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5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drocarbon Reservoir Model of Glutenite in the Fourth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Northern Dongying Depression
1
作者 Hui Liu~(1,2),Yingchang Cao~3,Yanzhong Wang~3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 China. 2.School of Energy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3.Faculty of Geo-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Dongying 257061,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36-137,共2页
The glutenite in the fourth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Es^4) in northern Dongying depression straightforwardly penetrated into the muddy bathyal -abyss facies.The conditions of reservoir is very superior:(1) the hig... The glutenite in the fourth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Es^4) in northern Dongying depression straightforwardly penetrated into the muddy bathyal -abyss facies.The conditions of reservoir is very superior:(1) the high quality thick bedded oil source rock is developed very well in the Lijin sag and Minfeng sag of the study area,and it has the higher capability of generating hydrocarbon;(2)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UTENITE HYDROCARBON reservoir formation NORtheRN Dongying depression FOURTH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古近系沙四段湖相白云岩测井识别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心玲 荣焕青 +2 位作者 杨伟 张再昌 漆智先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3,共11页
湖相白云岩储层岩石组分复杂、结构多样,利用测井资料对白云岩岩性进行识别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决传统测井方法工作量大和识别精度低等问题,提出利用蛛网图-交会图-主成分分析法融合的方法,构建岩性敏感因子交会图,开展湖相白云岩岩性... 湖相白云岩储层岩石组分复杂、结构多样,利用测井资料对白云岩岩性进行识别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决传统测井方法工作量大和识别精度低等问题,提出利用蛛网图-交会图-主成分分析法融合的方法,构建岩性敏感因子交会图,开展湖相白云岩岩性综合识别。研究结果表明:①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古近系沙四段主要由颗粒云岩、微晶云岩、泥晶云岩、砂岩和页岩等组成,其中,颗粒云岩、微晶云岩和页岩为主要岩石类型。②优选6类特征参数分析不同岩石类型蛛网图和交会图的差异,其中,GR和AC可有效区分颗粒云岩,SP对砂岩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在蛛网图与交会图的识别成果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测井参数进行标准化处理,构建出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0.75%的主成分F1和F2,建立岩性判别模型,综合识别岩性。③通过产能与取心井验证,岩性识别准确度高达85.4%,明确研究区颗粒云岩在西部以SW—NE走向呈条带状分布,向南部和北部过渡为微晶云岩和泥晶云岩,东部则以不规则分布的砂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白云岩 岩性测井识别 蛛网图 主成分分析法 沙四段 古近系 八面河地区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沙一段湖相页岩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及主控因素
3
作者 李国永 刘小平 +6 位作者 马乾 李聪 孟令箭 王建伟 高永亮 庄东志 邹娟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2,共12页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沙一段湖相页岩发育,是重要的页岩油富集层系。为弄清沙一段页岩孔隙发育特征并定量表征页岩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指导页岩油勘探选区,利用全岩X-衍射、总有机碳、岩石热解、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以及恒速压汞...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沙一段湖相页岩发育,是重要的页岩油富集层系。为弄清沙一段页岩孔隙发育特征并定量表征页岩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指导页岩油勘探选区,利用全岩X-衍射、总有机碳、岩石热解、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以及恒速压汞等实验技术,结合分形理论,分析了南堡凹陷沙一段页岩储层样品的矿物成分、地球化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等。研究表明:①南堡凹陷沙一段主要发育长英质页岩和混合质页岩,孔隙类型多样,以狭缝状、平行板状及锥状孔隙为主;②沙一段页岩孔径分布范围较大,主要发育介孔与宏孔,孔隙与喉道分选差异性大;③沙一段页岩孔隙结构分形维数D1与D2变化范围分别为2.731~2.909与2.390~2.671,平均值分别为2.792与2.519,孔隙结构复杂性和非均质性明显,介孔较宏孔孔隙结构更为复杂;④总有机碳含量、热演化程度及长英质矿物含量的增加有利于介孔发育,并增强介孔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宏孔发育及其非均质性则随着长英质矿物及碳酸盐质矿物含量增加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页岩 孔隙结构 分形特征 沙一段 南堡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邮-金湖凹陷古近系阜宁组细粒混积岩沉积环境
4
作者 朱筱敏 李维 +3 位作者 王晓琳 叶蕾 董艳蕾 张琴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5-996,共12页
苏北盆地高邮—金湖凹陷古近系阜宁组二段(阜二段)不仅是主力烃源岩层,而且发育成分复杂的细粒混积岩,现已成为陆相湖盆非常规油气勘探重点层段。细粒混积岩沉积环境研究对于其形成过程、岩相特征及甜点区段预测均有重要作用。基于全岩... 苏北盆地高邮—金湖凹陷古近系阜宁组二段(阜二段)不仅是主力烃源岩层,而且发育成分复杂的细粒混积岩,现已成为陆相湖盆非常规油气勘探重点层段。细粒混积岩沉积环境研究对于其形成过程、岩相特征及甜点区段预测均有重要作用。基于全岩X衍射、黏土X衍射、微量元素和TOC分析成果恢复确认阜二段整体处于非硫化缺氧水体环境;5个特殊岩性层段依次表现为:“山字形层段”沉积时期气候整体干旱,“四尖峰—七尖峰层段”沉积时期气候变得相对湿润,“王八盖层段”沉积时期气候相对湿润且稳定,“泥脖子层段”沉积时期气候较其他层段明显湿润;“山字形至王八盖层段”沉积时期湖平面整体较低、波动强烈、逐渐上升,“泥脖子层段”沉积时期发生了大规模湖侵;阜二段水体咸化,古盐度均大于10‰,垂向可分2段:“山字形—四尖峰层段”形成于咸水至超咸水环境,“七尖峰—王八盖—泥脖子层段”形成于半咸水至咸水环境。受古气候控制的半咸水环境是形成细粒混积岩的基本环境要素,进而建立了早期偏干旱和晚期偏湿润气候的混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混积岩 沉积环境 混合沉积模式 阜宁组二段 古近系 高邮—金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凹陷西洼古近系和新近系油气成藏差异对比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志峰 朱小二 +4 位作者 柳广弟 王祥 李泽坤 吴璇 梁禹洋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9,共12页
通过对渤中凹陷西洼的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油源对比、油气充注史和断裂体系的分析,结合其构造演化史和控藏断层活动史,分析了其古近系和新近系油藏的油气来源、成藏时间以及不同类型断层的油气输导作用等。研究结果表明:①渤中凹陷西... 通过对渤中凹陷西洼的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油源对比、油气充注史和断裂体系的分析,结合其构造演化史和控藏断层活动史,分析了其古近系和新近系油藏的油气来源、成藏时间以及不同类型断层的油气输导作用等。研究结果表明:①渤中凹陷西洼的古近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北部陡坡带的东二段和东三段,而新近系油气藏在北部陡坡带、西部缓坡带和中央构造带的浅层馆陶组与明化镇组均有分布,中央构造带和西部缓坡带的新近系油气储量明显高于北部陡坡带。②渤中西洼油藏的主力烃源岩为沙一段、沙三段,而东三段烃源岩对北部陡坡带的油藏也有一定贡献,研究区存在3期油气成藏事件,其中第2期(10~5 Ma)和第3期(5 Ma~至今)占主导,沙河街组烃源岩在第1次大量生排烃期(30~20 Ma)生成的油气目前尚未发现。③研究区断层的断穿层位和形成时间对深浅层油气的差异富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浅层新近系油藏主要受控于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沟通浅—中—深层的通源断层,沙河街组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通过多条长期活动性的断裂等输导体系进行运移;古近系东营组油藏主要受控于仅断至东营组的断裂体系,其油气主要来源于下伏沙河街组烃源岩和东营组三段烃源岩;深层沙河街组可能发育自生自储型油气藏,暂未获得勘探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源断层 盆地模拟 成藏期次 流体包裹体 油源对比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沙河街组烃源岩 新近系 古近系 渤中西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粒沉积岩优质储集层发育主控因素分析:以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林兴悦 朱筱敏 +1 位作者 王晓琳 张美洲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71,共17页
为了深化对湖相细粒沉积岩储集层的认识,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Es3L)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物性分析和测井曲线,揭示了储集层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基于矿物组成、沉积... 为了深化对湖相细粒沉积岩储集层的认识,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Es3L)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物性分析和测井曲线,揭示了储集层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基于矿物组成、沉积构造和有机质含量,将渤南洼陷Es3L细粒沉积岩划分为6类岩相:富有机质纹层状灰质细粒混积岩(LF1)、富有机质纹层状长英质细粒碳酸盐岩(LF2)、富有机质层状灰质细粒混积岩(LF3)、富有机质层状/块状长英质细粒碳酸盐岩(LF4)、富有机质层状含长英细粒碳酸盐岩(LF5)、含有机质块状含长英细粒碳酸盐岩(LF6)。储集层的主要储集空间为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和层间微裂缝,储集层孔隙度主要介于0.67%~5.56%之间(平均值为4.93%),渗透率主要介于(0.02~4.87)×10^(-3)μm^(2)之间(平均值为0.59×10^(-3)μm^(2))。渤南洼陷Es3L细粒沉积岩储集层分布的主控因素包括岩相、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有机质热演化。渤南洼陷Es3L的中下部的陆源输入水平低、水体盐度大、水体分层性强,主要发育岩相LF2和LF4,容易发育Ⅰ类和Ⅱ类优质储集层。渤南洼陷Es3L细粒沉积岩储集层处于中成岩A阶段,黏土矿物转化作用、溶蚀作用、重结晶和白云石化以及有机质热演化产生次生孔缝,改善了储集层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南洼陷 沙三下亚段 湖相细粒沉积岩 优质储集层 主控因素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盆浅水三角洲河道砂体定量表征与控制因素探究及霸县凹陷实例
7
作者 谢爽慧 朱筱敏 +1 位作者 叶蕾 黄捍东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6-467,共22页
浅水三角洲是含油气盆地中的重要储集层,河道砂体定量表征是高效勘探开发油气资源的基础。本研究定量测量9个现代三角洲的分支河道形态学参数,提出基于分支河道形态学差异可将三角洲分为伸长状、枝状与网状3类,供给沉积物粒度细、低砂... 浅水三角洲是含油气盆地中的重要储集层,河道砂体定量表征是高效勘探开发油气资源的基础。本研究定量测量9个现代三角洲的分支河道形态学参数,提出基于分支河道形态学差异可将三角洲分为伸长状、枝状与网状3类,供给沉积物粒度细、低砂地比利于伸长状分支河道形成,供给沉积物粒度中等、砂地比中等、高河流流量利于形成枝状分支河道,供给沉积物粒度相对粗、砂地比高、相对低河流流量利于网状分支河道形成。浅水湖盆背景下形成的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沙河街组一段(简称“沙一段”)浅水三角洲平原砂地比中等(0.34)、河流流量最强,形成枝状分支河道;内前缘砂地比高(0.51)、河流流量较平原降低,形成网状分支河道。调研7个不同构造背景与供源体系的野外露头,挖掘其定量参数,数据表明供源体系与盆地类型控制河道规模,断陷湖盆扇三角洲分支河道规模最小,坳陷湖盆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分支河道砂体规模最大,分支河道与水下分支河道的厚度与宽度之间呈指数关系,由于外前缘水动力更为复杂,形成的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宽深比较平原、内前缘分支河道范围更广;应用该定量关系得出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沙一段浅水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宽度介于35.5~218.8 m之间,内前缘分支河道宽度介于25.1~138.1 m之间,外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宽度介于46.7~235.7 m之间,未受到湖浪等改造而呈现“席状化”的表现。期望以现代沉积和野外露头为基础,建立可适用于地下沉积区定量表征的三角洲河道砂体发育模型,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沉积特征 定量表征 控制因素 霸县凹陷 沙河街组 沙一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北次凹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一亚段页岩含油性控制因素与页岩油富集模式
8
作者 游祖辉 赵建华 +7 位作者 蒲秀刚 刘可禹 张伟 王志昊 时战楠 韩文中 官全胜 王纪扬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3-461,共19页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北次凹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页岩油展现了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通过开展系统的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XRD)、高压压汞、总有机碳含量(TOC)以及岩石热解等实验分析,探讨了页岩油富集的地质...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北次凹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页岩油展现了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通过开展系统的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XRD)、高压压汞、总有机碳含量(TOC)以及岩石热解等实验分析,探讨了页岩油富集的地质条件及控制因素。研究表明:①歧北次凹沙三段一亚段主要发育纹层状中粒灰云质页岩、纹层状细粒混合质页岩、层状细粒混合质泥岩、层状中粒混合质泥岩、层状粗粒长英质泥岩和块状中粒混合质泥岩6种典型岩相。②泥/页岩TOC介于0.23%~2.57%,有机质类型以Ⅱ_(1)型-Ⅲ型为主,沙三段一亚段页岩最高热解峰温(T_(max))介于435~463℃,整体处于成熟阶段。③主要发育颗粒间孔、晶体间孔、黏土矿片间孔、粒内溶蚀孔、有机质孔和微裂缝6种类型的储集空间。页岩油主要赋存于小孔喉的黏土矿片间孔、溶蚀孔和大孔喉的晶体间孔、微裂缝中。④有机质含量、有机质类型、储层类型和沉积构造耦合构成的微观“源-储”组合是歧北次凹沙三段一亚段页岩油富集的主控因素。⑤纹层状中粒灰云质页岩、纹层状细粒混合质页岩和层状细粒混合质泥岩具备良好的源-储组合关系,是研究区页岩油富集的有利岩相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类型 微观“源-储”组合 页岩油 沙河街组三段一亚段 歧北次凹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东部沙三段煤成油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
9
作者 于雪峰 于福生 +1 位作者 郭强 黄双泉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4,共9页
针对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三段高含蜡原油成因与来源不明、勘探潜力认识不清等问题。通过综合分析东部凹陷沙三上亚段成煤环境、煤系地层烃源岩指标及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剖析源储配置与生烃潜力,明确了煤成油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东部... 针对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三段高含蜡原油成因与来源不明、勘探潜力认识不清等问题。通过综合分析东部凹陷沙三上亚段成煤环境、煤系地层烃源岩指标及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剖析源储配置与生烃潜力,明确了煤成油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东部凹陷沙三上亚段为断—坳转换期,构造稳定背景下湖盆逐渐淤填,形成大面积的泛滥平原沉积;煤系地层稳定发育,煤系烃源岩富含壳质组与基质镜质体,具有较强的生油能力。聚煤中心煤系烃源岩厚度大、构造变形区裂缝输导体系发育、煤砂近距离直接配置是煤成油富集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东部凹陷沙三上亚段煤系地层能够生油,煤成油总资源量达0.8×108 t,带动了勘探发现,扩展了新的烃源岩层系,对于辽河坳陷乃至渤海湾盆地煤系地层的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油 生物标志物 主控因素 沙三上亚段 东部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深凹区古近系孔二段原油充注特征及成藏模式
10
作者 陈家旭 陈长伟 +5 位作者 刘国全 邹磊落 董晓伟 刘川 杨飞 钟巍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6-146,共11页
随着勘探能力的不断提高,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的勘探思路逐步从正向构造单元转向深凹区,下凹找油正在成为未来勘探趋势。通过对沧东凹陷深凹区古近系孔二段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原油充注时间、充注强度和充注过程进行研究,探讨了沧东凹陷深... 随着勘探能力的不断提高,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的勘探思路逐步从正向构造单元转向深凹区,下凹找油正在成为未来勘探趋势。通过对沧东凹陷深凹区古近系孔二段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原油充注时间、充注强度和充注过程进行研究,探讨了沧东凹陷深凹区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沧东凹陷深凹区孔二段储层原油母质以陆源有机质为主,沉积环境为还原性咸水湖盆,原油来源于孔二段烃源岩。(2)沧东凹陷深凹区孔二段烃源岩的大量生油期为孔一段沉积末期—东营组沉积期,孔二段储层中的原油发生大规模充注的时间为沙河街组沉积期,储层GOI(含油包裹体丰度指数)值多为60%~90%,压力系数为0.99~1.59。(3)沧东凹陷深凹区油气系统具有“地层埋藏速度快、烃源岩生烃时间早、原油充注强度大”的特征,在构造稳定和源储互层的背景下,原油以近源充注为主,利于形成大面积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生烃模拟 流体包裹体 压力预测 源储互层 孔二段 古近系 深凹区 沧东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梁东地区古近系沙三中亚段层序地层划分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曲星宇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6-177,共12页
利用三维地震和测录井资料,对东营凹陷梁东地区古近系沙三中亚段的层序地层特征开展了研究,并对层序内部体系域组成、结构、沉积特征以及空间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东营凹陷梁东地区古近系沙三中亚段内部可划分出高位体系... 利用三维地震和测录井资料,对东营凹陷梁东地区古近系沙三中亚段的层序地层特征开展了研究,并对层序内部体系域组成、结构、沉积特征以及空间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东营凹陷梁东地区古近系沙三中亚段内部可划分出高位体系域(HST)、下降体系域(FSST)、低位体系域(LST)和湖侵体系域(TST),反映其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基准面变化旋回。受沉积物供给和可容纳空间的侧向变化,供源主体位置沙三中亚段发育完整的层序序列。在沉积主体两侧,各体系域的地层厚度逐渐减薄,岸线迁移特征不明显。②研究区FSST沉积相以三角洲前缘为主体,可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微相,也可见少量重力流沉积微相,LST在演化序列上继承了FSST的沉积特征,以三角洲—重力流体系为主,但进一步向盆地方向推进。LST的沉积中心相较FSST西移,显示了LST中沉积体系的远距离推进特征。③研究区F1生长断裂的强烈活动控制了砂体分布,断层上、下盘产生的沉降差异使沉积物供给和可容纳空间均产生了变化,导致各体系域几何形态特征和地层叠置关系沿物源方向发生了变化,断层上盘高沉降、高可容纳空间区域的体系域发育完整,砂地比最大;断层下盘高地势、低沉降、低可容纳空间区域,HST和LST的厚度显著减小,砂地比也相对较小。④研究区HST由厚层暗色泥岩和油页岩构成,可作为良好的烃源岩;LST和FSST的三角洲和重力流砂体是主要储集层;TST形成了广泛的暗色泥岩可作为盖层。沙三中亚段各体系域在垂向上构成了良好的生储盖配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四分体系域 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坝等微相 重力流 可容纳空间 沙河街组三段 古近系 梁东地区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岩倾斜微裂缝对横波衰减影响的实验
12
作者 周庆文 伍东 +5 位作者 蔡明 章成广 陈渊博 林旺 张远君 李治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6-184,共9页
针对灰岩储层微裂缝精细评价难题,基于声传播原理,开展了不同裂缝条件(裂缝倾角、裂缝张开度)下的声波物理实验,建立了灰岩裂缝参数表征模型,定量分析了裂缝倾角、裂缝张开度对横波衰减的影响,并将模型在渤海湾盆地曹妃甸地区古近系沙... 针对灰岩储层微裂缝精细评价难题,基于声传播原理,开展了不同裂缝条件(裂缝倾角、裂缝张开度)下的声波物理实验,建立了灰岩裂缝参数表征模型,定量分析了裂缝倾角、裂缝张开度对横波衰减的影响,并将模型在渤海湾盆地曹妃甸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①灰岩储层微裂缝岩心声波物理实验设计了0,25°,40°,55°和70°等5组不同倾角的人造裂缝岩心;以25μm,50μm,100μm,150μm,200μm,300μm,400μm,500μm和1000μm共9张PET薄膜作为9种不同的裂缝张开度;维持声波频率为250 kHz,对5组岩心分别测量9个裂缝张开度条件下的横波波形,每组实验都连续采集32道波形数据,通过噪声滤除程序对32道波形滤波并叠加得到效果最佳波形信号。②实验结果显示,横波衰减受裂缝影响大,衰减趋势随裂缝张开度增大而减小,衰减系数随着裂缝张开度的增大呈对数规律增大,当裂缝张开度小于等于300μm时,衰减系数的变化更敏感;裂缝张开度相同条件下,裂缝倾角为0~40°时,横波衰减系数随裂缝倾角的增大而减小,而当裂缝倾角大于40°时,衰减系数随裂缝倾角的增大而增大。③基于实验得到裂缝倾角θ分别为0,25°,40°,55°和70°时,衰减系数α与裂缝张开度w的表征模型α=c ln w+b(式中c,b为常数),当θ为0~40°时,常数c逐渐减小,分别为1.9904,1.6133和0.9322;当θ为55°~70°时,常数c逐渐上升,分别为1.3751和1.3801。④利用裂缝参数表征模型计算的渤海湾盆地曹妃甸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裂缝张开度与电成像测井得到的裂缝张开度相对误差为4.57%,平均绝对误差为5.5μm,吻合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实验 横波衰减 裂缝倾角 裂缝张开度 裂缝参数反演模型 阵列声波测井 灰岩 沙河街组一段 曹妃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方法约束的复杂物源示踪——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孔店组-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为例
13
作者 张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9-616,共18页
物源分析对于追溯源-汇过程、明确有利储层展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孔店组-沙河街组四段(沙四)下亚段是盆地裂陷初期充填的一套红色沉积,受多个物源共同控制,但其物源方向仍存在争议。为明确该时期物源发育特征,系统... 物源分析对于追溯源-汇过程、明确有利储层展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孔店组-沙河街组四段(沙四)下亚段是盆地裂陷初期充填的一套红色沉积,受多个物源共同控制,但其物源方向仍存在争议。为明确该时期物源发育特征,系统开展了砂岩碎屑组分统计、重矿物分析、泥岩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测试以及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龄研究。结果显示:①东营凹陷孔店组-沙四下亚段砂岩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成分成熟度较低,岩屑成分以变质岩和岩浆岩为主。②重矿物类型主要有锆石、石榴石、钛铁矿和磷灰石等。③泥岩全岩主量元素具有高硅、高铝和富碱的特征,微量元素中Li,Cr和Cs元素相对富集,稀土元素表现为轻稀土富集和Eu元素负异常的特点。④碎屑锆石U-Pb年龄范围为2817~75 Ma,呈现多峰特征,主要年龄区间有175~130,315~250,1900~1855 Ma和大约2500 Ma。研究表明,东营凹陷孔店组-沙四下亚段沉积时期具有强烈构造活动背景下的复杂母岩供源条件,母岩主要有太古宇中-酸性岩浆岩和变质岩、古元古界中-基性岩浆岩、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以及中生界中-基性岩浆岩,中生界和古生界碎屑岩的再旋回对孔店组-沙四下亚段物源也具有重要贡献。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凸起区母岩性质,认为研究区在孔店组-沙四下亚段沉积时期以发育近源沉积体系为特征,主要有滨县-陈家庄体系、广饶体系和鲁西-青城体系等3大物源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矿物 元素地球化学 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龄 复杂物源体系 孔店组-沙四下亚段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断阶带地貌控制下的辫状河三角洲发育特征——以宝岛凹陷北坡渐新统陵水组三段为例
14
作者 邓孝亮 汪紫菱 +2 位作者 尤丽 詹冶萍 周晨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40,共11页
琼东南盆地深层渐新统陵水组是南海海域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基于岩心、测录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系统解剖了琼东南盆地宝岛凹陷北部陵水组沉积特征,明确陵水组可细分为2个三级层序,其中陵三段沉积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发育低位、海侵和高... 琼东南盆地深层渐新统陵水组是南海海域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基于岩心、测录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系统解剖了琼东南盆地宝岛凹陷北部陵水组沉积特征,明确陵水组可细分为2个三级层序,其中陵三段沉积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发育低位、海侵和高位体系域。控凹的F12断层差异活动形成的断层同向转换带以及转换斜坡控制着神狐隆起和海南隆起物源的注入,并控制了陵三段规模各异的西、东多支大型辨状河三角洲群的发育。断阶带在低位晚期和高位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砂体厚度大,粒度较粗,分选较好,物性较好,为优质储层发育层段。由此建立宝岛凹陷北部断阶带陵三段深水盆地多级断裂控物源,转换断阶控砂体展布的发育模式。陵三段大型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优质储集体直接覆盖于崖城组烃源岩之上,与沟通烃源岩的断裂形成有利输导体系,又被后期拗陷期沉积的厚层海侵浅海泥岩覆盖,形成的优质储盖组合和输导体系是形成宝岛凹陷大型气田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 断阶带 陵水组三段 古近系 宝岛凹陷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断块扇三角洲地震沉积学表征——以辽河油田HH19断块沙二段油藏为例
15
作者 张朝辉 闵忠顺 +5 位作者 刘洁 李滨 郭泽萍 谢俊 王金凯 张文轩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78,共11页
辽河坳陷兴隆台背斜南部沙二段油藏断裂发育,构造复杂,井网控制程度差异大,常规研究技术在储层精细表征方面效果不佳,制约了油藏采收率的提高。本研究以区内HH19油藏为例,开展了基于地震多属性融合技术的复杂断块沉积微相表征研究,实现... 辽河坳陷兴隆台背斜南部沙二段油藏断裂发育,构造复杂,井网控制程度差异大,常规研究技术在储层精细表征方面效果不佳,制约了油藏采收率的提高。本研究以区内HH19油藏为例,开展了基于地震多属性融合技术的复杂断块沉积微相表征研究,实现了储层砂体的精细刻画及其展布规律的高精度预测。首先,结合岩心观察、单井相表征及测井相结果,认为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相,并划分4种沉积微相类型;然后,基于90°相位转换、分频处理、地层切片对比等技术,明确了不同沉积微相的地震属性响应特征,借助属性聚类分析方法,提取多种能够反映扇三角洲沉积规律的地震相属性,并进行融合分析,精确刻画沙二段的沉积微相展布规律;最后,综合沉积相及地震相研究成果,预测沙二段储层砂体的空间展布规律,为同类型复杂断块油藏的精细地质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沙二段 多属性融合 聚类分析 扇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南凹陷沙三段“源-汇”体系及其对烃源岩的控制
16
作者 郭涛 王德英 +2 位作者 李虹 张藜 杨传超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7,共14页
秦南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北部重要的边缘凹陷之一,油气勘探程度相对较低,长期以来制约其勘探进程的主要原因是烃源岩分布规律和资源潜力认识不清。本研究基于钻井、分析化验及地震等资料,以“源-汇”系统沉积理论为指导,对秦南凹陷沙三段... 秦南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北部重要的边缘凹陷之一,油气勘探程度相对较低,长期以来制约其勘探进程的主要原因是烃源岩分布规律和资源潜力认识不清。本研究基于钻井、分析化验及地震等资料,以“源-汇”系统沉积理论为指导,对秦南凹陷沙三段沉积特征展开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和地震属性预测对秦南不同洼陷烃源岩分布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沙三段沉积期源-汇系统差异导致秦南3个洼陷沉积充填样式和烃源岩发育存在较大差异。秦南凹陷西侧物源充足,大型沟槽构成巨量沉积物供应的输砂通道,辫状河三角洲广泛发育,西洼整体呈现过充填特征,烃源岩发育十分局限;东洼对应物源区母岩类型丰富,但整体风化剥蚀性能差,仅形成规模较小的辫状河三角洲,整体呈现平衡-欠补偿充填沉积特征,烃源岩发育在东洼中心位置,以半深湖—深湖相泥岩为主,有机质类型Ⅱ_(1)—Ⅱ_(2)型,为中等—好烃源岩;东南洼较为特殊,其虽沉降速率不大,但距离北部大物源较远,扇三角规模较小,整体处于欠平衡沉积充填状态,发育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有机质类型Ⅱ_(1)—Ⅰ型。源-汇系统差异性导致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秦南凹陷的东洼与东南洼的认识,对推动该区油气勘探进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南凹陷 沙三段 源-汇体系 物源体系 输砂体系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沙东南构造带北段沙一段湖相碳酸盐岩沉积模式及滚动评价
17
作者 孙藏军 吴浩君 +2 位作者 田涛 王迪 黄磊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6,共9页
渤海沙东南构造带北段沙一段底部湖相碳酸盐岩主力油层大多数采油井已逐渐递减为低产井,亟需寻找接替储量。综合利用已开发区钻井、取心、薄片及动态监测等资料,开展湖相浅滩沉积差异分布及成因模式研究,预测了有利相带储层分布并取得... 渤海沙东南构造带北段沙一段底部湖相碳酸盐岩主力油层大多数采油井已逐渐递减为低产井,亟需寻找接替储量。综合利用已开发区钻井、取心、薄片及动态监测等资料,开展湖相浅滩沉积差异分布及成因模式研究,预测了有利相带储层分布并取得滚动评价新突破。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沙一段底部发育螺屑滩、混积滩和湖相泥3种沉积微相。②古地貌特征和湖平面变化共同控制了不同类型滩体的发育、分布及相带叠置样式。内缓坡带发育螺屑滩—湖相泥沉积相序,外缓坡带发育混积滩—螺屑滩—湖相泥沉积相序。③湖相浅滩经历了古隆起暴露形成陆屑残积物、湖侵早期内缓坡带形成螺屑滩、湖侵晚期外缓坡带形成混积滩—螺屑滩3个沉积阶段。④基于已开发区湖相浅滩沉积过程及成因模式的分析,位于古地貌低部位B3井和高部位B5井之间的高程差范围内为湖相浅滩的有利沉积区,并在古地貌南高点成功实施滚动评价扩边。研究成果可为渤海湾盆地相似地质背景条件下的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展布预测及滚动挖潜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沙东南构造带 沙一段 湖相碳酸盐岩 沉积成因模式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四段走滑盐拱带特征及控藏作用
18
作者 陈怀毅 李龙 +3 位作者 白冰 岳军培 康荣 张兴强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128,共9页
基于莱州湾凹陷垦利17-1构造区新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走滑盐拱带分布形态、形成机制、演化模式及成藏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四段盐类来源主要分为深层热液和陆源输入2类,采用有监督的KNN模式多属性识... 基于莱州湾凹陷垦利17-1构造区新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走滑盐拱带分布形态、形成机制、演化模式及成藏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四段盐类来源主要分为深层热液和陆源输入2类,采用有监督的KNN模式多属性识别方法对盐拱形态边界进行刻画,识别出盐构造近乎南北向展布,通过截取南部、中部、北部地震剖面将盐构造形态分为整合接触非刺穿型、隐刺穿型、非整合接触刺穿型3类;②研究区走滑盐拱带为“走滑-反转-盐拱”三位一体的成因模式,重力沉积差异负载与走滑挤压耦合叠加作用下,盐拱构造形成了南北形态差异,盐构造主要经历了发育期—成熟期—再活动期3个主要演化阶段;③走滑盐拱带具有加速上覆烃源岩成熟、降低排烃门限以及良好的封盖作用,并控制了油气的运移成藏,研究区南部垦利17-1地区古近系沙三段及以下地层多形成盐墙侧封型油气藏,中北部垦利11-2地区深层东营组与沙一段、沙二段多形成岩性上倾尖灭或构造岩性型油气藏,馆陶组及明化镇组多形成刺穿地堑式断块型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盐拱带 热液成因 陆源输入成因 促进烃源岩早熟 降低排烃门限 封盖作用 控藏作用 沙四段 古近系 莱州湾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超压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磊 李莎 +5 位作者 罗波波 吕伯强 谢敏 陈新平 陈冬霞 邓彩云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70,共14页
东濮凹陷深部储层致密,超压广泛发育,油气生运聚过程复杂。利用测井、录井、钻井及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对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超压的形成机制、超压对源岩与储层的影响以及油气运移动力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阐明深层超压岩性油气藏的... 东濮凹陷深部储层致密,超压广泛发育,油气生运聚过程复杂。利用测井、录井、钻井及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对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超压的形成机制、超压对源岩与储层的影响以及油气运移动力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阐明深层超压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超压岩性油气藏类型主要包括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砂岩透镜体油气藏、裂缝油气藏3种纯岩性油气藏和岩性-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2种复合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东濮凹陷北部地区,尤其在前梨园洼陷、海通集洼陷、柳屯洼陷及濮城—卫城洼陷周边,具有“环洼有序分布”的特征。(2)研究区厚层膏盐岩发育及生烃过程产生的深层超压对烃源岩的生烃具有抑制作用,有效扩大了生油窗,增强了深部源岩的生烃能力,促进了其对环洼岩性油气藏的大规模近源供烃;膏盐岩发育、早期快速埋藏、超压的抗压实作用和晚期发育的溶蚀作用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分布;深部广泛发育的超压和浮力协同作用为深层油气运移提供了有效动力。(3)研究区东部洼陷带为“单洼单源、早混相晚气相、自生自储、超压驱动运聚”成藏模式;东部陡坡带为“单洼多源、早混相晚气相、超压-浮力驱动侧向运聚”成藏模式;西部斜坡带为“单洼多源、油相、超压-浮力驱动侧向运聚”成藏模式;西部洼陷带为“单洼单源、油相、超压-浮力驱动侧向运聚”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气藏 近源供烃 膏盐岩 超压驱动 浮力驱动 侧向运聚 沙三段 古近系 东濮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BYP5导眼井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岩心富氢气逸散气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志明 刘惠民 +9 位作者 刘鹏 钱门辉 曹婷婷 杜振京 李政 包友书 蒋启贵 徐二社 孙中良 刘雅慧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9-988,共10页
BYP5导眼井是为探索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渤南深洼带较高热演化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沙三下亚段)含油气性而部署的一口取心井,取心段深度介于4267.0~4338.1 m。为揭示取心段含油气性特征,开展了典型样品冷冻密闭碎样热解和岩心逸... BYP5导眼井是为探索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渤南深洼带较高热演化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沙三下亚段)含油气性而部署的一口取心井,取心段深度介于4267.0~4338.1 m。为揭示取心段含油气性特征,开展了典型样品冷冻密闭碎样热解和岩心逸散气的收集定量与组分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取心段总体是一套富有机质、富碳酸盐矿物的优质烃源岩,成熟度(Ro)约1.2%,热演化过程中应曾发生了高效生排烃作用,导致其现今游离烃(S1)和氢指数(IH)均较低;岩心逸散烃气含量总体不高,主要介于0.001~0.01 cm^(3)/g,均值为0.005 cm^(3)/g,逸散烃气相对高值段与热解游离烃(S1)相对高值段基本一致;逸散气组分主要由CH_(4)、CO_(2)、H_(2)、C_(2)H_(6)组成,其中H_(2)摩尔百分数介于1.08%~19.23%,平均7.09%,具有富氢气特征。H_(2)与CO_(2)具有明显正相关性,与CH_(4)具有明显负相关性;逸散气应属原位滞留的气体,氢气的形成可能与有机质热解过程中异质键的裂解和去甲基化作用有关,建议加强有机质热裂解成因天然氢气的形成机制、地质勘查与评价研究,为该类型天然氢气的勘探部署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氢气 岩心逸散气 沙三下亚段 古近系 沾化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