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reflux classifier with closely spaced inclined channels in pre-concentrate process of fine antimony oxide particles 被引量:2
1
作者 LIU Zhen-qiang LU Dong-fang +3 位作者 WANG Yu-hua CHU Hao-ran ZHENG Xia-yu CHEN Fu-l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3290-3301,共12页
In this work,the reflux classifier with closely spaced inclined channels is used as the pre-concentration facility to improve the separation efficiency before the shaking table separation.Three operating parameters of... In this work,the reflux classifier with closely spaced inclined channels is used as the pre-concentration facility to improve the separation efficiency before the shaking table separation.Three operating parameters of reflux classifier(RC)to pre-concentrate fine(0.023−0.15 mm)tailings of antimony oxide were optimized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using a three-level Box-Behnken design(BBD).The parameters studied for the optimization were feeding speed,underflow,and ascending water speed.Second-order response functions were produced for the Sb grade and recovery rate of the concentrate.Taking advantage of the quadratic programming,when the factors of feeding,underflow and ascending water are respectively 225,30 and 133 cm^3/min,a better result can be achieved for the concentrate grade of 2.31% and recovery rate of 83.17%.At the same time,70.48% of the tailings with the grade of 0.20% were discarded out of the feeding.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eflux classifier has a good performance in dealing with fine tailings of antimony oxide.Moreover,second-order polynomial equations,ANOVA,and three-dimensional surface plots were develop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each parameter on Sb grade and recovery rate of the concent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flux classifier antimony oxide PRE-CONCENTRATION inclined channe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rect oxidation of methane at low temperature using Pt/C,Pd/C,Pt/C-ATO and Pd/C-ATO electrocatalysts prepared by sodium borohydride reduction process 被引量:1
2
作者 J.Nandenha E.H.Fontes +2 位作者 R.M.Piasentin F.C.Fonseca A.O.Neto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37-1145,共9页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was to characterize the voltammetric profiles of the Pt/C,Pt/C-ATO,Pd/C and Pd/CATO electrocatalysts and study their catalytic activities for methane oxidation in an acidic electrolyt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was to characterize the voltammetric profiles of the Pt/C,Pt/C-ATO,Pd/C and Pd/CATO electrocatalysts and study their catalytic activities for methane oxidation in an acidic electrolyte at 25 ℃ and in a direct methane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at 80 ℃. The electrocatalysts prepared also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The diffractograms of the Pt/C and Pt/C-ATO electrocatalysts show four peaks associated with Pt face-centered cubic( fcc) structure,and the diffractograms of Pd/C and Pd/C-ATO show four peaks associated with Pd face-centered cubic( fcc) structure. For Pt/C-ATO and Pd/C-ATO,characteristic peaks of cassiterite( SnO_2) phase are observed,which are associated with Sb-doped SnO_2( ATO) used as supports for electrocatalysts. Cyclic voltammograms( CV) of all electrocatalysts after adsorption of methane show that there is a current increase during the anodic scan. However,this effect is more pronounced for Pt/C-ATO and Pd/C-ATO. This process is related to the oxidation of the adsorbed species through the bifunctional mechanism,where ATO provides oxygenated species for the oxidation of CO or HCO intermediates adsorbed in Pt or Pd sites. From in situ ATR-FTIR(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experiments for all electrocatalysts prepared the formation of HCO or CO intermediates are observed,which indicates the pro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Polarization curves at 80 ℃in a direct methane fuel cell( DMEFC) show that Pd/C and Pt/C electroacatalysts have superior performance to Pd/C-ATO and Pt/C-ATO in methane oxi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dium BOROHYDRIDE reduction process Pt/C-ato and Pd/C-ato ELECTROCATALYSTS METHANE oxidation acidic electrolytes polarization curv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时间测试的ATO/PU涂层隔热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黄宝元 钟明强 +1 位作者 董绍春 冯杰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4-16,23,共4页
对掺锑二氧化锡(ATO)基透明隔热涂层的隔热效果进行了长时间测试,发现无论对被隔热空间还是对涂层本身,一定时间后能量均达到动态平衡,涂层具有持久隔热效果。用紫外-可见光-红外分光光度计表征了涂层光谱性能,发现其对红外光主要以吸... 对掺锑二氧化锡(ATO)基透明隔热涂层的隔热效果进行了长时间测试,发现无论对被隔热空间还是对涂层本身,一定时间后能量均达到动态平衡,涂层具有持久隔热效果。用紫外-可见光-红外分光光度计表征了涂层光谱性能,发现其对红外光主要以吸收为主而非反射。根据光源能量流程去向和半导体物理学的相关理论对宏微观隔热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ATO/PU(聚氨酯)涂层对入射光能量的阻隔,在紫外区域以本征吸收为主,反射为辅,在红外区域以自由载流子吸收为主,反射为辅,从而产生良好的隔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锑二氧化锡(ato) 聚氨酯涂层 透明隔热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ATO粉体制备及其悬浮液的分散稳定性 被引量:13
4
作者 蔡昭军 施利毅 杭建忠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5-759,共5页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锑掺杂二氧化锡(ATO)纳米微粉,研究了反应温度、滴定终点pH值、掺锑量及煅烧温度对粉体平均粒径的影响。并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分析(XRD)对粉体形貌及晶形进行了表征。讨论了pH值、分散剂种类、添加量等对...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锑掺杂二氧化锡(ATO)纳米微粉,研究了反应温度、滴定终点pH值、掺锑量及煅烧温度对粉体平均粒径的影响。并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分析(XRD)对粉体形貌及晶形进行了表征。讨论了pH值、分散剂种类、添加量等对ATO水浆分散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粒径分析及Zeta电位的测定,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筛选,最终制得分散性、稳定性均较好的纳米ATO水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ato 纳米粉体 锑掺杂二氧化锡 分散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工艺对ATO超细粉体导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2
5
作者 秦长勇 罗美芳 +1 位作者 古宏晨 方图南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1-264,共4页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锑掺杂二氧化锡 ( ATO)超细导电粉体 ,研究了反应温度、滴定终点 p H值、掺锑量及锻烧温度对粉体导电性的影响 。
关键词 氧化锡 氧化锑 超细粉体 导电材料 制备工艺 化学共沉淀法 反应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锑掺杂二氧化锡(ATO)导电机理及制备方法研究现状 被引量:15
6
作者 杨建广 唐谟堂 +2 位作者 杨声海 唐朝波 张保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7-20,共4页
介绍了锑掺杂二氧化锡(ATO)的导电机理和该材料湿相制备方法的研究现状。晶格的氧缺位、5价Sb杂质在SnO_2禁带形成施主能级并向导带提供n-型载流子是ATO导电的2种主要机理,湿相制备超细ATO可分为均相沉淀和非均相沉淀方案,其中均相沉淀... 介绍了锑掺杂二氧化锡(ATO)的导电机理和该材料湿相制备方法的研究现状。晶格的氧缺位、5价Sb杂质在SnO_2禁带形成施主能级并向导带提供n-型载流子是ATO导电的2种主要机理,湿相制备超细ATO可分为均相沉淀和非均相沉淀方案,其中均相沉淀法的产品质量最佳。最后列举了ATO超细粉制备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掺杂二氧化锡 ato 导电机理 制备方法 晶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微模塑制备超疏水半透明隔热ATO/PU复合薄膜 被引量:4
7
作者 冯杰 黄宝元 钟明强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8-143,共6页
掺锑二氧化锡(ATO)基透明隔热涂层或贴膜是一种节能新材料,但其表面不耐脏,超疏水化可解决此问题。今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软模板上,采用溶液浇注微模塑法制得了不同ATO含量的ATO/水性聚氨酯(WPU)复合功能膜,其水静态接触角达(151.3&#... 掺锑二氧化锡(ATO)基透明隔热涂层或贴膜是一种节能新材料,但其表面不耐脏,超疏水化可解决此问题。今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软模板上,采用溶液浇注微模塑法制得了不同ATO含量的ATO/水性聚氨酯(WPU)复合功能膜,其水静态接触角达(151.3±2.1)°,水滴在膜表面极易滚落,同时具有优良的隔热性能和半透明性。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了薄膜表面微结构,发现ATO纳米粒子的加入,使得微米级乳突表面及乳突之间布满纳米级小凸起,这种微米结构和纳米结构相结合的二阶结构,与天然荷叶表面极其相似,是引起隔热薄膜表面超疏水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规模制备半透明隔热自清洁聚氨酯薄膜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锑二氧化锡 水性聚氨酯 隔热膜 超疏水 仿生微模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合-共沉淀法制备锑掺杂二氧化锡(ATO)粉 被引量:7
8
作者 杨建广 唐谟堂 +1 位作者 杨声海 唐朝波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66-974,共9页
在充分回收含锡阳极泥有价金属的基础上,采用从锡锑二次资源中直接提取的高纯氯锡酸铵和氯氧锑为原料,合成了性能优良的纳米级锑掺杂二氧化锡(ATO)粉。针对液相共沉淀法制备ATO的过程中,锡和锑的水解不同步从而未能实现真正共沉淀掺杂... 在充分回收含锡阳极泥有价金属的基础上,采用从锡锑二次资源中直接提取的高纯氯锡酸铵和氯氧锑为原料,合成了性能优良的纳米级锑掺杂二氧化锡(ATO)粉。针对液相共沉淀法制备ATO的过程中,锡和锑的水解不同步从而未能实现真正共沉淀掺杂的问题,以(NH4)2SnCl6和Sb4O5Cl2为原料,采用配合共沉淀法,考察了反应过程中的pH、反应温度、掺锑浓度、煅烧温度、前驱体洗涤次数和分散剂种类等对ATO粒度和形貌的影响,确定了最优化条件,即:滴定终点pH=3,反应温度60℃,锑掺杂浓度10%(质量分数),热处理温度600℃,前驱体洗涤次数为6次,采用分散剂c,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掺杂二氧化锡 制备 液相共沉淀法 反应温度 洗涤次数 最优化条件 热处理温度 有价金属 直接提取 二次资源 反应过程 煅烧温度 滴定终点 质量分数 掺杂浓度 ato 分散剂 前驱体 阳极泥 氯氧锑 高纯氯 纳米级 不同步 60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O/GO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5
9
作者 李菁熠 李小瑞 +2 位作者 朱科 沈一丁 覃蜀迪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48-1254,共7页
以氧化石墨烯(GO)为前体,通过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将氧化锡锑(ATO)锚定到氧化石墨烯片层上,制备得到氧化锡锑-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ATO/GO)。通过高速分散法与水性环氧树脂乳液(AE)共混,制备得到氧化锡锑-氧化石墨烯... 以氧化石墨烯(GO)为前体,通过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将氧化锡锑(ATO)锚定到氧化石墨烯片层上,制备得到氧化锡锑-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ATO/GO)。通过高速分散法与水性环氧树脂乳液(AE)共混,制备得到氧化锡锑-氧化石墨烯/水性环氧树脂复合乳液(ATO/GO-AE)。通过XRD,XPS和SEM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ATO/GO含量对水性环氧涂料防腐及抗静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ATO/GO含量的增加,复合涂料表面电阻降低,ATO/GO质量分数等于3.0%时,表面电阻降低至1.0×10^9Ω以下,达到了抗静电的使用要求,漆膜水蒸汽透过率降低至62.13 g/(m^2·h),具有最低的腐蚀电流(Icorr=3.73×10^(-9) A/cm^2)和最高的腐蚀电压(Ecorr=–0.1993 V),ATO/GO的防腐效率与AE相比提高了99.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氧化锡锑 防腐涂料 抗静电 建筑用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纳米ATO导电粉体制备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小强 杜仕国 +2 位作者 闫军 崔海萍 程宏凯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2005年第4期6-8,共3页
纳米ATO(锑掺杂二氧化锡)导电粉因其在导电和光学等方面的优良性能,在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功能材料,目前制备纳米ATO粒子的方法主要有共沉淀法、水热法、燃烧合成法等。详细介绍了纳米ATO粉体制备的... 纳米ATO(锑掺杂二氧化锡)导电粉因其在导电和光学等方面的优良性能,在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功能材料,目前制备纳米ATO粒子的方法主要有共沉淀法、水热法、燃烧合成法等。详细介绍了纳米ATO粉体制备的国内研究现状,并总结了锑掺杂量、热处理、反应pH值等制备工艺对粉体性能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o 纳米粉体 制备 影响因素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MA/ATO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导电性能 被引量:4
11
作者 潘玮 张慧勤 +2 位作者 陈燕 祝译 王君平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1-43,共3页
采用溶液共混的方式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纳米掺锑二氧化锡(PMMA/ATO)复合材料,分析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相态结构及导电性能,并对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及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钛酸酯偶联剂处理的纳米ATO在PMMA基体中分散良... 采用溶液共混的方式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纳米掺锑二氧化锡(PMMA/ATO)复合材料,分析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相态结构及导电性能,并对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及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钛酸酯偶联剂处理的纳米ATO在PMMA基体中分散良好,在含量较低的情况下即可获导电性能良好的复合材料;当纳米ATO的质量分数为5%时,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纳米ATO在PMMA基体中起到了交联点的作用,使其玻璃化转变温度随着ATO的增加而升高,从而改善了PMMA的耐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掺锑二氧化锡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导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聚合制备PET/ATO纳米复合材料及其结晶行为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陈晓蕾 邵玮 李春忠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34-340,共7页
将锑掺杂二氧化锡(ATO)纳米颗粒均匀分散于乙二醇(EG)介质中,通过EG与对苯二甲酸(TPA)原位聚合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ATO纳米复合材料。利用SEM、DSC、XRD、FTIR和TGA等方法,研究了ATO在PET基体中的分散性、PET/ATO复合材料的... 将锑掺杂二氧化锡(ATO)纳米颗粒均匀分散于乙二醇(EG)介质中,通过EG与对苯二甲酸(TPA)原位聚合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ATO纳米复合材料。利用SEM、DSC、XRD、FTIR和TGA等方法,研究了ATO在PET基体中的分散性、PET/ATO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和热性能。利用原位聚合制备的PET/ATO复合材料,ATO颗粒在PET基体中分散均匀,尺寸100~150nm,纳米ATO颗粒的加入导致PET的特性粘数增大。在PET基体中,纳米ATO颗粒起到异相成核的作用,提高了PET的结晶速率和结晶度,减小了PET的晶粒尺寸,同时也使PET热稳定性提高。随着ATO含量增加,熔融纺丝得到的PET纤维的电阻下降。加入1%ATO的PET纤维的体积电阻率为4.9×109Ω·cm,具有很好的抗静电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酯 ato 原位聚合 结晶 抗静电 纳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锑掺杂二氧化锡(ATO)导电粉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榜 郑占申 阎培起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共4页
介绍了锑掺杂二氧化锡(ATO)的特点、导电机理、制备方法研究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ATO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浅色透明性、稳定性、粒子纳米化及多功能性,指出氧空位和Sb5+在SnO2禁带形成施主能级并向导带提供n型载流子是ATO导电的两种主... 介绍了锑掺杂二氧化锡(ATO)的特点、导电机理、制备方法研究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ATO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浅色透明性、稳定性、粒子纳米化及多功能性,指出氧空位和Sb5+在SnO2禁带形成施主能级并向导带提供n型载流子是ATO导电的两种主要机理,主要介绍了液相法中常用制备超细ATO粉体的方法: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和醇盐水解法,最后指出了制备超细ATO粉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掺杂二氧化锡 导电机理 制备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氧烷改性WPU/ATO复合分散体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金丽 李雪 +3 位作者 崔继菲 臧金燕 杭继虎 张福强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16-1318,共3页
将合成的水性聚氨酯(WPU)与纳米氧化锡锑(ATO)复合,得到了功能性WPU/ATO复合分散体,研究了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的交联反应及其对薄膜性能的影响。FT-IR结果确认了KH560硅醇间的缩合反应,以及KH560的环氧基与WPU中羧... 将合成的水性聚氨酯(WPU)与纳米氧化锡锑(ATO)复合,得到了功能性WPU/ATO复合分散体,研究了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的交联反应及其对薄膜性能的影响。FT-IR结果确认了KH560硅醇间的缩合反应,以及KH560的环氧基与WPU中羧基之间的酯化反应。缩合和酯化等反应实现了功能性薄膜的后交联,既显著改善了薄膜的附着力、硬度和耐水性,又保障了良好的透过率和隔热效果。当KH560用量为3.0%(质量分数),ATO用量为7.0%(质量分数)时,薄膜附着力为0级,硬度达2H,吸水率为10.7%,可见光透过率为70.1%,红外屏蔽率达到66.5%,薄膜满足了透明和隔热的双重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 交联反应 隔热 氧化锡锑 透过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O纳米粉体的性能特点与制备研究现状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靖宇 施冬梅 邢万宏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0-82,共3页
详细介绍了锑掺杂二氧化锡(ATO)纳米粉体良好的导电抗静电性能、浅色透明性、良好的耐候性和稳定性、纳米粒子特性、多功能性等性能特点,简述了ATO纳米粉体的应用领域;综述了目前制备ATO纳米粉体的固相法、水热法和化学共沉淀法等方法,... 详细介绍了锑掺杂二氧化锡(ATO)纳米粉体良好的导电抗静电性能、浅色透明性、良好的耐候性和稳定性、纳米粒子特性、多功能性等性能特点,简述了ATO纳米粉体的应用领域;综述了目前制备ATO纳米粉体的固相法、水热法和化学共沉淀法等方法,对几类制备方法优缺点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改进的化学共沉淀法和水热法制备ATO纳米粉体时的最佳实验条件,指出了目前ATO纳米粉体制备存在的几点问题,为进一步研究ATO纳米粉体的制备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o 纳米粉体 性能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ATO提高PC阳光板的隔热性能及机理 被引量:6
16
作者 冯杰 钟明强 董绍春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5-78,共4页
纳米ATO(锑掺杂二氧化锡)是一种具有透明隔热功能的新材料。文中分别将纳米ATO掺混到聚碳酸酯(PC)树脂内和以水性聚氨酯为基料涂覆于PC板表面,制备透明隔热新型阳光板。比较了纳米材料在树脂中的分散和实际隔热效果,以及环境因素对隔热... 纳米ATO(锑掺杂二氧化锡)是一种具有透明隔热功能的新材料。文中分别将纳米ATO掺混到聚碳酸酯(PC)树脂内和以水性聚氨酯为基料涂覆于PC板表面,制备透明隔热新型阳光板。比较了纳米材料在树脂中的分散和实际隔热效果,以及环境因素对隔热效果的影响。证实ATO均以纳米级颗粒均匀分散在树脂中,但因其固有的以吸收红外光为主、反射红外光为辅的隔热机理,ATO涂覆于PC阳光板表面比掺混进PC中更能起到透明隔热作用,微风能明显加强散热和隔热效果。本研究为低成本制备透明隔热新型阳光板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掺杂二氧化锡 涂层 透明隔热 聚碳酸酯阳光板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锑高砷烟尘中砷锑分离工艺研究
17
作者 董准勤 陈涛 +3 位作者 张滋函 郭学益 王松松 张琳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2,共5页
为了将含锑高砷烟尘中的砷锑元素分离,采用选择性氧化焙烧法,以氧化钡为固锑剂,研究氧气浓度、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固锑剂添加量对含锑高砷烟尘中砷、锑挥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纯氧气氛、流速40 mL/min、氧化钡添加量2%、焙烧温度45... 为了将含锑高砷烟尘中的砷锑元素分离,采用选择性氧化焙烧法,以氧化钡为固锑剂,研究氧气浓度、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固锑剂添加量对含锑高砷烟尘中砷、锑挥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纯氧气氛、流速40 mL/min、氧化钡添加量2%、焙烧温度450℃、焙烧时间60 min条件下,烟尘中As和Sb挥发率分别为90.46%和6.79%,挥发产物中As_(2)O_(3)和Sb含量分别为99.53%和0.26%,实现了含锑高砷烟尘中砷与锑的有效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砷烟尘 砷锑分离 氧化钡 氧化焙烧 固锑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ATO/Ag/ATO/Cr薄膜电极结构和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翁卫祥 马靖 +1 位作者 许灿华 吕佩伟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5-48,共4页
利用磁控溅射和湿法刻蚀技术在玻璃基底上制备ATO/Ag/ATO/Cr复合薄膜及其电极,研究不同热处理温度对薄膜电极结构、表面形貌以及电学性能的影响。由于ATO (Sb掺杂SnO2)和Cr的共同保护作用,不仅有效阻挡氧气向电极表面扩散造成Ag的氧化,... 利用磁控溅射和湿法刻蚀技术在玻璃基底上制备ATO/Ag/ATO/Cr复合薄膜及其电极,研究不同热处理温度对薄膜电极结构、表面形貌以及电学性能的影响。由于ATO (Sb掺杂SnO2)和Cr的共同保护作用,不仅有效阻挡氧气向电极表面扩散造成Ag的氧化,同时抑制Ag薄膜在高温下的表面凝聚现象,使得薄膜电极在550℃空气退火后,仍然具有较低的电阻率,为23 nΩ·m,且经过600℃的高温处理后依然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因此,选择一定厚度的ATO作为Ag的保护层能显著提高Ag基薄膜电极在热处理过程中的抗氧化性。单项试验结果表明,此厚度30~60 n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o/Ag/ato/Cr薄膜电极 表面形貌 抗氧化性 电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典型矿物对锑的吸附-沉积行为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贵宾 袁晓雅 +3 位作者 黄理金 帅琴 胡圣虹 欧阳磊 《岩矿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9,共13页
矿物开采、煤炭燃烧等人类活动使大量的锑进入土壤,造成严重的锑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厘清环境中锑的吸附-沉积行为对锑的环境归趋预测及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但土壤中典型矿物对锑的吸附沉积行为缺乏系统比较,界面吸附形态也难以表征... 矿物开采、煤炭燃烧等人类活动使大量的锑进入土壤,造成严重的锑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厘清环境中锑的吸附-沉积行为对锑的环境归趋预测及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但土壤中典型矿物对锑的吸附沉积行为缺乏系统比较,界面吸附形态也难以表征。为了系统地比较土壤中典型矿物对锑的吸附能力差异,本文选用土壤中常见的5种金属氧化物(赤铁矿、针铁矿、水铁矿、氧化铝、斜方锰矿)和1种黏土矿物(高岭石),探究Sb(Ⅲ)和Sb(Ⅴ)在其表面的吸附热、动力学行为,并基于原位拉曼光谱表征分析了锑的吸附形态,推测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铁锰氧化物对锑的吸附容量较大,而氧化铝、高岭石对锑吸附容量较小,6种典型矿物对Sb(Ⅲ)和Sb(Ⅴ)吸附容量(mg/g)分别为水铁矿(101.4、55.9)>斜方锰矿(16.52、7.58)>针铁矿(13.30、5.67)>赤铁矿(5.13、3.70)>氧化铝(1.66、1.69)>高岭石(0.27、0.51);受锑存在形态及矿物表面电位的影响,酸性条件下有利于Sb(Ⅴ)的吸附,吸附量较之碱性环境有24%~78%增加,而Sb(Ⅲ)的吸附受pH值影响较小(变化范围0.3%~14%);土壤中典型矿物对不同浓度的Sb(Ⅴ)主要为吸附作用,而Sb(Ⅲ)在较高浓度时,可能在矿物表面发生沉积,形成Sb_(2)O_(3)。本文通过采用拉曼光谱,基于锑的特征谱峰,可方便地对矿物表面吸附态和沉积态的锑进行原位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铁矿 斜方锰矿 氧化铝 吸附 沉积 拉曼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热、透明PVB/纳米ATO复合胶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东亮 马晓敏 高国生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39,共6页
以透明并有反射红外热辐射的纳米氧化锡锑(ATO)为功能添加剂,经偶联剂和超分散剂双重预处理,借助超声波将其均匀分散到聚乙烯醇缩丁醛(PVB)乙醇溶液中,制备了一系列隔热、透明PVB/纳米ATO复合材料胶膜。采用FT-IR、UV/VIS/NIR、SEM与TG... 以透明并有反射红外热辐射的纳米氧化锡锑(ATO)为功能添加剂,经偶联剂和超分散剂双重预处理,借助超声波将其均匀分散到聚乙烯醇缩丁醛(PVB)乙醇溶液中,制备了一系列隔热、透明PVB/纳米ATO复合材料胶膜。采用FT-IR、UV/VIS/NIR、SEM与TG等手段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微观形貌及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双重预处理纳米ATO及超声分散工艺,能有效改善纳米ATO的团聚问题,所制得PVB纳米复合胶膜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在保持可见光透过率相对较高,纳米ATO用量为1份时,该复合胶膜的导热系数为0.218W/(m.K),用其作盖板的隔热空腔内温度比PVB膜降低了5.2℃,近红外区热辐射的反射率为60%~86%,具有良好的隔热、透明防紫外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缩丁醛 纳米氧化锡锑 超声波分散 复合胶膜 透明 隔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