宽均明显高于非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破裂组存在子囊比率、形态不规则比率、有搏动点比率均明显高于非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破裂组和非破裂组动脉瘤位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ROC曲线结果显示,瘤体高度/瘤颈宽、瘤体长径/载瘤动脉直径、瘤体高度、动脉瘤宽颈、瘤体宽颈/瘤颈宽、瘤体长度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诊断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4D-CTA能在低浓度对比剂、低辐射剂量条件下观察到颅内动脉瘤的静态特征(大小、部位、子瘤、形态等),也能体现动脉瘤壁的运动情况(搏动点),使对异常波动点的观测成为可能。4D-CTA脑血管成像技术对破裂动脉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维CT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诊断 辐射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脉狭窄的CTA和MRA及DSA对照分析 被引量:42
11
作者 高源统 罗敏 +2 位作者 李阳 王晓阳 李永畴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5-259,共5页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脑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52例临床拟诊为脑动脉硬化的患者均行颅脑CTA和3D-TOF-MRA检查,其中23例同时行DSA检查。分析不同影像方法对血管狭窄的显示情况及部位分布。结果:52例患者...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脑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52例临床拟诊为脑动脉硬化的患者均行颅脑CTA和3D-TOF-MRA检查,其中23例同时行DSA检查。分析不同影像方法对血管狭窄的显示情况及部位分布。结果:52例患者MRA共显示脑血管狭窄73处,其中Ⅰ~Ⅱ级17处,3处CTA显示相应部位无狭窄;Ⅲ~Ⅳ级56处,6处CTA显示相应部位无狭窄,13处CTA显示相应部位为Ⅰ~Ⅱ级狭窄;4处MRA显示无狭窄而CTA显示狭窄。23例行DSA检查的患者,MRA诊断脑动脉狭窄42处,DSA诊断相应部位血管狭窄36处,MRA假阳性率为14.3%、过度诊断率为57.1%;CTA显示动脉狭窄37处,CTA假阳性率为2.7%,过度诊断率为29.7%。结论:CTA对脑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能较真实地反映脑动脉狭窄情况;3D-TOF-MRA简便、无创,可作为筛选脑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能谱单能量成像用于提高脑血管CTA成像质量 被引量:11
12
作者 廖海 邓德茂 +6 位作者 黄增超 万荣超 陈燕静 袁捷 陈加军 李敏 何欣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4年第10期680-683,共4页
目的探讨CT能谱单能量图像对提高脑血管CTA成像质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接受脑血管能谱CTA检查的患者,获得5组单能量图像(50、70、90、110、130keV)、1组质量控制(QC)图像。分别测定6组图像的噪声、CNR,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 目的探讨CT能谱单能量图像对提高脑血管CTA成像质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接受脑血管能谱CTA检查的患者,获得5组单能量图像(50、70、90、110、130keV)、1组质量控制(QC)图像。分别测定6组图像的噪声、CNR,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6组图像的CNR及噪声差异,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多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比较图像质量评分差异。结果 6组中,70keV组与90keV组图像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组图像CNR、图像质量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0keV单能量图CNR、图像质量评分均最高,70keV单能量图、QC图及90、110、130keV单能量图的CNR、图像评分均依次递减。结论能谱CT 50keV单能量图像能显著提高脑血管CTA的图像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脑血管造影术 能谱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管电压64层螺旋CT对儿童CT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健 杨明 +4 位作者 莫绪明 靳激扬 刘斌 黎玲玲 滕皋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13-1217,共5页
目的用64层螺旋CT观察不同管电压(80kVp及100kVp)对儿童CTA图像质量(IQ)和辐射剂量(E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脏CTA检查资料,根据扫描管电压分为80kVp组(n=30)及100kVp组(n=22),均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采用b... 目的用64层螺旋CT观察不同管电压(80kVp及100kVp)对儿童CTA图像质量(IQ)和辐射剂量(E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脏CTA检查资料,根据扫描管电压分为80kVp组(n=30)及100kVp组(n=22),均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采用bolus tracking技术自动注射对比剂,记录增强后心腔和大血管的密度,测量背景噪声,计算SNR、对比噪声比(CNR)及有效剂量(ED)。由2名医师采用单盲法评估图像质量。结果 80kVp和100kVp两组心腔大血管平均密度、SNR及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Q评分分别为4.17±0.70、4.23±0.53(P=0.834);80kVp组平均ED为(0.458±0.085)mSv,低于100kVp组的(1.074±0.290)mSv(P<0.001)。结论儿童心脏CTA检查中,与100kVp相比,80kVp管电压可明显降低ED而不影响IQ。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心脏缺损 先天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动脉CTA最佳成像时间点分析:CT灌注成像与CTA对比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静红 刘爱连 +5 位作者 刘义军 邓锡佳 方鑫 刘晓冬 赵莹 孙美玉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目的采用全肾CT灌注成像(CTP)数据提取最佳CTA期相,并与自动触发扫描获得的CTA图像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怀疑肾脏或上中腹部疾病行肾脏CT增强及灌注扫描的连续患者(n=21)以及同时期进行全腹CTA成像的患者(n=19)。灌注扫描患者先... 目的采用全肾CT灌注成像(CTP)数据提取最佳CTA期相,并与自动触发扫描获得的CTA图像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怀疑肾脏或上中腹部疾病行肾脏CT增强及灌注扫描的连续患者(n=21)以及同时期进行全腹CTA成像的患者(n=19)。灌注扫描患者先进行肾脏平扫,然后进行灌注扫描;CTA成像患者使用自动触发技术扫描。灌注图像采用CT Perfusion 4D肾脏灌注软件进行分析,根据左肾动脉和左肾静脉的时间-密度曲线(TDC)选择两个肾动脉CTA的期相,分别为A组和B组。CTA扫描数据使用Viewer功能进行测量,为C组。记录左肾动脉、左肾静脉CT值以及皮下脂肪的CT值和SD值。计算左肾动脉与左肾静脉的CT值差值、CNR及SNR,并进行对比。将CTA数据进行肾动脉血管重建,进行主观评分并进行分析。结果 3组的左肾动脉CT值、左肾静脉CT值、动静脉CT值差值、皮下脂肪CT值、皮下脂肪SD值、CNR、SNR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除A组与C组肾动脉CT值、A组与B组和B组与C组动静脉CT值差值、A组与B组皮下脂肪CT值和SD值、CNR、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均>0.05),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利用肾脏CTP数据,可获得肾动脉CTA数据;肾动脉与肾静脉CT值差值最大且满足肾动脉CT值超过300HU的期相为最佳肾动脉CTA成像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CTA图像后处理的可行性 被引量:39
15
作者 张晓浩 刘军波 范丽娟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94-999,共6页
目的:通过与人工后处理法比较,探讨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后处理过程中人工智能(AI)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6月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07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通过与人工法图像后处理进行比较,评... 目的:通过与人工后处理法比较,探讨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后处理过程中人工智能(AI)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6月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07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通过与人工法图像后处理进行比较,评价AI法后处理的工作效率、VR图像质量评分、冠脉血管节段(分为18段)显示率、标示符合率以及对冠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率。结果:AI后处理的平均完成时间为(333.64±19.32)s,较人工方法[(642.62±90.90)s]缩短了约309s,平均时间增益率为48.13%;AI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7.20%(104/107),人工方法为99.07%(106/107),两种方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VR图像上冠脉血管节段的显示情况方面,AI组的总体显示率为99.88%(1605/1607),与人工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组中标示冠脉各节段名称的符合率为96.88%(1555/1605),其中有6支冠脉节段的标示命名符合率与人工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第二对角支(D2)、第一钝缘支(OM1)、左回旋支(LCX)中远段、第二钝缘支(OM2)、右室后支(R-PLB)和中间支(RI);AI组中对右冠状动脉(RCA)和左回旋支(LCX)近中段轻度血管狭窄的诊断结果与人工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左冠脉前降支(LAD)近中段血管无明显狭窄和轻度狭窄的诊断结果与人工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其余冠脉分支近中段不同狭窄程度的诊断结果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行冠状动脉CTA图像后处理可以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并能辅助影像医师进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 图像后处理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A在疑诊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5
16
作者 宋方 蔡登华 +1 位作者 周厚荣 吴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26-1430,共5页
因急性胸痛就诊的患者多被疑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为明确诊断或排除ACS而采取的各种检查手段可致医疗费用增加。无创心脏影像技术发展迅速,诊断急性胸痛及疑诊ACS更准确和全面。恰当地应用冠状动脉CTA(CCTA),必要时联合CT心肌灌注... 因急性胸痛就诊的患者多被疑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为明确诊断或排除ACS而采取的各种检查手段可致医疗费用增加。无创心脏影像技术发展迅速,诊断急性胸痛及疑诊ACS更准确和全面。恰当地应用冠状动脉CTA(CCTA),必要时联合CT心肌灌注成像是对传统策略的有效补充,更有利于诊断及评估预后。本文对CCTA在疑诊ACS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灌注成像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 胸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C均值法的CTA图像冠状动脉狭窄量化 被引量:8
17
作者 孙巧榆 杨冠羽 舒华忠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34,共5页
针对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中由软斑块造成的冠状动脉狭窄,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C均值法的狭窄精确量化方法.首先,在沿冠状动脉中心线的三维数据图上,对专家给定起讫位置的冠状动脉血管片段进行切割和阈值化.其次,利用模糊C均值法分割出血管腔... 针对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中由软斑块造成的冠状动脉狭窄,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C均值法的狭窄精确量化方法.首先,在沿冠状动脉中心线的三维数据图上,对专家给定起讫位置的冠状动脉血管片段进行切割和阈值化.其次,利用模糊C均值法分割出血管腔区域,计算血管每个横截面的血管腔面积检测值,通过起讫位置的检测面积拟合得到参考值.然后,通过比较血管横截面面积的检测值和参考值来确定分段中最狭窄的位置及其狭窄比率.最后,利用该方法对13个病人的CTA数据进行了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专家给出的狭窄比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对CTA中给定起讫位置的冠状动脉血管片段的狭窄区域进行精确量化,狭窄比率的平均绝对差和均方根差分别为2.21%和3.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C均值 狭窄量化 软斑块 血管分割 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A及CT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评估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8
18
作者 胡大成 陈方满 +1 位作者 周祖刚 张宏坤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10期740-743,共4页
目的探讨MSCTA及CT灌注成像(CTPI)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接受TACE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于术后行MSCTA及CTPI,分析MSCTA对TACE术后肿瘤血管及CTPI对术后肿瘤局部活性的显示情况。结果 36例患者腹腔动脉MSCTA均能... 目的探讨MSCTA及CT灌注成像(CTPI)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接受TACE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于术后行MSCTA及CTPI,分析MSCTA对TACE术后肿瘤血管及CTPI对术后肿瘤局部活性的显示情况。结果 36例患者腹腔动脉MSCTA均能清楚显示活性病灶肿瘤供血动脉,与D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动脉灌注(HAP)、门静脉灌注(PVP)和肝动脉指数(HPI)在非瘤肝组织的和TACE术后肿瘤局部活性灶或复发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MSCTA能很好地显示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肿瘤新生血管情况,CTPI能准确反映肝癌TACE术后肿瘤局部活性,两者相结合对显示肿瘤残存及复发、指导后续治疗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灌注成像 化学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非增强高分辨MRI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前患者颈动脉狭窄评估中价值的初步研究
19
作者 房景超 郑园园 +1 位作者 王琳 陶立元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8-163,共6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非增强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效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24年1~9月122例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首次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前颈动脉计算机断层扫... 目的探讨颈动脉非增强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效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24年1~9月122例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首次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前颈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与非增强高分辨MRI的资料,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NASCET)标准,由2名影像学医师分别对244支颈动脉的CTA、MRI图像进行狭窄程度测量,以CTA作为对照,以颈动脉狭窄率≥50%、≥70%和100%为界计算MRI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漏诊率、误诊率。结果以颈动脉狭窄率≥50%为界,MRI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漏诊率、误诊率分别是99.4%(161/162)、100.0%(82/82)、99.6%(243/244)、0.6%(1/162)、0.0%(0/82);以颈动脉狭窄率≥70%为界分别是100.0%(129/129)、100.0%(115/115)、100.0%(244/244)、0.0%(0/129)、0.0%(0/115);以颈动脉狭窄率100%为界,分别是100.0%(30/30)、99.5%(213/214)、99.6%(243/244)、0.0%(0/30)、0.5%(1/214)。不同影像学医师间CTA、MRI所测数值Kappa分析一致性极强(CTA:κ=0.967,P=0.000;MRI:κ=0.956,P=0.000)。结论颈动脉非增强高分辨MRI能准确评估颈动脉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T血管造影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A:不同重建方法在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晓兵 田建明 +7 位作者 王培军 张庆伟 王敏杰 萧毅 左长京 毕永民 史丽静 李树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不同重建方法在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46例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采用准直2.5mm,层厚3.0mm,螺距为6,重建方法为容积显示技术(volume rendering,VR)、表面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不同重建方法在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46例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采用准直2.5mm,层厚3.0mm,螺距为6,重建方法为容积显示技术(volume rendering,VR)、表面阴影遮盖显示(shade surface display,SSD)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intensity proection,MIP),并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46例中有1例术后内支架出现局限性断裂,VR及MIP均清晰显示了内支架的变化,SSD未能显示。1例内支架展开不良,三种重建方法均明确显示;6例术后出现渗漏,VR清晰显示渗漏的部位、形态及内漏量,MIP、SSD仅显示其中的5例,三者中以VR显示最佳。在显示支架内血流情况及瘤周血栓方面,VR能明确支架内有无血栓形成及腔内隔绝术后的转归变化,VR显示1例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SSD及MIP未能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能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大范围的扫描,有利于主动脉病变的检查:VR图像优于SSD及MIP,能为术后内支架情况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VR技术应作为主动脉瘤内支架术后的首选三维重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隔绝术 血管造影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比较研究 主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