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7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be into the Logic and Rhetoric of Propriety in The Book of Songs :Taking “Guan Ju” as the Core Example
1
作者 Lu Yo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9-217,共9页
The Book of Songs is a book of propriety passing on rites and teaching people by the form of poetry with unique logic and rhetoric.“Guan Ju”is the most typical poem deducing the propriety of humans from the laws of ... The Book of Songs is a book of propriety passing on rites and teaching people by the form of poetry with unique logic and rhetoric.“Guan Ju”is the most typical poem deducing the propriety of humans from the laws of nature,which is acceptable,convinced and obeyed by the people naturally,friendly and eloquently.Therefore,the logic and rhetoric in The Book of Songs can be reconciled and self-consistent in the poetic thinking of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book of songs Guan Ju LOGIC RHETOR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经学训诂模式的汉宋之别
2
作者 白如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1,共10页
“疏解语言障碍”(训)和“阐发义理思想”(理)是经学训诂的两大功能要素。以《毛传》为代表的《诗经》汉学将义理阐发融于字词训释之中,属于“训理合一”模式;而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的《诗经》宋学则多将字词训释中的义理说解功能向... “疏解语言障碍”(训)和“阐发义理思想”(理)是经学训诂的两大功能要素。以《毛传》为代表的《诗经》汉学将义理阐发融于字词训释之中,属于“训理合一”模式;而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的《诗经》宋学则多将字词训释中的义理说解功能向外疏解,交由其他模块承担,属于“训理分离”模式。究其内因,文本语境与文化语境的不同突显选择是重要影响因素。清儒沿着具有分析性特征的“训理分离”模式走向更远,为章太炎“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创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训诂 《诗经》学 汉宋差异 “训理合一” “训理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德树人背景下“树木学”课程思政探索——以《诗经》为例
3
作者 牟凤娟 李双智 +1 位作者 赵雪利 胡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80-86,共7页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林学专业课程教学,推动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深度融合,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树木学”作为林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培育专业人才至关重要。以《诗经》中典型树木的种类及其...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林学专业课程教学,推动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深度融合,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树木学”作为林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培育专业人才至关重要。以《诗经》中典型树木的种类及其比兴意象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其思政内涵,并结合树木学的学科特性融入“树木学”课程教学,不仅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也为林学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研究表明,采用“一树双线”教学模型重构“树木学”课程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与反馈体系,是确保教学效果、实现教学改革目标的有效路径,对培养具备扎实林学专业基础知识和“三农”情怀的林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诗经 树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人腰腹裹物的形制及称名考察
4
作者 叶娇 徐叶秾 徐凯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37,136,137,共11页
宋人衣外腰腹处的裹物式样繁多,特色鲜明,学界多有关注,却人言人殊。我们从文献出发,结合宋画、文物等形象资料,按形制对其进行分类,明确指出环绕腰腹包裹系结的是“抱肚”,自后向前加系革带的是“扞腰”,自后向前直接系缚的是“搭膊”... 宋人衣外腰腹处的裹物式样繁多,特色鲜明,学界多有关注,却人言人殊。我们从文献出发,结合宋画、文物等形象资料,按形制对其进行分类,明确指出环绕腰腹包裹系结的是“抱肚”,自后向前加系革带的是“扞腰”,自后向前直接系缚的是“搭膊”,左右各一悬垂腰侧的为“义襕”,自前向后打结系缚的称“围裙”。本文称之以宋人时名是为更好地区分各裹物的异同,并规范其称名。裹物形制的多样,离不开多政权共存下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而名称的丰富易混淆,则和同义语素的替换、语言的模糊性及异名同指和同名异指现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腹 裹物 形制 称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宋史研究的格局和热点分布
5
作者 王兆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9,共16页
根据方建新《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统计,20世纪国内宋史研究论著的总量为41319项。宋史研究的各个领域,成果分布很不平衡,宋代文学研究成果量最多,学术思想、经济、文化艺术、考古与文物、政治、史学的研究相对热络,民族关系、社... 根据方建新《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统计,20世纪国内宋史研究论著的总量为41319项。宋史研究的各个领域,成果分布很不平衡,宋代文学研究成果量最多,学术思想、经济、文化艺术、考古与文物、政治、史学的研究相对热络,民族关系、社会、宗教、军事、语言文字、法律研究等稍显冷清。宋代文学研究重点关注作家作品,而聚集于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宋代学术思想研究的热点在理学,而理学研究的焦点在朱熹。经济研究偏重货币、农业、商业与城市经济研究,文化艺术研究注重绘画、书法和石刻,考古与文物更关注考古发掘,教育领域的着力点在教育思想与方法,社会领域偏向家族和风俗礼仪研究,文献研究领域里版本、目录、校勘的成果比较多,政治研究领域里官制与地方行政制度、政治改革的研究成果较突出。文学研究的活跃作者最多,其次是学术思想研究。一个领域的活跃作者越多,表明该领域的研究越深入、越成熟。活跃作者不仅成果量较多,关注的领域也比较多,许多活跃作者同时活跃于多个领域。活跃作者的成果,往往代表着相关领域的学术水平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史研究 宋代文学研究 量化分析 活跃作者 计量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诗》、骚、赋用“乱”的文学演进
6
作者 唐定坤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8,共10页
“乱”为上古乐舞术语,影响到诗文的结构、内容,始于《诗》,转于骚,广于赋,具有从音乐性到文学性到文体性的重心转移,涉及多方而宜从文学视角作贯通考察。证之以出土文献和传世史料,《诗》“乱”有从成内二元组构到多成乐舞之曲终复位... “乱”为上古乐舞术语,影响到诗文的结构、内容,始于《诗》,转于骚,广于赋,具有从音乐性到文学性到文体性的重心转移,涉及多方而宜从文学视角作贯通考察。证之以出土文献和传世史料,《诗》“乱”有从成内二元组构到多成乐舞之曲终复位的内外演进,影响到歌辞的生成和脱乐损益的“诗化”加工,要在卒章的转换视角以总撮题旨;骚承《诗》“乱”,明示为仪式拟效和文学改造,要在以“歌”促“诵”的抒情层进和句式形态的“变章乱节”;赋承骚解乐,则将之完全转变成了文学辞章推陈出新的体式探索,表现于称名变异、体裁推衍和组构新变。凡此可以见出三者递相演进、表现异同的本质原因和显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楚辞 汉赋 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与《诗经》关系三论
7
作者 张景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2,共7页
在六经中,孔子与《诗经》关系最为密切,而这一关系中还有一些疑难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其一,孔子是否整理和删过《诗经》是学界的争论焦点之一,孔子整理《诗经》的事实不可否认,而“删诗”只是后人的一种说法,《史记》《汉书》仅记载孔子... 在六经中,孔子与《诗经》关系最为密切,而这一关系中还有一些疑难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其一,孔子是否整理和删过《诗经》是学界的争论焦点之一,孔子整理《诗经》的事实不可否认,而“删诗”只是后人的一种说法,《史记》《汉书》仅记载孔子“选诗”,而不是“删诗”。其二,“思无邪”并非多数学者认为的那样,是对《诗经》内容纯正的肯定,而是对《诗经》读者的要求。其三,孔子在“选诗”时,并未排除《诗经》中与自己思想不相符合的作品,这些不符合孔子思想的作品能够保留在《诗经》之中,有其历史原因及教育意义,这也正是孔子要求读诗者“思无邪”的缘由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诗经》 删诗 思无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粟居读简记(十四)
8
作者 王辉 《文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68,共5页
本文是读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竹简《诗经》的五则札记。一、简百七“厀”读为桼、漆,《说文》■是桼字繁化;二、简百八■,从手,興声,读为升,是量器单位;三、简百八“硕大无■”,■读为朋,群聚也。清阎若璩、桂馥解《尚书·皋陶谟(益稷... 本文是读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竹简《诗经》的五则札记。一、简百七“厀”读为桼、漆,《说文》■是桼字繁化;二、简百八■,从手,興声,读为升,是量器单位;三、简百八“硕大无■”,■读为朋,群聚也。清阎若璩、桂馥解《尚书·皋陶谟(益稷)》“朋(《说文》引作堋)淫于家”,说堋乃“葬下棺”不确;四、简百十一、十二“又(有)■者杕”,■即?字,与杕通用;五、简百十五、十六、十七■字读为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大学 战国楚竹简 《诗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先生”立场与“大肯定”精神:蔡皋图画书的生成机制及先锋意义
9
作者 刘天赐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3-220,共8页
蔡皋是新时期中国图画书的创作先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且影响深远。“小先生”立场与“大肯定”精神是蔡皋图画书创作的核心美学理念,她以此创作出契合儿童阅读心理、具有文学美感的图画书。同时,蔡皋自觉探索图画书的文体边界,率先提升... 蔡皋是新时期中国图画书的创作先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且影响深远。“小先生”立场与“大肯定”精神是蔡皋图画书创作的核心美学理念,她以此创作出契合儿童阅读心理、具有文学美感的图画书。同时,蔡皋自觉探索图画书的文体边界,率先提升了图画书的图像叙事地位,助推中国图画书走向文体成熟。解读蔡皋图画书美学特质及其生成机制,考察蔡皋图画书创作的先锋意义,可为中国儿童文学的文体研究提供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皋 图画书 儿童文学 文体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经学传注的口传传统
10
作者 李若晖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8,共8页
汉代经学中,存在着经书传注的口传传统。通过对几则经学史文献的意义澄清,可以重现汉代经学传注口头传统。再由汉代口传传注文献的梳理,可以进而考察汉代学术两大公案:一为西汉孔安国确曾注《论语》《孝经》,但在后世只有口传,因而引起... 汉代经学中,存在着经书传注的口传传统。通过对几则经学史文献的意义澄清,可以重现汉代经学传注口头传统。再由汉代口传传注文献的梳理,可以进而考察汉代学术两大公案:一为西汉孔安国确曾注《论语》《孝经》,但在后世只有口传,因而引起误解;一为向歆父子校书仅针对书面文献,而未致力于将口传文献著于竹帛。与此同时,有必要强调,汉代经学传注的口传传统,是以书面经书为中心,并围绕书面经书而形成与发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经书 书面 口传 孔安国 向歆校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人之“愚”:中国古代“愚宋”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史
11
作者 潘祥辉 杜颖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宋人皆愚”是自先秦广为流传的历史认知,集中体现在相关成语典故中。这一认知约于战国时期基本形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文献在建构“愚宋”形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宋国“殷商遗民”的政治身份,诸侯争霸中的没落,对文化传... “宋人皆愚”是自先秦广为流传的历史认知,集中体现在相关成语典故中。这一认知约于战国时期基本形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文献在建构“愚宋”形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宋国“殷商遗民”的政治身份,诸侯争霸中的没落,对文化传统的坚守以及战国诸子的“反面书写”,是“愚宋”形象的重要成因。“愚宋”不仅反映了各诸侯国军事、政治之间的竞争,也呈现了当时新旧价值与文化规范之间的嬗变和斗争。“愚宋”形象的传播过程中存在着“陈陈相因”的规律,展现了典籍、成语等媒介形式对社会记忆的固化作用。随着汉后诸子百家经典的流传以及学者对成语典故的称引、演绎,“愚宋”成为一种难以改观的刻板印象。不过这仅仅是一种话语建构和传播的结果,却未必符合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国人 成语典故 形象建构 华夏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徽宗茶书诗画及其茶道精神探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礼堂 范钰翎 李敏瑞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128,共9页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且爱好饮茶的帝王,宋徽宗对宋代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宋代崇尚风雅的社会文化氛围下,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茶书诗画作品,如茶书《大观茶论》、茶画《文会图》以及多首描绘茶事活动的茶诗。这些作品充分...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且爱好饮茶的帝王,宋徽宗对宋代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宋代崇尚风雅的社会文化氛围下,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茶书诗画作品,如茶书《大观茶论》、茶画《文会图》以及多首描绘茶事活动的茶诗。这些作品充分体现出“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和“中澹闲洁”的茶道精神,反映了宋人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追求,在茶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对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徽宗 茶书诗画 茶道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风诗叙事及其传统——《诗经》研读笔记之二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乃斌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诗经》十五国风,长短160首诗,记录着上古社会生活和周人情感活动的种种情况与风貌,它们同《诗经》中的史诗一样,贯穿着并构成了中国文学的抒(情)叙(事)传统。它们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恋爱家庭、农事生产、战争徭役、对统治者的美刺等几... 《诗经》十五国风,长短160首诗,记录着上古社会生活和周人情感活动的种种情况与风貌,它们同《诗经》中的史诗一样,贯穿着并构成了中国文学的抒(情)叙(事)传统。它们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恋爱家庭、农事生产、战争徭役、对统治者的美刺等几大方面。以往因为叙事一直受到忽视,风诗常被笼统称为抒情诗,中国文学也被说成是只有“一个抒情传统”。本文试取叙事视角,指出《诗经》风诗中不少篇章与历史记载可以互证,有的诗篇明显叙述一个故事(或个人经历),有的诗表面虽未直赋,却通过比兴、咏叹、对话、独白乃至写景抒情暗示出其背后实含一桩事情,从而切实地反映出生活的一角。这种“事在诗外”和抒叙浑融的现象是《诗经》风诗的重要艺术特色。运用叙事分析方法读诗,能够更全面细致地揭示抒情诗的丰富内涵,也更确切地理解中国文学从源头开始就贯穿着互惠博弈的抒叙两大传统,而绝非只有一个抒情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风诗 叙事 事在诗外 抒叙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中国文集日本写本的收藏、整理与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卞东波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29,共11页
域外汉籍中存在着大量中国典籍的汉文写本。这些写本或为中国失传的文献,或与传世之本多有差异。域外汉文写本可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其中中国文集日本写本与古代文学研究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国文集日本写本在日本公立图书馆... 域外汉籍中存在着大量中国典籍的汉文写本。这些写本或为中国失传的文献,或与传世之本多有差异。域外汉文写本可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其中中国文集日本写本与古代文学研究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国文集日本写本在日本公立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公私文库、寺院以及个人手中皆有收藏。自江户时代开始,学者就已经注意到这批文献的价值,《佚存丛书》《古逸丛书》《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景印旧钞本》等丛书中皆有收录。晚近以来,学术界对中国文集日本写本也进行了整理与研究,但仍有大量文献未进入研究视野。应尽快展开对中国文集日本写本全面的调查、编目与叙录,并从“东亚汉文写本学”与书籍史的角度对其进行整体研究,同时深入对五山时代中国文集汉文“抄物”写本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集 日本写本 东亚汉文写本学 书籍史 抄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周代歌诗的“文本化”--兼论《诗经》中复杂文本的成因
15
作者 李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3,共9页
歌诗的“文本化”过程,脱离了动态立体的乐用语境,剥落了“乐本”诗辞之外的其他乐用信息,使得歌诗成为平面、静态、固化的纯文本,造成部分歌诗文本的歧杂和诗义的难解。今本《诗经》中的复杂文本,如一些不整齐的叠咏曲式,可能是歌诗“... 歌诗的“文本化”过程,脱离了动态立体的乐用语境,剥落了“乐本”诗辞之外的其他乐用信息,使得歌诗成为平面、静态、固化的纯文本,造成部分歌诗文本的歧杂和诗义的难解。今本《诗经》中的复杂文本,如一些不整齐的叠咏曲式,可能是歌诗“文本化”不当造成的变异。某些原本属于“变调歌辞”的比兴之辞、章末乱辞、成辞旧调,也在“文本化”过程中被写录成了常态化的文本。作为高度“文本化”结果的今本《诗经》,并不能据以还原周代歌诗生成与歌唱的真实样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乐本 口头 文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咏三叹,由景至境——《诗经·国风》中自然景观展现特征及先民审美模式研究
16
作者 谷光灿 王丽瑶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108,共6页
《诗经》是我国诗歌史上举足轻重的存在,《国风》正是《诗经》的精华。在《国风》诗中,大量的诗歌涉及到了自然景观,而对于《诗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史哲领域,立足于风景园林学的相关研究较为匮乏,作为描写风景的最早诗篇尚未被研究... 《诗经》是我国诗歌史上举足轻重的存在,《国风》正是《诗经》的精华。在《国风》诗中,大量的诗歌涉及到了自然景观,而对于《诗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史哲领域,立足于风景园林学的相关研究较为匮乏,作为描写风景的最早诗篇尚未被研究颇为遗憾。因此将其作为研究重点,首先对《国风》中的自然景观要素进行提取、分类,分析其特点,得出其层次性和分时性的展现规律,以此为基础总结出先民既存型、演化型和类比型三种审美模式,即对中国人原生情感中的自然景观的感知方式和审美模式的溯源。寻找中国人对自然景观情感的原始表达,以及遗传意义,以期为现今的风景遗产保护与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国风 人居环境 自然景观 审美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进程中电子书产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及提升策略——基于SCP框架的案例研究
17
作者 郭晶 崔家勇 +1 位作者 杨佼旻 吴玲玉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40,共15页
基于产业组织经济学“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框架,选取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4家具有代表性的出版集团进行案例分析,以探索融合进程中我国电子书产业绩效提升影响... 基于产业组织经济学“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框架,选取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4家具有代表性的出版集团进行案例分析,以探索融合进程中我国电子书产业绩效提升影响机制。在产业结构对传统出版企业行为的影响、政府规制对企业行为的指导与约束、企业行为与业务绩效的相互影响三个方面得出“产业政策”“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业务绩效”等13个命题和电子书产业发展现实困境。以期对电子书产业的发展规律进行探索,为融合进程中的电子书产业发展提供经验证据以及实践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P框架 电子书 产业绩效 案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郭店简《性自命出》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诗学关联 被引量:1
18
作者 贾旭东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126,共9页
郭店简《性自命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情”的关注,充分肯定情感的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同时强调用诗、礼、乐陶冶性情、培养德行,从而使道德在人的内心扎根。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内容来看,简文论《诗》具有强烈的主“情”或重“情... 郭店简《性自命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情”的关注,充分肯定情感的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同时强调用诗、礼、乐陶冶性情、培养德行,从而使道德在人的内心扎根。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内容来看,简文论《诗》具有强烈的主“情”或重“情”色彩,它在充分肯定真性情价值的同时,也主张用礼义来合理地规范、引导、约束情感。从两篇文献对于性情观念的阐发及情与礼关系的揭示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诗学关联。以《性自命出》为代表的早期儒家的性情学说与礼乐教化思想是《孔子诗论》评《诗》论《诗》的思想来源,《孔子诗论》将早期儒家的性情哲学与礼乐教化思想绵密无间地融入了《诗经》的阐释中,呈现出尚情性、重礼义的双重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自命出》 《孔子诗论》 性情 礼义 《诗》学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物质的书籍:书籍研究的历史进路与物质性转向 被引量:3
19
作者 乔晓鹏 王怡冉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120,共11页
从媒介物质性研究出发,着眼书籍研究,回溯和归纳不同学派关于书籍的经典观点,书籍研究中对物质性的关注大体呈现了从凸显文本物质形式,到观照文本物质形态及其意义,再到对书籍物质性的关注等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书籍研究向物质性... 从媒介物质性研究出发,着眼书籍研究,回溯和归纳不同学派关于书籍的经典观点,书籍研究中对物质性的关注大体呈现了从凸显文本物质形式,到观照文本物质形态及其意义,再到对书籍物质性的关注等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书籍研究向物质性转向的可能路径:首先,关注书籍的物理属性及其出版实践再造的物质性;其次,将书籍置于“关系”之中,考察作为“中介”的书籍;再次,采用结构主义视角,探讨书籍出版或物质技术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物质性 书籍研究 书籍物质性 书籍史 出版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中的“上”与“下”——上、下空间观念及其方位词表达
20
作者 何霭茜 沈立岩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9-204,208,共17页
《诗经》中“上”和“下”表示实际空间方位时多出现在《国风》,而且极少对文出现。“上帝”和“下土”表示至高天神和天下人间时,多数出现在《大雅》和《颂》中,而且通常对文出现,说明“上帝”和“下土”及“下民”通过形成一个互相关... 《诗经》中“上”和“下”表示实际空间方位时多出现在《国风》,而且极少对文出现。“上帝”和“下土”表示至高天神和天下人间时,多数出现在《大雅》和《颂》中,而且通常对文出现,说明“上帝”和“下土”及“下民”通过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系统来自我显现。《诗经》垂直空间轴上的“山隰”对文结构和“上帝-下民”空间结构存在空间方位和意蕴上的错位,但二者通过“下土-大地”将西周民众日常生活的空间感知经验与周王祭祀和统治中展现的抽象空间方位感知联结在一起。《诗经》中空间方位词使用所反映出的对“下土-大地”这一中介载体的关注,可以为传统文化中安土重迁和寻根思想提供更多文化源头处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空间方位 方位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