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区段植被恢复对水土保持特征的影响
1
作者 阮长明 马绍东 +4 位作者 王必海 王猛 欧朝蓉 孙永玉 张春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101,共12页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稀疏,土壤板结,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及功能退化。探明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土壤的水土保持特征,对该区域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稀疏,土壤板结,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及功能退化。探明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土壤的水土保持特征,对该区域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共设47个样地,通过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土保持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土保持能力为:天然林>人工林>稀树灌草丛;2)上、中、下游的水土保持能力为:上游>中游>下游,中、下游土壤水土保持能力差异不显著;3)表层与次表层土壤水土保持能力为:表层>次表层。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土壤水土保持特征因植被生长状态及覆盖度、土壤孔隙度、土壤持水性等因素的异质性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人工林下土壤水土保持能力有显著提升,表明人工造林措施对水土保持及生态恢复具有促进作用。稀树灌草丛水土保持能力最差,在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研究时需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水土保持 土壤孔隙度 土壤持水性 干热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伐强度对桂西北秃杉人工林持水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韦景成 莫世宇 +2 位作者 冯建强 吴庆标 何斌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5年第2期102-109,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间伐强度的秃杉人工林的持水性能,为合理构建秃杉人工林结构与发挥水源涵养功能提供依据。[方法]以广西南丹县山口林场10年生秃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0(CK)、23%、37%、50%和60%共5种间伐强度,比较了间伐12 a后不同间... [目的]探讨不同间伐强度的秃杉人工林的持水性能,为合理构建秃杉人工林结构与发挥水源涵养功能提供依据。[方法]以广西南丹县山口林场10年生秃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0(CK)、23%、37%、50%和60%共5种间伐强度,比较了间伐12 a后不同间伐强度对秃杉人工林林下植物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持水性能的影响。[结果]5种间伐强度林下植物层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分别为0.42~2.84、0.21~1.38 t·hm^(-2),均随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加;凋落物层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分别为15.14~20.91、12.28~16.72 t·hm^(-2),随间伐强度增大而下降;0~40 cm土壤层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分别为2061.67~2208.02、236.80~306.95 t·hm^(-2),均表现为:37%间伐强度>50%间伐强度>23%间伐强度>60%间伐强度>CK。与CK相比,随间伐强度增大,秃杉人工林林分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分别提高4.10%、7.01%、4.77%、1.30%和14.83%、27.51%、16.41%和9.75%。[结论]间伐导致秃杉人工林凋落物层持水能力下降,但显著增强了土壤层和林下植物层的有效持水性能。总体上,间伐有效提高了秃杉人工林持水能力,其中以37%间伐强度最优,其次是50%间伐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秃杉人工林 间伐强度 林下植物层 凋落物层 土壤层 持水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3
作者 何莉莉 李成林 张爱静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共8页
水土资源是“三生空间”的基本组成要素,内蒙古自治区水土资源的特殊性使其“三生空间”优化面临重大挑战。基于“三生空间”视角和PSR模型构建内蒙古自治区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模型研究内蒙古自治区2013-202... 水土资源是“三生空间”的基本组成要素,内蒙古自治区水土资源的特殊性使其“三生空间”优化面临重大挑战。基于“三生空间”视角和PSR模型构建内蒙古自治区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模型研究内蒙古自治区2013-2022年水土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演变趋势,引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水土资源承载力“三生空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①各盟市的水土资源承载力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演化态势,且主要处于较低承载力、一般承载力和较高承载力3种水平,没有出现低承载力水平和高承载力水平。②研究期内,各盟市的水土资源承载力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3-2017年),各盟市的水土资源承载力呈现缓慢、波动的上升态势,主要处于较低承载力和一般承载力水平,承载力评价值主要集中在0.3~0.6;第二阶段(2018-2022年),各盟市的水土资源承载力总体呈现稳定上升趋势,主要处于一般承载力和较高承载力水平,承载力评价值主要集中在0.4~0.7,相比第一阶段承载力整体上提升明显。③内蒙古自治区水土资源承载力“三生空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各盟市水土资源承载力“三生空间”的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与水土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演变趋势基本一致,是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之间协调稳步改善的结果。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自治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规划利用与管理,以及其“三生空间”格局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水土资源 承载力 熵权法 TOPSIS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沙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承载力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贺丽 黄雪梅 +7 位作者 陈德朝 瞿艳萍 李红霖 吴科君 吴世磊 杨靖宇 鄢武先 邓东周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76-84,共9页
为了探究若尔盖草原不同程度沙化地土壤水分有效性并确定其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SWCCV),选取若尔盖草原极重度沙地、重度沙地、中度沙地和轻度沙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和模型模拟等方法,分析了土壤物理性质、持水量、土壤... 为了探究若尔盖草原不同程度沙化地土壤水分有效性并确定其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SWCCV),选取若尔盖草原极重度沙地、重度沙地、中度沙地和轻度沙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和模型模拟等方法,分析了土壤物理性质、持水量、土壤水分有效性并确定SWCCV。结果表明:(1)在0~60 cm土层,极重度沙地土壤容重最大(1.43±0.12 g·cm^(-3)),轻度沙地最小(1.30±0.20 g·cm^(-3)),其中>20~40 cm土层表现为轻度沙地土壤容重与极重度沙地和重度沙地差异显著(P<0.05)。在>0~20 cm、>20~40 cm、>20~40 cm三个土层内,四种沙化草地土壤剖面团聚体整体表现在>0.25~0.5 mm粒级的百分点占比最高,平均分别达到66.72±15.97%、56.28±14.44%和44.67±12.57%,随深度增加表现为降低的变化趋势。极重度沙地和中度沙地>0~20 cm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最大(4.68%和46.13),而>20~40 cm、>40~60 cm土层,主要表现为轻度沙地土壤孔隙特性最好,而极重度沙地土壤孔隙特性相对较差。(2)轻度沙地稳定土壤含水量为16.45%估和17.53%测,中度沙地稳定土壤含水量为13.74%估和15.62%测,重度沙地稳定土壤含水量为13.14%估和15.56%测,极重度沙地稳定土壤含水量为9.1%估和13.34%测。(3)轻度沙地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为4 765沙、3 200高、4 507金株·hm^(-2),植被覆盖度为52%。中度沙地为7 668沙、5 255高、6 873金株·hm^(-2),植被覆盖度为76%。重度沙地为6 933沙、4 618高、5 980金株·hm^(-2),植被覆盖度为70%。极重度沙地为5 755沙、3 850高、5 165金株·hm^(-2),植被覆盖度为61%。研究结果为揭示若尔盖沙化草地的植被恢复机理和技术参考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沙化 土壤有效水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若尔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评述
5
作者 邓树剑 王力红 +7 位作者 韩明哲 贾生舜 王登魁 赵玉海 李院兵 张伟正 董立国 韩新生 《宁夏农林科技》 2024年第11期69-73,共5页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通常指较长时间段内土壤水分补给量能够承载的最大数量限度,指标包括林分密度、生物量或产量、叶面积指数等,具有明显时空差异、承载力大小受雨水资源利用程度限制、维持土壤水分良性循环和所能承载植被最大数量等内...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通常指较长时间段内土壤水分补给量能够承载的最大数量限度,指标包括林分密度、生物量或产量、叶面积指数等,具有明显时空差异、承载力大小受雨水资源利用程度限制、维持土壤水分良性循环和所能承载植被最大数量等内涵。综述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研究进展,阐述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核心内容是水量平衡,探讨土壤水分与植被生长的关系,最后提出群落尺度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承载力 土壤水分 水量平衡 植被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北小流域典型植被恢复群落土壤贮水量与入渗特性 被引量:47
6
作者 漆良华 张旭东 +5 位作者 周金星 周小玲 田育新 魏远 吴建平 柯裕洲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共8页
对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7种典型植被恢复群落土壤贮水量与入渗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森林群落土壤饱和贮水量与最大吸持贮水量均高于荒草灌丛群落,表明森林植被能较好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持水能力;2)通用经验方程对各种植被类型土壤... 对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7种典型植被恢复群落土壤贮水量与入渗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森林群落土壤饱和贮水量与最大吸持贮水量均高于荒草灌丛群落,表明森林植被能较好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持水能力;2)通用经验方程对各种植被类型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最好,Kostiakov方程次之,Horton方程最差;3)毛竹杉木混交林群落土壤初渗率(17·10mm·min-1)和平均入渗率(7·42mm·min-1)最大,杉木人工林稳渗率(11·51mm·min-1)最高,油桐人工林初渗率(4·93mm·min-1)、稳渗率(0·52mm·min-1)和平均入渗率(1·23mm·min-1)均最小;4)坡位对土壤入渗率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杜仲人工林表现为上坡>中坡>下坡,马尾松天然林、润楠次生林及荒草灌丛群落表现出与之相反的规律,以下坡最高,上坡最低,杉木人工林和毛竹杉木混交林则以上坡最高,中坡最低,油桐人工林以中坡最高,上坡最低;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入渗性能与土壤持水量、土壤孔隙状况密切相关,并受林分结构、植物群落生物量、海拔、坡度及坡位因子的制约,而坡向、草层盖度、土壤密度的作用较小;6)通过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平均入渗率的主导因子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群落 土壤贮水量 土壤水分入渗 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谋干热河谷三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贮水及入渗特性 被引量:71
7
作者 刘洁 李贤伟 +3 位作者 纪中华 张健 张良辉 周义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331-2340,共10页
采用双环法及主成分分析法、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云南省元谋干热河谷小跨山流域3种植被恢复类型(以裸地为对照)的土壤入渗与贮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种植被类型与裸地的饱和贮水量表现为:最大滞留贮水量和最大吸持贮水量均... 采用双环法及主成分分析法、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云南省元谋干热河谷小跨山流域3种植被恢复类型(以裸地为对照)的土壤入渗与贮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种植被类型与裸地的饱和贮水量表现为:最大滞留贮水量和最大吸持贮水量均表现为罗望子+百喜草(1317.0,118.5,1198.5 t/hm2)>银合欢林(1152.0,99.0,1053.0 t/hm2)>扭黄茅(1108.5,89.5,1029.0 t/hm2)>裸地(954.0,66.0,888.0 t/hm2),且植被对土壤滞留贮存功能的改善作用大于土壤吸持贮存功能。2)3种植被类型与裸地间土壤入渗特征值均表现出初渗率(罗望子+百喜草:7mm/min;银合欢林:8.37mm/min;扭黄茅:6.01mm/min;裸地:0.62mm/min)>平均入渗率(5.93,5.06,3.94,0.53mm/min)>稳渗率(4.94,2.88,3.29,0.27mm/min)的规律。不论旱季还是雨季,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土壤渗透性能综合判断值(F)的综合方程,综合评价3种植被类型与裸地土壤渗透性优劣,表现为:罗望子+百喜草(F:1.2271)>扭黄茅(F:0.5365)>银合欢林(F:0.2688)>裸地(F:-2.0323)。3)Pearson相关分析法表明,3种植被类型与裸地的土壤渗透性与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P<0.01)或者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负相关(P<0.05),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主导因子方程。4)对土壤入渗过程模拟得出通用经验方程是用于描述该流域土壤入渗过程的最优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植被恢复 土壤贮水量 土壤入渗 元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恢复模式对黑土贮水性能及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2
8
作者 柴亚凡 王恩姮 +2 位作者 陈祥伟 王庆彬 周一杨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0-64,73,共6页
采用双环法对黑龙江省克山农场5种主要的人工林植被类型(水曲柳林、樟子松林、落叶松林、美青杨林和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土壤的贮水性能和渗透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5种林地土壤1m土层范围内饱和贮水量在5347.0... 采用双环法对黑龙江省克山农场5种主要的人工林植被类型(水曲柳林、樟子松林、落叶松林、美青杨林和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土壤的贮水性能和渗透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5种林地土壤1m土层范围内饱和贮水量在5347.01~5762.91t/hm^2之间,水曲柳和落叶松林地最大,其它3种林地间则差异较小;滞留贮水量在543.43~916.13t/hm^2之间,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落叶松林〉水落混交林〉美青杨林〉水曲柳林〉樟子松林;初渗速率的变化范围为14~33mm/min,水落混交林最高,依次分别为落叶松林、美青杨林、水曲柳林、樟子松林;稳渗速率在1~8mm/min之间;30min累计人渗量水落混交林和美青杨树林地要远高于其它林地,水曲柳和落叶松林地次之,樟子松林地最小。采用的4种人渗模型都能较好地反映各种林分土壤的人渗过程,平均相关系数r在0.9272~0.9536之间,而考斯加可夫模型和Philip模型的拟合值更接近于实测值,更适用于描述本研究区森林植被下的土壤人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植被恢复 土壤贮水能力 土壤人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宏微观尺度的三江平原区域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 被引量:45
9
作者 任守德 付强 王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14,共7页
针对现有的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中将农业水、土资源视为独立系统分别进行研究容易导致系统超负荷运行的问题,该文将农业水、土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提出了从微观和宏观尺度进行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新思路。在构建微观和宏观农... 针对现有的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中将农业水、土资源视为独立系统分别进行研究容易导致系统超负荷运行的问题,该文将农业水、土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提出了从微观和宏观尺度进行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新思路。在构建微观和宏观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微观和宏观计算模型,其中微观模型用于求解农业水土资源支撑的最大粮食产量和最大人口数量,宏观模型用于评价区域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的相对等级,并将宏微观模型应用于三江平原农垦建三江分局的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分析中。结果表明该模型求得的建三江地区宏观和微观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大小和制约因素,很好地反映出建三江分局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的实际水平,表明该模型切实可行,并为区域农业水土资源系统整体效能的充分利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土地 粮食 承载力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高原水资源植被承载力分析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12
10
作者 茹豪 张建军 +2 位作者 李玉婷 田宁宁 张艳婷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23-929,共7页
干旱缺水始终是黄土高原地区林业水资源管理面临的难题.为了探究造成黄土高原地区林水失衡的主要原因,以2009—2012年晋西黄土高原蔡家川流域油松人工林树干液流量与土壤水分长期连续定位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壤有效水与单株油松耗水... 干旱缺水始终是黄土高原地区林业水资源管理面临的难题.为了探究造成黄土高原地区林水失衡的主要原因,以2009—2012年晋西黄土高原蔡家川流域油松人工林树干液流量与土壤水分长期连续定位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壤有效水与单株油松耗水量的比值来衡量该区域水资源植被承载力.结果表明:1在油松人工林实际密度(1 300株hm2)下,油松人工林过度耗水是深层土壤干化的主要原因;降水量是决定水资源植被承载力的主要环境因子,降水量越大,油松人工林地的水资源植被承载力就越高.2根据构建的降水量-水资源植被承载力拟合方程,在当地年均降水量为576 mm条件下,研究区20 a林龄油松人工林地水资源植被承载力为1 084株hm2,而油松人工林地的实际密度远大于该水资源植被承载力.在黄土高原地区,人工林密度过高是造成深层土壤干化、植被退化等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将人工林密度控制在当地水资源植被承载力范围之内,是减少林地深层土壤水分消耗、调节林地水平衡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高原 水资源 植被承载力 人工林 合理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人工林草地土壤旱化与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被引量:196
11
作者 郭忠升 邵明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640-1647,共8页
近年来在黄土高原地区多年生林草地 ,出现了以土壤旱化为主要特征的土壤退化现象。退化土壤反过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最终将导致植物群落衰败和生态系统的退化 ,从而影响到林草植被的长期稳定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持续稳定发挥 ,... 近年来在黄土高原地区多年生林草地 ,出现了以土壤旱化为主要特征的土壤退化现象。退化土壤反过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最终将导致植物群落衰败和生态系统的退化 ,从而影响到林草植被的长期稳定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持续稳定发挥 ,这已成为当前林草植被建设的重大问题之一。分析了土壤旱化现象与土壤干层的关系 ,探讨了土壤干层的划分标准。认为防止土壤旱化的主要措施就是控制林草地密度和生产力 ,而控制林草地密度和生产力的理论依据就是土地植被承载力。在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植物吸收和利用的土壤水分主要依靠当地的天然降水 ,土壤水分是限制植物生长的决定因子 ,该类地区土地植被承载力实质上为土壤水分的植被承载力。作者定义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为土壤水分承载植物的最大负荷。它是指在较长时期内 ,在现有的条件下 ,当植物根系可吸收和利用土层范围内土壤水分消耗量等于或小于土壤水分补给量时 ,所能维持特定植物群落健康生长的最大密度。探讨了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确定方法和影响因素 ,认为凡是影响林草地土壤水分的补给和消耗 ,植物群落生长发育和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因素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植被类型及其发育阶段 ,抚育管理措施都影响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数值。开展土壤水分植被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林草地 土壤旱化 土壤干层 防治措施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被引量:15
12
作者 田有亮 何炎红 郭连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3-19,共7页
根据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的自然环境特点和植物生理生态特征,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建立土壤水分动态模型,模拟计算该区植被在不同叶面积指数下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保证植物生存前提下的土壤水分亏缺值,评价该区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结果表明... 根据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的自然环境特点和植物生理生态特征,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建立土壤水分动态模型,模拟计算该区植被在不同叶面积指数下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保证植物生存前提下的土壤水分亏缺值,评价该区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土壤蒸发占降水的比例在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大于60%,固定沙地为44.8%;在叶面积指数低于1.7 m2.m-2时,土壤水分亏缺水平较低,叶面积指数继续升高时,土壤水分亏缺大幅度增加。从而确定该区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为叶面积指数1.7 m2.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土壤水分亏缺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叶面积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滩地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贮水功能 被引量:22
13
作者 夏江宝 陆兆华 +2 位作者 高鹏 许景伟 李传荣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2-75,95,共5页
以滩涂裸地为对照,对黄河三角洲滩地乔木林、灌木林、草地及农田等4种植被类型改良土壤的盐碱程度、容重和孔隙度状况、土壤入渗性能及蓄水能力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均具有一定的压碱抑盐效应,且表土层盐碱含量多低于20-... 以滩涂裸地为对照,对黄河三角洲滩地乔木林、灌木林、草地及农田等4种植被类型改良土壤的盐碱程度、容重和孔隙度状况、土壤入渗性能及蓄水能力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均具有一定的压碱抑盐效应,且表土层盐碱含量多低于20-40 cm土层;同时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的效应显著,并且对土壤表层的改良效果好于20-40 cm土层。不同植被类型均能改善土壤入渗性能,渗透性能由强到弱表现为乔木林>灌木林>农田>草地,其平均渗透速率分别是滩涂裸地的4.9,3.7,2.9,1.9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饱和蓄水量、毛管蓄水量、非毛管蓄水量均表现为乔木林>灌木林>草地>农田,其饱和蓄水量分别比滩涂裸地高18.3%,11.8%,3.7%和3.5%;土壤涵蓄降水量和有效涵蓄量大小均表现为乔木林>草地>灌木林>农田,且0-20 cm土层的贮水性能均好于20-4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植被类型 土壤蓄水能力 土壤入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雾山封育草原对表土持水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刘娜娜 赵世伟 +4 位作者 杨永辉 王恒俊 赵永刚 姬秀云 曹丽花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38-342,共5页
应用离心机法测定土壤水分特征,研究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带退耕地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持水性能的变化特点及趋势。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水吸力之间符合幂函数θ=aSb,参数a的变化随着植被的演替呈增加趋势;由于植被的影响,在同一吸... 应用离心机法测定土壤水分特征,研究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带退耕地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持水性能的变化特点及趋势。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水吸力之间符合幂函数θ=aSb,参数a的变化随着植被的演替呈增加趋势;由于植被的影响,在同一吸力范围内的土壤含水量不同,植被为顶级长芒草(Stipabungeana)群落时,土壤在各吸力段的含水量最高,坡耕地最低;其它群落土壤含水量随着水吸力的增加变化趋于一致;退耕地植被在演替过程中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结构,降低容重并增加毛管孔隙度,对土壤的储水和持水性能产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雾山 植被恢复演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持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SIR模型的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35
15
作者 李天霄 付强 彭胜民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8-134,共7页
以齐齐哈尔市为例,从水土资源的概念入手结合DPSIR模型,构建5个子体系24个指标的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采用实码加速遗传算法优化投影指标函数,确定各评价单元的一维投影值,构建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结果表明... 以齐齐哈尔市为例,从水土资源的概念入手结合DPSIR模型,构建5个子体系24个指标的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采用实码加速遗传算法优化投影指标函数,确定各评价单元的一维投影值,构建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结果表明,齐齐哈尔市市区2007~2010年的水土资源承载力最高,其他各市县承载力等级均有一定幅度的波动。研究成果可为齐齐哈尔市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SIR模型 水土资源承载力 PPE RAGA 齐齐哈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草地的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被引量:27
16
作者 王延平 邵明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34-141,共8页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该文根据陕北黄土区4种不同立地条件下苜蓿地(MedicagosativaL.)连续3a的降雨、径流、土壤水分动态和生物产量的小区定位观测结果,研究分析了自然降水与土壤水分补给、土...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该文根据陕北黄土区4种不同立地条件下苜蓿地(MedicagosativaL.)连续3a的降雨、径流、土壤水分动态和生物产量的小区定位观测结果,研究分析了自然降水与土壤水分补给、土壤水分补给与地上部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与土壤水分消耗的关系;并采用FAO法和水量平衡法分别计算出了苜蓿地土壤水分的承载力。结果表明:苜蓿地土壤水分补给量与地上部生物量呈线性关系,地上部生物量与土壤水分消耗量呈二次函数关系。用FAO法估算可得陕北黄土区土壤水分可承载的苜蓿最大产量为3992.2~4173.7kg/hm2;而根据水量平衡原理计算可得陕北黄土区苜蓿地可承载的地上部生物量为2600~3500kg/hm2,比FAO法低16.07%~33.52%。坡向、坡位相同时,坡度增大,承载力降低;坡向、坡度相同时,下坡承载力大于上坡;坡度、坡位相同时,南坡承载力小于北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蒸散量 动态分析 陕北黄土区 苜蓿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午岭次生植被下土壤蓄水性能及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赵世伟 周印东 吴金水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8期1389-1392,共4页
通过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研究了子午岭北部黄土丘陵区不同次生植被群落类型下土壤蓄水性能及水分有效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撂荒地的土壤蓄水量最小,草地和灌木地的土壤蓄水量有所提高,增幅为17%~65%,而乔木林地土壤蓄水量最大,分... 通过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研究了子午岭北部黄土丘陵区不同次生植被群落类型下土壤蓄水性能及水分有效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撂荒地的土壤蓄水量最小,草地和灌木地的土壤蓄水量有所提高,增幅为17%~65%,而乔木林地土壤蓄水量最大,分别较撂荒地和草地、灌木地增加明显,其增加幅度分别达68%~79%、41%~50%和15%~20%;土壤田间持水量在0~20cm土层从撂荒地、草地、灌木林地到乔木林地,土壤田间持水量逐步提高,而20~50cm土层则变化不大;土壤有效水含量在两个土层中的变化均随着植被的进展演替呈现增加的趋势。讨论了植被与土壤互动关系中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植被 土壤蓄水性能 土壤水分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水土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与水土耦合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洁云 许译文 +2 位作者 吴克宁 赵华甫 白春玲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0-505,共6页
针对现有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由于指标过多,导致评价过程弱化了水、土资源系统之间协调与制约关系的问题,将区域水土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与水土资源系统耦合程度结合讨论。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研究区,构建基于DPSI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现有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由于指标过多,导致评价过程弱化了水、土资源系统之间协调与制约关系的问题,将区域水土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与水土资源系统耦合程度结合讨论。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研究区,构建基于DPSI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疆各地、州、市的水土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以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的需水量为基础,建立水土资源耦合指数模型,计算各区域水土耦合指数;最后将两项结果叠加分析。结果表明,区域水土资源综合承载力水平与水土资源耦合指数趋势大体一致,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明确水土综合承载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水土资源耦合的合理性,可使研究结果更具有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资源 综合承载力 评价 水土耦合 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面水土保持林地地表径流挟沙能力研究 被引量:25
19
作者 张建军 毕华兴 张宝颖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5-28,共4页
以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林地、油松林地、草地、农地为研究对象 ,利用野外放水试验的方法 ,研究了水土保持林对坡面径流的影响和坡面径流的挟沙能力 .结果表明 ,各地类径流的挟沙能力顺序为 :油松林地 <草地 <刺槐林地 <农... 以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林地、油松林地、草地、农地为研究对象 ,利用野外放水试验的方法 ,研究了水土保持林对坡面径流的影响和坡面径流的挟沙能力 .结果表明 ,各地类径流的挟沙能力顺序为 :油松林地 <草地 <刺槐林地 <农地 .在分析各地类流速和泥沙含量的基础上 ,提出了各地类在一定流速范围内地表径流的挟沙能力 .同时利用统计分析提出了利用坡面流速计算侵蚀量的回归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挟沙能力 地表径流 水土保持林地 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典型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特征 被引量:6
20
作者 武晓莉 吕相海 +3 位作者 李国会 张友焱 党宏忠 周泽福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7-492,共6页
在晋西黄土区,研究了荒草地、锦鸡儿灌木林地和刺槐乔木林地3种典型植被不同土层的土壤密度、含水量、贮水能力和入渗性能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3种植被类型都能有效减小表层(0 20 cm)土壤密度;3种植被类型表层(0 20 cm)的土壤滞... 在晋西黄土区,研究了荒草地、锦鸡儿灌木林地和刺槐乔木林地3种典型植被不同土层的土壤密度、含水量、贮水能力和入渗性能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3种植被类型都能有效减小表层(0 20 cm)土壤密度;3种植被类型表层(0 20 cm)的土壤滞留贮水量较大,锦鸡儿林地(198.80 t·m-3)>刺槐林地(166.10 t·m-3)>荒草地(87.37 t·m-3),20 40 cm土层的土壤滞留贮水量也是锦鸡儿林地(127.30 t·m-3)>刺槐林地(55.60 t·m-3)>荒草地(47.30 t·m-3),表明在3种植被类型中,锦鸡儿林地对晋西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的涵养作用最强;锦鸡儿林地的土壤稳渗速率最大,为1.80 mm·min-1,刺槐林地次之,为1.46 mm·min-1,荒草地依然最小,且锦鸡儿林地土壤的均渗速率最大,为4.81 mm·min-1,其次是刺槐林地,为4.51 mm·min-1,荒草地最小。土壤密度与滞留贮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初渗速率和均渗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稳渗速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非毛管孔隙度与稳渗速率和均渗速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Kostiakov模型和Horton模型对晋西黄土区3种植被类型土壤入渗过程模拟的拟合系数高达0.97和0.95,明显优于Philip模型(0.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植被类型 土壤贮水能力 土壤入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