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2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tilizing partial least square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for TBM penetration rate prediction in hard rock conditions 被引量:11
1
作者 高栗 李夕兵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290-295,共6页
Rate of penetration(ROP) of a tunnel boring machine(TBM) in a rock environment is generally a key parameter for the successful accomplishment of a tunneling project. The objectives of this work are to compare the accu... Rate of penetration(ROP) of a tunnel boring machine(TBM) in a rock environment is generally a key parameter for the successful accomplishment of a tunneling project. The objectives of this work are to compare the accuracy of prediction models employing partial least squares(PLS) regression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 regression technique for modeling the penetration rate of TBM. To develop the proposed models, the database that is composed of intact rock properties including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UCS), Brazilian tensile strength(BTS), and peak slope index(PSI), and also rock mass properties including distance between planes of weakness(DPW) and the alpha angle(α) are input as dependent variables and the measured ROP is chosen as an independent variable. Two hundred sets of data are collected from Queens Water Tunnel and Karaj-Tehran water transfer tunnel TBM project. The accuracy of the prediction models is measured by th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 and root mean squares error(RMSE) between predicted and observed yield employing 10-fold cross-validation schemes. The R2 and RMSE of prediction are 0.8183 and 0.1807 for SVMR method, and 0.9999 and 0.0011 for PLS method, respectively. Comparison between the values of statistical parameters reveals the superiority of the PLSR model over SVMR 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nnel boring machine(TBM) performance prediction rate of penetration(rop) 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 partial least squares(P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liability-based congestion pricing model under endogenous equilibrated market penetration and compliance rate of ATIS
2
作者 钟绍鹏 邓卫 Bushell MAX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1155-1165,共11页
A reliability-based stochastic system optimum congestion pricing(SSOCP) model with endogenous market penetration and compliance rate in an advanced traveler information systems(ATIS) environment was proposed. All trav... A reliability-based stochastic system optimum congestion pricing(SSOCP) model with endogenous market penetration and compliance rate in an advanced traveler information systems(ATIS) environment was proposed. All travelers were divided into two classes. The first guided travelers were referred to as the equipped travelers who follow ATIS advice, while the second unguided travelers were referred to as the unequipped travelers and the equipped travelers who do not follow the ATIS advice(also referred to as non-complied travelers). Travelers were assumed to take travel time, congestion pricing, and travel time reliability into account when making travel route choice decisions. In order to arrive at on time, travelers needed to allow for a safety margin to their trip.The market penetration of ATIS was determined by a continuous increasing fun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benefit, and the ATIS compliance rate of equipped travelers was given as the probability of the actually experienced travel costs of guided travelers less than or equal to those of unguided travelers. The analysis results could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 of travel demand level and travel time reliability confidence level on the ATIS market penetration and compliance rate; and the effect of travel time perception variation of guided and unguided travelers on the mean travel cost savings(MTCS) of the equipped travelers, the ATIS market penetration, compliance rate, and the total network effective travel time(TNET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iability advanced traveler information systems market penetration compliance rate stochastic system optimum congestion pricing non-additive path co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penetration of clay masonry by small high-speed projectile 被引量:2
3
作者 Cheng-zong Wang Ai-jun Chen +3 位作者 Zi-qing Li Chao-an Gong Shu Wang Wen-min Ya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4期1514-1530,共17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a kind of masonry consisting of clay-fired brick(f_(c)=10 MPa;r=1:38 g/cm^(3))and mortar(f_(c)=10 MPa;r=1:8 g/cm^(3)).Clay-fired brick masonry connotes a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material of ol...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a kind of masonry consisting of clay-fired brick(f_(c)=10 MPa;r=1:38 g/cm^(3))and mortar(f_(c)=10 MPa;r=1:8 g/cm^(3)).Clay-fired brick masonry connotes a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material of old architecture and public buildings.We carried out penetration experiments in which four clay-fired brick walls employing two different patterns were subjected to impact from small high-speed projectile,i.e.12.7 mm armor-piercing explosive incendiary projectile and material tests in which the static and dynamic compressive strengths of clay-fired brick and mortar were determined by quasi-static and SHPB(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tests.The experimental data include hit and exit velocities,damage configuration of clay brick masonr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 at low and high strain rates,though which influence of thickness and bonding patterns of wall on kinetic loss of bullet,the damage patterns of masonry observed experimentally and dynamic increase of material strengths are analyzed.To keep minimum boundary inconsistency with reality,full 3D detailed finite element model consisting of two different material is established.Sharing common nodes and employing automatic tiebreak contact are combined to reduce computational time usage of large-scale model.For description of clay-fired brick and mortar RiedeleHiermaiereThoma(RHT)material model is employed.Material parameter set is derived based on experimental data,available literature and engineering assumptions.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study the mesh resolution dependency of material model,reproduce the crucial phenomena of masonry in experiment acceptably and offer more time-resolved insight into motion of bullet in the process of penetration.The feasibility of means of constructing finite element model and applying RHT model to the masonry herein and analogous constructions is explored through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y-fired brick penetration of masonry RHT model Impact High strain 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更新的钻井参数实时优化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宋先知 张瑞 +4 位作者 祝兆鹏 李根生 效世杰 潘涛 颜志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8,共8页
当前,钻井参数的优化主要依赖于钻井专家经验或者传统预测与优化模型,这些方法在面对复杂波动环境下的钻井施工精细指导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在钻井系统中的发展,对智能模型的稳定性、实时性和参数优化随机性方面具有限... 当前,钻井参数的优化主要依赖于钻井专家经验或者传统预测与优化模型,这些方法在面对复杂波动环境下的钻井施工精细指导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在钻井系统中的发展,对智能模型的稳定性、实时性和参数优化随机性方面具有限制。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动态更新下的钻井参数实时优化方法,并研发了钻井参数智能优化系统。该方法考虑了钻井参数与多个响应参数的动态关联,建立了扭矩智能预测模型、机械钻速智能预测模型和机械比能计算模型;其次,基于现场实时数据流和模型实时更新机制,实现了扭矩、机械钻速和机械比能的动态智能表征;最后,基于平稳提速策略设定提速目标,利用改进的鲸鱼优化算法,综合考虑参数波动和能量损耗进行最优方案决策,实现钻井参数实时优化和平稳有效提速。现场应用表明:机械钻速实时预测具有较高精度,有效满足钻井现场实时需求;且平稳提速策略下的优化效果可观,关键层段平均提速可达30%,机械比能降低15%;此外,通过量评价优化后的钻井参数,该提速策略下的参数均值方差波动较小,可减小井下复杂工况发生概率,更符合现场钻井工艺,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钻速 动态更新 智能表征 参数优化 最优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驱动和机理模型的机械钻速预测 被引量:1
5
作者 郑双进 江厚顺 +4 位作者 熊梦园 孟胡 詹炜 程荣升 王立辉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7,共10页
为准确预测复杂工况下的机械钻速,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和机理模型的机械钻速预测方法。首先对收集的8000余条钻井数据进行斯皮尔曼和曼特尔特性分析,筛选出有效施工参数,采用变分模态分解算法(VMD)进行数据降噪,然后构建时序卷积网... 为准确预测复杂工况下的机械钻速,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和机理模型的机械钻速预测方法。首先对收集的8000余条钻井数据进行斯皮尔曼和曼特尔特性分析,筛选出有效施工参数,采用变分模态分解算法(VMD)进行数据降噪,然后构建时序卷积网络结合长短期记忆网络(TCN-LSTM)作为数据驱动模型,并融合多元钻速预测机理模型,通过物理约束增强数据驱动模型的准确性与可解释性,实验表明融合模型比单一数据驱动模型或机理模型预测精度更高。随后,为进一步提升模型性能,采用了改进的蜣螂优化算法(IDBO)对TCN-LSTM模型进行优化,通过改进种群初始化和更新策略,实现了参数的高效搜索。消融实验及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对比BP、RF、LSTM、TCN模型,TCN-LSTM-IDBO模型可以实现机械钻速的精确预测,并且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可为钻井施工人员提供有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钻速预测 时序卷积网络 长短期记忆网络 变分模态分解 蜣螂优化算法 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贯通率对膨胀土强度性质的影响试验研究
6
作者 胡波 王帅 +3 位作者 孙慧 耿宏斌 汪清 周虹均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6-132,共7页
针对引江济淮工程渠段地层中软弱结构面导致的不良地质边坡失稳问题,为探究裂隙对渠段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选取渠段膨胀土进行室内三轴试验,分析了裂隙贯通率对土体的强度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裂隙改变了土体破坏的应力模式,随着贯... 针对引江济淮工程渠段地层中软弱结构面导致的不良地质边坡失稳问题,为探究裂隙对渠段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选取渠段膨胀土进行室内三轴试验,分析了裂隙贯通率对土体的强度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裂隙改变了土体破坏的应力模式,随着贯通率的增加,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由应变硬化型转变为应变软化型。试样的极限破坏偏应力与裂隙面的抗剪强度指标均随着贯通率的增大逐渐减小。当贯通率由0增加到66.7%,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下降42.0%和30.9%,表明裂隙的出现与拓展是造成土体强度性质劣化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对于预测工程中土体裂隙面的抗剪强度指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裂隙 贯通率 三轴试验 抗剪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应力路径含裂隙膨胀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7
作者 王帅 胡波 +1 位作者 鲁松 孙慧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68-2179,共12页
为探究应力路径对含裂隙膨胀土力学特性的影响,采用引江济淮渠段膨胀土进行常规三轴压缩(CTC)试验和减压的三轴压缩(RTC)试验,系统分析膨胀土在不同应力路径和裂隙贯通率条件下的破坏机理和变形特征。研究表明:试样的破坏模式受裂隙贯... 为探究应力路径对含裂隙膨胀土力学特性的影响,采用引江济淮渠段膨胀土进行常规三轴压缩(CTC)试验和减压的三轴压缩(RTC)试验,系统分析膨胀土在不同应力路径和裂隙贯通率条件下的破坏机理和变形特征。研究表明:试样的破坏模式受裂隙贯通率影响。随着裂隙贯通率增大,应力-应变曲线由应变硬化型向应变软化型转变,土体抵抗剪切破坏的能力也逐渐减弱。当裂隙贯通率一定时,RTC路径下土体的侧向约束减小,偏应力对应变更为敏感。在卸荷初期,应力-应变曲线的增长趋势比较陡峭,轴向应变不到3%就接近峰值偏应力;而在CTC路径下,在轴向应变达到3%后才接近峰值偏应力。不同应力路径下试样的体变特征也存在差异,CTC路径下,体变表现为剪缩,而RTC路径下表现出剪胀特征。RTC路径下试样的极限破坏偏应力与抗剪强度指标均低于CTC路径下的试验值。当固结围压相同时,RTC路径的极限破坏偏应力值约为CTC试验值的54.7%~65.8%;裂隙贯通率相同时,RTC路径的极限破坏偏应力值约为CTC试验值的60.2%~77.6%;RTC试验中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为CTC试验值的69.1%和82.1%。改进的D-C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含裂隙膨胀土的应力-应变曲线软化特征。CTC路径下,膨胀土的初始切线模量随着固结围压的增大而增大;而RTC路径下,初始切线模量随固结围压的增大而减小。研究成果可为防止土体开挖卸荷引起的工程灾害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裂隙贯通率 应力路径 剪切破坏 抗剪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沙柳对水分的再分配过程及其影响机制
8
作者 赵明 王文科 +4 位作者 赵永华 王周锋 王一 刘家琪 马文静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550-7563,共14页
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分布不均,限制了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植物对水分的再分配起到重要调节作用,影响着大气-植物-土壤系统中的水循环过程。以毛乌素沙地典型沙生植物沙柳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监测、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的... 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分布不均,限制了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植物对水分的再分配起到重要调节作用,影响着大气-植物-土壤系统中的水循环过程。以毛乌素沙地典型沙生植物沙柳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监测、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综合手段,系统研究沙柳冠层及根系吸水影响下的水分再分配过程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降水特征和植被特征是冠层穿透雨率(Rcp)的主要影响因素。Rcp随降水强度的增加逐渐升高,当单次降水量超过30 mm或降水强度超过10 mm/h时,Rcp稳定在0.9左右。当沙柳冠幅直径大于250 cm或LAI大于1.5时,Rcp低于0.6,同时冠层特征对Rcp的影响随降雨强度的增加呈减弱趋势。冠层穿透雨率影响着土壤水分再分配及根系吸水过程,沙柳根系吸水导致土壤50 cm深度处的根区出现水分亏缺区域,一定程度阻滞水分的深层入渗。不同Rcp水平下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结果表明,对同一降水事件,随着Rcp的减少,土壤水分储量的减少量逐渐增加,80 cm深度处的入渗量逐渐减少;而对同一Rcp水平,随着单次降水量的增加,80 cm深度处的入渗量随之增加,意味着较小的降水量和较低的Rcp都不利于土壤水储量和深层补给量的增加。因而可通过改变冠层特征,如合理控制植物林分密度,来提升冠层穿透雨率,以增加有效降水。研究成果对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恢复与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再分配 冠层穿透雨率 根系吸水 沙柳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米特深井大尺寸井眼钻头优选
9
作者 陈力力 李文哲 +5 位作者 郭建华 李柯 蔡志翔 吴杰 徐伟宁 祝效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5-723,共9页
针对万米特深井S-1上部大尺寸井眼钻头方案优选问题,建立综合考虑钻柱振动和钻头破岩的全井动力学模型,采用四川盆地北部地区HT-1井钻具振动实测数据和实际钻速证明该模型的有效性,利用该模型计算并分析S-1井大尺寸井眼钻进侏罗系蓬莱... 针对万米特深井S-1上部大尺寸井眼钻头方案优选问题,建立综合考虑钻柱振动和钻头破岩的全井动力学模型,采用四川盆地北部地区HT-1井钻具振动实测数据和实际钻速证明该模型的有效性,利用该模型计算并分析S-1井大尺寸井眼钻进侏罗系蓬莱镇组的钻柱动力学特性,并进行钻头优选。研究表明:在S-1井蓬莱镇组钻进过程中,综合考虑6种钻头的机械钻速以及井下钻具的横向、轴向、扭转振动特性,优选机械钻速最快且均值达7.12 m/h的六刀翼双排布齿结构钻头,采用该钻头钻进时井下钻具振动均值处于中低水平。钻头入井实际钻速数据与动力学模型计算结果吻合度达90%以上,证明该模型可以用于钻头方案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深井 科探井 钻头优选 钻柱动力学 钻柱振动 机械钻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安全距离优化的元胞自动机异质交通流模型
10
作者 王连震 曲嘉博 +1 位作者 姜楠 王宝杰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6-141,共6页
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未来交通流中将会出现不同渗透率下智能网联车辆(connected and automated vehicles,CAV)与人工驾驶车辆(human driven vehicle,HDV)混行的复杂状态。基于此,将改进后的Gipps安全距离跟驰模型中的安全距离... 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未来交通流中将会出现不同渗透率下智能网联车辆(connected and automated vehicles,CAV)与人工驾驶车辆(human driven vehicle,HDV)混行的复杂状态。基于此,将改进后的Gipps安全距离跟驰模型中的安全距离以及安全速度引入到Nasch模型中,提出了基于安全距离优化的元胞自动机异质交通流模型。通过Matlab进行数值模拟,对比了新模型和现有模型在抑制交通流拥堵方面的性能。数值模拟表明:改进的元胞自动机异质交通流模型对交通流拥堵度的缓解更有效,在密度为60 veh/km时,交通流拥堵度下降最高可达10%。同时,随着CAV渗透率增加,交通流整体平均速度增加,且纯CAV时的最大流量是纯HDV时最大流量的2.2倍。当交通流中车辆都为CAV的情况下,通过增加CAV反应时间可以有效降低交通拥堵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元胞自动机 异质交通流 安全距离 安全速度 不同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节理开度及连通率下非贯通节理岩体剪切力学特性研究
11
作者 王刚 李洪奇 刘廷方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7-617,共11页
结合室内直剪试验和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不同节理开度、节理连通率和法向应力下的非贯通节理岩体宏细观剪切力学行为,系统分析剪切应力-剪切位移曲线和峰值剪切强度、法向位移-剪切位移曲线、应力演化等特征。结果表明:①非贯通节理岩体... 结合室内直剪试验和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不同节理开度、节理连通率和法向应力下的非贯通节理岩体宏细观剪切力学行为,系统分析剪切应力-剪切位移曲线和峰值剪切强度、法向位移-剪切位移曲线、应力演化等特征。结果表明:①非贯通节理岩体剪切应力-剪切位移曲线均存在明显峰值,且基本会经历压密阶段、裂纹扩展阶段、峰后破坏阶段和残余摩擦阶段,各工况下剪切曲线形态可划分为峰前上升峰后爬升型(Ⅰ型)、峰前上升峰后阶梯型(Ⅱ型)和峰前台阶峰后爬升型(Ⅲ型);②峰值剪切强度与节理开度、节理连通率呈负相关关系,与法向应力呈正相关关系,峰值法向位移与节理开度、最终法向位移与节理连通率均呈负相关关系,峰值法向位移、最终法向位移均随法向应力的增加而减少;③岩桥未贯通破坏前,节理端部及裂纹延伸处会产生应力集中现象,随着节理连通率、节理开度的增加,应力集中程度增加,岩桥贯通破坏形成剪切断面后,应力集中于断面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贯通节理 节理开度 节理连通率 直剪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域人工智能渗透度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封珊 刘曙光 孔亚文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1-46,共6页
人工智能的使用和扩散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文章基于2010—2019年国际机器人联盟的工业机器人数据,采用巴蒂克变量法测算中国省域人工智能渗透度,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揭示其演变规律,并进一步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影响人... 人工智能的使用和扩散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文章基于2010—2019年国际机器人联盟的工业机器人数据,采用巴蒂克变量法测算中国省域人工智能渗透度,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揭示其演变规律,并进一步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影响人工智能渗透度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中国人工智能渗透度稳步提升,且行业异质性明显,制造业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人工智能渗透度最高。(2)中国人工智能渗透度空间格局整体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趋势,高值区相对稳定且集中在东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各省份在人工智能的使用上具有不同的行业偏好。(3)市场机制始终是影响人工智能渗透度空间分异最重要的因素,其次为外商投资、人力资本和劳动力规模,成果产出对人工智能渗透度空间分异的潜在影响趋于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渗透度 贡献率 趋势面分析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地质钻进过程钻速时序融合建模方法
13
作者 周洋 陆承达 +4 位作者 吴敏 陈鑫 姚宁平 宋海涛 张幼振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232,共10页
【目的】钻速是衡量钻进效率的关键指标,构建准确的钻速模型对于优化钻进过程、减少钻进成本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深部地质钻进面临非线性、非凸优化、多工况及时序变化等挑战,传统建模方法难以适应复杂地质环境。【方法】为解决上述难题... 【目的】钻速是衡量钻进效率的关键指标,构建准确的钻速模型对于优化钻进过程、减少钻进成本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深部地质钻进面临非线性、非凸优化、多工况及时序变化等挑战,传统建模方法难以适应复杂地质环境。【方法】为解决上述难题,提出一种结合时序调节的钻速融合建模方法。首先,利用支持向量回归构建了钻速基础模型,用于解决钻速变化带来的非线性问题。接着,设计一种改进的蜣螂优化算法,通过权重融合、改进的回声定位、改进的局部迭代搜索与最佳解重更新策略,来解决模型参数设计面临的非凸优化问题。此外,采用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与Mann-Kendall趋势检验的时序调节方法,对模型输出进行时序调节,以适应钻速的时序变化。【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1)改进的蜣螂优化方法11个基准测试函数中展现出更好的效果,表明其能够有效解决模型参数设计问题。(2)基于实际钻进数据的仿真结果也说明了建立的钻速模型在两个井段中均取得了最佳的效果,时序调节后的模型在两个井段中的预测趋势正确率也分别提升到了80%和87.5%。(3)在微型钻进实验系统的测试中,建立的钻速模型在不同的岩石样本中均达到最高精度。建立的钻速模型能有效应对复杂的地质环境变化,为深部地质钻进过程控制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速建模 蜣螂优化算法 趋势检验 时序调节 深部地质钻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工程驱动的邻井辅助同井钻速预测与优化方法
14
作者 樊永东 金衍 +3 位作者 林伯韬 韩雪银 吴事难 张家豪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0,共10页
渤海中部沙河街组储层主要为泥岩和深色砂泥岩,在钻遇该储层时机械钻速偏低,严重影响钻井周期与钻井成本。为解决上述问题,建立了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钻速预测与优化模型。该模型包括钻速预测与钻速优化2部分,基于地质与工程融合数据... 渤海中部沙河街组储层主要为泥岩和深色砂泥岩,在钻遇该储层时机械钻速偏低,严重影响钻井周期与钻井成本。为解决上述问题,建立了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钻速预测与优化模型。该模型包括钻速预测与钻速优化2部分,基于地质与工程融合数据建立了邻井辅助同井钻速预测模型;在完成钻速预测后,定义了特征贡献度系数,以量化不同特征参数对最终结果的影响程度,既可以基于特征贡献度系数对预测结果进行解释,也可以得到对钻速影响较大且可人为可控的参数。针对显著影响钻速且可人为可控的参数,钻速优化模型通过网格搜索优化算法寻找最优参数组合,从而实现钻井提速。基于该模型对钻速优化可知,测试井的钻速平均提高了6.34%,对预测结果贡献最大的3组参数分别是伽马值、钻压和钻头钻井时长。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地质与工程因素,实现了高精度钻速预测与钻速大幅度提高,在实际应用的2口开发井中为钻速提高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速预测 钻速优化 机器学习 地质-工程一体化 可解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RBO-XGBoost和ABKDE融合可解释模型的TBM掘进速度预测
15
作者 杨腾杰 高新强 +4 位作者 杨志国 孔超 董北毅 李铁峰 朱正国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87,M0006,M0007,共17页
精准可靠的隧道掘进机(TBM)掘进速度预测对于提升施工效率、保障施工安全具有重要工程价值。针对现有TBM掘进速度预测模型精度较差和对施工时不确定性考虑不足的局限,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可解释性TBM掘进速度区间预测方法。首先,... 精准可靠的隧道掘进机(TBM)掘进速度预测对于提升施工效率、保障施工安全具有重要工程价值。针对现有TBM掘进速度预测模型精度较差和对施工时不确定性考虑不足的局限,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可解释性TBM掘进速度区间预测方法。首先,收集国内多组TBM隧道工程数据,选取岩石单轴抗压强度(UCS)、岩体完整性系数(Kv)、推力(TF)与刀盘转速(RPM)作为输入特征,构建基于牛顿拉弗森优化(NRBO)算法与交叉验证策略协同优化的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点预测模型,并引入可解释性(SHAP)框架解析特征参数对预测结果的贡献度。进而,采用自适应带宽核密度估计(ABKDE)方法对点预测结果进行不确定性量化,实现掘进速度的区间预测。最后,通过伊朗克尔曼输水隧洞工程案例验证模型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与未采用NRBO算法的XGBoost模型相比,NRBO-XGBoost模型的预测误差均方误差(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分别降低了13.9%、19.1%和0.7%,决定系数R2提高了0.0151;特征重要性排序为UCS(0.4156)>TF(0.1554)>RPM(0.1045)>Kv(0.0047),揭示岩石强度为掘进速度的主导影响因素;所提模型在区间预测性能上超越了自适应提升(AdaBoost)和随机森林(RF)模型,NRBO-XGBoost、AdaBoost和RF模型的预测区间覆盖概率(PICP)分别达到92.1%、88.4%和90.2%,具备更优的不确定性量化能力;工程实例验证中,点预测R2达0.9676且预测区间完全覆盖实测值,证实模型具有良好工程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掘进机 掘进速度 区间预测 融合模型 机器学习 NRBO算法 可解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深层煤岩气水平井水平段安全钻井关键技术 被引量:6
16
作者 史配铭 倪华峰 +3 位作者 贺会锋 石崇东 李录科 张延兵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3,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气田深层煤岩气水平井目的层本溪组8^(#)煤层埋藏深,非均质性强,钻井过程中存在机械钻速低、井壁易失稳垮塌、井下故障复杂频发、水平段延伸难度大和完井套管下入困难等技术难点。为此,在分析本溪组8^(#)煤岩地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气田深层煤岩气水平井目的层本溪组8^(#)煤层埋藏深,非均质性强,钻井过程中存在机械钻速低、井壁易失稳垮塌、井下故障复杂频发、水平段延伸难度大和完井套管下入困难等技术难点。为此,在分析本溪组8^(#)煤岩地层特征和钻井技术难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倒划眼高效PDC钻头研制、提速工具优选和无稳定器防卡导向钻具组合优化,研究了水平段精细导向井眼轨迹控制技术、旋转下套管技术及微纳米强抑制高效水基钻井液技术,形成了鄂尔多斯盆地深层煤岩气水平井水平段安全钻井关键技术。该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气田绥德-米脂区块10口深层煤岩气水平井进行了应用,应用井在水平段钻进过程中未发生井壁失稳等井下故障,顺利钻至设计完钻井深,套管顺利下至设计位置,平均机械钻速9.00m/h,较未应用该技术邻井NL1H井提高了48.51%。现场应用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深层煤岩气水平井水平段安全钻井关键技术可以克服该盆地东部气田深层煤岩气水平井水平段钻进过程中的技术难点,提高水平段机械钻速及煤岩储层的钻遇率,为该盆地深层媒岩气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煤岩气 水平井 井身结构 机械钻速 井眼轨迹 水基钻井液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和贝叶斯优化的大位移井钻井提速方法
17
作者 张伟国 蒋昆 +3 位作者 宋宇 邓成辉 黄懿强 马溢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5,共8页
海上大位移井井眼轨迹复杂,水平位移较大,导致井下摩阻高,严重影响了钻井效率。为此,根据钻井数据和录井数据等,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钻速预测与钻井参数优化的大位移井钻井提速方法。首先,对现场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归一化等预处理,... 海上大位移井井眼轨迹复杂,水平位移较大,导致井下摩阻高,严重影响了钻井效率。为此,根据钻井数据和录井数据等,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钻速预测与钻井参数优化的大位移井钻井提速方法。首先,对现场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归一化等预处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钻压、转盘转速等钻井参数及井斜角、水平位移等井眼轨迹参数与钻速有显著的相关性;然后,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的钻速预测模型,评价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表现最优,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海上大位移井的机械钻速;最后,采用贝叶斯优化算法,以提高钻速为目标对钻压、转盘转速和排量等参数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钻井参数优化后,机械钻速平均提升了18.86%。研究结果揭示了钻井参数和井眼轨迹参数对大位移井钻速的影响规律,为大位移井钻井提速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参数 机械钻速 机器学习 贝叶斯优化 大位移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电力系统平衡机理及演进过程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许涛 王国春 +2 位作者 董昱 王超 李增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I0001,共14页
立足大电网运行实践,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平衡机理及演进过程研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平衡基本方程和高级方程,提出新型电力系统平衡的5个机理,揭示了新能源渗透率、新能源弃电率、系统调节能力等关键平衡要素间的关联关系;结合运行实践开... 立足大电网运行实践,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平衡机理及演进过程研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平衡基本方程和高级方程,提出新型电力系统平衡的5个机理,揭示了新能源渗透率、新能源弃电率、系统调节能力等关键平衡要素间的关联关系;结合运行实践开展仿真测算和统计分析,验证了所提数学模型和平衡机理的准确性。在理论分析和仿真测算基础上,指出新型电力系统平衡的主要矛盾是不断增长的调节需求和有限的系统调节能力之间的矛盾,二者对比关系的变化构成了新型电力系统的平衡演进过程,指出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将先后跨越“质变点”、“临界点”两个关键节点,对应3个主要发展阶段。最后,对新型电力系统后续发展建设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电力平衡 调节能力 等效负荷 新能源弃电率 新能源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子网络架构的页岩气水平井机械钻速预测 被引量:1
19
作者 彭炽 任书江 杨赟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20,共8页
构建准确的机械钻速预测模型是优化钻井参数的前提。在页岩气水平井钻井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影响因素繁多、钻压传递困难,采用传统方法难以准确预测机械钻速。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残差神经网络和子网络架构的机械钻... 构建准确的机械钻速预测模型是优化钻井参数的前提。在页岩气水平井钻井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影响因素繁多、钻压传递困难,采用传统方法难以准确预测机械钻速。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残差神经网络和子网络架构的机械钻速预测模型。首先,对实钻数据进行了预处理,随后,构建了基于二维卷积神经网络的井下约束条件井深序列特征提取器,将井下约束条件添加到钻速模型中。最后,考虑到不同类型特征参数对机械钻速的影响机理不同,基于子网络架构建立了机械钻速智能预测模型。利用四川盆地泸州区块页岩气水平井实钻数据对构建的机械钻速预测模型进行了训练和测试,并通过消融试验分析了井下约束条件井深序列特征提取、子网络架构和深度残差神经网络对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型平均绝对误差为0.41 m/h,平均相对误差为6.87%,子网络架构对模型性能的贡献程度最大。该模型能够准确预测页岩气水平井的机械钻速,为钻井提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页岩气水平井 机械钻速 深度残差神经网络 子网络架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劣化润滑脂对新能源汽车电机轴承性能的影响
20
作者 许荣滨 田恒 +2 位作者 张迅雷 张文虎 邓四二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7,共8页
为研究不同劣化时期润滑脂对新能源汽车电机轴承性能的影响,并选取合适的润滑脂,采用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两种候选润滑脂及其对轴承性能的影响。首先,采用静态热劣化法获得了21组不同劣化时期的润滑脂样品,并分析了润滑脂样品的锥入度、... 为研究不同劣化时期润滑脂对新能源汽车电机轴承性能的影响,并选取合适的润滑脂,采用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两种候选润滑脂及其对轴承性能的影响。首先,采用静态热劣化法获得了21组不同劣化时期的润滑脂样品,并分析了润滑脂样品的锥入度、分油率等特性变化;然后,在考虑轴承工况的基础上,利用高速轴承漏脂温升性能试验机等设备试验研究了不同劣化时间润滑脂对轴承漏脂、温升、振动和噪音等性能的影响;最后,综合分析了润滑脂的劣化及其对轴承性能的影响,为新能源汽车电机轴承选择了合适的润滑脂。研究结果表明:A型润滑脂的性能更稳定,其非工作锥入度变化率为32.53%,分油率在0~0.053%范围内波动,其特性变化均小于B型润滑脂;两种劣化润滑脂均导致轴承外圈温度升高、轴承振动速度和噪音增大,但B型润滑脂对轴承振动速度和噪音的影响较大,其部分高频增加900%、噪音升高27%。因此,综合考虑润滑脂的分油率、锥入度,以及润滑脂对轴承温升、振动和噪音等使用性能的影响,推荐A型润滑脂为新能源汽车电机轴承润滑介质。该研究结果对新能源汽车电机轴承润滑介质的选择具有较为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热劣化法 高速轴承漏脂温升试验 振动和噪音 服役性能 锥入度 分油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