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养生理论中生命观的异化和启示
1
作者 王旭东 李欣宁 郑钦予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50,共5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生命观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内涵极具生态价值的优秀思想和方法技术,在科技进步的冲刷下,已经或正在被异化,对生命价值的认知日渐淡化,简便易行的技术方法被西方价值观扭曲。为使中医养生知识体系真正成为健康中国战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生命观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内涵极具生态价值的优秀思想和方法技术,在科技进步的冲刷下,已经或正在被异化,对生命价值的认知日渐淡化,简便易行的技术方法被西方价值观扭曲。为使中医养生知识体系真正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厘正对生命本质的认知,明确养生内涵与外延的界定,设定养生规则的哲学前提,审视生死观念的价值和意义,解决这些理论基本要素,才能充分发挥中医生命哲学对人类健康的引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生命观 养生理论 养老事业 生命价值 死亡观 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居民器官捐献的若干因素与器官捐献理论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恩昌 吉鹏程 +10 位作者 王军 韦林山 薛武军 吴斌 高晓雁 曾春燕 于小原 韩淑琴 董玉整 佟晓露 王琳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90-891,941,共3页
通过器官捐献伦理问卷调查表,调查社会人群对器官捐献和对器官捐献有关伦理问题的了解程度。发现得分最高的,是高学历者、医务人员和大学生。分析认为,高学历者、医务人员和大学生较一般人群而言,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器官捐献相关知识,... 通过器官捐献伦理问卷调查表,调查社会人群对器官捐献和对器官捐献有关伦理问题的了解程度。发现得分最高的,是高学历者、医务人员和大学生。分析认为,高学历者、医务人员和大学生较一般人群而言,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器官捐献相关知识,理解器官捐献的价值,所以捐献意向高。需要建立通俗易懂的器官捐献理论体系进行宣传,提高社会人群对器官捐献的认识,推动器官捐献工作。认为脑死亡重要但要谨防被质疑。应建立新的生命观,新的孝道观等器官捐献的理论体系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捐献 理论建设 脑死亡 新生命观 新孝道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死亡观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崔华华 刘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9-21,共3页
道家死亡观为中国传统死亡文化的重要组成。道家死亡观以自然主义道论为理论前提,富有超越性,反对以儒家为代表的"悦生恶死"的传统死亡观,以"生死齐一"实现对死亡恐惧的心理克服和超越;以与"道"的相合程... 道家死亡观为中国传统死亡文化的重要组成。道家死亡观以自然主义道论为理论前提,富有超越性,反对以儒家为代表的"悦生恶死"的传统死亡观,以"生死齐一"实现对死亡恐惧的心理克服和超越;以与"道"的相合程度指出"安时处顺"和"不死不生"超越死亡的两种境界及对应的操作途径。道家死亡观以对儒家的消解为特色,与儒家互补而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死亡 生死齐一 气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终患者自主权的两难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8
4
作者 陈树鹏 范彩云 《医学与哲学》 2020年第1期30-34,共5页
面对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尊重临终患者的自主权既是对患者知情同意的尊重,也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临终患者自主权的实现途径中存在诸多两难问题。研究临终患者自主权的两难困境问题,有助于权衡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并且从... 面对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尊重临终患者的自主权既是对患者知情同意的尊重,也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临终患者自主权的实现途径中存在诸多两难问题。研究临终患者自主权的两难困境问题,有助于权衡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并且从中找到与之相应的解决方案。破解临终患者自主权两难困境的出路在于充分尊重临终患者的自主权,构建互信的医患关系和共同决策机制。并探索预设医疗指示制度和伦理审查制度在我国医疗环境下实施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终患者自主权 不伤害 有利 生命论 死亡观 预设医疗指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程的生死关怀理论及对佛、道的批判
5
作者 赵振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8-32,共5页
生死关怀问题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儒、释、道三家都为此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但相对于佛、道二家来说,早期儒学过多关注的是人类生存的此岸世界,要求人们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去对待人生,而对涉及人类生死的终极关怀问题... 生死关怀问题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儒、释、道三家都为此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但相对于佛、道二家来说,早期儒学过多关注的是人类生存的此岸世界,要求人们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去对待人生,而对涉及人类生死的终极关怀问题却未能提出系统的理论解释,从而使之成为儒学的一条软肋。生活在北宋时期的二程兄弟在借鉴和吸收道家生死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儒家的生死关怀理论,指出人的生死实质上就是气的聚散,有生必有死,因此人们应当平静地对待生死问题,从而弥补了传统儒学在这方面的理论缺憾,并对佛教的"生死轮回说"与道教的"长生不老说"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程 生死关怀 生死轮回说 长生不老说 吸收 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死学的理论探究与教育实践——郑晓江生死学理论述评
6
作者 靳凤林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22,共5页
现代经济理性造就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巨大冲击,致使人类的信仰危机日渐加重。为了有效疗救人类的这一精神痼疾,郑晓江以生命与生活的二元区分为基础,以生命与死亡的辩证统一为核心,建构起了一套独具特... 现代经济理性造就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巨大冲击,致使人类的信仰危机日渐加重。为了有效疗救人类的这一精神痼疾,郑晓江以生命与生活的二元区分为基础,以生命与死亡的辩证统一为核心,建构起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死学理论体系。为了使这一理论体系能够有效接续中国传统生死哲学之血脉,他对中国历史上诸多思想家的生死观进行了精细深广的学术探究,并将研究成果全面充实到其所从事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中,由之引起海内外同仁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晓江 生死学 生命教育 生死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死亡赔偿计算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庞双芹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2005年第3期38-42,共5页
目前我国关于死亡事故的赔偿标准一是太低,二是标准不一致。由此产生的后果不仅使私了现象增多,增加了社会隐患而且怂恿了极个别肇事者采取故意至受伤者死亡的手段来减少自身的赔偿损失,严重危害了基本的人性道德标准。本文在认真分析... 目前我国关于死亡事故的赔偿标准一是太低,二是标准不一致。由此产生的后果不仅使私了现象增多,增加了社会隐患而且怂恿了极个别肇事者采取故意至受伤者死亡的手段来减少自身的赔偿损失,严重危害了基本的人性道德标准。本文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命损失赔偿理论”的新思路,即针对死亡者因生命丧失带来的三大损失提出了科学的赔偿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使死亡赔偿力求做到:客观、公正、科学、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GDP概念 安全生产 生命损失赔偿理论 死亡赔偿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死亡意识的恐惧管理和悲伤管理 被引量:5
8
作者 黄成利 胡超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8-335,I0004-I0005,共20页
基于悲伤情绪的功能及效应,提出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假设”。实验1采用电生理、微表情、主观报告等方法探索死亡意识伴随的情绪变化;实验2和实验3对比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和“恐惧管理”,并探索情绪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死亡意识... 基于悲伤情绪的功能及效应,提出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假设”。实验1采用电生理、微表情、主观报告等方法探索死亡意识伴随的情绪变化;实验2和实验3对比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和“恐惧管理”,并探索情绪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死亡意识诱发悲伤和恐惧(尤其是悲伤),且死亡反思诱发更多的悲伤;恐惧在死亡意识与外在人生目标间起中介作用;悲伤(而非恐惧)背景音乐下,死亡意识使个体更重视内在人生目标。上述结果为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提供了实证依据,表明在悲伤的情绪中加工死亡意识可能促进个体的内在成长,这对疫情等社会灾难时期的心理救援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惧管理理论 死亡反思 情绪 人生目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linowski语境论下的《生死疲劳》误译研究
9
作者 于亚晶 周秀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66-76,共11页
现代语境论鼻祖Malinowski提出了语境"三元论",即"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通过关照三种语境的共同制约作用,可提高译文准确性,减少误译、信息偏离及信息损耗。本文通过细读文本,发... 现代语境论鼻祖Malinowski提出了语境"三元论",即"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通过关照三种语境的共同制约作用,可提高译文准确性,减少误译、信息偏离及信息损耗。本文通过细读文本,发现葛浩文译《生死疲劳》中的误译类型主要有3种:(1)由于译者对源文本词汇背景文化了解不够充分,误解词语意思而造成的误译;(2)译者缺乏语篇内容分析、对情景语境把握不足而造成的误译;(3)译者疏忽而导致数量、称呼上的纰漏、前后不一致等细节错误。文章尝试通过语境"三元论"试译《生死疲劳》中的错误译文,期望能够对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有效传播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疲劳》 MALINOWSKI 语境论 误译 葛浩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