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6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niature 6-axis force/torque sensor for force feedback in robot-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1
作者 李坤 潘博 +3 位作者 高文朋 封海波 付宜利 王树国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4566-4577,共12页
In order to restore force sensation to robot-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RMIS),desig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 miniature 6-axis force/torque sensor for force feedback is presented.Based on the resistive... In order to restore force sensation to robot-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RMIS),desig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 miniature 6-axis force/torque sensor for force feedback is presented.Based on the resistive sensing method,a flexural-hinged Stewart platform is designed as the flexible structure,and a straightforward optimization method considering the force and sensitivity isotropy of the sensor is proposed to determine geometric parameters which are best suited for the given external loads.The accuracy of this method is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s(FEMs).The sensor prototype is fabric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onic system.Calibration and dynamic loading tests for this sensor prototype are carried out.The working ranges of this sensor prototype are 30 N and 300 N·mm,and resolutions are 0.08 N in radial directions,0.25 N in axial direction,and 2.4 N·mm in rotational directions.It also exhibits a good capability for a typical dynamic force sensing at a frequency close to the normal heart rate of an adult.The sensor is compatible with surgical instruments for force feedback in RM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ce feedback force/torque sensor Stewart platform optimal design robot-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f rotor shape for constant torque improvement and radial magnetic force minimization
2
作者 CHO Gyu-won WOO Seok-hyun +3 位作者 JI Seung-hun PARK Kyoung-won JANG Ki-bong KIM Gyu-tak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2期357-364,共8页
The design of notch and barrier was optimiz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ant torque while minimizing the cogging torque that occurs as a result of teeth and slot structure. The barrier was install... The design of notch and barrier was optimiz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ant torque while minimizing the cogging torque that occurs as a result of teeth and slot structure. The barrier was installed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cogging torque and torque ripple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with a reduced barrier width toward the center of magnetic pole. The position and width of notch, which can offset cogging torque, can be calculated with energy distribution of air-gap using Fourier series. The optimized model demonstrates a 60% decrease in the cogging torque, a 75.3% decrease in the torque ripple and a 3% increase in the operating torque when compared with the basic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BARRIER NOTCH radial magnetic force cogging torqu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bility of unique scarf joint configuration in friction stir welding of AA6061-T6:Analysis of torque,force,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3
作者 Durjyodhan Sethi Uttam Acharya +1 位作者 Shashank Shekhar Barnik Saha Roy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4期567-582,共16页
The present research introduces a unique concept of scarf joint technique in friction stir welding(FSW) of aluminum alloy AA 6061-T6 plates and an investigation on weld quality.A new joint configuration with two disti... The present research introduces a unique concept of scarf joint technique in friction stir welding(FSW) of aluminum alloy AA 6061-T6 plates and an investigation on weld quality.A new joint configuration with two distinct scarf angles(75°and 60°) was considered in this study.The various aspects of welding were compared with contemporary simple square butt(SSB) joint configuration.Welding was carried out at a constant tool rotation speed(TRS),tool traverse speed(TTS) and tool tilt angle of 1100 rpm,2 mm/s and2°,respectively.The results are analyzed in terms of force and torque distribution,microstructure,macrostructure,and mechanical property perspective for different joint configurations.The study reveals the minimum amount of force and torque at 60°scarf angle joint configuration compared to that of square butt joint configuration.Macro study shows that all the joints were defect-free,and a prominent onion ring was present in the lower portion of the weld nugget(WN).Fine equiaxed grains with a minimum average grain size diameter of 6.82 μm were obtained in the WN of scarf joint configuration(SJC).The maximum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UTS) and maximum average NZ hardness of 267 MPa and83.82 HV0.1were obtained in SJC3 at a scarf angle of 60°.It has been observed from the investigation that the joint efficiency increases from 72.5%(SSB) to 86%(SJC3) at a 60° scarf angle.This unique characteristic may lay an impetus on probable joint strength enhancement technique without increasing the production co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iction stir welding Joint configuration Al alloys force and torque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lculation and Test of Hitting Force of Firing Bullet on the Bulletproof Helmet 被引量:1
4
作者 Jinji, Guo Haoxu, Xing +3 位作者 Gao, Yang Chengbai, Wu Jincai, Pei Zhijian, Liu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1998年第3期69-76,共8页
In this paper the hit force of firing bullet on bulletproof helmet has been computed and the test device has been described. The device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1) The bullet, helmet and mould are in one system, u... In this paper the hit force of firing bullet on bulletproof helmet has been computed and the test device has been described. The device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1) The bullet, helmet and mould are in one system, using moment theorem to calculate the hit force; 2) The mould, sensor and support pole are in one system, using the method in reference [1] that measures the dynamic strain and displacement of simulate target of bulletproof clothes. We compute the transfigure energy and momentum energy when hitting the mould, the work done by the sensor and the expend energy of support pole. We get the hit force of helmet using energy balance principle. The result is according with the test and has been used to design the GGK93T bulletproof helmet and other serial produ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lletproof helmet Bullet hit force Head mould force sensor Hitting ener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liant landing of a trotting quadruped robot based on hybrid motion/force robust control 被引量:2
5
作者 郎琳 王剑 +1 位作者 韦庆 马宏绪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8期1970-1980,共11页
A compliant landing strategy for a trotting quadruped robot on unknown rough terrains based on contact force control is presented. Firstly, in order to lower the disturbance caused by the landing impact force, a landi... A compliant landing strategy for a trotting quadruped robot on unknown rough terrains based on contact force control is presented. Firstly, in order to lower the disturbance caused by the landing impact force, a landing phase is added between the swing phase and the stance phase, where the desired contact force is set as a small positive constant. Secondly, the joint torque optimization of the stance legs is formulated as a quadratic programming(QP) problem subject to equality and inequality/bound constraints. And a primal-dual dynamical system solver based on linear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LVI) is applied to solve this QP problem. Furthermore, based on the optimization results, a hybrid motion/force robust controller is designed to realize the tracking of the contact force, while the constraints of the stance feet landing angles are fulfilled simultaneously. Finally, the experiments are performed to validate the proposed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tting quadruped robots compliant landing joint torque optimization quadratic programming(QP) hybrid motion/force robust contr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RS和Flexi Force传感器的足底压力监测系统设计
6
作者 高敏 张一帆 +2 位作者 洪成雨 李毓陵 高卫东 《服装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12-15,共4页
针对传统足底压力监测系统空间和区域的局限性,利用GPRS和Flexi Force实现移动无线通信条件下的足底压力远程数据采集。利用GPRS的Internet接入功能,建立数据采集模块与远程主机之间的无线通信,将通过Flexi Force薄膜压力传感器采集的... 针对传统足底压力监测系统空间和区域的局限性,利用GPRS和Flexi Force实现移动无线通信条件下的足底压力远程数据采集。利用GPRS的Internet接入功能,建立数据采集模块与远程主机之间的无线通信,将通过Flexi Force薄膜压力传感器采集的足跟压力数据无线传输到指定设备上,真正实现足底压力远程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用无线分组业务 Flexi force传感器 无线传输 远程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电四维测力仪扭矩测量精度提升
7
作者 张军 张鹏 +3 位作者 滕玄德 蔡佳乐 王郁赫 任宗金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84-1593,共10页
现有压电式四维力测量方法中,扭矩有通过侧向力解算和直接测量两种方式,解算法适用性广但受分力间交叉耦合影响大,直接测量理论精度较高但传感器布置方式受限。本文提出通过传感器内增加石英晶组,不依赖传感器特殊布置而实现扭矩直接测... 现有压电式四维力测量方法中,扭矩有通过侧向力解算和直接测量两种方式,解算法适用性广但受分力间交叉耦合影响大,直接测量理论精度较高但传感器布置方式受限。本文提出通过传感器内增加石英晶组,不依赖传感器特殊布置而实现扭矩直接测量的四维力测量方案。首先,确定传感器布局方案,在现有三向力测量基础上,各传感器内新增剪切力测量晶组用以测量扭矩;定义传感器加工、装配过程的误差,建立两种测量方法下扭矩测量误差传递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对比测量精度上的差异;设计制备了测力仪,对测力仪关键尺寸进行参数化分析;开展静、动态性能检定实验,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多点扭矩加载标定实验,利用两种测量方案计算扭矩。实验结果表明:测力仪最大非线性误差、重复性误差<0.5%,向间干扰<3%,测力仪各向固有频率>1400 Hz,静、动态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多点扭矩加载实验中新方案均方误差降低83.4%,最大测量误差降低26.5%。验证了新方案在提高扭矩测量精度方面的有效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矩测试精度 四维力测量 四向力传感器 测力仪设计 参数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标定力源偏斜误差的压电力传感器真实性能获取
8
作者 张军 金雅明 +2 位作者 钱致光 王宇航 任宗金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4,共5页
针对压电力传感器标定时加载力源偏斜引起误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获得传感器真实性能的多工位标定法。分析了标定主向时侧向输出存在差异性的原因,研究了不理想标定力源对传感器输出作用规律,建立变角度下输入输出关系模型并进行求解,通... 针对压电力传感器标定时加载力源偏斜引起误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获得传感器真实性能的多工位标定法。分析了标定主向时侧向输出存在差异性的原因,研究了不理想标定力源对传感器输出作用规律,建立变角度下输入输出关系模型并进行求解,通过实验验证了可行性。结果表明,在标定过程中能有效剥离力源误差的同时,获得压电力传感器真实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间干扰 压电力传感器 静态标定 标定力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BSRMWR直接转矩和直接悬浮力控制
9
作者 杨艳 吴苏 +1 位作者 刘泽远 刘程子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2-164,共13页
在传统的电流斩波控制方式下,由于脉冲式的供电方式和双凸极结构,单绕组宽转子齿结构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BSRMWR)存在较大的转矩脉动、悬浮力波动以及悬浮力不稳定的情况。针对传统电流斩波控制的不足,根据该电机本体结构与双相导通工... 在传统的电流斩波控制方式下,由于脉冲式的供电方式和双凸极结构,单绕组宽转子齿结构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BSRMWR)存在较大的转矩脉动、悬浮力波动以及悬浮力不稳定的情况。针对传统电流斩波控制的不足,根据该电机本体结构与双相导通工作方式,本文结合开关磁阻电机的直接转矩控制理论,分析现有基本电压矢量选择规则不可直接应用于单绕组宽转子齿结构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的原因,提出适用于该电机的空间电压矢量图和基本电压矢量选择规则,研究了一种单绕组宽转子齿结构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的直接转矩和直接悬浮力控制方法。通过仿真软件及硬件平台,验证了该控制方法不仅可以实现电机的稳定运行,而且在抑制转矩脉动和悬浮力波动方面具有优越性,为推进BSRMWR实用化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 单绕组 宽转子齿 电流斩波控制 直接转矩控制 直接悬浮力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矩和悬浮力分配函数的单绕组BSRMWR预测控制
10
作者 杨艳 吴苏 +1 位作者 刘泽远 刘程子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6116-6128,I0030,共14页
由于单绕组宽转子齿结构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的供电方式和双凸极结构,其在应用传统电流斩波控制策略时存在较大的转矩脉动和悬浮力波动以及悬浮运行不稳定的情况。为克服这些不足,该文基于该电机的本体结构与工作原理,提出适用于该电机... 由于单绕组宽转子齿结构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的供电方式和双凸极结构,其在应用传统电流斩波控制策略时存在较大的转矩脉动和悬浮力波动以及悬浮运行不稳定的情况。为克服这些不足,该文基于该电机的本体结构与工作原理,提出适用于该电机的转矩分配函数和悬浮力分配函数;结合模型预测控制理论,研究一种基于转矩分配函数和悬浮力分配函数的预测转矩和预测悬浮力控制方法;通过仿真软件及硬件平台,验证该控制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不仅可以实现电机的稳定悬浮运行,而且在抑制转矩脉动和悬浮力波动方面具有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 单绕组 宽转子齿 转矩分配函数 悬浮力分配函数 模型预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式薄膜应变传感器的铣削力测量刀具系统结构设计与优化
11
作者 闫旭辉 宋相弢 武文革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0-148,共9页
为提高铣削过程中测力系统的灵敏度,提出一种具有弹性梁结构的铣削力测量刀具系统。建立弹性梁的简化力学模型,研究3种铣削力分量作用下弹性梁的应变与力的关系,为后续铣削力测量刀具系统标定试验提供指导。铣削力测量刀具系统由基底、... 为提高铣削过程中测力系统的灵敏度,提出一种具有弹性梁结构的铣削力测量刀具系统。建立弹性梁的简化力学模型,研究3种铣削力分量作用下弹性梁的应变与力的关系,为后续铣削力测量刀具系统标定试验提供指导。铣削力测量刀具系统由基底、过渡层、绝缘层和电阻栅等构成,薄膜应变传感器在该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电阻栅对薄膜应变传感器的性能影响尤为显著。为进一步提高薄膜应变传感器的灵敏度,对基底、过渡层、绝缘层和电阻栅的形状进行优化研究。设计一种新型薄膜应变传感器,该传感器由绝缘层和两端支承在过渡层上的电阻栅构成。针对薄膜应变传感器湿蚀刻过程的流程展开研究,并获得样品。用超景深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传感器样品的表面微观形貌。可以看出,电阻栅图边界整齐且尺寸精度高,基本达到设计的预期效果。在搭建的实验平台上对样品的电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与普通薄膜应变传感器相比,样品的应变系数GF提高约60.2%,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应变传感器 铣削力 湿蚀刻工艺 性能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柱式电磁扭矩传感器设计
12
作者 李志鹏 赵士昌 +1 位作者 朱世宁 董晟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5,97,共7页
为实现汽车EPS扭矩信号测量,设计了一种柱式电磁EPS扭矩传感器。该传感器基于涡流效应原理,采用外定子内转子结构,通过测量转角得到扭矩信息。为研究接收线圈感应电压与结构参数的关系,对传感器进行互感耦合分析,并利用磁路分析法及COM... 为实现汽车EPS扭矩信号测量,设计了一种柱式电磁EPS扭矩传感器。该传感器基于涡流效应原理,采用外定子内转子结构,通过测量转角得到扭矩信息。为研究接收线圈感应电压与结构参数的关系,对传感器进行互感耦合分析,并利用磁路分析法及COMSOL仿真计算感应电压。为提高感应电压幅值,以励磁线圈品质因数及电感为优化目标进行理论计算,并针对其结构尺寸设计复合因素仿真试验。通过仿真优化转子与平面励磁线圈耦合间隙,进一步提升感应电压幅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扭矩传感器 涡流效应 互感耦合 磁路分析法 仿真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紧力对陀螺电机轴承运动平稳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朝阳 林碧华 +2 位作者 李畅 王恒迪 邓四二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66-276,共11页
陀螺电机作为航空航天广泛应用的精密惯性导航元件,其轴承预紧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电机的导航精度与使用寿命。目前关于预紧力对陀螺电机轴承运行稳定性的研究较为匮乏,基于陀螺电机的结构,建立了陀螺电机角接触球轴承的动力学微分方程组,... 陀螺电机作为航空航天广泛应用的精密惯性导航元件,其轴承预紧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电机的导航精度与使用寿命。目前关于预紧力对陀螺电机轴承运行稳定性的研究较为匮乏,基于陀螺电机的结构,建立了陀螺电机角接触球轴承的动力学微分方程组,进而研究了轴向预紧力对轴承摩擦力矩及保持架碰撞力的大小、波动幅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预紧力从4 N增加到12 N,轴承摩擦力矩的平均值增大而保持架与钢球碰撞力的平均值则保持稳定;摩擦力矩波动幅值和碰撞力的波动幅值随着预紧力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当预紧力为8 N时摩擦力矩和保持架碰撞力的均方差值与波动幅值最小;选择合适的轴承结构参数能够有效减小轴承摩擦力矩的波动性,保证轴承运行的稳定性。轴承保持架运行越稳定,轴承的摩擦力矩及保持架碰撞力波动幅值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紧力 陀螺电机 动力学 摩擦力矩 保持架碰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隙偏心下SRM径向电磁力与转矩波动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孟冬 侯蒙蒙 +2 位作者 罗晓亮 邓召学 秦翰笙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7,共10页
针对轮毂开关磁阻电机在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因路面激励、紧急制动等外界扰动造成电机产生气隙偏心,进而影响电机正常运行的问题,首先,基于麦克斯韦应力张量法,获取开关磁阻电机定子表面不同位置处的径向电磁力,分析不同气隙偏心量与不... 针对轮毂开关磁阻电机在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因路面激励、紧急制动等外界扰动造成电机产生气隙偏心,进而影响电机正常运行的问题,首先,基于麦克斯韦应力张量法,获取开关磁阻电机定子表面不同位置处的径向电磁力,分析不同气隙偏心量与不同角度下径向电磁力和电磁转矩变化特性,揭示瞬态工况下气隙偏心对二者的影响规律。明确了气隙偏心不仅导致径向电磁力增大,还显著增大电机转矩波动;其次,通过分析定、转子磁通密度分布情况,明晰定、转子凸极宽度是影响径向电磁力和电磁转矩的主要因素;最后,通过结构参数多目标优化,使径向电磁力和电磁转矩的波动得到抑制,其分别降低15.4%和24.9%,且优化方案在不同气隙偏心量下均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气隙偏心 径向电磁力 电磁转矩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替极永磁电机转矩脉动抑制控制策略 被引量:1
15
作者 聂杰 王凯 +4 位作者 郭玲玲 李烽 朱姝姝 刘闯 陈万庆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8-1126,I0026,共10页
交替极永磁(consequent pole permanent magnet,CPPM)电机每对极下的气隙磁密不对称,在特定极槽配合下其反电动势(electromotive force,EMF)中存在2、4次等偶次谐波分量,引起额外的转矩脉动,降低转矩输出品质。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 交替极永磁(consequent pole permanent magnet,CPPM)电机每对极下的气隙磁密不对称,在特定极槽配合下其反电动势(electromotive force,EMF)中存在2、4次等偶次谐波分量,引起额外的转矩脉动,降低转矩输出品质。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注入多谐波电流产生的转矩补偿原有转矩脉动的控制策略。推导适用于任意次谐波磁链产生的转矩脉动通用解析模型;并基于此模型,给出利用谐波电流抑制转矩脉动的理论依据;提出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注入多次谐波电流的方法,抑制由2、4、5、7、11、13次谐波反电势引起的3、6、12次转矩脉动;并利用准-比例谐振控制器实现谐波电流的精确跟踪。最后,以一台三相9槽10极交替极永磁电机为例,通过不同工况下的转矩脉动抑制实验,验证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极转子 永磁同步电机(PMSM) 反电动势(EMF)谐波 谐波电流注入 转矩脉动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端位置表达下机器人执行器抓取力控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褚含冰 张娴静 贾更新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02-307,共6页
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通常由多个关节和连杆组成,其位置和姿态涉及复杂的运动学。由于机器人工作空间的非线性特性、关节间的耦合效应等因素,精确计算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变得非常复杂,导致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中执行抓取动作时抓取力控制难度... 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通常由多个关节和连杆组成,其位置和姿态涉及复杂的运动学。由于机器人工作空间的非线性特性、关节间的耦合效应等因素,精确计算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变得非常复杂,导致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中执行抓取动作时抓取力控制难度极大。为此,提出了机器人末端执行器抓取力控制。确定驱动关节参数,引入机器人的D-H参数,建立相邻关节坐标系的齐次变换矩阵,获得末端执行器位置,清晰描述机器人连杆和关节之间的相对几何关系;基于此,建立相机、图像、像素和末端执行器位置坐标系映射关系,得到内、外参数矩阵,提取虚拟位姿。通过阻抗算法与PD控制算法求解虚拟位姿期望的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加速度,结合逆动力学获取各关节的驱动力,并将接触力与关节角度、关节角速度等数据输入到控制器内,完成机器人末端执行器抓取力控制。通过实验结果可知,研究方法控制下,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关节的角度在(-0.10~0.09)rad之间波动,波动范围非常小,证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控制机器人末端执行器抓取力,实现稳定且准确地抓取物体,避免了滑落或损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位姿提取 抓取力控制 机器人末端执行器 接触力矩 关节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的压电式六维力/力矩传感器解耦算法
17
作者 亓振广 王桂从 +2 位作者 褚宏博 张帅 李映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8-170,共13页
针对压电式六维力/力矩传感器存在的维间耦合导致传感器测力性能下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压电式六维力/力矩传感器解耦算法。首先,通过六维力传感器静态标定实验,获取解耦算法所需的实验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 针对压电式六维力/力矩传感器存在的维间耦合导致传感器测力性能下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压电式六维力/力矩传感器解耦算法。首先,通过六维力传感器静态标定实验,获取解耦算法所需的实验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然后,通过分析传感器维间耦合产生的原因及LSTM神经网络解耦原理,构建LSTM神经网络解耦模型;最后,采用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解耦算法,对传感器输出的多维非线性特性开展优化,解耦后得到传感器输入、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和对应的输出数据,并与径向基函数(RBF)及最小二乘(LS)解耦算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使用四点支撑式压电六维力传感器的最大重复性误差为1.55%;采用基于LSTM的神经网络算法解耦后,传感器输出结果的最大非线性误差、交叉耦合误差分别为0.55%和0.28%,均小于RBF和LS算法。LSTM神经网络解耦算法能有效减少六维力/力矩传感器的维间耦合,提高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对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维力/力矩传感器 压电式 解耦算法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维间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在线转矩补偿器的开关磁阻电机径向力控制
18
作者 贲彤 王洪亮 +1 位作者 陈龙 井立兵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101,106,共5页
由于开关磁阻电机(SRM)的双凸极结构及非线性特征,导致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转矩脉动和振动问题,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为了能同时降低SRM的转矩脉动和振动,提出了一种基于在线转矩补偿器的SRM径向力控制方法。首先,利用平均转矩控... 由于开关磁阻电机(SRM)的双凸极结构及非线性特征,导致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转矩脉动和振动问题,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为了能同时降低SRM的转矩脉动和振动,提出了一种基于在线转矩补偿器的SRM径向力控制方法。首先,利用平均转矩控制(ATC)对转矩进行控制;其次,采用直接力控制(DFC)对径向力进行限幅,并对转矩控制信号与径向力控制信号进行逻辑处理,从而在转矩控制的同时使径向力更低;然后,采用在线转矩补偿器(OTC)对转矩进行补偿,抑制DFC控制时所导致的转矩恶化;最后,与ATC控制策略进行对比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在两种不同工况下,总径向力分别降低了102.8 N(35.92%)和214.65 N(32.65%),转矩脉动分别降低了18.2%和14.2%,同时抑制了SRM径向力和转矩脉动,从而抑制振动并提高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力控制 减振 转矩补偿 转矩脉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斜拉桥基于灵敏度分析的索力传感器优化布置
19
作者 于虹 文望青 +3 位作者 严爱国 朱宏平 余兴胜 闫俊锋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6-1054,共9页
目前,斜拉桥索力传感器布置方案通常选择不同规格的斜拉索以及索力较大、应力幅值变化较大的斜拉索进行监测,缺少科学的斜拉桥索力传感器布置方法。本文以识别斜拉桥结构损伤为目标,提出一种基于灵敏度分析的索力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 目前,斜拉桥索力传感器布置方案通常选择不同规格的斜拉索以及索力较大、应力幅值变化较大的斜拉索进行监测,缺少科学的斜拉桥索力传感器布置方法。本文以识别斜拉桥结构损伤为目标,提出一种基于灵敏度分析的索力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该方法以斜拉索索力对结构损伤的灵敏度为基础,利用遗传算法来确定识别斜拉桥结构损伤所需要索力传感器的最小数目及其布置位置,并且在确定遗传算法初始种群和约束条件时充分考虑工程经验和索力传感器布置习惯。将所提方法应用于裕溪河特大桥数值模型,实现了以损伤识别为目标的斜拉桥索力传感器优化布置,并讨论了灵敏度阈值对传感器优化布置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 索力 传感器 优化布置 灵敏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海洋结构冰力传感器研发及应用
20
作者 李伟 呼文佳 +3 位作者 张伟明 贾帅 王欣 张大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8571-8582,共12页
因传统的冰力测量方法存在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局限,而光纤传感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研发了一种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冰力传感器,并评估其在海洋结构现场应用中的有效性。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冰力传感器的设计要求,详细描... 因传统的冰力测量方法存在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局限,而光纤传感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研发了一种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冰力传感器,并评估其在海洋结构现场应用中的有效性。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冰力传感器的设计要求,详细描述了传感器的研究、设计与安装过程,包括弹性元件的设计计算、光纤传感器的选择与布置、以及数据采集系统的构建,以确保满足冰力测量的精度要求,并在渤海北部海域的观测站进行一个冬季现场冰力测量。成功收集并分析现场冰力数据,评估了传感器的实际监测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所研发的光纤冰力传感器为海洋工程现场的冰力测量提供了新的可靠技术手段,为进一步的结构健康监测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传感技术 冰力传感器 现场冰力测量 极值静冰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