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机填料对稠浆法烟草薄片吸湿性能影响研究
1
作者 李朝建 杨扬 +5 位作者 尤晓娟 王鹏飞 刘洋 何红梅 朝鲁门 高鑫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5-150,共6页
研究稠浆法烟草薄片含水率与环境相对湿度及平衡时间的相关性,探讨稠浆中膨润土和滑石粉等无机填料质量分数对烟草薄片吸湿性能及物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草薄片初始含水率越高,在后续更高相对湿度下平衡2 h的含水率越高,烟草薄片平... 研究稠浆法烟草薄片含水率与环境相对湿度及平衡时间的相关性,探讨稠浆中膨润土和滑石粉等无机填料质量分数对烟草薄片吸湿性能及物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草薄片初始含水率越高,在后续更高相对湿度下平衡2 h的含水率越高,烟草薄片平衡2 h的含水率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烟草薄片的吸湿率。烟草薄片中添加膨润土或滑石粉均有利于降低烟草薄片的吸湿性,适宜无机填料质量分数均为2.0%,烟草薄片的紧度(膨润土烟草薄片0.711 g/cm^(3)、滑石粉烟草薄片0.706 g/cm^(3))和抗张强度(膨润土烟草薄片0.492 kN/m、滑石粉烟草薄片0.392 kN/m)均满足后续加工需求。从感官质量评价结果来看,滑石粉是一种较理想的填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填料 加热卷烟 吸湿特性 烟草薄片 稠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厚膜热扩散系数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2
作者 白天琦 黄坤 +5 位作者 刘法辰 时若晨 任文才 裴嵩峰 高鹏 刘忠范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3,共9页
电子元件集成度的快速提升对器件热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石墨烯凭借其出色的导热性能成为备受关注的材料之一。目前制备高热导率石墨烯厚膜的主流方法是将氧化石墨烯组装成膜再还原,尽管前人的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效,但截止目前仍未能完... 电子元件集成度的快速提升对器件热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石墨烯凭借其出色的导热性能成为备受关注的材料之一。目前制备高热导率石墨烯厚膜的主流方法是将氧化石墨烯组装成膜再还原,尽管前人的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效,但截止目前仍未能完全理解石墨烯膜内部缺陷结构对热导率的具体影响机制,这将限制热导率的进一步提升,达到或超过1500 W·m^(-1)·K^(-1)。在氧化石墨烯膜的热还原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一些孔洞结构,通过降低整体密度的方式降低热导率。热扩散系数作为决定热导率大小的另一因素,孔洞对其影响因素却尚未被研究过。在这里,我们定义了包含孔洞的石墨烯膜材料特有的本征热扩散系数,并通过多种电子显微学方法、热扩散系数的测试和有限元模拟,详细研究了石墨烯厚膜的本征热扩散系数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联。我们旨在阐明孔洞对热扩散系数以及热导率的影响方式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尺寸和数量的孔洞对热扩散系数的影响,发现密集小孔洞结构可使热扩散系数降低39.4%,而同等面积的单一大孔洞结构对热扩散系数的降低仅约16.1%。通过三维重构获得的统计结论也与计算结果完全匹配。其内在机制是密集小孔洞结构的存在对原有传热路径的破坏更为严重,而单一大孔洞结构的这一作用则相对较弱,只是降低了整体密度从而降低热导率。此外,研究发现面外结晶性对热扩散系数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增进了对影响热扩散系数的微观机理的认识。通过阐明这些机制,我们的研究加深了对石墨烯厚膜微观结构与热学性能关联的理解,为生产超高热导率的石墨烯厚膜提供了重要信息,也为下一代电子器件热管理解决方案提供了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厚膜 本征热扩散系数 单一大孔洞 密集小孔洞 面外结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切削制备可控厚度的双层梯度结构带材的新工艺及机理
3
作者 庞学勤 赵俊宇 +2 位作者 邓文君 曾俞宁 钟佩璇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2-742,共11页
为解决超细晶材料强度高但延展性低的问题,设计了独特的挤压刀具及挤出通道,使材料在挤压、摩擦和切削的耦合作用下,一步制备厚度可控的双层梯度结构超细晶带材。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双层梯度结构纯铜带材的成形过程进行... 为解决超细晶材料强度高但延展性低的问题,设计了独特的挤压刀具及挤出通道,使材料在挤压、摩擦和切削的耦合作用下,一步制备厚度可控的双层梯度结构超细晶带材。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双层梯度结构纯铜带材的成形过程进行分析与研究,探索了挤压-切削加工机理以及工艺参数对双层梯度微结构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原纯铜试样,挤压-切削制备的双层梯度结构纯铜带材的最大硬度约提高了三倍,同时带材也表现出优异的强度-延展性协同作用,即在牺牲部分延伸率情况下,屈服强度接近翻倍,极限抗拉强度则实现了四倍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切削 可控厚度 双层梯度结构 梯度超细晶带材 机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合金钣金件覆层板成形及研究现状 被引量:1
4
作者 高铁军 张佳彬 +1 位作者 李晓光 杨踊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3-127,共5页
覆层板成形是在成形板一侧或两侧覆上相同或不同材料板材(称之为覆板),成形过程通过覆板改变成形板材受力状态及变形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成形板材的成形性能和成形质量,是复杂形状轻合金钣金件常见成形方法之一。轻合金钣金件覆层板成... 覆层板成形是在成形板一侧或两侧覆上相同或不同材料板材(称之为覆板),成形过程通过覆板改变成形板材受力状态及变形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成形板材的成形性能和成形质量,是复杂形状轻合金钣金件常见成形方法之一。轻合金钣金件覆层板成形过程,覆板性能及对成形板的作用规律是其成形可行性的关键,本文介绍了轻合金钣金件覆层板成形原理,总结了覆板厚度、力学性能及与成形板间的界面摩擦等因素对其成形过程的影响及研究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层板 成形板 界面摩擦 力学性能 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olyflow正压防护面罩吸塑成型过程
5
作者 赵新通 管健晖 张瑞丰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为探究正压防护面罩吸塑成型过程中不同工艺参数组合对其影响。结合实际设计的要求,采用PET材料作为面罩吸塑材料,基于Ployflow,分析不同压力、温度组合的工艺参数及初始板材厚度对面罩吸塑成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面积延伸率、厚度... 为探究正压防护面罩吸塑成型过程中不同工艺参数组合对其影响。结合实际设计的要求,采用PET材料作为面罩吸塑材料,基于Ployflow,分析不同压力、温度组合的工艺参数及初始板材厚度对面罩吸塑成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面积延伸率、厚度均匀性及面罩成型深度综合分析面罩的吸塑成型质量发现,温度和压力对面罩成型质量的影响较显著。由于板材厚度与成型深度呈负相关,再结合面罩成型深度的要求可知,在符合设计要求的条件下,当工艺参数组合为温度114℃、压力0.65 MPa、PET板材初始厚度为1 mm时,面罩质量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压呼吸面罩 吸塑成型 工艺参数 成型深度 板材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厚对UHPC薄板抗弯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马先伟 马怡彤 +4 位作者 董恩来 侯海洋 尤培波 宋帅奇 杨乐乐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3,共8页
薄壁薄板结构是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一个重要应用,而厚度减小会影响到钢纤维的取向和分布,并直接影响力学性能,如抗弯性能等。对5~50 mm UHPC薄板的抗弯性能进行研究,并通过三维视频显微镜和图像法研究由厚度引起的纤维分布取向变化,... 薄壁薄板结构是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一个重要应用,而厚度减小会影响到钢纤维的取向和分布,并直接影响力学性能,如抗弯性能等。对5~50 mm UHPC薄板的抗弯性能进行研究,并通过三维视频显微镜和图像法研究由厚度引起的纤维分布取向变化,发现板厚大于20 mm后所能承受的破坏荷载快速增加,但抗弯强度随板厚减小而增加,纤维取向性(沿长度方向)也逐渐增强,尤其是对厚度为5~10 mm的薄板。抗弯强度变化主要取决于钢纤维取向性和厚度因子,而后者对超薄板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 薄板 钢纤维取向性 抗弯强度 板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结剂种类对加热不燃烧型烟草薄片成形及物理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向华 罗冲 +6 位作者 王茹楠 田云增 陈顺辉 李锦 李斌 张俊岭 温洋兵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3-131,共9页
本研究结合稠浆法加热不燃烧型烟草薄片浆料的特征,探究了黏结剂种类及添加量对烟草薄片成形及物理性能的影响。通过对烟粉的理化特性进行表征,并结合Zeta电位、阳离子需求量分析,对比了不同添加量下,羧甲基纤维素钠、甲基纤维素、羟丙... 本研究结合稠浆法加热不燃烧型烟草薄片浆料的特征,探究了黏结剂种类及添加量对烟草薄片成形及物理性能的影响。通过对烟粉的理化特性进行表征,并结合Zeta电位、阳离子需求量分析,对比了不同添加量下,羧甲基纤维素钠、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瓜尔胶、黄原胶4种黏结剂制备所得稠浆的黏度稳定性及烟草薄片的物理性能。结果表明,当羟丙基瓜尔胶添加量为2%(相对于烟粉绝干质量,下同)时,稠浆黏度从23403 mPa·s增至27546 mPa·s,烟草薄片匀度可达92,抗张指数3.55 N·m/g,紧度1.12 g/cm^(3),透气度下降至0.30μm/(Pa·s);当黄原胶添加量低于3%、羟丙基瓜尔胶添加量低于2%时,稠浆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有效改善烟草薄片的成形,提高其物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不燃烧型烟草薄片 稠浆法 黏度 成形 物理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03铝合金双层盒形壳体液压成形工艺及壁厚控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睿乾 宋彬 +3 位作者 杨展奇 徐旻昊 贺久强 刘伟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28,共8页
为解决铝合金双层盒形壳体拉深成形开裂难题,提出了盒形件充液拉深与液压胀形复合成形工艺。通过工艺仿真研究了压边力、液室压力及胀形压力对双层板盒形件成形起皱和开裂的影响,并对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充液拉深工艺有... 为解决铝合金双层盒形壳体拉深成形开裂难题,提出了盒形件充液拉深与液压胀形复合成形工艺。通过工艺仿真研究了压边力、液室压力及胀形压力对双层板盒形件成形起皱和开裂的影响,并对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充液拉深工艺有助于改善壁厚分布,合理的液室压力能够减少内外层板壁厚减薄,但液室压力过大会导致板料初期反胀过度引发减薄甚至破裂,在一定的胀形压力下外板能够实现贴模成形。通过实验研究了复合工艺对铝合金双层盒形壳体成形的影响,最大壁厚减薄率小于15%。该复合工艺为铝合金双层壳体零件成形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盒形件 双层板 液压成形 有限元模拟 壁厚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相变致裂岩石的损伤范围的计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9
作者 阿比尔的 胡尊镕 +2 位作者 傅林 韩亚峰 刘明维 《爆破器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49,共9页
在CO_(2)相变致裂岩石技术中,为探究岩石损伤范围与CO_(2)相变致裂参数的关系,根据Mises准则和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CO_(2)相变冲击岩石的致裂损伤半径计算公式。利用3DEC软件模拟了不同泄能片厚度下岩石的致裂损伤半径,并与理论计算相比... 在CO_(2)相变致裂岩石技术中,为探究岩石损伤范围与CO_(2)相变致裂参数的关系,根据Mises准则和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CO_(2)相变冲击岩石的致裂损伤半径计算公式。利用3DEC软件模拟了不同泄能片厚度下岩石的致裂损伤半径,并与理论计算相比较,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准确性。分析了泄能片厚度、岩石强度、致裂孔孔径、CO_(2)充装质量等因素对岩石损伤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岩石的致裂损伤半径与泄能片厚度、CO_(2)充装质量呈对数增长关系,与岩石强度、致裂孔孔径呈指数衰减关系;增加泄能片厚度是增大岩石致裂损伤半径的最有效手段;致裂孔孔径的增大会使岩石的损伤范围迅速减小。可为CO_(2)相变致裂岩石的损伤机制、技术参数选取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CO_(2) 相变致裂 损伤半径 泄能片厚度 CO_(2)充装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纤维素/聚己内酯的等温结晶动力学
10
作者 刘枫 吴鹏 +3 位作者 张宇 柯洋 陈绪煌 毕斯雯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4-188,共5页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聚己内酯(PCL)与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动力学,采用了Avrami理论来解析结晶过程中成核和生长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纤维素(CNC)诱导PCL异相成核能有效提高PCL基体的结晶速率。在等温结晶过程...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聚己内酯(PCL)与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动力学,采用了Avrami理论来解析结晶过程中成核和生长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纤维素(CNC)诱导PCL异相成核能有效提高PCL基体的结晶速率。在等温结晶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为300和3000的聚乙烯亚胺(PEI)修饰的CNC(CNC-P1、CNC-P2)能够将PCL的半结晶时间由5.19 s降低至1.70和2.07 s。为研究修饰后CNC对PCL结晶结构的影响,结合Thomson-Gibbs方程和Lauritzen-Hoffman方程计算了PCL的折叠表面自由能和片晶厚度,结果表明,加入修饰后的CNC导致PCL的折叠表面自由能显著降低,分别由0.024 J/m^(2)降低至0.179 J/m^(2)和0.020 J/m^(2),片晶厚度由18.6 nm增大至20.2 nm和18.9 nm。修饰后的CNC对于PCL的等温结晶动力学及结晶特性均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内酯 纳米纤维素 成核剂 等温结晶动力学 片晶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olyflow的制杯机热成型仿真模拟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中河 陈少克 +2 位作者 贺长林 舒俊 陈琼雁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6-98,44,共4页
热成型技术是塑料成型常用技术方法之一。它以成型效率高、投资少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结合CAD软件和有限元CFD软件Gambit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利用Polyflow软件模拟了制杯机的热成型过程。以片材厚度作为表征,结合实际热成型产品验证... 热成型技术是塑料成型常用技术方法之一。它以成型效率高、投资少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结合CAD软件和有限元CFD软件Gambit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利用Polyflow软件模拟了制杯机的热成型过程。以片材厚度作为表征,结合实际热成型产品验证了有限元仿真模拟结果的有效性。结合仿真结果,详述了片材变形及厚度分布的热成型过程,为同类热成型机优化产品结构以及模具设计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成型 Gambit POLYFLOW 片材厚度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钢板焊缝强度匹配对韧度影响的试验方法 被引量:5
12
作者 苗张木 陶德馨 +1 位作者 吴卫国 李永信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58-962,共5页
提出了研究厚钢板焊缝强度匹配对韧度影响的试验方法:用“直接测量法”确定焊缝强度匹配系数;用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TOD)断裂韧度作为焊缝材料韧度的指标。用“直接测量法”确定了低合金高强钢S355ML钢板(厚65mm)自动埋弧焊和手工电弧焊... 提出了研究厚钢板焊缝强度匹配对韧度影响的试验方法:用“直接测量法”确定焊缝强度匹配系数;用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TOD)断裂韧度作为焊缝材料韧度的指标。用“直接测量法”确定了低合金高强钢S355ML钢板(厚65mm)自动埋弧焊和手工电弧焊的焊缝强度匹配系数,同时将这两项焊接工艺的对接焊缝制成全厚度断裂韧度试样,运用裂纹尖端张开位移试验方法测定其焊缝中心的断裂韧度。结果表明,厚钢板焊态对接焊缝,低匹配焊缝具有较高的韧度,高匹配焊缝的韧度比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缝强度匹配系数 断裂韧度 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TOD) 厚钢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厚板轿车摇臂件拉深成形有限元模拟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滕宏春 李凯 +1 位作者 林桂霞 胡平 《塑性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25,共4页
将厚向异性屈服函数、单元级双面接触算法的能够反映强烈弯曲效应的Mindlin曲壳单元模型引入动力显式中心差分格式的有限元算法,建立对复杂形状的中厚板件拉深成形有限元模拟分析算法;在此基础上,以轿车摇臂厚板金件为例,分析了材料厚... 将厚向异性屈服函数、单元级双面接触算法的能够反映强烈弯曲效应的Mindlin曲壳单元模型引入动力显式中心差分格式的有限元算法,建立对复杂形状的中厚板件拉深成形有限元模拟分析算法;在此基础上,以轿车摇臂厚板金件为例,分析了材料厚向异性参数r值、凹模圆角以及压边力大小对此类成形件成形性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际拉深成形实验的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同时,结合实验研究了此类单元对工具弯曲圆角大小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厚板 拉深Mindlin 曲壳单元 动力显式有限元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O反应器20MnMoNb特厚度管板拼焊残余应力与变形有限元模拟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艳飞 耿鲁阳 +1 位作者 巩建鸣 蒋文春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3-66,116,共4页
利用有限元ABAQUS软件,对国产EO反应器20MnMoNb特厚度管板拼焊制造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得到了390 mm厚的特厚板对接焊残余应力与变形的分布规律.焊接采用双U形坡口,两面交替焊接,并在焊缝两侧的板面上施压4 500 kN的配重以限制管板的变... 利用有限元ABAQUS软件,对国产EO反应器20MnMoNb特厚度管板拼焊制造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得到了390 mm厚的特厚板对接焊残余应力与变形的分布规律.焊接采用双U形坡口,两面交替焊接,并在焊缝两侧的板面上施压4 500 kN的配重以限制管板的变形.结果表明,特厚度管板焊后在钢板内部为残余压应力,而靠近两外表面,特别是在焊缝及热影响区内,为较大的残余拉应力.施压配重的方法有效地限制了管板的翘曲变形,且施压配重的重量越大,板的变形程度越低,但是变形被限制的同时也增加了板内的残余应力,配重重量的选择需要兼顾其对变形和应力两者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度管板 特厚板 焊接残余应力 变形 有限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板局部镦粗圆孔翻边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5
作者 林启权 袁中林 王振球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2-84,88,共4页
通过分析厚板传统圆孔翻边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的圆孔翻边工艺——局部镦粗翻边。采用Deform-3D软件对厚板传统圆孔翻边和局部镦粗圆孔翻边的成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翻边高度、孔缘处切向应变等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厚板局... 通过分析厚板传统圆孔翻边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的圆孔翻边工艺——局部镦粗翻边。采用Deform-3D软件对厚板传统圆孔翻边和局部镦粗圆孔翻边的成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翻边高度、孔缘处切向应变等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厚板局部镦粗翻边较传统翻边的翻边高度明显提高;镦粗凸模尺寸以及下支撑板斜角对镦粗翻边有较大的影响。最后,对铝合金厚板的传统圆孔翻边和局部镦粗圆孔翻边工艺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镦粗翻边 铝合金 切向应变 厚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甘宁盆地陇东地区长8油组厚层非均质砂体的沉积学解剖 被引量:36
16
作者 郑希民 宋广寿 +5 位作者 王多云 李凤杰 王志坤 李树同 王峰 刘自亮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72-277,共6页
通过对延长统长 8段厚层砂岩沉积岩石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 ,将其分为两类 ,一类是由多期单一成因的分流河道砂岩叠加构成 ;另一类是由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坝顶席状砂和滑塌砂等多种沉积微相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叠加构成。首... 通过对延长统长 8段厚层砂岩沉积岩石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 ,将其分为两类 ,一类是由多期单一成因的分流河道砂岩叠加构成 ;另一类是由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坝顶席状砂和滑塌砂等多种沉积微相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叠加构成。首次提出在“高可容纳空间 ,高沉积通量”背景下 ,只有经过特殊水动力条件 (淘洗 )改造后形成的被我们称之为坝顶席状砂的砂岩才有可能成为相对高孔、高渗的优质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盆地 陇东地区 沉积微相 席状砂 厚层砂岩 沉积岩石学 层序地层学 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想塑性及线性硬化板材弯曲成形的变薄规律 被引量:12
17
作者 彭炎荣 江荧 +2 位作者 段继承 李兆飞 罗文波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2-25,共4页
在板材呈圆弧形弯曲和截面保持平面的基础上 ,对理想塑性板材和线性硬化板材的弯曲变形进行了分析 ,推导出弯曲过程中宽板外表面半径、板料厚度、变薄系数 ,以及应变中性层内移系数随板坯内表面半径变化的理论解 ,并将计算示例与查表法... 在板材呈圆弧形弯曲和截面保持平面的基础上 ,对理想塑性板材和线性硬化板材的弯曲变形进行了分析 ,推导出弯曲过程中宽板外表面半径、板料厚度、变薄系数 ,以及应变中性层内移系数随板坯内表面半径变化的理论解 ,并将计算示例与查表法的实验数据作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材弯曲成形 变薄 理想塑性 线性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地冰盖冰雷达探测技术的发展综述 被引量:19
18
作者 崔祥斌 孙波 +4 位作者 张向培 张栋 李鑫 唐学远 田钢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22-335,共14页
分三个阶段,即早期冰雷达系统(20世纪60至80年代)、第二代冰雷达系统(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和新冰雷达系统(2000年之后),综述了极地冰盖冰雷达探测技术的发展。最后,展望了冰雷达探测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冰雷达 极地冰盖 冰厚 内部层 冰下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深筋对板厚减薄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金淼 郭华英 李志宏 《塑性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8-91,共4页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着重研究了板料通过半圆形拉深筋和矩形拉深筋时板厚的变化规律和特点,分析了板料通过拉深筋时影响板厚减薄的主要因素,为探索板料通过拉深筋后的后续可成形性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板料通过拉深筋时的弯曲变...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着重研究了板料通过半圆形拉深筋和矩形拉深筋时板厚的变化规律和特点,分析了板料通过拉深筋时影响板厚减薄的主要因素,为探索板料通过拉深筋后的后续可成形性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板料通过拉深筋时的弯曲变形是导致板厚减薄的根本原因,同时减薄量还受到板内张力及变形程度的影响。并指出累积等效应变不适于用来评价板料通过拉深筋后的变形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深筋 变形 板厚 减薄量 残余变形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远震接收函数的南极大陆冰盖厚度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晏鹏 李志伟 +3 位作者 李斐 杨元德 郝卫峰 周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780-3792,共13页
冰盖厚度是研究南极冰盖质量、建立冰盖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参数,对于冰川均衡调整、冰盖物质平衡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地震学的远震接收函数和H-Kappa格网搜索方法可以用于地震台站下方冰盖厚度的可靠探测,不仅能与冰雷达... 冰盖厚度是研究南极冰盖质量、建立冰盖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参数,对于冰川均衡调整、冰盖物质平衡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地震学的远震接收函数和H-Kappa格网搜索方法可以用于地震台站下方冰盖厚度的可靠探测,不仅能与冰雷达获得的冰盖厚度进行独立对比,还可以与冰雷达方法相互补充,进一步填补南极大陆冰盖厚度探测空白区.本文利用布设于南极大陆冰盖上方的流动地震台阵记录到的远震波形数据,基于接收函数方法对台阵下方的冰盖厚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基于远震接收函数方法的冰盖厚度与Bedmap2冰厚格网模型相比,二者差别大多在200 m以内;少数台站差值达到600 m左右,这一差别可能与Bedmap2测线分布空区、冰雷达测深不确定性以及冰盖内部复杂波速结构等因素有关.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南极大陆冰盖上方的流动地震台阵,基于远震接收函数方法可以获得比较可靠的南极冰盖厚度,为独立验证冰雷达的探测结果并弥补冰雷达探测空白区提供了有效方法.同时,部分台站接收函数波形的复杂性可能暗示了南极大陆数千米厚的冰盖内部结构不是均一的,仍然存在比较复杂的内部结构变化.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利用包括接收函数波形拟合、地震面波反演等方法对南极大陆冰盖厚度及其内部精细结构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冰盖厚度 远震接收函数 H—Kappa格网搜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