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空基础设施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1
作者 党安荣 张朝阳 +3 位作者 王飞飞 翁阳 李翔宇 仇实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3,共9页
低空经济是我国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重要发展方向,低空基础设施作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其规划布局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论文旨在对低空基础设施规划进行系统性研究梳理,为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支撑。基于文献研读归纳了低空基础设施... 低空经济是我国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重要发展方向,低空基础设施作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其规划布局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论文旨在对低空基础设施规划进行系统性研究梳理,为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支撑。基于文献研读归纳了低空基础设施的分类框架与研究重点,明确低空基础设施的概念内涵;梳理了国内外的规划研究进展,总结了五类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低空基础设施层级划分方法,归纳了目标驱动型与需求驱动型两类低空基础设施网络布局规划思路,以及利用机场、火车站、屋顶等空间进行低空基础设施规划的相关案例。现有规划研究虽然在指标体系、技术方法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是仍存在概念认知不一、空间区域失衡、应用场景局限、建模过于理想与缺少实证研究五个方面的问题。为此,论文最后探讨了低空基础设施规划纳入规划体系的两种路径选择,并提出了低空基础设施规划的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基础设施 低空经济 城市空中交通 通用航空 垂直起降场 空间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领导力供给: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内在机理 被引量:6
2
作者 毛寿龙 肖敏 《求实》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6,M0003,共14页
党建引领已成为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并要求深入探讨基层党建何以引领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议题。以公共领导力为基点,对话统合治理理论,结合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动因—过程—结果”分析框架,对... 党建引领已成为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并要求深入探讨基层党建何以引领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议题。以公共领导力为基点,对话统合治理理论,结合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动因—过程—结果”分析框架,对湖南省长沙市F社区更新治理实践进行单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基层党建立足组织、利益和价值三重统合要素,强化对社区公共领导力的供给,驱动了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具体而言:组织统合下的空间塑造机制在共建层面构建了扁平化治理结构;利益统合下的资源在地性转化机制在共治层面激发了集体行动动力,选择性激励机制保障了集体行动的持续开展;价值统合下的策略性动员机制在共享层面凝聚了共治共识。此过程不仅助推树立政党治理权威,也提升了社区自主治理能力。本研究验证了社区治理中保持多主体合作与治理权力相对集中的可能性,有助于延展统合治理理论的解释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党建 社区治理共同体 公共领导力 统合治理 空间塑造机制 资源在地性转化机制 选择性激励机制 策略性动员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驾驶车移动办公空间设计研究
3
作者 高瞩 顾颖 林煊力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9-519,共11页
目的构建移动办公场景下无人驾驶座舱空间的设计方法,以提高空间利用率与协同性。方法结合KANO模型与AHP模型分析用户需求,明确功能属性的优先级,提出系统化的空间设计策略;探讨不同空间结构扩展机制,提高空间利用率并实现隐私与共享空... 目的构建移动办公场景下无人驾驶座舱空间的设计方法,以提高空间利用率与协同性。方法结合KANO模型与AHP模型分析用户需求,明确功能属性的优先级,提出系统化的空间设计策略;探讨不同空间结构扩展机制,提高空间利用率并实现隐私与共享空间的平衡;基于“认知地图”理论优化空间布局协同性,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法流程。结果以上海华美电梯装饰有限公司设计部为原型进行设计实践,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论为无人驾驶车中的移动办公空间设计提供了创新思路,并为未来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移动座舱 无人驾驶 空间布局 移动空间 办公场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广州市居民公园访问行为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刘晔 叶柏麟 吴景豪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5-206,共12页
加快推进城市公园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抓手。既有研究大多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分析城市居民的公园访问行为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和科学性有限。手机信令数据具有大样本、覆盖范围广、信息被动提供和动态... 加快推进城市公园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抓手。既有研究大多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分析城市居民的公园访问行为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和科学性有限。手机信令数据具有大样本、覆盖范围广、信息被动提供和动态实时性强等优点。利用手机信令数据精准刻画城市居民的公园访问行为,有助于开展城市公园的布局优化与品质提升工作。基于个体尺度的手机信令数据,本研究试图揭示广州市居民公园访问行为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识别其影响因素,尤其关注城区居民和郊区居民的差别。结果表明:(1)城区居民的公园访问频率、公园访问时长和公园访问强度均高于郊区居民,前者的公园平均访问距离低于后者;(2)公园访问频率、公园访问强度、公园平均逗留时间和公园平均访问距离呈现高值集聚区/低值集聚区在城区连片分布,在郊区零星分布的空间特征;(3)公园访问行为受性别、年龄、时空约束性、社会经济地位、公园可达性、社区出行便利性和出行适宜性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本研究为相关政府部门精准开展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公园访问行为 空间分异 手机信令数据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空间集聚、流向特征及演变态势研究——以新疆为例
5
作者 敬莉 杨艳凤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120,共8页
人口空间转移驱动着人才竞争,其集聚与迁徙模式映射出地区经济规模与辐射力。文章基于人口普查、统计年鉴及高德迁徙大数据,结合偏移—份额法与网络空间分析,探讨了新疆人口流动特征。结果表明:(1)2010—2022年,新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 人口空间转移驱动着人才竞争,其集聚与迁徙模式映射出地区经济规模与辐射力。文章基于人口普查、统计年鉴及高德迁徙大数据,结合偏移—份额法与网络空间分析,探讨了新疆人口流动特征。结果表明:(1)2010—2022年,新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全国,人口跨省流动较少,更倾向在疆内流动。(2)地州市之间人口偏移增长呈现以乌鲁木齐为核心与邻近地州流动并存的格局,地州市内部差异小,处于疏密不均态势;县域人口偏移增长则呈现分散与均衡并存的格局,逐步转向集聚。(3)2018—2022年,全疆以乌鲁木齐为核心形成活跃都市圈,疆内人口双向流动增强,北疆尤为显著;疆外人口主要流向西北五省及京冀蒙等地,甘肃与内蒙古为重要的双向往来地。尽管人口流动日趋活跃多元,但地域凝固性与时间黏性制约了新疆的产业发展理念和技术引进广度。为此,需强化人口流动政策引导,深化区域合作,为新疆产业升级注入人才新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集聚 人口流动 大数据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道路基础设施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
6
作者 张梦婷 蒋经焘 钟昌标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16,共12页
“村村通公路”“县县有高速”“一小时交通圈”等深刻改变了城乡面貌,既有大量研究考察了打破地区间分割的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相对较少关注到地区内城乡间交通可达性的变化。本文基于OpenStreetMap数据库,通过ArcGIS拾取计算了201... “村村通公路”“县县有高速”“一小时交通圈”等深刻改变了城乡面貌,既有大量研究考察了打破地区间分割的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相对较少关注到地区内城乡间交通可达性的变化。本文基于OpenStreetMap数据库,通过ArcGIS拾取计算了2014—2021年中国234个地级城市的城乡间道路综合密度,进而量化识别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在样本观测期内,城乡间道路建设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城乡道路综合密度每提高1个单位,能够解释城乡差距缩小幅度的5.31%;第二,基准的回归结论在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工具变量法等内生性处理后始终成立,且在东部地区、规模较大和北部湾城市群内的城市更为显著;第三,机制探究结果表明,城乡道路建设主要通过要素市场一体化机制和产业结构优化机制产生作用;第四,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发现,城乡间道路建设对周边地区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背景下,本文从交通基础设施层面为优化资源配置、塑造城市比较优势与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道路 收入差距 要素流动 产业结构 空间溢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bile Agent的移动GIS模型 被引量:2
7
作者 田根 刘妙龙 童小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4-507,共4页
针对移动GIS应用中无线互联网络的带宽限制、非对称、不稳定等问题,采用了移动智能体(Mobile Agent)分布式计算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Mobile Agent的移动GIS模型。该模型集成Mobile Agent、GPS、CDMA、TCP/IP、UDP等方法与技术,可... 针对移动GIS应用中无线互联网络的带宽限制、非对称、不稳定等问题,采用了移动智能体(Mobile Agent)分布式计算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Mobile Agent的移动GIS模型。该模型集成Mobile Agent、GPS、CDMA、TCP/IP、UDP等方法与技术,可以进行空间信息的移动计算、移动目标的实时监控、空间信息的实时采集与无线传输等,并且该模型从底层初步构建了Mobile Agent运行环境、移动GIS应用服务器、移动GIS客户端和服务器等模块。利用该模型在上海某区消防网格化调查与维护应用中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与方法在无线互联网络环境下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智能体 GIS 空间信息 移动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连续需求的城市无人机起降场最大覆盖模型选址 被引量:1
8
作者 杨佳佟 李章萍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793-4800,共8页
针对城市内无人机起降场布局规划不合理的现象,首先利用最大覆盖模型进行选址求解,但因其需求点分布不均且需求覆盖判定标准过于单一,使得求解结果出现覆盖率不高、选址过于集中的情况。针对此问题,考虑需求在空间内的连续分布,结合无... 针对城市内无人机起降场布局规划不合理的现象,首先利用最大覆盖模型进行选址求解,但因其需求点分布不均且需求覆盖判定标准过于单一,使得求解结果出现覆盖率不高、选址过于集中的情况。针对此问题,考虑需求在空间内的连续分布,结合无人机禁飞区、应用场景等限制因素,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连续需求的无人机起降场最大覆盖模型选址办法,利用规则网格确定需求对象、多边形交点集(polygon intersection point set, PIPS)方法确定起降场候选点。以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内无人机起降场选址研究为例,验证了改进模型的可行性,在起降场建设数量均为14时,改进模型将实际服务面积覆盖率从62.03%提升至88.61%。其结果表明:该方法更符合无人机起降场选址的实际需求,使起降场选址布局均匀合理,能够显著提高无人机起降场服务覆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降场选址 城市空中交通 最大覆盖模型 无人机 空间连续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带Mobile Agent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分簇算法 被引量:2
9
作者 程文娟 穆自立 +1 位作者 唐昊 周雷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88-91,共4页
相对于传统方式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带Mobile Agent(MA)的无线传感器网络(sensornetwork with mobile agent,SENMA)具有更高的能量效率和更长的网络生存时间.设计了一种针对SENMA的分簇算法:依据节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将节点分为多个簇... 相对于传统方式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带Mobile Agent(MA)的无线传感器网络(sensornetwork with mobile agent,SENMA)具有更高的能量效率和更长的网络生存时间.设计了一种针对SENMA的分簇算法:依据节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将节点分为多个簇并选举出簇头节点,每个簇中,簇成员不与簇头进行通信,由簇头将监测数据回传至MA.实验证明这种算法能较好地平衡节点负载,缓解因节点失效导致的网络性能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负载均衡 空间相关性 移动代理 分簇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手持激光雷达的人工侧柏纯林冠层空间互补性
10
作者 胡蕾 刘茜紫 +3 位作者 耿燕 余世有 姜俊 陈玲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73,共13页
【目的】探讨手持激光雷达在冠层空间互补性研究中的适用性,分析冠层空间互补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单木生长量的影响,为优化侧柏纯林的林分结构并提高生产力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地面实测数据验证手持激光雷达点云数据的精度,评估其在... 【目的】探讨手持激光雷达在冠层空间互补性研究中的适用性,分析冠层空间互补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单木生长量的影响,为优化侧柏纯林的林分结构并提高生产力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地面实测数据验证手持激光雷达点云数据的精度,评估其在冠层空间互补性研究中的可行性;以邻域树木性状变异、邻体密度、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为解释变量,运用线性相关分析和全子集回归模型探讨解释变量与冠层空间互补性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解析冠层空间互补性在解释变量影响目标树生长量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结果】(1)手持激光雷达提取的胸径、树高和冠幅与野外实测值呈显著正相关(P<0.001),表明其参数精度适用于冠层空间互补性研究。(2)树冠形状变异(P<0.001)、树冠大小变异(P<0.01)和树木高度变异(P<0.001)对冠层空间互补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株数密度(P<0.001)同样也具有显著正效应;坡向(P<0.05)与坡度(P<0.05)能显著影响冠层空间互补性;土壤全磷(P<0.05)、全钾(P<0.01)、有效磷(P<0.05)、有效钾(P<0.05)含量和土壤容重(P<0.05)均显著负向影响冠层空间互补性。全子集模型结果表明,邻域树木性状变异和土壤因子为冠层空间互补性变异的主要驱动因素,解释量分别占总解释量的40.75%和31.64%。(3)冠层空间互补性显著促进目标树胸径生长(P<0.01)。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邻域树木性状变异、邻体密度、土壤和地形因子均可通过冠层空间互补性间接影响目标树生长。【结论】冠层空间互补性在人工侧柏纯林中普遍存在,并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共同影响,这些因子通过冠层空间互补性间接促进了树木的生长。基于本研究结果,建议在种植侧柏时,应优先选择阴坡且土壤养分丰富的区域;对于已建成的人工侧柏纯林,可通过定期修剪侧柏、增加树木间垂直方向差异的方式促进胸径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空间互补性 胸径生长量 手持激光雷达 纯林 侧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VID-19背景下深圳市职住平衡多尺度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11
作者 段利鹏 辜智慧 +1 位作者 张艳 刘倩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文章基于2017—2022年手机信令数据,利用数据可视化、就业活动紧凑度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COVID-19背景下深圳市职住关系多尺度演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就业和居住空间格局在COVID-19大流行前、大流行后严格管控期和常... 文章基于2017—2022年手机信令数据,利用数据可视化、就业活动紧凑度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COVID-19背景下深圳市职住关系多尺度演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就业和居住空间格局在COVID-19大流行前、大流行后严格管控期和常态化期经历了集聚—扩散—第一圈层持续扩散而第二、三圈层回弹的演变过程;2)职住平衡1、2和3 km栅格尺度纵向演化在COVID-19大流行前均有所恶化,而在疫情期间总体上稳步改善,其中以1 km栅格尺度表现得最为显著;3)空间异质性影响了疫情前后不同背景下的就业和居住关系演化趋势,其中公共交通可达性和居民社会经济特征是导致演化类型分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住平衡 COVID-19大流行 空间异质性 演化分异 多尺度 手机信令数据 深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空间反向流动的影响因素及机制解释
12
作者 罗加威 马凌 +1 位作者 陈家豪 王海峰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9-332,共14页
时代变迁引发青年求变,随着中国内外部环境的转变,一些高校毕业生出现空间上的反向流动趋势。文章以广州市高校毕业生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网络民族志与深度访谈等定量定性混合方法,基于空间流动与社会流动理论,从结构属性与能动意愿视... 时代变迁引发青年求变,随着中国内外部环境的转变,一些高校毕业生出现空间上的反向流动趋势。文章以广州市高校毕业生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网络民族志与深度访谈等定量定性混合方法,基于空间流动与社会流动理论,从结构属性与能动意愿视角建立了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反向流动的解释框架,结果发现:1)地理空间资源的不均衡、现代社会的流动方式多样化和高校毕业生(“Z世代”)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共同推动青年反向流动的择地意愿;2)高校毕业生反向流动的影响因素包括其教育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的实现,以及对城市生活成本与综合环境的考虑等;3)高校毕业生空间上的反向流动,即向更低等级城市流动,并不一定代表其社会阶层的降低;一部分人适应反向流动后的生活,在经济和文化上渐渐融入当地,并建构新的社会网络,享受到在原大城市不同的生活品质。研究通过分析高校青年人才空间流动的新特点和现象,为优化城市引才体系提供实证依据,也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指引和人才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反向流动 社会流动 高校毕业生 社会转型 “Z世代”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性视角下地方污名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黎耀奇 曾馨莹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2-410,共9页
地方被污名化的现象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地方形象以及相关群体的福祉,阻碍了社会平等、和谐与稳定。已有研究多采用故事性叙事去解释地方污名,但对于为何以及如何形成地方污名尚不明晰。本研究拟基于流动性视角,以地方刻板印象为核心,... 地方被污名化的现象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地方形象以及相关群体的福祉,阻碍了社会平等、和谐与稳定。已有研究多采用故事性叙事去解释地方污名,但对于为何以及如何形成地方污名尚不明晰。本研究拟基于流动性视角,以地方刻板印象为核心,提出地方污名形成机制的研究构想。具体地,本研究先依据地方性冲突事件将地方污名划分为道德、治安和环境三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揭示要素流动在地方污名形成过程中的潜在影响,建构地方性冲突事件对地方污名的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预期研究有助于加强对地方污名的理解,补充已有研究在地方污名形成机制上的研究缺口,并为缓解地方污名泛化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污名 负面刻板印象 流动性 故事性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空间主权化的理论探析与实践挑战 被引量:2
14
作者 袁梅诗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7-124,I0003,共19页
数字空间主权化是建构全球数字秩序的重要命题。这里需要厘清数字主权与数字空间主权的本质差异,前者强调国内数字治理,后者则聚焦跨国权威建构与边界重塑。基于海底光缆的案例分析,文章揭示三个核心发现:流动性取代传统领土的固定性,... 数字空间主权化是建构全球数字秩序的重要命题。这里需要厘清数字主权与数字空间主权的本质差异,前者强调国内数字治理,后者则聚焦跨国权威建构与边界重塑。基于海底光缆的案例分析,文章揭示三个核心发现:流动性取代传统领土的固定性,成为数字空间主权的关键特征;空间属性重构主权安全观,数字安全战略取向从防御型转向争夺跨国流动性优势;数字企业崛起为塑造数字空间主权的关键力量,促使国家在维护主权权威与企业合作之间寻求平衡。研究表明,数字空间主权的确立需超越传统领土逻辑,在流动性中寻求突破。这一转变为解决数字时代主权与治理张力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更回应了主权概念的根本命题,即如何在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同时构建互联互通的全球数字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空间主权 数字主权 流动性 海底光缆 数字企业 全球数字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道路走航式监测的城市道路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
15
作者 吴海玲 吴旗韬 +2 位作者 沈堪海 廖开怀 李苑君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3-149,I0008,共8页
道路碳排放是交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传统研究多基于固定站点监测方法分析CO_(2)浓度,难以全面刻画道路碳排放时空分布,实现道路空间精细化治理。利用道路走航式监测,以广州中心城区内环路为例,选择三大典型时段(早高峰7:00-9:00、中午1... 道路碳排放是交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传统研究多基于固定站点监测方法分析CO_(2)浓度,难以全面刻画道路碳排放时空分布,实现道路空间精细化治理。利用道路走航式监测,以广州中心城区内环路为例,选择三大典型时段(早高峰7:00-9:00、中午12:00-14:00、晚高峰17:00-19:00)采集道路CO_(2)浓度数据,并通过空间分析方法探索道路CO_(2)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整体上道路CO_(2)浓度时间变化呈U型,早高峰道路CO_(2)平均质量浓度为1321.77 mg/m^(3),中午为1263.50 mg/m^(3),晚高峰为1356.04 mg/m^(3)。早晚高峰道路CO_(2)浓度呈现明显的空间特征,高浓度区主要分布在红绿灯周边、车流量大的交通枢纽,安装交通隔音板的道路;低浓度区主要集中在公园绿地等固碳能力强的区域。不同类型道路CO_(2)浓度存在明显差异,隧道与地面道路CO_(2)浓度较高,而高架道路CO_(2)浓度相对较低。可通过提高城市道路两侧绿植的覆盖率,利用先进的交通管理管控技术调整道路交通车流量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等措施控制道路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碳排放 走航式监测 时空分布特征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郊民族村落小卖部的媒介化与文化传播实践研究
16
作者 谢兴政 段秋婷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2-192,共11页
现代化进程在催动城郊民族村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困难。毗邻城市的特殊地理位置叠加移动互联网迅速渗透,城郊民族村落小卖部内部信息、媒介和人员不断流动,使其深层的社会关系、媒介实践和传播方式得以重塑,... 现代化进程在催动城郊民族村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困难。毗邻城市的特殊地理位置叠加移动互联网迅速渗透,城郊民族村落小卖部内部信息、媒介和人员不断流动,使其深层的社会关系、媒介实践和传播方式得以重塑,小卖部逐渐演化为具有权威性、大众性和连接性的空间媒介。基于小卖部的媒介性考察,可以揭示其作为传统民族文化传承的可靠介质与核心“信源”,能够有效推动传统民族文化传播从线下向线上的转移。依托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互动机制,民族文化传承逐渐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跨域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性 文化传播 空间媒介 城郊民族村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地方空间到流动空间:民族旅游社区多维空间生产的过程与机制
17
作者 蔡溢 龚子悦 +1 位作者 肖熠梅 周吉芬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5,47,F0002,共11页
在旅游流动性驱动下,空间承载了资本、权力和游客的跨地方流动,成为解析人地关系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关键切入点。基于物质、社会和情感等空间的多维属性,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剖析旅游驱动下民族社区多维空间生产的过程... 在旅游流动性驱动下,空间承载了资本、权力和游客的跨地方流动,成为解析人地关系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关键切入点。基于物质、社会和情感等空间的多维属性,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剖析旅游驱动下民族社区多维空间生产的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1)近23年以来,西江苗寨的物质空间经历了“多翼快速扩展—双翼匀速扩展—单翼快速扩展”的阶段性变化,主要沿“西北-西南-东南”轴线扩展,形成了“核心-边缘”的空间格局,其面积较基期扩大了2倍。2)社会空间的结构从传统的生产生活驱动转向以旅游要素为主导,空间功能从单一转向多元,呈现斑块化和垂直分异的特征。3)情感空间的构成要素逐渐景观化和破碎化,展现出“全球-地方”融合的特征。4)旅游流动性资本与权力的运作导致时间与空间的分离,激发了居民的经济理性,推动空间从地方向流动转变,并促成多维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研究强调从流动性视角探究多维空间的生产过程,对促进民族旅游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性 物质空间 社会空间 情感空间 GIS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多维机制与实证检验
18
作者 杨宗之 彭世广 伍婵提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67,共7页
把握数字经济时代机遇,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战略方向和核心发展策略。运用空间计量、无条件分位数及门槛效应模型,剖析2011—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融合进程的影响。研究... 把握数字经济时代机遇,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战略方向和核心发展策略。运用空间计量、无条件分位数及门槛效应模型,剖析2011—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融合进程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并通过缩小收入差距、深化产业融合、促进要素流动及市场一体化等机制发挥作用。随着数字经济水平提高,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和产业整合呈现门槛效应。此外,二者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空间关联性在2011—2018年逐渐增强,2019年后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略有减弱。为此,建议加快数字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城乡协同发展战略,完善农民增收、城乡产业融合与要素配置机制,并立足地方实际精准施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乡融合 多维机制 空间效应 产业经济 要素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bile Agent的分布式空间数据服务模型 被引量:9
19
作者 佟强 陈珉 王云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8-70,共3页
围绕新一代空间数据服务的特点,文章比较了几种互联网中常用的数据服务方式 。传统的C/S、B/S方式以及改进的Applet/JDBC方式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分布式空间数据服务 的特点,Mobile Agent(MA)机制可以较好地适应。以实用的MA(Aglet)技术... 围绕新一代空间数据服务的特点,文章比较了几种互联网中常用的数据服务方式 。传统的C/S、B/S方式以及改进的Applet/JDBC方式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分布式空间数据服务 的特点,Mobile Agent(MA)机制可以较好地适应。以实用的MA(Aglet)技术为基础,提出了 一个分布式空间数据服务模型Applet/Aglet/Server,并给出了实例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空间数据服务 移动代理 AGL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插值分析的氮氧化物微尺度空间分布研究
20
作者 蒋凤保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2期210-215,共6页
氮氧化物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组成成分,会刺激呼吸道引发各类疾病。结合移动监测和固定检测两种技术手段,借助回归分析方法验证移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使用插值分析模拟研究区域内氮氧化物浓度变化,多时段对唐山市北新道南侧区域进行持续... 氮氧化物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组成成分,会刺激呼吸道引发各类疾病。结合移动监测和固定检测两种技术手段,借助回归分析方法验证移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使用插值分析模拟研究区域内氮氧化物浓度变化,多时段对唐山市北新道南侧区域进行持续性观测。结果表明:红灯波段时汽车怠速是氮氧化物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建筑物分布会对污染物扩散产生影响,氮氧化物空间分布与典型的城市污染规律特征一致,晚高峰后氮氧化物污染持续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监测 氮氧化物 大气污染空间分布特征 克里金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