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程朱的超越境界 被引量:1
1
作者 宋志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84,共7页
宋明理学发明内在超越理论,取代了佛教的外在超越理论,将其挤到后排。程颢、程颐、朱熹是内在超越理论的主要创造者。二程依据天理论,弘扬价值理性,搭建儒家的精神世界,视儒家伦理规范为天理的直接体现。朱熹以二程天理本体论为根基,把... 宋明理学发明内在超越理论,取代了佛教的外在超越理论,将其挤到后排。程颢、程颐、朱熹是内在超越理论的主要创造者。二程依据天理论,弘扬价值理性,搭建儒家的精神世界,视儒家伦理规范为天理的直接体现。朱熹以二程天理本体论为根基,把张载、周敦颐、邵雍的学说都纳入理学体系之中,成为集大成者,与二程连称为程朱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程 朱熹 天理 集大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门之学:两宋永嘉学脉接受程朱理学的历史语境
2
作者 吴铮强 荆鹏超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7-127,160,共12页
在复杂的学术、科举与政治局面中,北宋的周行己、许景衡以“专门之学”的方式对洛学形成了既承认其义理之学又排斥其政治应用价值的独特态度。薛季宣和陈傅良的制度之学的实践,是要修正二程理学存在的不足。叶适主张重新阐明“道之本统... 在复杂的学术、科举与政治局面中,北宋的周行己、许景衡以“专门之学”的方式对洛学形成了既承认其义理之学又排斥其政治应用价值的独特态度。薛季宣和陈傅良的制度之学的实践,是要修正二程理学存在的不足。叶适主张重新阐明“道之本统”,表现出与理学争道统的姿态,即全盘地论证自己的主张是儒学的正统。然而程朱理学在南宋仍长期被视为“专门之学”,这也为永嘉学派在承认程朱理学价值的同时又与之互争正统提供了条件。道学集团坚持“一道德”的普遍主义立场,绝不容忍对其“专门之学”的定位,结果永嘉学派在回应道学指责的过程中被动地通过“道”为“事功主义”构建了一套哲学本体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嘉学派 程朱理学 专门之学 一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桐城派与清代政治、文化的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刘相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5-78,共4页
桐城派的文运虽然与清王朝的国运相始终 ,但是不能因此认定桐城派为清王朝的御用文人。在思想内容、文学体裁和文学风格等方面 ,桐城派的文章与清王朝所提倡的都有所不同。对于程朱理学 ,桐城派主要是从学术研究和高尚人格方面来提倡的 ... 桐城派的文运虽然与清王朝的国运相始终 ,但是不能因此认定桐城派为清王朝的御用文人。在思想内容、文学体裁和文学风格等方面 ,桐城派的文章与清王朝所提倡的都有所不同。对于程朱理学 ,桐城派主要是从学术研究和高尚人格方面来提倡的 ,与清王朝提倡程朱理学的目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桐城派作家多生活于社会的中下层 ,他们是在对当时的政治失望以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桐城派 程朱理学 政治 文化 刘大槐 姚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程朱理学之异同 被引量:4
4
作者 沈顺福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0-106,共7页
过去的学术界通常将程朱理学不作区分。程朱理学究竟有哪些同与异?二者的共同处在于将"理"视为某种超越于经验的、绝对的存在,它是某类事物的所以然者或自性。在程朱看来,宇宙是一个整体性存在,宇宙整体的生存之道便是天理或... 过去的学术界通常将程朱理学不作区分。程朱理学究竟有哪些同与异?二者的共同处在于将"理"视为某种超越于经验的、绝对的存在,它是某类事物的所以然者或自性。在程朱看来,宇宙是一个整体性存在,宇宙整体的生存之道便是天理或公道,这个天理或公道便是仁。这是他们的一致处。不同处在于,二程之理只有公理、天理,它不仅是宇宙之理,也是万物之理,即万物分有了同一个天理;朱熹则认为宇宙不仅有天理、公道,而且每类事物包括无生意的种类都有自己的理,世上不仅有公理,而且有不同的别理。这是二程理学所没有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程 朱熹 理一分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宗诚与柏堂学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昭军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3-118,共6页
方宗诚是晚清时期的理学名儒,著述丰富。其学术思想主要表现在恪尊程朱理学,讲究为学之道;排斥汉学、心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实体力行三个方面。他在理学方面虽无大的创见,但却较为系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清时期程朱理学的理论水平和... 方宗诚是晚清时期的理学名儒,著述丰富。其学术思想主要表现在恪尊程朱理学,讲究为学之道;排斥汉学、心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实体力行三个方面。他在理学方面虽无大的创见,但却较为系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清时期程朱理学的理论水平和时代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宗诚 程朱理学 汉学 心学 经世致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1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经学 被引量:1
6
作者 秦学颀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29-134,共6页
宋元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以后,即开始自觉地学习和吸纳汉文化,实行崇儒尊经的文教政策,并开始了对经学的研习和传播。由于北方与南方的文化环境不同,因而经学研究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北方长达400年处于... 宋元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以后,即开始自觉地学习和吸纳汉文化,实行崇儒尊经的文教政策,并开始了对经学的研习和传播。由于北方与南方的文化环境不同,因而经学研究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北方长达400年处于游牧民族的统治之下,杂染胡风,重实际,轻玄想,故其经学研究以六经为主,注重经史结合,从中寻求治国的道理;虽然倡扬程朱理学,但仍不废汉唐注疏,具有经世致用、平实质朴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14世纪 北方 少数民族 政权 经学 理学 地域差异 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未来初中课程编制的一种思维范式——基于朱经农初中课程编制原则思想的启示
7
作者 张传燧 李卯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2-36,共5页
课程编制的指导思想为课程编制活动提供了明确的原则导向,在课程构建及变革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是课程编制的价值准则。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的朱经农曾针对民国初期关于初中课程编制的争论,提出初中课程编制应遵循科学与人文统一、兴... 课程编制的指导思想为课程编制活动提供了明确的原则导向,在课程构建及变革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是课程编制的价值准则。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的朱经农曾针对民国初期关于初中课程编制的争论,提出初中课程编制应遵循科学与人文统一、兴趣培养与严格训练并重、分科与混合结合、必修和选修协调、普通教育与职业指导兼顾等原则的独特思想,对当下及未来初中课程编制有着宝贵的理论与实践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经农 初中课程 编制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学术思潮转换刍议
8
作者 史革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25,共8页
明清之际,学术思潮出现了新的历史转换。清初,经历过明清鼎革之变的宿儒遗民思想影响在学术界依然很大,他们在继续晚明学术风气的基础上,深沉反思现实与历史,积极探索新的学术出路,为清初学术发展开出新格局,展示出明清之际学风发展的... 明清之际,学术思潮出现了新的历史转换。清初,经历过明清鼎革之变的宿儒遗民思想影响在学术界依然很大,他们在继续晚明学术风气的基础上,深沉反思现实与历史,积极探索新的学术出路,为清初学术发展开出新格局,展示出明清之际学风发展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学术 程朱理学 经学 学术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嘉学视野中的理体学与心体学——项乔的理气心性论
9
作者 张立文 董凯凯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12,共8页
项乔体会"四书五经"之言,就是体悟圣贤的心学,进而融通义理。他认为,阳明发朱熹之所未发,"致良知"是其独创之见。良知作为天理而主于虚,虚能容物,推致良知于事物。虚实一源,显微无间。项乔的"致良知"&qu... 项乔体会"四书五经"之言,就是体悟圣贤的心学,进而融通义理。他认为,阳明发朱熹之所未发,"致良知"是其独创之见。良知作为天理而主于虚,虚能容物,推致良知于事物。虚实一源,显微无间。项乔的"致良知""求放心"之学,是在圆融孟子、《中庸》和阳明心体学,并融通朱熹的观点而阐发自己的独创见解,进而探索理气和道器的关系。项乔融突和合程朱理体学与陆王心体学旨在归本圣贤经典的理想人格,高扬随事在物即行的德性,终成心体学的事功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乔 朱熹 王守仁 理体学 心体学 事功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中晚期程朱陆王论争问题的历史发展
10
作者 徐公喜 卢庆辉 《齐鲁学刊》 CSSCI 2023年第2期26-38,共13页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朱子升配十哲之列,朱子学备受尊崇。及至清中晚期,理学内部的道统问题基本解决,程朱陆王之学乃以调和的姿态共同对付来自理学之外的学术冲击成为主流。随着清中晚期乾嘉汉学的兴起与消长、西学的渗透与冲击,理学...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朱子升配十哲之列,朱子学备受尊崇。及至清中晚期,理学内部的道统问题基本解决,程朱陆王之学乃以调和的姿态共同对付来自理学之外的学术冲击成为主流。随着清中晚期乾嘉汉学的兴起与消长、西学的渗透与冲击,理学士人更是会通汉学与宋学,程朱陆王学术融合成为主流。不过,这种“融合”却多从形式上会通,而少有理论内涵上的创新。程朱陆王论争问题的重点已不再以是否“正统”为主要内容,而是转变成了纯学术方法论的问题,注重以不同的方法、范式来表达自我,回归朱陆文本元典。同样的,在十九世纪后期以至近现代朱子学时期,虽然程朱陆王论争问题成为学界一再提及的话题,但这时对于程朱陆王学术思想的辨析基本都与方法之变有关,并没有太多关于其学术内涵本质性差异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中晚期 程朱陆王论争问题 文化政策 调和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明道学的嬗变及各流派的理论异同
11
作者 王克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0-53,共4页
宋明道学依自在的发展规律 ,先后形成了张载气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三大流派。由于道学宏观上具有天人之学的规模 ,微观上具有心性之学的性质 ,其基本思路是从“天”到“人”进而“天人合一” ,所以三大流派在“天”、“道”、“理”... 宋明道学依自在的发展规律 ,先后形成了张载气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三大流派。由于道学宏观上具有天人之学的规模 ,微观上具有心性之学的性质 ,其基本思路是从“天”到“人”进而“天人合一” ,所以三大流派在“天”、“道”、“理”、“性”、“天人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气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天人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与宇宙论:“(Neo-)Confucianism”一词早期的用法 被引量:13
12
作者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34,共6页
宋代“道学”的成员,历代有不同的称呼,如中文“程朱学派”“理学家”“今儒”“新儒家”,或外文“Neo-Confucians”,但是都与“道学”原义有所不同。文章探讨西方“Confucian”“Confucianism”“Neoconfucian”“Neoconfucianism”等... 宋代“道学”的成员,历代有不同的称呼,如中文“程朱学派”“理学家”“今儒”“新儒家”,或外文“Neo-Confucians”,但是都与“道学”原义有所不同。文章探讨西方“Confucian”“Confucianism”“Neoconfucian”“Neoconfucianism”等用语在17到19世纪文献的发展,包括其学术背景与原先的用意。这些用语大部分可以找出比目前所知更早的出处,有时候超过一百年。另外可以看到这些术语刚开始有着比较负面的涵义,而后来才成为正面的用语。同时可以从中探究欧洲学者从17到19世纪对宋明道学家的看法及其变化,以此反思这些用词在现代的意义与使用的恰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学 程朱学派 新儒学 西方汉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朱理学“仁体孝用论”的批评与重构 被引量:2
13
作者 蔡杰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8-113,共6页
仁孝关系问题在宋代被提出后,一直争论不休。程朱理学构建"仁体孝用论",将仁与天地之心、生生之仁相结合,确立仁为第一原理;同时,认为孝悌是仁体发用的情感,是行仁的第一件事。心学与清儒对"仁体孝用论"均有独到批... 仁孝关系问题在宋代被提出后,一直争论不休。程朱理学构建"仁体孝用论",将仁与天地之心、生生之仁相结合,确立仁为第一原理;同时,认为孝悌是仁体发用的情感,是行仁的第一件事。心学与清儒对"仁体孝用论"均有独到批评,是纠正程朱理学的弊端与重构仁孝关系的重要思想资源。心学指出孝悌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并提出仁孝一体化,将孝悌提高至本心本性的地位。清儒从思想史上梳理宋代之前均主张孝悌是仁之本;从训诂学上论证本末不是始终,并放弃体用论而对仁进行去形而上学化;从孟子学中另寻判断标准,主张仁孝是名实关系。基于程朱理学"仁体孝用论"的框架,结合心学与清儒的有效批评,有必要重构孝悌的心、性、情架构,展现孝悌的特殊性与工夫、教化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悌 程朱理学 心学 清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存教育学派的探究历程与基本立场
14
作者 熊明安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19年第1期3-14,135-136,共13页
生存教育学派与其说是我们的独创,不如说是我们的选择。中国教育学一直有自己的传统,并分化为理学与心学等不同的学派。我们只是在已有的传统中保持自己的倾向。我们的基本立场是:理学为体,心学为用。在教育目标上接受理学的主张,而在... 生存教育学派与其说是我们的独创,不如说是我们的选择。中国教育学一直有自己的传统,并分化为理学与心学等不同的学派。我们只是在已有的传统中保持自己的倾向。我们的基本立场是:理学为体,心学为用。在教育目标上接受理学的主张,而在教育方法和教育过程中更倾向于心学思路。也因此,生存教育学派在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关系、学思关系、知行关系等关键问题上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教育学派 理学 心学 尊德性与道问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