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现场大型直剪试验的砂泥岩混合料抗剪强度研究
1
作者 朱大鹏 邹思涵 +2 位作者 张明政 熊江 宋琨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22-126,共5页
开展砂泥岩混合碾压填方料抗剪强度参数测试及影响因素分析,对指导混合料超高填方边坡稳定性评价、设计及施工具有重要意义。在四川省绵阳市境内某天然气处理厂4个超高填方边坡区内,开展13个砂岩与泥岩碾压后混合填料现场大型直剪试验,... 开展砂泥岩混合碾压填方料抗剪强度参数测试及影响因素分析,对指导混合料超高填方边坡稳定性评价、设计及施工具有重要意义。在四川省绵阳市境内某天然气处理厂4个超高填方边坡区内,开展13个砂岩与泥岩碾压后混合填料现场大型直剪试验,研究含石率﹑含水率及正应力对抗剪强度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砂岩与泥岩碾压混合料的综合抗剪强度参数黏聚力c为34.93 kPa,内摩擦角φ为31.38°;混合填方料的抗剪强度参数黏聚力c随含石率的增大而降低,内摩擦角φ随含石率的增大而增大;混合填方料的抗剪强度参数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含水率对抗剪强度参数的影响远大于含石率的影响,施工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含水率的变化。研究成果对确保混合料超高填方边坡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大型直剪试验 砂泥岩混合体 含水率 含石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力自适应岩石物理模型的深水少井区储层预测
2
作者 刘兵 周怀来 +2 位作者 王元君 刘兴业 陶柏丞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8-738,共11页
高压背景下的深水区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多样,导致岩石弹性性质有所差异,利用常规正演、反演方法难以实现对储层的有效预测。岩石物理模型是连接储层物性参数与弹性参数的关键,为解决深水少井地区面临的高压环境和井资料稀缺所导致储层预... 高压背景下的深水区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多样,导致岩石弹性性质有所差异,利用常规正演、反演方法难以实现对储层的有效预测。岩石物理模型是连接储层物性参数与弹性参数的关键,为解决深水少井地区面临的高压环境和井资料稀缺所导致储层预测精度低的问题,在岩石物理建模过程中考虑有效压力的影响,对砂岩孔隙纵横比进行压力修正,拟合自适应的砂岩孔隙比,据此构建了考虑有效压力修正的深水砂泥岩地层岩石物理模型。将提出的岩石物理建模方法应用于中国南部海洋深水A工区,相较于传统岩石物理模型,所构建的岩石物理模型的测井曲线重构精度更高。在此基础上,利用构建的压力自适应岩石物理模型建立伪井,以应对少井资料所带来的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实际资料应用表明,联合多口伪井所得反演结果能够更好地识别储层,反演结果与沉积相、钻井结果吻合度更高,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少井 有效压力 砂泥岩储层 岩石物理模型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泥岩薄互储层缝控压裂力学机理及穿层判别准则
3
作者 李润森 侯冰 +2 位作者 周长静 何明舫 刘欣佳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6,共11页
苏里格盒8段砂泥岩双向薄互储层裂缝两翼纵向非对称延伸、穿层不充分、改造效果差,选取同层位砂泥岩露头开展真三轴压裂物理模拟实验,探究砂泥岩薄互储集层水力裂缝起裂-交互-穿透的扩展规律,考虑垂向应力差、层间应力差和簇间应力干扰... 苏里格盒8段砂泥岩双向薄互储层裂缝两翼纵向非对称延伸、穿层不充分、改造效果差,选取同层位砂泥岩露头开展真三轴压裂物理模拟实验,探究砂泥岩薄互储集层水力裂缝起裂-交互-穿透的扩展规律,考虑垂向应力差、层间应力差和簇间应力干扰构建全局嵌入内聚力单元数值模型,揭示多簇裂缝间/人工裂缝与层界面间的竞争扩展作用机制,建立多簇裂缝差异性穿透、激活层界面准则及图版。研究结果表明:垂向应力差能抑制簇间干扰诱导的相斥扩展特性,有利于提高缝高,针对垂向应力差异系数高于1.5的储层可适当缩短簇间距;层间应力差和簇间干扰易诱导人工裂缝沟通层界面,并发生剪切破坏,抑制缝高纵向增长,二者分别倾向于形成工字形和共轭T形裂缝形态;提高前置液排量和黏度有助于减小近井区域和层界面处压裂液滤失,提升裂缝穿层致裂能力,最终形成十字和米字为主的复杂缝网形态。本项研究成果可为砂泥岩双向薄互层控近穿远压裂施工参数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泥岩薄互层 真三轴物理模拟 非对称扩展 簇间干扰 穿层判别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泥砂岩场地隧道式储气库安全埋深探讨
4
作者 杨子江 曹雷年 +1 位作者 薛建华 王章星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9-936,共8页
我国西北地区风光资源丰富,适合修建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为探究西北泥砂岩场地风化层对电站地下储气库安全埋深的影响,基于极限平衡理论法与被动岩土压力理论,综合考虑实际地层、抗剪强度参数及风化地层,建立了新型锥体破坏模型,... 我国西北地区风光资源丰富,适合修建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为探究西北泥砂岩场地风化层对电站地下储气库安全埋深的影响,基于极限平衡理论法与被动岩土压力理论,综合考虑实际地层、抗剪强度参数及风化地层,建立了新型锥体破坏模型,实现了考虑风化层的地下隧道式储气库安全埋深的计算,并开发了初值迭代法求解程序。针对12 m洞径、10 MPa内压且安全系数为2.0的泥砂岩地层内衬储气库,采用Kim竖直滑面法、刚体圆锥法及所提出的考虑风化层极限平衡法分别计算安全埋深,均为80 m左右,其中所提出方法的结果较大。分析结果表明,硐库内壁起裂角和上覆岩体破裂面倾角主导锥体模型极限平衡,风化层显著影响泥砂岩场地安全埋深,使计算埋深增加11.25 m。研究对于硐库埋深的确定具有应用价值,可以为同类地质硐库工程的设计及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压缩空气储能 极限平衡 安全埋深 风化层 泥砂岩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与加载先后顺序对砂泥岩混合料压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辉 王俊杰 +1 位作者 向蓉 宋少贤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82,共5页
为研究干湿循环与加载先后顺序对砂泥岩混合料压缩特性的影响,针对不同干湿循环次数、浸水时间和水温处置下的砂泥岩混合料,开展先干湿循环后加载、先加载后干湿循环的单向压缩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试验方法所得砂泥岩混合料压缩量均随... 为研究干湿循环与加载先后顺序对砂泥岩混合料压缩特性的影响,针对不同干湿循环次数、浸水时间和水温处置下的砂泥岩混合料,开展先干湿循环后加载、先加载后干湿循环的单向压缩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试验方法所得砂泥岩混合料压缩量均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浸水时间增长、水温增高而增大;压缩量与干湿循环次数呈对数关系、与浸水时间呈幂函数关系、与水温呈线性关系,并推导出相应的压缩量计算公式;试验结果及理论分析均得出先干湿循环后加载的压缩量大于先加载后干湿循环的压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泥岩混合料 压缩特性 试验方法 干湿循环 浸水时间 水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口岩画载体薄厚互层浅变质砂岩差异损伤特征与机制研究
6
作者 崔凯 陈一凡 +1 位作者 吴国鹏 裴强强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88-2002,共15页
针对贺兰口岩画赋存区域坡面泥石流和危岩等地质灾害频发的问题,通过对区域内灾害发育特征和岩性条件的详细调查与定性分析得出地质灾害频发的问题是由薄、厚互层浅变质砂岩差异损伤造成。以前期研究为依据,设置不同化学环境两种岩石长... 针对贺兰口岩画赋存区域坡面泥石流和危岩等地质灾害频发的问题,通过对区域内灾害发育特征和岩性条件的详细调查与定性分析得出地质灾害频发的问题是由薄、厚互层浅变质砂岩差异损伤造成。以前期研究为依据,设置不同化学环境两种岩石长龄期的冻融和干湿循环实验,初步揭示了其损伤机制。结果表明:薄层浅变质砂岩试样在所设任意相同劣化条件下的质量损失率、黏聚力与内摩擦角的衰减速率、孔洞数量与面积的增长速率、长石类矿物转化率与损伤变量的变化率均明显高于厚层浅变质砂岩试样,而导致上述差异的原因在于薄层浅变质砂岩中较高的长石类矿物的含量、隐伏层面的存在以及填隙物以泥质为主,三方面的共同作用使薄层浅变质砂岩在相同劣化条件下的矿物水解和溶蚀反应的剧烈程度、胶结的失效程度明显高于厚层浅变质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厚互层 损伤特征 损伤变量 差异风化 隐伏层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泥岩互层储层防砂优化设计试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梁玉凯 楼一珊 +3 位作者 刘善勇 彭建峰 王利华 高斐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8-124,共7页
南海WC疏松砂岩油藏具有出砂严重、储层非均质性强和砂泥岩小层交错分布的特点。传统防砂设计方法适用性差,导致筛管堵塞严重,产能持续下降,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开发。为研究砂泥岩互层对防砂筛管的堵塞机理,优选适合该类储层的防砂方... 南海WC疏松砂岩油藏具有出砂严重、储层非均质性强和砂泥岩小层交错分布的特点。传统防砂设计方法适用性差,导致筛管堵塞严重,产能持续下降,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开发。为研究砂泥岩互层对防砂筛管的堵塞机理,优选适合该类储层的防砂方式,基于相似模拟原理研制了可旋转式防砂物理模拟试验装置。利用该试验装置,结合现场实际工况重点考虑砂泥岩互层储层的互层比与井筒井斜角两大因素,评价分析了不同因素对防砂方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层比和井斜角对筛管防砂方式的选择有显著影响,当互层比小于0.4时,优先选用优质筛管防砂,反之则选用砾石充填防砂方式;井斜角小于45°时,互层比对砾石充填和防砂管堵塞程度影响较小;当井斜角超过45°时,井斜角对防砂管堵塞程度的影响不可忽略。研究成果对于指导砂泥岩互层储层的防砂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砂 砂泥岩互层 互层比 井斜角 筛管防砂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东部晚古生代过渡相煤系地层低阻成因、控制因素与地质意义
8
作者 侯中帅 梁钊 陈世悦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9-168,共10页
华北东部晚古生代过渡相煤系地层中低阻层发育,明确其成因类型、控制因素以及地质意义,可以充分揭示其中所包含的地质信息,对于相关层系油气资源评价和勘探部署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华北东部太原组和山西组中低阻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 华北东部晚古生代过渡相煤系地层中低阻层发育,明确其成因类型、控制因素以及地质意义,可以充分揭示其中所包含的地质信息,对于相关层系油气资源评价和勘探部署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华北东部太原组和山西组中低阻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碳氧同位素和测录井资料,围绕其成因类型、控制因素和地质意义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华北东部晚古生代过渡相煤系低阻层主要发育在太1段和山2段,成因类型包括砂泥岩薄互层、高束缚水体积和发育导电矿物,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控制了低阻的形成;太1段低阻的成因为砂泥岩薄互层和高束缚水体积,潮汐作用导致的潮汐成因层理和微细孔隙发育促进了障壁海岸背景下太1段低阻的形成,山2段低阻的成因为菱铁矿的密集发育,稳定的覆水还原环境和沉积有机物的成岩演化共同控制了三角洲背景下山2段低阻的形成;太1段的低阻和高毛细管束缚水体积指示着潮坪沉积,说明太原组自下而上为一个海退的过程,是对早二叠世早期冈瓦纳冰川迅速扩张和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的响应,山2段的低阻和高光电吸收截面指数指示着三角洲前缘沉积,说明山西组由一期三角洲沉积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泥岩薄互层 高束缚水体积 导电矿物 低阻 煤系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六线砂泥岩互层危岩体病害特征及加固技术 被引量:1
9
作者 姚勇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5-151,共7页
内六线分布着高位危岩体,在2020—2023年间发生了多次崩塌落石事件,冲毁了铁路设施设备,严重威胁铁路运营安全。文章通过现场调查、无人机倾斜摄影、数值模拟等方法,对砂泥岩互层危岩体病害特征及其动力致灾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内六线分布着高位危岩体,在2020—2023年间发生了多次崩塌落石事件,冲毁了铁路设施设备,严重威胁铁路运营安全。文章通过现场调查、无人机倾斜摄影、数值模拟等方法,对砂泥岩互层危岩体病害特征及其动力致灾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泥岩与砂岩的差异性风化,泥岩遇水软化,失水后崩解,导致砂岩底部悬空。厚层状的砂岩带受到两组陡倾节理切割,大多被切割成柱状或板状,容易发生悬空坠落或滑移式崩塌。危岩体在失稳过程中经历崩落、撞击破碎、回弹和下落,危岩体I-3崩塌后会对线路产生1.6×10^(6) kJ的冲击能量。通过对危岩体采用双锚固段预应力锚索进行加固,取得良好效果,解决了高位高陡危岩体原位整治中锚固的耐久性及预应力损失的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泥岩互层 危岩体崩塌 数值模拟 原位整治 双锚固段预应力锚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埋深条件下砂泥岩互层中砂岩储层物性变化规律 被引量:71
10
作者 钟大康 朱筱敏 张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63-871,共9页
砂泥岩组合方式在不同埋深条件下影响了砂泥岩界面附近储层的物性。在浅—中等埋藏条件下(深度 <2 5 0 0 m )砂泥岩界面附近的砂岩物性好于内部 ;在深埋藏条件下 ,砂泥岩组合方式、与砂岩接触的泥岩厚度以及砂泥岩的相对厚度比例对... 砂泥岩组合方式在不同埋深条件下影响了砂泥岩界面附近储层的物性。在浅—中等埋藏条件下(深度 <2 5 0 0 m )砂泥岩界面附近的砂岩物性好于内部 ;在深埋藏条件下 ,砂泥岩组合方式、与砂岩接触的泥岩厚度以及砂泥岩的相对厚度比例对砂泥岩界面附近的砂岩物性影响很大。在泥岩夹砂岩的情况下 ,当砂岩厚度极薄、比例极低时砂岩物性很差 ;当砂岩厚度增大到中—厚层时 ,则从砂岩内部某一点开始向砂泥岩界面 ,物性逐渐降低 ,顶底界面都存在一个约为砂层厚度 1/ 5~ 1/ 4的物性过渡带 ;在上泥下砂或下泥上砂的情况下 ,仅在与厚层泥岩接触一侧的砂岩界面处出现物性过渡带。在砂泥岩近于等厚互层的情况下砂岩界面附近物性仍比内部差 ,且随着砂岩单层厚度减薄、厚度比例降低 ,泥岩比例增高 ,砂岩的物性越来越差。在砂岩夹泥岩的情况下 ,砂泥岩界面附近与砂岩内部物性趋于一致 ,物性过渡带消失。这一现象与泥岩的成岩演化密切相关 ,浅—中等埋藏条件下泥岩排出的为低矿化度、富含有机酸的流体 ,在砂泥岩界面附近溶蚀作用强于内部 ;在深埋条件下 ,从泥岩内排出的 K+ 、Na+ 、Ca2 +、Mg2 +、Fe3+与 Si4 +等物质以沉淀为主 ,砂泥岩界面附近胶结强于内部 ,泥岩的厚度越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 砂岩储层 埋藏条件 物性 岩组 过渡带 埋深 砂岩厚度 成岩演化 胶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间泥岩裂缝超压油气藏成藏作用——以东濮凹陷文留构造为例 被引量:20
11
作者 冷济高 刘晓峰 +1 位作者 庞雄奇 宋东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2-696,共5页
盐间泥岩裂缝性超压油气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油气藏,与一般泥岩裂缝性油气藏相比,其成藏作用具有以下特征:自生自储;泥岩裂缝发育于超压层段内;油气主要富集在断裂带附近。东濮凹陷文留地区盐间泥岩裂缝异常高压油气藏主要发育在以深湖... 盐间泥岩裂缝性超压油气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油气藏,与一般泥岩裂缝性油气藏相比,其成藏作用具有以下特征:自生自储;泥岩裂缝发育于超压层段内;油气主要富集在断裂带附近。东濮凹陷文留地区盐间泥岩裂缝异常高压油气藏主要发育在以深湖—半深湖相沉积环境为主的Es32内,岩性为盐泥互层,砂岩不发育。盐间泥岩为优质烃源岩,成熟度较高,生烃潜力巨大;烃源岩上、下被盐岩所夹持,盖层条件较好;储集层为泥岩裂缝,裂缝的产生主要由断层活动、异常流体压力及盐丘上拱泥岩发生破裂所致,裂缝主要为剪切裂缝和张裂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留地区 泥岩裂缝 超压油气藏 盐泥互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中钙质夹层特征及与天然裂缝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21
12
作者 赵向原 曾联波 +5 位作者 刘忠群 吕文雅 周思宾 刘国平 杜萧笙 李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3-171,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区块长8致密砂岩储层普遍发育钙质夹层,本文利用露头、岩芯、薄片及测井等资料,对钙质夹层的岩性特征、电性特征、分布规律以及与天然裂缝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钙质夹层具有明显的低伽马、低声波时差、高密...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区块长8致密砂岩储层普遍发育钙质夹层,本文利用露头、岩芯、薄片及测井等资料,对钙质夹层的岩性特征、电性特征、分布规律以及与天然裂缝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钙质夹层具有明显的低伽马、低声波时差、高密度、高感应的特点,电成像测井表现为明显的亮色条带。钙质夹层主要分布在部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中部或下部及河口坝砂体的中部或上部,同时也发育在一些分选较好、颗粒支撑的薄层细砂岩中以及砂泥岩的接触地带。钙质夹层内主要发育高角度构造裂缝,不发育近水平成岩裂缝;与非钙质胶结致密砂岩储层相比,钙质夹层脆性较大,天然裂缝更为发育,且大部分裂缝被方解石充填,为无效裂缝;钙质夹层层厚及岩性界面控制着裂缝纵向延伸高度。论文成果对进一步研究致密储层天然裂缝的分布模式,弄清裂缝对注水开发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储层 钙质夹层 天然裂缝 控制作用 天环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泥互层地层断裂带结构特征及控油作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宗堡 郭林源 +5 位作者 付晓飞 张东 刘云燕 方庆 王海学 孟令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29,共9页
通过露头区解剖、三维地震解释、测井曲线识别、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对松辽盆地杏北油田葡萄花油层砂泥互层地层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建立基于测井曲线综合响应的断层破碎带厚度预测模型,进而探讨断裂带结构特征对断层边部剩余... 通过露头区解剖、三维地震解释、测井曲线识别、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对松辽盆地杏北油田葡萄花油层砂泥互层地层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建立基于测井曲线综合响应的断层破碎带厚度预测模型,进而探讨断裂带结构特征对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和开采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断裂带由断层核和破碎带两部分组成,其中断层核发育泥岩涂抹的分段生长结构,破碎带发育破碎、滑动和变形3种特征;断层垂向上在葡Ⅰ4小层发生分段,造成系统取心井钻遇3个断点,其中断点1发育砂岩变形带的断层端部破碎带,断点2发育泥岩涂抹的主断层核,断点3发育泥质角砾岩和方解石充填泥岩裂缝的次断层核;断层面两侧随着距断层核距离增加破碎带微构造密度和碳酸盐含量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泥互层地层 断裂带结构特征 控油作用 葡萄花油层 杏北油田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道单砂体“建筑结构控三维非均质模式”研究 被引量:59
14
作者 马世忠 吕桂友 +1 位作者 闫百泉 范广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7-64,共8页
单砂体平面、层内(小层韵律性)非均质性已不能满足高含水期、三次采油阶段的需求,其既不能揭示单砂体内部物性空间变化及分布,更忽略了单砂体内非渗透薄夹层(多<30cm)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文中提出按反映单砂体成因、形成微过程及... 单砂体平面、层内(小层韵律性)非均质性已不能满足高含水期、三次采油阶段的需求,其既不能揭示单砂体内部物性空间变化及分布,更忽略了单砂体内非渗透薄夹层(多<30cm)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文中提出按反映单砂体成因、形成微过程及内部结构的储层建筑结构(architecture)研究单砂体内部三维非均质性的思想,并结合曲流点坝单一侧积体沉积模式及其侧叠模式,建立了"渗透率向凸岸、向上减小的新月形楔状侧积体,逐一斜列侧叠,其间被非渗透侧积薄夹层隔开"的曲流河道砂体"建筑结构控三维非均质模式",揭示了以往忽视的、但对单砂体内部三维非均质性至关重要的不渗透薄夹层及其遮挡-阻流格架;也由此客观地揭示了单砂体内部物性基本单元(侧积砂体)及其三维分布规律,从而真正反映了单砂体内部三维非均质性的本质,并由此对单砂体内部渗流场、注入剂驱油和剩余油形成与分布产生重要影响,这将对高含水期、三次采油阶段及其以后的剩余油研究、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建筑结构 三维非均质性 曲流河道 单砂体 层内非渗透薄夹层 侧积泥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涪陵五中滑坡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成国文 李晓 +3 位作者 许家美 赫建明 李守定 马超锋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0-227,共8页
重庆涪陵五中滑坡(130×104m3)发生于2008年1月3日,该滑坡位于涪陵五中西南的迎宾大道内侧,属单斜顺层岩质滑坡。通过详细的现场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后认为:中倾坡外的顺层结构、碎裂结构的岩体为滑坡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 重庆涪陵五中滑坡(130×104m3)发生于2008年1月3日,该滑坡位于涪陵五中西南的迎宾大道内侧,属单斜顺层岩质滑坡。通过详细的现场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后认为:中倾坡外的顺层结构、碎裂结构的岩体为滑坡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结构条件,是滑坡发生的结构性因素;泥质砂岩和泥岩属中等膨胀性岩石,遇水极易软化,加之历史上构造应力的作用,形成层间泥化夹层,泥化夹层含膨胀性粘土矿物蒙脱石和伊利石,是造成滑坡发生的控制性因素。诱发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水的作用,坡体岩层间泥化夹层发生软化,降低了力学强度;二是修建公路开挖坡脚进行人工切坡形成有效临空面,坡体具备了临空剪出的条件。随着坡体的蠕动变形,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层间剪切带逐渐贯通,最终导致滑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特征 成因 泥化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垂向封闭模式及研究方法 被引量:48
16
作者 付广 王朋岩 孙洪斌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1期7-10,共4页
在深入研究断层垂向封闭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断层垂向封闭的三种地质模式,并利用断层面压力、断移地层的砂泥比值和断层填充物与围岩声波时差的相对关系,分别研究了三种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断层垂向封闭性。实例应用表明,这些方法用于... 在深入研究断层垂向封闭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断层垂向封闭的三种地质模式,并利用断层面压力、断移地层的砂泥比值和断层填充物与围岩声波时差的相对关系,分别研究了三种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断层垂向封闭性。实例应用表明,这些方法用于研究断层垂向封闭性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垂向封闭模式 研究法 砂岩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系砂岩和泥岩中粘土矿物的形成与转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管俊芳 陆琦 +1 位作者 陈林丽 雷新荣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74-77,共4页
区内砂岩中的粘土矿物主要是自生的高岭石、绿泥石和伊蒙混层,而泥岩中的粘土矿物是伊蒙混层和高岭石,少量绿泥石,未见蒙脱石。砂岩和泥岩中粘土矿物的转化具有相似的水介质和地温条件,都反映出在中—晚成岩期形成,而且与烃类的排出和... 区内砂岩中的粘土矿物主要是自生的高岭石、绿泥石和伊蒙混层,而泥岩中的粘土矿物是伊蒙混层和高岭石,少量绿泥石,未见蒙脱石。砂岩和泥岩中粘土矿物的转化具有相似的水介质和地温条件,都反映出在中—晚成岩期形成,而且与烃类的排出和运移密切相关。泥岩中粘土矿物转化和脱水作用为砂岩输送流体和释放溶解物质,而且泥岩中有机质的脱羟基向砂输送酸性水,促进砂岩中骨架颗粒溶解、次生孔隙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泥岩 粘土矿物 南华北地区 石炭—二叠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古亚洲构造域中沉积型铀矿形成发育的沉积-构造背景综合分析 被引量:152
18
作者 焦养泉 吴立群 +4 位作者 彭云彪 荣辉 季东民 苗爱生 里宏亮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9-205,共17页
近20年的勘查实践表明,横贯中国北方的古亚洲洋造山带及其两侧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沉积型铀矿床形成发育的铀成矿构造域。研究认为,古亚洲洋造山带是重要的富铀地质体,盆-山耦合机制制约下的地表水系搬运沉积作用... 近20年的勘查实践表明,横贯中国北方的古亚洲洋造山带及其两侧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沉积型铀矿床形成发育的铀成矿构造域。研究认为,古亚洲洋造山带是重要的富铀地质体,盆-山耦合机制制约下的地表水系搬运沉积作用是形成铀源供给系统的必要前提,泥岩型铀矿表现为单一铀源供给系统,而砂岩型铀矿则表现为双重铀源供给系统并且铀储层砂体本身的"再生铀源"不容忽视。在逆冲-造山间歇期或裂后热沉降时期,相对松弛和稳定的大地构造背景有利于沉积-成矿环境的形成,泥岩型铀矿需要同沉积期的稳定构造背景,而砂岩型铀矿不仅需要同沉积期的稳定构造背景,也需要成矿期具有适当掀斜作用的构造背景,有些矿床对成矿期后的构造环境还非常敏感。调查发现,当成矿期的含矿流场与沉积期的古水流体系基本一致时,铀储层砂体中层间氧化效率最高而且铀搬运通量最大,更加有利于成就大型和超大型矿床。在区域古构造等因素的协同影响下,同沉积期的古气候背景是制约铀储层砂体和成矿期层间氧化带发育方向和规模的极为重要的地质因素。同沉积期古气候不仅制约了铀储层砂体发育的结构和规模,同时更重要地制约了铀储层内部和外部还原介质的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铀储层砂体的形态和结构制约了层间氧化带发育的方向和轨迹,而铀储层内部和外部的还原介质则控制着古层间氧化带推进的里程及前锋线位置,铀矿化作用则与氧化还原地球化学障有关。基于此,毗邻古亚洲洋造山带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都是沉积型铀矿勘查的主要远景区,而针对目标沉积盆地,则需要在深入剖析盆地构造格架以及区域含矿流场补-径-排关系基础上,再依据含铀岩系自身的特征(古气候背景、还原介质类型与分布空间)圈定和评价找矿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泥)岩型铀矿床 铀成矿构造域 古亚洲洋造山带 中—新生代沉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河塘滨岸砂体蒸发泵吸作用与钙质隔夹层形成 被引量:3
19
作者 姜洪福 王梓媛 +4 位作者 师永民 王超 董越 朱丹妮 石开波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57-862,共6页
以塔里木盆地东河塘石炭系CⅢ油层滨岸厚层块状砂岩体中沿斜层理发育的钙质致密隔夹层为研究对象,在野外露头和井下岩芯观察的基础上,结合青海湖现代滨岸砂体解剖类比,提出滨岸砂体内部大量发育的沿斜层理钙质致密隔夹层系同沉积蒸发泵... 以塔里木盆地东河塘石炭系CⅢ油层滨岸厚层块状砂岩体中沿斜层理发育的钙质致密隔夹层为研究对象,在野外露头和井下岩芯观察的基础上,结合青海湖现代滨岸砂体解剖类比,提出滨岸砂体内部大量发育的沿斜层理钙质致密隔夹层系同沉积蒸发泵吸作用成因。通过沉积成因机理和分布规律的探讨,认为研究区朝东南向古开阔海发育的斜层理中,相对较高渗层理中孔隙水沿毛细管上升,并使沉积物下部与海水沟通的孔隙不断获取古海洋中咸化海水的供给,钙离子不断浓缩,使潮上带斜层理上部孔隙水中的盐度大大提高。这些富含钙离子的卤水不断蒸发浓缩,逐渐沿斜层理化学胶结,最终形成钙质致密层。研究结果阐明了厚层块状滨岸砂岩体内部钙质夹层沿斜层理选择性顺层分布的机理,为塔里木盆地东河塘油藏隔夹层空间展布规律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井间分布提供了预测模型,有利于注气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东河塘砂岩 滨岸砂体 隔夹层 蒸发泵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留地区盐间泥岩裂缝油气藏成藏作用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伟 冷济高 宋东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34,共4页
盐间泥岩裂缝油气藏是一种特殊的油气藏类型。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四段、沙三段广泛发育盐—泥层,其中Es32亚段是盐间泥岩裂缝油气藏富集区。文留地区盐间泥岩裂缝油气藏的储层亦为烃源岩,且油气的富集与断裂带密切相关。该区泥岩裂缝油... 盐间泥岩裂缝油气藏是一种特殊的油气藏类型。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四段、沙三段广泛发育盐—泥层,其中Es32亚段是盐间泥岩裂缝油气藏富集区。文留地区盐间泥岩裂缝油气藏的储层亦为烃源岩,且油气的富集与断裂带密切相关。该区泥岩裂缝油气藏的形成主要与断层作用、异常高压流体及盐岩塑性流动引起局部构造变形有关,盐层的上下封闭使之形成“自生自储”的泥岩裂缝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裂缝 盐泥互层 油气成藏 文留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