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web of science的世界黑土研究轨迹与热点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盛春蕾 霍莉莉 +1 位作者 贾淑霞 刘晓冰 《土壤与作物》 CSCD 2012年第3期135-142,共8页
利用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文献数据库 (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 提供的 1928 年 -2012 年间 2 951 篇文章的详细文献信息,应用 Thomson Data Analyzer ( TDA) 软件,对近百年的黑土研究论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从年度发... 利用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文献数据库 (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 提供的 1928 年 -2012 年间 2 951 篇文章的详细文献信息,应用 Thomson Data Analyzer ( TDA) 软件,对近百年的黑土研究论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从年度发文量与被引用量、核心研究机构与作者群、以及论文基金资助情况等角度揭示黑土研究发展轨迹。通过综合关键词分析得出黑土研究的 6 大问题是: 产量问题、施肥与肥料问题、耕作问题、土壤有机质问题、土壤侵蚀与退化问题和土壤特性问题。根据高被引与前沿热点分析得出土壤有机质稳定机制是其热点研究内容,土壤有机碳的相关研究仍是未来黑土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分析 黑土 研究机构 有机质稳定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修复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胶结物质的影响
2
作者 段晓明 夏栋 +6 位作者 马悦阳 马佳鑫 王宁 罗婷 吴彬 刘黎明 许文年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178-5190,共13页
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其结构稳定性对边坡生态修复的效果与可持续性均有重要影响,但胶结物质在边坡生态修复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为探明生态修复边坡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胶结物质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为评估生态修复... 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其结构稳定性对边坡生态修复的效果与可持续性均有重要影响,但胶结物质在边坡生态修复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为探明生态修复边坡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胶结物质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为评估生态修复效果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宜昌市8种不同类型的生态修复边坡进行了实验,分析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分形维数及胶结物质的含量,并分析各胶结物质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态修复显著地改善了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特征,平均重量直径>0.25mm团聚体分量和分形维数三个指标均显著优于裸露边坡。(2)整体上生态修复显著提升了各粒径团聚体内的有机碳含量,且大团聚体内的有机碳含量要高于微团聚体,而铁铝氧化物主要向细粒径团聚体富集(3)冗余分析结果显示铁铝键结合态有机碳、钙结合态有机碳、有机碳是影响生态修复边坡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的关键因素。研究可为后续的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生态修复边坡 铁铝氧化物 结合态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基有机肥对植烟红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3
作者 王攀宇 王勇 +3 位作者 陈玉蓝 徐强 李冰 蔡艳 《农学学报》 2025年第8期53-58,共6页
研究炭基有机肥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明确炭基有机肥在植烟红壤改良培肥及烤烟生产上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以四川攀西地区典型植烟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设置对照CK(T_(1))、单施生物炭(T_(2))、单施腐熟牛粪(T_(3))、... 研究炭基有机肥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明确炭基有机肥在植烟红壤改良培肥及烤烟生产上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以四川攀西地区典型植烟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设置对照CK(T_(1))、单施生物炭(T_(2))、单施腐熟牛粪(T_(3))、腐熟牛粪50%复配生物炭50%炭基有机肥(T_(4))、腐熟牛粪70%复配生物炭30%炭基有机肥(T_(5))5个处理,测定其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烤烟生育时期的推移,植烟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呈先升后降趋势,由<0.053 mm粒级团聚体向0.25~2 mm和0.053~0.25 mm粒级转化,并以0.25~2 mm粒级为主。在烤烟成熟期,T_(4)和T_(5)处理耕层土壤(0~20 cm)0.25~2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比T_(2)、T_(3)增加1.99~4.19个百分点,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提升4.41%~19.67%,大于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提升4.67~17.57个百分点。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0.25~2 mm和0.053~0.25 mm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均显著正相关,是影响植烟红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和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综上,炭基有机肥能提高植烟红壤有机质含量,进而促进大团聚体形成,并提升团聚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炭基有机肥 团聚体稳定性 植烟土壤改良 有机质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沱江流域农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对耕层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4
作者 李文丹 李艾雯 +5 位作者 成金礼 陈丹 毛雅若 陈鑫怡 张元媛 李启权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92-801,共10页
农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是影响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揭示农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空间分布的影响规律是制定合理的耕作管理措施、提高耕地土壤固碳潜力和土壤质量的前提。基于沱江流域164个耕地土... 农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是影响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揭示农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空间分布的影响规律是制定合理的耕作管理措施、提高耕地土壤固碳潜力和土壤质量的前提。基于沱江流域164个耕地土壤(0~20 cm)采样点数据,采用地统计学和方差分析等方法探究研究区农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对耕地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惰性有机碳(RO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沱江流域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以ROC为主,其含量占SOC含量的80.93%。EOC和ROC平均含量分别为2.71和11.46 g·kg^(-1),变异系数范围为42.58%~45.02%,属于中等程度的变异。在空间上,土壤SOC、EOC和ROC含量均呈现北高南低、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农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的重要因素,SOC、EOC和ROC含量均表现为水旱轮作地最大、水田次之、旱地最小的规律。土壤类型对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有显著影响,其中,水稻土含量最高,黄壤居中,紫色土最小。沱江流域耕地土壤惰性有机碳指数(ROCI)约为80%,流域内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强。3种耕作方式中以水田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为最高,而3种土壤类型中以水稻土碳库稳定性为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 土壤惰性有机碳 农地利用方式 土壤类型 碳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稳定性特征研究
5
作者 蒋倩 武燕 +1 位作者 王娑娑 韦忠涛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66-71,共6页
为促进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植被的种植和生态修复,以贵州省扎佐林场柳杉针叶林、枫香阔叶林和二者组成的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森林类型之间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储量及有机碳稳定性的变化特征,并探究土壤理化性... 为促进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植被的种植和生态修复,以贵州省扎佐林场柳杉针叶林、枫香阔叶林和二者组成的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森林类型之间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储量及有机碳稳定性的变化特征,并探究土壤理化性质与有机碳组分含量和有机碳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阔叶林土壤有机碳组分易氧化有机碳(F1)和惰性有机碳(F2)含量分别为12.82和10.20 g·kg^(-1),储量分别为2.68和2.13 kg·m^(-2),阔叶林F1和F2含量及储量均显著高于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F1分配比例为58.73%,显著高于针叶林;针叶林和阔叶林的F2分配比例分别为41.11%和42.82%,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针叶林(48.55%)和阔叶林(46.21%)有机碳稳定性均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40.80%)。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和有机碳稳定性与土壤理化性质(pH、EC、TN、NN、含水量、砂粒质量分数、粉粒质量分数、黏粒质量分数、BD、AN、TP、TN)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惰性有机碳 抗氧化有机碳 组分 稳定性 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龙竹种植年限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质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刘佳林 刘蔚漪 +2 位作者 赵秀婷 辉朝茂 朱书红 《世界竹藤通讯》 2024年第1期30-38,共9页
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和分布特征是土壤稳定性的反映。土壤团聚体有机质与土壤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探究植物不同种植年限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质的影响,揭示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质之间的相关性,对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不... 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和分布特征是土壤稳定性的反映。土壤团聚体有机质与土壤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探究植物不同种植年限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质的影响,揭示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质之间的相关性,对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不同种植年限(5、10、20、40 a)的甜龙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尺度代替时间尺度的方法,比较不同种植年限的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等稳定性指标,同时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腐殖质与碳水化合物含量,分析其与团聚体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甜龙竹林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在不同种植年限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相同种植年限中不同粒径团聚体分布呈"V"字型,以<0.25 mm和≥5 mm的粒径为主;2)甜龙竹不同种植年限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当种植年限为10 a时,浅层土(0~20 cm)土壤团聚性最好,稳定性最高,D值最小;当延长种植年限达到40 a时,深层土(20~40 cm和40~60 cm)的各项指标最优。3)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组分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呈现上升趋势,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相关性最强。4)3种土壤碳水化合物提取方式(热水、浓酸、稀酸)所提取的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差异显著,其中浓酸提取的效率最高,与土壤稳定性的相关性表现为浓酸>稀酸>热水。研究表明,适当延长甜龙竹种植年限(10 a以上)有利于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龙竹 种植年限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性质 土壤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壤结构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9
7
作者 彭新华 张斌 赵其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18-623,共6页
土壤有机碳的形成抵押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也促进了土壤结构的形成并提高其稳定性。本文介绍土壤结构的层次性和稳定性 ,阐述不同土壤有机碳库影响土壤结构及其性质的作用机制 ,着重评述土壤活性碳库 ,颗粒有机物和可溶性有机物的数量及... 土壤有机碳的形成抵押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也促进了土壤结构的形成并提高其稳定性。本文介绍土壤结构的层次性和稳定性 ,阐述不同土壤有机碳库影响土壤结构及其性质的作用机制 ,着重评述土壤活性碳库 ,颗粒有机物和可溶性有机物的数量及质量对土壤结构的层次性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并突出土壤有机物的疏水性对土壤结构及其性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今后应深入研究不同土地利用和土壤管理措施下土壤活性碳库组成与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关系 ;定量描述不同土壤碳库和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形成过程 ;重视研究土壤碳库、土壤稳定性和土壤回复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深入研究有机碳库的性质影响土壤水分湿润速率的机制 ;应用获得的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结构稳定性的新知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库 土壤结构 土壤稳定性 土壤团聚体 颗粒有机物 可溶性有机物 全球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颗粒有机物形成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75
8
作者 李江涛 张斌 +1 位作者 彭新华 赖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12-917,共6页
土壤颗粒有机物 (POM)是土壤有机碳库中活动性较大的碳库。POM的形成对提高土壤碳库和缓解大气CO2 的升高具有重要意义。POM的形成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性质密切相关 ,且深受土地利用和土壤管理的影响。实验土壤采自江西省红壤研究所无... 土壤颗粒有机物 (POM)是土壤有机碳库中活动性较大的碳库。POM的形成对提高土壤碳库和缓解大气CO2 的升高具有重要意义。POM的形成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性质密切相关 ,且深受土地利用和土壤管理的影响。实验土壤采自江西省红壤研究所无机肥长期定位试验地 ,各施肥处理为 :CK(不施肥 )、NPK(施氮磷钾肥 )、NPK(=) (施双倍氮磷钾肥 )和NPK +OM(施氮磷钾肥和猪粪处理 )。研究发现 :施肥显著地增加了水稻土POM的含量 ;随着化肥施肥量和有机肥的增加 ,POM含量增加 ,NPK、NPK(=)和NPK +OM处理的POM含量比CK分别增加了 1 1~ 1 3倍、1 2~ 1 4倍和 1 5~ 1 9倍 ;施肥也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表现为NPK +OM >NPK(=) >NPK >CK ;各处理POM含量随土壤团聚体粒级的减小而增加 ,其C/N比为降低趋势 ;团聚体稳定性与POM含量呈极显著关系 (r=0 98,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红壤性水稻土 氮磷钾肥 土壤碳库 土壤有机碳库 POM 颗粒 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质对土壤光谱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4
9
作者 彭杰 周清 +1 位作者 张杨珠 向红英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7-524,共8页
为了探明土壤有机质的光谱特征及其影响作用,从而为有机质土壤铁氧化物的定量反演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去有机质前后土壤的光谱数据,研究了有机质对土壤反射率、土壤线参数、土壤铁氧化物定量反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去除有机质后,能明... 为了探明土壤有机质的光谱特征及其影响作用,从而为有机质土壤铁氧化物的定量反演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去有机质前后土壤的光谱数据,研究了有机质对土壤反射率、土壤线参数、土壤铁氧化物定量反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去除有机质后,能明显提高土壤反射率,变化最明显的为可见光橙黄光波段,即570~630 nm。相关性分析也显示橙黄光波段反射率的相对变化量或差值与有机质去除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要比其他波段高,相关系数最大值在600 nm。因此,建议采用570~630 nm的光谱数据进行有机质的反演;土壤线斜率在去有机质后明显降低,截距显著增大,二者变化量与有机质去除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可用土壤线参数预测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对铁氧化物的反演具有明显影响,特别是有机质大于20 g kg-1的土壤,在进行反演时应考虑有机质对反演精度的影响,需采取有效地技术手段消减其影响作用,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光谱 土壤线 氧化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氧化铁的高光谱响应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彭杰 向红英 +3 位作者 周清 张杨珠 王家强 庞新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02-506,共5页
通过分析野外采集的13个土种的不同氧化铁含量原始土样和人工配制不同氧化铁含量土样的高光谱特征,研究了氧化铁对土壤反射率、土壤线参数、土壤有机质高光谱特征、土壤反射率光谱曲线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氧化铁含量的增加,350... 通过分析野外采集的13个土种的不同氧化铁含量原始土样和人工配制不同氧化铁含量土样的高光谱特征,研究了氧化铁对土壤反射率、土壤线参数、土壤有机质高光谱特征、土壤反射率光谱曲线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氧化铁含量的增加,350~570nm波段反射率降低,570~2 500nm波段的反射率增加,氧化铁去除量与反射率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氧化铁含量与土壤线斜率呈线性负相关,与截距呈线性正相关,且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表明利用土壤线参数反演氧化铁含量具有可行性;在622~851nm波段,氧化铁对有机质的高光谱特征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去包络线和统计F值与光谱角值表明,氧化铁对土壤反射光谱曲线形态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铁 高光谱 有机质 土壤线 光谱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pH、有机质和含水氧化物对镉、铅竞争吸附的影响 被引量:65
11
作者 林大松 徐应明 +1 位作者 孙国红 戴晓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10-515,共6页
采用一次平衡法(振荡16h)研究了土壤pH值、有机质和含水氧化物(以晶质氧化铁和非晶质氧化铁为代表)对Cd2+、Pb2+在水稻土上竞争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是影响土壤吸附Cd2+、Pb2+的主要因素,土壤对金属离子Cd2+、Pb2+的吸附量随pH值... 采用一次平衡法(振荡16h)研究了土壤pH值、有机质和含水氧化物(以晶质氧化铁和非晶质氧化铁为代表)对Cd2+、Pb2+在水稻土上竞争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是影响土壤吸附Cd2+、Pb2+的主要因素,土壤对金属离子Cd2+、Pb2+的吸附量随pH值的增大而增加。土壤pH值为5.0和6.5时,对Cd2+、Pb2+的吸附量分别达到最大。当土壤去除有机质后,土壤对Cd2+、Pb2+的吸附均降低,与对照相比,分配系数Kd,Cd、Kd,Pb分别下降54% ̄64%和36% ̄52%;土壤去除非晶质氧化铁后,Kd,Cd、Kd,Pb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32% ̄45%和15% ̄33%。有机质和非晶质氧化铁对Cd2+、Pb2+的选择性为:Pb2+>Cd2+。当土壤晶质氧化铁和非晶质氧化铁均去除后,土壤吸附Cd2+、Pb2+量不但未降低,反而有不同程度的增加,Kd,Cd、Kd,Pb明显高于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竞争吸附 分配系数 含水氧化物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稳定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73
12
作者 刘满强 胡锋 陈小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642-2650,共9页
土壤有机碳的增加不仅有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缓解温室气体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等也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决定着土壤固定和储备有机碳的能力,对有机碳稳定机制的研究,将为政府制定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提供依据。... 土壤有机碳的增加不仅有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缓解温室气体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等也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决定着土壤固定和储备有机碳的能力,对有机碳稳定机制的研究,将为政府制定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提供依据。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主要包括:(1)有机碳的难降解性;(2)金属氧化物和粘土矿物与有机碳的相互作用;(3)土壤团聚体的物理保护导致的生物与有机碳空间隔离;(4)土壤生物学机制,主要指土壤生物自身对有机碳稳定性的直接贡献。至今,有机碳稳定性的主导机制尚不清楚,但影响因素与生态系统类型、土壤类型、土层深度、土壤管理措施、土壤生物活性及群落组成等有关。作者建议今后研究有机碳稳定性机制时,应同时考虑上述4种机制的综合作用,并加强探索土壤生物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难降解性 金属氧化物 粘土矿物 团聚体保护 土壤生物 稳定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配施对土壤养分环境及小麦增产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0
13
作者 邢素丽 韩宝文 +1 位作者 刘孟朝 徐明岗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03期135-140,共6页
针对太行山山前平原生态类型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氮储量偏低,增产潜力下降和稳定性差等问题,在河北省辛集市马兰农场进行小麦培肥定位试验,研究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对土壤有机质和NPK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配合有机肥施用对土... 针对太行山山前平原生态类型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氮储量偏低,增产潜力下降和稳定性差等问题,在河北省辛集市马兰农场进行小麦培肥定位试验,研究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对土壤有机质和NPK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配合有机肥施用对土壤养分环境的培肥作用,优于化肥配合等养分含量的秸秆直接还田。相对不施肥的对照,不同肥力地块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14.59%~19.2%、5.7%-14.81%、10.38%-24.30%、8.63%~10.89%、93.19%~107.24%、17.69%-55.18%,小麦产量增加75.64%~79.7%,增稳系数增加3.03—3.19。在太行山山前平原区,一般施用量在化肥N210kg·hm^-2,P2O5 90kg·hm^-2,K2O 90kg·hm^-2,有机肥折合养分含量在N65k·hm^-2,P2O5 18kg·hm^-2,K2O5 6kg·hm^-2,有机C量1500—3000kg·hm^-2,可达到稳定增进土壤氮磷钾养分环境,改善土壤有机质状况,稳定增加小麦产量的积极培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配施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养分环境 小麦 增产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与土壤肥力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沈润平 王海辉 +3 位作者 连楚楚 刘经荣 谭绣 曾新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4,共4页
系统地研究了稻田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与土壤养分、土壤结构及水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土壤阳离子代换量、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有机无机复合量等皆有显著... 系统地研究了稻田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与土壤养分、土壤结构及水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土壤阳离子代换量、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有机无机复合量等皆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系数KOS值与氮素矿化率呈显著负相关。且易氧化有机质含量与阳离子代换量、土壤有效养分指标及水稻产量的相关系数皆大于有机质总量与它们的相关系数。初步认为: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和有机质氧化稳定系数,反映了土壤有机质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有机质 氧化稳定性 水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富集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迁移和累积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李林森 程淑兰 +5 位作者 方华军 于贵瑞 徐敏杰 王永生 党旭升 李英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3-193,共11页
为深入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机理,基于海北高寒草甸多形态(NH4Cl、(NH4)2SO4、KNO3)、低剂量(N 0、10、20、40 kg hm-2a-1)的增氮控制试验平台,采集各处理水平下不同深度土壤样品,利用颗粒分组法分离测定总土... 为深入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机理,基于海北高寒草甸多形态(NH4Cl、(NH4)2SO4、KNO3)、低剂量(N 0、10、20、40 kg hm-2a-1)的增氮控制试验平台,采集各处理水平下不同深度土壤样品,利用颗粒分组法分离测定总土壤有机碳(SOC)以及各粒径组分的碳含量和δ13C值。研究结果表明:低氮显著增加了土壤粗颗粒态有机碳(Macro POC)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AOC)的含量,而高氮处理正好相反。施氮一致降低土壤细颗粒态有机碳(Micro POC)含量。此外,添加硝态氮肥对SOC各组分含量和δ13C值的影响显著高于铵态氮肥。总体而言,低氮导致地表30 cm层SOC储量增加了4.5%,而中氮和高氮导致SOC储量分别下降了5.4%和8.8%。低氮处理时新增的碳以Macro POC为主,而高氮处理时损失的碳主要是Micro POC。连续5 a施氮促进了颗粒态有机碳(POC)组分的分解,进而导致SOC稳定组分的比例增加。可以认为,大气氮沉降或低剂量施氮(10 kg hm-2a-1)短期内有利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碳截留,硝态氮较铵态氮输入对土壤碳储量增加更为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颗粒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稳定性 稳定性碳同位素丰度 高寒草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开垦年限黑土区坡耕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质关系 被引量:26
16
作者 张孝存 郑粉莉 +1 位作者 王彬 安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0-95,共6页
从不同开垦年限、土层和地形部位三个视角,应用慢速湿润法研究了东北黑土区坡耕地表层3~5 mm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黑土开垦后,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团聚体水稳性也明显降低;40 a以后,随着开垦时间的延长,... 从不同开垦年限、土层和地形部位三个视角,应用慢速湿润法研究了东北黑土区坡耕地表层3~5 mm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黑土开垦后,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团聚体水稳性也明显降低;40 a以后,随着开垦时间的延长,两者的变化逐渐趋于稳定和平缓.MWDSW值、〉0.2 mm水稳定性土壤团聚体含量均与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979和0.956(P〈0.05).表层土壤团聚体水稳性高于次表层土壤,这与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次表层有关.不同土层〉0.2、〉0.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MWD值与相应有机质含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51、0.56、0.59(P〈0.05),达到显著相关水平.不同地形部位表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沿坡面呈波状起伏变化,变化规律不明显,主要是由于坡面不同地形部位土壤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强弱不同造成的.三种情况下,黑土表层土壤MWD值与有机质含量均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水稳性 土壤有机质 坡位 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条件对样品有机碳同位素测定的影响因素讨论 被引量:8
17
作者 曹蕴宁 刘卫国 +2 位作者 宁有丰 张庆乐 王政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9期55-56,共2页
有机碳同位素在全球变化、古气候和古环境恢复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在高温下过量的氧气中将样品有机物氧化为CO2,通过分离纯化得到纯净的CO2气体送入质谱测定其δ^13C值。
关键词 碳同位素 土壤有机质 氧化条件 条件实验 有机碳同位素 同位素测定 样品 CO2气体 碳同位素分析 δ^13C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分析技术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赵龙华 刘小粉 +1 位作者 王雅婧 任图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5-114,共10页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含量及其稳定性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传统的化学氧化技术测定SOM时可能氧化不完全,费时费力,容易污染实验室环境;干烧法(例如,元素分析法)分析成本高,而且化学氧化法和干烧法都难以提供SO...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含量及其稳定性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传统的化学氧化技术测定SOM时可能氧化不完全,费时费力,容易污染实验室环境;干烧法(例如,元素分析法)分析成本高,而且化学氧化法和干烧法都难以提供SOM稳定性的信息。该文探讨应用热分析技术测定SOM含量及热稳定性的可行性。土壤样品采自位于湖南省宁乡县的稻田施肥长期定位试验,采用湿筛法将耕层土壤样品分为〉2、〉0.25-2、〉0.05-0.25以及≤0.05 mm 4个粒级团聚体,利用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y,TG)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技术测定土体及团聚体中SOM含量和稳定性。结果表明:1)土壤中存在2类热稳定性不同的SOM:一类为热易分解型,分解温度为200-350℃;另一类为热稳定性型,分解温度为350-550℃;2)热分析技术测定的土体和团聚体中SOM质量分数范围为4%-8%,而元素分析仪得到的SOM质量分数范围约为3%-6%,热分析法结果比元素分析法的结果平均高估2.10百分点,但二者存在显著线性相关(r=0.88,P=0)。因此,可以利用该系数(2.10%)将热分析技术测定的SOM含量校正为元素分析法测定的结果;3)SOM的热稳定性可以用热易分解SOM占总SOM的比例(Exo1/Exot)和SOM分解一半时的温度(TG-T50)来表征,Exo1/Exot和TGT50呈良好的负相关(r=-0.95,P=0),但Exo1/Exot对SOM的热稳定性更加敏感,因此用Exo1/Exot表征SOM的热稳定性可能更为合理;4)Exo1/Exot与碳水化合物、烷烃类、芳香族的傅立叶转换红外线光谱吸光度以及土壤基础呼吸和微生物代谢熵q CO2呈显著正相关,说明SOM的热稳定性与化学稳定性、生物稳定性存在良好的一致性;5)长期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土体及各粒级团聚体的SOM含量,秸秆还田也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单施化肥无明显效果;〉0.25-2 mm粒级的团聚体是贮藏SOM的优势粒级,其次为〉2和≤0.05 mm的团聚体;6)对于同一粒级团聚体或土体,与单施化肥和不施肥相比,有机肥配施化肥和秸秆还田下的SOM热稳定性有降低趋势;尽管SOM热稳定性在各粒级团聚体和土体中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各施肥处理中没有一致规律。利用热分析技术测定SOM含量和热稳定性具有可行性,可以应用于研究农田管理措施对SOM含量和稳定性的影响和综合评价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热分析技术 团聚体 有机质 含量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及其氧化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4
19
作者 孙汉印 姬强 +1 位作者 王勇 王旭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69-376,共8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模式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分布、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及其氧化稳定性。结果显示:不同秸秆方式对各级别团聚体影响有差异,秸秆还田降低了微团聚体(〈53μm)的含量,增加了大团聚体(〉2000μm)和中微...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模式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分布、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及其氧化稳定性。结果显示:不同秸秆方式对各级别团聚体影响有差异,秸秆还田降低了微团聚体(〈53μm)的含量,增加了大团聚体(〉2000μm)和中微团聚体(250~53μm)的含量;在不同的还田模式下,总体看来小麦秸秆高留茬还田、玉米秸秆粉碎旋耕直接还田或覆盖还田对团聚体的分布影响较大。短时期内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团聚体稳定性影响较小。在小麦秸秆粉碎旋耕直接还田条件下,玉米秸秆粉碎旋耕直接还田更有利于大级别团聚体(〉250μm)中有机碳的增加;在小麦秸秆不还田情况下,玉米秸秆粉碎旋耕直接还田或覆盖深松还田则有利于小级别团聚体中有机碳的提高。秸秆还田提高了较大团聚体(〉2000μm和250~2000μm)有机碳的氧化稳定性。降低了较小团聚体(〈53μm)有机碳的氧化稳定性。在同一小麦秸秆还田模式下,玉米秸秆粉碎旋耕直接还田有利于较大团聚体氧化稳定性的提高。相关分析表明:团聚体的平均几何直径(GMD)与250~53μm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和〈53μm级别团聚体数量关系最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氧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典型草地土壤饱和导水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7
20
作者 王子龙 赵勇钢 +3 位作者 赵世伟 黄菁华 杜璨 尚应妮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54-1262,共9页
土壤饱和导水率Ks(soil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反映土壤水分入渗能力,是重要的水力参数。通过对云雾山典型草原区不同年限退耕地0~40cm土层的土壤饱和导水率进行测定,并对土壤饱和导水率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方差和通径分析... 土壤饱和导水率Ks(soil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反映土壤水分入渗能力,是重要的水力参数。通过对云雾山典型草原区不同年限退耕地0~40cm土层的土壤饱和导水率进行测定,并对土壤饱和导水率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方差和通径分析。研究表明:退耕过程有利于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退耕第3-22年,饱和导水率从4.16mm·min^(-1)增加到6.74mm·min^(-1),提高了61.9%。在这一阶段0~40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整体得到改善,其中20~40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改善更为明显。退耕开始阶段(3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至最低,仅为17.79g·kg^(-1),随后有机质迅速积累,到退耕24年时含量达52.49g·kg^(-1),增加了195.1%。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饱和导水率的主要因素,水稳性团聚体直接作用更显著,有机质间接作用更显著。每增加1个单位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饱和导水率提高2.4%,而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个单位,土壤饱和导水率只提高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雾山 退耕地 土壤饱和导水率 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