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沙江上游降雨融雪径流模拟与洪水风险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罗煜宁 张珂 +1 位作者 王宇昊 蒋飞卿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100,共8页
针对在寒区大尺度流域难以开展同位素示踪法水源解析、降雨-融雪径流模拟精度低、洪水遭遇风险难以量化等问题,构建了分布式水文模型iRainSnowHydro对金沙江上游石鼓流域进行水源分割和径流模拟。基于降雨、融雪水源解析结果,结合实测... 针对在寒区大尺度流域难以开展同位素示踪法水源解析、降雨-融雪径流模拟精度低、洪水遭遇风险难以量化等问题,构建了分布式水文模型iRainSnowHydro对金沙江上游石鼓流域进行水源分割和径流模拟。基于降雨、融雪水源解析结果,结合实测流量数据,运用Copula函数分别构建二维和三维联合分布,分别计算了雨、雪、洪组合事件的丰枯遭遇风险。结果表明:iRainSnowHydro模型对金沙江上游的日径流模拟效果较好,纳什效率系数达0.8以上;流域水源组成季节性差异显著,春季融雪径流占比高,且稳定在(27±6)%;在二维联合分布中,雨、洪的丰枯同步遭遇风险最大,为56.34%;在三维联合分布中,雨、雪、洪丰枯同步遭遇风险为15.39%,出现雨、雪、洪三碰头的极端天气事件概率为2.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 降雨-融雪径流 水源解析 丰枯遭遇 iRainSnowHydro模型 COPULA函数 金沙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抽站法的不同降雨输入下洪水模拟误差分布特征
2
作者 袁奕 李彬权 +4 位作者 肖洋 王克军 陈云瑶 张涛涛 李匡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4-941,共8页
选取江西赣江上游峡山站以上集水区为研究区,建立用于洪水过程模拟的三水源新安江模型,基于抽站法原理,从洪水量级与雨量站网密度等方面分析水文模型模拟误差规律。结果表明:新安江模型适用性较好,满足洪峰、洪量及峰现时间预报许可误... 选取江西赣江上游峡山站以上集水区为研究区,建立用于洪水过程模拟的三水源新安江模型,基于抽站法原理,从洪水量级与雨量站网密度等方面分析水文模型模拟误差规律。结果表明:新安江模型适用性较好,满足洪峰、洪量及峰现时间预报许可误差的合格率为69%,平均确定性系数为0.76;模型的相对误差随着流量值的增加而减小,且相对误差均值总体呈先增后减再增的变化趋势;增加雨量站数量可提高降雨数据精度和模拟精度。同时,雨量站点空间布设对模型降雨输入精度也有很大影响,站网规划时需平衡雨量站数量、布设结构及误差允许范围,尽可能地保证水文模型中面平均降雨量输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模型 洪水预报 误差异分布 抽站法 赣江上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上游流域多时间尺度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3
作者 朱芳 杨少康 +1 位作者 章程焱 薄会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4-92,共9页
汉江上游流域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和农业生产区,研究该流域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对区域水资源利用、经济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基于汉江上游流域及周边气象站点1961~2019年降水数据,采用ANUSPLIN插值法将站点数据拓展至1 km空... 汉江上游流域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和农业生产区,研究该流域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对区域水资源利用、经济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基于汉江上游流域及周边气象站点1961~2019年降水数据,采用ANUSPLIN插值法将站点数据拓展至1 km空间数据,进一步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滑动t检验、Sen′s坡度法、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EEMD)及云模型分析法揭示该流域降水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1961~2019年汉江上游流域年际、春季和秋季降水呈下降趋势,趋势分别为-7.9,-5.5 mm/10 a和-6.5 mm/10 a,夏季和冬季呈湿润化趋势,降水增加趋势分别为3.6 mm/10 a和0.6 mm/10 a。②流域年际降水在1985年发生突变,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趋向干旱化,夏、冬季分别在1977年和2007年发生突变,降水呈现倒“U”形,表现出“湿润—干旱”的态势,而春、秋季降水无明显突变点,但降水呈现“U”形,表现为“干旱—湿润”的变化态势。③流域不同研究时间尺度降水周期以年际周期为主,年际和冬季降水的年代际贡献率相对较高,春秋两季降水的趋势项贡献率较高。④流域降水空间分布异质性显著,春夏秋三季较为丰沛,冬季降水稀少,空间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态势;流域空间上92.8%,97.9%和100.0%的地区年际、春季和秋季降水表现为下降趋势,78.0%和67.8%的地区夏季和冬季降水表现为上升趋势。⑤流域冬季和春季降水发生集中且降水趋势较为稳定,波动较小,夏季降水发生更为离散,集中性较差,秋季的超熵值最大,说明秋季降水趋势最不稳定。研究成果可为流域水资源管理、气候适应性政策制定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时空演变 ANUSPLIN插值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 云模型 汉江上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评价
4
作者 周宁 姚苑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60-65,共6页
对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选取地质灾害隐患点、坡度、高程、降水量及其人类活动指标,对其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结果表明,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类型以滑坡为主,占比为77.85%,地面沉降... 对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选取地质灾害隐患点、坡度、高程、降水量及其人类活动指标,对其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结果表明,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类型以滑坡为主,占比为77.85%,地面沉降发育最少,仅占0.06%;2000—2021年,地质灾害发生总数和各类型地质灾害发生数年际变化不大,整体上处于波动下降趋势;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发育集中在陕西省南部山脉及河谷地区,区域内地质灾害发生与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关系较大;地质灾害易发性分为4级,其中,不易发区占总面积比例最大,达42.36%,低易发区次之,占比为25.64%,中易发区占比为25.08%,高易发区占比最小,为6.92%。总体来说,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大部分地区发育概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易发性 时空分布 汉江流域 中上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安江模型敏感参数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石朋 丁松 +5 位作者 司伟 瞿思敏 吴洪石 肖豪 陆美霞 戈晓斌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为了提高新安江模型在变化环境下的模拟精度,揭示模型参数动态变化规律,以淮河上游大坡岭流域为研究区构建分布式新安江模型,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对比分析了模型敏感参数(KC、SM和CS)动态变化与环境因子(降水、气温和归一化植被指数)... 为了提高新安江模型在变化环境下的模拟精度,揭示模型参数动态变化规律,以淮河上游大坡岭流域为研究区构建分布式新安江模型,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对比分析了模型敏感参数(KC、SM和CS)动态变化与环境因子(降水、气温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变化关系,并建立了回归方程用于未来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参数KC和SM的动态变化反映了研究区域的降水、气温和植被条件变化,而参数CS的动态变化仅反映了年降水总量变化;相较于静态参数,动态参数的模拟结果精度显著提高,径流深相对误差均值从21.3%降低到9.1%,纳什效率系数均值从0.75提高到0.81,动态参数比静态参数更适用于当前变化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模型 变化环境 动态参数 相关性分析 大坡岭流域 淮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2年黑河流域上游碳水通量及气象要素观测数据集
6
作者 徐自为 刘绍民 +3 位作者 车涛 张阳 谭俊磊 任志国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4期353-363,共11页
黑河上游是黑河流域的“水塔”区域,认识和理解上游碳水通量和气象要素的时序变化及影响机制,对维持中、下游绿洲的生态平衡、水资源管理等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黑河流域上游高寒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在该区域建立的9个观测站点,系统... 黑河上游是黑河流域的“水塔”区域,认识和理解上游碳水通量和气象要素的时序变化及影响机制,对维持中、下游绿洲的生态平衡、水资源管理等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黑河流域上游高寒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在该区域建立的9个观测站点,系统整理了2013-2022年4套涡动相关仪和9套自动气象站和1组闪烁仪观测获取的碳水通量和气象要素数据。观测项目包括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蒸散发(潜热通量)、感热通量、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向下/上短波辐射、向下/上长波辐射、净辐射、大气压、降水、红外辐射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廓线、土壤热通量、平均土壤温度等。本数据集经过了严格的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可用于高寒区域生态水文过程、碳水通量变化特征及耦合机制等研究,并为生态水文过程建模等提供必要的驱动和验证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上游 高寒区 涡动相关仪 自动气象站 闪烁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汶河上游小流域降雨类型及其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7
作者 王如岩 赵龙 +4 位作者 宋庆健 赵辰瑞 赵井辉 郑志国 张荣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4-199,209,共7页
[目的]研究大汶河上游小流域降雨类型及其对产流产沙的影响,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防洪减灾与水土流失的预测预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汶河上游徂徕山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21—2023年小流域降雨数据及产流产沙数据,采用K均值聚类、线... [目的]研究大汶河上游小流域降雨类型及其对产流产沙的影响,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防洪减灾与水土流失的预测预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汶河上游徂徕山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21—2023年小流域降雨数据及产流产沙数据,采用K均值聚类、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流域降雨雨型及其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流域降雨可分为4种类型:Ⅰ类为小雨量小雨强降雨;Ⅱ类为中雨量中雨强降雨;Ⅲ类为大雨量大雨强降雨;Ⅳ类为超大雨量中雨强降雨。Ⅲ类降雨与Ⅳ类降雨为该流域产流产沙的主要来源。[结论]徂徕山流域以小雨量小雨强降雨为主,但暴雨频次仍然较高。受山区地形影响,Ⅳ类降雨是区域洪灾和泥石流的重要来源;降雨量是该流域产流产沙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汶河上游流域 统计分析法 降雨类型 产流产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区分人类活动和降水量变化对泾河上游径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6
8
作者 张淑兰 王彦辉 +2 位作者 于澎涛 张海军 屠新武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3-58,共6页
基于泾河上游(泾川水文站以上)52年(1954-2005年)的径流和气象年数据,研究了上游地区的气候和径流变化特征,发现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器皿年蒸发量有微弱下降趋势,而年径流量却呈明显降低趋势。根据年降水量-年径流深的双累积曲线,... 基于泾河上游(泾川水文站以上)52年(1954-2005年)的径流和气象年数据,研究了上游地区的气候和径流变化特征,发现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器皿年蒸发量有微弱下降趋势,而年径流量却呈明显降低趋势。根据年降水量-年径流深的双累积曲线,划分出了径流变化的5个阶段分别为1954-1960年、1961-1971年、1972-1980年、1981-1997年和1998-2005年。并以1954-1960年段作为基准期,定量估算了其他年段内人类活动和年降水量变化对年径流深变化的贡献,发现除1991-1997年段降水量偏低对径流减少起很大作用以外,在其它年段径流的变化更多的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在1961-1971年、1972-1980年和1981-1990年3个年段,人类活动对径流增加的贡献量分别为52.71,9.22,3.42 mm;而降水仅在1961-1971年对径流具有增加的贡献量为5.38 mm,在其它两个年段对径流具有减少的贡献量,分别为2.85 mm和2.93 mm;在1998-2005年,相对于降水量对径流的增加贡献量为1.73 mm的情况下,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减少具有较大的贡献量为24.87 mm。最后,探讨了进一步定量区分气候变暖和具体人类活动对蒸散和径流变化贡献的研究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 人类活动 降水 径流 泾河上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上游地区“三磷”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时瑶 秦延文 +4 位作者 马迎群 赵艳民 温泉 曹伟 乔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283-2289,共7页
长江流域上游地区是我国“三磷”(磷矿、磷化工企业和磷石膏库)最为集中的区域,总磷污染尤为严重.为保障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支撑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从分析长江上游“三磷”污染状况出发,剖析总磷污染成因,提出“三磷”污染控制对策... 长江流域上游地区是我国“三磷”(磷矿、磷化工企业和磷石膏库)最为集中的区域,总磷污染尤为严重.为保障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支撑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从分析长江上游“三磷”污染状况出发,剖析总磷污染成因,提出“三磷”污染控制对策建议.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上游地区总磷污染成因主要包括:磷矿资源丰富,长期开采对上游水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围绕磷矿开采的磷化工产业发展迅速,但管理薄弱导致总磷超标排放;存量磷石膏临河不当处置与堆存,环境污染与安全隐患大.针对总磷污染成因,按照“重点突出,精准施策”原则,以长江流域上游地区“三磷”集中片区为重点开展综合整治,提出几点对策建议:①重点加强沱江上游德阳段绵远河、石亭江,乌江上游贵州段瓮安河、洋水河和清水江,湖北省宜昌-兴山-神农架一线和钟祥-南漳一线三个片区的磷矿治理;②推动绵远河、石亭江、乌江、香溪河流域等涉磷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的技术改造升级,促进磷化工产业绿色发展;③加强四川省(沱江)、贵州省(乌江)、湖北省(香溪河)等磷石膏堆场密集分布区域的规范化综合管理;④以法规和标准为准绳,加快完善涉磷污染源监管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上游地区 “三磷” 污染成因 控制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盆地沉积物微量元素特征与长江上游水系拓展 被引量:14
10
作者 袁胜元 李长安 +2 位作者 张玉芬 邵磊 王节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42-1048,共7页
江汉盆地是长江出三峡后第一个大型卸载区,近2.77 Ma以来堆积了近300 m的碎屑沉积物,主要由河流相和湖沼相组成,形成了多个沉积旋回。选择江汉盆地中心位置的ZL钻孔,利用ICP-MS方法,展开微量元素组成分析,研究了新近纪以来江汉盆地沉积... 江汉盆地是长江出三峡后第一个大型卸载区,近2.77 Ma以来堆积了近300 m的碎屑沉积物,主要由河流相和湖沼相组成,形成了多个沉积旋回。选择江汉盆地中心位置的ZL钻孔,利用ICP-MS方法,展开微量元素组成分析,研究了新近纪以来江汉盆地沉积物物源的变化。结果表明,上新世以来微量元素化学组成的离散程度逐渐减小,且趋近上部陆壳平均值,可能反映了物源供应区范围的扩展过程。1.25 Ma B.P.以来,多种微量元素含量及Th/Sc、Co/Th、La/Sc、Cr/Cu等比值变化很小,显示长江可能形成于1.25 Ma B.P.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水系拓展 物源 江汉盆地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输出系数模型估算长江上游非点源污染负荷 被引量:80
11
作者 刘瑞民 沈珍瑶 +2 位作者 丁晓雯 伍星 刘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77-682,共6页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输出系数模型,对2000年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进行了空间模拟和负荷估算。模拟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流域损失的情况下,2000年长江上游的TN负荷为194.737万t,TP负荷为8.365万t。就省份和水系二者而言,四川省以及...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输出系数模型,对2000年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进行了空间模拟和负荷估算。模拟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流域损失的情况下,2000年长江上游的TN负荷为194.737万t,TP负荷为8.365万t。就省份和水系二者而言,四川省以及金沙江水系和嘉陵江水系对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贡献较大。就负荷强度而言,重庆市和嘉陵江水系单位面积的非点源污染负荷最高,应是今后重点治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非点源污染 输出系数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对面源污染影响及其差异 被引量:28
12
作者 马广文 王业耀 +2 位作者 香宝 王金生 胡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91-797,共7页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比分析了长江上游流域2000—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利用输出系数模型,计算了土地利用引起的面源污染负荷,并从面源污染TN和TP负荷量、负荷强度和不同来源等角度,综合分析得出长江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面...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比分析了长江上游流域2000—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利用输出系数模型,计算了土地利用引起的面源污染负荷,并从面源污染TN和TP负荷量、负荷强度和不同来源等角度,综合分析得出长江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面源污染影响及其差异。2000—2006年,长江上游流域耕地面积减少约1.10×104km2,林地面积增加约1.10×104km2,其他土地利用变化很小,表明西部大开发以来,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江防护林和退耕还林等工程实施效果明显。长江上游流域土地利用造成的TN和TP负荷量2000年分别为114.14×104t和3.39×104t,2006年分别为111.21×104t和3.31×104t。四川省西北部雅砻江中游流域、大渡河上游流域、岷江上游流域和贵州省北部乌江中游流域,2000—2006年面源TN和TP负荷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长江上游流域 面源污染 输出系数模型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上游气象-水文干旱特征变量响应概率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杨少康 刘冀 +3 位作者 张特 彭涛 常文娟 林青霞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3-151,共9页
为揭示汉江上游气象水文干旱特征变量响应关系,分别选用标准化降水指数、标准化径流指数表征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采用线性、非线性函数模型构建气象水文干旱特征变量响应模型,进而构建了基于Copula函数耦合贝叶斯网络概率模型的气象水... 为揭示汉江上游气象水文干旱特征变量响应关系,分别选用标准化降水指数、标准化径流指数表征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采用线性、非线性函数模型构建气象水文干旱特征变量响应模型,进而构建了基于Copula函数耦合贝叶斯网络概率模型的气象水文干旱特征变量响应概率曲线。结果表明:气象水文干旱历时和烈度的最优响应模型分别为线性函数模型和基于Gumbel Copula函数的非线性模型;干旱历时和烈度的最优联合分布函数分别为Frank Copula函数和Gumbel Copula函数;水文干旱历时、烈度的响应概率随对应的气象干旱特征变量的增加而增加,水文干旱历时响应概率变化速率逐渐减小,最后趋于平缓,水文干旱烈度响应概率变化速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水文干旱 响应关系 COPULA函数 贝叶斯网络概率棋型 汉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文水质资料的非点源输出系数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60
14
作者 丁晓雯 刘瑞民 沈珍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34-538,共5页
非点源污染模型是目前开展非点源污染研究的主要手段.针对非点源污染模型中的输出系数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历史水文水质资料的参数确定方法.该方法通过在研究区中筛选若干个小流域,根据污染物质量守恒原则,得到各营养源的输出系数.该方... 非点源污染模型是目前开展非点源污染研究的主要手段.针对非点源污染模型中的输出系数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历史水文水质资料的参数确定方法.该方法通过在研究区中筛选若干个小流域,根据污染物质量守恒原则,得到各营养源的输出系数.该方法对长江上游2000年的总氮(TN)负荷模拟值为156.19万t,其与实际监测值的相对误差为21.90%,这对于长江上游这样的超大流域而言,模拟精度在可接受范围内.本文提出的参数确定方法简便可行,对参数要求低,且精度较好,适合于对我国非点源污染监测资料缺乏地区以及大中尺度流域的非点源污染负荷研究,因此具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输出系数模型 长江上游 总氮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非点源氮素负荷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6
15
作者 丁晓雯 沈珍瑶 刘瑞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36-841,共6页
利用输出系数模型,结合RS和GIS技术,对长江上游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3年的非点源氮素负荷进行估算,分析了其产生机理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a来,长江上游非点源氮素负荷总量呈上升趋势,从1960年的30.69万t上升到2003年的130.34万... 利用输出系数模型,结合RS和GIS技术,对长江上游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3年的非点源氮素负荷进行估算,分析了其产生机理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a来,长江上游非点源氮素负荷总量呈上升趋势,从1960年的30.69万t上升到2003年的130.34万t。就省份和水系而言,四川一直是氮素负荷总量最大的省区,多年平均负荷贡献率为53.3%;1960—1990年的金沙江水系,1990年后的嘉陵江水系是氮素负荷总量最大的水系,两者的多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5.4%和27.5%。长江上游非点源氮素负荷强度也呈上升趋势,从1960年的0.31t·km-2上升到2003年的1.30t·km-2。就省份和水系而言,重庆一直是氮素负荷强度最高的省区,多年平均负荷强度为1.58t·km-2;1960—1990年的上游干流区间,1990年后的嘉陵江水系,是氮素负荷强度最高的水系,两者的多年平均负荷强度分别为1.46和1.49t·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非点源氮素 输出系数模型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泾河上游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党素珍 董国涛 +2 位作者 蒋晓辉 何宏谋 张文鸽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34,共5页
根据泾河上游流域内1973年-2012年水文气象数据,采用气候弹性系数法研究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泾河年径流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13.1mm/10a,且在1985年前后发生了径流突变;气候变化对泾河上游流域径流减... 根据泾河上游流域内1973年-2012年水文气象数据,采用气候弹性系数法研究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泾河年径流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13.1mm/10a,且在1985年前后发生了径流突变;气候变化对泾河上游流域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36.8%~43.8%,而人类活动的贡献率为56.2%~63.2%。可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均会导致泾河流域上游径流减少,但人类活动是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泾河上游 弹性系数 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上游林区景观空间邻接特征及生态安全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汤萃文 张忠明 +4 位作者 苏研科 郭明 杨莎莎 王天强 杨啸林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1-317,共7页
在干旱区山地,荒地斑块特征可反映植被的破碎化及退化状况,农田斑块特征可反映自然植被景观受农田开垦的威胁程度,而其它景观类型与这两种类型斑块的邻接特征可间接反映这些类型潜在的植被退化风险大小或受农田开垦的威胁程度。以Landsa... 在干旱区山地,荒地斑块特征可反映植被的破碎化及退化状况,农田斑块特征可反映自然植被景观受农田开垦的威胁程度,而其它景观类型与这两种类型斑块的邻接特征可间接反映这些类型潜在的植被退化风险大小或受农田开垦的威胁程度。以Landsat/TM及林相图作为数据源,在桌面GIS下解译出石羊河上游的哈溪林区各景观类型,计算了各景观类型与荒地和农田的空间邻接长度和数目比例,并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计算了荒地和农田对各景观的影响面积。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各类型植被退化风险大小和受农田开垦的威胁程度,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各景观类型的生态安全性。结果表明:灌丛和草地与荒地的邻接边长和数目较大,由放牧活动引起的植被破碎化和退化的风险较大,而乔木林种与农田的邻接长度、数目较大,受农田开垦的威胁较为严重;景观整体植被退化的风险(0.28)高于受农田威胁程度(0.11);各类型植被退化风险值的差别不明显,但灌丛草地相对较高,而各乔木林种受农田开垦的威胁程度明显高于灌丛和草地;基于景观类型空间邻接的生态安全评价分析可以初步反映干旱区山地景观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威胁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景观 空间邻接 生态安全 石羊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上游不同流域融雪过程的SRM模拟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超 赵传燕 冯兆东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共8页
利用SRM模型对黑河上游三个水文站点控制区2000年的融雪过程进行了模拟,在此基础上探讨高山地区不同水文区域对SRM模型模拟精度的影响.模型以MODIS积雪产品和气象台站数据为输入,结合退水系数进行融雪过程模拟,重点研究不同水文站点控... 利用SRM模型对黑河上游三个水文站点控制区2000年的融雪过程进行了模拟,在此基础上探讨高山地区不同水文区域对SRM模型模拟精度的影响.模型以MODIS积雪产品和气象台站数据为输入,结合退水系数进行融雪过程模拟,重点研究不同水文站点控制区域下的模拟精度.结果表明:在气象观测数据相对丰富的莺落峡控制区,模拟的精度较高,拟合优度确定系数R^2=0.795,积差D_v=-2.346%;在气象观测资料稀缺的祁连站和扎马什克站控制区,其模拟精度较差,其中祁连站R^2=-0.233,D_v=-3.277%,扎马什克站R^2=0.517,D_v=-11.128%.此外,地形的复杂程度和植被覆盖类型也会对模型的模拟精度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M模型 MODIS数据 积雪覆盖率 融雪径流 黑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分析淮河流域中上游水量平衡要素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胜 许红梅 +1 位作者 高超 徐敏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02-411,共10页
本研究在对SWAT模型进行参数化的基础上,采用淮河干流吴家渡和鲁台子水文控制站1971—1990年和1991—2014年的月径流观测数据对SWAT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模拟效果评估结果显示:不论是率定期还是验证期,NashSutcliffe系数Ens和确定系数... 本研究在对SWAT模型进行参数化的基础上,采用淮河干流吴家渡和鲁台子水文控制站1971—1990年和1991—2014年的月径流观测数据对SWAT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模拟效果评估结果显示:不论是率定期还是验证期,NashSutcliffe系数Ens和确定系数R^2均>0.8,相对误差R_e<1%,模型能够较好地再现月尺度的降雨~径流过程。淮河中上游年径流深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子流域空间差异显著,径流深上游及南部呈线性减小趋势,其他子流域呈增大趋势。从年水量平衡要素来看,蒸散量和渗漏量对水量平衡贡献最大。主成分分析表明,平均气温、降水量及蒸散量是淮河中上游水文要素变化的关键因子。剔除人为因素的影响,1971—2014年淮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量呈减少趋势,这可能是年平均气温升高、年降水量略有减少以及年蒸散量减少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准河中上游水资源管理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水量平衡 气候变化 淮河中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近40年沟谷侵蚀动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文娟 张树文 +1 位作者 李颖 邓荣鑫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55,共5页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获取了乌裕尔河流域中上游地区1965年和2005年的侵蚀沟分布数据,同时基于1∶5万地形图获取了等高线、水系、道路和居民点数据,在GIS空间分析模块支持下,揭示了典型黑土区40年里侵蚀沟的动态变化特点及与其...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获取了乌裕尔河流域中上游地区1965年和2005年的侵蚀沟分布数据,同时基于1∶5万地形图获取了等高线、水系、道路和居民点数据,在GIS空间分析模块支持下,揭示了典型黑土区40年里侵蚀沟的动态变化特点及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40年里侵蚀沟密度具有明显增加的趋势,2005年出现侵蚀沟密度高于500 m/km2的高值区,侵蚀沟密度的变化是以位于克东和克山县内的剧烈增加区为核心,呈现出向两侧递减的变化趋势。2°~3°坡范围内为该区沟蚀最严重的坡度地区;坡长增加,侵蚀沟密度减少,小于1000 m的范围是沟蚀严重区;侵蚀沟密度具有距水系距离增加而减少的特点。侵蚀沟主要是发育在小于距道路1500 m的范围内,大于2000 m的地区侵蚀沟发育微弱;人类开发活动的从优性、从易性使得离居民点越近,侵蚀沟密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沟密度 乌裕尔河中上游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