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5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omprehensive Human Essence and the New Evolution of Human Beings 被引量:3
1
作者 Wu Kun Da Kaiy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5-195,共11页
Human beings have no absolute,fixed essence. 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s is the combination of an innate substrate and acquired creation. As the degree of machine intellig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conti... Human beings have no absolute,fixed essence. 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s is the combination of an innate substrate and acquired creation. As the degree of machine intellig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continues to increase,human beings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and creating their own essence,and they are also constantly liberated from the bondage of a certain single old essence,creating and enriching the richer and more diverse aspects of its essen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bor from its alienation to its return is also a transformation of labor from the centralized form to the non-centralized form of human essence according to Karl Marx. The new fus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ioengineering will lead to a new tracks of evolution that"reshapes and regenerates"life itself. This new evolutionary path will fuse the two-track evolution,biological evolution and cultural evolution,which have been relatively isolated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If human beings are able to work hard together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a new social system that adapts to the future intelligent development,then what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 bring human beings about would be not a disaster,but a bright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LLIGENCE human essence NEW EVOLUTION of human beings SOCIAL sy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教研的本质、误区与回归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丽华 时一帆 卢国成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1,共9页
智能教研是人工智能热潮下的政策导向与实践热点,然而,当前普遍存在对智能教研本质的认识不清,由此导致对其的盲目追捧及实践误区频现。基于对人工智能本质和教研本质的双重考察,智能教研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可信模型采集的教研数据为基础... 智能教研是人工智能热潮下的政策导向与实践热点,然而,当前普遍存在对智能教研本质的认识不清,由此导致对其的盲目追捧及实践误区频现。基于对人工智能本质和教研本质的双重考察,智能教研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可信模型采集的教研数据为基础,通过“人—机—人”协同教研决策,实现“三性”(即科学性、技术性和经验性)优化的循证实践。据此审视智能教研的典型误区主要体现在囿于可疑模型的教研数据、高估数据效用的教研决策、陷入单性异化的教研循证实践三个方面。为走出现有误区,未来智能教研亟须通过三大途径实现理性回归:一是联合研发保障智能教研数据质量的可信基础模型;二是借鉴相关领域的已有研究,合力探索智能教研“人—机—人”协同决策的实践新课题;三是内外联动推进科学性证据库的建设,正视经验性证据的合理价值,持续优化智能教研的循证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教研 可信模型 “人—机—人”协同决策 循证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教育学的本质论话语体系 被引量:1
3
作者 冯建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F0002,共13页
中国特色教育学的本质论话语体系由基础话语、核心话语和具体话语构成。基础话语是教育学学科的共同话语,反映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具有教育学的基本立场、基本范畴、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育人是中国特色教育学本质论的基础话题... 中国特色教育学的本质论话语体系由基础话语、核心话语和具体话语构成。基础话语是教育学学科的共同话语,反映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具有教育学的基本立场、基本范畴、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育人是中国特色教育学本质论的基础话题,强调人是教育的原点,育人是教育的根本,教育面对的人是现实的人。核心话语是中国特色教育学独有的话语,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教育学本质论的核心话语,立德树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反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国共产党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也是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具体话语是基础话语和核心话语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健全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是中国特色教育学本质论的实践话语。三种话语由一般到特殊、由抽象到具体,共同构成中国特色教育学本质论话语的完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教育学 教育本质 话语体系 基础话语 核心话语 具体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SG评级赋能人力资本投入:内在逻辑、实践路径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1
4
作者 郭震 李龙飞 刘晶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8,共10页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已成为全球各国(地区)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和战略选择。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创新理论、信号传递理论,探究了ESG评级赋能人力资本投入的内在逻辑与实施路径。结...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已成为全球各国(地区)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和战略选择。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创新理论、信号传递理论,探究了ESG评级赋能人力资本投入的内在逻辑与实施路径。结果显示:ESG评级直接促进企业人力资本投入,也可通过推动企业绿色创新、缓解融资约束、提升企业竞争力、赋能数字化转型进而促进企业人力资本投入。针对ESG评级赋能人力资本的内在逻辑,从充分发挥ESG评级效能、构建绿色创新网络、打通企业融资的卡点堵点、增强企业竞争力、动态靶向数字技术等方面构建实践路径。建议企业发挥绿色金融综合优势,健全和完善ESG评级制度体系,优化人力资本投入结构,进而控制微观技能溢价难题,破解宏观经济发展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ESG评级 人力资本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学校体育本质再认识
5
作者 于素梅 王晓燕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0,共10页
教育数字化通过数据驱动精准化、场景泛在化、模式个性化和交互主体化等特征,引发人们对学校体育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构。“人-机”协同范式正在打破传统学校体育边界,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动态发展体系:在本体论维度上形成师生... 教育数字化通过数据驱动精准化、场景泛在化、模式个性化和交互主体化等特征,引发人们对学校体育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构。“人-机”协同范式正在打破传统学校体育边界,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动态发展体系:在本体论维度上形成师生与技术共生的新型关系,既保持教育主体性又释放技术赋能潜力;在认识论维度上构建“工具理性”与“教育意义”的动态平衡,使数字技术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在方法论维度上实现数字技术与传统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人机协同促进教学精准化与育人全面化的有机统一。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坚守学校体育本质,亟须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中人与技术的边界,遵循“技术整合—人机协同—生态重构”的逻辑:超越技术依赖,构建“数字技术+传统教育”融合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超越主体异化,构建“数字技术+主体性”协同的实践策略;回归教育原点,构建技术与教育共生的生态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 学校体育 本质反思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丧礼看儒家“以质救文”微旨
6
作者 蔡杰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9,共9页
孔门的丧礼观是研究孔子“以质救文”之主张的重要视角。通过考察孔子善殷与从周的差异,可以看到孔子对丧礼的主张倾向于兼用三代,其核心关切在于礼文的内在情质。然而对情质的重视并不意味着任何情感的表达都是合理的,亦即只有人性自... 孔门的丧礼观是研究孔子“以质救文”之主张的重要视角。通过考察孔子善殷与从周的差异,可以看到孔子对丧礼的主张倾向于兼用三代,其核心关切在于礼文的内在情质。然而对情质的重视并不意味着任何情感的表达都是合理的,亦即只有人性自然发生的情感才是美善健康的,也就是文质中和的理想形态。由于情感的发生会受到私欲的影响,普通人的情感表达往往不是中和的形态,因此教化的意义就突显了出来。教化是为了引导人的私欲合乎本性,从而使情感获得恰当的表达,因而孔子提出“以质救文”的主张,实是将尽性的目的重新置于礼文之中,让礼文的践行拥有发于本性的美善之情,使之呈现出文质中和的理想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礼 尚质 孔子之丧 性理 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东学派与浙西学派名实考辩
7
作者 李圣华 张婷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4-143,159,160,共12页
浙东学派、浙西学派名实之辩关涉宋、元、明学术思潮的审视,以及清学及乾嘉之学源起的考察,故不可或缺。历来争论多聚焦于朱学、陆学、王学、浙学传承及其得失。从南宋乾淳年间至明初,浙东学术尤为兴盛,学者常以浙东之学指称浙学。自顾... 浙东学派、浙西学派名实之辩关涉宋、元、明学术思潮的审视,以及清学及乾嘉之学源起的考察,故不可或缺。历来争论多聚焦于朱学、陆学、王学、浙学传承及其得失。从南宋乾淳年间至明初,浙东学术尤为兴盛,学者常以浙东之学指称浙学。自顾宪成、高攀龙讲学东林,浙西之学开始与浙东之学分庭抗礼。黄宗羲与徐乾学关于“浙东学派”的论辨,体现了清初浙东、浙西之学的分野。对朱、陆的不同看法是浙东、浙西之学的一大分歧所在。浙东经史之学与浙西经学并肇开乾嘉朴学风气。清末民初,相关讨论再度兴起。民国学者总结清学时,关注重心落在汉、宋问题上。对浙东史学的过度推尊,也造成民国学者对清学源流认识的一些偏差。严格来说,浙学主要是指浙东学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东学派 浙西学派 学术源流 名实考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实践”教育学视域下人机协同教学的三重难题与纾解路径
8
作者 戴丽敏 孔苏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116,共8页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机协同教学,需要教育理论有针对性地分析、指导与预测。该文聚焦“生命·实践”教育学视域,精准分析人机协同教学的难题,探索其纾解路径。“生命·实践”教育学与人机协同教学之间存在契合性的指导关系...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机协同教学,需要教育理论有针对性地分析、指导与预测。该文聚焦“生命·实践”教育学视域,精准分析人机协同教学的难题,探索其纾解路径。“生命·实践”教育学与人机协同教学之间存在契合性的指导关系与合理性的生成关系。研究发现,当前人机协同教学存在三重难题:一是缺乏教育理论深度观照,表现为研究未涉及或未恰当运用教育理论,常依赖技术理论等非教育理论;二是过度依赖机器智能,表现为学校看重机器智能本身,忽视人机协同性,导致教学过程碎片化;三是缺少适切的教学支架,表现为现有支架模式化、模糊化且存在“去教学化”倾向。针对三重难题,研究立足“生命·实践”教育学核心观点,提出认知、实践和保障层面的纾解路径。在认知路径上,形成“生命自觉”认知观,合理解析“师-机-生”的三维关系,阐释“机师”角色本质;在实践路径上,通过“主体交往”引导师生正确应用机器智能,以“四个还给”理念建立有效互动框架,借助“研究性变革实践”让教师掌握教学主动权;在保障路径上,依据已有课型研制任务单与评价表,实践“长程两段”设计,研制“类结构”实施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实践”教育学 人机协同 教学创新 人类智能 机器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重塑现场工程师培养:原则遵循与靶向路径
9
作者 徐兰 麦强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34-42,60,共10页
人工智能技术正不断向工程实践中渗透,其与现场工程师在技术支持、协同协作、创新应用等维度呈现深度融合趋势,传统以技能导向为主的工程教育模式已难以应对技术革新催生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升级。基于技术动态适配、技能模块重构、生态敏... 人工智能技术正不断向工程实践中渗透,其与现场工程师在技术支持、协同协作、创新应用等维度呈现深度融合趋势,传统以技能导向为主的工程教育模式已难以应对技术革新催生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升级。基于技术动态适配、技能模块重构、生态敏捷响应三大原则,逐步重构现场工程师培育系统:通过打造动态适配场域,推进嵌入式技术升级,筑牢智能技术基座;落实技能模块重构原则,创新项目驱动培养范式,贯通素养提升通道;构建敏捷响应机制,融合PDCA循环模式,链接全球认证网络。这种技术筑基—能力进阶—创新突破的螺旋式育人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支撑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技术运维需求,更可在人机协同中实现工艺优化与效能突破,为产业数智化转型持续提供高技能人才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人工智能 现场工程师 人机协同 场域建设 工程实践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弼的体用论及其无为思想
10
作者 陈徽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22,共10页
在王弼的思想体系中,体用论处于基础性地位,是我们准确把握他的诸如道物(现象)关系、无为和心性功夫等思想的基本依据。就治道来说,王弼既推崇道家的无为之治,又试图融摄儒家的有为之术,故其所谓“无为”便具有两种义涵:一谓治者纯粹效... 在王弼的思想体系中,体用论处于基础性地位,是我们准确把握他的诸如道物(现象)关系、无为和心性功夫等思想的基本依据。就治道来说,王弼既推崇道家的无为之治,又试图融摄儒家的有为之术,故其所谓“无为”便具有两种义涵:一谓治者纯粹效法道体,“以无为心”“以无为用”,摒弃一切有为之举,是曰“崇本息末”;二谓治者基于“有生于无”之理,以道家的无为吸纳、统摄儒家的有为之术,是曰“崇本举末”(或“守母存子”)。与上述无为思想相应,王弼还提出了“舍己”的功夫论:它以“无欲”为核心,以复归心体虚无的本来状态为指向。至于“性其情”,它原非指一种独立的涵养功夫,本意是强调性与其所发之情的一体相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体用论 无为 舍己功夫 性其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工作实践
11
作者 李维华 熊昌富 +10 位作者 陈太梵 何滨 殷大鹏 曾雪霞 林锋 陈碧玉 曾小妹 吴彪 江娟 钟璐 张毓辉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8-233,共6页
2022年海南省政府启动了病毒性肝炎防治项目,其目标为:到2025年底18岁以上人群乙型肝炎筛查率达到90%,诊断率达到90%,治疗率达到80%;其主要干预措施为“人群预防、病例筛查、抗病毒治疗和健康管理”。截至2024年12月31日,累计筛查乙型... 2022年海南省政府启动了病毒性肝炎防治项目,其目标为:到2025年底18岁以上人群乙型肝炎筛查率达到90%,诊断率达到90%,治疗率达到80%;其主要干预措施为“人群预防、病例筛查、抗病毒治疗和健康管理”。截至2024年12月31日,累计筛查乙型肝炎大众人群687.5万人,筛查率为95.6%;发现HBs Ag阳性者184710例,其中确诊复核检测156772例,诊断率为84.9%;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742例,其中建立乙型肝炎专病档案进行健康管理42921例,建档率84.6%;抗病毒治疗31553例,治疗率62.2%。累计筛查丙型肝炎重点人群250.3万人,其中抗-HCV阳性4870例,HCV RNA检测3858例,诊断率为79.2%;发现HCV RNA阳性1824例,其中接受抗病毒治疗1194例,治疗率65.5%。对HBsAg和抗-HBs阴性、年龄在20~40岁人群免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159301人。通过病毒性肝炎防治项目的实施,海南省短期内发现、治疗和管理了一大批病毒性肝炎患者,明显加快了消除病毒性肝炎危害行动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病毒性 公共卫生工作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全健康理论与实践:历史、现状与未来
12
作者 陈木新 田添 +8 位作者 洪炀 陈军虎 刘婧姝 何健 陈先发 李琴 郑金鑫 冯铁建 周晓农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7-455,共9页
本文总结了中国全健康(One Health)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进展,探讨了全健康治理范式,以提升中国及全球传染病防控能力,为公共卫生体系完善提供范例。特别是我国很早就将全健康理念应用于血吸虫病防控和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中,不仅关注人... 本文总结了中国全健康(One Health)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进展,探讨了全健康治理范式,以提升中国及全球传染病防控能力,为公共卫生体系完善提供范例。特别是我国很早就将全健康理念应用于血吸虫病防控和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中,不仅关注人类健康,还强调动物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系统动力学模型、eDNA技术、全健康经济学评价技术及全球全健康指数等工具在疾病防控和环境健康领域的应用,为全健康理念提供了技术支持。尽管这些工具在实际应用中面临挑战,但通过加强跨学科合作、完善标准化协议及推动国际合作,全健康理念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大作用,为人类、动物和环境健康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实践 全健康 人类 动物 环境 健康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患共同决策在临床实践中的困境及对策
13
作者 汤叶丛 庄丽丽 +1 位作者 李秀文 刘珍竹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3,共5页
共同决策作为一种医患治疗决策模型,在临床工作中的实施可以在诸多方面获益。但是,目前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的限制,进而影响其积极作用的发挥,例如,患者的社会属性无法配合共同决策、当代医疗工作中的时间压力、现如今医患关系紧张,等等... 共同决策作为一种医患治疗决策模型,在临床工作中的实施可以在诸多方面获益。但是,目前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的限制,进而影响其积极作用的发挥,例如,患者的社会属性无法配合共同决策、当代医疗工作中的时间压力、现如今医患关系紧张,等等。因此,以提高医疗效果为目标,通过提高医务人员的共情能力、加强医患沟通和正确引导患者参与等方式,形成正确的医患共同决策的治疗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就医就诊服务体验感,同时也是提高医务人员医学人文关怀能力的有益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决策 医学人文 理论基础 临床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人文项目的特征识别、目标驱动与实践路径——对35项国际数字人文奖冠军项目的考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旭 崔璐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129,共10页
界定数字人文项目的核心内涵,识别数字人文项目的特征属性,探究数字人文项目的潜在价值,明晰数字人文项目的实践路径,对推进数字人文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文章分析近5年35项国际数字人文奖冠军项目,基于“特征识别-目标驱动-实践路径”顺... 界定数字人文项目的核心内涵,识别数字人文项目的特征属性,探究数字人文项目的潜在价值,明晰数字人文项目的实践路径,对推进数字人文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文章分析近5年35项国际数字人文奖冠军项目,基于“特征识别-目标驱动-实践路径”顺向思维逻辑,回答数字人文项目“何为-何能-何以”等基础性问题。研究发现:数字人文项目具有可追溯性、可延展性、可参与性、可协同性、可持续性五大特点,相互之间始终保持良性协调共存;现实驱动、政策引导、技术赋能、服务升级、人员转型是数字人文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驱动力;未来可基于理念层、技术层、资源层、保障层4个层面进一步深化数字人文项目的实践方向与建设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数字人文项目 数字人文奖 数字人文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机协同视域下基于认知智能大模型的个性化学习设计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牟智佳 岳婷 朱陶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87,共8页
探索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学术命题。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改变了知识获取和人机交互方式,为提供定制化学习体验和创新个性化学习设计带来了新的驱动力。人机协同视域下的个性... 探索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学术命题。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改变了知识获取和人机交互方式,为提供定制化学习体验和创新个性化学习设计带来了新的驱动力。人机协同视域下的个性化学习设计在转变理路上呈现出由片段式向全程化、由推送式向定制化、由单模态向多模态的本体流变,在发展理路上表现为人机共教、人机共学、人机共评、人机共管的多重向度,在逻辑理路上体现为导引目标、激活进程、定制方法、创新范式的适配赋能。个性化学习设计的结构体系是以学习者差异认知基础为逻辑起点,以支持学习者个性发展为目标导向,以人机协同对话提示语模式为基础,通过学习模块设计与协同路径规划构建个性化学习流程框架,形成三元主体协同、适性服务闭环的个性化学习设计范型。人机协同对话提示语模式依托内容生成机制与提示工程技术,通过需求描述、角色设定、示例指定引导对话轮转以促进个体思维链形成,为个性化学习过程提供协同支持。研究探讨以类人化智慧赋能个性化学习交互场景形成新的人机协同学习样态,为垂类模型的教育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协同 认知智能大模型 个性化学习 学习设计 实践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AI技术的伦理现象透视与实践智慧探索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亚州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13,共10页
人工智能(AI)革新了“人类本质”与“机器属性”的传统认知,持续引发了“谁应负责”“何为正确”以及“如何规范”的积极探索,深刻介入了道德主体、道德评价及道德规范的理论审视。AI伦理不仅是关于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的知识积累,更重... 人工智能(AI)革新了“人类本质”与“机器属性”的传统认知,持续引发了“谁应负责”“何为正确”以及“如何规范”的积极探索,深刻介入了道德主体、道德评价及道德规范的理论审视。AI伦理不仅是关于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道德情境中寻求最佳的行动方案。AI时代的伦理问题揭示了规范伦理学在面对新兴技术挑战时的理论局限,凸显了“实践智慧”的伦理路向在当代技术伦理中的价值意义。儒家伦理学跳出了规范伦理学(义务论、后果论)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强调对具体情况的敏锐洞察、对行动后果的合理预见以及对人类福祉的深刻关乎。面对新技术、新问题、新挑战,儒家伦理学的实践智慧依然可以发挥持久性贡献。技术革新拓展了伦理思考的空间,而伦理文明则为技术发展提供了价值参照,两者在冲突与融合中推动了人类社会向更加文明、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类本质 机器属性 伦理文明 实践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结人智协同学习干预的设计与应用:理论模型及实践框架
17
作者 于爽 叶俊民 +3 位作者 尹兴翰 吴林静 刘清堂 赵刚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3-99,107,共8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类与智能系统融合的人智协同学习干预方式逐渐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然而,人智协同学习干预虽具潜力,但因教育工作者智能素养不足,往往难以在真实课堂中有效应用相关工具,导致工具设计与应用脱节...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类与智能系统融合的人智协同学习干预方式逐渐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然而,人智协同学习干预虽具潜力,但因教育工作者智能素养不足,往往难以在真实课堂中有效应用相关工具,导致工具设计与应用脱节。为此,文章基于活动系统网络理论,构建了联结人智协同学习干预的设计与应用的理论模型,强调人类经验与智能系统的融合共生、干预设计与干预应用的有机联结。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提出了包括坚持理论指导为人智协同学习干预的基础作用、发挥干预设计为人智协同学习干预的载体功能、推动干预应用为人智协同学习干预的关键动力在内的实践框架,为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设计与应用人智协同学习干预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指导和策略。最后,文章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联结人智协同学习干预的设计与应用,验证了理论模型及实践框架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这不仅为人智协同学习干预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也为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智协同 学习干预 联结设计与应用 活动系统网络理论 理论模型 实践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关于“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的探析及方法论启示 被引量:1
18
作者 邵宇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103,共8页
“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马克思哲学阐释论域中的核心议题。马克思始终主张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统一,强调有限的人能够通过自由、有意识的生产劳动创造出无限的类生活。这里的无限不是那种永远“在途中... “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马克思哲学阐释论域中的核心议题。马克思始终主张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统一,强调有限的人能够通过自由、有意识的生产劳动创造出无限的类生活。这里的无限不是那种永远“在途中”而无法达到的遥远目标或另行设置的彼岸存在物,而是一种内在于现实之中的目的,是可以通过人的实践活动逐步实现的。这展现出来的是一种“面向现实可能性的实践的辩证法”,它既区别于黑格尔式事后的理论反思法,亦非康德哲学的二元界分法。由此出发再去阐释马克思哲学,方可避免陷入教条主义、神秘宿命论以及庸俗实证主义之“窠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有限性 人的无限性 实践活动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人文教学模式在本科护生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9
作者 蔡红艳 黄满 +3 位作者 翟惠敏 梁思静 林俊 胡迎春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0-14,共5页
目的 探讨基于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人文教学模式在本科护生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时间顺序将护生分为两组,2022年7月至2023年4月的轮转实习护生57名为对照组,2023年7月至2024年4月的轮转实习护生57名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 探讨基于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人文教学模式在本科护生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时间顺序将护生分为两组,2022年7月至2023年4月的轮转实习护生57名为对照组,2023年7月至2024年4月的轮转实习护生57名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实践带教模式教学,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人文教学模式。比较两组考核成绩、职业认同感、人文关怀能力、教学评价。结果 试验组56名、对照组54名护生完成研究。试验组实践能力考核成绩、职业认同感总分、人文关怀能力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对教学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师资、学习机会、总体收获方面的评价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对护生实施基于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人文教学,能够提高护生临床实践能力与职业认同感,有效促进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本科生 护理教育 临床教学 临床实习 人文素质 课程人文 职业认同感 人文关怀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价值意蕴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科 《重庆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9,共17页
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华大地,立足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在理论维度上,中国式现代化以“两个结合”为生发基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指向,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内核,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协调发展为关键尺度,以和平发展为道路依托,是实... 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华大地,立足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在理论维度上,中国式现代化以“两个结合”为生发基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指向,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内核,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协调发展为关键尺度,以和平发展为道路依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引。在实践维度上,中国式现代化构建出政治保证上坚持党的领导、实践方式上坚持独立自主、实践内容上坚持“五位一体”、发展动力上坚持改革开放、力量支撑上坚持团结奋斗的运行范式。在文明发展维度上,中国式现代化因应现代化一般规律,在开辟人类文明发展新道路、构建文明发展新的话语体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全新发展范式等方面,塑造了现代化新范式和新格局。全面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理论与实践所蕴含的中国特色,是科学分析把握其丰富内涵,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进程之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特色 理论重塑 系统实践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