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6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ovel self-alignment method for high precision silicon diffraction microlens arrays preparation and its integration with infrared focal plane arrays
1
作者 HOU Zhi-Jin CHEN Yan +2 位作者 WANG Xu-Dong WANG Jian-Lu CHU Jun-Hao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9-594,共6页
Silicon(Si)diffraction microlens arrays are usually used to integrating with infrared focal plane arrays(IRFPAs)to improve their performance.The errors of lithography are unavoidab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Si diffrac-t... Silicon(Si)diffraction microlens arrays are usually used to integrating with infrared focal plane arrays(IRFPAs)to improve their performance.The errors of lithography are unavoidab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Si diffrac-tion microlens arrays preparation in the conventional engraving method.It has a serious impact on its performance and subsequent applications.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 of errors of Si diffraction microlens arrays in the conven-tional method,a novel self-alignment method for high precision Si diffraction microlens arrays preparation is pro-posed.The accuracy of the Si diffractive microlens arrays prepara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accuracy of the first li-thography mask in the novel self-alignment method.In the subsequent etching,the etched area will be protected by the mask layer and the sacrifice layer or the protective layer.The unprotection area is carved to effectively block the non-etching areas,accurately etch the etching area required,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errors.The high precision Si diffraction microlens arrays are obtained by the novel self-alignment method and the diffraction effi-ciency could reach 92.6%.After integrating with IRFPAs,the average blackbody responsity increased by 8.3%,and the average blackbody detectivity increased by 10.3%.It indicates that the Si diffraction microlens arrays can improve the filling factor and reduce crosstalk of IRFPAs through convergence,thereby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RFPAs.The results are of grea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ir performance through opti-mizing the preparation level of micro nano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ALIGNMENT diffraction microlens arrays high precision INTEGRATION SI IRFP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速全差分输出线列型读出电路设计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静 孟令伟 +2 位作者 刘伟 李冬冰 李敬国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9-242,共4页
红外探测器发展进入第三代后,以大面阵、长线列应用为典型代表,其中长线列通常使用拼接结构实现。对于参与拼接的单片电路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展、行频不断的提升。阵列规格的增加带来信号传输链路延长,行频提升对读出速率提出新的要求,这... 红外探测器发展进入第三代后,以大面阵、长线列应用为典型代表,其中长线列通常使用拼接结构实现。对于参与拼接的单片电路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展、行频不断的提升。阵列规格的增加带来信号传输链路延长,行频提升对读出速率提出新的要求,这些还必须考虑探测器的低温应用,要求读出电路提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本文探索了一种新的输出机制,针对长线列的应用,可以通过全差分输出抑制传输噪声,同时差分模块转换模块独立于探测器主芯片,在不影响芯片整体热耗的前提下,显著的提升读出速率。依赖于这种设计,线列读出速率提升至20 MHz,对于1 k的规模,行频达到19 k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列读出电路 全差分输出 信号转换 拼接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拓扑优化的稀疏阵列天线方向图综合设计方法
3
作者 王力 王奇 +1 位作者 于大群 刘书田 《现代雷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6,共6页
文中提出了基于拓扑优化的稀疏阵列天线方向图综合设计方法,构造了基于拓扑优化的稀疏阵列天线布局优化模型以及基于梯度优化算法的优化模型的求解方法。考虑由于布局形式变化导致的阵元间互耦效应的变化,在优化方法中有效集成了参数化... 文中提出了基于拓扑优化的稀疏阵列天线方向图综合设计方法,构造了基于拓扑优化的稀疏阵列天线布局优化模型以及基于梯度优化算法的优化模型的求解方法。考虑由于布局形式变化导致的阵元间互耦效应的变化,在优化方法中有效集成了参数化矩量法以实现阵列天线辐射方向特性的解算和性能的精准设计。为了利用梯度优化算法有效求解优化问题,将各个天线单元等效为一系列等效电阻层,采用正切型材料插值模型建立虚拟电阻与设计变量之间的插值关系,保证离散拓扑变量连续化后的自动0-1分化。优化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求解低副瓣稀疏阵列天线布局优化设计问题,且在实现阵列天线副瓣电平降低的同时减少了天线单元数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扑优化 天线阵列 稀疏阵列 优化设计 矩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 V可编程约瑟夫森结阵特性与激励系统研究
4
作者 王曾敏 李红晖 +4 位作者 段梅梅 吴然 王思云 廖福剑 王磊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5,共7页
研究了10 V可编程约瑟夫森结阵的结构和低温超导特性,分析了10 V可编程结阵的激励算法和激励系统结构,提出了数字多用表的结阵超导特性扫描方法,与传统基于示波器的观测方法相比,大幅提升了结阵超导特性扫描和评估的准确性。实验结果表... 研究了10 V可编程约瑟夫森结阵的结构和低温超导特性,分析了10 V可编程结阵的激励算法和激励系统结构,提出了数字多用表的结阵超导特性扫描方法,与传统基于示波器的观测方法相比,大幅提升了结阵超导特性扫描和评估的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各子阵列的临界电流均大于4 mA,在注入微波后,各子阵列正向和负向量子电压台阶宽度均大于1.5 mA,设计和研制的10 V可编程结阵激励和超导特性扫描系统,能够较好地为10 V约瑟夫森结阵提供激励,为开展无液氦10 V量子电压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学计量 量子电压标准 10 V可编程约瑟夫森结阵 结阵激励系统 结阵超导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6G的最优和次优毫米波大规模波束成形阵列架构
5
作者 洪伟 徐俊 +11 位作者 陈继新 郝张成 周健义 于志强 杨广琦 蒋之浩 余超 胡云 侯德彬 朱晓维 陈喆 周培根 《电子与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405-2415,共11页
波束成形(Beamforming)阵列技术是现代无线电系统的核心使能技术,其发展历程贯穿电磁学理论突破、半导体工艺革新和系统体制迭代3个维度。移动通信的演进进一步驱动了波束成形阵列技术的发展,特别地,混合波束成形阵列技术在5G 3GPP Rele... 波束成形(Beamforming)阵列技术是现代无线电系统的核心使能技术,其发展历程贯穿电磁学理论突破、半导体工艺革新和系统体制迭代3个维度。移动通信的演进进一步驱动了波束成形阵列技术的发展,特别地,混合波束成形阵列技术在5G 3GPP Release 15标准中被确立为5G毫米波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为适应未来6G通信与感知的需求,毫米波波束成形阵列技术将向超大规模(>1000单元)、智能化(AI赋能)、异构(光电量融合)方向持续演进,为构建泛在智能连接提供核心使能基础。该文主要探讨面向6G毫米波通信的最优和次优大规模波束成形阵列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束成形 天线阵列 毫米波 6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重复行的强度2的最优正交表的构造
6
作者 庞善起 路又维 王静 《数学物理学报(A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4-603,共20页
具有重复行的正交表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它可以降低试验的复杂性和成本,同时提高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具有重复行的最优正交表有更好的统计性质和组合结构,然而目前对此类的最优正交表知之甚少.该文主要研究各种水平变换和列变换构造具有重... 具有重复行的正交表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它可以降低试验的复杂性和成本,同时提高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具有重复行的最优正交表有更好的统计性质和组合结构,然而目前对此类的最优正交表知之甚少.该文主要研究各种水平变换和列变换构造具有重复行的最优正交表的方法.首先介绍了一种独立列构造饱和的正交表的方法,然后利用各种水平变换和列变换提出了具有重复行的最优正交表和m-最优正交表的构造方法,最后作为这些方法的应用为使用人员提供了具有重复行的最优正交表的无穷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表 具有重复行的正交表 具有重复行的最优正交表 水平变换和列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度柔性光伏阵列上下表面脉动风荷载三维空间相关性分析
7
作者 王威 柯世堂 +3 位作者 王立山 任贺贺 张春伟 田文鑫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1-341,共11页
以国电投江苏盐城柔性光伏示范基地三跨五排光伏阵列为研究对象,基于上下表面同步测压风洞试验对比分析脉动风荷载分布特性及三维空间相关性,建立柔性光伏表面相关性区域划分模型,揭示脉动风荷载在三维空间内的变化规律以及柔性光伏表... 以国电投江苏盐城柔性光伏示范基地三跨五排光伏阵列为研究对象,基于上下表面同步测压风洞试验对比分析脉动风荷载分布特性及三维空间相关性,建立柔性光伏表面相关性区域划分模型,揭示脉动风荷载在三维空间内的变化规律以及柔性光伏表面风力分量之间的耦合现象。研究表明:沿垂直竖向柔性光伏表面上缘区为弱相关区,下缘区为强相关区,水平跨向阵列干扰显著影响柔性光伏阵列组件块连接处脉动风压相关性,水平排向相关性光伏阵列第一排受排间干扰最为严重;整体阻力系数与表面脉动风压之间相关性区域在柔性光伏表面呈弱-强-弱分布,且表面阻力与横轴向弯矩之间存在显著耦合现象,其中阵列干扰增强耦合性区域为[0°,45°]和[150°,180°],减弱区域为[45°,1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阵列 风洞 相关性理论 脉动风荷载 阵列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力学形变的相控阵天线波束控制实现策略
8
作者 王奇 潘宇宁 +1 位作者 郑峻峰 王力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421-2428,共8页
针对相控阵天线在受载变形下的实时波束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等效的天线波束控制策略,其具有等效不同电控函数的能力,且适合于硬件编程实现。通过计算资源分配及并行化编程,形成了该策略的控制器,其对于不同形变具有适配性。... 针对相控阵天线在受载变形下的实时波束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等效的天线波束控制策略,其具有等效不同电控函数的能力,且适合于硬件编程实现。通过计算资源分配及并行化编程,形成了该策略的控制器,其对于不同形变具有适配性。相关研究对于实验室内天线阵面受载变形的波束控制有效性测评具有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控阵天线 波束控制 可编程逻辑器件 神经网络 力学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矩阵扰动法和传感器优化配置的光伏阵列故障定位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陈伟 丁聪 +1 位作者 裴婷婷 张馨尹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1-653,共13页
针对现有光伏阵列故障定位方法难以同时考虑组件的定位精度与成本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信息熵原理的传感器优化配置法和矩阵扰动法的光伏阵列故障定位方法。首先根据光伏系统在不同故障状态下的特征数值,通过基于信息熵的传感器配置方法... 针对现有光伏阵列故障定位方法难以同时考虑组件的定位精度与成本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信息熵原理的传感器优化配置法和矩阵扰动法的光伏阵列故障定位方法。首先根据光伏系统在不同故障状态下的特征数值,通过基于信息熵的传感器配置方法布置传感器并获取光伏阵列侧的输出值;然后构建响应矩阵并将矩阵的迹与谱半径作为故障特征,以响应矩阵的迹与谱半径随光伏阵列输出值在不同故障状态下的对应关系准确定位故障的位置;最后通过实验和仿真对提出的传感器配置和矩阵扰动法进行验证,实验与仿真结果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系统 故障定位 传感器 最小二乘拟合 矩阵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稀疏阵列及其基于耦合张量分解的DOA估计
10
作者 罗中华 左富豪 +1 位作者 樊棠怀 饶伟 《通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0-284,共15页
为提高信号二维波达方向(DOA)估计性能,提出了一种三维稀疏阵列结构及其基于耦合张量分解的DOA估计方法。利用子阵信号的二阶统计量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在z轴方向阵元呈稀疏分布的“十”字形立体阵。分析表明,当阵列使用N^(3)/2+5N^(2)/2... 为提高信号二维波达方向(DOA)估计性能,提出了一种三维稀疏阵列结构及其基于耦合张量分解的DOA估计方法。利用子阵信号的二阶统计量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在z轴方向阵元呈稀疏分布的“十”字形立体阵。分析表明,当阵列使用N^(3)/2+5N^(2)/2+3(N为大于2的奇数)个物理阵元时,其对应的虚拟阵在x和y轴方向的阵列孔径均为(N^(3)+2N-1)d,在z轴方向的阵列孔径为(N^(3)+3N)d。为充分利用虚拟阵的大孔径来提升信号DOA估计性能,并消除z轴方向阵元间距大于d而引起的相位模糊,提出了借助耦合张量分解解决相位模糊并实现DOA估计的方法。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物理阵元数下,相较于现有三维阵列,由于新方法具有更大的阵列孔径从而具有更优的估计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波达方向估计 三维阵列 阵列孔径 耦合张量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流层飞艇太阳电池阵输出性能多因素影响规律
11
作者 杨希祥 侯中喜 +1 位作者 韩喻 杨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87-2593,共7页
太阳电池阵是平流层飞艇实现长期驻空的关键分系统之一。基于此,建立太阳电池阵曲面铺装模型,提出高精度的太阳电池阵输出性能计算方法,仿真分析纬度、日期、飞艇航向等多类因素对太阳电池阵输出性能的影响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在北半球... 太阳电池阵是平流层飞艇实现长期驻空的关键分系统之一。基于此,建立太阳电池阵曲面铺装模型,提出高精度的太阳电池阵输出性能计算方法,仿真分析纬度、日期、飞艇航向等多类因素对太阳电池阵输出性能的影响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在北半球,辐照条件较好的夏季,纬度对太阳电池阵输出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小,秋冬两季,纬度对太阳电池阵输出性能的影响较大;日期对太阳电池阵输出峰值功率和日输出总电量均存在重要影响,且中高纬度地区影响更大;低纬度地区,航向对太阳电池阵输出峰值功率的影响很小,对日输出总电量存在一定影响,高纬度地区,航向对太阳电池阵输出峰值功率的影响与日期有关,夏季较小,冬季较大。研究结果为平流层飞艇能源系统设计和总体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飞艇 太阳电池阵 输出性能 纬度 日期 航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模糊算法的多模式电池均衡策略
12
作者 张宇 王军 +1 位作者 向俊菲 吴铁洲 《全球能源互联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7-325,共9页
为解决电池在工作时出现的能量不一致的问题,以模糊逻辑控制算法为核心,建立以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差异和电池温度差为根据,可自适应选择均衡模式和开关导通占空比的均衡控制策略。并设计了一种基于环形电感和三绕组变压... 为解决电池在工作时出现的能量不一致的问题,以模糊逻辑控制算法为核心,建立以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差异和电池温度差为根据,可自适应选择均衡模式和开关导通占空比的均衡控制策略。并设计了一种基于环形电感和三绕组变压器的双层均衡拓扑结构,该拓扑拥有多个均衡模式,满足策略需求。使用MATLAB Simulink软件进行模型搭建并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均衡方法能够有效缩短均衡时长,缓解电池间的不一致性问题,对比同类型多均衡模式的均衡方法,静置、充电、放电所需均衡时间分别缩短69.78%、39.81%和44.15%,同时有效降低了均衡时的电池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均衡 开关阵列 主动均衡 模糊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DRC的水下机器人平面粘附策略
13
作者 李宗刚 赵锐 +1 位作者 王超 夏广庆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1-219,共9页
考虑到水下机器人粘附在目标平台的过程中,需沿期望轨迹运动并精确调整姿态以保证粘附过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问题,设计了一种结合粘附策略的LADRC轨迹跟踪控制方法。首先,结合仿生水凝胶吸盘设计了水下粘附机器人,并建立ROV动力学和运动... 考虑到水下机器人粘附在目标平台的过程中,需沿期望轨迹运动并精确调整姿态以保证粘附过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问题,设计了一种结合粘附策略的LADRC轨迹跟踪控制方法。首先,结合仿生水凝胶吸盘设计了水下粘附机器人,并建立ROV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其次,提出水下机器人粘附在目标平台上的控制策略,设计LADRC控制器对ROV在纵垂面内的位姿进行精确控制。在实现精确轨迹跟踪基础上,按照ROV与目标平台之间的距离调整纵倾角的变化范围。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具有较好的鲁棒性能,能够实现对纵垂面轨迹的精确跟踪且纵倾角变化范围远小于±5°。实验结果表明:本文中使用的仿生水凝胶吸盘能够保证ROV可靠地粘附在目标平台上,所设计的控制器能够使ROV按照所设定的期望轨迹运行,且纵倾角始终保持在±5°的范围内变化,进而说明了实际作业环境中所提粘附策略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V LADRC 粘附 水凝胶 阵列式吸盘 轨迹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调制阵列感知辅助的无人机隐蔽通信
14
作者 缪晨 秦雨萱 +4 位作者 马瑞谦 林志 马越 章文韬 吴文 《电子与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4-1013,共10页
随着无人机(UAV)通信技术在军民领域的广泛应用,保障UAV网络中的信息传输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隐蔽通信提供了一种隐藏信息行为的良好手段,但目前数字波束成形等技术在带来更好隐蔽通信性能的同时,增加了体积和功耗。该文提出了一种基... 随着无人机(UAV)通信技术在军民领域的广泛应用,保障UAV网络中的信息传输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隐蔽通信提供了一种隐藏信息行为的良好手段,但目前数字波束成形等技术在带来更好隐蔽通信性能的同时,增加了体积和功耗。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调制平面阵列(TMPA)感知辅助的UAV短包隐蔽通信方法。首先,该文提出了基于TMPA-UAV隐蔽通信系统架构,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2维波达方向角(DOA)估计方法。其次,针对该场景建立了隐蔽通信模型,基于KL散度推导了隐蔽约束的闭式表达式。进一步地,该文根据估计的Willie角度对TMPA的开关序列进行优化,以最大化目标方向信号增益的同时最小化非目标方向信号增益。最后,该文以隐蔽吞吐量作为优化目标,使用一维搜索求解关于包长和发射功率优化问题的最优解。仿真表明,存在一个最优的数据包长使隐蔽吞吐量最大,所提TMPA辅助感知方案能够有效保证隐蔽传输,此外,选择合适的无人机高度可提高隐蔽通信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调制阵列 隐蔽通信 无人机 DOA估计 波束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面阵铟镓砷探测器的短波红外光学系统设计
15
作者 陈洁 朱尤攀 +5 位作者 孙爱平 赵德利 王世铭 冯丽军 周玲玲 和多林 《红外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9-695,共7页
近年来,随着铟镓砷探测器的迅猛发展,短波红外技术在透雾以及夜间探测具有独特的优势,使其广泛应用于夜间导航及辅助驾驶、军事勘察等领域。随着全国产化1280×1024像素大小的铟镓砷探测器陆续推出,开展大面阵大相对孔径的短波红外... 近年来,随着铟镓砷探测器的迅猛发展,短波红外技术在透雾以及夜间探测具有独特的优势,使其广泛应用于夜间导航及辅助驾驶、军事勘察等领域。随着全国产化1280×1024像素大小的铟镓砷探测器陆续推出,开展大面阵大相对孔径的短波红外光学系统研究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针对特殊背景(如夜视成像)的需求,本文主要设计了一款基于1280×1024像素,像元间距15μm大面阵铟镓砷探测器的短波红外光学成像系统,该光学系统可以实现高分辨率和大视场成像。本光学系统采用经典双高斯结构形式,利用常见可见光材料适当配比,完成复消色差短波红外系统设计,该系统具有小型化、大相对孔径、高分辨率、工艺性优良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红外 大面阵探测器 光学系统设计 复消色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轨星座太阳翼在轨管理策略研究
16
作者 黄智 章玄 +3 位作者 张子亮 李康 张静 朱开鼎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9-674,共6页
低轨星座通常采用大倾角近地圆轨道,在轨光照条件复杂,需要采用双自由度太阳帆板驱动机构,实现太阳翼对日定向。通过优化太阳翼在轨管理策略,可以优化单位面积太阳翼输出能量,减少太阳翼面积和质量,降低成本。提出一种低轨星座太阳翼在... 低轨星座通常采用大倾角近地圆轨道,在轨光照条件复杂,需要采用双自由度太阳帆板驱动机构,实现太阳翼对日定向。通过优化太阳翼在轨管理策略,可以优化单位面积太阳翼输出能量,减少太阳翼面积和质量,降低成本。提出一种低轨星座太阳翼在轨能源管理策略,采用双轴联合控制方案,在轨道β角(太阳光线与轨道面的夹角)较大时,通过转动轴停止转动+摆动轴大角度摆动方案,实现在不影响天线和敏感器视场的前提下,提高太阳翼输出功率。最后搭建了电源系统模型、太阳翼管理策略模型和负载模型,完成了卫星能量平衡仿真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自由度 太阳翼 转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鹅座”飞船太阳翼设计及在轨展开异常分析及启示
17
作者 井元良 姜东升 刘治钢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4-458,共5页
对美国诺格公司“天鹅座”飞船入轨后,一个太阳翼无法展开到位的事件过程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天鹅座”飞船总体方案以及电源系统太阳翼设计方案演变,对飞船UltraFlex太阳翼的方案进行了分析。结合“猎户座”UltraFlex太阳翼相关技术细... 对美国诺格公司“天鹅座”飞船入轨后,一个太阳翼无法展开到位的事件过程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天鹅座”飞船总体方案以及电源系统太阳翼设计方案演变,对飞船UltraFlex太阳翼的方案进行了分析。结合“猎户座”UltraFlex太阳翼相关技术细节和“露西”小行星探测器圆形太阳翼展开故障,对故障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国内航天器圆形柔性太阳翼研制提出了建议,后续将持续跟踪事件进展,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鹅座”货运飞船 太阳电池阵 展开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轮储能技术及其构网应用展望 被引量:1
18
作者 唐西胜 娄彦涛 +3 位作者 戴兴建 汪泰安 孙大南 丘明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13,共13页
随着新能源发电及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电网比例的持续上升,电力系统惯量响应、故障暂态支撑、快速调频调压等构网需求凸显,飞轮储能作为一种短时高功率的物理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快速高频次调节的构网运行中应用前景广阔。文中主要介绍了... 随着新能源发电及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电网比例的持续上升,电力系统惯量响应、故障暂态支撑、快速调频调压等构网需求凸显,飞轮储能作为一种短时高功率的物理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快速高频次调节的构网运行中应用前景广阔。文中主要介绍了当前高速飞轮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基于功率、储能量和转速3个核心参量提出了“技术强度”这一飞轮储能的综合性指标,并以此为参考,分析了国内外飞轮储能的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飞轮储能单机在磁悬浮轴承、高强度转子、真空散热和轴系振动抑制等方面需要重点解决的技术问题,指出飞轮阵列构网运行需要实现集结架构、协同控制与能量管理的优化,并需要提升阵列整体响应能力和暂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飞轮储能 飞轮阵列 构网型储能 虚拟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RIS透射阵列辅助的近场定位
19
作者 王丹 许鑫 +1 位作者 王嘉程 刘祚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84-792,共9页
在目前“万物互联”的大背景下,高精度定位技术是众多应用发展的基础,也是通感一体化技术重要的研究方向。考虑结合可重构智能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RIS)技术,将其作为透射阵列加入定位模型中,在RIS辅助下实现对目... 在目前“万物互联”的大背景下,高精度定位技术是众多应用发展的基础,也是通感一体化技术重要的研究方向。考虑结合可重构智能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RIS)技术,将其作为透射阵列加入定位模型中,在RIS辅助下实现对目标源进行位置估计。同时将单个RIS透射阵列模型拓展至两个RIS构成的分布式阵列模型,构建了信号模型、信道模型以及系统模型。评估了不同的信号发射功率以及不同的阵元个数对RIS作为透射阵列辅助下的定位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一种异面直线最短距离的几何定位算法对目标源位置进行仿真估计。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分布式RIS作为透射阵列辅助定位的模型和算法的定位效果较优于现有研究中单个阵列模型下的定位效果,其中仿真中单个位置平均定位误差下降了约70%,位置解算时间约为单个阵列模型耗时的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置估计 近场定位 可重构智能表面(RIS) 透射阵列 分布式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密集台阵远震接收函数研究辽宁海城地震区高分辨率地壳结构
20
作者 邵媛媛 白兰淑 +6 位作者 刘嘉栋 孙庆山 张瑞青 王亮 焦明若 贾丽华 吴庆举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7-530,共14页
辽宁海城地震区处于郯庐断裂带北延段的下辽河盆地和辽东隆起交界,区内地震活动活跃,历年被划定为地震危险区.本文基于该地区最新架设的23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和营口固定台观测的近一年远震波形,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共中心... 辽宁海城地震区处于郯庐断裂带北延段的下辽河盆地和辽东隆起交界,区内地震活动活跃,历年被划定为地震危险区.本文基于该地区最新架设的23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和营口固定台观测的近一年远震波形,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共中心点(CCP)叠加成像获得了研究区西侧下辽河盆地和东侧辽东隆起的三维高分辨率地壳结构,结果显示:海城地震区地壳厚度在24.2~33.3 km之间,地壳泊松比在0.24~0.34之间;西侧下辽河盆地区地壳较薄,最薄处仅24.2 km,而东侧辽东隆起区地壳总体较厚,最厚处达33.3 km.区内盆地与山地构造区莫霍面过渡平稳,但在下辽河盆地区存在2处上地幔凸起,与重力数据和地震反射剖面结果一致.辽东隆起区的泊松比普遍低于0.26,且无明显剩余地形异常.下辽河盆地的泊松比均值大于0.3,剩余地形有明显的正异常,最大幅度达1.18 km,暗示盆地区在过去区域拉张应力作用下发生幔源物质上涌并导致地壳减薄.我们推断区域构造应力、地幔热物质上涌可能是下辽河盆地构造东缘和辽东隆起块体内发生频繁地震活动的重要力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城地震区 接收函数 密集台阵 地壳厚度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