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7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emistry of upper Permian siliceous rocks from the Lower Yangtze region, southeastern China:implications for the origin of chert and Permian ocean chemistry 被引量:1
1
作者 Zhi-Wei Liao Wen-Xuan Hu +1 位作者 Xiu-Gen Fu Zhong-Ya H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2期252-266,共15页
The Permian Chert Ev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ing the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entire Permian; however,the origin of widespread chert formation is debated. We report new geochemical data from deep-m... The Permian Chert Ev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ing the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entire Permian; however,the origin of widespread chert formation is debated. We report new geochemical data from deep-marine siliceous rocks of the upper Permian Da-long Formation, Lower Yangtze region, southeastern China. Their geochem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thin-bedded siliceous rocks have a clear biologic origin, with rare to no evidence of hydrothermal influence. The values of Al/(Al + Fe + Mn) and Eu/Eu~* are 0.60-0.84(mean = 0.72) and 0.45-1.08(mean = 0.77), respectively, and Mn/Ti ratios are relatively low(mean = 0.72). The correlations of LaN/CeN, LaN/YbN, and Fe203/Ti02 with Al_2 O_3/(Al_2 O_3 + Fe_2 O_3), along with the Ce anomaly, indicate that the Da-long siliceous rocks were deposited at a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a continental margin and the open ocean; i.e., relatively close to terrestrial sediment input and far from hydrothermal activity. The accumulation of chert is related to its unique paleogeographic location in an equatorial setting with many submarine paleo-highlands.Intense upwelling and frequent local volcanism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iliceous rocks in the studied area. Ocean acidification triggered by large-scale volcanism(Large Igneous Province) during the late Permian led to extensive silica precipitation and preser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ER yangtze region Da-long Formation Siliceous rock Biological chert VOLC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nia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exploration potential at the northwest margin of the Yangtze region,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YANG Yu WANG Zecheng +3 位作者 WEN Long XIE Wuren FU Xiaodong LI Wenzhe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2期272-284,共13页
Based on outcrop, drilling, logging and seismic data, the reservoir forming conditions, reservoir forming model and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the ultra-deep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at the northwest margin of Yangtze ... Based on outcrop, drilling, logging and seismic data, the reservoir forming conditions, reservoir forming model and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the ultra-deep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at the northwest margin of Yangtze craton region were examined.(1) This area is in craton rifting stage from Sinian to Early Cambrian, characterized by syn-sedimentary faults and rapid subsidence, significant sedimentary differences, and development of Dengying Formation platform margins on both sides of the rift.(2) The Sinian–Cambrian in this area has two sets of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Doushantuo Formation and Maidiping-Qiongzhusi Formation;of which, the latter has a thickness of 150–600 m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tensity of(100-200)×10;m;/km;.(3) The mounds and shoals in the platform margin of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controlled by faults are thick and distributed in rows and zones;they are reformed by contemporaneous–quasi-contemporaneous and supergene karstification jointly, forming pore-type reservoirs with a thickness of 200-400 m.(4) The two sets of source rocks enter oil generation windows from Permian to Early Triassic, and the oil migrates a short distance to the lithologic traps of mounds and shoals to form a huge scale paleo-oil reservoir group;from Late Triassic to Jurassic, the oil in the paleo-oil reservoirs is cracked into gas, laying the foundation of present natural gas reservoirs.(5) The mound-shoal body at the platform margin of Dengying Formation and the two sets of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combine into several types of favorable source-reservoir combinations, which, with the advantage of near-source and high-efficiency reservoir formation, and can form large lithologic gas reservoirs. The Mianyang-Jiange area is a potential large gas field with trillion cubic meters of reserves. According to seismic prediction, the Laoguanmiao structure in this area has the Deng-2 Member mound-shoal reservoir of about 1300 km^(2), making it a ultra-deep target worthy of exploration in the near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aton rift Dengying Formation source rock fault-controlled platform margin belt lithologic petroleum reservoir northwest margin of yangtze craton reg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ctonic paleogeography of Late Sinian and its significances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e middle-upper Yangtze region, South China 被引量:2
3
作者 WANG Zecheng JIANG Hua +8 位作者 CHEN Zhiyong LIU Jingjiang MA Kui LI Wenzheng XIE Wuren JIANG Qingchun ZHAI Xiufen SHI Shuyuan LI Q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5期946-961,共16页
The paleotectonic pattern,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ic features,sedimentary evolution and its controlling effects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ssemblages during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the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 The paleotectonic pattern,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ic features,sedimentary evolution and its controlling effects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ssemblages during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the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in middle-upper Yangtze region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outcrops,drilling,log and seismic data.The study shows that,(1)Affected by the breakup of the Rodinia supercontinent,the middle and upper Yangtze areas were in extensional tectonic environment during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Dengying Formation.The carbonate platform was structurally differentiated.Intra-platform depressions controlled by syndepositional faults developed,forming a tectonic-paleogeographic pattern of"three platforms with two depressions".(2)During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members of the Dengying Formation,rimmed platforms and intra-platform fault depressions developed in upper Yangtze area and isolated platform developed in middle Yangtze area,and there was the Xuanhan-Kaijiang ancient land block in eastern Sichuan.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Dengying Formation is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tectonic-paleogeographic pattern,when a set of shallow water shelf sediment rich in mud was deposited due to transgression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eroded terrain formed in EpisodeⅠof Tongwan Movement.The sediment of the fourth member of the Dengying Formation inherited the paleogeographic pattern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members of the Dengying Formation in general,but the Deyang-Anyue intra-platform fault depression further expanded,and the middle Yangtze platform evolved into two separated platforms.(3)Tectonic-sedimentary differentiation and evolution of carbonate platform in the Sinian gave rise to two types of accumulation assemblages with wide distribution and great exploration potential,which are platform margin and intra-plat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 paleogeography structural differentiation intra-platform fault depression rimmed platform microbial mounds and shoals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Sichuan Basin the middle-upper yangtze reg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域视角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4
作者 宁朝山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4,22,共8页
为给区域因地制宜布局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基于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3个维度构建反映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流域视角出发,采用2015—2022年21个省... 为给区域因地制宜布局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基于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3个维度构建反映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流域视角出发,采用2015—2022年21个省(市、自治区)相关数据,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Kernel核密度估计法实证考察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1)在时空分布上,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及其构成要素的发展处于较高水平,珠江流域处于居中水平,黄河流域处于最低水平;2)在区域差异上,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内部差异最小,珠江流域内部差异最大,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间差异最大,流域间差异是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在动态演进上,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流域内差异均呈现减小趋势,尤其是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均衡化发展趋势更为明显,珠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非均衡问题较为突出,黄河流域非均衡发展问题虽然呈现减弱趋势,但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发展新质生产力任务更为艰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逻辑、现状与路径
5
作者 任保平 张雪珂 林琳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3-17,共15页
产业数字化转型作为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的重要环节,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深入研究长三角区域的产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和提升路径,对于发挥该区域的辐射引领作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意义重大。实数融合加速了长三角区域产业... 产业数字化转型作为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的重要环节,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深入研究长三角区域的产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和提升路径,对于发挥该区域的辐射引领作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意义重大。实数融合加速了长三角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进度,激活了创新动能,拓展了发展空间,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空间竞争优势。从当前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态势来看,长三角区域展现出产业格局优化、新型基础设施领先、科技创新资源汇聚、人才资金充足等优势,但同时也面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跨区域协同不够、产业融合存在体制障碍等问题。为推进长三角区域的产业数字化转型,需充分发挥该区域的产业优势,进一步夯实转型根基;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打通流通壁垒;推动数字技术创新,打造转型引擎;健全机制体制,提供转型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数字化转型 长三角 区域一体化 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的区域天然气产业“可能三角”剖析: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6
作者 秦国晋 罗杰 张鹏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0-179,共10页
天然气作为低碳高效的能源,在中国能源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部分区域内,天然气将成为实现能源供应安全、经济可行、绿色低碳“可能三角”的最为现实选择,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能源。为此,以产业密集、人口众多... 天然气作为低碳高效的能源,在中国能源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部分区域内,天然气将成为实现能源供应安全、经济可行、绿色低碳“可能三角”的最为现实选择,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能源。为此,以产业密集、人口众多、对天然气需求量大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在分析“可能三角”耦合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法和克里金插值法等方法,分析了该区域天然气产业“供应安全—经济可行—绿色低碳”耦合协调的时序演变、时空分异特征和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时序演变方面,2012—202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天然气产业“可能三角”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向,逐步由“中度失调”上升至“轻度失调”水平;区域内差距逐渐缩小,极化现象逐步减弱。②在时空分异方面,2012—202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地级市天然气产业“可能三角”耦合协调水平稳步提高,但存在空间依赖性,呈现由中部重要区域及沿海核心城市连接的发展基线向周围城市辐射的趋势。结论认为:①在宏观层面,应着重关注“供应安全—经济可行”耦合协调度较低的短板;②在地区层面,要形成区域天然气产业“城市链”格局,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协调发展;③应尽快建立完善的天然气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和健全的天然气供应应急预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天然气产业 “可能三角” 长江三角洲地区 耦合协调理论 时空演变 时空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嵌套主成分回归模型的长江源区径流重建
7
作者 姜晓萱 王文卓 +2 位作者 袁喆 霍军军 周涛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2-210,共9页
基于嵌套主成分回归模型,重建了长江源区公元1433—2002年的天然年径流序列,探讨了其历史变化特征与干湿事件演变及周期性波动。利用树轮数据及径流观测数据,结合模型评估指标(CRSQ、VRSQ、RE、CE),证明了该模型的重建精确性。研究结果... 基于嵌套主成分回归模型,重建了长江源区公元1433—2002年的天然年径流序列,探讨了其历史变化特征与干湿事件演变及周期性波动。利用树轮数据及径流观测数据,结合模型评估指标(CRSQ、VRSQ、RE、CE),证明了该模型的重建精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570 a中,长江源区年径流量整体呈显著波动,识别出6个湿润期与9个干旱期,其中1451—1510年和1596—1645年是最长的湿润期,1848—1903年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干旱期。重建时期的干旱与长江流域青藏高原等地区的干旱时期较为吻合,表明长江源区重建径流变化能够反映大尺度的气候波动。此外,长江源区重建径流序列存在4~8、16~32、50~100、100~200 a的显著周期性波动,可能受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东亚夏季风(EASM)变化、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及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共同驱动,也反映了全球气候长期变化及青藏高原冰川与积雪消融趋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重建 树木年轮 嵌套主成分回归模型 长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的流域径流和总氮模拟——以长三角地区的中小流域为例
8
作者 费国松 姚允龙 +3 位作者 闫浩 陈鑫 高鸣远 陈睿东 《江苏水利》 2025年第1期38-43,共6页
利用SWAT模型,分别于2019—2022年、2020—2022年、2019—2022年,在长三角地区的秦淮河流域、洛阳河流域和中田河流域开展逐月的径流模拟和总氮模拟。结果表明:SWAT模型在3个流域的径流量模拟(R^(2)>0.83,ENS>0.65)和总氮模拟(R^(... 利用SWAT模型,分别于2019—2022年、2020—2022年、2019—2022年,在长三角地区的秦淮河流域、洛阳河流域和中田河流域开展逐月的径流模拟和总氮模拟。结果表明:SWAT模型在3个流域的径流量模拟(R^(2)>0.83,ENS>0.65)和总氮模拟(R^(2)>0.63,ENS>0.51)中均表现出较好的效果;2020—2022年,秦淮河流域的单位面积年平均总氮负荷(1.108±0.391 t/km^(2))与洛阳河流域(0.939±0.174 t/km^(2))和中田河流域(1.256±0.490 t/km^(2))相当;洛阳河流域的总氮负荷与降水量的相关性(R^(2)=0.25,p<0.05)低于秦淮河流域(R^(2)=0.73,p<0.01)和中田河流域(R^(2)=0.86,p<0.001),说明洛阳河流域的总氮负荷对降雨响应的敏感性更弱。研究可为流域的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模拟 总氮模拟 SWAT模型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环境下的小城镇演化特征与应对策略——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9
作者 李卓欣 唐伟成 《住宅科技》 2025年第1期64-68,共5页
小城镇的发展演化是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集体行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新发展环境下,对小城镇的空间特征予以有效识别与及时研究,能够为小城镇的转型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文章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在剖析新发展环境内涵、构建演化认知框架的基础上... 小城镇的发展演化是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集体行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新发展环境下,对小城镇的空间特征予以有效识别与及时研究,能够为小城镇的转型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文章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在剖析新发展环境内涵、构建演化认知框架的基础上,揭示小城镇加速分化趋势下产生的多维演化特征,并重点介绍小城镇的集群化组织、特色小城镇涌现、产镇融合加速、撤制镇发展错位等现象。面对外部环境变动加速、内部利益诉求分化等诸多现实约束,认为必须加快探索与构建以内生动力为基础的整体发展框架和地方实践路径,并从空间趋势研判、制度政策创新、环境品质提升、规划分类引导等方面提出长三角地区小城镇转型的基本思路和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镇 宏观环境 地方响应 空间分化 地域转型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域气候特征的长三角绿色乡村住居模式研究
10
作者 郑媛 王竹 《住区》 2025年第1期44-48,共5页
“气候”是地区人居环境营建重要的策动要素,对气候的应对态度与策略是地域绿色建筑营建的出发点,也是形成地方住居形态特征的根本缘由。本文以“地域环境—在地经验—住居模式”为路径,解析长三角地区的气候特征,研究选取地区适宜的被... “气候”是地区人居环境营建重要的策动要素,对气候的应对态度与策略是地域绿色建筑营建的出发点,也是形成地方住居形态特征的根本缘由。本文以“地域环境—在地经验—住居模式”为路径,解析长三角地区的气候特征,研究选取地区适宜的被动式设计策略,通过对传统民居“在地营建经验”的总结,基于“原型-转译”机制提出“建筑群体—基本单元—界面设计”三个层面长三角地区适宜的绿色乡村住居模式。旨在从建筑创作与营建体系的视角探索基于地域特征的绿色住居模式的建构逻辑,为乡村可持续建设中把握适宜的营建策略提供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气候 长三角 乡村建设 绿色住居 居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技术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以长三角地区城市为例
11
作者 翟梦新 陆玉麒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25年第1期65-77,共13页
利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共识.首先,分析2012—2021年长三角地区城市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水平的时空分布.然后,利用空间杜宾模型从空间角度定量估计城市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借助偏微分法进行效应分解.最后,对比长三... 利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共识.首先,分析2012—2021年长三角地区城市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水平的时空分布.然后,利用空间杜宾模型从空间角度定量估计城市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借助偏微分法进行效应分解.最后,对比长三角地区全域与核心区的空间异质性,得出以下结论:(1)时序演变上,城市技术创新呈现先上升后波动下降的趋势,产业转型水平总体呈递增趋势.空间演变上,技术创新水平高值区由“一点一线”扩至“Z”型地区,产业转型水平由“自东南向西北圈层递减”演化至“自南向北圈层递减”,上海始终为最高值地区.(2)邻近城市的技术创新会通过地理空间或经济空间机制促进本地的产业高级化进程,其效果远大于直接效应,且在兼具经济水平相当的邻近城市间的溢出会比单纯地理邻近的城市间更强烈.(3)长三角全域内,技术创新水平的空间溢出并不具有明显的非线性规律.在核心区内,符合两种邻近类型的城市之间,呈现“N”形曲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技术创新 产业转型升级 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杜宾模型 长三角地区 长三角核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站区节点-场所属性评估与优化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12
作者 郭雪飞 于晨 +1 位作者 杨森 李思成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89,共9页
在区域发展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的背景下,站城关系面临转型重塑。评估铁路客站及其毗邻地区交通和城市属性的发展情况,对于推动站城融合发展具有诸多助益。到目前为止,我国铁路站区针对此方面的系统性定量研究仍略显不足。结合我国铁路... 在区域发展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的背景下,站城关系面临转型重塑。评估铁路客站及其毗邻地区交通和城市属性的发展情况,对于推动站城融合发展具有诸多助益。到目前为止,我国铁路站区针对此方面的系统性定量研究仍略显不足。结合我国铁路站区发展的特殊性,基于贝托里尼的节点-场所模型重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长三角地区45个铁路站区进行属性评估与优化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长三角铁路站区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普遍节点属性较强,未能实现节点与场所属性的均衡发展。作为既有铁路站区的指标评估工具,本研究有助于修正影响铁路站区发展的不利因素,实现站区节点与场所的动态平衡发展,为我国更新以及新建站区的规划设计提供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与规划 站城融合 铁路站区 节点-场所模型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长三角地区林业标准化发展概况
13
作者 杨亚慧 杨储丰 《中国标准化》 2025年第6期141-146,共6页
本文旨在从政策视角探究当前长三角地区林业标准化建设的总体概况。在纵向上梳理总结国家层面、林草行业领域、长三角地区林业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制度,在横向上以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信息平台运营管理等为抓手... 本文旨在从政策视角探究当前长三角地区林业标准化建设的总体概况。在纵向上梳理总结国家层面、林草行业领域、长三角地区林业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制度,在横向上以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信息平台运营管理等为抓手,并着重从长三角林业标准体系总量、标准发布实施、标准领域的共性以及特色等不同角度和维度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探讨分析长三角地区林业标准化发展的路径和实施机制,以期实现标准赋能长三角地区林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林业标准化 标准政策分析 林业标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零碳社区建设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基于Grey-Dematel模型
14
作者 韩佳洪 祝连波 陶玉 《上海节能》 2025年第3期383-393,共11页
社区是城市生活的细胞。城市的社区为我国重点节能减排领域,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为全国零碳社区建设试点区。为保证长三角地区零碳社区建设质量,确定需要对长三角地区零碳社区建设关键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首先基于零碳社区概念及长三角... 社区是城市生活的细胞。城市的社区为我国重点节能减排领域,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为全国零碳社区建设试点区。为保证长三角地区零碳社区建设质量,确定需要对长三角地区零碳社区建设关键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首先基于零碳社区概念及长三角地区区域特征,应用文献分析法对影响的因素进行了梳理,接着应用专家访谈法对影响的因素进一步筛选,最终得到了26个影响因素。其次通过应用Grey-Dematel模型,确定了影响长三角地区零碳社区建设的关键因素。最后根据关键影响因素提出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零碳社区 影响因素 Grey-Dematel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网络联系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严思齐 吴群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7,共13页
研究目的:探究铁路网络联系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为依托铁路交通发展促进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空间面板模型。研究结果:(1)长三角城市铁路联系强度和土... 研究目的:探究铁路网络联系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为依托铁路交通发展促进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空间面板模型。研究结果:(1)长三角城市铁路联系强度和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均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2)铁路联系强度的提高促进了本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与综合铁路联系相比,高铁联系对本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3)铁路联系的加强促进了本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提升和创新产出的增长,进而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产生影响。高铁联系在促进本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和创新产出增长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4)城市对外铁路联系强度的提高产生了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抑制了邻近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研究结论:应充分发挥铁路建设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创新方面的作用,依托铁路网络加强区域内经济技术合作、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以推动区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整体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网络联系 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空间面板模型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ANO模型分析的生态乡村景观设计需求聚类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乡村聚落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玮 韦姿言 +1 位作者 张嘉龙 刘汉成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0-125,共6页
文章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访谈、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等方法,深度挖掘生态型乡村景观的设计需求,利用全面质量管理KJ法整合用户需求卡片;编制KANO模型问卷,依据调研结果对生态乡村景观设计需求进行属性分类;结合Better-Worse系数明确构成... 文章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访谈、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等方法,深度挖掘生态型乡村景观的设计需求,利用全面质量管理KJ法整合用户需求卡片;编制KANO模型问卷,依据调研结果对生态乡村景观设计需求进行属性分类;结合Better-Worse系数明确构成优先级分析的设计依据。研究得出3项必备型需求、5项期望型需求、2项魅力需求的优先等级,提供详细的解决方案与研究思路。运用KANO模型分析生态乡村景观各项设计要素属性与优先级,为生态景观设计提供了依据与方向,有利于丰富现有生态型乡村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NO模型 生态乡村景观 长三角地区 设计需求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刚 邵方 《大连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86-96,104,共12页
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环境约束日渐明显,环境规制对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采用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回归模型,以技术创新为中介变量和门槛变量,探究环境规制对产业... 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环境约束日渐明显,环境规制对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采用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回归模型,以技术创新为中介变量和门槛变量,探究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制。环境规制促进长三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对普通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大于核心城市;技术创新在环境规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门槛效应分析发现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会促进第二产业发展,限制环境规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议因地制宜、灵活实施环境规制,强化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加快推动长三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环境规制 产业结构 技术创新 区域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地区荷塘组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及微观孔隙发育特征
18
作者 张琴 卢东连 +7 位作者 王凯 刘畅 郭明强 张梦婕 郭超杰 王颖 胡文忠 朱筱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9-1105,共17页
下扬子地区下寒武统荷塘组细粒沉积岩岩相微观孔隙发育特征不清楚制约了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基于普通薄片观察、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SEM)分析、物性测试、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及黏土矿物含量分析、N_(2)及CO_(2)等温吸附实验、聚焦离子束... 下扬子地区下寒武统荷塘组细粒沉积岩岩相微观孔隙发育特征不清楚制约了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基于普通薄片观察、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SEM)分析、物性测试、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及黏土矿物含量分析、N_(2)及CO_(2)等温吸附实验、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分析等实验资料,建立了荷塘组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方案,分析了不同岩相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表明:①荷塘组细粒沉积岩主要发育块状硅质泥岩相、纹层状硅质页岩相、块状含黏土硅质泥岩相、块状硅/灰混合质泥岩相和块状混合灰质泥岩相5种岩相类型。②荷塘组不同细粒沉积岩岩相孔隙度和渗透率差异较大。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晶间孔、粒内孔、有机质孔和微裂缝,以微米-纳米级孔隙为主。介孔孔径为2.0~10.0 nm,微孔孔径为0.4~0.9 nm。③块状硅/灰混合质泥岩相有机质和脆性矿物含量高,粒间孔与微裂缝发育,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大、孔隙连通性较好、比表面积较大,为荷塘组最有利的页岩气勘探开发细粒沉积岩岩相。块状含黏土硅质泥岩相孔隙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较高,脆性指数、孔隙度和渗透率低于块状硅/灰混合质泥岩相,为次要的有利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岩相 孔径定量表征 孔隙类型 页岩气 荷塘组 下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模型和TOPSIS模型的区域综合交通发展水平评价
19
作者 蒋柳鹏 翁艳君 雷智鹢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7-53,69,共8页
综合交通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为准确评估区域的综合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构建了包含4项二级指标与30项三级指标的3层评价指标体系,为了降低主观性影响,基于云模型改进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并结合TO... 综合交通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为准确评估区域的综合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构建了包含4项二级指标与30项三级指标的3层评价指标体系,为了降低主观性影响,基于云模型改进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并结合TOPSIS评价模型计算评价对象各指标与最优指标之间的距离,得出各评价对象综合交通发展水平的优劣排序。以中国长三角地区为案例,通过该模型对其综合交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中,江苏省综合交通发展水平较高排名第1位;上海市评分略高于浙江省排名第2位;浙江省评分较低排名第3位;安徽省排名最低。长三角应根据各指标计算结果及得分情况,结合各省市自身实际补齐交通短板,实现高质量交通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工程 综合交通 云模型 TOPSIS模型 评价指标体系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破解障碍度分析
20
作者 陈赟 陈先俊 +1 位作者 石晓雅 孙欣妍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77-4287,共11页
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破解是推动交通领域低碳发展的基础,是“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实现的必要途径。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实例,基于2012―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分析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的影响因素,构建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水平测度指标体... 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破解是推动交通领域低碳发展的基础,是“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实现的必要途径。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实例,基于2012―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分析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的影响因素,构建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核密度估计法对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水平进行测度及时空演进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障碍度模型探讨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破解的维度层和指标层障碍度及其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水平整体偏高,但表现出下降的态势,且呈现出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的区域特征;2)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水平区域差距呈扩大趋势,且近年来存在两极分化现象;3)制度锁定是制约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破解最主要因素,而指标层主要障碍因子较为一致但排序存在差异,其中交通基础设施路网密度、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对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水平影响最大。建议从区域碳锁定协同破解、强化区域辐射效应及制度体制构建入手,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的破解。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和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绿色运营维护体系提供参考。对各行业实现低碳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锁定 碳锁定破解 交通基础设施 区域差异 障碍度模型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