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商隐诗技形成的社会文化考察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浅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6,207,共9页
从社会文化视角考察李商隐诗技形成的原因,可以发现李商隐的历史处境与文学创作之间有更深层次的关联:其诗堆积典故,来自当时社会由上而下的“以知识为外饰”的好尚,李商隐以写作幕府公文为出路,亦有追随公共风气的必要,这也影响了他的... 从社会文化视角考察李商隐诗技形成的原因,可以发现李商隐的历史处境与文学创作之间有更深层次的关联:其诗堆积典故,来自当时社会由上而下的“以知识为外饰”的好尚,李商隐以写作幕府公文为出路,亦有追随公共风气的必要,这也影响了他的诗作;其诗辞藻精美,是因为李商隐以结撰文辞的才华在幕府立足,有着钻研文字技巧性与游戏性的需求;而诗的曲折表意,和科举以诗取士“表意清晰”的创作要求相悖,体现着他在社会进取道路以外寻求的自我排遣。从社会文化视角考察诗人特定诗歌技艺的形成,可以关注到宏大历史中的个人境遇,进而对经典作品获得更加立体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商隐 诗歌技艺 用典 句法 晚唐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穆尔察·成书《多岁堂古诗存》的选诗理念与文学史意义
2
作者 李佳艺 曹建国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70,共9页
清人穆尔察·成书认为“一代有一代之《三百篇》”,而此前的古诗选本多凭着某种诗歌理论,比如追求风雅遗意,比如讲求辞采藻饰而编选,是谓以己意求诗,而非以诗求诗。故成书对此前的古诗选本多有不意,于是自己动手编选了一部古诗选本... 清人穆尔察·成书认为“一代有一代之《三百篇》”,而此前的古诗选本多凭着某种诗歌理论,比如追求风雅遗意,比如讲求辞采藻饰而编选,是谓以己意求诗,而非以诗求诗。故成书对此前的古诗选本多有不意,于是自己动手编选了一部古诗选本《多岁堂古诗存》。成书自述其选诗实践为,取《古诗纪》而读之,“尽屏诸选家品藻雌黄之辞不观,而独与古人之诗相晤对”,故其《多岁堂古诗存》有着诸多“读诗”痕迹。《多岁堂古诗存》践行了成书一代有一代之诗的主张,并对沈德潜《古诗源》等古诗选本有所纠偏。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其选诗、论诗,其中亦多作诗之法,体现选本与文学创作之间的深层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岁堂古诗存》 以己意求诗 以诗求诗 文学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官刻碑文所见治水书写与国家权威建构
3
作者 闵祥鹏 闫盛鑫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4-232,I0005,共10页
唐代官方碑文中的治水书写,具有重要政治象征意义和信息传递功能。与宋元之后的水利碑文相比,唐代碑文中的治水书写并未详记水利工程的兴修过程、经费来源以及洪患治理等史实,而是通过文学性语言叙述洪水肆虐、民生凋敝的社会场景,强调... 唐代官方碑文中的治水书写,具有重要政治象征意义和信息传递功能。与宋元之后的水利碑文相比,唐代碑文中的治水书写并未详记水利工程的兴修过程、经费来源以及洪患治理等史实,而是通过文学性语言叙述洪水肆虐、民生凋敝的社会场景,强调国家平定水患后的治理成效,凸显执政者治水为民的正面形象。因此,唐代官方碑刻更多情况下是一种展现国家权威的政治符号,其中的治水书写则是建构与传承符合官方意图的治水记忆,强调国家在治水中的主导性,展现国家对治水话语权的渗透与掌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碑刻 水利史 社会记忆 国家权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之际的思想变革与园林审美转向
4
作者 汤凌云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0-161,共12页
唐宋时期的园林审美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生命信仰和美感经验。这一时期,随着审美主体性的崛起,心境对园林美感生成的决定作用不断强化,园林美感生成实现了从“物”向“心”的偏移。从唐到宋,园林审美出现新动向,文士观赏园林更多是为了... 唐宋时期的园林审美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生命信仰和美感经验。这一时期,随着审美主体性的崛起,心境对园林美感生成的决定作用不断强化,园林美感生成实现了从“物”向“心”的偏移。从唐到宋,园林审美出现新动向,文士观赏园林更多是为了自得其乐,追求心性的和谐,重视赏园观景对于颐养性情、调理身心、培育人格的重要作用。与唐人的感伤惆怅不同,宋人赏园观景时把物之兴废视为天地常理,超然物外,坦然面对,表现出通透的存在智慧。在唐宋思想变革作用下,宋代园林美感出现了先忧后乐、林泉之乐、孔颜之乐等美感新形态,呈现出世俗化、哲理化、综合化等新特征,从而使园林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态,丰富了中国园林美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变革 园林审美 转向 中国美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源与史实——辑本《东观汉记》蔡伦发明造纸佚文辨析
5
作者 郭伟涛 《自然科学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8,共12页
支持东汉蔡伦发明造纸的文献依据,主要是辑本《东观汉记·蔡伦传》有关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分析姚之骃、四库馆臣和吴树平辑录的《东观汉记·蔡伦传》,可知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都来源于明代俞安期编纂的《唐类函》。《唐类函》... 支持东汉蔡伦发明造纸的文献依据,主要是辑本《东观汉记·蔡伦传》有关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分析姚之骃、四库馆臣和吴树平辑录的《东观汉记·蔡伦传》,可知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都来源于明代俞安期编纂的《唐类函》。《唐类函》在采录合并《艺文类聚》、《初学记》、《北堂书钞》、《白氏六帖》内容的同时,又打散挪移了不少内容。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原本是《白氏六帖》从范晔《后汉书·蔡伦传》引录的,后被《唐类函》挪移至《艺文类聚》所录《东观汉记》之下。上述辑本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因此产生了误辑。综合《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等隋唐类书所录《东观汉记》蔡伦造纸的记载,《后汉书·蔡伦传》的相关文字应该不是出自《东观汉记》原本。澄清蔡伦发明造纸说的文献来源,有助于造纸术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伦 造纸术 《东观汉记》 《唐类函》 《后汉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庭坚对陶渊明的阐释与接受——从唐宋陶诗接受的整体出发 被引量:2
6
作者 钱志熙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8,共17页
陶渊明在思想与艺术两方面都对后来文学史产生巨大影响,其思想与儒及释道相涉,而又构成一种独立影响历史。陶诗在唐代尚属局部的经典,至宋代则上升为全面的经典,苏轼、黄庭坚在这一接受史过程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苏轼运用辩证的艺术思想... 陶渊明在思想与艺术两方面都对后来文学史产生巨大影响,其思想与儒及释道相涉,而又构成一种独立影响历史。陶诗在唐代尚属局部的经典,至宋代则上升为全面的经典,苏轼、黄庭坚在这一接受史过程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苏轼运用辩证的艺术思想来论陶,突破了仅以平淡论陶的传统阐释方式,黄庭坚也从自然与法度的辩证结合来认识陶诗的高度。苏黄的观点为南宋以后诸家广泛接受,开启了陶诗接受新的历史。黄庭坚对陶渊明独立的个性、忠义的行为有较强的呼应,其对陶渊明的阐释,往往与庄、禅结合。黄庭坚突破模拟式的学陶法,以一种学而不为、自成一家的再创造的学古方法来学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苏轼 陶诗接受史 陶诗评论史 唐宋学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诗第一”之议的批评史意义
7
作者 余来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136,共9页
在明清文学批评当中,谁为明诗第一人是一个引起颇多关注的议题。明人因为身处同代,往往针对某一特定时段而言,未就一代诗史作总体评判,其间更多体现批评者的当代意识。清人从检讨一代诗史角度出发,真知与偏见互为交错,扬抑之间,将前后... 在明清文学批评当中,谁为明诗第一人是一个引起颇多关注的议题。明人因为身处同代,往往针对某一特定时段而言,未就一代诗史作总体评判,其间更多体现批评者的当代意识。清人从检讨一代诗史角度出发,真知与偏见互为交错,扬抑之间,将前后七子、公安、竟陵等排除在一流诗人之外,而以高启、刘基为明代诗歌的杰出代表。明清批评家围绕“明诗第一”话题做出选择背后,反映的是诗学统系意识、宗法观念等方面的分野,以及对明代诗歌经典作家认定的分歧。由此体现在明代诗学批评当中,“第一”话语也成为明人进行诗史建构的重要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诗人 诗学观念 诗歌批评史 明代诗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诗接受的另一面向:论杜诗在官修唐史之生成与注释中的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贾兵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9,共12页
文章聚焦杜诗与唐史的关系,着力探讨杜诗对《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纪》等官修唐史的影响,并对以杜诗证唐史这一研究方法进行反思。通过溯源这一现象,可以发现史臣对杜诗的使用呈现出差异化和多样化,反映其对杜诗的不同... 文章聚焦杜诗与唐史的关系,着力探讨杜诗对《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纪》等官修唐史的影响,并对以杜诗证唐史这一研究方法进行反思。通过溯源这一现象,可以发现史臣对杜诗的使用呈现出差异化和多样化,反映其对杜诗的不同接受;同时,结合当时的杜诗学背景,能够更好地理解史臣的利用取径;扩大以往仅仅从文学史出发的视域,更为全面地勾勒杜诗接受史的整体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接受 官修唐史 以杜入史 以杜入注 以杜诗证唐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引《诗》看唐宋《诗》学的转型——以两《唐书》与《宋史》为例
9
作者 柴天骐 王福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9-220,共12页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的动摇。在取义层面上,两《唐书》引《诗》与新《春秋》学相结合,在日常运用与学术研究两个向度上体现了唐代《诗》学对春秋《诗》学的复归,并与“诗史”观念的产生相联系,显示了唐代《诗》学从注重礼乐教化的外学逐步转向探索儒家精义的内学。在此基础上,宋人进一步从理论上提取“圣人之意”作为统贯群经之本源,并在具体的《诗》学方法层面将春秋用《诗》之法与孔、孟《诗》学相结合,昭示了宋代《诗》学子学化承传与确立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唐宋经学转型 两《唐书》 《宋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国维《唐五代二十家词》稿本考论
10
作者 梁帅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4-47,共14页
光绪三十四年夏,王国维以藏书为基础编纂了《唐五代二十家词》。手稿于其生前并未付梓,至编纂《海宁王忠悫公遗书》时,赵万里才在王氏遗稿中检得。在校勘中,王国维对汲古阁所刻词多有效仿,欲求全帙的想法十分明显。由于王国维仅预备作... 光绪三十四年夏,王国维以藏书为基础编纂了《唐五代二十家词》。手稿于其生前并未付梓,至编纂《海宁王忠悫公遗书》时,赵万里才在王氏遗稿中检得。在校勘中,王国维对汲古阁所刻词多有效仿,欲求全帙的想法十分明显。由于王国维仅预备作研读之需而无出版之意,书中不仅多有不合校勘体例的现象,且出现了大量传世文本的异文。赵万里对手稿重加校理,然屡有违背王氏原意处。吴昌绶也对自辑录词十分关注,得其支持,王国维重新辑录《南唐二主词》。《唐五代二十家词》早于《词录》《人间词话》。《词录》不仅与《唐五代二十家词》编纂呈现出联动关系,书中所录书册的版本、叙录亦与之有关。《唐五代二十家词》为《人间词话》提供了重要理论支点与论说背景,并影响到后者的撰写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唐五代二十家词》手稿 《南唐二主词》 《词录》 《人间词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五代时期苜蓿栽培利用刍考 被引量:9
11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2 位作者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3-193,共11页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马嗜苜蓿,苜蓿作为马的最佳牧草,为唐马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采用植物考据原理与方法,以记载隋唐五代苜蓿的典籍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考查了隋唐五代时期苜蓿的种植分布与栽培利用等。结果表明,陇右8坊48监和1...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马嗜苜蓿,苜蓿作为马的最佳牧草,为唐马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采用植物考据原理与方法,以记载隋唐五代苜蓿的典籍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考查了隋唐五代时期苜蓿的种植分布与栽培利用等。结果表明,陇右8坊48监和1296个陆驿的设置,带动了唐苜蓿的发展。《陇右监牧颂德碑》记载:时在陇右牧区,"莳茼麦、苜蓿一千九百顷,以茭蓄禦冬"。考查发现,唐时期陇右、关内、河东三道、安西都、毗沙都和渭河与黄河下游流域乃至郢州等皆有苜蓿分布。《新唐书》记载:"凡驿马,给地四顷,莳以苜蓿。"根据《唐六典》记载的驿站马匹数量,最大的都亭驿站有驿马75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00hm2,最小的驿站有驿马8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1.33hm2。驿田之性质与牧田同,这些驿田,用来种植苜蓿,解决马饲料问题。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在隋朝设有掌管种植苜蓿的部门,唐有苜蓿丁掌管苜蓿种植,并以律令制度对苜蓿种植进行了规定,建立了以苜蓿为主的饲草基地,解决了冬季饲草这个大规模发展畜牧业的关键问题;唐代仍沿用着汉代苜蓿分期播种技术,加强了苜蓿秋冬季的管理,苜蓿在饲用、食用、药用和香料等方面都有大的发展。隋唐五代苜蓿的管理经验和种植利用技术,对今天我国苜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鉴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隋唐 栽培利用 苜蓿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马球运动发展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左从现 潘孝伟 王树明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8-40,共3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 ,对唐代马球运动流行的范围和周期问题进行分析。结论 :唐代马球运动流行于上层社会的根本原因 ,在于在当时封建经济发达的背景下 ,唯有富裕而有闲的上层社会才具备开展高标准、高消费的马球运动的经济实力。中国古代...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 ,对唐代马球运动流行的范围和周期问题进行分析。结论 :唐代马球运动流行于上层社会的根本原因 ,在于在当时封建经济发达的背景下 ,唯有富裕而有闲的上层社会才具备开展高标准、高消费的马球运动的经济实力。中国古代马球运动兴衰演变的过程 ,典型地体现出时尚流行的“常态曲线”规律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流行周期 ;其中 ,马球运动在唐代发展的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唐代 马球运动 经济实力 流行周期 流行范围 发展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都城体育活动的发展与传承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凌宇 赵亮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25,共5页
唐朝长安和宋代开封是中国封建社会城市文明辉煌发展的典型代表,唐代体育表现出的开放与包容的发展态势是唐代开放世风和唐代多元文化交流的体现,而宋代的经济文化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物质和精神消费,崇尚轻松愉悦的消闲生活。唐代都城体... 唐朝长安和宋代开封是中国封建社会城市文明辉煌发展的典型代表,唐代体育表现出的开放与包容的发展态势是唐代开放世风和唐代多元文化交流的体现,而宋代的经济文化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物质和精神消费,崇尚轻松愉悦的消闲生活。唐代都城体育活动上承大汉遗风,博学求索,创新而不墨守成规,其后的宋代都城体育活动秉承汉唐,突破而日趋繁盛,下启后世。唐宋都城体育活动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不仅见证了我国古代体育文化的辉煌,对研究现代城市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都城体育 唐代 宋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绕唐五代诗格中“势”论的诸问题 被引量:11
14
作者 巩本栋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5-102,共8页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唐五代诗格中的“势”论,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势”的含义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尤其是被兵家借用为兵法概念,即兵“形势”和兵“技巧”以后,遂进而影响到东汉以后的书论,意谓字体的形状和结体的态势...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唐五代诗格中的“势”论,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势”的含义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尤其是被兵家借用为兵法概念,即兵“形势”和兵“技巧”以后,遂进而影响到东汉以后的书论,意谓字体的形状和结体的态势;影响到文论,即指文章的风格。至唐王昌龄撰为《诗格》,提出“十七势”等诗学概念,则谓诗歌创作中的运思和意脉的流转变化。至于皎然《诗式》、齐己《风骚旨格》、僧神《诗格》等,虽借用禅宗话头,巧立名目,然其所谓“势”论,也大抵与王昌龄相近,而与禅学中的“势”并无深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格 意脉 兵法 禅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旅游资源结构与分布研究——以两《唐书》列传人物旅游活动为中心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勋 龚胜生 白月华 《旅游科学》 CSSCI 2011年第5期83-94,共12页
本文以《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基础数据,考查两《唐书》列传人物旅游活动所涉及的旅游资源,以国标GB/T 18972-2003作为分类标准,建立唐代旅游资源基础数据库,统计分析唐代旅游资源的结构与分布。结论认为:唐代旅游资源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 本文以《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基础数据,考查两《唐书》列传人物旅游活动所涉及的旅游资源,以国标GB/T 18972-2003作为分类标准,建立唐代旅游资源基础数据库,统计分析唐代旅游资源的结构与分布。结论认为:唐代旅游资源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佛塔寺观、山岳型旅游地、楼阁亭台是唐代最主要的旅游资源。唐代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等地,并有沿主要交通线分布的特征。大多数旅游资源分布于基本经济区内,并有较强的内陆集中性。两京地区、吴越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成都地区和永州—桂州地区是唐代五大旅游资源富集区。封禅线沿线地区和长江流域形成了唐代两大旅游资源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旅游资源 结构 分布 两《唐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兴业县高岭古代遗址冶炼技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黄全胜 李延祥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8-298,共11页
高岭古代冶炼遗址位于广西兴业县龙安镇腾冲村高岭山腰处,面积约2000m2。作者于2006年、2008年和2011年秋季进行多次田野调查和取样。本研究采用金相、矿相、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等研究手段,对兴业高岭冶炼遗址的六个炉渣冶金... 高岭古代冶炼遗址位于广西兴业县龙安镇腾冲村高岭山腰处,面积约2000m2。作者于2006年、2008年和2011年秋季进行多次田野调查和取样。本研究采用金相、矿相、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等研究手段,对兴业高岭冶炼遗址的六个炉渣冶金遗物样品进行了成分和显微组织检测分析;采用加速器质谱(AMS)碳14断代方法对一份木炭样品进行碳14检测。结果表明,该遗址为炼铁遗址,采用生铁冶炼技术,炼铁渣属锰硅铝系高锰炉渣,炉渣基体以玻璃态为主;该遗址至迟于公元875±35(唐末)开始炼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史岭南地区 唐代 古代生铁冶炼 炉渣 碳14 冶金 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孙华的诗歌与诗论 被引量:2
17
作者 雷恩海 曾贤兆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6-32,共7页
唐孙华是继以吴伟业为代表的娄东诗学之大成而又另辟蹊径的杰出诗人,其诗歌情词梗概,思理精致,专崇质实,生新自铸,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和批判现实;在诗学精神与诗学方法上,有浓厚的史学色彩。唐氏论诗主张天真自然和有为而作,反对模拟雕琢... 唐孙华是继以吴伟业为代表的娄东诗学之大成而又另辟蹊径的杰出诗人,其诗歌情词梗概,思理精致,专崇质实,生新自铸,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和批判现实;在诗学精神与诗学方法上,有浓厚的史学色彩。唐氏论诗主张天真自然和有为而作,反对模拟雕琢和门户之见,是清代中期性灵思潮的先行者,其创作和诗论主张都体现出从清初诗坛向清中叶过渡的鲜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孙华 诗歌 诗史 诗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沙尘灾害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喜惠 杨希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37-740,共4页
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和现代科技研究成果,试图说明唐代历史上发生的各种类型的沙尘灾害不仅史不绝书,且有频繁发生之势,并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危害。认为导致沙尘灾害发生的原因,除当时中国西北、北部和东北地区分布着辽阔的天然沙... 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和现代科技研究成果,试图说明唐代历史上发生的各种类型的沙尘灾害不仅史不绝书,且有频繁发生之势,并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危害。认为导致沙尘灾害发生的原因,除当时中国西北、北部和东北地区分布着辽阔的天然沙漠、沙滩、沙尘等原始的沙化源地及其受到反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以外,唐代统治者的大兴土木,城乡居民把炭薪作为日常生活资料,手工业多种部门以木材作为原料和燃料,以及逃户和移民对原始植被的大量焚烧垦种,导致地表植被的日益萎缩,原始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新的沙化源地的不断扩大,也是加剧沙尘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沙尘灾害 科学技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代的家乐 被引量:4
19
作者 柏红秀 王定勇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6-170,75,共6页
唐代家乐兴盛于盛唐中后期,受安史之乱影响很快沉寂下去,直到德宗贞元年间才再次活跃,此后便一直兴盛不衰。它的兴盛是朝廷积极倡导宴乐之风的直接结果。中晚唐家乐具有成员构成丰富及家伎流动性强等特点。家乐的音乐水平在中晚唐得到... 唐代家乐兴盛于盛唐中后期,受安史之乱影响很快沉寂下去,直到德宗贞元年间才再次活跃,此后便一直兴盛不衰。它的兴盛是朝廷积极倡导宴乐之风的直接结果。中晚唐家乐具有成员构成丰富及家伎流动性强等特点。家乐的音乐水平在中晚唐得到迅速提升,故其地位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艺术 史论 家乐 安史之乱 唐代音乐 音乐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批评”文学理论对宇文所安唐诗研究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邱晓 李浩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6-161,共6页
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受到"新批评"理论的深刻影响,这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初—盛唐诗歌史的建构上:初盛唐诗歌的发展史实是诗歌题材和体裁的演变史,其主潮是"宫廷诗—京城诗"的演变;初盛唐诗歌大家的文学成就只有放到&qu... 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受到"新批评"理论的深刻影响,这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初—盛唐诗歌史的建构上:初盛唐诗歌的发展史实是诗歌题材和体裁的演变史,其主潮是"宫廷诗—京城诗"的演变;初盛唐诗歌大家的文学成就只有放到"宫廷诗—京城诗"的背景下才能真正得到理解。另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唐诗进行的语义学分析上:具体表现为他以文本细读方式对唐诗展开的复义语言研究、反讽诗学解读和"三部式"结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文所安 唐诗研究 “新批评”理论 盛唐诗歌史 宫廷诗 京城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