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型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转译”:逻辑与进路——基于重庆市3个转型社区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宋辉 张梦康 《求实》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7,M0005,共15页
转型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是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与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题。转型社区作为城乡连续谱的中间环节,兼具“社区”“共同体”两种生活形态,其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逻辑呈现揭示了转型发展中城乡要素立体融合、互构共生的细节。对重庆市... 转型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是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与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题。转型社区作为城乡连续谱的中间环节,兼具“社区”“共同体”两种生活形态,其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逻辑呈现揭示了转型发展中城乡要素立体融合、互构共生的细节。对重庆市3个转型社区的研究发现,治理共同体建设经历了问题化、利益相关化、征召与动员等4个阶段。其中,问题化阶段实现了社区公共问题与行动者自身问题的相互转化,利益相关化阶段完成了多元行动者的利益汇集与共同利益的拆分赋予,征召阶段就可行措施开展民主协商并敲定行动方案,而动员阶段则催生了真正的行动参与。层级“转译”推动并形成了社区空间更新中“现象—问题—议题—协商—行动”的过程闭环。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相应地提出推动“转译者”角色转换、畅通“转译”枢纽空间以及优化“转译”过程机制的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治理 治理共同体 转译 行动者网络 转型社区 城乡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结构解释论 被引量:2
2
作者 单平基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9,共11页
为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实施,亟须从解释论探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治理结构。对此,立法确立了“权力机构(成员大会)—执行机构(理事会)—监督机构(监事会)”的基本框架。从权力机构看,成员权具有强烈的身份性特征,无法以投资... 为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实施,亟须从解释论探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治理结构。对此,立法确立了“权力机构(成员大会)—执行机构(理事会)—监督机构(监事会)”的基本框架。从权力机构看,成员权具有强烈的身份性特征,无法以投资取得;成员大会的决议不应均采取绝大多数决,否则会导致决议难以形成,应允许章程对一般事项和重大事项进行区分,前者采取多数决,后者采取绝大多数决。同时,要警惕出现成员代表大会绕过成员大会表决的情景。从执行机构看,对理事长或理事的选任,不应以成员为限;理事会表决并非一定要采取多数决,意味着总人数不限于单数。从监督机构看,关于监事会或监事的设置规定应理解为倡导性规范,而非必须强制设立监事会或监事,设置权限宜交由章程规定,且监事的选任应不受成员身份的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结构的选择,应考量不同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而非采用单一的治理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 治理结构 成员大会 理事会 监事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慧农业技术对乡村治理结构的重塑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罗一斌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2期90-94,共5页
随着全球农业面临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和人口增长等的多重挑战,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智慧农业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然而,这些技术的引入不仅改变... 随着全球农业面临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和人口增长等的多重挑战,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智慧农业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然而,这些技术的引入不仅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也对乡村治理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智慧农业技术如何重塑乡村治理结构,以期为乡村振兴和治理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乡村治理的透明度和效率,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协作。研究的实际贡献在于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导,推动了智慧农业在乡村治理中的广泛应用。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讨智慧农业技术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性和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农业 乡村治理 技术应用 治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治理转型的研究及深化
4
作者 董磊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44,共13页
学界关于乡村治理转型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积累,但是需要进一步全面梳理并厘清相关的核心议题和分析框架,揭示治理转型的机制与逻辑,形成能有效解释中国社会的理论、中国治理的理论。乡村治理转型的系统性研究框架包括治理转型的结... 学界关于乡村治理转型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积累,但是需要进一步全面梳理并厘清相关的核心议题和分析框架,揭示治理转型的机制与逻辑,形成能有效解释中国社会的理论、中国治理的理论。乡村治理转型的系统性研究框架包括治理转型的结构性背景、治理形态的演变机制、治理逻辑的转换、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方位与核心议题、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五个方面。乡村治理转型研究的深化,需要加强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体方位目标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系、绩效型强激励行政体制中基层政府组织的运行逻辑、乡村社会变迁所形塑的“过渡型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三个方面的深刻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转型 “过渡型社会” 绩效型强激励体制 国家治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关系类型研究——基于中西部地区鄂、晋两地乡村治理的经验比较
5
作者 纪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8-110,310,共14页
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并深受乡村关系的影响。基于鄂中A镇与晋西南S镇的田野调查,对乡村关系的复杂性实践及其内在逻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乡镇任务结构与村庄自主性是形塑乡村之间不同关系结... 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并深受乡村关系的影响。基于鄂中A镇与晋西南S镇的田野调查,对乡村关系的复杂性实践及其内在逻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乡镇任务结构与村庄自主性是形塑乡村之间不同关系结构的核心变量。其中,乡镇任务结构影响其治理压力及对村干部的动员需求,村庄自主性则影响村级治理能力及其自主行动能力,二者共同形塑出不同的乡村关系形态。根据乡镇任务压力与村庄自主性强弱,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关系呈现四种类型,即“紧密—均衡”型、“紧密—失衡”型、“松散—均衡”型与“松散—失衡”型。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要深刻把握乡村之间的复杂互动,积极建设均衡的乡村关系,通过发挥镇村双重主体性增强基层善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治理现代化 乡村关系 任务结构 村庄自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调适、过程优化与行动赋能: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基于浙江省金华市L村的案例研究
6
作者 张新文 万栗江 《求实》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94,M0006,共13页
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既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基本面向,也是乡村治理转型的发展方向。本研究基于赋能理论,提出“结构调适—过程优化—行动赋能”的分析框架,对浙江省金华市L村“智慧村社”数字治理平台案例进行剖析,从组织、制度与机制层面... 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既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基本面向,也是乡村治理转型的发展方向。本研究基于赋能理论,提出“结构调适—过程优化—行动赋能”的分析框架,对浙江省金华市L村“智慧村社”数字治理平台案例进行剖析,从组织、制度与机制层面阐明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变革逻辑,强化对数字治理问题的整体性回应。通过构建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新的解释框架,研究发现:从结构调适维度看,以技术嵌入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由异质到标准、碎片到整体、内卷到内生转向,实现从“粗糙应对”到“精细运作”的转变;从过程优化维度看,以技术支撑再造多元互动格局,以赋权增能形塑服务治理流程,以体系创设推动价值与技术的理性统一,实现从“条块分割”到“协同联动”的转变;从行动赋能维度看,通过架设端口空间营造科学场景、融合数据集成拓展应用空间、迈向简约治理来彰显数字效用,实现从“模式僵化”到“简约高效”的转变。未来乡村建设应当坚持技术治理与工具治理的深度融合,探索新型乡村智治模式,实现乡村数字治理绩效的一体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结构调适 过程优化 行动赋能 数字化转型 技术嵌入 简约治理 赋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宅基地用地许可撤销程序的行政过程论分析
7
作者 慕良泽 简丽琴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5-54,共10页
研究目的:回归《土地管理法》,结合尊重村民自治,分阶段式建立符合程序公正理念的制度,将宅基地用地许可撤销全面纳入程序法治轨道,从而实现对违法、不当撤销的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维护村民的宅基地权益,助益乡村社会稳定和基层法治政... 研究目的:回归《土地管理法》,结合尊重村民自治,分阶段式建立符合程序公正理念的制度,将宅基地用地许可撤销全面纳入程序法治轨道,从而实现对违法、不当撤销的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维护村民的宅基地权益,助益乡村社会稳定和基层法治政府建设。研究方法:文献分析和规范分析。研究结果:(1)宅基地用地许可撤销的程序性法律制度不完备是当前宅基地用地许可后续管理的突出问题。(2)宅基地用地许可撤销是内部各环节相互联系的持续过程,其合法性离不开作为整体的撤销过程的合法性。研究结论:(1)在了解取证阶段建立全面收集证据制度,尊重村民自治和集体决策,吸纳村民参与行政调查。(2)在意思形成阶段建立说明理由制度和听取陈述、申辩制度。撤销宅基地用地许可将致使村民失去唯一住宅等严重危害村民居住保障,或关涉宅基地建房相邻权利人权益时,应举行听证。(3)在宣告阶段建立系统的文书送达制度,适用《民事诉讼法》关于送达的规定,并从放宽留置送达条件和建立撤销决定向村级组织公告机制两方面进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用地许可 撤销 阶段性法律构造 行政过程 村民自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有为”促“市场有效”:大城市郊区闲置宅基地治理研究——基于南京市高淳区闲置宅基地盘活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昌玲 诸培新 张建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4-136,共13页
盘活闲置宅基地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依据闲置宅基地盘活“外缘-内核”式的“人、地、钱、业”治理系统,构建“治理环境—治理结构—治理绩效”分析框架,并从行为主体、土地利用、收益分配和产业发展... 盘活闲置宅基地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依据闲置宅基地盘活“外缘-内核”式的“人、地、钱、业”治理系统,构建“治理环境—治理结构—治理绩效”分析框架,并从行为主体、土地利用、收益分配和产业发展四个方面论述闲置宅基地盘活的理论逻辑,比较分析南京市高淳区三个自然村“政府引导+村民经营”“市场主导+企业经营”“政府主导+多主体经营”三种不同的闲置宅基地治理模式。研究表明,“政府有为”才能更好地促进“市场有效”,大城市郊区闲置宅基地治理需要政府在正式制度环境、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市场在要素创新性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实现“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闲置宅基地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闲置宅基地 盘活利用 治理环境 治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政部门结构嵌入、数字技术过程赋能与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基于桂东P区“党建+网格+大数据”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国磊 马丽 姜修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9,共13页
在党中央与国家不断加强基层党建引领和数字赋能的情境下,如何认识和理解乡村治理效能的有效提升成为亟待回答的问题。基于“结构嵌入-过程赋能”分析框架对桂东P区调研分析发现:该地区以“智慧P区”平台打造“党建+网格+大数据”的乡... 在党中央与国家不断加强基层党建引领和数字赋能的情境下,如何认识和理解乡村治理效能的有效提升成为亟待回答的问题。基于“结构嵌入-过程赋能”分析框架对桂东P区调研分析发现:该地区以“智慧P区”平台打造“党建+网格+大数据”的乡村治理模式,首先通过党政部门下沉到乡村社会,将制度、组织与资源等要素嵌入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治理规范建设、关系调适与要素整合,从而形成党领共治的乡村治理结构;其次在治理结构优化的支持下,依托平台、技术与场景赋能的数字技术来提升乡村治理自主能力、互动效率与执行水平,进而调适乡村治理过程;最后,在党政部门结构嵌入与数字技术过程赋能的统一作用下,传统乡村管理的单一主体管控局面被打破,形成“一核多元”的治理体系和数字化赋能的治理能力,最终实现乡村治理效能的有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政部门 结构嵌入 数字技术 过程赋能 乡村治理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盘活与结构嵌入:弱势乡村内生发展的转型逻辑
10
作者 于棋 胡彬 李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9-199,共11页
积极探索适恰的内生发展模式,对于提高乡村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治理效能等具有多重意义。与更容易得到纵向肯定的改革示范村,抑或虽绝对贫弱却能获取超量资源倾斜的重点扶贫村相比,数量更多且禀赋一般的普通乡村,往往在既有资源调配体系... 积极探索适恰的内生发展模式,对于提高乡村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治理效能等具有多重意义。与更容易得到纵向肯定的改革示范村,抑或虽绝对贫弱却能获取超量资源倾斜的重点扶贫村相比,数量更多且禀赋一般的普通乡村,往往在既有资源调配体系和政策关注度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由侧重提炼少量示范村的典型经验,转向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弱势乡村的内生发展,已然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的重要议题。基于资源-结构的二阶分析视角,该研究通过采取单案例研究方法,重点从资源盘活与结构嵌入等维度系统回溯X村的转型进路,以期揭示弱势乡村实现内生发展的过程表象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尽管弱势乡村普遍面临着资源稀缺、产业趋弱、文化失活等共性困境,但依然可以通过“资源盘点—资源激活—资源链接”等系统盘活策略,借助多重嵌入结构以有效弥合各边缘群体之间的资源真空。寻求适恰解决弱势乡村内生发展的制度方案,未来更需要在资源赋能手段、结构嵌入形式以及政策支持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应采取更加灵活的资源赋能手段,制定实施针对特定资源的行动策略;二是要充分激发各类组织结构的嵌入效能,逐步搭建起更多的资源盘活和主体交互的连接渠道;三是需合理设置政策支持体系,尽量规避由资源直接投入所诱发的政策依赖现象。该研究边际贡献在于,一方面丰富了内生发展理论的本土化建构,为在复杂环境下系统赋能乡村治理转型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另一方面揭示了资源行动理论和结构洞理论之间的内在交互作用,赋予了多维度呈现乡村内生发展进路以理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盘活 结构嵌入 乡村振兴 基层治理 内生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微腐败的滋生土壤与生成逻辑——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11
作者 洪宇 过勇 《求实》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108,M0006,共13页
村干部权力缺乏有效制约和监督容易导致腐败。本研究从权力的角度探究农村微腐败滋生的土壤,运用扎根理论对82份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村干部拥有的信息控制权、资源支配权和议价权力等是农村微腐败的权力基础,村干部权力形态的... 村干部权力缺乏有效制约和监督容易导致腐败。本研究从权力的角度探究农村微腐败滋生的土壤,运用扎根理论对82份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村干部拥有的信息控制权、资源支配权和议价权力等是农村微腐败的权力基础,村干部权力形态的形塑及其腐败行为的滋生是资源下乡、结构性赋权和基层治理制度性困境叠加作用的结果。村干部既是政府代理人,又是村民当家人,具有独特的权力优势,可以利用对上级政府和村民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在村务管理中的资源控制权,谋取私人利益。此外,村干部的身份地位优势和在基层治理中的关键作用,使其具有与基层政府讨价还价的权力,为村干部腐败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微腐败 信息控制权 资源支配权 议价权力 资源下乡 结构性赋权 非正式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主导还是村企合作:福建晋江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模式选择的经验研究
12
作者 林恒萍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98,共8页
研究目的:基于“诊断属性—设计属性—结果”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比较福建省晋江市的4个典型案例,辨析政府主导与村企合作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模式的特征及其适用条件,为因地制宜选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目的:基于“诊断属性—设计属性—结果”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比较福建省晋江市的4个典型案例,辨析政府主导与村企合作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模式的特征及其适用条件,为因地制宜选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1)政府主导的入市模式表现为积极有为的地方政府、公开透明的信息机制和以农户为中心的收益共享机制,适用于具有自然景观优势、农户数量较多的情境;(2)村企合作的入市模式表现为企业的积极主动参与、分权式的决策机制、公开透明的信息机制、利益主体共担共享的成本—收益分配机制以及配套政策的支持,适用于具有景观优势、农户数量较少的情境,而较好的产业基础、较强的村庄经济实力、互惠合作的社会资本积累以及有领导才能的村庄精英都有助于促成村企合作。研究结论:各地应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探索和选择符合地方实际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模式,统筹发挥好村民自治能力和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政府主导 村企合作 治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土地再延包治理结构选择的实践检验
13
作者 安海燕 曹星哲 史琼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0-209,共10页
选择适当的再延包治理结构对于确保农地制度的长期稳定至关重要。基于威廉姆森的治理结构选择理论,从农地资产专用性角度,探讨再延包治理的有效实现途径。研究结果表明:(1)农地资产专用性通过作用农地价值和人地矛盾,影响了再延包治理... 选择适当的再延包治理结构对于确保农地制度的长期稳定至关重要。基于威廉姆森的治理结构选择理论,从农地资产专用性角度,探讨再延包治理的有效实现途径。研究结果表明:(1)农地资产专用性通过作用农地价值和人地矛盾,影响了再延包治理结构的选择;(2)在我国,产权专属性、用途管制和地理位置固定性是构成农地高资产专用性的关键因素,而粮食用途管制和土地细碎化进一步形成了不同区域的专用性水平;(3)根据资产专用性程度,再延包适宜采用“混合治理”或“科层治理”模式;(4)Y区和X县的试点经验为理论假设提供了实证支持。因此,各地在实施再延包时,应识别农地特性,重视村集体与农户、农户与农户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选择合适的治理结构,促进再延包工作的顺利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土地再延包 治理结构 资产专用性 交易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农村社区治理的机理和路径——基于“结构—行动”的视角
14
作者 冯世康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33-37,共5页
数字技术的使用对农村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有显著的积极意义,而数字技术赋能农村社区治理的机理与路径亟待探索与解释。基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整合农村社区治理的结构要素和行动要素,构建数字技术赋能农村社区治理“结构—行动”分析... 数字技术的使用对农村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有显著的积极意义,而数字技术赋能农村社区治理的机理与路径亟待探索与解释。基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整合农村社区治理的结构要素和行动要素,构建数字技术赋能农村社区治理“结构—行动”分析框架。以主体赋能、空间赋能、制度赋能所组成的结构因素构成数字技术赋能农村社区治理的作用机理;生态赋能、服务赋能、应急赋能、产业赋能行动因素构成数字技术赋能农村社区治理的典型路径。结构因素与行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农村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农村社区治理 “结构—行动”分析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下的乡村国土空间数字治理技术体系构建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素红 吴帅霖 +1 位作者 林元城 杨忍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27,共6页
数字技术向乡村地域延伸与渗透,深刻影响着乡村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组织方式及结构。乡村国土空间治理的对象、主体、技术都在数字技术的介入下发生了转变。在梳理数字技术介入下乡村发展转型的物质空间特征及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剖析了数... 数字技术向乡村地域延伸与渗透,深刻影响着乡村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组织方式及结构。乡村国土空间治理的对象、主体、技术都在数字技术的介入下发生了转变。在梳理数字技术介入下乡村发展转型的物质空间特征及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剖析了数字化转型下的乡村国土空间治理主体关系,从乡村数字治理的空间底座框架及其关键技术体系两个方面构建了基于乡村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国土空间数字治理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乡村国土空间 数字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农村宅基地功能转型特征与机制研究——以海伦市长华村为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冬梅 文清 祁悦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121,共9页
研究目的:揭示东北黑土区村域尺度农村宅基地功能转型特征与驱动机制,探寻“三权分置”制度框架下宅基地的活化利用与有效管理对策。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1)东北黑土区内农村宅基地的居住功能弱化,农业生产功能... 研究目的:揭示东北黑土区村域尺度农村宅基地功能转型特征与驱动机制,探寻“三权分置”制度框架下宅基地的活化利用与有效管理对策。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1)东北黑土区内农村宅基地的居住功能弱化,农业生产功能增强,宅基地功能由居住功能主导向居住、生产二元复合功能或农业生产功能为主导转变;(2)村域尺度内,农村宅基地功能转型的阶段特征明显,空间上表现为与中心村的距离越远,宅基地功能转型程度越剧烈;(3)在城镇化等外缘要素的影响下,乡村地域系统内人口和产业的变化共同驱动农村宅基地功能转型;(4)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制度框架下,结合农村宅基地功能组合和利用状态,引导农户选择适宜的宅基地利用方式,有利于促进宅基地利用效率提升。研究结论:东北黑土区农村宅基地功能正在经历转型过程,应根据宅基地功能转型阶段特征,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筛选适宜的宅基地利用与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宅基地 功能转型 空心村治理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村庄差异、新乡贤类别与作用模式选择--以粤西地区Z市四类村庄为例 被引量:10
17
作者 周春霞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95,共16页
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新乡贤组织化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规范化、制度化及有序化的必然要求。基于粤西地区四类村庄的调研资料,开展新乡贤类别与新乡贤组织化的关联性分析,研究发现,作为一种内生性的社会组织,... 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新乡贤组织化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规范化、制度化及有序化的必然要求。基于粤西地区四类村庄的调研资料,开展新乡贤类别与新乡贤组织化的关联性分析,研究发现,作为一种内生性的社会组织,新乡贤组织化更应该遵循村庄内在的秩序安排,依靠内在的强动力推动来完成,主要表现为集中型乡土权威和强团结结构两个动力要素;只有在内生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才需要外部力量的介入,借助政府权威来整合新乡贤资源。在此基础上分类施策,总结出三种失衡类型相对应的作用模式:村级新乡贤组织+项目认领制助力模式、新乡贤+村两委+村民代表复合治理组织助力模式,以及政府推动+镇级乡贤组织+结对帮扶助力模式。而模式要真正起到示范效应,应从筑牢信任关系、积极搭建平台载体、完善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寻求突破,方能应对现实的治理困境,有利于形成多元协同共治的乡村治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乡贤 组织化 乡村振兴 新乡贤类别 乡村治理权威 村庄团结结构 作用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轨共治:过渡型社区的治理实践 被引量:2
18
作者 韩庆龄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65,共13页
过渡型社区是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社区类型,探讨与其社会基础相匹配的治理模式,对于推进我国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有重要意义。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立足过渡型社区的社会基础、治理环境和制度体制,形成了技术规则之治应... 过渡型社区是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社区类型,探讨与其社会基础相匹配的治理模式,对于推进我国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有重要意义。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立足过渡型社区的社会基础、治理环境和制度体制,形成了技术规则之治应对“城”特征行政事件,传统关系治理应对“乡”特征自治事件的“双轨共治”格局。双轨共治是立足乡村本位的过程治理,主要通过社区干部职业化与治理体系行政化改革、公共服务与项目资源下乡等推动行政轨道运行;通过自治单元下沉与社会精英动员、正式制度规则引入与自治规则重塑等来完善自治轨道建设。由此,行政体系建设与村居自治制度实践共同构成整体性的基层治理结构,有效回应了过渡型社区兼具乡村内核与城镇化发展的复合治理诉求。不过,双轨共治是与治理资源和治理事务双密集型社会基础相匹配的复杂治理模式,不能脱离实际盲目照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型社区 双轨共治 乡村本位 治理 村民自治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力下乡: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内在逻辑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经纬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9,共11页
以村庄权力互动视角审视驻村第一书记制度,驻村第一书记实现了对村庄权力结构的改造,其本质是上层国家权力下乡。村民自治在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倒逼对村庄权力结构进行改造,于是,驻村第一书记通过向村庄引入上层国家权力并基于新权力的... 以村庄权力互动视角审视驻村第一书记制度,驻村第一书记实现了对村庄权力结构的改造,其本质是上层国家权力下乡。村民自治在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倒逼对村庄权力结构进行改造,于是,驻村第一书记通过向村庄引入上层国家权力并基于新权力的引入重塑了村庄权力互动关系,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具有独特优势的“上层国家权力基层国家权力自治权力”村庄权力结构,这就是上层国家权力下乡的过程。依靠干部队伍的嵌入整合、资源输入的权威效应、村治运作的模式创新等方面的联动施力,驻村第一书记成功向村庄引入上层国家权力。通过在“上层国家权力基层国家权力、自治权力”之轨上建立了培育、监督、辅助三重导向的权力互动崭新条线以及在“基层国家权力自治权力”之轨上开展了脱轨纠治的互动调适,驻村第一书记实现了对村庄权力互动关系的重塑。新型村庄权力结构的优势在于国家对村庄权力运作与村庄治理的可控性以及能够促进调适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加强党和政府自身建设、推动基层民主发展。不过,上层国家权力下乡也面临着乡土社会的双重屏障、权力运作的支撑不足、下乡成效的生产失衡、目标结果的反向错位等四重现实困境。未来,必须通过统筹个人深入与组织协助、明确书记角色与决策规则、完善制度主导成效机制、坚持村庄权力改善原则来优化驻村第一书记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制度优势以不断赋能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现代化 驻村第一书记 村庄权力结构 村庄治理 权力下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外共构:村庄精英对乡村治理模式的影响研究——河北雄安新区H村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案例研究
20
作者 冯建喜 俞巧 孙莹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9-86,共8页
精英治村是破解乡村治理难题、实现内生发展的重要模式。文章基于“国家—社会”内外共构的视角,构建了自上而下的宏观环境变迁和自下而上的村庄主体调适相结合的分析框架,提出外部环境因素、村庄权力主体、主体互动关系三者共同塑造了... 精英治村是破解乡村治理难题、实现内生发展的重要模式。文章基于“国家—社会”内外共构的视角,构建了自上而下的宏观环境变迁和自下而上的村庄主体调适相结合的分析框架,提出外部环境因素、村庄权力主体、主体互动关系三者共同塑造了村庄的治理模式,并以雄安新区H村为例,剖析其治理模式的演进历程。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H村经历了离散失序、体制精英一元主导、体制内外精英二元协作和多元主体共治4个阶段,从无序走向有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经济精英 权力结构 国家—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