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 dimensional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crust and upper mantle in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by surface waveform inversion 被引量:22
1
作者 曹小林 朱介寿 +2 位作者 赵连锋 曹家敏 洪学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3-124,共12页
We assembled approximately 328 seismic records. The data set was from 4 digitally recording long-period and broadband stations of CDSN. We carried out the inversion based on the partitioned waveform inversion (PWI). I... We assembled approximately 328 seismic records. The data set was from 4 digitally recording long-period and broadband stations of CDSN. We carried out the inversion based on the partitioned waveform inversion (PWI). It partitions the large-scale optimization problem into a number of independent small-scale problems. We adopted surface waveform inversion with an equal block (2((2() discretization in order to acquire the images of shear velocity structure at different depths (from surface to 430 km) in the crust and upper-mantle. The resolution of all these anomalies has been established with (check-board( resolution tests. These result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elocity, lithosphere and asthenosphere structure between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波形 分块波形反演 三维S波速度结构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 “检验板”法 岩石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UST AND UPPER STRUCTUR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FROM SURFACE WAVEFORM INVERSION
2
作者 Cao Xiaolin,Cao Jamin,Zhu Jieshou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16-316,共1页
In this paper,218 long period Rayleigh wave records from 7 seismic station of CDSN are selected.We applied a partitioned waveform inversion to these data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3\|D model of shear velocity down to 40... In this paper,218 long period Rayleigh wave records from 7 seismic station of CDSN are selected.We applied a partitioned waveform inversion to these data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3\|D model of shear velocity down to 400km depth in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22°~44°N,70°~110°E).The first step of the waveform inversion used involved the matching of the waveforms of fundamental and highermost Ravleigh waves with waveforms synthesized from stratified models;in the second stage,the 3\|D model was constructed by solve linear constrains equation. The major structural features inferred from the surface waveform inversion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1) There is a great contrast between surface waveform through Qinghai—Thibet plateau and the others.Main frequency of the former is lower than the latter, which indicate the crust depth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deeper than the others. In addition,the amplitude of about 30s period and 50s period is lower than both sides,which implied these exist lower velocity layer at about 25km depth and about 50km depth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Crust.The former is common,the latter was argued because resolution of most method can not prove 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 plateau long period Rayleigh wave partitioned waveform inversion 3\|D model of shear velocity lower velocity layer LITHOSPHERE 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动方法提高浅层横波波速结构反演精度——以海口江东新区为例
3
作者 张前 吴小洁 +1 位作者 钟宙灿 蔡水库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23,共15页
微动方法不受地震源时空分布的限制,已成为探测浅层地下横波速度空间结构的重要方法。在海口江东新区开展微动与钻孔、横波测井的对比试验,试验显示:微动反演结果与测井曲线形态一致,对应深度地层的横波速度基本吻合,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 微动方法不受地震源时空分布的限制,已成为探测浅层地下横波速度空间结构的重要方法。在海口江东新区开展微动与钻孔、横波测井的对比试验,试验显示:微动反演结果与测井曲线形态一致,对应深度地层的横波速度基本吻合,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但在分层上微动和钻孔结果并非完全对应,就波速而言,微动结果未反演出一个波速差异较小界面,钻孔结果未区分出一个波速差异较大界面,对两者在微动反演结果中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微动反演模型的认识,获得更合理的反演结果。基于波速差异较小和较大界面,设计物性分层模型、地质分层模型以及组合模型,从频散曲线形态、软弱夹层、分层变化等方面讨论两类界面影响反演结果的规律。结果显示:物性分层模型反演结果能更好地反映出软弱层位置;改变界面主要影响相邻地层,增加波速差异较小和较大界面,分别使相邻地层波速误差增大和减小;波速差异较大界面对相邻层波速的影响程度要小于差异较小界面,误差大幅变化主要是由波速差异较小界面引起,反演对波速差异较小界面更敏感。微动方法在海口江东新区实际应用研究表明,合并模型中波速差异较小界面或增设波速差异较大的界面,不改变地层局部的变化趋势时,有助于提高波速的反演精度。选取实测数据反演得到二维微动横波速度剖面,结合钻孔提供工程基岩面的埋深及起伏信息,为海口江东新区场地条件评价和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波速度结构 波速差异界面 反演模型 微动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竖向台阵的土体小应变阻尼比随深度变化规律研究
4
作者 陈苏 龙增洋 +2 位作者 王苏阳 姜伟平 李小军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4-1031,共8页
目前,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中采用的土体小应变阻尼通常根据室内试验确定。然而,由于室内试验仅能代表土体阻尼,无法反映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由场地空间变异性引起的散射效应,直接采用室内试验得到的小应变阻尼往往会导致预测的场地放大作用... 目前,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中采用的土体小应变阻尼通常根据室内试验确定。然而,由于室内试验仅能代表土体阻尼,无法反映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由场地空间变异性引起的散射效应,直接采用室内试验得到的小应变阻尼往往会导致预测的场地放大作用被明显高估。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从美国和欧洲选取了四个竖向地震台阵,首先利用地震干涉测量法从地震数据中提取出场地的原位剪切波速结构,然后使用模拟退火算法反演了原位小应变阻尼比结构,之后讨论了土体小应变阻尼比随深度的变化规律,最后比较了恒定阻尼假设和非恒定阻尼假设在重现和预测场地地震反应中的表现。结果表明:利用地震干涉测量法和模拟退火算法反演得到的原位土动力学参数可以很好地重现并预测小应变条件下的场地地震反应。同时,场地的原位小应变阻尼结构也未表现出明显的随深度变化的规律。此外,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否采用恒定阻尼假设对地表加速度反应谱模拟值几乎没有影响。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可以直接采用恒定阻尼假设,无需考虑阻尼比随深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地震反应 小应变阻尼 剪切波速结构 竖向台阵 地震干涉测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小洋口地热区域的三维构造与速度模型
5
作者 梁铂雨 王毛毛 +6 位作者 钱佳威 于鹏飞 李晗 张超 闫兵 苏金宝 马皓然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4-534,共11页
小洋口地热田位于苏北盆地海安凹陷南缘,区域上被近东西向的栟茶河断裂、北东向的金坛—如皋断裂所围限。小洋口RRY1地热井是目前江苏省内温度最高(92°)的唯一高产中温型地热井,然而对于该地热资源的形成、分布及其与区域断裂体系... 小洋口地热田位于苏北盆地海安凹陷南缘,区域上被近东西向的栟茶河断裂、北东向的金坛—如皋断裂所围限。小洋口RRY1地热井是目前江苏省内温度最高(92°)的唯一高产中温型地热井,然而对于该地热资源的形成、分布及其与区域断裂体系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确立。结合区域内地震反射剖面、钻井等资料,文章开展了栟茶河断裂与金坛—如皋断裂三维深部构造与速度建模工作,探讨小洋口地热资源形成的构造控制机制。通过布设密集台阵采集背景噪声数据,采用互相关计算、频散曲线提取、直接反演成像等处理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地下4 km以浅的三维横波速度结构。三维构造建模表明研究区内栟茶河断裂与金坛—如皋断裂走向为NEE向,断面向北倾,倾角多在60°~70°之间。三维速度模型显示,在2.0~3.5 km深度平面上,横波速度结构具有显著的横向分布非均质特征,高速与低速分界线和栟茶河断裂与金坛—如皋断裂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反映出凹陷内发育的正断层对速度结构的影响。此外,还发现了栟茶河断裂与金坛—如皋断裂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低速异常区,垂向上表现为横波速度梯度的降低,与钻孔在2.0~2.8 km深度范围的志留系石英砂岩地热储层位置一致。根据区域三维断裂构造与速度模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文章提出小洋口地热在新近系底界上下分别形成的“传导型”与“对流型”两种地热模式,主要受控于区域断裂体系与深部流体对流的认识,对进一步勘探海岸带断裂构造相关的地热资源具有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洋口地热 断裂结构 栟茶河断裂 三维构造建模 背景噪声面波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山火山群面波层析成像
6
作者 侯颉 吴庆举 +1 位作者 余大新 叶庆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3-915,共23页
文中利用阿尔山火山群附近的29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和其周边8个固定台站2019年5月—2021年12月期间的远震垂直向地震波形,通过频-时分析获取了11010条高质量的Rayleigh波基阶相速度频散,基于面波成像方法构建研究区地壳、上地幔的三维S... 文中利用阿尔山火山群附近的29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和其周边8个固定台站2019年5月—2021年12月期间的远震垂直向地震波形,通过频-时分析获取了11010条高质量的Rayleigh波基阶相速度频散,基于面波成像方法构建研究区地壳、上地幔的三维S波速结构。结果表明:在中、下地壳范围内,阿尔山火山群地区的S波速度表现出明显的低速异常,结合该地区高波速比的特征,推测阿尔山火山群可能存在地壳岩浆囊;在阿尔山火山群地区的40~150km深度内存在多处上低下高的S波速度异常结构,表明阿尔山火山群可能发生过岩石圈拆沉;阿尔山火山群东南侧上地幔的低速异常连通了软流圈和阿尔山火山群在地表出露的位置,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推测,此低速异常可能是松辽盆地岩石圈拆沉造成的软流圈物质上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山火山群 岩石圈拆沉 火山活动 面波层析成像 S波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基岩场地基础隔震核岛厂房抗震性能分析
7
作者 刘宇 李建波 +1 位作者 丁志新 林皋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79-1686,共8页
为了研究非基岩场地条件下基础隔震核电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依据外源波动理论提出了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效应的基础隔震核电工程结构抗震分析方法,该方法实现了地震动的高精度输入以及整体系统的直接求解,通过与传统封闭体系振动法... 为了研究非基岩场地条件下基础隔震核电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依据外源波动理论提出了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效应的基础隔震核电工程结构抗震分析方法,该方法实现了地震动的高精度输入以及整体系统的直接求解,通过与传统封闭体系振动法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其有效性。建立了基础隔震核岛厂房-地基整体有限元模型,开展了核岛厂房地震响应分析,讨论了不同剪切波速场地条件下核岛厂房的基础隔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非基岩场地条件下基础隔震核岛厂房表现出良好的隔震效果;随着场地剪切波速的降低,基础隔震的隔震能力逐渐下降,与剪切波速为1067 m/s的场地相比,当场地的剪切波速为305 m/s时,核岛厂房结构顶部的楼层反应谱、加速度放大系数和层间位移角的隔震率分别减小了14.30%、13.50%和23.41%。为了保证核电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在基础隔震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非基岩场地条件下的SSI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隔震 核岛厂房 非基岩场地 土-结构相互作用 外源波动 振动法 剪切波速 地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苏鲁造山带及其邻区岩石圈速度结构特征
8
作者 于悦颖 顾勤平 +4 位作者 张海江 李正楷 周昱辰 高磊 韩守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81-4697,共17页
大别—苏鲁造山带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碰撞造山带,精细的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这里的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本文收集了大别—苏鲁造山带及其周缘各区域地震台网2008—2021年间记录的天然地震走时资料,其中添加了江苏、... 大别—苏鲁造山带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碰撞造山带,精细的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这里的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本文收集了大别—苏鲁造山带及其周缘各区域地震台网2008—2021年间记录的天然地震走时资料,其中添加了江苏、安徽、河南三省103个自建台站的观测资料.结合区域内8~70 s瑞雷面波频散数据,采用体波面波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水平方向上0.5°×0.5°网格的Vp、Vs模型,并进行了地震重新定位.研究表明:(1)大别和苏鲁造山带的壳内速度分布具有上凸下凹的相似结构,中地壳同时存在高、低速异常,但苏鲁造山带的岩石圈厚度相对更薄.(2)襄樊—广济断裂南侧、晓天—磨子潭断裂以及嘉山—响水断裂下方出现岩石圈地幔缺口,可能与岩石圈拆沉有关,推测中地壳高速体可能是热物质通过岩石圈薄弱位置上涌后在壳内冷却形成的结晶物.(3)大别山和苏鲁地体早期可能是同生构造,受扬子板块俯冲、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活动以及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等因素控制,造成现今岩石圈深部结构的差异.(4)研究区内的主要地质体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地震活动性,地震分布总体呈现出北多南少的特征,且地震主要发生在高、低速过渡带或高速异常区域.郯庐断裂带中段郯城下方的地震在纵向上呈高角度条带状展布,最大震源深度接近25 km,表明断裂面在深部可能存在高倾角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造山带 体波面波联合反演 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 地震重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场地条件评定中的地脉动研究 被引量:54
9
作者 陶夏新 刘曾武 +2 位作者 郭明珠 师黎静 董连成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8-23,共6页
为了研究开发更经济、更简便的场地动力特性探测方法,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工程场地条件评定中地脉动研究的演进,概述了地脉动观测技术的发展,循着地脉动分析方法的演进历程,叙述了谱和谱比分析方法、利用地脉动频散曲线反演场地速度构... 为了研究开发更经济、更简便的场地动力特性探测方法,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工程场地条件评定中地脉动研究的演进,概述了地脉动观测技术的发展,循着地脉动分析方法的演进历程,叙述了谱和谱比分析方法、利用地脉动频散曲线反演场地速度构造的研究,讨论了各种分析方法的依据和适用条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可能的改进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脉动 工程场地条件 剪切波速度结构 频散曲线 观测仪器 观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和周边地区地壳速度结构的背景噪声层析成像 被引量:28
10
作者 范文渊 陈永顺 +9 位作者 唐有彩 周仕勇 冯永革 岳汉 王海洋 金戈 魏松峤 王彦宾 盖增喜 宁杰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68-1583,共16页
利用连续地震背景噪声记录和互相关技术获得瑞利面波格林函数,进而反演获得了青藏高原东部和周边地区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地震数据源于北京大学宽频带流动观测地震台阵,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分中心提供的部分固定台站的连续记录及INDE... 利用连续地震背景噪声记录和互相关技术获得瑞利面波格林函数,进而反演获得了青藏高原东部和周边地区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地震数据源于北京大学宽频带流动观测地震台阵,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分中心提供的部分固定台站的连续记录及INDEPTH IV宽频带流动观测地震台阵.首先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取得所有可能台站对的面波经验格林函数和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了观测台阵下方周期从6~60s的瑞利波相速度异常分布图像.并且进一步反演获得研究区域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和莫霍面深度分布.短周期(6~14s)相速度异常分布与地表地质构造特征吻合较好,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南北向转换带.而本文最重要的结果是周期大于25s的相速度异常分布图像显示,以昆仑断裂带为界,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脉地区呈现与青藏高原截然不同的中地壳速度结构,反而与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和川滇菱形块体速度结构相似.反演获得的剪切波速度在27.5~45km深度的切片也明显地揭示:青藏高原的松潘—甘孜地块和羌塘地块呈现均一的低速层;然而,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脉地区则呈现较强的横向不均匀性,尤其是柴达木盆地的高速异常和四川盆地的高速异常相对应.这些结果为前人提出的青藏高原东北向台阶式增长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地震学观测证据.与全球一维平均速度模型(AK135)相比较发现,本文测量和反演获得的研究区域内平均相速度和剪切波速度都比AK135模型慢很多,尤其是青藏高原的中地壳(25~40km)剪切波速度显著低于全球平均速度模型.进一步的层析成像反演证实松潘—甘孜和羌塘地块中地壳(27.5~45km)呈现大范围均一的低速层,为青藏高原可能存在大规模中下地壳"层流"提供地震学观测证据.在祁连山脉的27.5~45km深度观测到的明显低速异常体可能对应于该造山带下地幔岩浆活动导致的底侵作用,表明引起该地区地壳增厚的主要机制可能是来自地幔岩浆的底侵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 瑞利面波 层析成像 剪切波速度结构 青藏高原 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Rayleigh波相速度和群速度联合反演青藏高原东北缘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32
11
作者 余大新 李永华 +3 位作者 吴庆举 潘佳铁 张风雪 何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00-811,共12页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网2007年8月到2012年1月期间记录的远震波形,运用小波变换频时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了1216和653条周期从15到140s的台站间基阶Rayleigh相速度和群速度频散曲线.通过对上述频散进行反演,重构了青藏高...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网2007年8月到2012年1月期间记录的远震波形,运用小波变换频时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了1216和653条周期从15到140s的台站间基阶Rayleigh相速度和群速度频散曲线.通过对上述频散进行反演,重构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分辨率高达0.5°×0.5°的2-D相速度和群速度分布图.然后通过对所提取到的每个格网点Rayleigh波相速度和群速度频散进行联合反演,得到了研究区下方一维S波速度结构.最后通过线性插值,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下方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结构.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已经达到班公—怒江缝合带附近;在柴达木盆地北部祁连山下面我们发现了亚洲板块,且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向南俯冲的迹象;在两大板块中间,我们观测到延伸到250km深度的低速异常,该低速异常可能是地幔物质底辟上涌现象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阶Rayleigh波 面波成像 S波速度结构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动方法研究五大连池火山区尾山火山锥浅层剪切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18
12
作者 张宝龙 李志伟 +3 位作者 包丰 邓阳 游庆瑜 张森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662-3673,共12页
为了研究五大连池火山区尾山火山锥浅层三维波速结构特征,在尾山火山锥附近区域布设了无线地震检波器密集台阵,记录连续地震背景噪声波形数据.基于微动方法(拓展空间自相关方法)提取了台站间2~5 Hz频率范围的Rayleigh面波相速度频散曲... 为了研究五大连池火山区尾山火山锥浅层三维波速结构特征,在尾山火山锥附近区域布设了无线地震检波器密集台阵,记录连续地震背景噪声波形数据.基于微动方法(拓展空间自相关方法)提取了台站间2~5 Hz频率范围的Rayleigh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利用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得2~5 Hz Rayleigh面波二维相速度图像,基于每一个网格节点的频散曲线,进一步反演获得了尾山火山锥附近区域地表至700m深度的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显示:在0~150m较浅深度,靠近尾山火山锥区域显示为相对高速异常,远离火山锥区域则显示为相对低速异常.而至150~700m较深深度,波速异常特征与浅部相反,靠近尾山火山锥的区域显示为相对低速异常,远离火山锥的区域显示为相对高速异常.在远离尾山火山锥区域,浅层的相对低速异常可能与松散沉积层有关,深部的高速异常则反映了结晶变质岩的影响.在靠近尾山火山锥区域,浅部的相对高速异常应该反映了出露地表的玄武岩,而深部的相对低速异常则可能反映了火山通道周围广泛发育的破碎裂隙结构及其火山喷发后孔隙流体填充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结构 剪切波 微动方法 面波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海域Love波层析成像 被引量:22
13
作者 彭艳菊 苏伟 +1 位作者 郑月军 黄忠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92-801,T001,T002,共12页
收集了研究区域 ( 68°— 1 5 0°E ,5°— 5 5°N)内 33个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面波资料 ,利用多重滤波技术提取了 40 0 0余条路径上的Love波群速度频散曲线 .将研究区域划分成1°× 1°网格 ,采取Occam反... 收集了研究区域 ( 68°— 1 5 0°E ,5°— 5 5°N)内 33个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面波资料 ,利用多重滤波技术提取了 40 0 0余条路径上的Love波群速度频散曲线 .将研究区域划分成1°× 1°网格 ,采取Occam反演方法得到了 7.3— 1 84s共 43个周期的Love波群速度分布图 ;然后对网格结点进行S波速度结构反演 ,得出研究区域内 42 0km深度内的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 .并采用Checkerboard方法对分辨率进行检验 ,得到横向的分辨率约为 3°— 5° .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非常明显 ,内部结构与地表特征的相关性可以达到 1 0 0— 1 5 0km深度 .大陆地区东西分带、南北分块 ,块体的边界反映比较清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Love波群速度 三维速度结构 地震记录 面波 地壳上地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深部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张学民 刁桂苓 +2 位作者 赵英萍 王卫民 束沛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09-1719,共11页
本文分析了华北地区近50个台站下方800 km深度内的剪切波速度结构.结果发现华北地区不同构造单元之间速度结构差异很大,稳定地块速度随深度稳定增加,构造带内速度结构复杂,而且即使在同一构造单元内,不同区段之间速度结构也明显不同,如... 本文分析了华北地区近50个台站下方800 km深度内的剪切波速度结构.结果发现华北地区不同构造单元之间速度结构差异很大,稳定地块速度随深度稳定增加,构造带内速度结构复杂,而且即使在同一构造单元内,不同区段之间速度结构也明显不同,如太行山构造带,反映了不同构造单元或各区段经历了各自不同的地质演化历史.环渤海地区及相关区域多个台站的速度结构显示,华北东部地区地幔软流层埋深浅、厚度大、速度低,反映了地幔上涌的特点;而在软流层或更深层次的地幔中没有发现埋深或厚度比较统一的高速或低速体,因此可能没有岩石圈或下地壳介质曾经拆沉进入地幔,这为东部岩石圈减薄的动力学机制提供了一定的深部地球物理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速度结构 华北 太行山构造带 燕山构造带 岩石圈减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反演青藏高原西部地壳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10
15
作者 武振波 徐涛 +3 位作者 武澄泷 张明辉 田小波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6-527,共12页
相对于宽阔的腹地,青藏高原西部南北向宽度仅约600km,却记录了印度和欧亚板块汇聚的深部过程及其响应.本文用22台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在西缘构建了一条南北向探测剖面(~80°E,TW-80试验).利用接收函数反演剖面下方S波速度结构,综... 相对于宽阔的腹地,青藏高原西部南北向宽度仅约600km,却记录了印度和欧亚板块汇聚的深部过程及其响应.本文用22台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在西缘构建了一条南北向探测剖面(~80°E,TW-80试验).利用接收函数反演剖面下方S波速度结构,综合西部已有的宽频带探测结果,分析认为: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可能已到达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附近,俯冲过程中下地壳发生榴辉岩化;喀拉昆仑断裂带、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阿尔金断裂带均为切穿地壳的深断裂,莫霍面发生错断;喀拉昆仑断裂带和龙木错断裂带之间的中上地壳没有发现连续的S波低速体,说明可能缺乏解耦层,支持青藏高原西部地壳为整体缩短增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接收函数 S波速度结构 印度板块 莫霍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脉动台阵记录反演场地浅层Vs结构 被引量:11
16
作者 董连成 陶夏新 +1 位作者 师黎静 李广影 《岩土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53-556,共4页
比较了影响Love波相速度频散曲线的主要因素,通过虚拟反演,说明了利用Love波相速度反演浅层剪切波速度结构的可行性,以地脉动台阵3分量观测记录提取的Love波相速度频散曲线为目标函数,利用遗传算法与单纯形法混合算法,分两种情况反演了... 比较了影响Love波相速度频散曲线的主要因素,通过虚拟反演,说明了利用Love波相速度反演浅层剪切波速度结构的可行性,以地脉动台阵3分量观测记录提取的Love波相速度频散曲线为目标函数,利用遗传算法与单纯形法混合算法,分两种情况反演了某实际工程场地的浅层剪切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利用从地脉动台阵3分量观测资料中提取的Love波相速度反演工程场地浅层的剪切波速度Vs结构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脉动台阵 LOVE波 RAYLEIGH波 相速度 遗传算法与单纯形法混合算法 剪切波速度结构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地壳与上地幔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40
17
作者 庄真 傅竹武 +5 位作者 吕梓龄 胡家富 宋仲和 陈国英 安昌强 陈立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694-709,共16页
本文利用30个基准台所记录的238条长周期面波资料,经过适配滤波和分格频散反演,得到中国大陆及邻区147个分格10—105s的纯路径频散,进而反演出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深至170km的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 本文利用30个基准台所记录的238条长周期面波资料,经过适配滤波和分格频散反演,得到中国大陆及邻区147个分格10—105s的纯路径频散,进而反演出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深至170km的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地壳平均厚度分别为70±7km和65±7km,地壳平均剪切波速度分别为3.55和3.62km/s,上地幔顶盖平均速度分别为4.63和4.61km/s; 岩石层厚度均为120±10km;东部地区下地壳内30—40km深度处普遍存在低速层;青藏高原及其东侧的上地幔低速层内有横贯东西且明显向上隆起的低速腔.滇西缅北地区的地壳厚45±5km,上地壳及下地壳内都有低速层;上地幔顶盖的速度为4.42km/s,比青藏高原本体及恒河平原都低.恒河平原地壳厚34±2km,速度平均为3.45km/s;上地幔顶盖厚86±10km,速度平均为4.63km/s,顶盖内55—83km深处有一个低速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上地幔 剪切波 速度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表速度结构对场地强地震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卢育霞 石玉成 +2 位作者 万秀红 马林伟 卢芳琴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13-819,共7页
近地表松散沉积层对地震波具有强烈的改造作用。为了揭示近地表速度结构对场地强地震动特征的影响机理,采用横波勘探和地脉动测试方法研究两个地震台站的场地条件,并对比分析场地测试结果与汶川地震记录的频谱特征。正如浅层地震勘探和... 近地表松散沉积层对地震波具有强烈的改造作用。为了揭示近地表速度结构对场地强地震动特征的影响机理,采用横波勘探和地脉动测试方法研究两个地震台站的场地条件,并对比分析场地测试结果与汶川地震记录的频谱特征。正如浅层地震勘探和地脉动数据所揭示的那样,MXT地震台的强震记录中,对应横波图像0.10s处强反射波的地震动分量(频率5 Hz左右)在该场地占明显优势,而对0.22s的弱反射界面(对应的基频为2.3Hz)的反映并不明显,分析认为这一现象归因于地下10-11m处粉土与卵石层间具有较大的波阻抗差异,因而造成地震反射图像上0.10s附近的强振幅掩盖了0.22s的反射波组,岷县强震记录频谱也显示为单峰值形态。横波勘探在WUD台获得的地震图像显示分别在0.22s和0.50s处有两组比较明显的反射波,其所对应的场地潜在响应频率分别为2.3Hz和1.0Hz,WUD台的强震记录频谱的形态也明显受这两个波阻抗界面的影响;通过对比地脉动与地震记录的频谱图,认为场地结构对地震信号与一般地脉动信号的影响是有差别的。研究表明:(1)剪切波的强阻抗界面深度及其平均波速是控制场地频谱主频的主要因素,近地表地层中阻抗强的界面对地震波的改造作用占主导地位;(2)近地表松散覆盖层的波速结构影响着场地地脉动频谱与地震动频谱的谱形变化;(3)一般情况下,浅部强波阻抗界面对地脉动频谱特征的影响可能大于深部(百米以内),强震作用下深部波阻抗界面会使场地的响应主频向比其脉动基频更低的频段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结构 地震台站 横波勘探 地脉动 频谱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场长期观测与数据分析 被引量:23
19
作者 阎启 谢强 李杰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37-42,共6页
为了进行风场现场实测研究,对1组风速采集设备的风场长期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得到了10 m和20 m高度处10min平均风速年最大值的风玫瑰图;选取了总时长达75 h的18组大风记录,计算了湍流强度、风剖面参数、剪切波速;拟... 为了进行风场现场实测研究,对1组风速采集设备的风场长期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得到了10 m和20 m高度处10min平均风速年最大值的风玫瑰图;选取了总时长达75 h的18组大风记录,计算了湍流强度、风剖面参数、剪切波速;拟合了风速谱并与Von Karman谱、欧洲规范谱进行了比较;统计了主风方向湍流积分尺度;对风场的垂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实测湍流强度较经验值略大;风剖面参数的离散性大,而且均值与荷载规范取值存在一定差异;实测大风记录拟合风速谱与Von Karman谱和欧洲规范谱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场 长期观测 数据分析 风玫瑰图 湍流结构 风速谱 剪切波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凯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6-45,共10页
本文通过合成SH波理论地震图的方法,利用SS-S走时和SS波波形资料,研究了我国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初步结果表明,我国大陆上地幔可以分成两个独立不同的速度结构模型:一是青藏高原;另一是中国大陆东部。两部分均存在剪切波低速层,但埋... 本文通过合成SH波理论地震图的方法,利用SS-S走时和SS波波形资料,研究了我国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初步结果表明,我国大陆上地幔可以分成两个独立不同的速度结构模型:一是青藏高原;另一是中国大陆东部。两部分均存在剪切波低速层,但埋藏深度不同,高原部分是100km,东部地区是60km,两部分的差异大约在350km以下趋于消失。在405km和660km深处存在剪切波的速度间断面。400km以下青藏高原和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剪切波的速度结构与北美洲、北大西洋西部、欧洲、阿尔卑斯带地区的结构一致,说明在这几个地区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在400km以下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 剪切波 速度 SS波 地震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