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秋汛期汉江上游致洪暴雨过程特征及天气概念模型分析
1
作者 王孝慈 田刚 +5 位作者 孟英杰 王海燕 王继竹 周耘逸 徐卫立 祁海霞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7-220,共14页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及常规气象、水文观测资料,以秋汛期汉江上游15例编号洪水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洪水峰型特征及对应天气系统的演变规律,构建了致洪暴雨天气概念模型。结果表明:秋汛期汉江上游编号洪水单峰型过程最多,洪水过程线具...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及常规气象、水文观测资料,以秋汛期汉江上游15例编号洪水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洪水峰型特征及对应天气系统的演变规律,构建了致洪暴雨天气概念模型。结果表明:秋汛期汉江上游编号洪水单峰型过程最多,洪水过程线具有多样性;双峰型洪量大、洪峰高、涨水和退水较为迅速,形态多为尖瘦型;多峰型洪量最大,历时最长,峰值高低不等。单峰型洪水过程持续时间短,逐日面累计降水量起伏较大,成峰迅速,均为尖瘦型;双峰型过程持续时间一般不少于11 d,暴雨过程间隔较短,主峰和副峰差值不大,峰值在20000 m^(3)·s^(-1)以上;多峰型降水过程历时最长,阴雨天气可持续20 d以上,主峰峰值低于双峰型。从大尺度环流形势来看,中高纬地区:双峰型一般会出现3次较为明显的形势调整,环流经向度较大;多峰型环流形势调整较少,贝加尔湖南侧多为小槽小脊活动;单峰型无明显形势调整。中低纬地区:多峰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西进发展最为强盛,无台风或热带气旋活动;双峰型副高东西摆动频繁,常有热带气旋参与;单峰型多伴有大陆高压与海洋高压合并现象,少有台风或热带气旋活动。秋汛期汉江上游致洪暴雨天气概念模型主要有5类:高空槽-急流强迫型(A-Ⅰ)、高空槽-低涡切变型(A-Ⅲ)、副高外围-急流强迫型(B-Ⅰ)、副高外围-偏南气流弱强迫型(B-Ⅱ)和副高内部-低涡切变型(C-Ⅲ),其中,双峰型洪水多以A型为主、多峰型多以B型为主、单峰型A型和B型均有出现,且C型仅为单峰型所特有。此外,地面Ⅰ型和Ⅱ型也常与A-Ⅰ、A-Ⅲ、B-Ⅰ等组合出现,当3层天气系统配置较好时,致洪概率将会大幅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上游 编号洪水 洪水峰型 致洪暴雨过程 致洪天气概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上游流域多时间尺度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2
作者 朱芳 杨少康 +1 位作者 章程焱 薄会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4-92,共9页
汉江上游流域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和农业生产区,研究该流域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对区域水资源利用、经济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基于汉江上游流域及周边气象站点1961~2019年降水数据,采用ANUSPLIN插值法将站点数据拓展至1 km空... 汉江上游流域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和农业生产区,研究该流域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对区域水资源利用、经济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基于汉江上游流域及周边气象站点1961~2019年降水数据,采用ANUSPLIN插值法将站点数据拓展至1 km空间数据,进一步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滑动t检验、Sen′s坡度法、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EEMD)及云模型分析法揭示该流域降水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1961~2019年汉江上游流域年际、春季和秋季降水呈下降趋势,趋势分别为-7.9,-5.5 mm/10 a和-6.5 mm/10 a,夏季和冬季呈湿润化趋势,降水增加趋势分别为3.6 mm/10 a和0.6 mm/10 a。②流域年际降水在1985年发生突变,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趋向干旱化,夏、冬季分别在1977年和2007年发生突变,降水呈现倒“U”形,表现出“湿润—干旱”的态势,而春、秋季降水无明显突变点,但降水呈现“U”形,表现为“干旱—湿润”的变化态势。③流域不同研究时间尺度降水周期以年际周期为主,年际和冬季降水的年代际贡献率相对较高,春秋两季降水的趋势项贡献率较高。④流域降水空间分布异质性显著,春夏秋三季较为丰沛,冬季降水稀少,空间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态势;流域空间上92.8%,97.9%和100.0%的地区年际、春季和秋季降水表现为下降趋势,78.0%和67.8%的地区夏季和冬季降水表现为上升趋势。⑤流域冬季和春季降水发生集中且降水趋势较为稳定,波动较小,夏季降水发生更为离散,集中性较差,秋季的超熵值最大,说明秋季降水趋势最不稳定。研究成果可为流域水资源管理、气候适应性政策制定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时空演变 ANUSPLIN插值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 云模型 汉江上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水源地水库溶解氧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以碾子滩水库为例
3
作者 刘壮 张静怡 +3 位作者 魏峣 廖瑞雪 张李玲 刘晓聪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5,共9页
溶解氧是影响湖泊、水库水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反映水质自净能力的重要参数。尤其在饮用水水源地中,溶解氧的降低将导致水质下降,影响饮用水安全。以长江上游四川省碾子滩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连续监测,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 溶解氧是影响湖泊、水库水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反映水质自净能力的重要参数。尤其在饮用水水源地中,溶解氧的降低将导致水质下降,影响饮用水安全。以长江上游四川省碾子滩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连续监测,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水库溶解氧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分层特征,以及溶解氧与水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该水库溶解氧浓度冬春季高、夏秋季低,且秋季变化幅度较大。受热分层影响,水质指标和溶解氧垂向分层季节差异明显,除冬季外,其他季节均有明显分层特征且存在缺氧区。②分析底层溶解氧浓度与库区营养状态、热分层指数与缺氧指数、表层藻密度与缺氧指数等指标间的变化关系,发现热分层是水库垂向尤其是底层溶解氧浓度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③溶解氧浓度与库区水质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溶解氧浓度与水温、pH、浊度呈正相关,与氨氮浓度呈负相关,在春、冬季与总磷浓度呈负相关,在夏、秋季则呈正相关,说明表层溶解氧浓度受到藻类繁殖的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地 溶解氧 热分层 藻类 驱动因子 碾子滩水库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评价
4
作者 周宁 姚苑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60-65,共6页
对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选取地质灾害隐患点、坡度、高程、降水量及其人类活动指标,对其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结果表明,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类型以滑坡为主,占比为77.85%,地面沉降... 对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选取地质灾害隐患点、坡度、高程、降水量及其人类活动指标,对其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结果表明,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类型以滑坡为主,占比为77.85%,地面沉降发育最少,仅占0.06%;2000—2021年,地质灾害发生总数和各类型地质灾害发生数年际变化不大,整体上处于波动下降趋势;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发育集中在陕西省南部山脉及河谷地区,区域内地质灾害发生与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关系较大;地质灾害易发性分为4级,其中,不易发区占总面积比例最大,达42.36%,低易发区次之,占比为25.64%,中易发区占比为25.08%,高易发区占比最小,为6.92%。总体来说,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大部分地区发育概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易发性 时空分布 汉江流域 中上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渡河上游某河段鱼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8
5
作者 李美萍 段斌 +2 位作者 王海胜 覃事河 万帆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0-36,共7页
以大渡河上游某水电站坝下13 km大渡河干流河段和坝下支流入大渡河汇合口以上4 km支流河段鱼类栖息地为研究河段,从鱼类有效栖息地面积计算、支流河底连通性模拟两方面开展栖息地适宜性评价,重点分析评价了产卵期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 以大渡河上游某水电站坝下13 km大渡河干流河段和坝下支流入大渡河汇合口以上4 km支流河段鱼类栖息地为研究河段,从鱼类有效栖息地面积计算、支流河底连通性模拟两方面开展栖息地适宜性评价,重点分析评价了产卵期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两种目标鱼类对流速与水深的适宜性指标,得到了研究河段鱼类栖息地适宜性指数和等级:坝下干流鱼类栖息地适宜性指数为0.68,适宜性等级为适宜;支流河口以上4 km河段鱼类栖息地适宜性指数为0.58,适宜性等级为一般适宜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上游 鱼类栖息地 有效栖息地面积 河底连通性 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山—治水—润城”:长江上游丘陵地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路径与实践
6
作者 孔烨 栗玉鸿 +2 位作者 任希岩 雷雪飞 刘萌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115-122,共8页
基于长江上游丘陵地区的重要定位与地形特点,以问题、需求、目标为导向,聚焦雨水相关问题,提出“护山—治水—润城”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路径。同时,以长江上游典型沿江丘陵城市—泸州市为例,系统分析其主要问题与建设需求,聚焦治污与治... 基于长江上游丘陵地区的重要定位与地形特点,以问题、需求、目标为导向,聚焦雨水相关问题,提出“护山—治水—润城”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路径。同时,以长江上游典型沿江丘陵城市—泸州市为例,系统分析其主要问题与建设需求,聚焦治污与治涝,创新性提出符合本地特征的具体指标与做法,以期综合实现雨水的缓排、存蓄、净化、涵养和利用,并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长江上游 丘陵地区 护山—治水—润城 规划建设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以县域为评价单元 被引量:33
7
作者 朱万泽 范建容 +3 位作者 王玉宽 申旭红 田兵伟 魏宗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603-2611,共9页
长江上游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准确可靠地掌握生物多样性信息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决策的基础,大尺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估已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其保育管理和决策最紧迫的问题之... 长江上游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准确可靠地掌握生物多样性信息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决策的基础,大尺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估已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其保育管理和决策最紧迫的问题之一。设计了由植被景观多样性指数、自然保护区多样性指数、基于生态系统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国家保护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国家保护动物多样性指数5大指标构成的区域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计算公式,并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开展了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为极重要的县域共18个,占总县数的4.95%;评价结果为重要的县域共41个,占11.26%;评价结果为次重要的县域共76个,占20.88%;评价结果为中等水平的县域共106个,占29.12%;评价结果为中下水平的县域共68个,占18.68%;评价结果为不重要的县域共55个,占15.11%。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为极重要、较重要和重要的县域主要分布于横断山区、秦巴山区、华西雨屏区、长江源区和川渝鄂黔交界处山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评价 指标体系 长江上游 县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流域短期强降水面雨量预报系统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才媛 王仁乔 +5 位作者 王丽 王登炎 金琪 熊秋芬 宋清翠 李德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4-37,共4页
介绍了长江上游流域短期强降水面雨量预报系统的结构、运行情况及功能。简单叙述了制作强降水面雨量的各种预报方法。
关键词 长江上游 强降水面雨量 预报方法 卫星云图 数据处理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汉江上游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26
9
作者 蔡新玲 孙娴 +2 位作者 乔秋文 姜创业 毛明策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8年第4期220-224,共5页
根据汉江上游安康以上流域1961—2005年历年逐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了近45a流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同时,通过对各站气温、降水量与安康站径流量的相关计算,建立了天然径流量气候模型,并分析了径流量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 根据汉江上游安康以上流域1961—2005年历年逐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了近45a流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同时,通过对各站气温、降水量与安康站径流量的相关计算,建立了天然径流量气候模型,并分析了径流量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近45a来汉江上游安康以上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呈递减趋势,90年代以后减少更为显著。2)在过去45a中,汉江上游径流量总体呈下降趋势;1961年以来,汉江上游径流量大体经历了两个丰水段和两个枯水段;1985年发生跃变,以前呈微弱的上升趋势,以后呈下降趋势。3)径流量与区域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而与年降水量呈较显著的正相关,年径流量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较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径流量 影响 汉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上游气象-水文干旱特征变量响应概率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杨少康 刘冀 +3 位作者 张特 彭涛 常文娟 林青霞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3-151,共9页
为揭示汉江上游气象水文干旱特征变量响应关系,分别选用标准化降水指数、标准化径流指数表征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采用线性、非线性函数模型构建气象水文干旱特征变量响应模型,进而构建了基于Copula函数耦合贝叶斯网络概率模型的气象水... 为揭示汉江上游气象水文干旱特征变量响应关系,分别选用标准化降水指数、标准化径流指数表征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采用线性、非线性函数模型构建气象水文干旱特征变量响应模型,进而构建了基于Copula函数耦合贝叶斯网络概率模型的气象水文干旱特征变量响应概率曲线。结果表明:气象水文干旱历时和烈度的最优响应模型分别为线性函数模型和基于Gumbel Copula函数的非线性模型;干旱历时和烈度的最优联合分布函数分别为Frank Copula函数和Gumbel Copula函数;水文干旱历时、烈度的响应概率随对应的气象干旱特征变量的增加而增加,水文干旱历时响应概率变化速率逐渐减小,最后趋于平缓,水文干旱烈度响应概率变化速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水文干旱 响应关系 COPULA函数 贝叶斯网络概率棋型 汉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上游郧县尚家河段全新世古洪水水文学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建芳 查小春 +4 位作者 黄春长 庞奖励 周亚利 张玉柱 卢越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0-94,149,共6页
通过对汉江上游实地调查,在郧县尚家河一级阶地前沿发现了含有4个古洪水滞流沉积层的典型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对采集的沉积物样品进行磁化率、粒度和烧失量等沉积特征分析,并与现代洪水沉积物特征比较,判定该剖面中的洪水沉积物为典... 通过对汉江上游实地调查,在郧县尚家河一级阶地前沿发现了含有4个古洪水滞流沉积层的典型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对采集的沉积物样品进行磁化率、粒度和烧失量等沉积特征分析,并与现代洪水沉积物特征比较,判定该剖面中的洪水沉积物为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记录了汉江上游全新世4期古洪水事件。通过地层对比和OSL测年,确定这4期古洪水事件分别发生在12600-12400aB.P.,11600-11400aB.P.,5500-5000aB.P.和1000-900aB.P.。在确定了古洪水洪峰水位和相关水文参数的基础上,采用比降法恢复了这4期古洪水最大洪峰流量在46 280~63 720m3/s之间,符合流域面积与洪水洪峰流量关系;同时采用相同的河流断面和水文参数,计算了剖面附近的2010年7月18日洪痕流量,与实测流量相比,误差为1.74%,说明古洪水水文参数选择与洪峰流量计算结果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上游 郧县 全新世 古洪水事件 水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群落种-面积曲线的拟合及最小面积确定 被引量:20
12
作者 陈泓 黎燕琼 +4 位作者 郑绍伟 王玲 何飞 刘军 慕长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818-1825,共8页
研究采用3种饱和曲线方程拟合出的群落种-面积曲线,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群落的最小面积进行研究,取比例因子ρ分别为0.6、0.7、0.8、0.9,求得灌丛群落的最小面积或临界取样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当ρ取0.6、0.7、0.8时,阴、阳坡各海拔... 研究采用3种饱和曲线方程拟合出的群落种-面积曲线,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群落的最小面积进行研究,取比例因子ρ分别为0.6、0.7、0.8、0.9,求得灌丛群落的最小面积或临界取样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当ρ取0.6、0.7、0.8时,阴、阳坡各海拔梯度样地群落最小面积均小于或略大于100m2,样方可设置为10m×10m,即样地面积为100m2,可以满足精度60%~80%的研究要求。当ρ取0.9时,阴、阳坡各海拔梯度样地群落最小面积均小于200m2,样方可设置为10m×20m,即样地面积为200m2,可以满足精度90%的研究要求;群落最小面积呈现出随海拔梯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的趋势,且最小面积所含物种数也随之增加;在相对应的海拔高度上,海拔2000m以下群落最小面积及所含物种数阴坡明显大于阳坡,而在2200m左右的高海拔则是阴坡与阳坡相接近;对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群落类型而言,由方程(1)、(2)拟合所得的种-面积曲线较好于由方程(3)拟合所得的种-面积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群落 最小面积 种-面积曲线 海拔 坡向 干旱河谷 岷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南北河流不同尺度特大洪水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科 查小春 +3 位作者 黄春长 庞奖励 周亚利 薛小燕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4-501,共8页
以秦岭南北的汉江上游、渭河为例,对比分析了万年以来洪水发生的时间、流量的差异,并探讨了气候变化与洪水发生的联系。结果表明:在长时间尺度上,秦岭南北的汉江上游、渭河均有古洪水事件的沉积记录,汉江上游的洪水流量远大于渭河流域... 以秦岭南北的汉江上游、渭河为例,对比分析了万年以来洪水发生的时间、流量的差异,并探讨了气候变化与洪水发生的联系。结果表明:在长时间尺度上,秦岭南北的汉江上游、渭河均有古洪水事件的沉积记录,汉江上游的洪水流量远大于渭河流域的洪水流量,洪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4 200~4 000 a BP和3 200~3 000 a BP这两个时间段内;对季风气候变化分析表明,4 200~4 000 a BP和3 200~3 000 a BP是季风突变气候恶化的两个转折期,气候突变使得秦岭南北河流在这个时间段均有古洪水事件记录,但因测年分辨率的限制,似乎秦岭南北洪水发生时间具有一致性。在短时间尺度上,对秦岭南北实测洪水分析发现,虽然大多数年份秦岭南北没有洪水同时发生,但在个别年份内秦岭南北还是有洪水同时发生情况;从华西秋雨角度分析表明,秦岭南北的汉江上游、渭河处于华西秋雨核心区,但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多数情况下秦岭南北洪水发生的时间并不都是完全相同。研究成果有助于从水文学角度在长时间尺度上揭示秦岭南北地区主要河流洪水发生规律,深化特大洪水事件与季风气候的关系;同时也加深了对秦岭地理分界作用的认识,对秦岭南北因地制宜的进行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的合理调度开发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上游 渭河 时间尺度 洪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及其模型 被引量:17
14
作者 马旭 王青 +1 位作者 丁明涛 刘延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74-578,共5页
以生态位基本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的概念,即山区聚落生态位反映聚落在山地垂直方向上所处的空间位置及人类生活所能利用的资源空间。构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计测模型,以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段上下孟沟为例,计算了区内12个聚... 以生态位基本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的概念,即山区聚落生态位反映聚落在山地垂直方向上所处的空间位置及人类生活所能利用的资源空间。构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计测模型,以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段上下孟沟为例,计算了区内12个聚落的生态位宽度。结果表明,在该聚落群的聚落生态位计算中,自然因素占主导地位,经济因素次之,社会因素影响最小;海拔高度为1 900~2 600 m时,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为0.03~0.11,海拔高度为>2 600~3 100 m时,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大多分布在0.12~0.13之间,聚落生态位随海拔升高呈增大趋势。山区聚落生态位研究可为揭示山区人地关系以及聚落空间规划提供新的评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生态位 山区 模型 岷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陵江上游低山暴雨区不同水土保持林结构模式水源涵养效益研究 被引量:36
15
作者 宫渊波 麻泽龙 +2 位作者 陈林武 胡庭兴 张健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32,36,共6页
水土保持林的水源涵养效益是研究森林防止水土流失的一个热点问题。以20世纪80年代末期营造和自然恢复的湿地松林、桤柏混交林、刺槐(灌木)林 、刺槐林 和桤木林为研究对象,选择林冠截留、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贮水能力、土壤渗... 水土保持林的水源涵养效益是研究森林防止水土流失的一个热点问题。以20世纪80年代末期营造和自然恢复的湿地松林、桤柏混交林、刺槐(灌木)林 、刺槐林 和桤木林为研究对象,选择林冠截留、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贮水能力、土壤渗透性和枯落物持水性,作为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林结构模式水源涵养效益的指标,对不同水土保持林的水源涵养机理和水源涵养效益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各水土保持林的水源涵养能力均明显高于农耕地;不同水土保持林结构模式的水源涵养效益也有较大差异。最后提出了桤柏混交林、湿地松林、桤木林等优良水土保持林结构模式,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当前正在进行的退耕还林工程的模式选择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陵江 上游地区 低山暴雨区 水土保持林 结构模式 水源涵养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最优化订正法制作长江上游面雨量预报 被引量:16
16
作者 周筱兰 张礼平 +1 位作者 王仁乔 顾永刚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33,共3页
利用最优化订正法 ,通过对MAPS数值降水预报进行订正 ,制作长江上游六大流域短期面雨量预报。 2 0 0 2年 6~ 1 0月业务试验表明 ,长江上游六大流域平均的常规降水面雨量预报准确率比MAPS高 1 5%左右 ,强降水面雨量预报准确率比MAPS高 1... 利用最优化订正法 ,通过对MAPS数值降水预报进行订正 ,制作长江上游六大流域短期面雨量预报。 2 0 0 2年 6~ 1 0月业务试验表明 ,长江上游六大流域平均的常规降水面雨量预报准确率比MAPS高 1 5%左右 ,强降水面雨量预报准确率比MAPS高 1 9%左右 ,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击中率为 4 8%左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最优化订正法 MAPS 面雨量预报 降水天气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上游郧县庹家洲河段全新世古洪水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白开霞 查小春 +3 位作者 黄春长 庞奖励 顾洪亮 赵英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5-301,共7页
通过对汉江上游的实地调查,在湖北省郧县庹家洲段发现了含有4期古洪水滞流沉积层的典型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结合野外观察和室内粒度、磁化率和烧失量等指标的测定,判定为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记录了汉江上游4期古洪水... 通过对汉江上游的实地调查,在湖北省郧县庹家洲段发现了含有4期古洪水滞流沉积层的典型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结合野外观察和室内粒度、磁化率和烧失量等指标的测定,判定为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记录了汉江上游4期古洪水事件。通过地层对比、OSL断代等方法,确定这4期古洪水事件分别发生在12600-12400aB.P.,4200—4000aB.P.,3200-2800aB.P.和东汉时期1900-1800aB.P.。然后利用沉积学和水文学原理恢复了洪峰水位,并选择合适的水文参数,采用比降法水文模型推算出了这4期特大古洪水洪峰流量。同时。根据相同的方法,推算了剖面附近1983,2005和2010年洪痕对应的洪峰流量,与实测流量相比,误差在1.99%~4.21%,说明计算古洪水洪峰流量的水文参数选择与计算结果是合理的,而且古洪水洪峰流量计算结果也符合洪峰流量与流域面积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上游 全新世 郧县 洪水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S的汉江上游梯级水库系统月入库径流预测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甜 梁忠民 +3 位作者 邱辉 金路熠 王军 黄一昕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17,10,共5页
将天气预报产品引入水文模型是提高长期径流预测精度的有效途径,但引入方法仍存在难度。为此,以汉江上游梯级水库系统为例,引入智能算法及相似典型放缩,构建基于分预见期校正的CFS与SWAT耦合径流预测模型,首先甄选智能算法校正CFS降雨,... 将天气预报产品引入水文模型是提高长期径流预测精度的有效途径,但引入方法仍存在难度。为此,以汉江上游梯级水库系统为例,引入智能算法及相似典型放缩,构建基于分预见期校正的CFS与SWAT耦合径流预测模型,首先甄选智能算法校正CFS降雨,然后基于相似典型放缩对其进行时空展布,最终将其输入分区率定的梯级水库SWAT模型,从而实现月径流预测。结果表明,随机森林和人工神经网络更适合于CFS预测校正且不受预见期影响,基于相似典型时空分布的耦合模型预测效果较好,能为梯级水库系统提供更为可靠的径流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S 梯级水库 月入库径流 预测 汉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综合统计方法预报长江上游短期强降水面雨量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丽 王仁乔 +1 位作者 金琪 李才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26,共4页
将完全预报方法和模式输出统计方法结合起来 ,使其优势互补。同时 ,充分考虑数值预报和经验预报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 ,改善模式输出统计中的因子组成 ,建立MOS预报方程 ,提高了统计预报模型性能。 2 0 0 2年 6~ 9月业务试用结果表明 ,... 将完全预报方法和模式输出统计方法结合起来 ,使其优势互补。同时 ,充分考虑数值预报和经验预报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 ,改善模式输出统计中的因子组成 ,建立MOS预报方程 ,提高了统计预报模型性能。 2 0 0 2年 6~ 9月业务试用结果表明 ,该预报方程对强降水面雨量有较强的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统计 强降水面雨量 长江上游流域 降水预报 天气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