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政行为效力体系理论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13
1
作者 江必新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7-132,共6页
行政行为效力理论研究是行政法学领域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学术界对于行政行为效力基本概念的理解及理论术语的运用仍存在较大分歧,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概念体系。我们认为,行政行为效力体系的构建不仅要有理论自身的自洽性,而且... 行政行为效力理论研究是行政法学领域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学术界对于行政行为效力基本概念的理解及理论术语的运用仍存在较大分歧,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概念体系。我们认为,行政行为效力体系的构建不仅要有理论自身的自洽性,而且要能够揭示行政行为效力的本质属性,体现行政管理的特色。就行政决定的效力内容体系而言,可划分为存续力、既决力和实现力;行政决定的效力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法学 行政行为效力理论 行政管理 学术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行政行为公定力的效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韦忠语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67-71,共5页
行政行为公定力不仅是行政行为先定力的保障,还是行政行为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的前提和基础,在行政法领域,公定力不仅支持着行政行为的效力,而且对于顺导依法行政,阻止滥用职权,协助行政救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行政行为的公... 行政行为公定力不仅是行政行为先定力的保障,还是行政行为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的前提和基础,在行政法领域,公定力不仅支持着行政行为的效力,而且对于顺导依法行政,阻止滥用职权,协助行政救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行政行为的公定力还对民商法、刑法及诉讼法等领域的许多法律规则起着支持和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行为 公定力 效用 行政法 民商法 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监督监督者--兼谈对监察委员会的诉讼监督问题 被引量:21
3
作者 王锴 王心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22,共9页
监察委员会的权限包括针对违纪和职务违法行为的监察权以及针对职务犯罪行为的侦查、移送起诉权两种。前者带有行政权的性质,可以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后者带有刑事司法权的性质,无法对其提起行政诉讼。公职人员对监察委员会提起行... 监察委员会的权限包括针对违纪和职务违法行为的监察权以及针对职务犯罪行为的侦查、移送起诉权两种。前者带有行政权的性质,可以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后者带有刑事司法权的性质,无法对其提起行政诉讼。公职人员对监察委员会提起行政诉讼的理论难题在于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但该理论在国内外都有消解的迹象,无法继续作为排除对监察行为进行行政诉讼的理由。同时,我国过去的司法实践中,存在136个以行政监察机关为被告且法院受理的行政诉讼案件,98.5%的案件是公民为了维护自己的控告检举权和知情权对行政监察机关提起的。此次的监察体制改革如果排除对监察委员会提起行政诉讼的可能,将导致改革对公民权利救济更为不利的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监督 行政诉讼 监察权 特别权力关系 内部行政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作博弈应用于行政监督实效提升:相关性、必要性及可行性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凯伟 李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16,共5页
引入合作博弈,通过厘清多元行政监督主体合作博弈的成本分摊,搭建各监督主体间的合作协商平台,达成博弈方共同遵守的合作协议,量化监督收益和强化合作意识,是从效率、效度、效力、效益四个维度全面提升行政监督实效的迫切需要。多元行... 引入合作博弈,通过厘清多元行政监督主体合作博弈的成本分摊,搭建各监督主体间的合作协商平台,达成博弈方共同遵守的合作协议,量化监督收益和强化合作意识,是从效率、效度、效力、效益四个维度全面提升行政监督实效的迫切需要。多元行政监督主体满足构成合作博弈的基本前提、关键条件、运行基础、原则要求和终极目标等五个基本要素,将合作博弈应用于行政监督实效提升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监督实效 多元监督主体 合作博弈 必要性 可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行政裁量仅限效果裁量 被引量:6
5
作者 张青波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4-48,共15页
行政裁量是否在法效果的裁度选择之外还包括对事实构成中不确定法律概念的解释,在我国学界存在分歧。行政裁量应限于效果裁量,不宜承认要件裁量。行政裁量与解释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司法审查方法、司法审查的内容和规范以及司法审查的强度... 行政裁量是否在法效果的裁度选择之外还包括对事实构成中不确定法律概念的解释,在我国学界存在分歧。行政裁量应限于效果裁量,不宜承认要件裁量。行政裁量与解释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司法审查方法、司法审查的内容和规范以及司法审查的强度均有所不同。就法院与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而言,将行政裁量限定为效果裁量才能确保法院合理审查行政权,司法实践中对裁量的宽泛理解事实上也导致了法院放松对行政机关解释事实构成的审查,而将不确定法律概念作为法律解释问题才能使行政机关受到合理监督。在逻辑上,法律规范对法效果所规定的裁量不能转化为对事实构成之解释而无损裁量的意涵。在我国的语境下,将不确定法律概念的解释区别于就法效果上的行政裁量不仅符合实定法,而且拥有传统作为根据并便于司法审查的合理开展。要件裁量论以比较法立论是一种误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裁量 不确定法律概念 要件裁量 效果裁量 统一裁量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务员奖励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1
6
作者 董丽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41-144,共4页
公务员奖励是公务员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作为公务员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公务员奖励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即利益需求理论、官僚制度理论、柔性行政行为理论和激励行政行为理论。
关键词 公务员奖励 理论基础 行政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行为效力三层次论抑或二层次论——从采矿权转让合同未经批准的效力纠纷个案透视 被引量:1
7
作者 江钦辉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60-64,共5页
法律行为效力(成立和生效)二层次论的理论困境在于:在有法定生效条件和约定生效条件的合同中,合同生效前处于未生效状态,按照该传统通说的观点将得出未生效合同对当事人不具有拘束力,而且也无法解释未生效合同对当事人具有一定法律拘束... 法律行为效力(成立和生效)二层次论的理论困境在于:在有法定生效条件和约定生效条件的合同中,合同生效前处于未生效状态,按照该传统通说的观点将得出未生效合同对当事人不具有拘束力,而且也无法解释未生效合同对当事人具有一定法律拘束力的义务来源。将法律行为的效力分为三个层次:成立、有效、生效,但应在传统成立和"生效"(实质为有效)之后,加入一个应有的真正的生效层面。这就摆脱了二层次论的理论困境,提供了未生效合同对当事人具有一定法律拘束力的义务依据,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行为 效力 三层次论 二层次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税收超GDP增长的主导因素:征管效率还是存量资产? 被引量:1
8
作者 刘金东 常皓 《西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33,共11页
针对中国长期持续的税收超GDP增长的原因,现有研究大多局限在税收和GDP的范畴之内,认为主要是经济因素和征管因素导致了中国的税收超GDP增长,忽视了存量资产的作用,也造成了征管因素贡献率被高估。基于资产因素和征管因素之间的混淆效应... 针对中国长期持续的税收超GDP增长的原因,现有研究大多局限在税收和GDP的范畴之内,认为主要是经济因素和征管因素导致了中国的税收超GDP增长,忽视了存量资产的作用,也造成了征管因素贡献率被高估。基于资产因素和征管因素之间的混淆效应,利用对比检验和渠道识别检验验证近年来资产因素对中国税收超GDP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由于税收征管效率边际递减,征管因素对税收超GDP增长的贡献逐渐趋弱,资产因素开始在税收超GDP增长中占主导地位,即高位运行的资本形成率和资产交易率是近年来中国税收超GDP增长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税收超幅增长还将持续一段时期,国际经验数据也证明"存量资产论"具有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税收超GDP增长 经济因素 征管因素 资产因素 存量资产论 资本形成 税收征管效率 行业税负效应 经济结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前科降格入罪”现象之质疑与检讨 被引量:4
9
作者 郑善光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7-112,共6页
概因刑事政策之考量,盗窃等罪之司法解释对同种性质行为科以行政处罚之"前科者"的"数额较大"入罪标准作了减半的规定,该现象实质上将一个本属于行政违法的行为因行政前科而降格入罪。"行政前科降格入罪"... 概因刑事政策之考量,盗窃等罪之司法解释对同种性质行为科以行政处罚之"前科者"的"数额较大"入罪标准作了减半的规定,该现象实质上将一个本属于行政违法的行为因行政前科而降格入罪。"行政前科降格入罪"现象产生缘于立法者基于行为无价值的立场,但是此类解释似有违刑法客观主义之立场。故,有必要坚持结果无价值之立场,视前科为责任要素而非违法要素,更为妥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前科 违法要素 责任要素 行为无价值论 结果无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效力 被引量:30
10
作者 王世杰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4-81,共18页
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效力是指无审查权的行政机关和法院应尊重已生效的行政行为,受行政行为的拘束,并将其作为自身决定的构成要件的事实。这一效力产生于行政行为生效之时,拘束对行政行为具有审查权的法院、复议机关以及对行政事务真正... 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效力是指无审查权的行政机关和法院应尊重已生效的行政行为,受行政行为的拘束,并将其作为自身决定的构成要件的事实。这一效力产生于行政行为生效之时,拘束对行政行为具有审查权的法院、复议机关以及对行政事务真正享有管辖权的主管机关之外的其他所有国家机关。之所以承认构成要件效力,主要是基于宪法维度的权力分立与机关忠诚、行政系统内的权限分配以及行政的一体性。藉由构成要件效力,行政机关的权限以及法的安定性得以确保。行政行为构成要件效力的拘束效果是以禁止废除为基础的禁止偏离。通常具有构成要件效力的只有形成性行政行为,而不包括确认性行政行为,由此也能给我国的民行交叉、刑行交叉案件提供部分解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行为 构成要件效力 拘束力 禁止偏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背景的地方操作:京津沪渝证据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佳宁 罗重谱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4,共10页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高行政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2001年以来,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启动并不断深入深化。四直辖市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既有共性,也有依据自身实际的创新之举。深化...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高行政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2001年以来,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启动并不断深入深化。四直辖市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既有共性,也有依据自身实际的创新之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导引,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加强全过程监管,构建社会化监督网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审批 行政效能 政府行为 服务型政府 直辖市行政审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行政行为对刑事审判的拘束 被引量:24
12
作者 王世杰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6-40,共15页
行政行为作为刑法定罪的前提导致行政行为在刑事诉讼中成为先决问题,行政行为能否拘束刑事审判与犯罪构成要件效力或公定力密切相关。在刑事诉讼中,基于贯彻罪刑法定原则、维护刑事审判的完整性与独立性、切实保障人权、确保法秩序统一... 行政行为作为刑法定罪的前提导致行政行为在刑事诉讼中成为先决问题,行政行为能否拘束刑事审判与犯罪构成要件效力或公定力密切相关。在刑事诉讼中,基于贯彻罪刑法定原则、维护刑事审判的完整性与独立性、切实保障人权、确保法秩序统一的立场,原则上应否认行政行为对犯罪的构成要件效力或公定力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进而行政行为不能拘束刑事审判,法院可以审查刑事案件中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对于以负担行政行为为要件的刑事案件,法院应对作为刑事制裁前提的行政命令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对于以授益行政行为为要件的刑事案件的特定情形,基于维护相对人信赖、保障人权的需要,应当承认授益行政行为对法院具有拘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行为 先决问题 刑事审判 构成要件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原告资格关系之辨 被引量:18
13
作者 黄宇骁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8-125,共18页
在我国,行政法学理论与实务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原告资格关系的认识存在混淆。就受案范围来说,从行为作出结果出发判断是否“实际影响权利义务”,从而界定行为属性的做法,既是循环论证,也是受案范围容易与原告资格混淆的根本原因。正... 在我国,行政法学理论与实务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原告资格关系的认识存在混淆。就受案范围来说,从行为作出结果出发判断是否“实际影响权利义务”,从而界定行为属性的做法,既是循环论证,也是受案范围容易与原告资格混淆的根本原因。正确的逻辑应当是从构成要件出发判断行为属性,“实际影响权利义务”是一个行为属于行政行为之后的当然结果。就原告资格来说,相对人受到行政行为法律效果侵害,遵从行为不法的逻辑,受案范围满足即意味着原告资格的满足。其他利害关系人受到行政行为事实效果侵害,遵从结果不法的逻辑,原告资格判断需要另行从损害结果出发归责行为违法性。受案范围与原告资格纠缠形成的牵连性阶段体系表明,应当探索在终局行为前阶段构建定分止争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诉讼起诉条件 受案范围 原告资格 行政行为法律效果 实际影响权利义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程性行政行为的可诉性考量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菁 宋超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7-74,共8页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中将过程性行政行为排除在行政诉讼范围之外,其主要理论依据是行政成熟原则等理论的适用,但是通过对相关的规范以及司法判例的分析,过程性行政行为并非一律不可诉,而是以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中将过程性行政行为排除在行政诉讼范围之外,其主要理论依据是行政成熟原则等理论的适用,但是通过对相关的规范以及司法判例的分析,过程性行政行为并非一律不可诉,而是以不可诉为原则,以可诉为例外。那么就需要确立过程性行政行为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的立法例与判例,进一步确定可诉的过程性行政行为的判断标准,即在满足《行政诉讼法》所规定的行政行为构成要件的前提下,将已转化为最终行政行为的过程性行政行为和满足产生外部效力且与相对人有利害关系且具有司法审查必要性的复合标准的过程性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性行政行为 行政过程论 行政诉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授益行政行为的废止——基于《德国行政程序法》第49条的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垒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127-133,共7页
关于授益行政行为的废止,《德国行政程序法》第49条有专门规定。对于合法的授益行政行为,出于信赖保护以及法安定性的考虑,行政机关原则上不得废止,但特定情形下,也可废止,并对相对人的信赖损失予以补偿。至于废止生效的时点,一般仅限... 关于授益行政行为的废止,《德国行政程序法》第49条有专门规定。对于合法的授益行政行为,出于信赖保护以及法安定性的考虑,行政机关原则上不得废止,但特定情形下,也可废止,并对相对人的信赖损失予以补偿。至于废止生效的时点,一般仅限于废止行为作出之时,除非行政机关选择溯及至某一较迟的时点。德国的授益行政行为废止制度,无论是在废止的立法用语方面,还是在具体的授益行政行为废止内容方面,都对我国立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行政程序法》 授益行政行为 信赖保护 废止 效力 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行交叉争议的困境化解及路径选择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煜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6-153,共8页
为应对司法实践中民事与行政交叉争议的难题,避免裁判冲突、提高诉讼效率,立法确立了有限范围的一并审理程序。但一并审理程序忽略了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基础理论,导致该程序的启动与基本诉讼原理相矛盾、有限的适用范围与无限的界定标... 为应对司法实践中民事与行政交叉争议的难题,避免裁判冲突、提高诉讼效率,立法确立了有限范围的一并审理程序。但一并审理程序忽略了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基础理论,导致该程序的启动与基本诉讼原理相矛盾、有限的适用范围与无限的界定标准相矛盾、过分追求个案正义与法的安定性相矛盾。以行政机关规制意图为核心视角重新审视民行交叉争议,以行政行为跨程序性效力解决这一难题更为科学与规范。宜在诉讼程序分离原则、法的安定性优先原则、正确识别交叉争议原则下,按照行政机关规制意图的作用方式和影响范围划分不同的交叉争议类型并拟定相应的解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行交叉争议 行政行为效力 规制意图 解决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犯罪构成中的程序依附性要素 被引量:2
17
作者 邹玉祥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6-136,共11页
程序依附性要素作为一种特殊的犯罪构成要素,要求犯罪的成立必须介入特定的行政行为,并根据行为人的反应来判断是否需要定罪处罚。程序依附性要素常以行政命令性规定为表现形式,具有客观性、补救性和介入性的特征。对于该要素的体系定位... 程序依附性要素作为一种特殊的犯罪构成要素,要求犯罪的成立必须介入特定的行政行为,并根据行为人的反应来判断是否需要定罪处罚。程序依附性要素常以行政命令性规定为表现形式,具有客观性、补救性和介入性的特征。对于该要素的体系定位,应结合不同罪状中的具体表述分别加以探究,不能一概而论。客观处罚条件说无法契合程序依附性要素的特殊性,不能合理解决该要素所面临的问题,应支持犯罪构成要件要素说。对于程序依附性要素的认定,应侧重考察该要素的规范目的是否实现。只要具体行政行为能够起到协助行为人认识到自身行为不法的实质作用,就可认为该程序性限制得到满足,若行为人拒不悔改且符合其他条件的,就可对其定罪处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依附性要素 客观处罚条件 刑行衔接机制 规范目的 行政行为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程性行政行为可诉性标准探析——以相关司法判例为视角
18
作者 刘世杰 刘晓琨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88-91,111,共5页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且受“权力监督”与“成熟原则”的影响,过程性行政行为被排除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内。但是根据后续的司法实践,尤其是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第69号指导性案例无...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且受“权力监督”与“成熟原则”的影响,过程性行政行为被排除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内。但是根据后续的司法实践,尤其是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第69号指导性案例无疑表明了过程性行政行为在一定条件下的可诉性(可受司法审查)。因此,为了明确可诉标准,结合国内司法实践与域外的行政法理论,并运用实证研究与法教义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在综合考量学界与相关法律、司法解释的相关表述,归纳总结现有的司法判例要旨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我国过程性行政行为可诉性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性行政行为 成熟原则 实质影响 终局效力 穷尽救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