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8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 of external carbon source on A2/O system and its biological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removal efficiency before and after restoration 被引量:4
1
作者 LIU Fangjing DUAN Yitong +2 位作者 ZHAO Jianhui CHENG Guoling LI Yongfeng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I0004-I0009,10,共6页
以啤酒废水作为外加碳源,研究了不同浓度外加碳源对A2/O系统的冲击情况,并通过调节工艺参数对系统进行修复,对比了修复前后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结果表明,投加低浓度(COD为50mg/L)外加碳源没有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且有助于提... 以啤酒废水作为外加碳源,研究了不同浓度外加碳源对A2/O系统的冲击情况,并通过调节工艺参数对系统进行修复,对比了修复前后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结果表明,投加低浓度(COD为50mg/L)外加碳源没有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且有助于提高系统的脱氮除磷效率;用COD为150mg/L的啤酒废水对系统进行冲击时,总氮、氨氮、总磷和COD的去除率均有所下降,依次下降了31.53、16.38、7.61、10.19百分点;经过修复后,与冲击前相比较,各分析指标的去除率略有降低。用高浓度(COD为250nag/L)的啤酒废水冲击A2/O系统,冲击期间各分析指标显著下降,且产生轻微的污泥膨胀,修复后各分析指标去除率依次降低了11.75、9.56、21.20、20.79百分点。实验表明,啤酒废水可以作为外加碳源用以调节系统的C/N,且A0/o系统对浓度变化的冲击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 环境防治 环境治理 环境保护 大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Additions 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Enzyme Activities Under Rice Straw Returning 被引量:2
2
作者 Dai Jian-jun Liu Li-zhi +4 位作者 Wang Xiao-chun Fang Qiu-na Cheng Ye-ru Wang Dan-ni Peng Xian-lo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1年第3期21-30,共10页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on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related enzyme activities were studied by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rice straw retur...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on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related enzyme activities were studied by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rice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decomposition of rice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 was discussed.Completely randomized experiment of the two factors of the three levels was designed,and a total of nine treatments of indoor soil incubation tests were conducted.Full amount of rice straw was applied to the soil in this simulation experiment and different amounts of brown sugar and urea were added in the three levels of 0(no carbon source and nitrogen source),1(low level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and 2(high level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dition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to the rice straw could increase the soil carbon content.Compared with T0N0,the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of T2N2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170.48%;the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T1N2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58.14%and the free humic acid carbon contents of T0N2,T1N1 and T2N0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56.16%and 45.55%and 47.80%,respectively;however,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ose of treatments at later incubation periods.The addition of different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could promote the soil enzyme activities.During the incubation period,all of the soil enzyme activities of adding sugar and urea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0N0 treatment.Therefore,the addition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to rice straw returning could improv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content,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soil enzyme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straw returning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soil enzyme acti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
3
作者 何星 金玮 +5 位作者 张帆 霍秋立 李跃 鲍俊驰 刘璐 曾庆兵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2,共12页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勘探获得突破,是资源潜力较大的新层系。通过TOC、热解、R_(o)、族组成、色谱、色质、δ^(13)C等分析化验资料,对研究区各洼槽各小层的烃源岩进行了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评价,深入分析了铜钵庙组原油...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勘探获得突破,是资源潜力较大的新层系。通过TOC、热解、R_(o)、族组成、色谱、色质、δ^(13)C等分析化验资料,对研究区各洼槽各小层的烃源岩进行了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评价,深入分析了铜钵庙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定量计算了原油来源,并预测了下步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铜钵庙组整体发育TOC平均值为1%、类型以Ⅰ—Ⅱ_(2)型为主的中等烃源岩,其中铜二段泥岩也可见Ⅰ型烃源岩,洼槽区R_(o)为0.6%~1.5%,处于成熟阶段。②研究区铜钵庙组原油可分为乌北铜三段原油、乌南铜三段原油和乌南铜二段原油3类。乌北铜三段原油高饱和烃,姥植比高,饱和烃与芳烃δ^(13)C偏重,C_(27)重排甾烷和三环萜烷含量高。乌南铜三段原油具有高饱和烃、饱和烃与芳烃δ^(13)C偏轻,C_(27)重排甾烷和三环萜烷含量中等。乌南铜二段原油饱和烃含量低,奇偶优势比(OEP)值高,饱和烃与芳烃δ^(13)C轻,C_(27)重排甾烷和三环萜烷含量低。③研究区铜钵庙组3类原油均来源于南屯组南一段泥岩和铜钵庙组泥岩的二元混合,乌北铜三段原油与乌北南一段烃源岩更接近,乌北南一段泥岩的贡献比例为62.9%;乌南铜三段原油与乌南南一段烃源岩更接近,乌南南一段泥岩的贡献比例为59.5%;乌南铜二段原油与乌南铜二段烃源岩更接近,乌南铜二段泥岩的贡献比例为75.4%。④乌北和乌南洼槽发育厚度大于200 m的暗色泥岩,可为铜三段油藏和铜二段油藏供烃,乌北洼槽和乌东斜坡带为乌尔逊凹陷铜钵庙组下步甩开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评价 油源对比 贡献比例 碳同位素 地球化学特征 铜钵庙组 白垩系 乌尔逊凹陷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源、氮源对菠萝果醋品质及风味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王晓芳 何家媛 +5 位作者 龚霄 袁源 陈吴海 刘飞 张利 周伟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49-1460,共12页
针对菠萝果醋在液态发酵过程中底物利用率低,易失去典型风味,且滋味寡淡等不足之处,本研究拟探究添加不同碳源(蔗糖、菊粉)、氮源(富铬酵母、大豆蛋白)对菠萝果醋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总酸、还原糖、总多酚、总黄酮)、抗氧化性(DPPH自由... 针对菠萝果醋在液态发酵过程中底物利用率低,易失去典型风味,且滋味寡淡等不足之处,本研究拟探究添加不同碳源(蔗糖、菊粉)、氮源(富铬酵母、大豆蛋白)对菠萝果醋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总酸、还原糖、总多酚、总黄酮)、抗氧化性(DPPH自由基清除率及ABTS+清除率)以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以期提高菠萝果醋发酵过程底物利用率和最终果醋品质。结果表明:不同碳源、氮源均可显著提高醋酸菌的产酸量,并且添加氮源促进醋酸菌利用还原糖、产酸的能力优于碳源。氮源对菠萝果醋总多酚、总黄酮含量以及清除DPPH、ABTS自由基的能力均高于碳源。4组处理的菠萝果醋中共检出37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酯类、醇类、酸类、酚类、酮类等。添加氮源组的菠萝果醋挥发性成分总浓度高于碳源组,其中,添加富铬酵母的果醋中酯类、酸类化合物的质量浓度最高,分别为3712.37、972.97μg/L,分别是蔗糖组的6.39倍、8.76倍;与蔗糖处理相比,其他处理组的菠萝果醋中各类挥发性成分总浓度增加了3.78~5.19倍。蔗糖处理组的关键挥发性化合物有2种(癸酸乙酯、苯乙醇),菊粉处理组关键挥发性化合物有4种(己酸乙酯、乙酸异戊酯、癸酸乙酯、苯乙醇),氮源处理组关键挥发性化合物有5种(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癸酸乙酯、芳樟醇、苯乙醇)。适量添加有机氮源可促进醋酸发酵过程,最大限度发挥醋酸杆菌的发酵潜力,增强菠萝果醋的抗氧化性,提升总酚、总黄酮含量和菠萝果醋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果醋 碳氮源 发酵 理化指标 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NH_(4)^(+)—N冲击后投加碳源对系统稳定运行的影响
5
作者 王帆 崔秦 +3 位作者 蒋维卿 刘轩彤 艾胜书 边德军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6,共6页
为解决实际工程中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出现的瞬时NH_(4)^(+)—N冲击导致运行不稳定问题,通过单周期瞬时高浓度NH_(4)^(+)—N冲击试验,探究了瞬时高浓度NH_(4)^(+)—N冲击对SBR工艺的影响;采用投加碳源的方式应对冲击,并确定了最... 为解决实际工程中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出现的瞬时NH_(4)^(+)—N冲击导致运行不稳定问题,通过单周期瞬时高浓度NH_(4)^(+)—N冲击试验,探究了瞬时高浓度NH_(4)^(+)—N冲击对SBR工艺的影响;采用投加碳源的方式应对冲击,并确定了最适碳源投加量.结果表明,系统经过瞬时高浓度NH_(4)^(+)—N冲击后,C/N比从8.5下降到3.9,碳源不足影响反硝化效果,TN和NH_(4)^(+)—N出水浓度升高.通过投加有机物改变进水C/N比的方式对系统进行调控,当C/N比增加至6.1时,TP去除效果变化显著,并能在1.5 h实现完全去除,出水浓度为0.11 mg/L;当C/N比增至8.3时,NH_(4)^(+)—N去除率明显提高,出水为3.76 mg/L;当C/N比增至10.5时,COD降解速率达到151.90 mg/(L·h),TP浓度在单周期运行前期呈大幅度的上升趋势,在后期完全去除.3种有机物投加量下出水COD、NH_(4)^(+)—N、TN、TP浓度值均能达标.SBR在面临瞬时NH_(4)^(+)—N冲击C/N比下降至3.9时,最适碳源投加量选用C/N比为8.3,经济成本较低且处理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NH_(4)^(+)—N冲击 脱氮除磷 去除率 C/N比 投加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级厌氧时间比对PNPR-SAEPD工艺同步脱氮除磷的影响
6
作者 李冬 吕璐 +2 位作者 赖会彬 张杰 王凯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245-4255,共11页
本研究将生物除磷结合至PN-SAEPD工艺中,建立了PNPR-SAEPD系统,为了对有限的碳源进行合理分配,实验将两级厌氧时间比由S1阶段3:1(90min:30min)依次调整为S2阶段1:1(60min:60min)、S3阶段1:3(30min:90min),考察了两级厌氧时间比对PNPR-SA... 本研究将生物除磷结合至PN-SAEPD工艺中,建立了PNPR-SAEPD系统,为了对有限的碳源进行合理分配,实验将两级厌氧时间比由S1阶段3:1(90min:30min)依次调整为S2阶段1:1(60min:60min)、S3阶段1:3(30min:90min),考察了两级厌氧时间比对PNPR-SAEPD系统的进水有机物转化、脱氮除磷性能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S2阶段两级厌氧时间比为1:1,对进水有机碳源的分配最为合理,SAEPD、PNPR反应器储存内碳源所消耗的COD分别为(89.3±8.4)mg/L和(82.6±7.7)mg/L,PNPR反应器的除磷贡献度为(79.1%±8.5%),为后续SAEPD反应器缺氧阶段营造了磷饥饿条件.SAEPD反应器DPAOs对内碳源储存的贡献比例仅为15%,储存内碳源所消耗的COD量为(10.1±4.0)mg/L,DPAOs相对丰度降至3.01%.将生物除磷结合到PN反应器中提高了短程硝化的稳定性,NOB相对丰度由3.86%逐渐降至0.64%,NAR保持在(82.1%±4.0%).S2阶段PNPR反应器优越的PN性能和SAEPD反应器内DGAOs主导的EPD途径为An AOB提供了充足的电子受体,厌氧氨氧化脱氮贡献度保持在(81.8%±3.6%),总氮去除率保持在(88.3%±1.6%),出水总氮浓度低于10mg/L且未出现硝酸盐积累;TP去除率最高可达93.7%,出水TP浓度基本降低到0.5mg/L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级厌氧时间比 内源性短程反硝化(EPD) 厌氧氨氧化(Anammox) 内碳源 反硝化聚糖菌(DGA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缓释碳源的制备及其反硝化脱氮性能研究
7
作者 徐丽 隋媛 董月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7-52,共6页
为解决玉米芯纤维素碳源COD释放量低,持续性差问题,本研究通过探究碱处理方式对玉米芯释碳规律的影响,优选出释放特性良好的碳源处理方式,并采用包埋技术改变玉米芯的持续释放特性。采用未改性玉米芯、质量分数1%、3%、5%NaOH改性的玉... 为解决玉米芯纤维素碳源COD释放量低,持续性差问题,本研究通过探究碱处理方式对玉米芯释碳规律的影响,优选出释放特性良好的碳源处理方式,并采用包埋技术改变玉米芯的持续释放特性。采用未改性玉米芯、质量分数1%、3%、5%NaOH改性的玉米芯作为碳源,观察各组的释放情况;以不同比例的聚乙烯醇(PVA)与海藻酸钠(SA)作为包埋骨架,选出最优的配比;研究温度、搅拌强度、投加量对复合缓释碳源P-S-C颗粒静态反硝化脱氮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5%NaOH改性的玉米芯COD释放量最大,可达128.59 mg/(g·L),更适合作为内部碳源;P∶S=8∶1的P-S-C颗粒缓释持续性好,相比于未作包埋处理的碳源最高释碳速率减少了71.20%;温度控制在25~30℃、转速设置在50 r/min至100 r/min、投加量为5 g/250 mL时既可以避免碳源的浪费也可以保证NO3--N有较好的去除率。结果表明选取质量分数为5%NaOH改性的玉米芯作为内部碳源,P∶S=8∶1作为包埋骨架的最优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处理 包埋骨架 复合缓释碳源 反硝化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利用性不同的有机碳源阻控尿素诱导红壤酸化的作用机制
8
作者 官鹏 王如海 +2 位作者 时仁勇 李九玉 徐仁扣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1,共11页
为研究有机物料中不同类型碳源对肥料氮转化及其引起土壤酸化的调控作用,选择葡萄糖、苯甲酸钠、纤维素、木质素四种微生物利用程度不同的碳源,在外加碳源和尿素的C/N=40的条件下进行45 d的室内培养,分析有机碳源与尿素配合施用对红壤... 为研究有机物料中不同类型碳源对肥料氮转化及其引起土壤酸化的调控作用,选择葡萄糖、苯甲酸钠、纤维素、木质素四种微生物利用程度不同的碳源,在外加碳源和尿素的C/N=40的条件下进行45 d的室内培养,分析有机碳源与尿素配合施用对红壤氮素形态转化和酸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红壤中单施尿素会发生强烈的硝化作用,培养结束时土壤pH降低1.17个单位。与单施尿素处理相比,有机碳源与尿素配施处理土壤呼吸作用显著增强,土壤无机氮和NO_(3)^(–)-N分别减少了17.1%~99.4%和46.1%~99.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固相有机氮共增加了3.0%~14.8%,土壤pH提高0.67~3.11个单位。有机碳源与氮肥配施促进了土壤微生物对肥料氮的同化作用和土壤固持,显著降低硝化作用及其诱导的土壤酸化。其中微生物易利用的葡萄糖有利于促进前期肥料氮被微生物快速同化和后期有机氮的矿化作用,对肥料氮可起暂存和缓释作用;较难利用的纤维素促进肥料氮微生物同化的作用较葡萄糖滞后,但同化作用强、效率高,有利于肥料氮在土壤中较长时间的固持;难利用的木质素促进肥料氮的微生物同化作用弱,但直接抑制了硝化作用,以上有机碳源调控氮素转化过程可提升土壤pH约0.6个单位。而苯甲酸钠作为易利用有机酸盐,虽然促进肥料氮的微生物同化作用显著低于葡萄糖和纤维素,但其具有直接抑制硝化作用的能力,而且苯甲酸钠的脱羧作用可以快速消耗H^(+),可大幅提升土壤pH约3.0个单位。综上,有机碳源本身的化学性质,如化学结构的复杂程度、微生物碳利用效率、有机物本身的毒性效应等是影响土壤碳、氮转化过程及其耦合的土壤酸化过程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农田土壤养分和酸度调控的高效管理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源的可利用性 微生物氮同化 硝化作用 碳氮矿化 土壤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剩余污泥超声破解制备碳源及其反硝化脱氮效果评价
9
作者 朱晓倩 张永 +3 位作者 张一凡 刘涛 薛彦 陈爽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34,共6页
通过超声波破解技术制备剩余污泥超声破解液,并将其作为污水反硝化脱氮的新型碳源,探究了不同超声时间和超声声强对污泥破解效果的影响,并对所得的破解液碳源进行了反硝化脱氮性能的评价。研究确定最佳破解条件为超声声强4.05 W/mL、超... 通过超声波破解技术制备剩余污泥超声破解液,并将其作为污水反硝化脱氮的新型碳源,探究了不同超声时间和超声声强对污泥破解效果的影响,并对所得的破解液碳源进行了反硝化脱氮性能的评价。研究确定最佳破解条件为超声声强4.05 W/mL、超声时间10 min;在最佳超声破解条件下将所得的剩余污泥破解液做碳源进行反硝化脱氮实验,研究发现在C/N=6时脱氮效果最好,脱氮率高达90%,此时出水TN为4.8 mg/L,满足城镇污水排放一级A标准。同时对比分析超声作用前后剩余污泥的形貌及大肠杆菌的数量,发现经超声破解后污泥絮体被破坏、大肠杆菌数量明显降低,说明超声可以在破碎污泥细胞体的同时对部分细菌有灭活作用。因此,超声破解技术可以用作污泥无害化处置及废弃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碳源 反硝化脱氮 超声波破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碳耦合模型的微能源网源荷协同优化调度研究
10
作者 许世杰 胡邦杰 +1 位作者 赵亮 王沛 《中国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共12页
目前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调度侧注重源侧减碳手段,而忽略荷侧低碳潜力以及源荷协同的降碳能力。以耦合电-热-气的微能源网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能碳耦合模型的异质能流系统源荷协同的优化调度方法,搭建基于源荷协同过程的日前-日内两阶段优... 目前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调度侧注重源侧减碳手段,而忽略荷侧低碳潜力以及源荷协同的降碳能力。以耦合电-热-气的微能源网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能碳耦合模型的异质能流系统源荷协同的优化调度方法,搭建基于源荷协同过程的日前-日内两阶段优化调度框架。源侧采用可调热电比的热电联产机组耦合电制热设备供能,并考虑能源站中各机组的动态碳排特性;网侧利用碳排放流理论建立电-热两种能源的能碳耦合模型,并将获得的碳势分布传递给荷侧;荷侧依据碳信息并考虑分时能价影响,引导负荷实时调整用能行为进行低碳需求响应,并将更新后的负荷反馈给源侧重新优化各机组出力,从而实现源荷协同。通过对改进的IEEE 33节点电网和Barry岛32节点热网组成的微能源网进行算例分析,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碳耦合模型 微能源网 源荷协同 优化调度 可调热电比 动态碳排特性 低碳需求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本培养基及碳氮源对异形玉叶金花组织培养的影响
11
作者 耿双贵 赵星星 +7 位作者 谭娅 吴高殷 陶光林 彭仲诚 袁杜 李秋英 王爽 刘映良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6-245,共10页
为筛选异形玉叶金花组织培养适宜的基本培养基和碳氮源,以异形玉叶金花顶芽为外植体,探讨6种基本培养基(MS、1/2 MS、B_(5)、1/2 B_(5)、N_(6)、WPM)、碳源(10~50 g/L蔗糖、葡萄糖、果糖)及氮源(0.1~0.8 g/L谷氨酰胺、水解乳蛋白、水解... 为筛选异形玉叶金花组织培养适宜的基本培养基和碳氮源,以异形玉叶金花顶芽为外植体,探讨6种基本培养基(MS、1/2 MS、B_(5)、1/2 B_(5)、N_(6)、WPM)、碳源(10~50 g/L蔗糖、葡萄糖、果糖)及氮源(0.1~0.8 g/L谷氨酰胺、水解乳蛋白、水解酪蛋白)对其组织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本培养基:顶芽初代培养在N 6上芽高最高(1.5 cm);MS中增殖率(84.77%)及增殖倍数(3.67倍)最高;1/2 B_(5)中生根率(88.89%)、根数(12.0)和根长(4.97)指数最好。碳源:顶芽初代培养在20 g/L葡萄糖中芽高(3.18 cm)和芽粗(9.29 mm)最大;30 g/L蔗糖中增殖率(84.77%)及增殖倍数(3.67倍)最大;在20 g/L蔗糖中生根率(100.00%)、根数(16.67)、根长(4.96 cm)最大。氮源: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氮源抑制了顶芽生长、增殖和生根。组培苗移栽至V蛭石∶V珍珠岩=1∶1的基质中,成活率高达97.17%。综上,异形玉叶金花顶芽组织培养各阶段对基本培养基、碳源种类及浓度需求不同,而氮源对顶芽的生长发育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形玉叶金花 组织培养 基本培养基 碳源 氮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格啤酒发酵过程中菌体及物质变化的动力学模型建立及验证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丽 陈博 +4 位作者 邱然 王毅 邵淑娟 吴键航 宗绪岩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0,共6页
为了研究大麦啤酒发酵过程中菌体及物质变化的动力学模型,连续15 d每隔24 h测定啤酒发酵过程中的还原糖、α-氨基酸态氮、酵母菌数、双乙酰含量及发酵度,对测定数据分别使用Logistic、Boltzmann、Dose Resp和Farazdaghi-Harris经典模型... 为了研究大麦啤酒发酵过程中菌体及物质变化的动力学模型,连续15 d每隔24 h测定啤酒发酵过程中的还原糖、α-氨基酸态氮、酵母菌数、双乙酰含量及发酵度,对测定数据分别使用Logistic、Boltzmann、Dose Resp和Farazdaghi-Harris经典模型进行非线性拟合。结果表明,啤酒发酵过程中双乙酰、还原糖和α-氨基酸态氮含量呈下降趋势,酵母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发酵度呈先上升后趋于平稳的趋势。Logistic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还原糖的消耗,拟合系数R^(2)为0.9998;Boltzmann模型适合描述α-氨基酸态氮含量变化,拟合系数R^(2)为0.9981;酵母菌数量变化的动力模型中,Dose Resp模型拟合系数R^(2)为0.9910,能较好预测啤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数量变化趋势;经过优化过后的双乙酰动力学模型的非线性函数拟合系数R^(2)为0.9970;Dose Resp模型符合发酵度变化的趋势,拟合系数R^(2)为0.9992。对比同类型不同批次啤酒,所建立的模型均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能够用于描述实际生产中啤酒发酵过程的动力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消耗 氮源消耗 双乙酰 发酵度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源对芦苇好氧堆肥中温室气体排放及碳氮损失的影响
13
作者 梁玉伟 张世文 +3 位作者 胡睿鑫 郭丹丹 陈方可 胡含秀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7,共11页
外源氮添加下的芦苇秸秆好氧堆肥是芦苇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秸秆好氧堆肥温室气体排放及碳氮损失量主要受含氮底物类型、底物碳氮比及附加投入品的影响。为了探究不同氮源对芦苇好氧堆肥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和碳氮损失情况,以芦苇为... 外源氮添加下的芦苇秸秆好氧堆肥是芦苇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秸秆好氧堆肥温室气体排放及碳氮损失量主要受含氮底物类型、底物碳氮比及附加投入品的影响。为了探究不同氮源对芦苇好氧堆肥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和碳氮损失情况,以芦苇为原料进行40 d的好氧堆肥试验,设置两个处理:添加尿素(A)和添加黑麦草(B),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CO_(2)、CH_(4)和N_(2)O浓度,同时利用传统的化学分析法测定堆肥过程中的理化指标。结果表明:(1)A、B处理的碳素损失分别占初始总碳的46.85%~47.03%、46.62%~46.78%;氮素损失分别占初始总氮的9.81%~13.23%、8.92%~10.62%。黑麦草处理的CO_(2)-C损失比尿素处理显著增加5.41%~8.38%;两个处理以CH_(4)-C损失占总碳损失均不超过0.01%;尿素处理的N_(2)O-N损失比黑麦草处理显著增加了24.11%~30.93%。尿素处理的NH_(3)-N损失比黑麦草处理显著增加了10.42%~27.63%。(2)理化指标与CO_(2)、CH_(4)、N_(2)O、NH_(3)的排放通量存在一定相关性。温度和总有机碳与CO_(2)、CH_(4)和NH_(3)排放呈正相关;碳氮比(C/N)与CO_(2)和CH_(4)排放呈正相关;NO_(3)^(-)-N与CO_(2)和CH_(4)排放呈负相关,但与N_(2)O排放呈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结果表明,NO_(3)^(-)-N和C/N对CO_(2)、CH_(4)、N_(2)O、NH_(3)排放的影响最大。(3)无论哪种模式,3种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均为CO_(2)最大,CH_(4)最小。(4)不同氮源温室气体和NH_(3)的排放特征不同,添加黑麦草使CO_(2)和CH_(4)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9.64%和0.23%,N_(2)O累积排放量减少了28.76%,总温室气体排放当量增加了48.48 kg·t^(-1)。研究表明,黑麦草处理碳素损失和氮素损失更小,尿素处理在总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效果更佳。结合两个处理的种子发芽指数来看,推荐黑麦草作为氮源与芦苇好氧堆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氮源 黑麦草 堆肥 温室气体 碳氮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低丘侵蚀-沉积连续地形中土壤有机碳、氮和磷的微域分布特征
14
作者 谢小聪 徐欣欣 +2 位作者 施黎云 包日在 章明奎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8-46,共9页
为了解南方低丘坡地中有机碳、氮和磷等元素的微域分布特征,在浙江省中西部选择一红砂岩低丘典型缓坡灌丛地,通过不同地形部位(坡顶、中坡、下坡和坡麓)剖面样的采集与分析,研究了不同地形部位土壤中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微生物生物... 为了解南方低丘坡地中有机碳、氮和磷等元素的微域分布特征,在浙江省中西部选择一红砂岩低丘典型缓坡灌丛地,通过不同地形部位(坡顶、中坡、下坡和坡麓)剖面样的采集与分析,研究了不同地形部位土壤中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的含量与剖面垂直分布特征,探讨了微地形对低丘坡地土壤有机碳、氮和磷素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形部位土壤机械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黏粒和粉砂粒含量以坡麓最高,其次为下坡,中坡的黏粒和粉砂粒含量最低。土壤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全氮、碱解氮、全磷含量均呈现坡麓>下坡>坡顶>中坡;坡麓和下坡0~40 cm土层中有机碳贮量分别为中坡的4.08和2.69倍,为坡顶的3.38和2.23倍;坡麓和下坡土壤全氮贮量分别为中坡的3.10和2.05倍,为坡顶的2.79和1.84倍。坡位对土壤磷的贮量影响相对较小,坡麓和下坡土壤磷贮量分别为中坡的1.28和1.24倍,为坡顶的1.31和1.26倍。坡顶、中坡的土壤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全氮含量由表土垂直向下迅速下降,而下坡和坡麓的以上指标随深度呈缓慢下降;下坡和坡麓较深土层中贮有较高的有机碳和全氮,而全磷在各地形部位土壤垂直剖面中的分布变化相对一致;下坡和坡麓与坡顶和中坡之间土壤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差异随剖面深度增加而增大。以上土壤有机碳、全氮等随地形部位的变化模式具有明显的侵蚀-沉积特征,即坡顶和中坡位置为侵蚀区,其有机质、氮素主要富集在表土;而坡麓和下坡位置为沉积区,有机质和全氮可积累在整个剖面中。位于地形较高部位的正地形是关键带物质和能量的分散地(源),而位于较低部位的负地形是关键带中物质和能量的聚集地(汇)。侵蚀-沉积过程使侵蚀区流失的碳成为沉积区重要的“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侵蚀 微地形 有机碳 全氮 全磷 侵蚀-沉积 碳源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鲜渗滤液作为老龄渗滤液脱氮碳源的运行分析
15
作者 颜锴 杨佳 +3 位作者 王宇飞 连晓燕 袁鑫凯 熊贞晟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1-226,共6页
针对填埋场垃圾渗滤液两级AO+UF预处理工艺中存在的碳源不足和碳源补充成本高等问题,基于老龄与新鲜垃圾渗滤液的碳氮含量及葡萄糖的COD当量,构建单独添加葡萄糖、单独添加新鲜垃圾渗滤液和二者混合添加3种碳源补充方案。在满足碳氮比... 针对填埋场垃圾渗滤液两级AO+UF预处理工艺中存在的碳源不足和碳源补充成本高等问题,基于老龄与新鲜垃圾渗滤液的碳氮含量及葡萄糖的COD当量,构建单独添加葡萄糖、单独添加新鲜垃圾渗滤液和二者混合添加3种碳源补充方案。在满足碳氮比的前提下,分析3种方案下老龄垃圾渗滤液在处理过程中的水质变化,并对运行成本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以可生化性较好的新鲜垃圾渗滤液代替部分外购葡萄糖作为碳源,当V(葡萄糖)∶V(新鲜垃圾渗滤液)∶V(老龄垃圾渗滤液)为1∶90∶1 000时,出水TN和COD平均分别达到78.87 mg/L和754.33 mg/L,硫酸根质量浓度和硬度均小于1 000 mg/L,预处理出水水质满足后续膜处理的进水要求。同时,相对于单独以葡萄糖为碳源时,系统运行成本从85元/m^(3)降低到67元/m^(3),有效解决了碳源添加带来的高成本问题,对老龄垃圾渗滤液脱氮的碳源选择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垃圾渗滤液 新鲜垃圾渗滤液 碳源 脱氮 膜生物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因素对六妹羊肚菌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的影响
16
作者 王咪 刘跃鹏 +1 位作者 李波 曹武红 《中国食用菌》 2025年第1期57-64,共8页
以六妹羊肚菌为供试菌株进行菌丝培养,分析不同生长条件(温度、pH、光照)及不同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无机盐、维生素)对羊肚菌菌丝生长长势及菌核形成的影响,旨在探寻六妹羊肚菌菌丝生长所需的最佳条件和最适宜营养物质。结果表明,供... 以六妹羊肚菌为供试菌株进行菌丝培养,分析不同生长条件(温度、pH、光照)及不同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无机盐、维生素)对羊肚菌菌丝生长长势及菌核形成的影响,旨在探寻六妹羊肚菌菌丝生长所需的最佳条件和最适宜营养物质。结果表明,供试六妹羊肚菌菌丝生长所需的最佳碳源为乳糖、氮源为酵母浸粉,最佳生长温度为25℃、pH为7、光照条件为黑暗,添加20 mg·L^(-1)的磷酸二氢钾、20 mg·L^(-1)的维生素B_(2)和10 mg·L^(-1)的维生素B_6对羊肚菌菌丝生长可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妹羊肚菌 菌丝体 生长因子 碳源 氮源 无机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降解性碳源对市政污泥好氧发酵中氮素损失的影响机制
17
作者 梁永睿 胡湛波 +3 位作者 陈秋羽 郑榆凯 白元硕 杨潇凯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0,共11页
针对市政污泥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严重的问题,该研究以市政污泥为原料,分别添加菌糠(易降解)、秸秆(较难降解)和树皮(难降解)作为碳源并标记为MS、CS、GS组,以无外加碳源作对照(CK组),探究不同生物降解性碳源对市政污泥好氧发酵中氮... 针对市政污泥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严重的问题,该研究以市政污泥为原料,分别添加菌糠(易降解)、秸秆(较难降解)和树皮(难降解)作为碳源并标记为MS、CS、GS组,以无外加碳源作对照(CK组),探究不同生物降解性碳源对市政污泥好氧发酵中氮素损失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相较于空白组,MS、CS、GS组的氮素损失分别降低了15.37%、12.57%、12.39%,氨气累计挥发量分别减少了53.98%、66.54%、39.28%;难降解的树皮通过促进好氧发酵堆体中的铵态氮(NH_(4)^(+)-N)向有机氮组分中难以矿化的酸解未知氮(HUN)转化,使得氮素更好地保存在堆体中;较难降解的秸秆则显著影响了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降低厚壁菌门和尿素芽胞杆菌属的数量、提高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实现保氮;易降解的菌糠既促进了NH_(4)^(+)-N向HUN的转化,又影响了微生物群落结构,故氮素损失的控制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好氧发酵 碳源 氮素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碳源配比对菌藻-颗粒污泥形成及响应曲面分析
18
作者 肖飞 宋永筱 +1 位作者 赵峰德 王世民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9-135,147,共8页
菌藻-颗粒污泥具有低能耗、低运营和低碳排放等优势,发展潜力大,未来应用领域广。采用高径比(RH/D)为7.5的序批式反应器(SBR),内接冷冻耐盐好氧颗粒污泥,进水为人工合成废水(葡萄糖/乙酸钠比为3∶1、4∶1和5∶1),分析施加小球藻的过程... 菌藻-颗粒污泥具有低能耗、低运营和低碳排放等优势,发展潜力大,未来应用领域广。采用高径比(RH/D)为7.5的序批式反应器(SBR),内接冷冻耐盐好氧颗粒污泥,进水为人工合成废水(葡萄糖/乙酸钠比为3∶1、4∶1和5∶1),分析施加小球藻的过程中菌藻共生颗粒的污泥特性、胞外聚合物(EPS)含量及降解污染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60 d后,共生颗粒的外层为丝状菌构造;EPS含量呈先增后减,最大值为239.38 mg/g,PN/PS比在4.57~12.75之间,藻类的介入增加了EPS中富里酸和腐殖酸类蛋白含量;对COD、NH_(4)^(+)-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96%、76.41%和74.14%。响应曲面优化的最佳工况为碳源含量比3.913,光照强度2998 lx,该试验条件下NH_(4)^(+)-N和TP去除率分别为81.79%和69.56%。通过调控混合碳源含量配比的运行策略,可以实现菌藻共生颗粒的富集生长,对共生体系的稳定运行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盐好氧颗粒污泥 菌藻-颗粒污泥 混合碳源比 响应曲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氮源对兽疫链球菌生长的影响
19
作者 陈勇 张茹 +1 位作者 孙安然 冯昌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0期72-75,共4页
为研究单一及混合碳源、氮源对兽疫链球菌生长的影响,以葡萄糖、果糖、蔗糖、木糖、半乳糖、麦芽糖和红糖作为碳源,以酵母膏、牛肉膏、蛋白胨、玉米浆干粉、大豆粉、(NH4)2SO4作为氮源,进行不同条件的兽疫链球菌发酵培养,测定菌产量,观... 为研究单一及混合碳源、氮源对兽疫链球菌生长的影响,以葡萄糖、果糖、蔗糖、木糖、半乳糖、麦芽糖和红糖作为碳源,以酵母膏、牛肉膏、蛋白胨、玉米浆干粉、大豆粉、(NH4)2SO4作为氮源,进行不同条件的兽疫链球菌发酵培养,测定菌产量,观察菌的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单一碳源葡萄糖培养条件下,菌株生长较好,产量为4.86 g/L,混合碳源培养条件下兽疫链球菌的产量较低。酵母膏作为单一氮源时,兽疫链球菌的产量最高,为4.86 g/L;酵母膏和蛋白胨混合时,兽疫链球菌产量为5.14 g/L,酵母膏+牛肉膏+蛋白胨混合时,产量为5.33 g/L。菌株形态学特征表明,其符合典型兽疫链球菌特性。综合表明,以葡萄糖为单一碳源时兽疫链球菌生长较佳,而采用多重混合氮源培养时,兽疫链球菌的产量高于混合氮源和单一氮源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疫链球菌 碳源 氮源 形态学特征 混合碳氮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野生肺形侧耳的鉴定及其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龚娜 刘国丽 +3 位作者 陈珣 马晓颖 肇莹 肖军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35-2545,共11页
为优化肺形侧耳液体发酵的培养基配方,以采集到的野生侧耳菌株为试验材料,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该菌株为肺形侧耳,利用单因素试验筛选该野生肺形侧耳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最适碳源、氮源、无机盐及其质量浓度;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选择玉... 为优化肺形侧耳液体发酵的培养基配方,以采集到的野生侧耳菌株为试验材料,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该菌株为肺形侧耳,利用单因素试验筛选该野生肺形侧耳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最适碳源、氮源、无机盐及其质量浓度;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选择玉米粉、豆粕粉、MgSO_(4)·7H_(2)O为考察因素,以肺形侧耳菌丝生物量为指标,采用Box-Benhnken设计优化肺形侧耳的液体发酵培养基。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野生肺形侧耳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最适碳源、氮源、无机盐分别是玉米粉、豆粕粉和MgSO_(4)·7H_(2)O。Box-Benhnken设计试验结果显示:响应面回归模型拟合系数可达0.9684,肺形侧耳的最佳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24.36 g·L^(-1)、豆粕粉9.98 g·L^(-1)、MgSO_(4)·7H_(2)O 2.66 g·L^(-1);在最佳培养基中,肺形侧耳菌丝体的理论生物量为11.15 mg·mL^(-1),实测生物量为11.09 mg·mL^(-1)。优化后的液体发酵培养基比PDA培养基发酵时间缩短4 d,产量提高1.21 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形侧耳 发酵 碳源 氮源 无机盐 培养基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