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摄类学建构中国自主因明知识体系初探
1
作者 夏吾李加 多杰才让 万代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7,共11页
文章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为指导,以“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总钥匙,立足新征程,着眼国际国内形势,探讨如何建构具有主体性、原创性根本标识的中国自主因明知识体系。其中首要问题在于明确中国自主因明知识体系主体... 文章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为指导,以“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总钥匙,立足新征程,着眼国际国内形势,探讨如何建构具有主体性、原创性根本标识的中国自主因明知识体系。其中首要问题在于明确中国自主因明知识体系主体性和原创性的源头活水。唯有如此,在新时代自主建构中国因明知识体系时,才能避免出现对世界三大逻辑体系进行简单重新组装,或仅将西方逻辑进行当代改制新装等系列问题。通过充分发掘摄类学蕴含的逻辑思想和认识理论,能够自主建构具有东方思维特色、彰显中国风格的因明知识体系,有效适应认知科学和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持续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因明破立双轨驱动下的新型文化生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明 摄类学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变量联动效应:中国传统工艺族际互动的整体性生成逻辑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明月 马知遥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7,共11页
剖析传统工艺族际互动的生成逻辑,明晰传统工艺族际互动的变量条件,是当代多民族传统工艺创新交融需破解的关键理论问题。以《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的168条案例为文本基础、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80年代为时间剖面开展的基... 剖析传统工艺族际互动的生成逻辑,明晰传统工艺族际互动的变量条件,是当代多民族传统工艺创新交融需破解的关键理论问题。以《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的168条案例为文本基础、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80年代为时间剖面开展的基本形貌和成因分析,揭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族际互动不是简单、直接、均质化的民族交互,而是一个具有条件性和复杂性的实践体系,其根植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特定时代语境下主体需求、工艺价值、空间环境变量联动而生成的文化实践。当下,在双元空间下重新锚定适于族际互动的工艺范畴,维系并制造族际互动的主体需求,针对性地保障并完善制度供给,是持续推动当代中国传统工艺族际互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工艺 族际互动 生成逻辑 变量联动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藤湖南《中国上古史》的“中学”渊源
3
作者 汤莹 李长银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5,共9页
内藤湖南是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中国上古史》则是其构建中国史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往学界已指出,此书的东汉部分受赵翼史学的影响。但其实内藤在此书中还大量借鉴了顾炎武、王夫之、崔述、夏曾佑、罗振玉、王国维等中... 内藤湖南是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中国上古史》则是其构建中国史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往学界已指出,此书的东汉部分受赵翼史学的影响。但其实内藤在此书中还大量借鉴了顾炎武、王夫之、崔述、夏曾佑、罗振玉、王国维等中国学者的论著。可以说,内藤就是在这些中国史学论著的基础上,对中国上古史进行了整体性考察。由此可以窥见,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兴盛,仍然受中国传统史学和近代史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藤湖南 《中国上古史》 中学渊源 日本中国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东洋学的中国文学研究模式方法及成败得失
4
作者 王向远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80,共9页
日本东洋学家的中国文学研究在东洋学中自成一体,与东洋学的区域研究的立场方法明显不同,他们普遍采用“文学史”而且是“国别文学史”的模式与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学,即便在“中国文学概论”类著作中,仍不脱国别文学史模式,遂使日本的“东... 日本东洋学家的中国文学研究在东洋学中自成一体,与东洋学的区域研究的立场方法明显不同,他们普遍采用“文学史”而且是“国别文学史”的模式与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学,即便在“中国文学概论”类著作中,仍不脱国别文学史模式,遂使日本的“东方(东洋)文学史”类著述一直缺乏。这种模式方法的缺陷在于偏重知识性的史料铺述,缺乏宏观视野与比较研究,缺乏分析判断与概括评价,未能超越历史叙述而提出独到的思想观点与理论主张,未能在东西方文学的大背景下揭示出中国文学的特点并突显其特殊价值与地位。对这种局限性有所超越的只有吉川幸次郎。他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若干特点做了总结阐发与评价,至今仍不失参考价值。认识到日本东洋学家的中国文学研究的成败得失,有助于我们批判地借鉴日本东洋学,并在学术史的批判考察与互鉴中加深对中国文学的理解与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东洋学 中国文学史 吉川幸次郎 青木正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构建的概念史探究——基于党政文献的分析
5
作者 储著武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173,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是由众多学科属性相近或相似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组成的学科共同体(或曰学科群)。“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概念,是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提出来...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是由众多学科属性相近或相似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组成的学科共同体(或曰学科群)。“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概念,是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提出来的,并且频繁出现于党政文献之中。“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初步提出阶段、充实完善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概念,对于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共党史党建学两大学科的融合发展以及推动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理应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重要政策性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学科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 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中共党史党建学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中国文集日本写本的收藏、整理与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卞东波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29,共11页
域外汉籍中存在着大量中国典籍的汉文写本。这些写本或为中国失传的文献,或与传世之本多有差异。域外汉文写本可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其中中国文集日本写本与古代文学研究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国文集日本写本在日本公立图书馆... 域外汉籍中存在着大量中国典籍的汉文写本。这些写本或为中国失传的文献,或与传世之本多有差异。域外汉文写本可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其中中国文集日本写本与古代文学研究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国文集日本写本在日本公立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公私文库、寺院以及个人手中皆有收藏。自江户时代开始,学者就已经注意到这批文献的价值,《佚存丛书》《古逸丛书》《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景印旧钞本》等丛书中皆有收录。晚近以来,学术界对中国文集日本写本也进行了整理与研究,但仍有大量文献未进入研究视野。应尽快展开对中国文集日本写本全面的调查、编目与叙录,并从“东亚汉文写本学”与书籍史的角度对其进行整体研究,同时深入对五山时代中国文集汉文“抄物”写本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集 日本写本 东亚汉文写本学 书籍史 抄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史学在中国的回首与瞻望——中国音乐史学问题思索之十二
7
作者 田可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9-206,I0003,共9页
中国音乐史料记载悠久古远,但作为历史与音乐交织成的中国音乐史学的形成,却仅能追溯到20世纪初。中国音乐史研究是整个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音乐史学发展中,每一时期的音乐历史观念各有特征。瞻望我国音乐史学的演进,... 中国音乐史料记载悠久古远,但作为历史与音乐交织成的中国音乐史学的形成,却仅能追溯到20世纪初。中国音乐史研究是整个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音乐史学发展中,每一时期的音乐历史观念各有特征。瞻望我国音乐史学的演进,需要将理性思维处于不断变化且有中国文化特征的系统之中,并以多学科、多视角、多手段的研究,来加宽学术视野,把貌似单纯的历代音乐史实,置于整个中华文化历史系统中,将中国音乐史研究放置于应有的整个文化史系统之中,加强其整体属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音乐史 音乐史研究 音乐史学 回首 瞻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史《儒林传》扬州学人记载的形成
8
作者 戚学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35,共15页
扬州学派被视为清代儒学的一个重要派别,研究成果较多。但学界未曾注意到,清史《儒林传》对扬州学人有系统的记载,且形成过程复杂,是该学派研究史的重要一页。本文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儒林传》相关档册,从纂修层面揭示清史《儒... 扬州学派被视为清代儒学的一个重要派别,研究成果较多。但学界未曾注意到,清史《儒林传》对扬州学人有系统的记载,且形成过程复杂,是该学派研究史的重要一页。本文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儒林传》相关档册,从纂修层面揭示清史《儒林传》第一次稿和第四次稿对扬州学人的记载情况。清史《儒林传》第一次稿中,阮元将任大椿为代表的扬州学人群体载入,但该传被删除。光绪年间,清史《儒林传》第四次稿中有八位扬州学人立为正传。这些传记在扬州府呈送的《儒林刘宝楠刘文淇朱士端王念孙汪喜苟焦循凌曙江藩(江苏咨送采访册)》的同名传记基础上删改而成。国史馆纂修官重点改写并表彰了扬州诸儒在《易》《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等专经研究上的成就,彰显了扬州诸人的“汉学”宗风,突出了他们的地域联系和家族特色。清史《儒林传》虽未用“扬州学派”之名,但已经记载了扬州学派的学风和地缘特色等要素,在正史中确立了扬州学派的史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儒林传》第四次稿 扬州学派 汉学 阮元 缪荃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下现代化的变革转向:从资本到人本 被引量:2
9
作者 乔玉强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3,共9页
现代化描绘的是现代社会逐步建构和现代意义之人逐渐生成的壮丽画卷。从唯物史观视角来看,现代化诞生于民族区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中,它立足于世界历史不同阶段的物质生产实践,追求着人的自身解放。在世界历史初期,资本逻辑主导... 现代化描绘的是现代社会逐步建构和现代意义之人逐渐生成的壮丽画卷。从唯物史观视角来看,现代化诞生于民族区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中,它立足于世界历史不同阶段的物质生产实践,追求着人的自身解放。在世界历史初期,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化推动了人类社会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解放,极大地推动了人的现代化发展。然而,随着世界历史深入发展,资本逻辑的内在否定性逐渐凸显,其主导的现代化已达到自身内在张力的极限。因此,现代化的主导逻辑亟需变革与转向,以克服资本的内生性矛盾,满足人的现代化的发展需求。现代化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出场是现代化主导逻辑从资本向人本转变的生动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广大落后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更为人类现代化的未来走向提供了时代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资本逻辑 人本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性逻辑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乃龙 马艳玲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3,共1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话语和政治话语的重大创新与发展,该话语的形成是理论逻辑(理论之“魂”)、历史逻辑(历史之“根”)、实践逻辑(实践之“体”)合力作用的结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遵循历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话语和政治话语的重大创新与发展,该话语的形成是理论逻辑(理论之“魂”)、历史逻辑(历史之“根”)、实践逻辑(实践之“体”)合力作用的结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孕育于“人民史观”、马克思主义“五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产生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要求指导下多元的历史脉络、和合的价值基础以及求是的务实风貌;形塑于从“民族自决”到“中华民族观”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实践。新时代,深入阐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性逻辑,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现实实践 形成性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英语世界中国艺术史研究的知识谱系和方法论反思 被引量:4
11
作者 宋石磊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8,共8页
英语世界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脱胎于西方艺术史研究,发端于海外博物馆鉴藏体系。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起步探索期到二战后的发展鼎盛期再到8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时期,历经艺术史的学科危机和新旧艺术史的分野,多元开放的艺术史格局逐渐形成... 英语世界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脱胎于西方艺术史研究,发端于海外博物馆鉴藏体系。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起步探索期到二战后的发展鼎盛期再到8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时期,历经艺术史的学科危机和新旧艺术史的分野,多元开放的艺术史格局逐渐形成。百年英语世界中国艺术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的更新,从风格分析、图像阐释、原境分析到艺术社会史,生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自21世纪以来,跨文化、空间转向、全球艺术史与多元文化的新趋势出现。本文回溯了英语世界中国艺术史研究的知识谱系、发展分期和方法论的演变,旨在从学理层面宏观把握其脉络走向,为当下尚处于探索阶段的中国本土艺术史学科的话语体系建构和方法论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世界 海外中国艺术史 知识谱系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三次历史转向
12
作者 张畅 赵雪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64,共8页
中国国际关系学创立于旧中国,但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真正开始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同频共振。中国国际关系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第一次历史转向,其最大的特征是以“国际共运史”为主流;改革开放后开始了第二次历史转向,... 中国国际关系学创立于旧中国,但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真正开始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同频共振。中国国际关系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第一次历史转向,其最大的特征是以“国际共运史”为主流;改革开放后开始了第二次历史转向,其最大特征是“回归”西方话语体系的国际关系学本体;世纪之交,国际格局急剧变化,全球治理理念和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符合时代需求,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第三次转向目标,也应该是世界国际关系学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际关系学 历史转向 国际共运史 新型国际关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学学术史视域下百年藏文传记文学汉译述论
13
作者 增宝当周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1-177,共7页
藏文传记文学因其文学和历史的双重特性与宝贵的文化价值,成为近百年汉藏文学翻译领域内一个重要的选材方向,备受译者青睐,产生众多翻译著作。文章试图在藏学学术史视域下梳理百年藏文传记文学汉译的发展脉络与主要译本,以此全面呈现该... 藏文传记文学因其文学和历史的双重特性与宝贵的文化价值,成为近百年汉藏文学翻译领域内一个重要的选材方向,备受译者青睐,产生众多翻译著作。文章试图在藏学学术史视域下梳理百年藏文传记文学汉译的发展脉络与主要译本,以此全面呈现该领域的翻译成就。同时,也探讨译著产生的社会语境、文本特征和各种翻译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为汉藏翻译史提供一定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文传记文学 汉藏文学翻译 藏学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情报学论纲 被引量:58
14
作者 包昌火 刘彦君 +3 位作者 张婧 靳晓宏 赵芳 吴晨生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的颁布提出了加强情报学科建设的客观需求。从历史、学理以及实践3个方面对中国情报学发展进行纲领性论述,以期催化中国情报学学科建设、推动情报工作繁荣发展。[方法/过程]首先,梳理了中国历... [目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的颁布提出了加强情报学科建设的客观需求。从历史、学理以及实践3个方面对中国情报学发展进行纲领性论述,以期催化中国情报学学科建设、推动情报工作繁荣发展。[方法/过程]首先,梳理了中国历史上的情报著作、擅于运用情报的名家和情报案例;其次,阐述了情报理论,包括情报、情报工作、历史使命、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最后,评述了中国不同时代的情报工作实践,提出新一轮全球性冲突中的中国情报事业发展建议。[结果/结论]中国情报学(Intelligence Studies)承袭中国古代兵家情报思想,融合美国安全军事情报理论,不囿于"科技",以"耳目、尖兵、参谋"为己任,服务国家安全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情报从业者的一个重大创举,它包含了信息序化和信息转化的两大议题,形成了由信息转化理论、博弈理论、竞争理论、人际网络理论等构成的基础理论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情报需求社会化的发展,中国情报学和情报工作必将经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报 情报学 情报理论 情报工作 中国情报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情报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72
15
作者 包昌火 金学慧 +3 位作者 张婧 赵芳 靳晓宏 刘彦君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1,41,共12页
[目的/意义]情报工作面临新需求、新任务,中国情报学亟待确立一个目标明确、贴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方法/过程]首先,对情报学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其次,知史以明鉴,梳理自商周以来的中国情报学发展史;其后,以情报流程为基... [目的/意义]情报工作面临新需求、新任务,中国情报学亟待确立一个目标明确、贴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方法/过程]首先,对情报学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其次,知史以明鉴,梳理自商周以来的中国情报学发展史;其后,以情报流程为基础,构建中国情报学学科内容框架;第四,分别就中国情报学五大分支学科进行论述;第五,论述中国情报学八大支撑理论,包括决策理论、竞争理论、博弈理论等;第六,从情报学方法论界定、方法论选择标准及主要方法方面论述了中国情报学方法论。[结果/结论]至此,一个完整的中国情报学学科体系框架及研究内容呈现无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情报学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制定国家情报发展战略、实行一体化的国家情报工作体制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报学 中国情报学 学科体系 情报理论 情报方法论 情报历史 情报未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教育史学科建设的百年求索 被引量:17
16
作者 侯怀银 王喜旺 李艳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9-102,共14页
受西潮东来的影响,中国教育史学科于20世纪初在中国应运而生。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其经历了初创、突进、重创、徘徊、复兴等五个特征鲜明的发展阶段,最终实现了"凤凰涅槃"。在艰难而曲折的探索过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教育史... 受西潮东来的影响,中国教育史学科于20世纪初在中国应运而生。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其经历了初创、突进、重创、徘徊、复兴等五个特征鲜明的发展阶段,最终实现了"凤凰涅槃"。在艰难而曲折的探索过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教育史研究者为我们在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功能、研究的方法论、学科体系、历史分期等方面留下了至为宝贵的理论结晶。今后,欲使中国教育史学科在整个教育学科甚至人文社会科学中拥有自己的学术尊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任何一个负责任的中国教育史研究者都必须从大力强化教育历史研究的实践关怀、全方位加强"元研究"、真正落实教育史研究中的跨学科、全面承接中国史学传统、强化国内外交流等方面不懈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研究 中国教育史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复杂理论研究进展及对中国管理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李晓丹 刘洋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41-1753,共13页
转型中国作为构建制度复杂理论的最佳试验场所,可以从制度理论的演进过程出发讨论制度复杂理论的源起,并详细梳理制度复杂理论的内核所在:其关于制度逻辑异质性、动态性和历史权变性的基本假设,以及制度多中心性和制度逻辑多样性这两个... 转型中国作为构建制度复杂理论的最佳试验场所,可以从制度理论的演进过程出发讨论制度复杂理论的源起,并详细梳理制度复杂理论的内核所在:其关于制度逻辑异质性、动态性和历史权变性的基本假设,以及制度多中心性和制度逻辑多样性这两个基本概念;且重点探究场域层面制度复杂性的形成机制,以及组织对于制度复杂性的感知和回应这两个主要流派。此外,从企业层面出发,分析应该如何响应和改变制度复杂性,并从这两个角度提出3个制度复杂性视角下中国管理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复杂性 制度逻辑 组织战略 中国管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研究——中国电影研究趋势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犀禾 刘宇清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共5页
随着中国在世界体系中地位的崛起,“中国研究”成为世界学术领域的热点。电影是各种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汇聚的场域。中国电影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中国电影研究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学术热点,呈现出国际... 随着中国在世界体系中地位的崛起,“中国研究”成为世界学术领域的热点。电影是各种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汇聚的场域。中国电影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中国电影研究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学术热点,呈现出国际化、学院化和跨文化的趋势。“重写中国电影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研究 国际化 学院化 重写电影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哲学的实践哲学逻辑重建与思想史拓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高强 陈昱彤 +1 位作者 许浩南 季浏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1,22,共12页
当代中国体育哲学需要顺应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的时代发展趋势,而实践哲学改造是其必取之径。实践哲学改造将体育哲学发展视为一种人类“哲学行为”的具体展开,而“概念化行为”是其重要环节,凝聚了人类的普... 当代中国体育哲学需要顺应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的时代发展趋势,而实践哲学改造是其必取之径。实践哲学改造将体育哲学发展视为一种人类“哲学行为”的具体展开,而“概念化行为”是其重要环节,凝聚了人类的普遍性思维和特殊性思维,指向思辨逻辑和历史逻辑的内在统一,并呈现为哲学观念史的变迁。在“概念化行为”的思辨逻辑分析中存在“规范性”向度与“地方性”向度,具体体现为体育哲学的“游戏—规范性”和“知觉—地方性”思维方式;在“概念化行为”的历史逻辑展开中存在“可能性”向度与“智慧性”向度,具体体现为体育哲学的“知识—范式”思维方式,两者共同实现了体育哲学的内在扬弃,并为“中国智慧”嵌入世界体育哲学研究范式提供了可能与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哲学 哲学行为 概念化行为 思想史 思辨逻辑 历史逻辑 中国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通内外:跨学科视野下的中医知识史研究刍议 被引量:29
20
作者 余新忠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8-35,共8页
随着医学人类学和医疗社会文化史等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医学的社会文化属性日渐受到关注,然而,对于医史的研究来说,如何回到医学本身,依然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的。回到医学本身,显然并不是要回归传统的技术史研究,而需要将医学外部的社会... 随着医学人类学和医疗社会文化史等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医学的社会文化属性日渐受到关注,然而,对于医史的研究来说,如何回到医学本身,依然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的。回到医学本身,显然并不是要回归传统的技术史研究,而需要将医学外部的社会文化因素与内在的知识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要做到这点,知识史可谓是非常恰当的研究路径,知识史研究并不仅仅将医学视为纯粹的科学技术,不但会充分关注医学知识建构机制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也会思考知识建构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变迁和建构的知识对社会文化的型塑作用。另一方面,对医学知识的探讨,必然会指向对现实中医学问题及其发展的思考和理解。在跨学科的视野下探究中医知识史,不仅可以实现中国医史研究中内外史之间的融通,而且也可以藉此打破国内普遍存在的对中医的本质化和自足性认知,理清现代中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 中医 知识史 内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