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7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GNIFIC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PHIOLITE SUITE IN LAJI SHAN, SOUTHERN QILIAN MOUNTAINS, QINGHAI PROVINCE,CHINA
1
作者 Yang Weiran,Deng Qinglu,Wu Xiuli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430074,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130-131,共2页
Laji Shan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Qinghai Province,sandwiched between Xining and Hualong Basins.It is about 250km long and 10~20km wide from Riyueshan in the west to Minheguanting in the east.Laji Shan belo... Laji Shan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Qinghai Province,sandwiched between Xining and Hualong Basins.It is about 250km long and 10~20km wide from Riyueshan in the west to Minheguanting in the east.Laji Shan belongs to the Caledonian orogenic belt.Its basement consists of the rocks of Palaeo\|Protero zoic Hualong Group (Pt 1 hl ) and Neo\|Proterozoic Huangzhong Group (Pt\-3 h ).There are ptygmatic folds,closely linear type folds,strongly structural d ifferentiation and schistosity developed,suggesting that the basement underwent deep seated ductile deformation.The main part of Laji Shan is composed of Early\|Palaeozoic marine facies volcanic rocks and clastic sedimentary rocks,and suffered greenschist facies metamorphism and brittle\|ductile deformation.Others are composed of Ea rly\|Palaeozoic basic and ultrabasic rocks,intermediate\|acidic intruded rocks a nd dike rocks.Devonian molasse formation in Laji Shan is in uncomfortable contac t with underlying strata.Jurassic and Cretaceous systems are intermont basin dep osits,corresponding to a co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HIOLITE SUITE Qinghai—Xizang PLATEAU qilian mountains Laji Sh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DEFORMATION ALONG THE ALTYN TAGH FAULT ZONE AND UPLIFT OF THE ALTYN MOUNTAIN, NORTHERN TIBET
2
作者 Li Haibing, Yang Jingsui, Xu Zhiqin, Zhang Jianxin, Wu Cailai,Shi Rendeng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26 Baiwanzhuang Road, Beijing 100037, China,E\|mail: lihaibing@yeah.net yangjsui@public.bta.net.c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57-258,共2页
he convergence between India and Eurasia is partly accommodated by motion of a few large blocks along strike\|slip faults. About 1800km long Altyn Tagh fault strikes in N60~80°E and allows the northeastward disp... he convergence between India and Eurasia is partly accommodated by motion of a few large blocks along strike\|slip faults. About 1800km long Altyn Tagh fault strikes in N60~80°E and allows the northeastward displacement of the Tibet plateau relative to the Tarim. The Altyn Tagh fault zone is a typical transpressional fault zone, characterized by blocks rotation and crustal shortening and vertical extrusion of blocks within the Altyn Tagh strike\|slip system. Differences of three\|dimensional deformation and configuration of the active structures are recognized at different segment of the Altyn Tagh fault zone.1\ Structural configuration of the Altyn Tagh fault zone\;In the Altyn Tagh strike\|slip fault zone, the assemblage pattern of the (active) faults is in the form of parallel plumes, especially in the eastern and the western segments of the Altyn Tagh fault zone. These plumes structures in the eastern segment are assembled by string\|like left lateral strike\|slip fault and broom\|like thrusting faults, and in the western segment by arc\|like left lateral strike\|slip faults along with thrusting faults and normal faults. In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Altyn Tagh fault zone, the structure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ing\|like left lateral strike\|slip faults in the center and reverse thrusting faults on the two si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dimensional deformation uplift mountain building t ranspression Altyn Tagh fault Tib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牧民对雪豹(Panthera Unica)保护的态度认知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3
作者 靳利晓 代云川 +4 位作者 李叶 薛亚东 李广良 马存新 张于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34-541,共8页
祁连山地区是中国乃至全球雪豹(Panthera Unica)分布最集中、种群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雪豹科学保护对于全球雪豹种群具有重要意义。了解祁连山国家公园牧民对雪豹保护的态度认知、探究影响牧民对雪豹保护态度的主要因素,对于保... 祁连山地区是中国乃至全球雪豹(Panthera Unica)分布最集中、种群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雪豹科学保护对于全球雪豹种群具有重要意义。了解祁连山国家公园牧民对雪豹保护的态度认知、探究影响牧民对雪豹保护态度的主要因素,对于保护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原真性、促进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半结构式访谈对祁连山国家公园牧民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受访者认为狼(n=34,91.89%)和雪豹(n=16,43.24%)是最重要的两种致害野生动物;(2)所有受访者对雪豹保护均持积极态度;(3)受访者认为野生动物捕杀(n=14,50.00%)和草场退化(n=9,32.14%)是家畜面临的两大威胁因素;(4)“雪豹捕杀家畜”和“为家畜购买商业保险”是影响牧民对雪豹保护态度的关键因素(P<0.05)。为促进人与野生动物长期共存,需要各级政府以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人兽冲突 态度认知 祁连山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LUVIAL STYLES AND ARCHITECTURE AS GUIDES TO CENOZOIC TECTONIC AND ENVIRONMENTAL EVENTS AT THE NORTHERN MARGINS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4
作者 Karl\|Heinz Wyrwoll 1, Chen Jie 2, Annette George 3, Lu Yanchou 2 2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Seismological B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07-207,共1页
The Qilian Shan forms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and is a region of marked relief (reaching elevations in excess of 5000m), reflecting the significant crustal shortening and uplift... The Qilian Shan forms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and is a region of marked relief (reaching elevations in excess of 5000m), reflecting the significant crustal shortening and uplift which has occurred during the Late Cenozoic. Its foreland margins define the Hexi Corridor, which constitutes a series of small sedimentary basins, accommodating thick sequences of Late Cenozoic alluvial sediments. The overall alluvial depositional pattern follows that expected in a foreland basin, where the thickness of the alluvial accumulations relates to thrust emplacement. The Late Cenozoic alluvial associations exhibit striking differences in style: (1) Miocene \| isolated, sheet channels with relatively fine\|textured sediments, set in thick floodplain sequences; (2) Pliocene \| large, strongly crossbedded, multistoreyed channel arrangements, containing coarse to pebbly\|sand with minor conglomerates, set in significant floodplain accumulations, and with sediment coarsening and increasing channel density in the later Pliocene; (3) Quaternary \| thick, monotonous sheet and channel coarse gravel sequences. While some uncertainty remains as to the absolute ages of the sediments (age estimates based on biostratigraphy, paleomagnetics and luminescence techniques), it is clear that the change to strong gravel deposition was a feature of the late Pliocene\|early Pleistocene. Accompanying changes in alluvial style were a reorganization in drainage, with more axial flow directions (Miocene\|Pliocene) becoming progressively more transverse (late Pliocene\|Pleistocene). The alluvi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onset of significant uplift in the Qilian Shan occurred prior to the Gauss\|Matuyama transition. Additional evidence for such a claim is provided by: (1) paleosols associated with the alluvial sequences; and (2) details of the structural geology. The conclusion reached is that strong tectonic deformation occurred over a relatively restricted time interval during the late Pliocene\|early Pleistocene, possibly persisting into the middle Pleistocene, but with only limited def ormation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lian Shan Late Cenozoic alluvial upli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ATERNARY GROWTH FOLDS IN THE JIUXI BASIN AT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5
作者 Chen Jie 1, Karl\|Heinz Wyrwoll 2, Annette George 3,Lu Yanchou 1 (1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P.O.Box 9803,Beijing 100029,China, E\|mail:chenjie@mail.263.net.cn 2.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33-334,共2页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collision of India with Asia, the Qilian Shan, rising 4000~5000m above the Gobi, marks the northeastern boundary of the Tibet—Qinghai Plateau. The Qilian Shan developed as a WNW—ESE fold\|an...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collision of India with Asia, the Qilian Shan, rising 4000~5000m above the Gobi, marks the northeastern boundary of the Tibet—Qinghai Plateau. The Qilian Shan developed as a WNW—ESE fold\|and\|thrust belt with most of the movement directed towards the NEN—NE. Its foreland margin, the Jiuxi Basin, accommodates thick sequences of Late Cenozoic alluvial sediments derived from the Qilian Shan. Thin\|skinned fold\|and\|thrust deformation in the Jiuxi basin flanking the Qilian Shan, feature Mesozoic and Cenozoic sedimentary rocks that have been detached from the underlying basal decollement and folded into a series of NW—WNW trending anticlines and synclines. Towards the south deformation in the Jiuxi basin is accommodated by a west\|north\|west fold train (Qingcaowan, Laojunmiao, and Shiyougou folds) developed during the Quaternary. These form a distinct topographic feature separating the Qilian Shan from the central Jiuxi Basin. The doubly plunging Laojunmiao anticline is 10km long and 5km wide. It is asymmetric in shape, having a steep to overturned northern limb, and a backlimb dips to the south at 20~30°. The Laojunmiao anticline is composed of two distinct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which are defined by a syntectonic unconform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lian Shan Quaternary growth fold growth strata erosion rate uplift 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纤毛虫的分布及演替——两种计数法的比较研究
6
作者 陈凌云 龙永丽 +3 位作者 申啸天 刘继亮 金丽琼 杜海峰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84-2093,共10页
为了解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纤毛虫的蕴藏量以及不同土壤团聚体和土壤分层中纤毛虫原生动物的种类及丰度变化,利用“非淹没培养皿法”、活体观察法对土样进行过筛处理:原位土样(未过筛)、颗粒土样(直径>0.25 mm)、10目土样(0.15 mm&... 为了解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纤毛虫的蕴藏量以及不同土壤团聚体和土壤分层中纤毛虫原生动物的种类及丰度变化,利用“非淹没培养皿法”、活体观察法对土样进行过筛处理:原位土样(未过筛)、颗粒土样(直径>0.25 mm)、10目土样(0.15 mm<直径<0.25 mm)和100目土样(直径<0.15 mm)。同时,借鉴“0.1 mL计数框-显微镜计数法”并提出了“完全培养计数法”研究方案,旨在分析和比较完全培养计数法与Foissner计数法的优缺点,探讨纤毛虫在不同土壤团聚体和不同土壤分层中的分布和演替规律。结果表明:(1)Foissner计数法简易方便,不受实验时间限制,但存在系统误差且变异性较强。完全培养计数法尽可能多的“激发”包囊萌发,可最大程度计算土壤中纤毛虫的蕴藏量,同时又可以追踪整个培养过程中的群落变化规律。(2)不同土层中,10目和100目土样纤毛虫丰度变化规律相似,上层土样均逐渐减小,下层土样先减小,21天时增加,30天时减小。不同土壤团聚体中100目土样纤毛虫种类和丰度均最低。(3)上层(0—10 cm)土壤纤毛虫丰度和种类数均高于下层(10—20 cm)土壤纤毛虫的种类和丰度,原位土样、颗粒土样、10目土样和100目土样分别高5.2倍、3.5倍、1.9倍和4.6倍。(4)纤毛虫群落优势种变化从低等到高等,又过渡到低等类群。完全培养计数法在追踪群落演替过程的同时还可得出物种蕴藏量的“理论丰度峰值”,为今后开展纤毛虫原生动物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开展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纤毛虫的研究填补和完善了该地区土壤纤毛虫领域的空白点,为今后研究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和森林土壤动物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青海云杉 土壤纤毛虫 定量研究 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淋槽”对祁连山东段北麓人工沙棘和柠条锦鸡儿林生长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7
作者 马新兵 刘光武 +1 位作者 刘有军 段晓峰 《甘肃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29-33,共5页
针对祁连山东段北麓降水量逐年减少,导致造林苗木根际土壤含水率低,严重影响造林苗木成活率的问题,本文设计了“雨淋槽”造林技术。通过阐述苗木栽植方法、“雨淋槽”布设方法及其集水原理,结合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和柠条锦鸡儿Car... 针对祁连山东段北麓降水量逐年减少,导致造林苗木根际土壤含水率低,严重影响造林苗木成活率的问题,本文设计了“雨淋槽”造林技术。通过阐述苗木栽植方法、“雨淋槽”布设方法及其集水原理,结合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和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的对照实验,研究了“雨淋槽”技术对苗木成活率、当年生物量和根际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组的苗木成活率显著提高,沙棘提高了29.76%,柠条锦鸡儿提高了25.48%;当年生物量分别提高了35.12%和30.19%;不同坡向的平均根际土壤含水率从7.90%提高到了9.18%,增幅达16.20%。因此,“雨淋槽”造林技术在祁连山东段北麓植被恢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可作为人工造林技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东段 雨淋槽 成活率 生物量 土壤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典型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季节动态 被引量:1
8
作者 高天胜 付宇鹏 +2 位作者 陈生云 戎战磊 赵传燕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7-548,共12页
分布在海拔2500~3800m的亚高山草甸是祁连山区分布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为区域碳固持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对于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季节动态特征至今缺乏较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利用2021年全年的涡度相关系统连续监测数据分析... 分布在海拔2500~3800m的亚高山草甸是祁连山区分布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为区域碳固持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对于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季节动态特征至今缺乏较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利用2021年全年的涡度相关系统连续监测数据分析了祁连山中部天涝池小流域典型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碳组分通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亚高山草甸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平均通量呈单谷曲线,生态系统呼吸(Reco)、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平均通量变化均呈单峰曲线,且均在11:00-13:00达到碳吸收峰值,夜晚则是碳排放;2)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日尺度上NEE受5 cm土壤温度(Ts)控制,Reco与空气温度(Ta)、土壤温度和5 cm土壤含水量(SWC)极显著相关(P<0.01),GPP与Ts、SWC极显著相关;3)在月尺度上,Reco、NEE、GPP均与叶面积指数(LAI)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随着生长季开始,NEE、Reco、GPP逐渐增大,随着生长季结束,各通量组分迅速减小。年NEE为-267.9 g·(m^(2)·a)^(-1),碳汇作用较强。研究结果为祁连山北麓区域围封禁牧的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固碳服务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亚高山草甸 涡度相关 生态系统呼吸 总初级生产力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2年祁连山南坡植被NDVI时空动态及未来持续性
9
作者 李晓燕 曹广超 +3 位作者 陈宗颜 袁杰 孙子婷 唐建亭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6-205,共10页
[目的]研究祁连山南坡植被动态持续性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旨在为该区域生态环境恢复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001―2022年MODIS NDVI数据集表征植被变化,利用Slope趋势分析、地理探测器、Hurst指数等分析方法,研究祁连山南坡植被N... [目的]研究祁连山南坡植被动态持续性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旨在为该区域生态环境恢复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001―2022年MODIS NDVI数据集表征植被变化,利用Slope趋势分析、地理探测器、Hurst指数等分析方法,研究祁连山南坡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持续性。[结果](1)近22年祁连山南坡植被NDVI呈波动增长趋势,植被NDVI显著增加面积(1.2×10^(4) km^(2))>不显著增加面积(1132 km^(2))>显著减少面积(8347 km^(2))>不显著减少面积(2424 km^(2))(p<0.05)。(2)地理探测结果表明:影响因子交互表现为非线性增强与双因子增强,其中地表温度与海拔及气温的耦合是影响祁连山南坡植被NDVI值变化的直接控制因子,71%的因子组合对祁连山南坡NDVI空间分布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3)未来祁连山南坡植被状况以持续改善为主,持续改善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51.65%,且海拔高于3400 m的植被以持续改善为主。[结论]祁连山南坡植被生态整体趋于改善,且未来植被也呈改善态势,地表温度是影响祁连山南坡植被生长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南坡 NDVI 时空变化 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退化高寒沼泽湿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及其关系研究
10
作者 周楠 王蕾 +5 位作者 毛旭锋 魏晓燕 高雅月 于红妍 唐文家 张紫萍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4-1126,共13页
为探究高寒沼泽不同退化程度下湿地植物与土壤特征,以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获取2022年和2023年7—8月共50个样地的植物和土壤理化特征指标,采用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退化阶段下沼泽湿地植物和土壤特征及其关系... 为探究高寒沼泽不同退化程度下湿地植物与土壤特征,以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获取2022年和2023年7—8月共50个样地的植物和土壤理化特征指标,采用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退化阶段下沼泽湿地植物和土壤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与未退化沼泽湿地相比,退化沼泽湿地植物性状特征存在显著差异(P<0.05),植物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分别平均下降了55.3%,47.4%,45.0%和58.6%;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等莎草科的优势种地位逐渐被削弱,杂类草的重要值呈上升趋势,群落结构趋向复杂;土壤含水量以及养分含量随湿地退化呈现出不断降低趋势(P<0.05),土壤全钾(Total potassium,TK)表现出明显富集现象;土壤含水量(Soil moisture content,SMC)、全钾(Total potassium,TK)及全氮(Total nitrogen,TN)为高寒沼泽湿地响应退化的理化因子。本研究有助于厘清不同退化阶段高寒沼泽湿地的退化规律,可为保护和恢复沼泽湿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沼泽湿地 退化程度 物种多样性 祁连山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2年祁连山国家公园碳储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11
作者 刘雪霞 郝媛媛 +5 位作者 孟哲 何生申 安春春 陈松清 楚彬 花立民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263-5276,共14页
全球气候变暖和冰雪融化等现象日益加剧,加速了生态系统的退化,特别是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明确碳储量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在碳储量方面的研究未充分考虑碳储量在不同时间段内逐年碳储量的动态变化,无法有效... 全球气候变暖和冰雪融化等现象日益加剧,加速了生态系统的退化,特别是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明确碳储量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在碳储量方面的研究未充分考虑碳储量在不同时间段内逐年碳储量的动态变化,无法有效捕捉碳储量的细节变化特征,此外,影响因素维度较为单一,从而难以明确碳储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基于1990—2022年逐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应用InVEST模型计算了逐年碳储量,并结合Sen+MK趋势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了祁连山国家公园碳储量的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过去33年间该地区碳储量空间差异明显,平均碳储量为112.12 t,碳储总量呈轻微上升趋势,显著变化的区域面积仅占1.11%;(2)在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中,森林具有最强的碳储能力,而草原由于其广泛的分布,碳储总量最大;(3)地形(不包括坡向因素)、土壤、气候及土壤因子均与碳储量显著相关。尤其是气温(r=0.489)、蒸散发量(r=0.406)和人类足迹(r=0.460)对碳储量的正向驱动作用显著高于降水量、粘土和细粉砂等因子,而海拔对碳储量呈负向驱动(r=-0.514)。研究揭示了该区域碳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深入探讨了影响碳储量的关键因素,为未来生态保护与碳汇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时空动态 驱动因素 祁连山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东部不同密度白桦天然次生林持水性能及土壤传递函数的构建
12
作者 石正阳 程唱 +6 位作者 邹星晨 左亚凡 李睿 刘仟仟 刘婧雯 彭小静 贺康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59-4071,共13页
土壤饱和导水率(K_S)作为评价土壤入渗与透水能力的核心指标,探究其影响因素对深入理解和评估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聚焦于祁连山东部白桦天然次生林的土壤容重、有机碳、田间持水量、孔隙度等关键理化指标,对林地持水性... 土壤饱和导水率(K_S)作为评价土壤入渗与透水能力的核心指标,探究其影响因素对深入理解和评估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聚焦于祁连山东部白桦天然次生林的土壤容重、有机碳、田间持水量、孔隙度等关键理化指标,对林地持水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并深入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K_S的影响。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土壤传递函数模型,为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对比新建模型与现有6种土壤传递函数模型的预测精度,以确定适用于本研究区的最优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域K_S值变化范围为0.25—3.94mm/min,均值为1.64mm/min。利用熵权法评估土壤持水能力发现K_S所占权重较高,且林分密度在600—900株/hm~2时,林地持水性能综合得分最高。(2)通过Pearson分析揭示了K_S与粘粒、粉粒含量以及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砂粒含量、有机碳含量以及孔隙度等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对比7个土壤传递函数模型的预测效能,研究构建的新模型在拟合效果上表现最优,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R~2)高达0.85。综上,K_S可作为评价祁连山东部白桦天然林林地持水能力的关键指标,且林分密度在600—900株/hm~2时,林地持水性能最佳。本研究新建土壤传递函数模型可用于估算该区K_S,为祁连山东部水源涵养林的优化管理和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饱和导水率 土壤传递函数 白桦林 祁连山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浅山区灌丛草甸土壤冻融过程与水量平衡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卢调雪 杨林山 +2 位作者 王婧茹 邹星怡 贺王含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9-361,共13页
土壤水热动态直接影响区域水文过程,厘清土壤冻融过程中的水热动态变化是评估高寒地区水量平衡的关键。本文基于祁连山典型浅山区小流域气象和土壤水热的观测数据,利用SHAW模型模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壤水热动态变化,分析土壤冻融过程中... 土壤水热动态直接影响区域水文过程,厘清土壤冻融过程中的水热动态变化是评估高寒地区水量平衡的关键。本文基于祁连山典型浅山区小流域气象和土壤水热的观测数据,利用SHAW模型模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壤水热动态变化,分析土壤冻融过程中的水量平衡变化。结果表明:SHAW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壤温湿度随时间和垂直剖面变化规律,模型模拟的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同观测值的相关系数R≥0.97,纳什效率系数NSE≥0.88,均方根误差RMSE≤1.89℃,土壤湿度模拟值同观测值的相关系数R≥0.94,NSE≥0.88,RMSE≤0.05 m^(3)·m^(-3),总体上土壤温度的模拟效果比土壤湿度模拟效果更好,且土层越深模拟效果越好。根据土壤温度划定土壤冻融阶段发现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壤冻融过程具有明显的单向冻结单向融化特征,其中完全冻结期持续时间最长,冻结发展期持续时间最短。土壤剖面的温度和水分变化趋势呈现"U"型,即在融化发展期和完全融化期的温度和水分较冻结发展期和完全冻结期更高,表层土壤水分波动较大,深层土壤水分则相对稳定。不同土壤冻融阶段的水量平衡特征差异明显,冻结发展期降水输入4.28 mm,水分支出以深层渗漏为主(9.06 mm);完全冻结期降水输入28.69 mm,水分支出以地表径流为主(17.90 mm);融化发展期和完全融化期降水输入106.29 mm和207.31 mm,水分支出以蒸散发为主,其中植被蒸腾占78.11%和71.54%。土壤水分在冻结发展期和完全融化期呈现负均衡状态,而在完全冻结期和融化发展期,土壤水分呈现正均衡状态。研究结果为祁连山地区水资源形成和转化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浅山区 SHAW模型 水热动态 土壤冻融 水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分析
14
作者 赵建文 李金麟 王圣杰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80-1491,共12页
土壤水分对植被生长和陆地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干旱半干旱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起着决定性作用。采用遥感土壤水分数据,基于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了2017—2021年祁连山地区土壤水分的时间动态及其空... 土壤水分对植被生长和陆地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干旱半干旱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起着决定性作用。采用遥感土壤水分数据,基于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了2017—2021年祁连山地区土壤水分的时间动态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围绕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坡度、坡向、海拔对土壤水分时空分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17—2021年祁连山地区土壤水分变化相对稳定(趋势斜率为0.000018),但年际波动较大(变异系数为0.183)。(2)生长季(5—10月)土壤水分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异性(0.068~0.214),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土壤水分整体呈现出东高西低的趋势。(3)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的结果均表明,降水量和NDVI对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起主导作用,解释力(q)分别为0.761和0.722,均在70%以上,而地形因素影响较小,q值不足0.1。各环境因子对祁连山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并具有交互作用,呈现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祁连山地区生态保护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变化 土壤水分 地理探测器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南坡典型植被生态系统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对降水事件的响应
15
作者 张进虎 马曙光 +3 位作者 张卓 刘莹 张家欣 巴丁求英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49,63,共8页
以祁连山南坡阿咪东索小流域为研究区,选取典型的草地、灌丛、林地植被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水分定位监测系统(ZL6),对比分析该区典型植被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动态及对降水事件的响应。结果显示:①试验期内祁连山南坡共发生49场降... 以祁连山南坡阿咪东索小流域为研究区,选取典型的草地、灌丛、林地植被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水分定位监测系统(ZL6),对比分析该区典型植被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动态及对降水事件的响应。结果显示:①试验期内祁连山南坡共发生49场降水事件,其中小降雨事件发生的频率最高,但对总降雨量的贡献仅占15.76%,中雨和大雨事件虽然发生次数少,但贡献了总降水量的84.24%。②祁连山南坡3种典型植被生态系统林地的平均含水量草地最高(30.47%)、灌丛次之(29.35%)、林地最低(14.96%),其中,灌丛水分波动最为剧烈,极差达47.32%;草地与林地水分随深度呈显著减小趋势,而灌丛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③不同季节3种生态系统平均含水量1至3月份最低,2月中下旬达到最低值,4月中旬开始回升,7至11月达到峰值;灌丛和林地含水量在夏季最高,分别为41.23%和19.72%,而草地秋季才达到最高值(47.76%);④小雨事件对3种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中雨和大雨事件对草地生态系统0~20 cm土层和灌丛、林地0~60 cm剖面土壤水分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结果对完善祁连山南坡典型植被生态系统水文过程及水源涵养功能理解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动态特征 降水事件 响应 祁连山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祁连山草地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16
作者 滕如钰 张来英 +3 位作者 齐效镰 孙翔 李霞 徐浩杰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9-560,共12页
估算潜在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可为草地适应性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基于气候、土壤和植被数据,采用CENTURY模型与因子分析法,探究2000-2020年祁连山草地ANPP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植物生长最适与最高温度是模型敏感参... 估算潜在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可为草地适应性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基于气候、土壤和植被数据,采用CENTURY模型与因子分析法,探究2000-2020年祁连山草地ANPP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植物生长最适与最高温度是模型敏感参数,且ANPP对两种温度的响应相反。ANPP模拟值与实测值较为吻合,相关系数在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温性草原和温性荒漠分别为0.87、0.82、0.77、0.66和0.73,说明模型适用性较好。研究时段内,各草地类型ANPP均呈增加趋势,高寒草甸ANPP增加速率最高,为1.21g·(m^(2)·a)^(-1)。此外,研究区年均温和年降水量显著增加,年太阳辐射显著减少。ANPP与年均温和年降水量显著正相关,与年太阳辐射显著负相关。ANPP与气温的相关性略高于降水和太阳辐射。研究结果证实,暖湿化气候可能导致近20年来祁连山草地ANPP增加,各草地类型ANPP增加速率存在差异,应抢抓有利气候条件,以ANPP大小及其变化指导草地保护修复,筑牢祁连山生态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URY模型 祁连山草地 地上净初级生产力 动态变化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南麓温性草原时空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7
作者 俞文政 于龙辉 +3 位作者 周华坤 魏柱灯 周雅文 王珉焱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00-3715,共16页
为探究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在垂直地带性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选择祁连山南麓温性草原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1987—2019年祁连山南麓温性草原的时空演变特征,定量评估了关键气候因子对温性草原面积变化的相对重要性,揭示了温性草原面积... 为探究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在垂直地带性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选择祁连山南麓温性草原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1987—2019年祁连山南麓温性草原的时空演变特征,定量评估了关键气候因子对温性草原面积变化的相对重要性,揭示了温性草原面积变化对各气候因子变化的非线性响应关系及阈值。结果表明:(1)1987—2019年祁连山南麓温性草原面积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28.3 km^2/a,增加区域主要集中在青海湖周边及河谷谷底和青海南山海拔3000 m以上山区,而减少区域则集中在青海湖东部的沙地和青海南山海拔3000 m以下地区;垂直方向上,温性草原向海拔2900 m以上高程区迁移,且向坡度25°以上山地以及平地和半阳坡迁移。(2)气温、降水和风速是影响该地区温性草原面积变化的主要气候因素,其中9月降水贡献率最高(20.6%),风速贡献率次之(18.5%)。(3)降水、风速和气温等气候因子以复杂的非线性方式共同影响温性草原面积变化。当该地区9月降水变化率在0.2—0.5 mm/a,风速变化率在-0.005—-0.0025 m s^(-1)a^(-1),3月气温变化率在0.01—0.02℃/a时,4月、8月气温变化率在0.02—0.06℃/a时,7月气温变化率在0.02—0.03℃/a时,温性草原面积的增加趋势最为明显;在其他情况下面积的增加趋势有所减缓,但并未呈现负增长。研究结果将为祁连山南麓地区温性草原植被保护、恢复和管理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南麓 温性草原 时空演变 气候变化 响应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东部不同海拔白桦天然林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8
作者 马小东 王作枭 +2 位作者 鲁雅雯 李川 贺康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9-110,124,共13页
【目的】探究祁连山东部不同海拔白桦天然林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和影响因素,为该地区白桦天然林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青海省祁连山东部北川河流域白桦天然林分布较为密集的区域划分4个海拔等级(>2 600~≤2 700,... 【目的】探究祁连山东部不同海拔白桦天然林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和影响因素,为该地区白桦天然林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青海省祁连山东部北川河流域白桦天然林分布较为密集的区域划分4个海拔等级(>2 600~≤2 700,>2 700~≤2 800,>2 800~≤2 900,>2 900~≤3 050 m),并设置20 m×20 m的样地16个,调查样地的林分密度(SD)、胸径(DBH)、树高(H)、郁闭度(CD)、灌草丰富度(SGR)、凋落物厚度(LD)和坡度(S),使用土钻和环刀采集0~20,20~40和40~60 cm土层土壤,分别测定土壤质量含水量(SWC)、土壤体积质量(SBD)、饱和导水率(SHC)、pH以及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分析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采用冗余分析探究了环境因素对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1)随着海拔的升高,0~60 cm土层土壤SOC、TN、AN、AK含量以及C∶N、C∶P和N∶P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TP、AP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AN∶AK变化不明显,而AN∶AP、AK∶AP呈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趋势。(2)在同一海拔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SOC、TN、TP、AN、AK含量以及C∶P、N∶P、AN∶AP、AK∶AP均呈递减趋势,C∶N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AP含量和AN∶AK无明显的变化规律。(3)土壤C∶P、N∶P平均值均高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4)冗余分析发现,SHC、SD、SWC、LD、pH和SGR对土壤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比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其解释量分别为33.7%,13.5%,6.5%,4.9%,3.0%和2.9%;SHC、pH、LD、SWC对土壤速效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其解释量分别为28.2%,9.9%,5.4%,3.8%。【结论】环境因素对祁连山东部不同海拔白桦天然林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有明显影响,其中SHC、SWC、pH和LD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研究区土壤C、N有效性较好,P有效性较差,建议后期在白桦天然林管理过程中适当补充磷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桦天然林 环境因素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土壤养分 祁连山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时空分布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子婷 袁杰 +1 位作者 李晓燕 唐建亭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2-342,共11页
[目的]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格局关系紧密,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两者的关系,以期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区域固碳能力。[方法]以祁连山南坡为研究区,将土地利用和碳密度数据作为InVEST模型的输入参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导... [目的]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格局关系紧密,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两者的关系,以期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区域固碳能力。[方法]以祁连山南坡为研究区,将土地利用和碳密度数据作为InVEST模型的输入参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储量变化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2000—2020年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呈现未利用地和林地持续增加、草地持续减少、耕地和建设用地先减少后增加、水域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特征。2000—2010年未利用地变化率最大,草地变化率最小;2010—2020年建设用地变化率最大,草地变化率最小。2000—2010年草地转入是未利用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2010—2020年草地流向未利用地和林地是草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草地和水域的转入是未利用地面积大幅扩张的主要原因。(2)祁连山南坡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总碳储量依次为4.03×10^(8) t,4.13×10^(8) t,4.22×10^(8) t,生态固碳效率上优于历史时期土地利用结构,固碳水平持续增高。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和水域以及草地转化为林地和水域是导致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3)祁连山南坡碳储量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西北部中间地带和中部北侧,土地类型为林地;碳储量较低的区域主要位于研究区的东南部中侧,以未利用地为主。(4)碳储量冷热点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碳储量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林地,而较低的区域则主要在水域、建设用地、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上。[结论]祁连山南坡生态系统碳储量呈增加趋势,主要是碳储量较低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碳密度较高的土地利用类型,未来应控制建设用地转化为林地、耕地和草地等碳密度较高的扩张,优化用地布局,提高区域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土地利用变化 InVEST模型 冷热点分析 祁连山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保护区森林草原火灾产生原因、影响与预防策略 被引量:1
20
作者 孟文平 裴源政 《森林防火》 2025年第1期88-90,共3页
针对祁连山保护区火灾问题,提出加强火源管理、提高公众防火意识、完善预警监测系统和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等预防策略,以降低火灾风险并减轻其对生态系统负面影响,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祁连山保护区 森林草原火灾 火源管理 生态平衡 火灾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