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源区多年冻土温度及厚度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3
1
作者 罗栋梁 金会军 +3 位作者 林琳 何瑞霞 杨思忠 常晓丽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98-904,共7页
利用新布设的冻土孔及原有冻土资料,分析黄河源区冻土温度和厚度的空间分布。源区实测多年冻土年均地温最低为-1.81℃,冻土最厚74 m,均位于巴颜喀拉山北坡的查拉坪。214国道(K445-K604段)沿线多为高温多年冻土(年均地温〉-1℃),但... 利用新布设的冻土孔及原有冻土资料,分析黄河源区冻土温度和厚度的空间分布。源区实测多年冻土年均地温最低为-1.81℃,冻土最厚74 m,均位于巴颜喀拉山北坡的查拉坪。214国道(K445-K604段)沿线多为高温多年冻土(年均地温〉-1℃),但巴山北坡海拔4 520 m、布青山海拔4 300 m以上,年均地温低于-0.5℃。巴山北坡海拔4 610 m、布青山海拔4 420 m以上,年均地温低于-1℃。巴山北坡海拔每升高100 m,年均地温减少0.47-0.75℃,冻土厚度增加16-25 m;纬度向北增加1°,年均地温减少0.85℃,冻土厚度增加20-3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黄河源区 214国道 年均地温 冻土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老黄河口及东海陆架沉积有机质物源指标及有机碳的沉积环境 被引量:25
2
作者 朱纯 潘建明 +4 位作者 卢冰 扈传昱 刘小涯 叶新荣 薛斌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46,共11页
利用2002年9月'东方红2号'调查船调查中获得的沉积物样品,定量研究了长江、老黄河口以及东海陆架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和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姥鲛烷和植烷)两种天然示踪物,结果表明:(1)各采样站位样品的碳数范围为n-C14~n-C34,主... 利用2002年9月'东方红2号'调查船调查中获得的沉积物样品,定量研究了长江、老黄河口以及东海陆架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和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姥鲛烷和植烷)两种天然示踪物,结果表明:(1)各采样站位样品的碳数范围为n-C14~n-C34,主要可分为陆源单峰、双峰和石油污染等3种类型.(2)长江口东南软泥区和浙江沿岸软泥区沉积物样品中高碳正构烷烃n-C27、n-C29和n-C31含量较高,奇碳优势显著,表明其来源以陆源高等植物输入占优势;相反,'东海冷涡'泥质区和黄海中南陆架区沉积物样品中的低碳正构烷烃n-C17、n-C18和n-C19含量较高,奇偶优势不明显,表明其来源主要以浮游生物和细菌为主.冲绳海槽泥质区沉积物样品中高碳与低碳正构烷烃的含量几乎相当,表明其来源为海洋低等生物和陆地高等植物共同输入,其中陆源物质是从东海陆架经底流搬运而来的.(3)有机质的堆积受控于物质供应和沉积环境两大因素.东海中陆架区沉积物中正构烷烃总量和有机碳含量为最低,这是由于台湾暖流的顶托,使黄河和长江两大物质扩散系统对该区的物质供应量减少,沉积速率低,潮流冲刷作用强,沉积物保存有机碳的能力较差;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及有机碳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浙江沿岸软泥区(E5站)和冲绳海槽泥质区(P4站);'东海冷涡'泥质区沉积环境最为适宜,但是陆源有机质供应则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老黄河口 正构烷烃 泥质区 物源 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