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8周有氧运动对单纯性肥胖患者运动后收缩压恢复、体成分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常颖 陈磊 朱荣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65-70,共6页
目的:观察8周有氧运动干预对单纯性肥胖患者运动后收缩压恢复(PESBPR)、体成分以及运动能力的影响,并探讨PESBPR与体成分、运动能力的关系。方法:63名肥胖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组(n=35)和对照组(n=28),运动组进行为期8周的有氧运动,对照组... 目的:观察8周有氧运动干预对单纯性肥胖患者运动后收缩压恢复(PESBPR)、体成分以及运动能力的影响,并探讨PESBPR与体成分、运动能力的关系。方法:63名肥胖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组(n=35)和对照组(n=28),运动组进行为期8周的有氧运动,对照组保持日常生活习惯。实验前、后双能X-线吸收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定体成分,包括脂肪重量(fat mass,FM)、去脂体重(fat-free mass,FFM)和体脂百分比(percentage of body fat,BF%);利用症状限制性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测试PESBPR和运动能力,PESBPR定义为运动实验后第3min的收缩压与运动后第1min收缩压的比值(即第3min收缩压恢复比,rSBPR),运动能力包括最大耗氧量(VO2max)、最大功率(MP)和力竭时间(ET)。结果:偏相关分析显示,rSBPR与BF%正相关(r=0.412,P<0.01),与VO2max、MP和ET均呈负相关(分别为r=-0.475,P<0.01;r=-0.366,P<0.01;r=-0.308,P<0.01)。8周实验后,运动组体重(P<0.05)、BMI(P<0.05)、FM(P<0.01)、BF%(P<0.01)、安静SBP(P<0.05)、SBPmax(P<0.01)、rSBPR(P<0.05)和PESBPR延迟发生率(P<0.01)降低,VO2max(P<0.05)、最大功率(P<0.05)和力竭时间(P<0.01)升高;对照组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均为P>0.05)。运动组实验前、后rSBPR变化与BF%变化呈正相关(r=0.315,P<0.01),与VO2max的变化呈负相关(r=-0.338,P<0.01)。结论:1)rSBPR与BF%正相关,与运动能力负相关,rSBPR可能是肥胖患者可调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2)8周有氧运动可显著改善肥胖患者体成分,提高有氧运动能力,下调rSBPR及PESBPR延迟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氧运动 肥胖 运动后收缩压恢复 第3分钟收缩压恢复比 运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蛋白尿程度与振动感觉阈值的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沈娟 刘芳 +5 位作者 曾辉 于杰 李青 张锋 包玉倩 贾伟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1-256,共6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ary albumin creatinine ratio,UACR)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振动感觉阈值(vibration perception threshold,VPT)的相关性。方法测定538例2型糖尿病门诊患者的UACR和VPT,根据UACR分为无蛋白尿组(N...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ary albumin creatinine ratio,UACR)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振动感觉阈值(vibration perception threshold,VPT)的相关性。方法测定538例2型糖尿病门诊患者的UACR和VPT,根据UACR分为无蛋白尿组(NA,n=395)、微量蛋白尿组(MA,n=110)和大量蛋白尿组(OA,n=33)。比较3组的基本情况、血糖、肾功能及VPT,分析UACR的影响因素。结果 3组在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glycolated hemoglobin,HbA1c)、糖化血清白蛋白(glycolated serum albumin,GA)、血尿素氮、血肌酐、UACR和VPT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A、MA、OA组中VPT异常者分别占14.18%、25.45%、48.48%(两两比较,P均<0.05)。UACR与年龄、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HbA1c、GA、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PPG)、血尿素氮、血肌酐和VPT呈正相关(P均<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r=0.152,P=0.001)、收缩压(r=0.072,P=0.011)是UACR的独立影响因素。不同糖尿病病程的亚组分析显示UACR、VP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肾病和VPT异常的比例也逐渐升高。结论糖尿病病程、收缩压是UACR的独立影响因素;随着蛋白尿程度加重,合并VPT异常的发生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振动觉阈值 2型糖尿病 糖尿病病程 收缩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后收缩压恢复与单纯性肥胖(超重)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陈磊 施曼莉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4-139,共6页
分析运动后收缩压恢复(PSBPR)与单纯性肥胖(超重)的关系,探索PSBPR延迟作为肥胖(超重)患者新的调控标志物的可行性。将169名志愿者按照身体质量指数(BMI)分为肥胖(超重)组(BMI≥24 kg/m2,n=91名)和正常体重组(18 kg/m2≤BMI<24 kg/m2... 分析运动后收缩压恢复(PSBPR)与单纯性肥胖(超重)的关系,探索PSBPR延迟作为肥胖(超重)患者新的调控标志物的可行性。将169名志愿者按照身体质量指数(BMI)分为肥胖(超重)组(BMI≥24 kg/m2,n=91名)和正常体重组(18 kg/m2≤BMI<24 kg/m2,n=78名)。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一次递增负荷功率车实验,分别测定运动前安静时、运动中以及运动后恢复期的收缩压,以运动后第3分钟的收缩压与运动后第1分钟收缩压的比值(第3分钟收缩压恢复比,rSBPR)超过1.0作为PSBPR延迟的指标。比较两组rSBPR和PSBPR延迟发生率的差别并分析肥胖指数(体脂百分比、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腰围身高比(WSR))与rSBPR的相关性。结果:肥胖(超重)组rSBPR(男:0.97±0.03;女:0.95±0.05)高于正常体重组(男:0.79±0.02;女:0.80±0.04)(均为P<0.01);肥胖(超重)组PSBPR延迟发生率(男:16.0%;女:23.4%)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男:2.7%;女:4.3%)(均为P<0.01);肥胖(超重)的男性和女性发生PSBPR延迟的危险性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8.0倍和4.6倍。相关分析显示,肥胖(超重)组男性体脂百分数、BMI与rSBPR相关系数分别为0.381(P<0.01)和0.316(P<0.01),肥胖(超重)组女性WSR与rSBPR相关系数为0.402(P<0.01),正常体重组男性体脂百分数、BMI与rSBPR相关系数分别为0.436(P<0.01)和0.310(P<0.01)。结果表明:PSBPR延迟可能是肥胖(超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生理学 收缩压恢复 肥胖 超重 肥胖指数 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压常数的取值范围及其与压力比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景锡 祝国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59-361,共3页
根据准线性弹性腔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血压常数k值的取值范围在1/4~1/2之间。k的取值取决于血压测量部位的压力比α以(α=Ps/Pd)。由于压力比α随测量部位而变化,因此血压常数也随之变化。测量位置距主动脉瓣越远,... 根据准线性弹性腔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血压常数k值的取值范围在1/4~1/2之间。k的取值取决于血压测量部位的压力比α以(α=Ps/Pd)。由于压力比α随测量部位而变化,因此血压常数也随之变化。测量位置距主动脉瓣越远,血压常数越小,且k值不是唯一的,对于主动脉,血压常数为0.46±0.03,接近1/2,对于肱动脉,k值为0.40±0.02,对于手指动脉,k植为0.34±0.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常数 收缩压 舒张压 压力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人运动后收缩压恢复延迟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牛进平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56,共5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运动后收缩压恢复(PSBPR)延迟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175名中老年人自愿参加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一次递增负荷功率车实验,分别测定运动前安静时、运动中以及运动后恢复期的收缩压,以运动后第3 min的收缩压...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运动后收缩压恢复(PSBPR)延迟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175名中老年人自愿参加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一次递增负荷功率车实验,分别测定运动前安静时、运动中以及运动后恢复期的收缩压,以运动后第3 min的收缩压与运动后第1min收缩压的比值超过1.0作为PSBPR延迟的指标,将受试者分为PSBPR正常组和PSBPR延迟组,比较两组心血管危险因素异常及危险因素聚集检出率的差异并对PSBPR延迟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缺乏体力活动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异常以及危险因素聚集检出率在PSBPR延迟组明显高于PSBPR正常组,且PSBPR延迟组超过半数的人发生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相关分析显示,肥胖、年龄、缺乏体力活动、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吸烟、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是PSBPR延迟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调整性别、年龄、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不可改变因素后,PSBPR延迟与缺乏体力活动、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肥胖、吸烟和糖尿病显著相关。结论:PSBPR延迟可能是中老年人可调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收缩压恢复 心血管危险因素 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压测量与血压变异性评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李谟然 施洁莹 张毅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2023年第7期26-31,共6页
随着人们对血压认识的不断深入,连续动态的无创血压测量被认为更能反映患者血压的真实水平。血压的测量评估亦由单一的诊室血压测量逐渐转向血压的动态评估。本文回顾了血压测量的数百年发展历史,并简要介绍了目前不同的血压测量方法,... 随着人们对血压认识的不断深入,连续动态的无创血压测量被认为更能反映患者血压的真实水平。血压的测量评估亦由单一的诊室血压测量逐渐转向血压的动态评估。本文回顾了血压测量的数百年发展历史,并简要介绍了目前不同的血压测量方法,分析其优劣及临床价值。同时,汇总并评价了各种血压测量方法中的血压相关指标在疾病风险预测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及其相关指标,综述其与临床事件的相关性及其干预措施。最后,本文总结了血压测量的现状与发展,并对其与BPV评估的未来趋势和所面临的问题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测量 血压变异性 血压评估指标 血压达标时间比 累计收缩压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