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PCM)-based nanocomposite additives on thermal decomposition and burning characteristic of high energy propellants containing RDX 被引量:1
1
作者 En-fa Fu Na Sun Zheng-gang Xiao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4期557-566,共10页
A kind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PCM)-based nanocomposite was prepared and added into high energy propellants containing RDX as additives to investigate its effect on thermal decomposition and burning characteristic of... A kind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PCM)-based nanocomposite was prepared and added into high energy propellants containing RDX as additives to investigate its effect on thermal decomposition and burning characteristic of high energy propellants.The effect of PCM-based nanocomposites on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high energy propellants is investigated by TG/DSC-FTIR-MS technology.Due to the delayed protection effect(PCM-based nanocomposites can absorb lots of heat at the range of certain temperature when it undergoes structure change or phase transitions)of PCM-based nanocomposites under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condition,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high energy propellants modified with PCMbased nanocomposites is improved.At the same time,the concentration of N2,NO2,H2O and CO_(2)is increased during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high energy propellants whereas NO and CO is decreased.The burning gaseous products and burning characteristic of high energy propellants are studi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closed bomb test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um.The main burning gaseous products are N2,CO_(2),CO,H2O,CH4,etc.After the high energy propellant modified with PCM-based nanocomposites,the concentration of CH4is increased while CO,CO_(2) and H2O is decreased under the high-pressure burning condition.The progressivity factor of high energy propellants is increased by22.2%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sample while the maximum pressure is merely decreased 1.25%after the addition of the PCM-based nanocomposite,thus PCM-based nanocomposites can be used to adjust the burning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burning progressivity of high energy propellants.This study is expected to boost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PCM-based nanocomposite to the propellant formulation and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burning characteristic of high energy propel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ase change material Propellants NANOCOMPOSITE thermal decomposition BUR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cipitation and decomposition behaviors of carbides in AISI M2 high-speed steel with nitrogen and mischmetal 被引量:5
2
作者 LIU Bao-long Lü Zhi-qing +2 位作者 FENG Wei-wei REN Ting-zhi FU Wan-t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4期782-788,共7页
The behaviors of the precipitation and decomposition of carbides in AISI M2 high-speed steel modified by nitrogen and mischmetal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DSC, XRD, SEM and TEM. The as-cast microstructure of the experim... The behaviors of the precipitation and decomposition of carbides in AISI M2 high-speed steel modified by nitrogen and mischmetal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DSC, XRD, SEM and TEM. The as-cast microstructure of the experimental steel consists of dendrites of iron matrix, networks of eutectic carbides and secondary carbides. The average distance between networks is about 34 μm. The carbides mainly include M_2C, M(C,N) and M_6C, and their relative contents are 58.5%, 30.3% and 11.2%,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spacing between the M_2C fibers is 1.5 μm. The decomposition of M_2C occurs from 897.2 to 1221.5 ℃(heating rate of 200 ℃/h). Some precipitated carbide particles occur in the M_2C matrix after holding for 15 min at 1100 ℃. With increasing holding time, the carbide fibers neck down more and more obviously until they are broken down. The spectral peaks of M_2C almost disappear after holding for 60 min. The spectral peaks of M_6C gradually strengthen with the holding time, and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M_6C increases to 79.8% after holding for 60 min. After holding for 180 min, the carbide fibers disappear, and the decomposition products consist of fine carbide particles(about 300 nm) and short rod-like carbides(about 3.5 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peed steel metastable carbides decomposition phase transformation refin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upling effect on the thermal hazard assessment of hazardous chemical materials via calorimetric technologies and simulation approaches 被引量:1
3
作者 Yabei Xu Jiankun Shao +2 位作者 Wei Wang Shengliang Xu Dongping Che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644-654,共11页
The coupling effect of heat absorption and release exists in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a few chemical materials.However,the impact of the above coupling on thermal hazard assessment is not considered in the literat... The coupling effect of heat absorption and release exists in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a few chemical materials.However,the impact of the above coupling on thermal hazard assessment is not considered in the literature studies.In this work,nitroguanidine(NQ)and 1,3,5-trinitro-1,3,5-triazine(RDX)are selected as representative material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coupling effect on the thermal hazard assessment of chemical materials.The linear heating experiments of NQ and RDX are carried out by a microcalorimeter and synchronous thermal analyser.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curves are decoupled by advanced thermokinetics software.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and kinetic parameters before and after decoupling are calculated.The results of TG experiment show that both NQ and RDX began to lose mass during the endothermic stage.The endothermic melting and exothermic decomposition of NQ and RDX are coupled within this stage.The coupling effect has different degrees of influence on its initial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and safety parameters.Compared with the parameters in the coupling state,the initial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and adiabatic induction period after decoupling decrease.The self-accelerating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increases,and internal thermal runaway time decreases.In the thermal hazard assessment of chemical materials with coupling effects,the calculated parameters after decoupling should be taken as an important safety ind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orimetric technologies KINETICS thermal hazard phase transformation thermal decompos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水合物颗粒对流换热分解实验研究
4
作者 刘丹宁 张旭辉 +4 位作者 李鹏 梁前勇 张岩 鲁晓兵 乔继延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8-1027,共10页
深海海底甲烷泄露及其环境影响评价是进行天然气水合物(简称水合物)开发必须关注的问题之一.甲烷从海床进入海水后,由于浮力作用而向上运动,形成气液固多相流动,伴随着水合物壳生成、水合物分解、甲烷溶解和微生物厌氧氧化等多个物理化... 深海海底甲烷泄露及其环境影响评价是进行天然气水合物(简称水合物)开发必须关注的问题之一.甲烷从海床进入海水后,由于浮力作用而向上运动,形成气液固多相流动,伴随着水合物壳生成、水合物分解、甲烷溶解和微生物厌氧氧化等多个物理化学过程.纯水合物在对流换热条件下的分解相变速率是海水中甲烷运移评估的关键参数.文章设计了纯水合物颗粒分解相变实验装置,观测不同尺寸的水合物颗粒在不同水体温度及不同水流速度下的分解过程,通过实验探究对流换热条件下水合物分解的机理.基于实验结果分析水合物颗粒的实时分解速率及其变化规律,通过量纲分析方法给出决定分解时间的无量纲控制参数,拟合出对流换热条件下水合物分解时间的无量纲表达式.研究表明,对流换热使水合物颗粒的分解相变明显加快,分解相变时间随雷诺数呈现指数型衰减,随水浴温差呈现幂次型衰减、并且幂指数大于1.0;对流条件的增强,使分解相变阵面有稳定推进的趋势.文章研究结果可为甲烷泄露环境评价、新型开采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提供基础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颗粒 分解 相变 对流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电气设备局部放电定位的改进相位变换加权可控响应功率算法
5
作者 李昌伟 杨祥国 +1 位作者 邓如朝 张辉 《应用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338,共15页
为了提高相位变换加权可控响应功率(SRP-PHAT)算法在低信噪比(SNR)情况下对电气设备局部放电声源的定位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矩阵低秩稀疏分解的改进算法。改进算法将所有传声器对信号的互功率谱组成广义互谱矩阵,对该互谱矩阵进行低秩... 为了提高相位变换加权可控响应功率(SRP-PHAT)算法在低信噪比(SNR)情况下对电气设备局部放电声源的定位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矩阵低秩稀疏分解的改进算法。改进算法将所有传声器对信号的互功率谱组成广义互谱矩阵,对该互谱矩阵进行低秩稀疏分解得到一个低秩矩阵和一个稀疏矩阵。从低秩矩阵中取出相应元素作为所有传声器对信号的互功率谱,再由此互功率谱计算可控响应功率(SRP)函数值。通过仿真以及实验对所提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低SNR情况下,相比于传统SRP-PHAT算法,改进算法的方位角和仰角定位误差分别平均减小了4.9°和4.5°。改进后的算法对噪声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对电气设备局部放电定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放电 声源定位 传声器阵列 低秩稀疏分解 相位变换加权可控响应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流-热场耦合仿真与EEMD-LSTM网络的油浸式变压器热点温度快速预测方法
6
作者 杨子坚 司马文霞 +3 位作者 杨鸣 黎文浩 袁涛 孙魄韬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0-1232,共13页
快速准确地预测变压器热点温度是实现变压器状态检测、故障预测以及动态增容的重要前提,其关键是实现变压器热点温度动态预测以及提高热点温度预测模型的抗噪性能。该文通过流-热场耦合仿真计算,获取不同环境温度和负载变化工况的热点... 快速准确地预测变压器热点温度是实现变压器状态检测、故障预测以及动态增容的重要前提,其关键是实现变压器热点温度动态预测以及提高热点温度预测模型的抗噪性能。该文通过流-热场耦合仿真计算,获取不同环境温度和负载变化工况的热点温度训练样本,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LSTM)构建深度学习模型,从而实现热点温度动态预测。采用集成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降低输入数据中的噪声干扰,提高深度学习模型抗噪性能。以20 MVA/110 kV油浸式变压器为对象进行分析,并搭建变压器热点温升试验平台进行模型有效性验证,EEMD-LSTM网络预测的热点温度相比试验结果的平均误差仅有1.35℃,引入幅值为5℃的随机噪声后,最大误差仅增大0.47℃。结果表明:基于EEMD-LSTM网络的深度学习模型能够实现变压器热点温度动态预测,同时具有良好的抗噪性能,对变压器负荷能力动态评估与动态增容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点温度 流-热场耦合仿真 长短期记忆网络 集成经验模态分解 油浸式变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控车床主轴热误差完全自适应经验模态分解与小波阈值变换分离方法
7
作者 陈庚 丁强强 +2 位作者 苏哲 郭世杰 唐术锋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4-114,共11页
数控车床主轴热误差是影响车床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提高热误差测量准确度,降低测量技术要求,提出一种基于完全自适应噪声集合经验模态分解(ICEEMDAN)和经验小波变换(EWT)的车床热误差信息分离方法。首先,使用ICEEMDAN算法对原始... 数控车床主轴热误差是影响车床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提高热误差测量准确度,降低测量技术要求,提出一种基于完全自适应噪声集合经验模态分解(ICEEMDAN)和经验小波变换(EWT)的车床热误差信息分离方法。首先,使用ICEEMDAN算法对原始信号进行分解,将获得的低频模态分量重构后作为EWT算法的输入进行分解,使用离散系数评估EWT算法每次迭代的分解效果。其次,通过对一组仿真信号进行分解,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与ICEEMDAN算法相比,ICEEMDAN-EWT算法的均方根误差(RMSE)降低了5.2%。最后,在CKA6 163A型车床上进行试验,使用五点法辨识热误差,将ICEEMDAN-EWT分离算法与傅里叶变换(FFT)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FFT算法相比,使用ICEEMDAN-EWT算法分离出的5项热变形信号与机床温度的Pearson相关性提高了3.8%,Spearman相关性提高了6.6%,准确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车床 主轴 热误差 完全自适应噪声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经验小波变换(ICEEMDAN-EWT) 误差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Al_(2)O_(3)-SiO_(2)气凝胶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张皇帅 朱震庭 +3 位作者 杨子豪 陈哲 马毓 张航 《耐火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4,共6页
综述了近年来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Al_(2)O_(3)-SiO_(2)气凝胶的多种工艺研究进展,深入分析气凝胶的干燥方法和Al、Si物质的量比对气凝胶在极端高温下热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复合材料中增强相的掺杂策略,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 Al_(2)O_(3)-SiO_(2)气凝胶 高温热稳定性 溶胶-凝胶法 高温相变 复合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ZrO_(2)∶Yb^(3+)/Er^(3+)的非热猝灭型四重信号响应上转换荧光温度传感
9
作者 董宇 郝朴言 +5 位作者 朱蕊 贾梦真 李婷婷 任家辉 张瑾怡 赵小奇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8,共8页
采用尿素辅助的共沉淀法制备了ZrO_(2)∶Yb^(3+)/Er^(3+)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探究了Yb^(3+)/Er^(3+)掺杂对ZrO_(2)晶体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Yb^(3+)和Er^(3+)离子的掺杂导致了ZrO_(2)从单斜相到四方相和立方相的转变。通过温度依赖... 采用尿素辅助的共沉淀法制备了ZrO_(2)∶Yb^(3+)/Er^(3+)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探究了Yb^(3+)/Er^(3+)掺杂对ZrO_(2)晶体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Yb^(3+)和Er^(3+)离子的掺杂导致了ZrO_(2)从单斜相到四方相和立方相的转变。通过温度依赖的上转换光谱探究了ZrO_(2)∶Yb^(3+)/Er^(3+)的发光热稳定性以及基于热耦合能级的温度传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980 nm激光激发下,ZrO_(2)∶Yb^(3+)/Er^(3+)表现为无热猝灭特征的上转换发光。并且,我们分别利用位于绿光区2H11/2和^(4)S_(3/2)两个独立能级之间的热耦合特性,基于绿光区^(4)S_(3/2)单一能级上不同Stark分裂能级^(4)S_(3/2)(1)和^(4)S_(3/2)(2)之间的热耦合特性和基于红光区^(4)F_(9/2)单一能级上不同Stark分裂能级^(4)F_(9/2)(1)和^(4)F_(9/2)(2)之间的热耦合特性,实现了4个荧光强度比信号同时响应的温度传感。相比于单一荧光强度比信号的温度传感,这种多信号同时响应的测温方案可以进一步避免测温过程中偶然因素对测温结果的干扰,提高测温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耦合能级 温度传感 非热猝灭 晶体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噪声下基于加窗LASSO的声源定位方法
10
作者 滕繁 蒋三新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26,共8页
传统声源定位方法往往容易受到低信噪比等不利声学条件的影响,难以同时实现定位的准确性与实时性,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加窗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的定位方法。采用加窗LASSO对音频... 传统声源定位方法往往容易受到低信噪比等不利声学条件的影响,难以同时实现定位的准确性与实时性,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加窗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的定位方法。采用加窗LASSO对音频信号进行稀疏分解来提取所包含的高能暂态与稳态成分,利用两者进行SRP-PHAT计算,实现目标声源的空间定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抑制环境噪声,将定位误差保持在±10°左右;减小计算复杂度,将每帧的定位时间降低到1 s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稀疏分解 相位变换加权的可控功率响应 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 强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X-7/HMX混合体系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虓 于谦 +1 位作者 祝青 黄辉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7-222,共6页
为研究FOX-7及其与HMX混合体系的热性能,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常数分析仪等手段,对HMX与FOX-7等质量比共混物、以及具有不同HMX与FOX-7比例的炸药配方的热分解行为、导热性质等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在FOX-7/HMX混合体系中,HMX与... 为研究FOX-7及其与HMX混合体系的热性能,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常数分析仪等手段,对HMX与FOX-7等质量比共混物、以及具有不同HMX与FOX-7比例的炸药配方的热分解行为、导热性质等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在FOX-7/HMX混合体系中,HMX与FOX-7的分解放热以及晶型转变吸热过程可相互影响:HMX在247.3℃处已有部分分解,282.5℃出现的放热峰对应于HMX的分解放热峰和FOX-7的第2步分解峰的叠加;而FOX-7的β到γ晶型转变以及HMX的β到δ晶型转变吸热峰相较于单质颗粒,分别延迟了8.5℃、9.5℃。配方中HMX与FOX-7的相对含量决定了两者的分解峰温,这可能与两者热效应的相互影响及粘结剂对炸药颗粒包覆完整度有关:随着配方中HMX含量由25%增加至60%,其熔融吸热峰由276.6℃提前至252.5℃;随着配方中FOX-7含量由25%增加至60%,其第1步分解峰和HMX的熔融分解过程相互影响,导致只出现一个分解放热峰,FOX-7第1步分解反应放热将导致其更早发生熔融分解。FOX-7颗粒的热导率、热扩散系数、比热容都高于HMX。在总含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FOX-7含量的提高、HMX含量的降低,混合炸药配方的热导率、热扩散系数、比热容都随之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1-二氨基-2 2-二硝基乙烯(FOX-7) 奥克托今(HMX) 热分解 晶型转变 热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X-7颗粒形貌对其热性能及放气量的影响
12
作者 谢虓 艾进 +1 位作者 于谦 黄辉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06-613,I0002,共9页
为获得FOX-7颗粒形貌对其热性能及放气量的影响规律,首先通过原位拉曼光谱证实了FOX-7的典型相变过程;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比了原料FOX-7、重结晶FOX-7以及碾碎的重结晶FOX-7三种颗粒的转晶及热分解行为,并采用真空安定性测试比较... 为获得FOX-7颗粒形貌对其热性能及放气量的影响规律,首先通过原位拉曼光谱证实了FOX-7的典型相变过程;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比了原料FOX-7、重结晶FOX-7以及碾碎的重结晶FOX-7三种颗粒的转晶及热分解行为,并采用真空安定性测试比较了3种具有典型粒径及形貌差异的FOX-7的放气速率及放气量。结果表明,两种具有更多缺陷的FOX-7颗粒第一步热分解峰温度均低于重结晶样品;当FOX-7粒径较小,会导致其在DSC曲线上β到γ相变吸热峰消失;通过增加单次测试样品量或增加升温速率,增强相变热效应聚集,仍可观察到该相变过程;当加热时间相同,小粒径的FOX-7放气总量大于大粒径的颗粒;当大粒径颗粒表面具有缺陷,其放气量会更快达到最大值;当小粒径颗粒表明无明显缺陷,其加热初期放气量较小,但随着加热时间延长,其总放气量会显著增加并最终超过大粒径颗粒;FOX-7颗粒粒径决定了总放气量,而其颗粒缺陷决定了放气速率;苯胺类安定剂对FOX-7具有较好的放气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1 1-二氨基-2 2-二硝基乙烯 FOX-7 颗粒形貌 热分解 晶型转变 真空安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Cr13马氏体不锈钢热变形行为及微观组织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路 帅美荣 +2 位作者 田奇 张宇航 郭星星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0-171,共12页
基于变形温度950~1150℃、应变速率0.1~10 s^(-1)等温热压缩实验数据,构建12Cr13钢的流变应力模型和热加工图,通过研究热变形中金属的微观组织演变规律,并优化工艺,使马氏体大角度晶界以及晶界密度均显著增加。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温低应... 基于变形温度950~1150℃、应变速率0.1~10 s^(-1)等温热压缩实验数据,构建12Cr13钢的流变应力模型和热加工图,通过研究热变形中金属的微观组织演变规律,并优化工艺,使马氏体大角度晶界以及晶界密度均显著增加。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温低应变速率(950℃/0.1 s^(-1))条件下,原子空位扩散和位错滑移困难,此时动态再结晶不充分,动态回复占主导变形机制;然而在高温中应变速率(1100℃/1 s^(-1))条件下,再结晶晶粒数目显著增多,表现为锯齿状不连续动态再结晶特征,实现了晶粒细化,提高了材料的强韧性;此时δ铁素体相占比较少,δ铁素体相呈现等轴状分布,且晶界棱角形貌稳定存在。进一步研究发现,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同样对马氏体钢固态相转变影响显著,较高的变形速率对δ铁素体相的析出产生正面影响,而变形温度的影响归功于固态相变的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体不锈钢 热变形 微观组织演变 固态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成像的激光固态相变过程温度控制方法
14
作者 张群莉 李天璐 +4 位作者 陈智君 项思远 吴国龙 林学春 姚建华 《红外与激光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3-74,共12页
在激光固态相变过程中,温度对于工件性能有着显著影响,温度控制的精度和响应速度是确保工件强化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激光强化过程中温度的稳定性,基于热成像原理,采用红外热像仪获取激光作用区域不同位置的实时温度数据,提出一种... 在激光固态相变过程中,温度对于工件性能有着显著影响,温度控制的精度和响应速度是确保工件强化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激光强化过程中温度的稳定性,基于热成像原理,采用红外热像仪获取激光作用区域不同位置的实时温度数据,提出一种模糊自适应并行PID控制方法,开发模糊控制模块,通过比较激光作用区域前后位置的温度差,经模糊控制系统处理生成控制输出,与模糊PID控制器并行控制,通过实时监测,反馈控制激光输出功率,实现更快速、精准的温度控制。通过实验对系统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温控方法不仅提高了温度控制的响应速度和精度,还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为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的高质量表面强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固态相变 热成像 温度控制 模糊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合数学质量比建模的车用锂离子电池组热管理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晏榆洋 付辉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44,共8页
为提高车用锂离子电池的热管理效率,将纳米石墨(NG)和纳米铝(NA)添加至石蜡(PA)中,制备纳米复合相变材料(NCPCM),基于组合数学建模研究了不同质量比NCPCM的热导率和相变潜热等物理参数对电池热管理效率的影响,完成组合数学质量比模式下... 为提高车用锂离子电池的热管理效率,将纳米石墨(NG)和纳米铝(NA)添加至石蜡(PA)中,制备纳米复合相变材料(NCPCM),基于组合数学建模研究了不同质量比NCPCM的热导率和相变潜热等物理参数对电池热管理效率的影响,完成组合数学质量比模式下的热导率和相变潜热,以及慢充至快充下的RGO/BN/PA CPCM、RT44HC/CF CPCM和NCPCM3的车用锂离子电池热管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3.5 C放电速率下,热导率为2.1 W/(m·K)、相变潜热为206.18 J/g的NCPCM3能将车用锂离子电池组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分别降低至44.2℃和4.4℃,进一步提高NCPCM的热性能参数并不会显著提高热管理性能;NCPCM3的电池热管理效率明显优于RGO/BN/PA CPCM、RT44HC/CF CPCM,能确保车用锂离子电池组的正常工作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锂离子电池 热管理 相变冷却 相变潜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重扫描速率法的α-Al_(2)O_(3)煅烧动力学研究
16
作者 邹婷 李中林 +4 位作者 王丁 吕凤程 张伟光 李义兵 蒋学先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1,共6页
以氢氧化铝粉体为原料,探究氢氧化铝煅烧为α-Al_(2)O_(3)过程中的相转变与微观组织变化,利用多重扫描速率法对其煅烧过程进行动力学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氢氧化铝煅烧为α-Al_(2)O_(3)的优化条件为:煅烧温度1200℃、煅烧时间2 h、升温速... 以氢氧化铝粉体为原料,探究氢氧化铝煅烧为α-Al_(2)O_(3)过程中的相转变与微观组织变化,利用多重扫描速率法对其煅烧过程进行动力学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氢氧化铝煅烧为α-Al_(2)O_(3)的优化条件为:煅烧温度1200℃、煅烧时间2 h、升温速率5℃/min。氢氧化铝煅烧过程出现3个吸热峰,对应3个失重阶段:第一阶段反应机理函数为G(α)=[(1-α)^(-1/3)-1]^2,反应平均活化能为91.16 kJ/mol,指前因子17.00×10^(9)~44.03×10^(9)min^(-1);第二阶段反应机理函数为G(α)=α~2,反应平均活化能为106.2 kJ/mol,指前因子7.70×10^(9)~18.60×10^(9)min^(-1);第三阶段反应机理函数为G(α)=α~(1/4),反应平均活化能为235.42 kJ/mol,指前因子39.94×10^(9)~50.79×10^(9)mi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铝 氧化铝 煅烧 相变 α-Al_(2)O_(3) 热分析 动力学 多重扫描速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粉粒径对CO_(2)相变爆炸激发药剂性能影响研究
17
作者 杜明燃 陈宇航 +5 位作者 胡赏赏 王尹军 王任松 曹稳 王天照 陈智凡 《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9-188,共10页
为了研究铝粉粒径对CO_(2)相变爆炸激发药剂性能的影响,通过热量法(TG)、引燃试验、耐温试验和反应热试验,研究其热分解特性、安全性、耐温性和反应热的变化。结果表明:加入40、80和120μm的铝粉后,激发药剂的热分解特性无明显变化,含40... 为了研究铝粉粒径对CO_(2)相变爆炸激发药剂性能的影响,通过热量法(TG)、引燃试验、耐温试验和反应热试验,研究其热分解特性、安全性、耐温性和反应热的变化。结果表明:加入40、80和120μm的铝粉后,激发药剂的热分解特性无明显变化,含40μm铝粉激发药剂表观活化能降低52.92 kJ/mol,含80μm和120μm铝粉激发药剂表观活化能分别增加55.21 kJ/mol和57.53 kJ/mol。加入不同粒径铝粉后,各试样均能在空气中被引燃,燃烧过程均伴随着白烟产生。其中,加入120μm铝粉的激发药剂与不含铝粉以及含40、80μm铝粉的激发药剂相比燃烧更剧烈。实验结果表明,含不同粒径铝粉的激发药剂均能被电引火药头激发,但试样未被完全引燃。这些激发药剂在封闭环境和一定压力下(大于或等于0.2 MPa)时,能够被可靠引燃且无明显爆炸现象,表明其安全性良好。在70℃保温48 h后,加入铝粉的激发药剂整体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温度指数T_(s)在70℃左右,表明其耐温性能良好。当不同粒径的铝粉质量百分数相同时,反应热提高均为12%左右,表明粒径对激发药剂反应热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相变爆炸 激发药剂 热分解特性 安全性 耐温性 反应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金属离子掺杂纳米TiO_2的相变与光催化活性 被引量:16
18
作者 郑广涛 施建伟 +2 位作者 陈铭夏 袁坚 上官文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64-570,共7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掺杂Mo6+、Cr3+、Fe3+的改性纳米TiO2光催化剂,并分别在550℃和580℃下对其进行了热处理,考察了热处理温度对掺杂纳米TiO2相变和光催化活性的影响.通过光催化降解染料罗丹明B实验,对在不同热处理温度下Mo6+、Cr3+...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掺杂Mo6+、Cr3+、Fe3+的改性纳米TiO2光催化剂,并分别在550℃和580℃下对其进行了热处理,考察了热处理温度对掺杂纳米TiO2相变和光催化活性的影响.通过光催化降解染料罗丹明B实验,对在不同热处理温度下Mo6+、Cr3+、Fe3+改性以及不同Mo6+掺杂量的TiO2光催化活性进行了评价,发现掺杂离子对TiO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与其对TiO2相转变的作用是一致的,即抑制相转变的同时也提高了光催化活性.实验结果也进一步表明,Mo6+掺杂量为0.05%(摩尔分数)时的TiO2具有最佳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 掺杂 相转变 光催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Fe电气石的热膨胀与相变 被引量:11
19
作者 汤云晖 马喆生 +2 位作者 吴瑞华 陈南春 章西焕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3-386,共4页
对Mg Fe系列的两种电气石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热膨胀与相变研究 ,发现电气石在 90 0℃以下保持稳定 ,90 0~ 95 0℃分解 ,镁电气石分解为堇青石 α与非晶质 ,黑电气石分解为赤铁矿与Al5(BO3)O6。加热过程中电气石晶胞大小发生变化 ,是晶... 对Mg Fe系列的两种电气石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热膨胀与相变研究 ,发现电气石在 90 0℃以下保持稳定 ,90 0~ 95 0℃分解 ,镁电气石分解为堇青石 α与非晶质 ,黑电气石分解为赤铁矿与Al5(BO3)O6。加热过程中电气石晶胞大小发生变化 ,是晶体热膨胀与Fe2 + →Fe3+ 替代、OH-→O2 -替代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含Fe的电气石中 ,晶胞收缩幅度取决于电气石中Fe2 + 的含量 ;80 0℃时 ,Fe2 + 完全氧化 ,表面赤铁矿晶出 ,晶胞收缩显著。电气石的热膨胀率为锂电气石 >镁电气石 >黑电气石 ;c轴 >a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气石 热膨胀 相变 温度 晶胞 颜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增强ZrO_2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余明清 范仕刚 +1 位作者 孙淑珍 雷家珩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7-10,共4页
本文采用热分解法制备Al2 O3 微粉、化学共沉淀法制备 (Y ,Ce)—ZrO2 超细粉 ,通过适当工艺制备出ZrO2 /Al2 O3 复合陶瓷。经研究发现 ,添加Al2 O3,可抑制ZrO2 晶粒的长大 ,提高基体的强度和韧性。当Al2 O3 含量达到 30 % (质量分数 )... 本文采用热分解法制备Al2 O3 微粉、化学共沉淀法制备 (Y ,Ce)—ZrO2 超细粉 ,通过适当工艺制备出ZrO2 /Al2 O3 复合陶瓷。经研究发现 ,添加Al2 O3,可抑制ZrO2 晶粒的长大 ,提高基体的强度和韧性。当Al2 O3 含量达到 30 % (质量分数 )时 ,复合陶瓷的抗弯强度为 986MPa ,断裂韧性为 13 7MPa·m1/ 2 。材料性能的提高可归结为Al2 O3 颗粒的弥散增韧和Zr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分解 化学共沉淀 弥散增韧 相变增韧 氧化锆陶瓷 三氧化二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