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9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ssment of land use change and potential eco-service value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jiang River,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文广 胡远满 +2 位作者 张晶 刘淼 杨兆平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97-102,共6页
The remote sensing (RS)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ologies were adopted and a mathematic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evaluate the changes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jiang Rive... The remote sensing (RS)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ologies were adopted and a mathematic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evaluate the changes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jiang River-valley for providing advices to manage the ecosys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nd use change mainly occurred on forest, farmland and grassland. From 1986 to 1994, the area of farmland increased by 477% (60801 hm^2), while the area of forest decreased by 4.97% (89012.17 hm^2). From 1986 to 2000, the eco-service value of forest was degressive but that of farmland increased greatly as the increasing of planting area, while the total eco-service value decreased by 771.11×10^8 yuan RMB due to the rapid increase of population in this region. The driving force of eco-service change was also discussed in the paper. The nation policy of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ject has taken effect in preventing the decline of eco-ser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per reaches of Minjiang river Land use Ecosystem service Remote sens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act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China 被引量:4
2
作者 XIN Zhong-bao YU Xin-xiao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CAS 2009年第4期209-218,共10页
Sediment discharge from the Yellow River originates mainly from the drainage area between Hekouzhen and Longmen, i.e., the Helong area.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vegetation cover in this area during the 1981-... Sediment discharge from the Yellow River originates mainly from the drainage area between Hekouzhen and Longmen, i.e., the Helong area.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vegetation cover in this area during the 1981-2007 period have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GIMMS and SPOT VGT NDVI data. We have also analyzed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vegetation cover and changes in annual runoff and sediment discharge, the consequences from precipitation change and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GGP). The results show that vegetation cover of the Helong area has increased during the 1981-2007 period. The northwestern part the Helong area, where the flat sandy lands are covered by grass, has experienced the largest increase. The region where the vegetation cover has declined is largely found in the southern and southeastern Helong area, which is a gullied hilly area or forested. Although precipitation was relatively low during the 1999-2007 period, the vegetation cover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Helong area, du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GP. During this period,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vegetation cover occurred mainly in the gullied hilly areas of the Loess Plateau, such as the drainage basins of the Kuyehe and Tuweihe rivers and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Wudinghe and Yanhe rivers. A comparison of the average annual maximum NDVI between the earlier (1998-2002) stage and the next five years (2003-2007) of the GGP indicates that the areas with increases of 10% and 20% in NDVI account for 72.5% and 36.4% of the total area, respectively.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annual runoff and sediment discharge shows a declining trend, especially since the 1980s, when the decrease became very obvious. Compared with the 1950-1969 period, the average runoff during the 1980-2007 period was reduced by 34.8 × 10^8 m3 and the sediment discharge by 6.4 ×10^8 t, accounting for 49.4% and 64.9% of that in the 1950-1969 period, respectively.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nnual maximum NDVI and annual runoff and sediment discharge. This correlation was reversed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GP in 1999 and vegetation cover in the He- long area has increased, associated with the decrease in runoff and sediment discharge. Less precipitation has been an important fac- tor driving the decrease in runoff and sediment discharge during 1999 2007. However, restor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vegetation cover may also hav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accelerating the decrease in annual runoff and sediment discharge by enhancing evapotranspiration and alleviating soil ero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Hekouzhen to Longmen area (Helong area) vegetation restoration Grain forGreen Project (GGP) runoff and sedi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游荡段断面形态与过流能力调整及相互关系研究
3
作者 曹京京 申红彬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58,共4页
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床演变情况复杂,是重点关注与治理河段。基于河床滞后响应模型,分别建立游荡段主槽宽度、水深等断面形态参数以及平滩流量的滞后响应模型,并模拟分析主槽宽度与主槽水深、主槽宽度与河相系数、平滩流量与河相系数、流... 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床演变情况复杂,是重点关注与治理河段。基于河床滞后响应模型,分别建立游荡段主槽宽度、水深等断面形态参数以及平滩流量的滞后响应模型,并模拟分析主槽宽度与主槽水深、主槽宽度与河相系数、平滩流量与河相系数、流速与河相系数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断面形态参数及过流能力模拟值与实测值变化趋势基本吻合,确定系数与纳什效率系数均在0.80以上,相互关系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变化趋势符合良好。其中:2000年前主槽宽度减小,水深变幅不大,河相系数逐渐减小,平滩流量逐渐减小到最小值,但流速逐渐增大到最大值;2000年后主槽宽度增大,水深增大,但河相系数继续减小,平滩流量虽然逐渐增大,但是流速逐渐减小,相关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荡段 断面调整 过流能力 滞后响应 相互关系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70年黄河潼关站以下河段冲淤特征分析
4
作者 韩超 王飞 +3 位作者 戈文艳 陈昊 史尚渝 刘元昊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目的]揭示黄河潼关以下河段冲淤变化过程及分布特征,为未来黄河下游水土保持和调水调沙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1952-2022年来潼关-花园口段、下游游荡型河段、过渡型河段、弯曲型河段输沙特征和冲淤过程进行分析,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 [目的]揭示黄河潼关以下河段冲淤变化过程及分布特征,为未来黄河下游水土保持和调水调沙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1952-2022年来潼关-花园口段、下游游荡型河段、过渡型河段、弯曲型河段输沙特征和冲淤过程进行分析,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与回归分析等方法,确定了不同河段的输沙、冲淤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影响。[结果]潼关以下河段年输沙量在显著减少(p<0.01),1996年后各站输沙量大幅降低,近20年来沙系数均低于0.01,表现冲刷特征。各河段年淤积量呈下降趋势,潼关-花园口段和弯曲型河段仍在持续淤积,花园口-艾山段近20年淤积量则为负值。研究时段内,潼关以下河段累计淤积泥沙186.84亿t,潼关-花园口段、游荡型河段、过渡型河段和弯曲型河段分别淤积了86.75亿t,49.45亿t,17.14亿t,33.49亿t。另外,输沙量和来沙系数变化分别对潼关-花园口、游荡型河段和花园口以下河段淤积影响明显(p<0.01)。[结论]小浪底水利枢纽运行及调水调沙实施后,潼关以下河段年淤积量大幅减少,潼关-花园口和弯曲型河段承载了更多泥沙,花园口-艾山段则已由淤转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变化 黄河下游 冲淤过程 淤积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蒙河段平滩流量变化过程及其与水沙条件的关系
5
作者 姚庆锋 卢书慧 +1 位作者 史红玲 张治昊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0,共6页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平滩流量变化过程及其与水沙条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86年后,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与刘家峡水库联合调控运用,宁蒙河段年水量和汛期水量有所减小,年沙量和汛期沙量大幅度减小,洪峰流量...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平滩流量变化过程及其与水沙条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86年后,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与刘家峡水库联合调控运用,宁蒙河段年水量和汛期水量有所减小,年沙量和汛期沙量大幅度减小,洪峰流量削减严重,发生洪水的几率明显降低。水沙过程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宁蒙河段河床演变过程,宁蒙河段平滩流量由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3 600~5 800 m^(3)/s减小到目前的1 900~4 000 m^(3)/s。建立的宁蒙河段平滩流量和水沙条件的响应关系表明,宁蒙河段平滩流量随汛期水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汛期来沙系数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宁蒙河段 平滩流量 水沙条件 河道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期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床下切特点及影响因素
6
作者 周哲瀚 李洁 +2 位作者 朱大伟 黄祥 朱呈浩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3,共7页
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下游游荡段冲刷剧烈,研究其河床下切特点及影响因素对游荡段河道整治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99-2020年黄河下游游荡段28个淤积断面汛后实测地形数据,计算了游荡段各断面及河段河床累计下切深度及平滩水深,利用水文... 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下游游荡段冲刷剧烈,研究其河床下切特点及影响因素对游荡段河道整治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99-2020年黄河下游游荡段28个淤积断面汛后实测地形数据,计算了游荡段各断面及河段河床累计下切深度及平滩水深,利用水文资料得到了各水文站逐年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并计算了一定流量下水位的逐年变化。结果表明:(1)1999-2020年黄河下游累计冲刷量达20.5亿m^(3),其中游荡段冲刷量最大,约为14.7亿m^(3)。(2)黄河下游游荡段在2000-2007年期间河床下切最为剧烈,多年平均河床下切深度达0.24 m/a,2008-2020年游荡段河床下切程度有所减弱,多年平均河床下切深度减小至0.05 m/a。(3)各站水位-流量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游荡段各站给定流量下水位下降明显,沿程水文站水位下降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滞后时间约3~4 a。各站在500 m^(3)/s下的水位下降幅度均大于3 000 m^(3)/s水位下降幅度,其中高村站的下降幅度最大。(4)游荡段平滩水深由1999年的1.6 m逐步增大到2018年的4.0 m,之后又降低至2020年的3.8 m。(5)从来水来沙条件和河床边界条件两方面探讨了影响游荡段河床累计下切深度的因素,发现前期6年平均来沙系数是影响累计平均河床下切深度的关键水沙因子,定量揭示了游荡段持续的河床粗化对河床下切起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下切 来沙系数 小浪底水库 游荡段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黑河上游径流演变规律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宋爱英 高秉俊 贺彦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71,共11页
[目的]河川径流是西北干旱区重要的水资源,辨析其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河流水文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黑河上游为研究区域,根据水文站所控制的流域对黑河上游进行分区,基于黑河上游各水文站径流、降水... [目的]河川径流是西北干旱区重要的水资源,辨析其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河流水文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黑河上游为研究区域,根据水文站所控制的流域对黑河上游进行分区,基于黑河上游各水文站径流、降水等数据,结合累积距平、Mann-Kendall检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径流演变规律。[结果]1968—2022年黑河上游各分区年径流量变化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八宝河、野牛沟、区间干流和黑河上游年径流量分别以0.29亿m^(3)/10 a, 0.69亿m^(3)/10 a, 0.39亿m^(3)/10 a, 1.36亿m^(3)/10 a的速率增加,八宝河、野牛沟、区间干流对于黑河上游流域径流量的贡献率分别为28.11%,46.31%,25.58%,野牛沟对流域径流量贡献率最大,区间干流最小;八宝河、野牛沟、区间干流和黑河上游的年径流量分别在2002年、2006年、1979年和2002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年径流量平均值突变后较突变前分别增加41.76%,29.78%,67.49%和29.53%,区间干流突变后较突变前年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其他各区年径流量年际差异性变小;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八宝河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63.89%和36.11%,对野牛沟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55.22%和44.78%,对黑河上游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53.89%和46.51%。[结论]整体来说,气候变化背景下黑河上游的年径流量呈显著增加趋势,降水是径流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突变 归因分析 黑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梯级水库运行对黄河干流水文情势的影响
8
作者 刘兰心 杨舒惠 +3 位作者 王舒欣 胡静 李春晖 易雨君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47,77,共7页
为研究黄河上游梯级水库运行对下游河段水文情势的影响,以龙羊峡水库至刘家峡水库河段为研究区域,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检验进出库水文站(唐乃亥、贵德、循化、小川水文站)1952-2021年年平均流量突变年份,采用水文变化指标法-水... 为研究黄河上游梯级水库运行对下游河段水文情势的影响,以龙羊峡水库至刘家峡水库河段为研究区域,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检验进出库水文站(唐乃亥、贵德、循化、小川水文站)1952-2021年年平均流量突变年份,采用水文变化指标法-水文变化范围法(IHA-RVA法)定量评价进出库水文站月平均流量的水文改变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评估进出库水文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进出库水文站流量呈现周期性变化且整体增大,黄河上游干流年平均流量在梯级水库运行后发生突变。水库运行后,位于水库上游的水文站月平均流量表现为中度、低度改变,而位于水库下游的水文站月平均流量表现为中度、高度改变,月平均流量变化与水库“汛蓄枯泄”运行模式相关联。进出库水文站的年输沙量都呈现减小趋势,其中上游唐乃亥水文站年输沙量减小幅度最小,下游小川水文站年输沙量减小幅度最大,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情势 IHA-RVA法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相关性 黄河上游梯级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中游地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与障碍因子研究
9
作者 陈媛 曾令武 +1 位作者 甘荣情 孙德智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77,共9页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要求,为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涉及水资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的15个指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2018-2021年黄河流域上中游50个地级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要求,为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涉及水资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的15个指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2018-2021年黄河流域上中游50个地级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利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影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由2018年的0.505增长到2021年的0.553;再生水利用率、农业用水比例和污水处理率是影响研究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在此基础上,从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措施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措施2个方面提出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熵权法 障碍因子 黄河上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RVA法的长江上游干流水文情势变化研究
10
作者 米国新 王丽 +3 位作者 路嘉 陈俊文 张鹏 杨胜发 《水利水电快报》 2025年第2期14-21,共8页
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的联合调度会改变下游水文情势,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影响。通过M-K检验、滑动t检验法、累计距平统计量法对长江上游朱沱站1956~2022年日均流量序列进行趋势及突变检验,选取水文变化指标法的水文参数,利用水文变化幅度(... 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的联合调度会改变下游水文情势,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影响。通过M-K检验、滑动t检验法、累计距平统计量法对长江上游朱沱站1956~2022年日均流量序列进行趋势及突变检验,选取水文变化指标法的水文参数,利用水文变化幅度(RVA)法和改进水文变化幅度法定量评估朱沱站径流序列的变化程度。结果表明:朱沱站年径流量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并在2005年发生突变。原有RVA法评估朱沱站径流序列变异程度为48.81%,改进RVA法评估改变度为56.54%,均表现为中等程度变化。水库群对朱沱站水文情势的主要影响体现为1~5月份及11~12月份流量增加,6~10月份流量减少。突变后年最小流量远大于天然径流状态,年最小流量也提前出现;低流量历时显著减少;流量逆转次数增加。研究成果可为长江上游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及水资源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RVA法 水文变化指标法 水文变化幅度法 水库群联合调度 朱沱站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旅游影响下黄河上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演进研究
11
作者 韩子轩 陈金林 《资源与产业》 2025年第1期120-131,共12页
基于生态旅游、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联系,构建生态旅游影响下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模型,并以黄河上游地区17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8—2022年生态旅游影响下的黄河上游人... 基于生态旅游、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联系,构建生态旅游影响下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模型,并以黄河上游地区17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8—2022年生态旅游影响下的黄河上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情况进行测度,并对比分析黄河上游各城市在生态旅游影响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水平的时间和空间差异,以期为黄河上游地区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和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2008—2022年黄河上游区域各城市的经济社会综合评价指数呈持续且显著的递增趋势,资源环境综合评价指数也呈现出增长态势,但具有波动性与不稳定性;2)近15年来,黄河上游区域各城市以2013年为时间节点,2013年之前各城市的资源环境保护力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2013年之后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则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但总体而言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稳步攀升的态势;3)黄河上游区域各城市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过程可细化为3个阶段:2008—2011年为完全失调时期,2012—2017年为调和发展时期,2018—2022年为初级协调时期;4)2008—2022年黄河上游区域各城市人与自然关系耦合协调度呈逐步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耦合协调度最高的类型仍是初级协调,空间分布上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旅游 耦合协调度 演进趋势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滩区村庄搬迁安置适宜性评价及情景模拟
12
作者 裴春营 吴锋 +3 位作者 郭昭 庞晓峰 郑斌 孙仲秋 《西北水电》 2025年第1期35-43,57,共10页
为了实施黄河下游滩区村庄科学搬迁与安置,解决河道行洪被占用,洪水潜在威胁等问题,以黄河下游滩区为研究区,基于Logistic-CA-Markov模型,利用2022年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基础地理信息等数据,计算村庄搬迁安置适宜性空间分布图,并设计3... 为了实施黄河下游滩区村庄科学搬迁与安置,解决河道行洪被占用,洪水潜在威胁等问题,以黄河下游滩区为研究区,基于Logistic-CA-Markov模型,利用2022年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基础地理信息等数据,计算村庄搬迁安置适宜性空间分布图,并设计3种不同情景对滩区内进行村庄搬迁模拟、村庄搬迁安置模拟,并从村庄搬迁安置政策、目标群体以及环境容量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村庄搬迁安置区分为适宜区、适宜性较强区、非常适宜区,共计47800 ha,占到研究区总面积的比例为18.76%。筛选滩区内村庄淹没面积最大5个乡镇的村庄作为搬迁对象,进行同乡镇、跨乡镇、就近和集中安置,并对村庄搬迁区域复垦耕地和林地;筛选人均GDP最低5个乡镇的村庄作为搬迁对象,村庄主要向县城、集镇、干线公路和园区集中安置;筛选耕地面积最低5个乡镇的村庄作为搬迁对象,采用同乡镇、跨乡镇和就近安置方式进行村庄搬迁安置,最小限度占用耕地,并对搬迁区域复垦耕地。研究成果可为村庄搬迁安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滩区 土地利用格局 情景模拟 防洪安全 发展优先 耕地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和聚类分析的汾河上游草地土壤养分空间特征分析
13
作者 李家新 景亚泓 +4 位作者 张俊 净思璞 杨宇星 范博阳 路文杰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8,共12页
土壤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在促进草地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汾河上游81个草原点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调查。以土壤化学性质为主要标准的聚类分析将81个地点的表层土壤分为3类。本研究评估了0~10 cm... 土壤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在促进草地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汾河上游81个草原点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调查。以土壤化学性质为主要标准的聚类分析将81个地点的表层土壤分为3类。本研究评估了0~10 cm、10~20 cm和20~30 cm这3个深度的土壤养分空间特征。研究发现,研究区草地土壤健康水平较差,自然含水率较低,全磷及碱解氮含量相对匮乏,土壤pH属弱碱性。各类养分相关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指标在不同土层中的最佳拟合模型不同,多数指标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弱,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主要受结构因素和随机因素共同影响;各指标在水平方向上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规律。土壤养分浓度高的地点周围也有土壤养分含量高的地点,即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汾河源头地区。土壤养分浓度低的地点也被土壤养分低的地点包围,即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汾河流域东部。低-高集聚区域较为分散,高-低集聚区较少,主要分布在汾河上游南部;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养分含量具有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少的趋势。各指标的集聚特征无明显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为退化草地修复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上游 土壤健康 聚类分析 地统计学 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极端降水非平稳拟合及致灾效应分析
14
作者 高斌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共14页
【目的】近年来,变化环境下出现的极端降水事件日益频繁,传统频率分析中的平稳性假设逐渐受到质疑。因此需要对流域极端降水的非平稳特征进行合理分析,有助于动态评估暴雨风险、提升流域防灾减灾能力。【方法】基于GAMLSS模型对长江上... 【目的】近年来,变化环境下出现的极端降水事件日益频繁,传统频率分析中的平稳性假设逐渐受到质疑。因此需要对流域极端降水的非平稳特征进行合理分析,有助于动态评估暴雨风险、提升流域防灾减灾能力。【方法】基于GAMLSS模型对长江上游流域82个气象站点的极端降水频率指数和强度指数,建立了以时间为解释变量的时变分布模型,然后采用Mann-kendall法分析了极端降水频率指数和强度指数序列的变化趋势,对长江上游流域的极端降水致灾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结果表明:(1)长江上游流域多数站点的极端降水指数呈现非平稳性特征。其中,中雨日数R10、总降雨量PRCPTOT具有非平稳特征的站点达到了70%以上,大雨日数R25、强降水量R95P、极端日降水量RX1day具有非平稳特征的站点达到了40%以上,极强降水量R99p具有非平稳特征的站点约占13%;(2)GAMLSS最佳模型中极端降水频率、强度指数的分布参数序列呈显著增加趋势的站点比例分别为20/82、36/82。【结论】宜宾至宜昌段的中上游地区极端降水的频率在未来会增大;长江上游的中部地区极端降水的强度在未来会增大;金沙江石鼓以下和岷沱江流域的中下游交界地区极端降水的频率和强度在未来均会增大。相对于简单的趋势分析,时变分布模型可以更加详细地诊断序列的非一致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极端降水指数 非平稳 致灾效应 洪水 时空变化 降雨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近十年洪水特性分析
15
作者 张翼 宋伟华 +2 位作者 沈延青 崔鹏 靳少波 《水电与新能源》 2025年第2期86-90,共5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黄河上游洪水特性发生了明显改变。2010年以来,黄河上游发生多次中小洪水,其中2018-2020年,黄河上游连续发生三次5~10年一遇量级洪水。通过与多年洪水特性比较,近十年洪水表现出洪水发生时间偏早、过程历时明...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黄河上游洪水特性发生了明显改变。2010年以来,黄河上游发生多次中小洪水,其中2018-2020年,黄河上游连续发生三次5~10年一遇量级洪水。通过与多年洪水特性比较,近十年洪水表现出洪水发生时间偏早、过程历时明显偏长、刘兰区间无控区暴雨洪水突发性强及洪峰明显变大等新特点,对黄河上游中小洪水防洪调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上游 近年洪水 基本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上游干旱区河流水文情势变化研究——以祖厉河为例
16
作者 魏智 魏银璐 +1 位作者 刘世华 吴锦奎 《中国水利》 2025年第3期43-49,共7页
祖厉河是黄河上游干旱半干旱区重要一级支流,其年最大洪峰流量能够反馈黄河上游环境变化,是防洪安全和雨洪资源利用中的关键因子。依据祖厉河干流3个水文站1957—2020年共64年的实测水文资料,基于水文统计、t检验、Mann-Kendall非参数... 祖厉河是黄河上游干旱半干旱区重要一级支流,其年最大洪峰流量能够反馈黄河上游环境变化,是防洪安全和雨洪资源利用中的关键因子。依据祖厉河干流3个水文站1957—2020年共64年的实测水文资料,基于水文统计、t检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和Morlet小波理论等数学分析方法,分析了流域年最大洪峰流量的时空差异、变化程度、突变性和周期性时域特征。结果表明:祖厉河流域年最大洪峰流量总体呈减小趋势,进入21世纪后出现显著(P>0.1)至极显著(P>0.05)变化,上、中、下游年变化倾向率分别为-5.0 m3/s、-6.4 m3/s和-10.5 m3/s。其变差系数CV值、年最大洪峰流量模数随洪水发生的累积频率增大和流域面积增加而逐渐减小,变幅在80%~88%之间。祖厉河流域年最大洪峰流量变化可划分为Ⅰ—振荡期(1957—2000年)、Ⅱ—显著期(2001—2020年),流域上、中、下游突变点均出现在21世纪初期的10年。流域年最大洪峰流量在20世纪曾存在10~12年主周期,之后没有明显且稳定的主周期,但存在4~8年较规整的小周期变化。流域气温升高、汛期降水量减少,以及土地利用类型演变等条件变化,改变了洪水发生的频次和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厉河流域 水文情势 年最大洪峰流量 黄河上游 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尔挡水电站对黄河上游有蹄类动物的影响分析
17
作者 邓竣文 袁海林 +1 位作者 王富巍 李永刚 《海河水利》 2025年第2期37-47,共11页
采用现场调查、红外相机监测、空间分析和模型预测等方法,评估了水电站建设前后有蹄类动物种群数量、分布及行为生态的变化,研究了玛尔挡水电站工程对黄河上游有蹄类动物的影响。研究发现,蓄水前马麝和岩羊是优势物种,蓄水后适宜栖息地... 采用现场调查、红外相机监测、空间分析和模型预测等方法,评估了水电站建设前后有蹄类动物种群数量、分布及行为生态的变化,研究了玛尔挡水电站工程对黄河上游有蹄类动物的影响。研究发现,蓄水前马麝和岩羊是优势物种,蓄水后适宜栖息地减少,关键影响因子包括年平均气温、土地利用分类等。水电站建设导致栖息地破碎化,需构建生态廊道以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尔挡水电站 黄河上游 有蹄类动物 生态保护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洛河中上游降水径流序列非一致性分析
18
作者 杨洁 《陕西水利》 2025年第2期29-31,35,共4页
水文序列的一致性是水文序列统计分析的先决条件,是应用水文序列进行水利设计的重要依据,采用非一致性的样本序列进行分析会给水利工程设计、水资源规划等带来不可预料的风险。因此,研究水文序列是否具有一致性尤为重要。以北洛河上游... 水文序列的一致性是水文序列统计分析的先决条件,是应用水文序列进行水利设计的重要依据,采用非一致性的样本序列进行分析会给水利工程设计、水资源规划等带来不可预料的风险。因此,研究水文序列是否具有一致性尤为重要。以北洛河上游吴起、刘家河、中游交口河1984年~2023年实测资料为基础,系统地分析区域降水径流变化。通过绘制年序列过程线、滑动平均曲线、双累积曲线、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突变检验、秩和检验,得出在流域降雨量略有增加的背景下径流量有显著下降,且径流量及径流系数的突变发生时间下游较上游早;北洛河中上游降水径流序列非一致,在应用过程中需选择适用于非一致性水文序列的计算方法,以适应水文计算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洛河中上游 非一致性 滑动平均值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秩和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安江模型敏感参数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石朋 丁松 +5 位作者 司伟 瞿思敏 吴洪石 肖豪 陆美霞 戈晓斌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为了提高新安江模型在变化环境下的模拟精度,揭示模型参数动态变化规律,以淮河上游大坡岭流域为研究区构建分布式新安江模型,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对比分析了模型敏感参数(KC、SM和CS)动态变化与环境因子(降水、气温和归一化植被指数)... 为了提高新安江模型在变化环境下的模拟精度,揭示模型参数动态变化规律,以淮河上游大坡岭流域为研究区构建分布式新安江模型,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对比分析了模型敏感参数(KC、SM和CS)动态变化与环境因子(降水、气温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变化关系,并建立了回归方程用于未来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参数KC和SM的动态变化反映了研究区域的降水、气温和植被条件变化,而参数CS的动态变化仅反映了年降水总量变化;相较于静态参数,动态参数的模拟结果精度显著提高,径流深相对误差均值从21.3%降低到9.1%,纳什效率系数均值从0.75提高到0.81,动态参数比静态参数更适用于当前变化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模型 变化环境 动态参数 相关性分析 大坡岭流域 淮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新能源消纳的黄河上游水电站群生态优化调度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述 陈琼 +2 位作者 任康 张鑫凯 李智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27,共8页
为降低黄河上游水电站群调度中新能源消纳对河流径流情势和生态完整度的影响,以河流径流情势变化最小、水电站群发电量最大、发电出力平稳性最高为目标,建立了风水光多能互补系统生态调度模型,采用多目标进化算法求解,探讨了多能互补系... 为降低黄河上游水电站群调度中新能源消纳对河流径流情势和生态完整度的影响,以河流径流情势变化最小、水电站群发电量最大、发电出力平稳性最高为目标,建立了风水光多能互补系统生态调度模型,采用多目标进化算法求解,探讨了多能互补系统发电出力、新能源消纳及河流生态保护之间的均衡关系。结果表明:水电站群发电量和河流生态保护目标之间呈现明显的竞争关系,多能互补系统的发电出力波动越大,水电站群发电量越大,径流情势变化也越大;入库径流量越大,水电站群生态调度对径流情势的影响越小;多能互补系统生态调度对径流情势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年发生高/低流量脉冲次数和流量平均增加率/减少率这两项指标,在枯水年发电量最大的调度结果中,年发生低流量脉冲次数和流量平均减少率指标的变化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消纳 生态调度 水电站群 多能互补系统 多目标进化算法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