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的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
1
作者 郭景怡 邵建勋 +3 位作者 岳永杰 李婧 文明 钟淇涵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2期162-171,共10页
以科尔沁沙地14个市县(旗)为研究区,依托数据源和ArcGIS,利用土地利用演变空间格局分析法探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揭示土地利用演替规律、明确各利用类型土地间流动情况。结果表明,2020年,研究区范围内共有土地约116335 km^(2),从分... 以科尔沁沙地14个市县(旗)为研究区,依托数据源和ArcGIS,利用土地利用演变空间格局分析法探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揭示土地利用演替规律、明确各利用类型土地间流动情况。结果表明,2020年,研究区范围内共有土地约116335 km^(2),从分布面积来看,草地>耕地>林地>沙地>未利用土地>建设用地>水域>滩地,分别占比38.46%、27.05%、16.15%、8.05%、6.23%、2.41%、1.01%、0.64%;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表现为“有减有增”,K值为正的有耕地、林地、滩地、建设用地、沙地,增速分别为2.79%、6.25%、1.02%、1.80%、0.59%,K值为负的有草地、水域、未利用土地,增速分别为-2.46%、-2.63%、-0.17%;30年间各地类均存在相互转化情况,草地的转出幅度最大,共减少了24947.7 km^(2)。耕地的转出面积次之,主要流向林地和草地,转出量为6212.7 km^(2)。林地转入比转出剧烈,变化量分别为10491.0、3269.7 km^(2)。沙地变化幅度较小,面积处于稳定持平状态。滩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呈现扩张趋势,而水域面积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ARCGIS 转移矩阵 科尔沁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窟野河流域碳储量变化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响应
2
作者 王硕 盛艳 +3 位作者 范淑花 刘林甫 圆圆 白旭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9-158,共10页
[目的]窟野河流域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之一,研究土地利用格局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六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InVEST模型等方法,探究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与碳储量变... [目的]窟野河流域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之一,研究土地利用格局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六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InVEST模型等方法,探究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与碳储量变化之间的协同响应关系。[结果](1)1997—2022年,碳储量高值区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和南部地区。研究期间冷点区域明显增加,碳储量发生下降,减少7.003×10^(6) t。(2)1997—2022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耕地为主,草地面积变化明显,减少498.47 km^(2),主要转换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由景观指数变化可知,研究区草地优势度降低,各土地利用类型间抵御风险能力减弱,景观破碎化程度升高。(3)1997—2022年,耕地、林地和草地发生转移是研究区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草地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转移碳储量损失最为严重。经灰色关联度分析可知景观格局指数与碳储量变化具有较强的关联度。[结论]窟野河流域碳储量随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而变化,林地最有利于碳储量的增加,未来应加强土地利用管理,严格控制研究区草地、耕地和林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土地利用格局 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窟野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的宁河县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被引量:9
3
作者 马梦茹 张永彬 王奕丹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1期1-6,共6页
以宁河县2012年和2017年2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对象,研究宁河县土地利用的分布特征和空间变化。运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2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然后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并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面积、空间分布进... 以宁河县2012年和2017年2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对象,研究宁河县土地利用的分布特征和空间变化。运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2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然后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并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面积、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浇地和水田为宁河县的主要土地类型,2012年和2017年最突出的变化是水田的面积增加,水浇地面积减少,主要表现为水浇地转化为水田。这是由于宁河县的水稻为当地的特色产业,水稻种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该研究可以为宁和县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土地利用动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市商河县2011—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分异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
4
作者 戴文婷 钟鸣 +2 位作者 李芳芳 施真 魏忠勇 《山东国土资源》 2024年第1期71-78,共8页
本文以济南市商河县为例,系统研究了近10年商河县土地利用时空分析特征并定性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相关政策实施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可为商河县研究人地关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优化... 本文以济南市商河县为例,系统研究了近10年商河县土地利用时空分析特征并定性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相关政策实施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可为商河县研究人地关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分异 转移矩阵 驱动力 济南市商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昌吉州平原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5
作者 康平山 吴彬 +3 位作者 高凡 杜明亮 王翠 曹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9-68,共10页
为保障昌吉州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基于2005~2020年4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昌吉州平原区近15 a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是研... 为保障昌吉州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基于2005~2020年4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昌吉州平原区近15 a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是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40.27%~52.03%和32.77%~37.0%;2005~2020年研究区耕地和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2005~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最为剧烈,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达到最大,为1.85%;2005~2020年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主要表现为草地、未利用地转变为耕地以及未利用地转变为草地;耕地重心发生明显变化,西段耕地重心呈现东北向西南方向迁移,东段耕地重心呈现东南向西北方向迁移,其中,2005~2010年耕地重心迁移距离最大;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对其影响相对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驱动因素 土地利用动态度 转移距阵 标准差椭圆 昌吉州平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20年洱海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趋势预测研究
6
作者 姜健发 王生 +6 位作者 杨国斌 王有兵 杨月圆 李曼青 李亚楠 赵雪美 胡昌平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5期132-139,共8页
以洱海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探究其1980—20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及未来20年变化趋势。基于40年间5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ArcGIS、IDRIS、Excel软件,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转移矩阵、土地利用演化信息图谱,分析洱海流域4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 以洱海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探究其1980—20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及未来20年变化趋势。基于40年间5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ArcGIS、IDRIS、Excel软件,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转移矩阵、土地利用演化信息图谱,分析洱海流域4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相互转换;利用IDRIS的CA-Markov模型预测其未来20年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1980—2020年间洱海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呈多元上升趋势,耕地呈持续下降趋势,建设用地逐渐快速增长,综合土地利用年变化率呈上升趋势。CA-Markov模型预测结果表明,未来20年耕地面积有所下降,林地、建设用地面积有所上升,草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保持相对稳定。从土地利用演化信息图谱来看,土地利用转换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地范围外,保护地内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在1990—2010年间,且变化不大。未来20年内城镇化持续扩张,主要集中在洱源盆地、凤羽盆地和海西坝子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转移矩阵 土地利用演化信息图谱 趋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5-2020年中国“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演化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贾天朝 胡西武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8-363,共16页
[目的]探索“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演化特征,揭示其分异规律,为研究区土地资源整合和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1985—2020年内8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 [目的]探索“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演化特征,揭示其分异规律,为研究区土地资源整合和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1985—2020年内8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及转移矩阵等方法,从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度和空间转移3个方面全面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及分异规律。[结果](1)1985—2020年“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除北方防沙带草地面积增加20618.03 km^(2)外,其他四大屏障区均有所减少,其中东北森林带草地面积减少最多,为18031.03 km^(2);五大生态屏障区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北方防沙带增加面积最多,为7280.79 km^(2);东北森林带生态用地显著减少、非生态用地显著增加,这与生态屏障区的发展要求相违背。(2)1985—2020年“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中南方丘陵山地带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最高(平均综合动态度为24.27%),变化速率差异最大(综合动态度极差为31.23%);除东北森林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下降外,其他屏障区均呈上升状态。(3)1985—2020年“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转化程度都有所增强,其中增强较为显著的为川滇—黄土高原屏障和北方防沙带,分别上升3.89%,3.82%。各屏障区主要转化地类为耕地和草地,未利用地在北方防沙带和青藏高原生态屏障转化中也占有较大比例。[结论]1985—2020年“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呈不均衡演化特征,应因地制宜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进一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屏障区 土地利用变化 转移矩阵 动态度 时空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淮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赛艳 张永江 +2 位作者 解阳阳 张钦 席海潮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52-59,96,共9页
【目的】研究淮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预测淮河流域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实现流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方法】基于淮河流域1990—2020年共7期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淮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 【目的】研究淮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预测淮河流域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实现流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方法】基于淮河流域1990—2020年共7期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淮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基于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CA-Markov)模型模拟淮河流域2010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格局,并在满足一定的精度条件下,预测淮河流域203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结果】(1)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占淮河流域土地利用面积的80%以上,是淮河流域最主要的两种土地利用类型;(2)耕地的减少和建设用地的持续扩张是淮河流域1990—2020年土地利用最为明显的变化特征;(3)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的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的Kappa系数分别为0.937和0.944,模拟精度较高;(4)预测的淮河流域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显示:耕地的减少和建设用地的扩张仍然是主要趋势,但二者变化幅度放缓,林地和草地的变化不显著,水域面积继续增加。【结论】淮河流域建设用地大幅度扩张以及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应引起重视,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的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可为流域未来土地利用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CA-Markov模型 转移矩阵 Kappa系数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昌市近2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国霞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79-184,共6页
为探究金昌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系统分析了金昌市近20年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特征和各时期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状况。结果表明,金昌市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未利用地、草地和耕地为主,具... 为探究金昌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系统分析了金昌市近20年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特征和各时期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状况。结果表明,金昌市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未利用地、草地和耕地为主,具体面积为未利用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林地>水域,草地和林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南部及北部荒漠草原区,耕地主要分布于中部平原区及双湾镇南部,建设用地集中分布于宁远堡镇城区,水域呈点状化零星分布于南部地区。近20年,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水域面积分别增加13300、10900、2500、400 hm2,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减少1800、23300 hm2。土地利用转化主要集中在新城子镇、东寨镇、六坝乡及焦家庄北部地区,主要表现为草地向未利用地、耕地的转化以及耕地向未利用地的转化,西南部的皇城镇转化率较低,北部的红沙岗和双湾镇主要为未利用地。受到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较为活跃,主要表现为未利用地和草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中部工业发达,人类活动较强,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呈点状不连续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转移矩阵 金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2年甘南州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翠霞 颉继珍 +1 位作者 包琼 雷元奇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19-25,共7页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可为国土空间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基于1990、2000、2010、2022年甘南州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了甘南州的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可为国土空间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基于1990、2000、2010、2022年甘南州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了甘南州的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情况。结果表明:1)甘南州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林地次之,两种土地利用类型占甘南州总面积的94.84%;2)1990-2022年甘南州林地、水域、雪/冰、荒地、不透水面总体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103226.67hm^(2)、3555.72hm^(2)、254.61hm^(2)、2646.18hm^(2)和353.97hm^(2);农田、灌丛、草地和湿地总体呈减少趋势,分别减少22309.47hm^(2)、34404.66hm^(2)和46829.34hm^(2);3)1990-2022年甘南州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0.60%,且在1990-2000年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最大,为0.32%;4)1990-2022年甘南州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分别为202.9812、203.0783、202.9245和202.3178,其土地利用水平呈“增加-减少-减少”的趋势;5)1990-2022年,林地转入面积最大,面积为124098.30hm^(2);草地转出最多,面积为139700.61hm;林地净转入最多,面积为103226.67hm^(2);草地净转出面积最大,为4682.34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甘南州 转移矩阵 土地利用程度 动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土资源演变的三峡移民影响区生态碳储量变化特征研究:以重庆市开州区为例
11
作者 林诗彦 姚欣辰 +2 位作者 毛裕庆 曾春芬 苏成林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4-186,共13页
【目的】实现“双碳”目标、践行“两山”理论是新时代生态低碳发展的根本原则。而人类活动强扰动区域水土资源的演变对生态系统碳排放与碳储存的影响尚不明晰。【方法】以三峡库区城镇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渝东北开州区为研究区,运用回归... 【目的】实现“双碳”目标、践行“两山”理论是新时代生态低碳发展的根本原则。而人类活动强扰动区域水土资源的演变对生态系统碳排放与碳储存的影响尚不明晰。【方法】以三峡库区城镇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渝东北开州区为研究区,运用回归趋势法分析重庆市开州区植被覆盖的稳定性特征,基于InVest模型固碳模块分析开州区碳储量的变化,分析研究区植被覆盖的演化趋势、碳储量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效益随上述情况的变化趋势。【结果】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和林地,达到开州区面积的75%以上。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整体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趋势。20 a间,研究区内碳储量增加量主要来源于草地向林地的转变共68.11 Gg、草地向耕地的转变共49.21 Gg,而非建设用地向建设用地转换、非水域转为水域造成碳减少共269.78 Gg。【结论】水土资源的演变较大程度影响了碳储量的变化,且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呈明显正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水土资源演变和碳库变化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InVest模型 碳储量 时空分布 植被覆盖变化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三峡移民影响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洋淀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9
12
作者 刘丰 刘静玲 +1 位作者 张婷 陈秋颖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68-1875,共8页
土地利用变化对明晰和诊断人类活动对湖泊水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白洋淀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遥感影像解译、马尔柯夫转移矩阵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揭示了白洋淀1987—200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白洋淀水... 土地利用变化对明晰和诊断人类活动对湖泊水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白洋淀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遥感影像解译、马尔柯夫转移矩阵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揭示了白洋淀1987—200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白洋淀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白洋淀土地利用类型以苇地、耕地和水域为主,占总面积比例分别为45.66%~52.62%,17.92%~29.82%和11.31%~18.52%;1987~1999年间耕地向苇地和水域转变,转移概率分别为12.84%和7.2%;1999—2007年间水域转化为耕地和林地,转移概率分别为12.76%和6.37%,苇地转化为耕地和建筑用地,转移概率分别为3.03%和2.31%;1987—2007年间干草地和水域的面积分别减少24.06 km2和19.92 km2,耕地、建筑用地和苇地的面积分别增加20.98 km2、9.94 km2和9.67 km2,变化趋势主要是由干草地和水域向耕地、建筑用地和苇地的转变;除干草地与BOD5的相关系数为-0.711,P=0.048外,其他各土地利用类型与水质指标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该研究为在流域尺度下揭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对白洋淀水环境的影响奠定基础,并为制定该流域水环境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土地利用变化 马尔科夫转移矩阵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黄晓园 区智 +2 位作者 彭建松 王红菘 张卓亚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7-32,38,共7页
基于2006年和2016年丘北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对普者黑自然保护区2006-2016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各地类在10年间均向其他用地类型进... 基于2006年和2016年丘北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对普者黑自然保护区2006-2016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各地类在10年间均向其他用地类型进行相互转化,按各地类变化面积排序为:农用地>有林地>灌木林地>水域>未成林地>宜林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非林地>苗圃地>疏林地;按各地类面积增加排序为:有林地>灌木林地>建设用地>疏林地>无立木林地>非林地>水域>未利用地>未成林地>宜林地>农用地.研究区主要以农用地、有林地、 灌木林地、 水域和建设用地为优势景观;这几类景观斑块分布相对分散,切割程度和破碎化程度增加.在景观尺度方面,景观斑块总体呈现出多样化、 破碎度、 形态复杂化;不同类型景观的团聚程度、 延展性和连通性减弱,分布离散性增强,呈现出非均衡性、 异质性趋势变化的景观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 土地类型 景观格局 转移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转移矩阵的疏勒河中游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云亮 曾建军 +2 位作者 胡想全 孙栋元 宋增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34-39,共6页
为了分析疏勒河流域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以疏勒河中游为研究区,利用1980,2000年和2013年多期遥感影像数据和地形图,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以及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获得疏勒河中游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对疏勒河流... 为了分析疏勒河流域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以疏勒河中游为研究区,利用1980,2000年和2013年多期遥感影像数据和地形图,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以及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获得疏勒河中游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对疏勒河流域近34 a来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近34 a来,疏勒河中游内未利用土地分布最广,其次是草地和耕地,再次是林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水域,仅占研究区不到4%的面积;(2)近34 a来疏勒河中游地区耕地大面积增加,水域面积急剧减少;(3)疏勒河中游区各景观类型的变化强度和变化方向各有不同,生态功能呈退化的趋势;纯自然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的变化强度在近年来有所上升,人类活动的影响强度呈加强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土地利用变化 转移矩阵 疏勒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小浪底水库蓄水前后库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道峰 郝芳华 +1 位作者 刘昌明 郭乔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2期5-8,46,共5页
选取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周 1993年和 2 0 0 0年 TM遥感影像进行土地覆被变化分析 ,绘制出蓄水前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计算出土地覆被变化的转移矩阵和景观结构的控制指标 ,分别从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景观结构特征及土地变化过程等方面进行... 选取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周 1993年和 2 0 0 0年 TM遥感影像进行土地覆被变化分析 ,绘制出蓄水前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计算出土地覆被变化的转移矩阵和景观结构的控制指标 ,分别从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景观结构特征及土地变化过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小浪底水库的施工和蓄水对库周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空间景观结构的改变没有太大影响 ;由于林地向耕地和其它土地覆被类型转变 ,使得 1993~ 2 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被 黄河小浪底水库 生态环境建设 空间景观结构 土地利用 蓄水 水利枢纽工程 库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的县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郑长春 王秀珍 +1 位作者 朱蕾 牟昆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7396-7399,共4页
根据1991、2003年2期TM遥感资料,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得到浙江省淳安县1991~2003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变化速度,结果表明:12年间,淳安县耕地面积与建设... 根据1991、2003年2期TM遥感资料,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得到浙江省淳安县1991~2003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变化速度,结果表明:12年间,淳安县耕地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林地与水域面积减少,年均变化率为0.57%,区域土地利用总动态度为2.59%。土地变化格局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增长、城市化与经济的发展及农业结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淳安县 RS 土地利用 转移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丹江口水库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李小根 段小芳 +3 位作者 付景保 李思瑶 邓梦莹 张子政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0-98,共9页
以丹江口水库所属的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淅川县为研究区域,以2000年、2010年、2020年为研究时间节点,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全球地表覆盖数据为基础,在ArcGIS平台的支持下,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并引入土地利用动态度... 以丹江口水库所属的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淅川县为研究区域,以2000年、2010年、2020年为研究时间节点,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全球地表覆盖数据为基础,在ArcGIS平台的支持下,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并引入土地利用动态度、开发度、耗减度等指数,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其土地利用/覆被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土地覆被类型主要为水体,其次为林地、耕地、草地、人造地表、湿地、未利用地;水体面积在2000年、2010年、2020年占比分别为5.61%、8.66%、12.88%,20年来,水体的面积变化波动最大,2020年水体面积较2000年的增加了428.56 km^(2),人造地表的面积增加了86.91 km^(2),其他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均在减少;水体的土地利用开发度最高,处于快速发展期,丹江口大坝的加高工程是引起水体这一土地覆被类型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掌握丹江口水库周边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空间分布变化规律,有利于其土地规划与水土资源保护等工作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水库 GIS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S的地下水位埋深与土地盐渍化时空动态变化关系研究——以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文勇 高佩玲 +2 位作者 郎新珠 陈飞 刘现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7-161,166,共6页
分析研究盐渍地产生原因、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趋势,将为优化配置水资源,改善农田土地利用现状,改良盐渍化土地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作为研究区,利用ERDAS对该区2002年10月、2006年10月、2009年10月和2003年4月Landsat ... 分析研究盐渍地产生原因、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趋势,将为优化配置水资源,改善农田土地利用现状,改良盐渍化土地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作为研究区,利用ERDAS对该区2002年10月、2006年10月、2009年10月和2003年4月Landsat 5卫星TM遥感影像进行处理,提取盐渍地等相关土地利用信息;采用ArcGIS生成2002-2006年、2006-2009年及2002年10月至2003年4月土地类型转移矩阵,分析该区盐渍地的来源、去向、变化速率和产生原因;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对研究区2000-2009年及2009年播种期前后地下水位埋深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该区埋深时空变化规律;利用ArcGIS邻域统计和分类区统计分析方法对该区埋深和盐渍地时空分布进行联合分析,研究该区盐渍地变化趋势和主导因素。结果表明:该研究区盐渍地时空分布年度、季节差异明显,全县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大部分地区埋深2m左右,极少量地区年均最大埋深达到5m。盐渍地多分布在相对浅埋区或埋深变化波动性较强地区,埋深是该区控制盐渍地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地 地下水位 转移矩阵 时空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辽河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何俊仕 王志新 +1 位作者 付玉娟 高振东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66-69,73,共5页
以西辽河平原区为研究区,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基于Landsat卫星TM/ETM+遥感影像与全国土地分类系统,结合通辽市1∶50 000地形图与实地调研数据,借助人机交互的人工目视解译法分别编制出1995年、2005年和2014年三期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图... 以西辽河平原区为研究区,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基于Landsat卫星TM/ETM+遥感影像与全国土地分类系统,结合通辽市1∶50 000地形图与实地调研数据,借助人机交互的人工目视解译法分别编制出1995年、2005年和2014年三期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图,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与转移矩阵对西辽河平原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自然、人文等驱动因素对土地利用/覆被的影响。结果表明:19 a间,水域、林地与未利用土地发生了大面积的缩减,而建设用地与耕地面积则在大幅增加,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辽河平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动态度 转移矩阵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移矩阵和信息熵的地类变化分析——以钟山风景区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温小荣 蒋丽秀 +4 位作者 薛冬冬 林国忠 谢小杰 郑勇 佘光辉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4年第1期40-44,51,共6页
基于南京市钟山风景区1987—2002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采用转移矩阵和地统计方法综合分析其地类变化。结果表明:1987—2002年,钟山风景区针叶林和非林地减少,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地增加;600 m幅度下的钟山风景区地类信息熵值空间格局... 基于南京市钟山风景区1987—2002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采用转移矩阵和地统计方法综合分析其地类变化。结果表明:1987—2002年,钟山风景区针叶林和非林地减少,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地增加;600 m幅度下的钟山风景区地类信息熵值空间格局层次感较强,1987年钟山风景区地类景观按信息熵值可分为高值区和低值区2个区域,其中高值区域主要分布于明孝陵景区、中山陵景区的中部,低值区域主要集中在自然景观区和山岳景观区;2002年钟山风景区地类景观按信息熵值可分为3个较高值区域和1个较低值区域,高值区域分布于明孝陵景区、中山陵景区的中部以及自然景区北部,低值区域位于自然风景区南部;1987—2002年,研究区地类信息熵低值区域在减少,高值区域在增加,但总体呈上升的变化趋势,一定程度说明土地利用结构向多样性发展,均衡性越来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山风景区 地类变化 转移矩阵 信息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