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1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场形态:苏区文艺的大众化与规范性
1
作者 宋剑华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111,共10页
苏区文艺的表现特征,就是大众化与规范性。它虽然是以工农大众为创作主体和受众群体,但却不同于巴黎街头那种无序化的市民狂欢,而是始终都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是有组织和规范化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以广场为空间舞台的苏区文艺,其... 苏区文艺的表现特征,就是大众化与规范性。它虽然是以工农大众为创作主体和受众群体,但却不同于巴黎街头那种无序化的市民狂欢,而是始终都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是有组织和规范化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以广场为空间舞台的苏区文艺,其大众化与规范性的表现形态,充分体现了革命文艺自由与限度的辩证统一:大众化可以确保工农大众的主体参与性,规范性则可以确保苏区文艺的正确导向性。正是由于大众化与规范性的双重作用,苏区文艺才会狂而不乱、欢而有序,并通过寓教于乐的思想启蒙,唤醒了千百万工农大众的革命意识,使他们完成了从农民到战士的身份转换,最终成为土地革命战争的绝对主力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场形态 苏区文艺 大众化 规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发展
2
作者 李惠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41,共8页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延安时期无疑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重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以民族国家的视角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他们...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延安时期无疑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重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以民族国家的视角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他们通过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编译出版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辩证阐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将文学纳入革命实践,不仅纠正了以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中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倾向,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影响力,而且深度参与延安文艺生产、传播、接受、批评等各个环节,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形态。探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对于厘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谱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传播与发展 中国形态 文艺反映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岩成岩成矿作用熔体包裹体研究进展综述
3
作者 白杨 宋文磊 +3 位作者 杨金昆 许丹妮 宋来阳 徐扬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9-412,共24页
幔源碳酸岩能够提供地幔长期演化和地球深部碳循环的信息,同时蕴藏着丰富的稀土、铌、磷和氟等战略性关键金属和非金属资源。由于碳酸岩粘度很低且极富挥发分,在侵位过程中通常伴随着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和岩浆期后热液蚀变,岩浆过程的... 幔源碳酸岩能够提供地幔长期演化和地球深部碳循环的信息,同时蕴藏着丰富的稀土、铌、磷和氟等战略性关键金属和非金属资源。由于碳酸岩粘度很低且极富挥发分,在侵位过程中通常伴随着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和岩浆期后热液蚀变,岩浆过程的完整信息很难被保存下来。熔体包裹体是破解碳酸岩初始岩浆组成及其演化的有效手段。文章简述了碳酸岩的基本特征和熔体包裹体的研究方法,重点综述了熔体包裹体在碳酸岩成岩成矿作用中的研究进展。包裹体研究表明,碳酸岩可以由富CO_(2)碱性硅酸岩熔体的分离结晶和碳酸盐-硅酸盐熔体液态不混溶作用形成;其初始熔体富碱,侵位过程中发生碱丢失,形成地表常见的贫碱碳酸岩。碳酸盐-(硅酸盐)-多相盐类熔体的不混溶作用是形成碳酸岩岩性多样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钙、碱及CO_(2)等挥发分的含量影响上述不混溶作用的进行和区间的大小。REE等元素在两相或多相不混溶过程中优先进入到碳酸盐或磷酸盐熔体,影响碳酸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潜力。熔体包裹体在探究碳酸岩熔体组成并反演岩浆演化和成矿过程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值得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岩 熔体包裹体 分离结晶 液态不混溶 岩浆成因演化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壁画中“花树”造型的艺术演变
4
作者 贺荣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1,共5页
本文旨在探讨“花树”造型在敦煌艺术中的演变过程及其形态特征,揭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表现。通过运用历史文献和图像资料分析,研究追溯了自北魏至元代期间“花树”造型的艺术演变,深入剖析了其在佛教艺术、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及... 本文旨在探讨“花树”造型在敦煌艺术中的演变过程及其形态特征,揭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表现。通过运用历史文献和图像资料分析,研究追溯了自北魏至元代期间“花树”造型的艺术演变,深入剖析了其在佛教艺术、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及民族特色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通过对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花树”造型的具体案例研究,揭示了这一艺术元素如何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宗教与文化的交融。研究发现,敦煌早期“花树”造型受到中原传统绘画与佛教艺术影响,表现出简洁且富有装饰象征意义的特点;至唐朝时期,造型逐渐趋向多样化,融入了更多绘画技法与观念;敦煌晚期则展现出更为精致与装饰化的艺术风格。本文通过对“花树”造型这一系列演变过程的梳理,丰富了对敦煌艺术形态特征的理解,也为研究浩瀚的敦煌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演变 文化交融 艺术形态 民族特色 演变特征 佛教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类文明的唯物史观叙事——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中心文本的分析
5
作者 吴新宇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51,共7页
唯物史观是科学理解文明问题的理论基础,文明也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文明的阐释呈现出唯物史观的叙事逻辑。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将唯物史观叙事时间拓展到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在“两种... 唯物史观是科学理解文明问题的理论基础,文明也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文明的阐释呈现出唯物史观的叙事逻辑。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将唯物史观叙事时间拓展到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在“两种生产”理论指导下考察人类文明的起源,在对社会结构的科学揭示中透视人类文明各要素,在规律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中审视文明的矛盾性,由此描绘人类未来文明形态的趋势和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当代实践中,人类文明的唯物史观叙事被重新激活凸显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文明起源 文明结构 文明矛盾 文明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传统民居室内空间的装饰特征与文化内涵研究——以南京甘熙故居为例
6
作者 计宏程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8-103,共6页
研究旨在探讨江南传统民居室内空间的装饰特征与文化内涵,揭示其“功能—礼制—美学”的共生逻辑。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与比较分析法,发现甘熙故居以合院为单元,主轴线“友恭堂”承担祭祀待客功能,次轴线以路径迂回与规制缩减体现... 研究旨在探讨江南传统民居室内空间的装饰特征与文化内涵,揭示其“功能—礼制—美学”的共生逻辑。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与比较分析法,发现甘熙故居以合院为单元,主轴线“友恭堂”承担祭祀待客功能,次轴线以路径迂回与规制缩减体现等级差异;装饰系统通过槅扇雕饰、砖石纹样转译文化内核;南北宅院对比显示,北方四合院以严整布局强化礼制,江南宅第则借园林平衡人伦与自然。研究表明,甘熙故居的空间伦理、防灾智慧与文化编码为当代建筑传承提供启示,需以生态适应、功能弹性与文化转译创新应用传统智慧,而非形式模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传统民居 甘熙故居 室内装饰艺术 纹样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使命与时代叙事:1949~1965年传统工艺美术的“人民性” 被引量:4
7
作者 张爱红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0,共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伴随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展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人民性”文艺精神,在传统工艺美术中逐步落实:以“人民”身份登上政治舞台的手工艺人,成为工艺美术“人民性”的阐释主体;深入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伴随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展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人民性”文艺精神,在传统工艺美术中逐步落实:以“人民”身份登上政治舞台的手工艺人,成为工艺美术“人民性”的阐释主体;深入理解、深刻表现人民新生活,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人民的需要出发“为人民”,成为工艺美术创作的社会使命;以“人民性”重建“民族性”,在“人民文化”中得以重构的“民族形式”,成为工艺美术叙事的时代元素。在“为人民”的社会需求中,作为“人民”的手工艺人,在实践中诠释了工艺美术的“人民性”,履行了工艺美术服务人民日常生活、展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塑造新时代人民形象的时代使命,也形成了融传统技艺、时代内容和民族意象于一体的新民族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工艺美术 社会主义改造 “人民性” “为人民” 民族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武术冷门绝技“二指禅”的源流考释、时代价值及传承策略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巍堡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8,共9页
运用文献资料、历史考证、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厘清“二指禅”概念的基础上,对其源流进行梳理与考释,发现:中国武术“二指禅”起源于金元年间李叟的“骈指”绝技,形成于少林寺一贯禅师的“以指修禅”,丰富于明清时期少林五拳的“象形... 运用文献资料、历史考证、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厘清“二指禅”概念的基础上,对其源流进行梳理与考释,发现:中国武术“二指禅”起源于金元年间李叟的“骈指”绝技,形成于少林寺一贯禅师的“以指修禅”,丰富于明清时期少林五拳的“象形指功”,发展于新中国以后的冷门绝技“二指禅”,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不断演变、融合和递进,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功法训练体系。当代二指禅主要有强身健体的禅修价值、自卫防身的技击价值、时代演进的艺术价值。实现二指禅文化的保护,需丰富理论研究、健全学术体系、加强传承保护、落实术道育人、深化拳功融合、凸显学科特色、重视竞赛展演,彰显文化自信。只有把二指禅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才能将这一武术绝技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文明滋养,奉献精神力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彰显中国文化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二指禅 源流考释 时代价值 传承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接赫尔巴特和杜威:本纳普通科学教学论的考察 被引量:1
9
作者 彭正梅 苏娇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8,共16页
如何连接并超越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的知识传统和杜威教育性经验的问题探究传统,来重塑德国普通教学论,本纳在其最新的科学教学论中予以了回应。多元的知识形式之间具有一种非等级性的关系,这些多元的知识形式都有其自身独特且关键的方法... 如何连接并超越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的知识传统和杜威教育性经验的问题探究传统,来重塑德国普通教学论,本纳在其最新的科学教学论中予以了回应。多元的知识形式之间具有一种非等级性的关系,这些多元的知识形式都有其自身独特且关键的方法论;方法处于主体—方法—客体的核心位置;教学过程必须涉及提问、指示、回答三个元素;教学过程通过教育行动敦促学生产生教化行动,并迈向方法能力的掌握和运用(即达到自我活动),也就是说,教学涉及三种因果性:教育因果性、教化因果性和方法因果性;把方法因果性作为教育实践的终点,从而把高阶能力培养内化到教育学理论本身。本纳的科学教学论及其经典性的普通教育学原创性地提出了知识形式的非等级性和分化的实践领域的非等级性,从而捍卫了教育和教学的自身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形式 非等级性 三种因果性 科学教学论 普通教学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综合材料绘画主题与形式表达研究
10
作者 宋学智 王云鹤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68,共6页
全国美展作为中国美术界最具影响力的展览之一,不仅展示了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成果,也反映了新时代主流艺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发展动向。综合材料绘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力,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领域,也在全国美展中确立起独特的学术... 全国美展作为中国美术界最具影响力的展览之一,不仅展示了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成果,也反映了新时代主流艺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发展动向。综合材料绘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力,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领域,也在全国美展中确立起独特的学术地位。综合材料绘画是承接历史与现代美术观念,顺应时代的产物。在全国美展中,综合材料绘画作品的主题表现呈现出宽广、多元的面貌,在形式表达上,通过材料语言的多样探索,展现出中国美术原创力的生机。同时,作品普遍表现出东方美学身份的自觉追寻和关照,体现出追求创新的时代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美展 综合材料绘画 主题 形式 材料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建筑空间形态中“超平”理念的表现特征与实践指向
11
作者 陈娟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9-165,共7页
当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多元文化并存,建筑思潮也趋于多样发展。“超平”理念的提出,对当代建筑尤其是日本的建筑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超平”是将二维的美学思想转变为三维空间的建筑哲学,是当代日本建筑对民族性和现代性关系的积极探... 当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多元文化并存,建筑思潮也趋于多样发展。“超平”理念的提出,对当代建筑尤其是日本的建筑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超平”是将二维的美学思想转变为三维空间的建筑哲学,是当代日本建筑对民族性和现代性关系的积极探索,其“无深度、无中心、非立体”的特性助推了建筑的空间拓展。论文试图从空间表现特性来分析当代“超平”理念影响下的建筑活动,指出该类建筑呈现为外部形体弱化、内部组织均质、边界消隐、表皮突出、空间渗透等多方面特征。在这个基础上,建筑的设计活动应从空间的视觉思维、三维构成等方面着手,实现“超平”理念在当代建筑中更为广泛的探索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日本建筑 “超平”艺术 空间形式 建筑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至唐之间屏风榻形制演变特点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振辉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144,共6页
旨在研究汉至唐屏风榻从低矮型向高型转变过程中形制演变的特点以及产生原因。以画像石、墓室壁画、考古发掘文物以及相关文献等资料为基础,梳理了汉至唐各时期屏风榻形制的特点。结果表明,汉唐间屏风榻主要经历了尺度上由低型到高型、... 旨在研究汉至唐屏风榻从低矮型向高型转变过程中形制演变的特点以及产生原因。以画像石、墓室壁画、考古发掘文物以及相关文献等资料为基础,梳理了汉至唐各时期屏风榻形制的特点。结果表明,汉唐间屏风榻主要经历了尺度上由低型到高型、结构上由开放到封闭、屏风样式上由独扇到多扇、屏画题材上由教化到审美的演进趋势;同时发现,南北朝是屏风榻形制转变的重要时期,此时南北地区屏风榻形制存在较大差异。自南北朝后,隋唐屏风榻在南北朝北方地区形制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究其原因,这与传统礼制的规训、技术的制约,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存在必然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屏风榻 汉唐 形制演变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前文字时代图像遗存看动画设计艺术的起源
13
作者 刘玉亭 刘俊男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99,共6页
中国境内发现了众多前文字时代的陶器纹饰、房屋或墓葬地画、岩(壁)画等图像遗存。其中,许多单个物像和成组图案呈现出动态的画面,突出了动画“动”的本质,体现了动画运动变化的本体形态。它们源于日常生活并富有想象力,被赋予了某种特... 中国境内发现了众多前文字时代的陶器纹饰、房屋或墓葬地画、岩(壁)画等图像遗存。其中,许多单个物像和成组图案呈现出动态的画面,突出了动画“动”的本质,体现了动画运动变化的本体形态。它们源于日常生活并富有想象力,被赋予了某种特殊含义,或表达对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的祈望和吉祥预兆的渴求,或反映图腾意识,或表示对大自然的赞美,体现出原始的动画思维,突显了以符号表达情感的艺术创造本质。同时,这些遗存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线条本身、物像的造型以及画面的意境均符合艺术特征。这些图像遗存可谓动画艺术的雏形,对后世动画的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文字时代 图像遗存 动画艺术 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席曼诺夫斯基《音乐会序曲》(Op.12)主题动机发展及其结构力研究
14
作者 李卓铭 李小诺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51,168,共13页
席曼诺夫斯基的《音乐会序曲》(Op.12)是其第一部管弦乐作品,该作品在深受“青年波兰”创作理念影响的同时,管弦语法又具有浓厚的个人风格。从西方传统结构观念来看,该曲整体上体现了奏鸣、变奏和三部性结构原则,呈示部与再现部通过精... 席曼诺夫斯基的《音乐会序曲》(Op.12)是其第一部管弦乐作品,该作品在深受“青年波兰”创作理念影响的同时,管弦语法又具有浓厚的个人风格。从西方传统结构观念来看,该曲整体上体现了奏鸣、变奏和三部性结构原则,呈示部与再现部通过精细化的缩减构成了不同的黄金分割比例;从内部发展来看,通过将主题的核心动机变形,并采取点式分解化、层式立体化等手法,获得了多调性对位以及“微复调”等不同色彩的音响结构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曼诺夫斯基 音乐会序曲 原形与变形 混合曲式 黄金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场域下辽代骨朵形制功用及其族属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景明 马宏滨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37,共7页
从辽代墓葬壁画图像和实物看,骨朵首部变化分为椭圆形、圆球形、蒜头形、瓜棱形、蒺藜形、多面体六种类型,每种类型在各个阶段所占的比例不同,在各种历史场域中具有武备、刑杖、仪仗、守卫等方面的功用。溯其来源,并非全部来自某种器物... 从辽代墓葬壁画图像和实物看,骨朵首部变化分为椭圆形、圆球形、蒜头形、瓜棱形、蒺藜形、多面体六种类型,每种类型在各个阶段所占的比例不同,在各种历史场域中具有武备、刑杖、仪仗、守卫等方面的功用。溯其来源,并非全部来自某种器物或用具的演变和延伸,而是因功用不同有一定的来源。同时,骨朵为契丹人或少数具有契丹生活倾向的汉人所拥有的用具,反映了辽代“因俗而治”、身份象征、文化认同和民族交融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骨朵 分类与形制 渊源与功用 族属身份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寿字纹”陶瓷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解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誉钦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5-99,共5页
明清“寿字纹”陶瓷艺术装饰兴起于晚明,在清代发展至极盛。明清“寿字纹”陶瓷艺术在形式上主要分为文字类、图案类以及文字图案结合类,各具特色,并具有突出的审美特色和民俗特点。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明清“寿字纹”陶... 明清“寿字纹”陶瓷艺术装饰兴起于晚明,在清代发展至极盛。明清“寿字纹”陶瓷艺术在形式上主要分为文字类、图案类以及文字图案结合类,各具特色,并具有突出的审美特色和民俗特点。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明清“寿字纹”陶瓷艺术装饰的历史文化演变、形式类别、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进行解析,探寻明清“寿字纹”陶瓷艺术装饰对中国艺术文化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俗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字纹 陶瓷艺术 明清时期 艺术形式 文化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腾冲大硐厂Pb-Zn矿床成因:来自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的证据
17
作者 杨正香 邓明国 +3 位作者 牛春晖 贾桢 杨佳飞 杨正良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10,共14页
腾冲大硐厂Pb-Zn矿床是西南“三江”成矿带腾冲地块东部具有代表性的矽卡岩型矿床之一,其成矿过程可划分为矽卡岩期(早、晚矽卡岩阶段)和石英-硫化物期(早、晚硫化物阶段)。方解石是该矿床中最主要的脉石矿物,其形成与铅锌矿密切相关。... 腾冲大硐厂Pb-Zn矿床是西南“三江”成矿带腾冲地块东部具有代表性的矽卡岩型矿床之一,其成矿过程可划分为矽卡岩期(早、晚矽卡岩阶段)和石英-硫化物期(早、晚硫化物阶段)。方解石是该矿床中最主要的脉石矿物,其形成与铅锌矿密切相关。本文对主成矿期(石英-硫化物期)不同阶段方解石的REE特征与成矿早期(矽卡岩期)符山石、绿帘石以及大弯山单元花岗岩、大理岩和灰岩的REE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主成矿期2个阶段方解石REE配分模式均为右倾型,∑REE分别为84.68×10^(-6)~125.58×10^(-6)和35.08×10^(-6)~38.24×10^(-6),LREE/HREE值为1.59~2.04和4.36~5.38,(La/Yb)_(N)值为1.12~1.81和4.01~5.72,(La/Sm)_(N)值为2.62~3.16和5.09~6.38,(Gd/Yb)_(N)值为0.64~0.97和1.22~1.30。2个阶段方解石的Yb/La-Yb/Ca投点位于岩浆成因与热液成因的交界部位,符山石、绿帘石、早硫化物阶段方解石和大理岩的Y/Ho值与大弯山单元花岗岩关系密切,晚硫化物阶段方解石的Y/Ho值介于大弯山单元花岗岩和围岩之间,暗示矿床主成矿期两阶段方解石皆为岩浆热液成因,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但成矿流体在主成矿期晚硫化物阶段的水岩反应过程中可能遭受了二叠系灰岩地层的强烈混染。从成矿早期到主成矿期δEu值分别为1.25~1.75和0.54~0.78,δCe值为0.85~0.94和0.94~1.05,氧化还原环境的转变可能是导致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后期水岩反应对矿质沉淀也存在少量影响。矿区中矿体离早白垩世花岗斑岩体较近,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于断裂的蚀变碳酸盐岩(矽卡岩)中,矽卡岩矿物自深向浅具有分带性。综合区域地质特征及矿床控矿因素分析,认为大硐厂Pb-Zn矿床属于矽卡岩型Pb-Zn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方解石成因 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 矽卡岩型Pb-Zn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朵迪”歌舞艺术的定义、历史起源、类别与文化特性
18
作者 郭舟玲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79,共11页
“朵迪”歌舞流传于白龙江流域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和舟曲县,是甘南藏族重要的歌舞艺术形式。“朵迪”歌舞历史久远,形式独特且多样,蕴含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及区域文化特性。文章以田野工作为基础,结合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并... “朵迪”歌舞流传于白龙江流域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和舟曲县,是甘南藏族重要的歌舞艺术形式。“朵迪”歌舞历史久远,形式独特且多样,蕴含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及区域文化特性。文章以田野工作为基础,结合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并以作者自小生活于该文化区域,从小耳染目濡“朵迪”歌舞艺术的局内人身份及长期对该歌舞艺术的关注,突破以往“朵迪”歌舞艺术研究局限于某地某村的个案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多以艺术形态研究为主的现状,拓宽视域、思路,从“朵迪”歌舞艺术的概念定义、称谓、历史起源、类别以及它的信仰内涵与文化属性等层面,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解读和阐释,为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朵迪”歌舞 起源 类别 文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世纪法国绘画的艺术观者问题:弗雷德与克洛之争
19
作者 周计武 王静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4-154,160,共12页
艺术观者问题是西方艺术史学史传统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其现代版本一直可以追溯到18世纪狄德罗时代的法国学院沙龙展。迈克尔·弗雷德和托马斯·克洛分别从形式美学和艺术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探索绘画与观者的关系,并就此问题产生... 艺术观者问题是西方艺术史学史传统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其现代版本一直可以追溯到18世纪狄德罗时代的法国学院沙龙展。迈克尔·弗雷德和托马斯·克洛分别从形式美学和艺术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探索绘画与观者的关系,并就此问题产生了争鸣。在他们争鸣的背后,隐含了观者和公众在内涵与特征上的差异。这两个概念在运用策略上的相近之处揭示了它们服务于现代艺术史叙事的共同目的,标识了观者问题的新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者 公众 法国绘画 形式美学 艺术社会学 迈克尔·弗雷德 托马 斯·克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被引量:42
20
作者 周云 汪雄武 +7 位作者 唐菊兴 秦志鹏 彭惠娟 李爱国 杨科 王华 李炯 张继超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1-248,共18页
对斑岩、矽卡岩及角岩矿物中石英的熔融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进行测温,得到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斑岩体形成温度为634~887℃,斑岩体中流体开始出溶的压力为59.1MPa。从岩浆阶段、岩浆-热液阶段、矽卡岩阶段、矽卡岩退变质阶段到石英-硫化物阶... 对斑岩、矽卡岩及角岩矿物中石英的熔融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进行测温,得到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斑岩体形成温度为634~887℃,斑岩体中流体开始出溶的压力为59.1MPa。从岩浆阶段、岩浆-热液阶段、矽卡岩阶段、矽卡岩退变质阶段到石英-硫化物阶段,温度范围为170~540℃,盐度集中在15%~50%范围内,密度为0.9233~1.0805g/cm3,成矿流体主要为NaCl-H2O体系。早期最低成矿压力为31.8MPa,最浅成矿深度为1.1778km。通过流体包裹体的离子成分、气相成分比值与图解、氢氧同位素数据分析,表明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为岩浆来源,并有后期大气降水的混入。成矿流体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岩浆出溶、超临界流体的相分离、流体的减压沸腾作用及岩浆热液、挥发分与碳酸盐围岩接触带的充填/交代作用。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的成矿元素,从最早的岩浆结晶分异阶段开始到岩浆期后热液阶段,都强烈地选择性进入挥发分气相中进行迁移。流体的减压沸腾、混合作用最终导致成矿元素的沉淀,甲玛矿床在成因上与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中的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成矿流体 特征 来源 演化 甲玛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