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6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不同蒸发公式的流域典型期潜在蒸发、径流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宿辉 宋向旭 +3 位作者 周帅 武春晓 韩小庆 张晓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3,共8页
分析潜在蒸发、径流的时空变化对准确认识气候敏感区实际蒸发和水量平衡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全球气候年际、季节变化等影响,流域层面潜在蒸发、径流难以预测与评估。以气候敏感区黄河源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差分样本方法(CDSST)... 分析潜在蒸发、径流的时空变化对准确认识气候敏感区实际蒸发和水量平衡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全球气候年际、季节变化等影响,流域层面潜在蒸发、径流难以预测与评估。以气候敏感区黄河源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差分样本方法(CDSST)划分流域干湿状态为丰水年、枯水年和混合年,并构建了各状态下月尺度abcd水文模型,探究了4种潜在蒸发算法(Haregreaves、Makkink、Penman-Monteith和Jensen-Haise)不确定性对流域潜在蒸发、径流预测不确定性的影响;利用不均匀系数、集中度和相对变化幅度等水文指标,揭示了4种不同潜在蒸发算法对流域水资源预测的影响。结果表明:较1990年之前,流域呈干旱状态的年份增多(由4 a增至10 a),且丰水、枯水和混合年对应的年份个数占比分别为25.86%、24.14%和50%;同时,潜在蒸发算法不确定性改变了流域蒸发量和径流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对于科学掌握变环境下流域水文过程动态变化、区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发 径流不确定性 水资源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建国 李晶晶 余红兵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116,共7页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掌握水土流失分布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和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汇总形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及其分布特征、动态变化;[...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掌握水土流失分布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和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汇总形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及其分布特征、动态变化;[结果]2021年水土流失面积为23.13万km^(2),占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89.13%。从水土流失分布来看,该区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多沙区和北部风沙区,两区水土流失面积占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的51.06%;从地类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草地、林地和耕地,共占比86.80%。与2020年、2011年、1999年和1985年相比,2021年水土流失分别减少0.29万km^(2),3.43万km^(2),16.94万km^(2),22.30万km^(2),与1985年相比,强烈及以上强度等级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6.42万km^(2),减幅83.84%。[结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多沙区和北部风沙区,高强度侵蚀减少与年度监测成果未考虑沟道侵蚀有关;该区应以流域水系为单元,持续加强旱作梯田建设,大力开展高标准淤地坝建设,加强病险淤地坝出险加固,实施固沟保塬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动态变化 水土流失治理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多源融合降水产品综合评价及其水文效应评估
3
作者 雍斌 周振杨 +1 位作者 陶新 吕毅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7,76,共12页
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区,对多源融合降水产品(DML-TPP)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将其与纯红外遥感降水产品PERSIANN-CCS、卫星降水产品GSMaP_G、再分析数据集ERA5-L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ERA5-L对降水量存在一定程度高估,但较好地反映了整个黄河源... 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区,对多源融合降水产品(DML-TPP)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将其与纯红外遥感降水产品PERSIANN-CCS、卫星降水产品GSMaP_G、再分析数据集ERA5-L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ERA5-L对降水量存在一定程度高估,但较好地反映了整个黄河源区降水的时空格局;GSMaP_G在降水量估算方面较其他产品表现更优秀,在以气象站插值数据率定栅格新安江模型参数的方案中,GSMaP_G对黄河源区门玛区间的水文效应评估结果更好;在采用降水产品对栅格新安江模型进行参数率定的方案中,基于DML-TPP和ERA5-L的径流模拟在平水年表现最佳,基于GSMaP_G的模拟结果则更好地复现了丰水年的洪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融合降水产品 水文模拟 栅格新安江模型 误差传播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潜在蒸散发的黄河源区径流模拟
4
作者 荐圣淇 周肖宇 +2 位作者 余欣 王嘉仪 裴熠楠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7-411,共15页
针对黄河源区水文情势复杂多变、径流模拟精度不足的问题,旨在构建融合潜在蒸散发(PET)预测的径流模拟方法,提升高寒地区径流模拟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随机森林(RF)、多层感知机(MLP)和极限学习机(ELM)3种机器学习方法,引入长短期记忆网... 针对黄河源区水文情势复杂多变、径流模拟精度不足的问题,旨在构建融合潜在蒸散发(PET)预测的径流模拟方法,提升高寒地区径流模拟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随机森林(RF)、多层感知机(MLP)和极限学习机(ELM)3种机器学习方法,引入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PatchTST(Patch Time Series Transformer)深度学习方法,融合PET预测值进行径流模拟,评估不同气象因子组合下PET的模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最高气温是PET模拟的最关键驱动因子,最高气温、相对湿度与风速组合情景下的PET模拟精度最高;在深度学习模型中,PatchTST模型在预测未来1个月潜在蒸散发时表现次于LSTM模型,但在多步长预测中表现更优;融合潜在蒸散发预测数据后,模型性能显著提升;以唐乃亥站PatchTST模型为例,纳什效率系数从0.706增至0.896(改进幅度为26.9%),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从23.502降至18.305(降幅为22.1%),均方根误差从276.7降至160.8(降幅为41.9%),表明PET数据有效捕捉了蒸散发对径流损失的动态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高寒、缺资料地区的水文预报工作提供更精准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发模拟 径流模拟 机器学习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黄河上游多灾种知识图谱构建方法
5
作者 王宗敏 梁创恒 +4 位作者 刘心怡 刘奕凡 晋磊 蔡迎春 舒小颂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3-107,115,共6页
为了解决多重致灾因子时空关联非一致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黄河上游多灾种知识图谱构建方法。通过数据清洗、实体识别与关系抽取,整合遥感影像、气象数据、地质资料等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构建本体定义核心概念,定义因果... 为了解决多重致灾因子时空关联非一致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黄河上游多灾种知识图谱构建方法。通过数据清洗、实体识别与关系抽取,整合遥感影像、气象数据、地质资料等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构建本体定义核心概念,定义因果关系、时空关联、参与关系等6类语义关联。采用Neo4j图数据库进行知识存储与动态推理,设计多源数据映射机制,支持灾害事件、触发因子、衍生灾害等实体及其关系的多维查询。结合贝叶斯网络概率推理与图拓扑分析算法,对灾害链传播路径进行量化评估。针对2023年黄河上游某地滑坡事件,通过图数据库推理功能可发现滑坡与泥石流之间的潜在关系链条。相比传统数据库,知识图谱查询信息速度快、精确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图谱 多灾种 多源信息 本体 关系映射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指数算法的黄河流域水体面积变化及归因分析
6
作者 陶洁 任磊 +2 位作者 梅晓敏 师晨 左其亭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86,114,共9页
基于GEE云平台、Landsat5/7/8数据、JRC数据集,利用混合指数法提取了1986—2021年黄河流域及典型湖库的地表水体面积,并分析了其空分布特征;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对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永久性水体面积变化的贡献率进行... 基于GEE云平台、Landsat5/7/8数据、JRC数据集,利用混合指数法提取了1986—2021年黄河流域及典型湖库的地表水体面积,并分析了其空分布特征;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对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永久性水体面积变化的贡献率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地表水体提取的生产者精度为99.39%、用户精度为91.51%、总体精度为94.22%、Kappa系数为0.878 5,提取效果较好;1986—2021年黄河流域地表水体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典型湖库中扎陵湖、鄂陵湖、东平湖、龙羊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的永久性水体面积呈增加趋势,红碱淖和刘家峡水库呈略减少的趋势;人类活动是黄河流域永久性水体面积变化的主导因素,降水量贡献率逐渐增大,气温和太阳辐射贡献率降低,但气温的贡献率仍为2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提取 地表水体面积 永久性水体面积 混合指数算法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降雨条件下黄河淤背区路基湿度场模拟与特征分析
7
作者 张渊龙 张天航 郭耀峰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3-158,共6页
为研究极端降雨条件下路基两侧积水入渗对黄河淤背区粉土路基湿度场的影响,基于省道312郑州境改建工程,使用GIS和MIKE模拟了郑州“7·20”降雨条件下路基两侧积水深度,通过GeoStudio模拟分析了不同地下水埋深、边坡坡比和边坡高度... 为研究极端降雨条件下路基两侧积水入渗对黄河淤背区粉土路基湿度场的影响,基于省道312郑州境改建工程,使用GIS和MIKE模拟了郑州“7·20”降雨条件下路基两侧积水深度,通过GeoStudio模拟分析了不同地下水埋深、边坡坡比和边坡高度的路基在积水入渗作用下湿度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含水率受地下水位和土质的影响,与路基高度成指数关系;积水入渗过程中右侧边坡含水率变化幅度与地下水位成指数关系;左侧边坡上路堤底入渗距离随坡率的减小而减小,右侧边坡趋势则相反;右侧边坡含水率增幅与边坡高度近似成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淤背区 粉土路基 降雨积水 湿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水时间对春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8
作者 樊明 沈强云 +3 位作者 李红霞 曾宝安 陈嘉 张双喜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4期11-14,共4页
为探究不同灌水时间对春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在干播湿出种植方式下,设置4种不同头水灌溉时间,研究其对土壤温度及春小麦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可以提高土壤温度,而较高的土壤温度有利于小麦出苗和生长发育;... 为探究不同灌水时间对春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在干播湿出种植方式下,设置4种不同头水灌溉时间,研究其对土壤温度及春小麦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可以提高土壤温度,而较高的土壤温度有利于小麦出苗和生长发育;在播种后第10天(3月14日左右)开始灌溉头水是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最佳灌溉头水时间,小麦有效分蘖率最高(72.1%),穗数最多(583.5万穗/hm^(2)),产量最高(10011.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灌水时间 产量 宁夏引黄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黄灌区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及经济效益初探
9
作者 何进勤 雷金银 +2 位作者 桂林国 罗昀 金建新 《宁夏农林科技》 2025年第6期63-69,共7页
针对引黄灌区不同种植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变化不明等生产实际问题,以该区典型种植模式——蔬菜连作、玉米连作、粮菜轮作、麦后复种为研究对象,通过3年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结合周边调研数据,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 针对引黄灌区不同种植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变化不明等生产实际问题,以该区典型种植模式——蔬菜连作、玉米连作、粮菜轮作、麦后复种为研究对象,通过3年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结合周边调研数据,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及其产量效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引黄灌区滴灌种植蔬菜连作和麦后复种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较高,与漫灌相比,分别节水25.0%~44.7%,节肥23.1%~54.4%。滴灌种植下,连作种植(蔬菜连作和玉米连作)与轮作种植相比,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锌含量降低5.7%~28.7%,且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降低幅度逐渐增大;同时连作种植显著增加了下层(20~100cm)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中:玉米连作较其他处理表层土壤有效锌含量降低11.4%~28.0%,蔬菜连作80~100cm剖面土壤硝态氮含量(9mg·kg^(-1))增加近1倍。由此可见,无论蔬菜连作还是玉米连作0~100 cm剖面土壤养分淋失较高,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区 种植方式 土壤养分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河口适宜生态沙量研究
10
作者 于守兵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0,共7页
黄河入海泥沙在塑造和维持河口生物栖息地和提供近岸海域磷酸盐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河口来沙量锐减,行河流路淤积造陆速率放缓,而不行河流路附近海岸缺乏泥沙补给而持续蚀退。湿地面积萎缩导致生物多样性减... 黄河入海泥沙在塑造和维持河口生物栖息地和提供近岸海域磷酸盐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河口来沙量锐减,行河流路淤积造陆速率放缓,而不行河流路附近海岸缺乏泥沙补给而持续蚀退。湿地面积萎缩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原有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输入河口的磷主要以吸附在泥沙上的颗粒态存在,来沙量减少成为近岸海域N/P升高的重要因素。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近岸海域磷酸盐浓度约0.50μmol/L可作为适宜参考水平。小浪底调水调沙运用后的2003—2006年黄河河口平均来沙量为2.4亿t/a,磷酸盐浓度、浮游植物物种和细胞量、叶绿素含量超过或接近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平,可作为适宜的生态沙量。在此条件下现代三角洲基本保持陆地面积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河口 泥沙 生态 陆地面积 磷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11
作者 赵新正 王喆 +1 位作者 史海金 李培庆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9-725,共17页
推动黄河流域乡村地域多功能协同发展是实现片区乡村振兴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路径。以陕西省107个县区为研究单元,选取2010、2015和2020年3个时间节点,构建乡村多功能评价体系,运用主客观赋权法与地理探测器,分析功能的时空演... 推动黄河流域乡村地域多功能协同发展是实现片区乡村振兴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路径。以陕西省107个县区为研究单元,选取2010、2015和2020年3个时间节点,构建乡村多功能评价体系,运用主客观赋权法与地理探测器,分析功能的时空演化及主导功能类型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乡村多功能高值区空间格局呈现异质性特征,农业生产功能向“多点散布+团簇状”演化,非农生产功能演化具有“多点镶嵌”特征,生活保障功能稳居关中与陕北非市辖区,生态保育功能“南高北低”并呈现“高低同减”的趋势;②基于优势功能现状与相互作用,将主导功能类型划分为4大类12亚类,组合由单一向多元转型;③单因子探测发现,双功能主导型受驱动因素较少但影响更强,交通、生产条件、市场化等因素是弱综合型功能提升的主要制约。交互作用显示,因子间交互具有显著增强效应,呈非线性或双因子增强特征。研究结果可以为陕西省乃至黄河流域片区未来乡村发展功能定位和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乡村地域多功能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播种方式和播深对宁夏引黄灌区滴灌春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2
作者 樊明 沈强云 +4 位作者 魏亦勤 马广福 李红霞 曾宝安 张双喜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48-54,共7页
为了提高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干播湿出技术的播种质量和产量,以春小麦品种宁春58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干播湿出种植条件下条播播深3 cm(CK)、条播播深6 cm(TS)、匀播播深3 cm(YQ)、匀播播深6 cm(YS)4个处理的小麦生育期、茎秆特征、产... 为了提高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干播湿出技术的播种质量和产量,以春小麦品种宁春58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干播湿出种植条件下条播播深3 cm(CK)、条播播深6 cm(TS)、匀播播深3 cm(YQ)、匀播播深6 cm(YS)4个处理的小麦生育期、茎秆特征、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以期探讨该地区小麦干播湿出种植技术的最佳播种方式。结果表明,春小麦出苗期匀播早于条播,但成熟期条播早于匀播,收获穗数匀播比条播平均增加38万穗/hm^(2);植株第2节间茎秆粗、茎秆强度表现为匀播高于条播,且匀播比条播平均穗粒数增加1粒,千粒质量增加0.6 g,产量增加341.25 kg/hm^(2)。同一播种方式下,播深6 cm比3 cm出苗时间延迟,第2节间茎秆平均长度增加0.96 cm,收获穗数减少105万穗/hm^(2),每穗粒数减少4粒,产量减少1664.25 kg/hm^(2)。匀播播深3 cm处理的收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为最高,其产量较其他处理高7.6%~19.8%。综上,在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干播湿出技术的最佳播种方式为匀播播深3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干播湿出 条播 匀播 产量 宁夏引黄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园生草条件下土壤与近地层空气温湿度特征研究
13
作者 李晓龙 马军 +8 位作者 褚燕南 岳海英 王芳 刘婷 岳芬芬 李元 吴昊 贾永华 田建文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56-63,共8页
[目的]明确不同生草种类下土壤与近地层空气温湿度的变化特征,为果园生草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采选黑麦草、苜蓿、高羊茅、长柔毛野豌豆4种抗旱、抗寒功能草种,结合自然生草,以清耕为对照,分析不同生... [目的]明确不同生草种类下土壤与近地层空气温湿度的变化特征,为果园生草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采选黑麦草、苜蓿、高羊茅、长柔毛野豌豆4种抗旱、抗寒功能草种,结合自然生草,以清耕为对照,分析不同生草品种、不同季节下果园土壤及近地层空气温湿度的变化特征。[结果]在春季和夏季高温期,生草栽培下0~40 cm土壤中播种苜蓿和长柔毛野豌豆土壤含水量较高,生草栽培下0~20、>20~40、>40~60 cm土壤中长柔毛野豌豆、苜蓿、高羊茅处理土壤温度降低率总体较高。在夏季高温期,种植苜蓿或长柔毛野豌豆可使近地层空气温度降低1.5℃左右,使空气湿度增加11.82%以上。[结论]相较于清耕,果园行间播种苜蓿和长柔毛野豌豆可明显增加土壤及近地层空气湿度,降低土壤与近地层空气温度。在春季,果园生草主要通过减小土壤昼夜温差来调控果树生长发育。在夏季高温期,果园生草则主要通过抑制土壤水分散失,增加空气湿度来减少高温干旱对果树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生草 土壤 近地层 温湿度 变化特征 宁夏引黄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下玉米需水量时空特征及未来趋势
14
作者 申晓晶 陈猷 +1 位作者 栾文杰 周博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253,共11页
[目的]为探究气象因素和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对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需水量的影响及未来玉米需水量变化趋势。[方法]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单作物系数法,计算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需水量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利用重标极差分析法预测未来作物... [目的]为探究气象因素和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对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需水量的影响及未来玉米需水量变化趋势。[方法]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单作物系数法,计算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需水量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利用重标极差分析法预测未来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的时空演变趋势;利用基于偏导数的敏感性分析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探究气象因子和种植面积变化对玉米需水量的影响并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结果]玉米需水量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异动性,空间分布趋势呈现由引黄灌区中部向南北两端递增,西南整体低于东北趋势。在对未来需水量预测中,惠农、银川站点的作物未来需水量呈上升趋势。在考虑气象因素对玉米需水量的影响上,相对湿度的敏感系数最高;单位面积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随着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风速、日照时间的上升而增加,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减少。整个研究期内,作物种植面积变化是导致玉米总需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玉米种植规模扩大对总需水量的增加有着较大的影响,而气象因子对该时期的总需水量变化作用相对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确定合理的作物种植结构和规模及灌区水资源适应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子 种植面积变化 需水量 引黄灌区 重标极差分析法(rescaled range analysis R/S)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实际蒸发和径流变化多时间尺度归因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曹振江 姬广兴 +5 位作者 杨瑞婷 王雨欣 李凡 张亚丽 陈伟强 黄珺嫦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9-217,共9页
[目的]全面分析黄河源区变化环境下水文要素(实际蒸发和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黄河源区水文循环机理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黄河源区1967-2020年的水文气象数据,使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在年、季和月时间... [目的]全面分析黄河源区变化环境下水文要素(实际蒸发和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黄河源区水文循环机理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黄河源区1967-2020年的水文气象数据,使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在年、季和月时间尺度上分析黄河源区实际蒸发和径流的变化特征,采用ABCD水文模型和月尺度Budyko模型在多时间尺度上定量分离出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实际蒸发和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1)1967-2020年黄河源区实际蒸发量在年、季和月时间尺度上都表现为显著增加的趋势;径流在年尺度、旱季、8月、9月表现为不显著减少趋势,在雨季和7月表现为不显著增加趋势。(2)在年尺度、旱季、8月和9月,气候变化对流域实际蒸发的影响较大,其对实际蒸发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59.61%,108.43%,50.71%,58.17%;在雨季和7月,人类活动对流域实际蒸发的影响较大,其贡献率为62.38%和53.34%。(3)无论是在年尺度、季尺度还是7月、8月、9月,都表现为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较大,贡献率分别为55.58%,56.23%,59.92%,68.70%,51.51%和87.03%。[结论]黄河源区不同时间尺度实际蒸发和径流变化多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但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它们的贡献率相差较小,未来仍应注重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实际蒸发 径流 多时间尺度 趋势分析 ABCD水文模型 月尺度Budyko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黄灌区复种饲用燕麦种植模式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腾飞 马霞 +6 位作者 刘金龙 王斌 张译尹 李佳旺 马江萍 王小兵 兰剑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7,共11页
为探讨适合宁夏引黄灌区麦后复种燕麦种植模式,以燕麦、箭筈豌豆和毛苕子为试验材料,设置2种混播模式和3种单播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草地种间竞争、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表明,复种燕麦混播模式相较燕麦单作在土地... 为探讨适合宁夏引黄灌区麦后复种燕麦种植模式,以燕麦、箭筈豌豆和毛苕子为试验材料,设置2种混播模式和3种单播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草地种间竞争、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表明,复种燕麦混播模式相较燕麦单作在土地资源利用、生产力提升、营养品质改善和经济效益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复种燕麦混播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土地利用效率平均提高21%,复种燕麦×箭筈豌豆对草地生产力提高效果明显,其中干草产量(8.37 t·hm^(-2))、粗蛋白产量(1049.58 kg·hm^(-2))和经济效益(8817元·hm^(-2))较复种燕麦单作显著提高了16.97%、42.49%和30.89%。复种燕麦×毛苕子对营养价值改善明显,其中粗蛋白含量(13.33%)和相对饲喂价值(114.55)较复种燕麦单作显著提高了29.92%和17.78%。综上,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麦后复种模式,对牧草需求量大,可优先选择燕麦×箭筈豌豆混播模式;对牧草营养品质要求较高,推荐燕麦×毛苕子混播模式。研究结果对宁夏引黄灌区耕地资源潜力的挖掘和种植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区 混播 粗蛋白产量 营养品质 土地当量比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厚唇裸重唇鱼当下潜在适宜分布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开阳 赵春娴 +7 位作者 吕红健 李筱芹 鲁桃秀 吴彤飞 田辉伍 邓华堂 姚维志 付梅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共12页
研究以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pachycheilus)为研究对象,基于其53个野外分布位点,并结合筛选后的3组环境因子(包括第1组:气候因子与地形因素;第2组:淡水环境因子;第3组:气候因子、地形因素与淡水环境因子)分别构建MaxEnt模型Ⅰ、... 研究以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pachycheilus)为研究对象,基于其53个野外分布位点,并结合筛选后的3组环境因子(包括第1组:气候因子与地形因素;第2组:淡水环境因子;第3组:气候因子、地形因素与淡水环境因子)分别构建MaxEnt模型Ⅰ、Ⅱ、Ⅲ,分析厚唇裸重唇鱼在长江及黄河流域的当下潜在适生区分布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进一步探讨MaxEnt模型在内陆淡水鱼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1)基于3组环境因子所构建MaxEnt模型Ⅰ、Ⅱ、Ⅲ对厚唇裸重唇鱼当下在长江与黄河流域适宜分布的预测均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气候因子与地形因子的基础上,淡水环境因子的添加进一步增加了MaxEnt模型的可靠性与准确性;(2)MaxEnt模型对厚唇裸重唇鱼在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当下潜在地理分布预测结果与其现有分布基本吻合;(3)在长江与黄河流域,MaxEnt模型筛选出影响厚唇裸重唇鱼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草本植被横跨小集水区范围(Hb-rang)、上游平均高程(Up-ele)和温度季节性变异系数(Bio4)。研究结果为厚唇裸重唇鱼野生资源养护和栖息地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MaxEnt模型在我国其他珍稀濒危鱼类适生区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借鉴。此外,MaxEnt模型在我国内陆鱼类栖息地保护、鱼类更替及其灭绝驱动因素预测、鱼类群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外来(或入侵)鱼类风险评估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模型 适生区分布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厚唇裸重唇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城市群的黄河流域生态脆弱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付刚 李俊生 +3 位作者 齐月 李庆 王仁德 柳天凤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8,共14页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需要充分发挥城市群的引领作用。然而黄河流域上下游自然生态禀赋的差异和发展不平衡,以及各城市群之间协同合作不足,制约流域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敏感-弹性-压力(...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需要充分发挥城市群的引领作用。然而黄河流域上下游自然生态禀赋的差异和发展不平衡,以及各城市群之间协同合作不足,制约流域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敏感-弹性-压力(SRP)模型和空间主成分法(SPCA)法构建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对202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和兰州-西宁城市群的生态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基于层次聚类方法,对全域613个县域进行生态脆弱性区划,并探究人为活动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生态脆弱性程度较高,平均值达到0.53,生态弹性是生态脆弱性的首要因子,权重为0.55。②在空间上,黄河流域城市群以中度脆弱区为主,面积占比为64.08%。③人为活动对生态脆弱性具有广泛影响,全域76.02%的县域表现出人为活动与生态脆弱性的显著相关性(P<0.05)。④研究确定了8种生态脆弱型,从空间分布来看,中东部农业敏感型地区的面积占比最大,为30.40%,而中心城区脆弱型和矿业脆弱型地区的面积占比最小,分别为0.37%和0.25%。研究显示,黄河流域各城市群的生态脆弱度不同,生态脆弱度最高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和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建议采取针对性的空间布局优化和生态修复措施,推进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都市圈 黄河流域 生态敏感性 层次聚类 人为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ADS对黄河源区水文模拟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闯 董增川 +1 位作者 崔洵 彭宇晴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5,113,共10页
再分析数据集对于水文模拟和可靠的水资源管理具有吸引力,特别是对于气象资料匮乏的地区。研究以黄河源为研究区,使用中国大气同化驱动数据集(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ssimilation Driving Datasets for the SWAT Model,CMADS)驱动SW... 再分析数据集对于水文模拟和可靠的水资源管理具有吸引力,特别是对于气象资料匮乏的地区。研究以黄河源为研究区,使用中国大气同化驱动数据集(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ssimilation Driving Datasets for the SWAT Model,CMADS)驱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进行日尺度径流模拟并使用SWAT-CUP(SWAT Calibration and Uncertainty Program)和SUFI-2(Sequential Uncertainty Fitting-2)算法进行率定和验证,评估CMADS的精度及其对黄河源区水文模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CMADS在黄河源区的日尺度气温精度非常高,与流域内8个气象站实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汛期日降水精度令人满意,相对误差基本在±10%之间,非汛期的日降水精度差,相对误差基本在-30%到-50%之间。(2)SWAT模型在黄河源区水文模拟的适用性非常强,利用气象站观测数据驱动SWAT模型得到率定期和验证期的NSE、R2、PBIAS、RSR和KGE各项评价指标等级均为非常好。(3)采用两种方法对CMADS水文模拟适用性进行评估。方法一是用CMADS驱动SWAT模型率定和验证并进行水文模拟;方法二是用CMADS驱动已经用实测气象数据率定好最佳参数的SWAT模型进行水文模拟。结果发现,CMADS在黄河源区水文模拟与实测流量相关性高,但是容易低估流量,总体来看,CMADS在黄河源区水文模拟适用性不错,其中方法一比方法二的水文模拟效果好。研究的结果证明CMADS可为气象资料稀缺的高寒山区提供较为可靠的数据来源,为扩大水文模拟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DS 黄河源区 高寒山区 SWA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簇的珠江源区生态功能分区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福荣 税伟 +4 位作者 马永强 巫殷攀 郭梦洁 杨春宇 王子凡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7-188,共12页
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进行珠江源生态功能分区,为珠江源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以及土地资源精准管控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研究基于InVEST模型和食物供给模型对珠江源区2010—2020年的生境质量、土壤保持、水... 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进行珠江源生态功能分区,为珠江源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以及土地资源精准管控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研究基于InVEST模型和食物供给模型对珠江源区2010—2020年的生境质量、土壤保持、水源供给、碳储量和食物供给5项重要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估,运用Python平台实现轮廓系数算法并确定最佳聚类数,通过SPSS软件进行K-means聚类分析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并基于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结合SHAP模型解释法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珠江源区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上呈现退化趋势。生境质量、碳储量和水源供给高值区占据珠江源区大多数地区,土壤保持呈现南北两侧高于中部的空间格局,食物供给与土地利用分布较为一致。(2)生态保育区乡镇数占比不断上升,主要分布在珠江源区北部和东南部的山地丘陵;城镇发展区乡镇数占比保持不变,位于珠江源区中部麒麟区;供给服务区乡镇数占比变化不大,分布在珠江源区中部和西南部平原。(3)坡度、生产总值和人为影响指数对生态系统服务簇的形成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仍是生态系统服务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簇 InVEST模型 K-means聚类分析 生态功能分区 珠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