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9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教学督导制度的伦理审视:价值、缺失与回归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芳亮 朱萍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0-55,共6页
教学督导制度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治理的“利器”,其在诊断反馈、监督检查、评价改进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伦理思想之于高校教学督导制度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它是高校教学督导实践向善的基点、高校教学督导制度合理的前提、高校教学督... 教学督导制度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治理的“利器”,其在诊断反馈、监督检查、评价改进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伦理思想之于高校教学督导制度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它是高校教学督导实践向善的基点、高校教学督导制度合理的前提、高校教学督导文化和谐的保障。然而,现实中的高校教学督导制度在督导功能、督导模式、督导程序、督导主体和督导关系方面存在着种种伦理缺失,出现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儹越、重效率轻公平、教师正当权益缺失、评价权制约教学自主权、评价双方关系对立等现象,遮蔽了教学督导育人、爱人和助人的本真伦理价值。为实现高校教学督导制度的伦理回归,应追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效能价值与程序价值的统一、能力与道德的统一、信任与对话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教学督导制度 伦理 督导功能 督导模式 督导程序 督导主体 督导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人工智能临床应用的伦理困境:从信息系统到机器人
2
作者 王兰英 郑睿 刘宪伟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4-29,共6页
分析从经典的影像诊断信息系统到智能决策、自主操作的手术机器人等不同自主程度的医学人工智能所面临的主要伦理困境,探讨数据三角定位导致的隐私泄露、数据价值的分配、针对罕见病与弱势群体的偏见、医学人工智能对医生角色的挑战和... 分析从经典的影像诊断信息系统到智能决策、自主操作的手术机器人等不同自主程度的医学人工智能所面临的主要伦理困境,探讨数据三角定位导致的隐私泄露、数据价值的分配、针对罕见病与弱势群体的偏见、医学人工智能对医生角色的挑战和对医患关系的重塑、患者个体获益不明确、责任归属不清晰等核心问题,提出按照自主程度对医学人工智能进行分级管理;医学伦理理论为医学人工智能的系统发展提供框架;教育引导医患双方正确认识和使用医学人工智能等治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人工智能 数据伦理 医疗责任归属 人机关系 医患关系 医疗大规模预训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玄幻到现实:网络文学的回归与超越
3
作者 欧阳友权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5-196,共12页
从“青春主打”到“玄幻当道”再到“现实出圈”,庶几形塑了中国网络文学30余年的历史进程。如果说打造饮誉世界的玄幻小说帝国是媒介红利、文化传承与市场动能“历史合力”的结果,那么,网络创作大幅“转场”现实题材则是网络文学功能... 从“青春主打”到“玄幻当道”再到“现实出圈”,庶几形塑了中国网络文学30余年的历史进程。如果说打造饮誉世界的玄幻小说帝国是媒介红利、文化传承与市场动能“历史合力”的结果,那么,网络创作大幅“转场”现实题材则是网络文学功能向度的时代选择。取材现实并非网络叙事的终极“靶的”,创作者需要规避“观念空转”,走进艺术审美,并注意区分“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精神”的不同内涵,超越“题材秀”而回归价值及物的“精神值”。只有这样,才有望在不同题材代际选择的逻辑链条中建构起网络文学创作的深层伦理,这正是中国网络文学从玄幻到现实,在回归中实现超越的要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题材“转场” 深层伦理 回归与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医学实践对医患关系重构的机制研究
4
作者 隋晓丹 杨子尧 董岩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16-1021,共6页
随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广泛推广,叙事医学作为一种重视患者个人故事与经历的医学实践,越来越受到医疗界的重视。通过系统性的文献回顾和实地观察,分析了叙事医学在重构医患关系中所面临的伦理挑战,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与医疗资源... 随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广泛推广,叙事医学作为一种重视患者个人故事与经历的医学实践,越来越受到医疗界的重视。通过系统性的文献回顾和实地观察,分析了叙事医学在重构医患关系中所面临的伦理挑战,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患者的知情同意与隐私保护不足、叙事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难以保障等。对此提出强化患者对其权利和叙事医学的理解,推动对叙事医学实践的持续伦理评估,探索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共促医患和谐等策略,强调了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和加强医疗人员伦理培训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技术手段保障信息安全的必要性,从而促进医患和谐,更好地实现叙事医学的伦理实践,优化医患关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医学 医患关系 医学伦理 信息不对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交融视野中的八旗诗媛文学网络
5
作者 多洛肯 刘影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29,共11页
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的三方作用之下,八旗诗媛的性别意识从朦胧走向自觉,主动追求自身主体价值建构。她们以家族、师门、诗友关系为纽带,构建起独特的文学网络,开辟出独立于男性的社交空间和文学场域,以清真秀婉的闺阁别调,塑造女性诗歌... 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的三方作用之下,八旗诗媛的性别意识从朦胧走向自觉,主动追求自身主体价值建构。她们以家族、师门、诗友关系为纽带,构建起独特的文学网络,开辟出独立于男性的社交空间和文学场域,以清真秀婉的闺阁别调,塑造女性诗歌的审美特征。本文旨在呈现中华文学史上长期被掩埋的文学面貌和文化心态,剖析八旗女性诗人的创作机制和文学活动网络,揭示八旗诗媛的文学主体意识和性别观念的演变轨迹。八旗女性诗人融合血缘、姻缘、学缘、地缘等社会关系,有力推动着八旗文学世家的发展和壮大,赓续汉文诗学的文脉传承,构建起跨民族、跨文化、跨地域的文学生态,弥合了与男性文人之间的隔阂,推动中华文学逐步走向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交融 八旗女性诗人 性别文学 文学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知识的伦理逻辑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志慧 罗生全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1-56,共6页
伦理属性是课程知识内在规定性的表达和显现,剖析和解读课程知识的伦理逻辑和意蕴是课程育人使命的内在诉求。课程知识的伦理属性彰显主要体现在价值性、关系性、教育性等三维层面。具体而言,课程知识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价值诉求,以实现... 伦理属性是课程知识内在规定性的表达和显现,剖析和解读课程知识的伦理逻辑和意蕴是课程育人使命的内在诉求。课程知识的伦理属性彰显主要体现在价值性、关系性、教育性等三维层面。具体而言,课程知识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价值诉求,以实现主体公正为内在基准,以关怀关系为人际交互的依托。课程知识内在伦理属性的实现依托于主体实践行动,包括制定与课程实践相交融的伦理规范、构筑内蕴伦理气质的交往共同体、培养主体的伦理素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知识 价值性 关系性 教育性 课程实践 伦理规范 伦理共同体 伦理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护理人员科研伦理认知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潘杰 李明霞 +2 位作者 李晓婷 刘晓艺 刘雅惠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13-117,共5页
对科研伦理的概念、评估工具以及临床护理人员科研伦理认知现状、影响因素、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提出影响临床护理人员护理科研认知的因素较为复杂,涉及一般人口学资料、教育培训、工作岗位与科室、护理科研经历及科研伦理认知态度... 对科研伦理的概念、评估工具以及临床护理人员科研伦理认知现状、影响因素、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提出影响临床护理人员护理科研认知的因素较为复杂,涉及一般人口学资料、教育培训、工作岗位与科室、护理科研经历及科研伦理认知态度等因素。建议管理层设立临床护理人员护理科研伦理理论体系及培养方案,规范护理科研伦理的监督及管理措施,以促进我国护理专业学科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同时切实保障受试者人身安全及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人员 护理研究 护理科研 科研伦理 护理伦理 伦理认知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基于关系理性的关怀型师生关系
8
作者 严海 王学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62,共9页
师生关系是教育场域中最具本质性和基础性的人际互动形态,其生成逻辑植根于教育主体间持续性的交往实践,并随着社会变迁呈现出动态发展的特征。“客观理性”与“主观理性”分裂是引发师生冲突的内在根源,而关系理性则能有效弥合两者之... 师生关系是教育场域中最具本质性和基础性的人际互动形态,其生成逻辑植根于教育主体间持续性的交往实践,并随着社会变迁呈现出动态发展的特征。“客观理性”与“主观理性”分裂是引发师生冲突的内在根源,而关系理性则能有效弥合两者之间的裂隙。“关系理性”将“自我”与“他者”相关联,将对“他者”的道德责任视为“主体性”的自我确证,体现出“为他者的主体性”。关系是人存在的基础,关怀是道德存在的基础,没有关怀的教育是教育的“灵魂”不在场,基于“关系理性”的关怀型师生关系彰显主体共在、情感共融、能力共生的特质,其对于走出“教师中心”“学生中心”的两难困境,消解“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藩篱显得尤为必要。新型师生关系蕴含平等交往、合作共生、相互尊重等元素,这些元素内生于关怀型师生关系的价值维度之中,同时“关系理性”“关怀伦理”也构成其最大公约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生关系 关系理性 关怀伦理 平等交往 学习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语言模型在护理领域的应用场景与伦理探讨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绍源 杨东航 任宇东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8-113,共6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大语言模型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在护理领域,大语言模型对助力护理教育变革、协助护理决策、帮助患者自我管理和辅助疾病诊断等方面取得成效。然而,大语言模型在护理领域的应用也面临着威胁患者安全、责任...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大语言模型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在护理领域,大语言模型对助力护理教育变革、协助护理决策、帮助患者自我管理和辅助疾病诊断等方面取得成效。然而,大语言模型在护理领域的应用也面临着威胁患者安全、责任界定不明晰、生成内容缺乏情感和知情同意实践程序缺位等伦理风险。研究当前大语言模型应用于护理领域的创新应用、伦理风险及治理路径,对于引导大语言模型在护理领域发挥正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进数字时代护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大语言模型 护理教育 护理决策 伦理风险 人工智能 数智化护理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人智一”与人机共生进化
10
作者 向安玲 沈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181,共10页
历经四次工业革命洪流,人机共生从物理依附转向精神依赖,从现实共在走向虚实共融。增益作为人机共生进化的内核动力,演化出共栖、寄生、互利、反利四种共生关系。主从更替则成为人机共生进化之潜在奇点,从“拟人”“同人”到“超人”“... 历经四次工业革命洪流,人机共生从物理依附转向精神依赖,从现实共在走向虚实共融。增益作为人机共生进化的内核动力,演化出共栖、寄生、互利、反利四种共生关系。主从更替则成为人机共生进化之潜在奇点,从“拟人”“同人”到“超人”“异人”,人的主导性逐渐弱化,人本中心将被生态中心取代,“天人智一”将成为人机共生进化的一种可能路径。面向人机共生未来,“结果”的过程化、“反常”的常态化、“异感”的通感化、“平权”的权威化,引发了新的技术反思。而不论人机如何共生、智能如何演进、机器是否觉醒,人始终是共生关系中的“第一性”。保持人性和人类具身文明的主体性,对抗“机器进化”对“人的进化”的遮蔽、控制和混淆,才能实现“利天”“利人”“利智”的动态平衡,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机共生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关系 人机共生 通用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伦理 天人智一 主体性 具身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好生活视域下医患关系建构的现实隐忧及伦理应对
11
作者 李明鑫 朱孔漫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2-618,共7页
对美好生活视域下的医患关系予以伦理审思,既关涉现实隐忧的揭示,又指涉应对进路的阐发,还相涉价值旨趣的诠释。立足美好生活视域下医患关系建构所面临的信任危机、责权模糊、人文缺失的现实隐忧,在以主体间性与有效商谈为要义的对话伦... 对美好生活视域下的医患关系予以伦理审思,既关涉现实隐忧的揭示,又指涉应对进路的阐发,还相涉价值旨趣的诠释。立足美好生活视域下医患关系建构所面临的信任危机、责权模糊、人文缺失的现实隐忧,在以主体间性与有效商谈为要义的对话伦理、以规范主义与德法互嵌为要素的制度伦理、以敬畏生命与情感共鸣为要旨的关怀伦理中探索应对之路,是缓和紧张医患关系与构建医患合理关系的创新尝试。这种以伦理学进路应对与重塑美好生活中医患关系的实践叙事,彰显了和谐、正义、幸福的价值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患关系 现实隐忧 伦理应对 伦理价值 美好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经验“进城”与人民文艺工作伦理的在地化生成——从艺员登记风波讲起
12
作者 黄英豪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38,共8页
艺员登记政策并非骤现于1946年,其历史源流可溯至战前城市管理与社会风气整治等实践,这为战后风波埋下伏笔。1946年艺员登记风波的爆发,源于双重因素:一方面是战时沦陷区文艺殖民记忆与战后国民身份认同焦虑的叠加;另一方面是该政策将... 艺员登记政策并非骤现于1946年,其历史源流可溯至战前城市管理与社会风气整治等实践,这为战后风波埋下伏笔。1946年艺员登记风波的爆发,源于双重因素:一方面是战时沦陷区文艺殖民记忆与战后国民身份认同焦虑的叠加;另一方面是该政策将艺员视同舞女娼妓的侮辱性定位,与抗战中形成的崇高性艺员工作伦理形成强烈反差。中共进步文人在此间发挥了关键的阐释引导作用。他们通过创办《艺月》副刊、进行剧艺改革座谈、塑造典型等实践路径,在收复区城市的民主戏剧运动中引入并转化了延安文艺工作伦理,促成新型艺员工作伦理的创生。其核心特质体现在为广大人民(包括市民群体)服务的崇高性、政治文化地位平等性、文艺团体民主互助性、城市文艺工作游击性等,意味着从延安范式、城市商业娱乐范式的文艺工作伦理向人民文艺工作伦理的转换。重审延安经验“进城”以及人民文艺工作伦理的在地化生成,将为社会主义中国文艺体系的发生学研究打开新的阐释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经验 人民文艺工作伦理 延安文艺 艺员登记 民主戏剧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空间智慧探论 被引量:5
13
作者 龚天平 胡莹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2,共9页
道德空间是指个体以道德规范来调节自我身心,自我与他人、社会,以及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建构起来的价值空间。它体现为个体在道德关系场域中的得居其位和与外界的共生、共处状态。在以往伦理学理论体系中,道德空间并非显性范畴,但这... 道德空间是指个体以道德规范来调节自我身心,自我与他人、社会,以及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建构起来的价值空间。它体现为个体在道德关系场域中的得居其位和与外界的共生、共处状态。在以往伦理学理论体系中,道德空间并非显性范畴,但这并不能表明传统伦理思想体系中就没有这方面的思想智慧。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就隐藏着丰富的个体道德空间智慧:一是“养浩然之气”和“慎独”学说蕴含的个体身心维度的道德空间智慧,养浩然之气意味着个体恰当安置身心于身心关系场域,慎独意味着个体自我内求道德并以合德方式谨慎把握身心关系,因此它们都是个体身心维度的道德空间建构;二是“仁”“礼”统一学说蕴含的个体与他人、社会维度的道德空间智慧,仁指爱人利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以形成相互仁爱的人际关系,礼乃仁之具体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以及人们循礼而为所形成的礼和秩序,仁爱关系、礼和秩序都是个体人际维度的道德空间架构;三是“天人合一”学说蕴含的个体与自然维度的道德空间智慧,其中天即自然界,人是作为主体的存在,天人合一意味着天人合德,而天人合德即意味着人以道德规范来协调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共生、共处,从而展现出人与自然维度的道德空间意蕴。这些道德空间思想智慧对于人们协调自我身心关系,平衡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调节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和启迪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儒家伦理 道德空间 身心关系 人际关系 天人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伦理的概念及研究框架与构建路径 被引量:6
14
作者 左其亭 王子尧 刘佳政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53,共8页
河流作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蕴含基本的伦理形态和独特的伦理价值。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河流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探索河流伦理的概念、研究框架及其构建路径显得尤为重要。从伦理角度出发,定义了河流伦理的... 河流作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蕴含基本的伦理形态和独特的伦理价值。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河流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探索河流伦理的概念、研究框架及其构建路径显得尤为重要。从伦理角度出发,定义了河流伦理的概念,认为河流伦理是一种赋予河流生命、道德、权利、价值的意识形态;深度解读河流伦理的内涵,阐述构建河流伦理的意义;从研究目标、内涵解读、构建意义、主要内容以及构建路径5个方面,构建了河流伦理研究框架,其主要研究内容涵盖河流伦理的理论基础、意识形态、问题评估、构建路径、支撑体系5部分。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从河流伦理的支撑体系(包括思想体系、制度体系、文化体系、工程体系、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出发,总结提出河流伦理的10条构建路径。研究成果可为河流伦理系统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伦理 伦理 人水和谐 人水关系 河流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治理数字化的主体伦理冲突与调适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海建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130,共11页
社会治理数字化是治理主体运用数字技术对社会治理进行结构重塑与流程再造的新型治理形态。在社会治理数字化进程中,只有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形成地位平等、能力提升、责任明晰、情感融洽的伦理关系,才能把数字技术的工具理性与治理主体的... 社会治理数字化是治理主体运用数字技术对社会治理进行结构重塑与流程再造的新型治理形态。在社会治理数字化进程中,只有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形成地位平等、能力提升、责任明晰、情感融洽的伦理关系,才能把数字技术的工具理性与治理主体的价值理性有机融合并激发出来,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在现实中,技术的负面效应、主体的不完善和社会适应性的滞后,造成了治理主体之间数据垄断与地位平等、技术依赖与能力提升、机械逻辑与情感融洽、责任模糊与责任明晰的伦理冲突。调适治理主体之间的伦理冲突需要构建“权力-能力-关系-制度”的四维协同体系,即通过平衡治理主体之间的数字权力、均衡治理主体之间的数字能力、重构治理主体之间的数字关系、完善治理主体之间的数字规范,再造数字治理主体之间的伦理关系,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数字化 地位平等 数字权力 责任体系 伦理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与智慧:人机关系的伦理前瞻 被引量:3
16
作者 付长珍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5-42,共8页
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兴科技已成为改变世界的根本力量,人工智能在造就人类福祉的同时也在重新塑造人类。在人机互动的时代,如何认识和定位新型伦理关系的结构性变迁?发展合乎人性的智能科技伦理,需要开掘情感德性潜能,重构“人的科学... 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兴科技已成为改变世界的根本力量,人工智能在造就人类福祉的同时也在重新塑造人类。在人机互动的时代,如何认识和定位新型伦理关系的结构性变迁?发展合乎人性的智能科技伦理,需要开掘情感德性潜能,重构“人的科学”理论体系;基于新型人机关系,构建多智能体协同的实践智慧伦理框架。科技与伦理双向奔赴,智能与智慧相生相成,面向未来的新伦理学应对科技创新和人类生活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机关系 情感伦理 实践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创生:媒介及新媒介文艺意义生成 被引量:2
17
作者 单小曦 刘千瑜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6-138,160,F0003,共15页
“自创生”是用以描述系统自我生成性质的重要概念,“自创生系统”是能够自主生产、递归进化的系统。自创生理论以生成论为哲学基础,在去“本体”化的过程中建构了独特的“自体论”。按照自创生理论,媒介是典型的自创生系统。进入现代社... “自创生”是用以描述系统自我生成性质的重要概念,“自创生系统”是能够自主生产、递归进化的系统。自创生理论以生成论为哲学基础,在去“本体”化的过程中建构了独特的“自体论”。按照自创生理论,媒介是典型的自创生系统。进入现代社会,媒介系统将物质性与技术性转化为自身的生产力,展现出更为强劲的自主性,并在进阶演化和更新迭代的螺旋式生成运动中表现出递归性以及人、物、媒介之间新的缔合关系。数字新媒介系统的自创生进入了“数智化”阶段,形成了以计算法则为主导的信息生产方式,也带来了新世界即赛博空间的涌现。新媒介的数智化自创生,建构了新媒介文艺意义生成的自创生性质。从自创生视角看,新媒介文艺实践不过是数字化的人类行动者与媒介性行动者在互动耦合过程中,联合其他生产要素共同开展的自创生性文艺意义生产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媒介性与文艺性交叠衍生,数字文艺性也由此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创生 耦合关系 新媒介文艺 数字文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翻译文学:教育观念转变的“引擎”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震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4-194,共11页
鸦片战争以降,西学翻译和教育变革成为国人呼声最高的两剂救亡药方。对于翻译中伴随的异质性,如何作用于教育转型的进程,进而引领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值得寻绎。潮水般涌入华夏大地的泰西文学,促使近代人才观不断位移,各类译著中的西方人... 鸦片战争以降,西学翻译和教育变革成为国人呼声最高的两剂救亡药方。对于翻译中伴随的异质性,如何作用于教育转型的进程,进而引领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值得寻绎。潮水般涌入华夏大地的泰西文学,促使近代人才观不断位移,各类译著中的西方人物,焕发出别具一格的魅力,为国人树立了一种新型人才“标杆”。西方教育小说中的教师,呈现出与传统中国教师截然不同的面相,成为形塑崭新师生关系的直接资源。在翻译小说的浸染之下,通俗文学逐渐深入人心,并在课堂上下、校园内外枝蔓攀升、花蕊广播。国人的知识结构在翻译文学的影响之下进行重组,中国教育模式得以吐故纳新,新的教育生态也逐渐建构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翻译文学 教育观念 人才观 师生关系 通俗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庶人伦理视角下代言人地缘关系对区域品牌公益代言效果的影响
19
作者 黎建新 李晨 +1 位作者 何昊 刘洪深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93-1602,共10页
立足于儒家“仁、义、礼”的庶人伦理思想,通过3个情境实验,探析了代言人-区域品牌地缘关系对区域品牌名人公益代言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代言人地缘关系的交往性维度是影响行为意向的决定因素,而先赋性维度仅仅在交往低时才发挥作... 立足于儒家“仁、义、礼”的庶人伦理思想,通过3个情境实验,探析了代言人-区域品牌地缘关系对区域品牌名人公益代言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代言人地缘关系的交往性维度是影响行为意向的决定因素,而先赋性维度仅仅在交往低时才发挥作用;在代言人地缘关系对行为意向的影响中,情义感知起到了中介作用;当信息焦点为名人时,代言人地缘关系的高交往性更有助于提升公益代言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庶人伦理 地缘关系 区域品牌 名人公益代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治疗中的医患互相拒绝和临床抉择
20
作者 邓窈窕 姜愚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7,共7页
在复杂的临床场景中,患者与医生的选择分歧甚至相互拒绝,可能源于医学知识背景、生命质量诉求、经济状况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差异。基于医学伦理学的五大原则(将患者利益置于首位、自主、不伤害、公正、友善)及伦理推理的四个维度(医疗适... 在复杂的临床场景中,患者与医生的选择分歧甚至相互拒绝,可能源于医学知识背景、生命质量诉求、经济状况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差异。基于医学伦理学的五大原则(将患者利益置于首位、自主、不伤害、公正、友善)及伦理推理的四个维度(医疗适应证、患者意愿、生命质量、情境特征),通过多例肿瘤诊疗案例分析,系统探讨了医患互相拒绝背后的伦理逻辑和可考虑的决策路径。强调在复杂医患冲突中,把握伦理原则的主次与平衡、社会资源、医疗政策及伦理咨询委员会的重要作用,并呼吁建立更完善的伦理支持体系,助力医生在解决冲突时实现科学与伦理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患关系 医学伦理学 伦理冲突 临床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