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and surfactants on uniformity and quantity of silicon carbide particles in electrodeposited nickel-silicon carbide coatings 被引量:4
1
作者 KAN Hong-min MENG Yuan-yuan Ramana G REDDY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627-1636,共10页
The electrodeposition of nickel-silicon carbide coatings on a copper electrode was done by mixing SiC particles in the nickel electrodeposition solution.The influence of surfactants and silicon carbide particle size o... The electrodeposition of nickel-silicon carbide coatings on a copper electrode was done by mixing SiC particles in the nickel electrodeposition solution.The influence of surfactants and silicon carbide particle size on uniformity and quantity of silicon carbide particles in nickel-silicon carbide composite coatings was investigated.It was found that particle size affects the nucleation overpotential,with 40 nm silicon carbide nanoparticles more effective in promoting nickel nucleation than 500 nm particles due to an increase in active nucleation sites.In terms of surfactants,anionic surfactant 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produced better dispersion of 40 nm silicon carbide particles than cationic surfactant cetyl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CTAB),but little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two when 500 nm silicon carbide particles were used.Thus,although the suspension of silicon carbide particles can be improved and their co-deposition can be promoted with a cationic surfactant CTAB,it is less effective than an anionic surfactant SDS in terms of surface fini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kel-silicon carbide composite coating cyclic voltammetry potentiostatic transients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urfactant cetyl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 surfacta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bimetallic NiMo-and NiW-ZSM-5/MCM-41 composites for production of liquid biofuels
2
作者 Maliwan Subsadsana Pitsanuphong Kham-or +2 位作者 Pakpoom Sangdara Pirom Suwannasom Chalerm Ruangviriyachai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05-816,共12页
This work presents a synthesis of bimetallic NiMo and NiW modified ZSM-5/MCM-41 composites and their heterogeneous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crude palm oil( CPO) to biofuels. The ZSM-5/MCM-41 composites were synthesized... This work presents a synthesis of bimetallic NiMo and NiW modified ZSM-5/MCM-41 composites and their heterogeneous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crude palm oil( CPO) to biofuels. The ZSM-5/MCM-41 composites were synthesized through a self-assembly of 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CTAB) surfactant with silica-alumina from ZSM-5 zeolite,prepared from natural kaolin by the hydrothermal technique. Subsequently,the synthesized composites were deposited with bimetallic NiMo and NiW by impregnation method. The obtained catalysts presented a micro-mesoporous structure,confirmed by XRD,SEM,TEM,EDX,NH_3-TPD,XRF and N_2 adsorption-desorption measurements. The results of CPO conversion demonstrate that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synthesized catalysts decreases in the series of NiMo-ZSM-5/MCM-41 > NiW-ZSM-5/MCM-41 > Ni-ZSM-5/MCM-41 > Mo-ZSM-5/MCM-41 > W-ZSM-5/MCM-41 > NiMo-ZSM-5 > NiW-ZSM-5 > ZSM-5/MCM-41 > ZSM-5 > MCM-41. It was found that the bimetallic NiMo-and NiW-ZSM-5/MCM-41 catalysts give higher yields of liquid hydrocarbons than other catalysts at a given conversion. Types of hydrocarbon in liquid products,identified by simulated distillation gas chromatography-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 SimDis GC-FID),are gasoline( 150-200 ℃; C5-12),kerosene( 250-300 ℃; C5-20) and diesel( 350 ℃; C7-20).Moreover,the conversion of CPO to biofuel products using the NiMo-and NiW-ZSM-5/MCM-41 catalysts offer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at 95% confidence level,evaluated by SPSS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assembly of surfactant ZSM-5/MCM-41 composite micro-mesoporous structure HYDROCRACKING process LIQUID biofue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纳米氧化锆结合低矿化度水驱油效果
3
作者 何龙 王雪宁 +1 位作者 薛鹏 王雪枫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2-311,322,共11页
为进一步探究纳米ZrO_(2)和低矿化度水的协同作用效果,将矿化度为214 739 mg/L的塔河油田地层水稀释11~200倍得到低矿化度水;同时,为提高纳米ZrO_(2)在低矿化度水中的分散性,用偶联剂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粒径为50~100 nm的纳米ZrO_(2... 为进一步探究纳米ZrO_(2)和低矿化度水的协同作用效果,将矿化度为214 739 mg/L的塔河油田地层水稀释11~200倍得到低矿化度水;同时,为提高纳米ZrO_(2)在低矿化度水中的分散性,用偶联剂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粒径为50~100 nm的纳米ZrO_(2)进行改性,并采用红外光谱仪、透射电镜和热重分析仪对颗粒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将低矿化度水与改性纳米ZrO_(2)混合超声制得纳米流体,对其分散稳定性、界面性质和驱油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地层水相比,注入1.5 PV稀释110倍的低矿化度水的采收率增幅(5百分点)最大。纳米ZrO_(2)改性后的粒径约为30 nm。与用地层水配制的未改性纳米流体相比,用低矿化度水配制的改性纳米流体的稳定性指数由22.9降至7.6,分散稳定性提高;油水界面张力降幅达2 mN/m;岩石表面润湿性由油湿转变为水湿;黏附功最低值由27.72 J/cm^(2)降至8.65 J/cm^(2)。升高温度对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接触角和黏附功均为正向影响。改性纳米ZrO_(2)颗粒加量从0.005%增至0.050%时,纳米流体的采收率先增加后降低,最佳加量为0.020%,采收率增值12.6百分点。低矿化度水与改性纳米ZrO_(2)协同增油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矿化度水 纳米ZrO_(2) 表面改性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砾岩储集层岩石矿物组成及其结构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4
作者 张朝良 李钧 +3 位作者 晏晓龙 吕建荣 张德富 窦萍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1-239,共9页
针对砾岩储集层矿物组成复杂、表面物理化学性质活跃、易与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发生相互作用,造成二元复合驱配方体系在地下发生损失与改变的问题,选取不同类型砾岩储集层岩心开展微观结构研究,分析矿物组成及含量,测定比表面和Zeta电位... 针对砾岩储集层矿物组成复杂、表面物理化学性质活跃、易与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发生相互作用,造成二元复合驱配方体系在地下发生损失与改变的问题,选取不同类型砾岩储集层岩心开展微观结构研究,分析矿物组成及含量,测定比表面和Zeta电位,建立化学剂在不同类型砾岩储集层岩心上的吸附图版,最后通过驱油实验,验证不同类型砾岩储集层岩石矿物组成及其结构对二元复合驱采出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砾岩储集层中,黏土矿物和沸石类矿物比表面大,Zeta电位较高,其活跃的物理化学性质会影响驱油效率。Ⅰ类储集层的岩心物性最好,总采出程度最高;活跃矿物含量最少的Ⅱ类储集层岩心化学驱驱油效率最高;Ⅲ类储集层岩心驱油效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储集层 矿物组成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 物理化学性质 吸附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酸盐型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5
作者 刘子龙 王馨 +2 位作者 黑艳晓 刘月亮 王敬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2-322,共11页
在高温高盐苛刻的油藏环境中,传统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易失活,无法发挥最佳的采油效果。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兼具二者的特性,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耐高温耐高矿化度等优点,在提高采收率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乙... 在高温高盐苛刻的油藏环境中,传统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易失活,无法发挥最佳的采油效果。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兼具二者的特性,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耐高温耐高矿化度等优点,在提高采收率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乙氧基数为7和9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7、AEO9)、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7、NP9)为原料,通过磺烷基化法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带有磺酸基团的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ESO7、AESO9、NPSO7、NPSO9),产率均在70%左右,并测定了产物的表面活性、耐盐性、耐温性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AESO7、NPSO7溶液在临界胶束浓度下的表面张力为27.16、28.67 mN/m,低于AESO9、NPSO9的。在矿化度为10~100 g/L的模拟海水中,4种表面活性剂展现出较好的耐盐性能,表面张力均保持稳定。随温度升高,AESO9、NPSO9乳状液的析水率较AESO7、NPSO7的略大,在温度为60~80℃下4种质量浓度为10 g/L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与煤油按体积比1∶1所得到的乳状液的析水率基本保持稳定,改性后表面活性剂的耐温性能得到显著优化。AESO7、AESO9与α-环糊精(α-CD)按复配比为1∶2得到的复配体系的表面张力显著降低,在不同温度下,相较于单一体系乳状液稳定性能提升约10%,同时在矿化度为10~100 g/L的模拟海水中其表面张力亦保持稳定,展现出优良的耐盐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酸盐 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耐温耐盐 Α-环糊精 复配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合致密油藏的超临界CO_(2)-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明 蓝加达 +2 位作者 潘兰 李彦婧 刘昊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6,共9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致密油储层超临界CO_(2)吞吐的开发效果,探索适合致密油藏的超临界CO_(2)-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技术,通过原油黏度实验、油气界面张力实验、最小混相压力实验、原油膨胀系数实验以及超临界CO_(2)-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复... 为了进一步提高致密油储层超临界CO_(2)吞吐的开发效果,探索适合致密油藏的超临界CO_(2)-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技术,通过原油黏度实验、油气界面张力实验、最小混相压力实验、原油膨胀系数实验以及超临界CO_(2)-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模拟实验,评价了不同类型气溶性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及其对吞吐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溶性表面活性剂GRS⁃1的综合性能更加突出,随着气溶性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的不断增大,原油黏度、油气界面张力和最小混相压力均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原油体积膨胀系数则逐渐增大,并且岩心的吞吐采收率和入口端压力也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随着混合流体注入量的增加以及闷井时间的延长,岩心吞吐采收率和入口端压力均逐渐增大,并且岩心的渗透率越大,吞吐采收率就越高;超临界CO_(2)-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的最佳实验参数为气溶性表面活性剂GRS⁃1的质量分数0.6%、混合流体注入量0.5 PV、闷井时间3 h、吞吐轮次3次。该复合吞吐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致密油藏的采收率,对高效开发致密油藏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超临界CO_(2) 气溶性表面活性剂 复合吞吐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镜煤和暗煤的润湿性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季亮 王伟 +6 位作者 杨宏涛 张铜 张正朝 王浩 李敬轩 陈跃 郑超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54,共11页
为研究烷基糖苷、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4种表面活性剂对镜煤和暗煤润湿性的影响,通过煤矿井下煤层块样分离出镜煤和暗煤成分,利用接触角测定、润湿热测定、粉末浸透试验、吸水核磁共振测试... 为研究烷基糖苷、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4种表面活性剂对镜煤和暗煤润湿性的影响,通过煤矿井下煤层块样分离出镜煤和暗煤成分,利用接触角测定、润湿热测定、粉末浸透试验、吸水核磁共振测试等多种技术手段,分析镜煤和暗煤润湿性差异。结果表明:低阶煤具弱亲水性,与镜煤相比,暗煤的接触角更小,暗煤的润湿热和表面自由能更高,粉末浸透速率快,吸水能力强,暗煤的亲水性比镜煤强;4种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均可显著降低水的表面张力,而且随着活性剂溶液浓度的增加,煤样表面的接触角明显减小,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溶液与煤样接触角的变化趋势略有不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随溶液浓度增加接触角呈现指数函数降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接触角的作用则呈现二次函数降低,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影响机制的差异;表面活性剂作用下暗煤的黏附功降低因子小于镜煤,煤中水分主要为吸附态水和游离态水,以吸附态水为主。镜煤中吸附态水比例高,游离态水比例低。4种表面活性剂均增强了煤的吸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煤岩成分 润湿性 表面活性剂 水分分布 吸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包稠油型乳状液黏度与稳定性的乳化剂配方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蒋灿灿 敬加强 孙杰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51-1460,共10页
采用单因素实验法考察了一种稠油乳化剂配方中包括油酸钠(NaOA)、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CAB-35)、无机碱(Na_(2)CO_(3))、有机碱(三乙醇胺(TEOA))4种组分的配比和剂量。考察了乳化温度、含油率及Na^(+)和Ca^(2+)含量等指标对稠油乳状液流... 采用单因素实验法考察了一种稠油乳化剂配方中包括油酸钠(NaOA)、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CAB-35)、无机碱(Na_(2)CO_(3))、有机碱(三乙醇胺(TEOA))4种组分的配比和剂量。考察了乳化温度、含油率及Na^(+)和Ca^(2+)含量等指标对稠油乳状液流变性质和稳定性的影响,并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上述指标后确定了乳化剂的配方。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与稠油的相互作用对乳状液的表观黏度具有显著影响;而表面活性剂与碱的相互作用则显著影响稳定性。优化的配方为:表面活性剂含量1.5%(w)(m(NaOA)∶m(CAB-35)=2∶1),碱含量0.4%(w)(m(Na_(2)CO_(3))∶m(TEOA)=1),乳化温度40℃,含油率为71%(w);乳状液的表观黏度为38.26 mPa·s,稳定性为90.28%。经济配方为:表面活性剂含量1.0%(w)(配比不变),碱含量0.2%(w)(配比不变),乳化温度40℃,含油率为75%(w);乳状液表观黏度为45.92 mPa·s,稳定性为87.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水包油乳状液 复配表面活性剂 黏度 稳定性 响应曲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砾岩油藏二元复合驱注入体系优化研究
9
作者 曹锦鸿 高明 +2 位作者 刘皖露 刘朝霞 桑国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52-4958,共7页
新疆克拉玛依砾岩油藏经过几十年的水驱开发,面临剩余油高度分散、采油速度低等问题,选取聚合物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低张力表面活性剂PS-30及强乳化表面活性剂OP-10组合形成不同的二元复合体系,利用长砂管模型研究不同渗透率、... 新疆克拉玛依砾岩油藏经过几十年的水驱开发,面临剩余油高度分散、采油速度低等问题,选取聚合物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低张力表面活性剂PS-30及强乳化表面活性剂OP-10组合形成不同的二元复合体系,利用长砂管模型研究不同渗透率、不同驱替方式及不同注入量下复合驱体系在砾岩油藏的应用界限及提高采收率极限。实验结果表明:二元复合驱能够有效驱替残余油、扩大波及体积,显著提高砾岩油藏采收率。聚合物浓度为1000 mg/L,相对分子质量为7×10^(6)的聚合物在渗透率3×10^(-2)μm^(2)时复合驱采收率为66.31%,较水驱提高21.85个百分点。强乳化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效果好于低张力复合体系。复合体系注入量越高,提高采收率越大,但提高采收率幅度并非线性变化,复合体系注入量达到3.5 PV以后,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值逐渐趋于稳定,在注入10 PV后,复合驱体系最高提高采收率幅度达到40.38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表二元复合驱 砾岩油藏 表面活性剂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碱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新型二元复合驱性能
10
作者 吴澳回 田雨 +4 位作者 郑皓轩 张进 安锋涛 陈俊耀 师永民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817-2821,2825,共6页
为解决无机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容易结垢造成储层堵塞问题,以N-牛脂基三胺、3-氯-2-羟基丙磺酸钠、二溴乙烷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多胺类有机碱表面活性剂GAS,并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DSS)、及DSS与不同有机碱形成... 为解决无机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容易结垢造成储层堵塞问题,以N-牛脂基三胺、3-氯-2-羟基丙磺酸钠、二溴乙烷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多胺类有机碱表面活性剂GAS,并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DSS)、及DSS与不同有机碱形成的复配体系进行了各项性能对比,最终对该有机碱表面活性剂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复配形成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进行了驱油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该有机碱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为2.9×10^(-5)mol/L,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3)数量级,且2 h后的乳化析水率仅为56%。该有机碱表面活性剂GAS与HPAM形成的驱油体系在水驱后可继续提高采收率19.50%,为实现碱表一体化在三元复合驱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在三次采油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碱 双子Gemini 二元复合驱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纳米流体在直接吸收式太阳能集热器中光热特性的研究
11
作者 张宇航 周璐 +1 位作者 吉祝昊 马红和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2-136,142,共6页
为研究用于直接吸收式太阳能集热器的二元Cu/SiO_(2)纳米流体的光吸收和光热转换,制备了PVP(聚乙烯吡咯烷酮)表面修饰的一系列不同组分的Cu/SiO_(2)复合纳米流体,并通过测量实验流体的透射率和闷晒实验,研究了水基复合纳米材料在不同情... 为研究用于直接吸收式太阳能集热器的二元Cu/SiO_(2)纳米流体的光吸收和光热转换,制备了PVP(聚乙烯吡咯烷酮)表面修饰的一系列不同组分的Cu/SiO_(2)复合纳米流体,并通过测量实验流体的透射率和闷晒实验,研究了水基复合纳米材料在不同情况下的光吸收和光热转换性能。结果表明,PVP浓度增加对纳米流体在反复加热情况下的热稳定性有明显增强作用,但存在最佳浓度使流体稳定效果达到最佳。闷晒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测得纳米流体的透射率逐渐升高,宏观表现为流体的稳定性变差、沉淀产生变多。通过复合纳米流体的光热转换实验并结合理论模型分析表明,二元Cu/SiO_(2)复合纳米流体的光热转换效率与Cu/SiO_(2)材料的复合比例关系密切且存在最佳复合比例使二者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稳定性 光热转换性能 表面活性剂 复合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温抗盐强乳化聚-表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许文赟 潘彬 +3 位作者 李鑫 王颐同 邵彤 朱璐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5,共8页
针对高温高盐油藏采用常规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驱油效果较差的问题,将耐温抗盐型聚合物SPAM-1和阴-非离子复合型表面活性剂YANC-E进行复配,研制了一种适合高温高盐油藏的耐温抗盐强乳化聚-表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并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了驱油... 针对高温高盐油藏采用常规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驱油效果较差的问题,将耐温抗盐型聚合物SPAM-1和阴-非离子复合型表面活性剂YANC-E进行复配,研制了一种适合高温高盐油藏的耐温抗盐强乳化聚-表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并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了驱油体系的综合性能。结果表明:该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耐温性能较强,在115℃下老化后,体系的黏度保留率仍能达到90%以上,界面张力仍能达到10^(-3)mN/m数量级;体系具有良好的抗盐性能,当矿化度大于100000 mg/L时,体系仍能保持较高的黏度和较低的界面张力;体系具有良好的长时间老化稳定性能,在储层温度和矿化度条件下老化60 d后的黏度保留率在85%以上,界面张力始终维持在10^(-3)mN/m范围内;驱油体系与原油形成的乳状液稳定性较强,放置120 min后乳状液的分水率小于20%,具有较强的乳化性能;驱油体系在地层条件下吸附6次后仍能保持较高的黏度和较低的界面张力,具有良好的抗吸附性能。另外,岩心水驱结束后注入0.5 PV二元复合驱油体系,能使采收率继续提高25%以上,驱油效果较好。A区块内5口采油井在实施耐温抗盐强乳化聚-表二元复合驱油措施后,日产油量显著提高,含水率明显降低,取得了良好的现场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盐 聚-表二元复合驱 乳化性能 吸附性能 驱油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表型复合压裂液性能及其对煤样甲烷吸附解吸特性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川东 张孝强 +1 位作者 晏佳欣 孙靖鸿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39,共8页
为弥补常规压裂液破胶困难、残留多或黏度低、用量大等缺点,将疏水改性羟丙基瓜尔胶与双子表面活性剂进行交联复配,制得1种疏水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压裂液,从黏度、破胶性能以及对煤样甲烷吸附解吸能力影响等方面与常规压裂液进行对... 为弥补常规压裂液破胶困难、残留多或黏度低、用量大等缺点,将疏水改性羟丙基瓜尔胶与双子表面活性剂进行交联复配,制得1种疏水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压裂液,从黏度、破胶性能以及对煤样甲烷吸附解吸能力影响等方面与常规压裂液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同等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下,加入疏水改性羟丙基瓜尔胶的复合压裂液黏度是单组份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的3倍,其破胶时间与表面活性剂压裂液几乎无差别,且仅为HPG压裂液的1/2;复合压裂液对煤样甲烷吸附解吸能力影响明显低于HPG压裂液,其吸附损伤因子虽高于表面活性剂压裂液,但比HPG压裂液低24%。研究结果可为矿用复合压裂液研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改性羟丙基瓜尔胶 双子表面活性剂 复合压裂液 甲烷吸附解吸 吸附损伤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包覆氧化锆增韧氧化铝颗粒增强高铬铸铁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
14
作者 柴金荣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29,共5页
采用铸渗工艺制备了铁包覆和无铁包覆氧化锆增韧氧化铝颗粒(ZTAp)增强高铬铸铁复合材料,对比研究了不同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微区成分和冲击性能。结果表明:无铁包覆ZTAp增强高铬铸铁复合材料中ZTAp与高铬铸铁间存在界面间隙,在制样中Z... 采用铸渗工艺制备了铁包覆和无铁包覆氧化锆增韧氧化铝颗粒(ZTAp)增强高铬铸铁复合材料,对比研究了不同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微区成分和冲击性能。结果表明:无铁包覆ZTAp增强高铬铸铁复合材料中ZTAp与高铬铸铁间存在界面间隙,在制样中ZTAp发生脱落;铁包覆ZTAp增强高铬铸铁复合材料中的ZTAp嵌在高铬铸铁中,界面处无空洞、脱黏和分层等明显缺陷,且形成连续的厚度在15~30μm的界面层,可以提升界面结合性能;铁包覆ZTAp增强高铬铸铁复合材料的冲击韧度(2.1 J·cm^(-2))提升至无铁包覆时(0.5 J·cm^(-2))的4.2倍,失效方式由拔出失效转变为颗粒断裂失效,基体区断裂机制为准解理性断裂,界面层局部存在韧窝、撕裂棱等断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锆增韧氧化铝颗粒 高铬铸铁 界面活性剂 冲击韧性 金属基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对复合镀层中TiO_2纳米颗粒分散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5
作者 黄新民 吴玉程 +1 位作者 郑玉春 张勇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1999年第6期10-12,共3页
研究了多种表面活性剂对纳米复合镀层中的纳米颗粒分散性的作用;探讨了表面活性剂对复合镀层的纳米粒子复合量的影响以及对复合镀层显微硬度等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复合镀 纳米材料 二氧化钛 电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团聚SiC粒子复合Sialon陶瓷 被引量:16
16
作者 刘茜 高濂 严东生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81-285,共5页
研究致密、无团聚SiC粒子复合Silaon陶瓷的制备.经聚乙二醇表面活性剂处理后,SiC粒子表面状态发生变化,可均匀地分散在Sialon基质中.红外吸收光谱测试结果已证实:聚乙二醇分子链被修饰在SiC粒子表面,起空间... 研究致密、无团聚SiC粒子复合Silaon陶瓷的制备.经聚乙二醇表面活性剂处理后,SiC粒子表面状态发生变化,可均匀地分散在Sialon基质中.红外吸收光谱测试结果已证实:聚乙二醇分子链被修饰在SiC粒子表面,起空间位阻作用,防止SiC团聚.聚乙二醇分子量、聚乙二醇用量,悬浮液的pH值以及SiC粒子在液体中的浸泡时间均影响表面活性剂的分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ALON 表面活性剂 分散 碳化硅 复合陶瓷 增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复合镀纳米金刚石粉的研究 被引量:30
17
作者 相英伟 张晋远 金成海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2-25,共4页
研究了化学复合镀纳米金刚石粉的不同施镀工艺 ,并分析了复合镀层的性能和结构。结果显示 ,与机械搅拌和氮气搅拌相比 ,注射搅拌制得的复合镀层中的纳米金刚石含量较高。实验中选用的几种表面活性剂未能提高复合镀层中纳米金刚石的复合... 研究了化学复合镀纳米金刚石粉的不同施镀工艺 ,并分析了复合镀层的性能和结构。结果显示 ,与机械搅拌和氮气搅拌相比 ,注射搅拌制得的复合镀层中的纳米金刚石含量较高。实验中选用的几种表面活性剂未能提高复合镀层中纳米金刚石的复合量。纳米金刚石的嵌入不改变复合镀层的结构 ,但使镀层表面形成不平整的、微小球粒堆砌状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复合镀 纳粹金刚石 表面活性剂 镀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双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表面性能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杨彦东 胡星琪 +1 位作者 陈明贵 李晓敏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0年第8期1187-1189,1193,共4页
以无水对氨基苯磺酸、1,2-二溴乙烷、溴代十二烷等为主要原料制备了双阴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N,N’-(十二烷基二对苯磺酸钠)乙二胺(HY-12)。采用IR光谱测试技术对目标产物的结构进行了初步鉴定,并考察了无机盐对HY-12表面活性的影响... 以无水对氨基苯磺酸、1,2-二溴乙烷、溴代十二烷等为主要原料制备了双阴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N,N’-(十二烷基二对苯磺酸钠)乙二胺(HY-12)。采用IR光谱测试技术对目标产物的结构进行了初步鉴定,并考察了无机盐对HY-12表面活性的影响。该目标产物水溶液的cmc(5.0×10-4mol/L)是十二烷基磺酸钠的1/20,在临界胶束浓度下的γcmc(27.5 mN/m)比十二烷基磺酸钠(39.0 mN/m)低11.5 mN/m。目标产物与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复配产生了较好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子表面活性剂 合成 表面活性 复配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对电沉积Ni-纳米Si_3N_4复合镀层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夏法锋 吴蒙华 +2 位作者 王金东 李智 赵泉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5-47,共3页
 采用电沉积法,制备Ni 纳米Si3N4复合镀层。研究了2种表面活性剂对复合镀层的粒子含量及耐磨性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对电沉积Ni 纳米Si3N4复合镀层有较大的影响;采用非离子表面活性...  采用电沉积法,制备Ni 纳米Si3N4复合镀层。研究了2种表面活性剂对复合镀层的粒子含量及耐磨性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对电沉积Ni 纳米Si3N4复合镀层有较大的影响;采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组合制备的复合镀层优于单独使用一种表面活性剂制备的镀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镀层 SI3N4 电沉积法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纳米 制备 复配 耐磨性 表面形貌 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红蛋白在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粘土多双层复合薄膜电极上的电化学与电催化 被引量:15
20
作者 胡乃非 李溱 马红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50-454,共5页
将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 ( DDAB) -粘土 ( Clay)复合物的水分散系与肌红蛋白 ( Mb)水溶液的混合物涂布到热解石墨 ( PG)电极表面 ,可制得 Mb-DDAB-Clay薄膜电极 .在 p H5.5的缓冲溶液中 ,该薄膜电极在-0 .2 5V( vs.SCE)处有一对可逆... 将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 ( DDAB) -粘土 ( Clay)复合物的水分散系与肌红蛋白 ( Mb)水溶液的混合物涂布到热解石墨 ( PG)电极表面 ,可制得 Mb-DDAB-Clay薄膜电极 .在 p H5.5的缓冲溶液中 ,该薄膜电极在-0 .2 5V( vs.SCE)处有一对可逆的循环伏安还原氧化峰 ,为 Mb血红素辅基 Fe( ) /Fe( )电对的特征峰 .在 DDAB-Clay薄膜的微环境中 ,Mb与 PG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得到极大促进 ,并显示了很好的稳定性 .Soret吸收带的位置表明 ,在适中的 p H范围内 ,Mb在薄膜中保持了其原始构象 .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表明 ,Mb的嵌入并未对薄膜的有序多层结构有很大影响 .在 DDAB-Clay薄膜环境中 ,Mb血红素 Fe( ) /Fe( )电对的式量电位在 p H4 .5~ 1 1 .0范围内与溶液 p H值成线性关系 ,表明 Mb的电化学还原很可能是一个质子伴随一个电子的电极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红蛋白 多双层复合薄膜电极 电化学 电化学催化 十二烷基二甲基浸化铵 粘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