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旧社区防灾更新建设管控——基于东京市防灾街区整备地区更新经验
1
作者 马东辉 朱孟华 +2 位作者 费智涛 刘刚 王威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2,共6页
大量亟待更新的城市老旧社区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议题,在地震灾害下呈现出高脆弱性、高暴露性和高损失的特性,老旧社区的防灾更新建设更显必要。首先总结东京市防灾街区整备地区建设的框架,明确“风险评估—地区划分—设施保障—建设... 大量亟待更新的城市老旧社区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议题,在地震灾害下呈现出高脆弱性、高暴露性和高损失的特性,老旧社区的防灾更新建设更显必要。首先总结东京市防灾街区整备地区建设的框架,明确“风险评估—地区划分—设施保障—建设管控”的建设逻辑;然后介绍具体的更新措施,通过风险评估和地区识别高风险的更新区域,划分两种地区和5类用地功能区,提出地区防灾设施的配置要求,并通过用地、设施、建筑3类要素落实防灾管控要求;最后从地震风险的明晰、分类分区的特色引导、防灾设施保障、管控内容落实4个方面探讨对我国老旧社区建设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灾街区整备地区 地震灾害 老旧社区 更新建设 东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优化的调控路径审视——应对“非均衡发展”现象的南京案例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陈阳 阳建强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4,共13页
为在高品质存量更新阶段促进旧城中心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对新时期土地混合利用多维度空间特征的理论辨析基础上,跳脱以往局限于用地功能混合的单维度静态评价思路,秉持动态视角,构建宏观、微观双重尺度的演变评价框架,定量解析1978年到2... 为在高品质存量更新阶段促进旧城中心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对新时期土地混合利用多维度空间特征的理论辨析基础上,跳脱以往局限于用地功能混合的单维度静态评价思路,秉持动态视角,构建宏观、微观双重尺度的演变评价框架,定量解析1978年到2019年间南京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多维度空间特征的协同发展状况,审视存量更新阶段调控面临的问题,以及调控措施、机制与成效。评价结果发现,土地混合利用的“非均衡发展”已成为旧城中心区存量更新阶段需要应对的重要问题,以“用地功能混合使用管控”为基础,以“多元可持续发展引导”和“公众参与”为辅助的既有调控政策框架,因缺乏“针对性、保障性、差异性”,无法较好应对“非均衡发展”现象,因此需要建立中心区以及介于“中心区”与“地块”之间尺度的分区管控制度,根据差异化调控目标,制定保障土地混合利用多维度空间特征协同发展的管控与激励机制,并通过动态演变监测实现长远有效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混合利用 旧城中心区 非均衡发展 调控路径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城市非常态水体的时空演变研究——以北京老城广安门内片区为例
3
作者 杨玉成 刘祎绯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3,共11页
在北京老城及其周边曾分布有数量众多的常态与非常态水体,但随着城市开发建设已消失殆尽,非常态水体因为难以长时间存续的特点,更容易被忽视。北京老城丰富的古旧地图、测绘、文献等各个时期的历史资料为历史非常态水体的精确转译与比... 在北京老城及其周边曾分布有数量众多的常态与非常态水体,但随着城市开发建设已消失殆尽,非常态水体因为难以长时间存续的特点,更容易被忽视。北京老城丰富的古旧地图、测绘、文献等各个时期的历史资料为历史非常态水体的精确转译与比较分析提供了数据基础。以北京老城外城的广安门内片区为例,从总体和个体两个层面,复原与分析清中期至清末、民国时期、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四个时期非常态水体的形态演变情况,并对其分布与规模的形态特征展开综合时空对比。最后指出,历史非常态水体的复原研究可以为精细化的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包括恢复历史水系、保护历史风貌、塑造滨水空间、建设海绵城市等专项规划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态水体 历史水系 时空框架 北京老城 历史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TOPSIS法的LID设施面积比例优选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情情 戎贵文 +1 位作者 刘波 贺甜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4,10,共5页
为研究单项低影响开发(LID)设施的综合效益最优面积比例,因地制宜设计最优LID设施组合方案,在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因素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优劣解距离法(TOPSIS)评价综合效益,构建低影响开发综合效益评价体系... 为研究单项低影响开发(LID)设施的综合效益最优面积比例,因地制宜设计最优LID设施组合方案,在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因素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优劣解距离法(TOPSIS)评价综合效益,构建低影响开发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并将该低影响开发综合评价体系应用于淮南市某老旧小区。结果表明,绿色屋顶占屋顶面积55%、透水铺装占不渗透面积60%或下沉式绿地占绿地面积60%,是单项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最优面积比例;在不同降雨重现期下,根据单项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综合效益最优面积比例所设计的组合方案对研究区径流量、洪峰流量、径流系数和SS、COD、TN、TP污染物量削减效果明显;在不同情景下,对比未布设低影响开发设施情况,所设计的组合方案对研究区的径流总量控制率提高了45.59%~47.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影响开发 AHP-TOPSIS 面积比例优选 海绵城市 老旧小区改造 SWM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遗产足迹视角下的老城区人文游径构建方法 被引量:2
5
作者 夏雯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96,共6页
在城市遗产足迹视角下,提取空间价值性、整体关联性、动态适宜性等3大目标,以南昌老城区为例,层层递进,探讨老城区人文游径构建的方法。在凸显游径本体空间价值的目标下,运用史地学手段强化显性本体价值和挖掘隐性本体价值,梳理价值性... 在城市遗产足迹视角下,提取空间价值性、整体关联性、动态适宜性等3大目标,以南昌老城区为例,层层递进,探讨老城区人文游径构建的方法。在凸显游径本体空间价值的目标下,运用史地学手段强化显性本体价值和挖掘隐性本体价值,梳理价值性线性空间载体,通过历史溯源绘制线性人文历史框架底图;在强化周边簇群整体关联价值的目标下,依托线性人文历史框架底图关联周边的历史人文要素、自然景观要素和文商旅要素,构建人文自然资源簇群,强化以游径为骨架的点、线、面整体价值的提升;在提升游径动态适宜价值的目标下,构建导览系统、布置街道家具和设置服务驿站,以提高游径的文旅体验性和步行适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游径 老城区 城市遗产足迹 空间价值性 整体关联性 动态适应性 南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老旧小区景观设计实践研究——以大邱小区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严熊锋 《绿色科技》 2024年第9期7-12,16,共7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老旧小区的海绵改造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和海绵改造的意义,分析了老旧小区海绵改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良好的景观及绿化所形成的复愈环境,对老龄化日渐严重的居住环境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老旧小区的海绵改造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和海绵改造的意义,分析了老旧小区海绵改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良好的景观及绿化所形成的复愈环境,对老龄化日渐严重的居住环境具有积极正向的影响。根据社区内不同区域的绿地特征及功能需求,将绿地分为5种不同的绿地类型:新建下沉式绿地、绿化恢复区域、新建雨水花园、绿化提升区域及其他绿地,分别提出了基于景观设计的老旧小区海绵改造方案,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详细阐述。总结了景观设计在老旧小区海绵改造中的难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老旧小区的海绵城市改造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为景观设计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旧小区 海绵城市 海绵改造 景观设计 复愈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老旧小区景观微更新设计及工程技术研究——以杭州市古荡湾社区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周缓缓 谭大秀 沈航鹏 《绿色科技》 2024年第7期50-54,共5页
老旧小区景观微更新设计已成为改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为提高老旧小区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以杭州市古荡湾老旧社区改造实践案例为例,通过前期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中期方案设计、后期工程建设等一系列做法... 老旧小区景观微更新设计已成为改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为提高老旧小区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以杭州市古荡湾老旧社区改造实践案例为例,通过前期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中期方案设计、后期工程建设等一系列做法,实践总结出了设计策略和工程技术方法。结果表明:设计施工需从建筑提升、道路提升、基础设施提升、海绵城市景观提升等多角度展开,并结合智能化与节能化技术。多角度的设计与新兴技术的应用,满足了居民室内需求与户外需求,可为类似老旧小区的改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旧小区 景观微更新设计 工程技术 海绵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面向实施的县城传统地段更新策略——以河南省方城古城片区为例
8
作者 段莹 孙力如 +1 位作者 郭志伟 吴曼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47-151,共5页
我国县城传统地段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地方风貌与民俗,目前面临历史格局破坏、发展活力不足、新旧风貌混杂等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县城面临快速扩张空间受限、存量用地提质增效的压力。... 我国县城传统地段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地方风貌与民俗,目前面临历史格局破坏、发展活力不足、新旧风貌混杂等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县城面临快速扩张空间受限、存量用地提质增效的压力。以河南省方城古城片区为例,提出应实施符合县城经济水平、以“小而美”为特色的更新行动,以小片区、小规模、低干预为出发点,按照分类改善、渐进推进、多元参与的方式,打造风貌特色化、体验良好、有温度的美好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城传统地段 更新行动 现状评估 实施引导 方城古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古城居民地方依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罗许伍 徐秀美 李幼常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6-70,77,共6页
以拉萨为案例,对古城区居民地方依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解读。研究发现:居民地方依恋水平整体较高,居民对古城的情感性依恋要大于功能性依恋;但由于依赖类型、居住时间、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以及"家"的归属感不同,原住居民的地... 以拉萨为案例,对古城区居民地方依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解读。研究发现:居民地方依恋水平整体较高,居民对古城的情感性依恋要大于功能性依恋;但由于依赖类型、居住时间、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以及"家"的归属感不同,原住居民的地方依恋水平要高于非原住居民;从地方因素来看,宗教信仰、环境状况、活动参与和社交关系是影响居民地方依恋的关键因素,原住居民排在第一位的影响因素是环境状况,而非原住居民排在第一位的则是宗教信仰,这为提升拉萨古城居民地方依恋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依恋 影响因素 拉萨古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演变视角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拉萨老城区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胡海燕 图登克珠 次仁德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15-20,36,共7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变迁,历史文化街区在新时代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巨大挑战。从功能演变的视角出发,以拉萨老城区为例,探讨了其主要功能、功能演变以及功能演变对老城区保护与发展带来的挑战,提出老城区未来发展应遵循"保留、...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变迁,历史文化街区在新时代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巨大挑战。从功能演变的视角出发,以拉萨老城区为例,探讨了其主要功能、功能演变以及功能演变对老城区保护与发展带来的挑战,提出老城区未来发展应遵循"保留、更新、拓展"等三个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拉萨老城区 功能演变 保护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MM的老城区LID布设比例优化研究 被引量:29
11
作者 王婷 刁秀媚 +2 位作者 刘俊 栾慕 丁楠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43,128,共6页
老城区因建筑密度高等特点,是内涝的高发地带。针对这一问题,基于SWMM模型中的LID(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模块,研究选取渗渠、渗透铺装、雨水桶和生物滞留网格4种措施,在不同重现期设计暴雨情景下,对不同布设比例(0.1%~15%)... 老城区因建筑密度高等特点,是内涝的高发地带。针对这一问题,基于SWMM模型中的LID(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模块,研究选取渗渠、渗透铺装、雨水桶和生物滞留网格4种措施,在不同重现期设计暴雨情景下,对不同布设比例(0.1%~15%)的LID措施进行模拟分析,寻找最佳布设比例。最后将几种最佳比例组合,对组合优化进行初步探索。模拟结果表明,几种LID措施布设在达到某一比例后,对不同重现期设计暴雨的削减作用会减缓,此时的布设比例即为所求最佳比例;而组合方案由于受到措施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不能直接套用单项措施最佳比例,其优化仍有待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MM模型 老城区 低影响开发 布设比例 优化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大兴新区旧城改造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被引量:11
12
作者 周璐红 洪增林 +2 位作者 薛旭平 张步 王佳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9-51,57,共4页
研究目的:分析西安市大兴新区旧城改造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提出政策建议。研究方法:集约度模型和总分值—极限修正模型的综合模型。研究结果:大兴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指数为0.852,土地集约利用合理度只有14.8%,土地粗放利用现象严重。... 研究目的:分析西安市大兴新区旧城改造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提出政策建议。研究方法:集约度模型和总分值—极限修正模型的综合模型。研究结果:大兴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指数为0.852,土地集约利用合理度只有14.8%,土地粗放利用现象严重。研究结论:大兴新区应通过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引导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城改造区 土地集约利用 潜力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障性住房的选址策略研究 被引量:81
13
作者 杨靖 张嵩 汪冬宁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3-58,86,共7页
针对目前保障性住房选址不当而带来的诸多问题,本文从五方面研究了在城市老城区、城市新市区与近郊区保障性住房的选址策略。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 选址 策略 新市区与近郊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问题与对策——以都江堰老街区改造为例 被引量:22
14
作者 郭凌 王志章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1-68,共8页
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载体与重要组成部分,老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记忆与城市历史最完整的物质体现。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以老街区改造为核心内容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色历史建筑消失、... 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载体与重要组成部分,老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记忆与城市历史最完整的物质体现。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以老街区改造为核心内容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色历史建筑消失、城市空间变异、城市肌理切断、城市社会网络瓦解等。在进行老街区改造时应更加慎重,采取合理方式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 老街区改造 城市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网络分析的老城区教育设施服务区划分及规模核定——以天津滨海新区塘沽老城区小学为例 被引量:44
15
作者 刘伟 孙蔚 邢燕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2-85,共4页
教育设施是重要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通常按照国家标准以服务半径及"千人指标"估算学校服务范围和建筑规模,但由于老城区用地紧张,编制成果往往难以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对此,应以GIS网络分析为辅助手段,按... 教育设施是重要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通常按照国家标准以服务半径及"千人指标"估算学校服务范围和建筑规模,但由于老城区用地紧张,编制成果往往难以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对此,应以GIS网络分析为辅助手段,按照生源出行距离最短划分学校服务区,进而推算服务人口,计算学校建筑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设施 服务区划分 学校建筑规模核定 GIS网络分析 老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老人异地养老意愿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3
16
作者 丁志宏 姜向群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5-69,22,共6页
"异地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方式,虽然在国外比较多,但是,北京市的"异地养老"市场并没有完全成熟,这里既有政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有老年人个体、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挖掘城市"异地养老"市场,既需... "异地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方式,虽然在国外比较多,但是,北京市的"异地养老"市场并没有完全成熟,这里既有政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有老年人个体、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挖掘城市"异地养老"市场,既需要大力宣传,逐步改变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也需要各地加强特色服务建设,并不断完善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老人 异地养老意愿 实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觉感知数据的历史地段城市意象研究——以北京老城什刹海滨水空间为例 被引量:25
17
作者 刘祎绯 牟婷婷 +2 位作者 郑红彬 孙平天 李翅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51-56,共6页
视觉感知是人们感受环境并对环境产生意象的最直接的方式,亦是城市意象研究的重要新型数据来源。城市意象研究方法已从最初的认知地图法拓展至与新型数据相结合,但视觉感知数据在历史地段意象研究中的应用较少。文章以北京老城什刹海滨... 视觉感知是人们感受环境并对环境产生意象的最直接的方式,亦是城市意象研究的重要新型数据来源。城市意象研究方法已从最初的认知地图法拓展至与新型数据相结合,但视觉感知数据在历史地段意象研究中的应用较少。文章以北京老城什刹海滨水空间为例,基于视觉感知数据进行历史地段的意象研究。结果发现,人们在历史地段中对标志物的视觉感知最强并形成主导意象,其次是节点和区域,对边界和道路的感知最弱。根据研究结果,文章建议在历史地段的保护规划中更加注意整体风貌的营造及重要标志物的打造,打通景观视线廊道,构建完整的眺望景观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意象 视觉感知 历史地段 什刹海滨水空间 北京老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衰败历史城区当代复兴的规划讨论——从南京老城南保护社会讨论事件说起 被引量:18
18
作者 刘青昊 李建波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9-69,70-73,共5页
通过对南京老城南保护社会讨论事件中各类声音的记录、整理和反思,提出衰败历史城区当代复兴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结合南京老城南地区已展开的规划实践,从价值观、历史资源挖掘与评定、复兴方法选择、实施制度支撑等方面对衰败历史城区... 通过对南京老城南保护社会讨论事件中各类声音的记录、整理和反思,提出衰败历史城区当代复兴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结合南京老城南地区已展开的规划实践,从价值观、历史资源挖掘与评定、复兴方法选择、实施制度支撑等方面对衰败历史城区当代复兴探索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老城南 衰败历史城区 当代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铁西区社区弹性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玉洁 张平宇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847-1854,共8页
基于问卷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地理探测器,分析沈阳铁西区不同社区弹性差异、影响因素及其成因。研究发现:①商品房社区社会弹性、制度弹性、社区资本分值高于单位社区;单位社区的经济弹性、物质弹性分值高于商品房社区。②物质弹性、制... 基于问卷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地理探测器,分析沈阳铁西区不同社区弹性差异、影响因素及其成因。研究发现:①商品房社区社会弹性、制度弹性、社区资本分值高于单位社区;单位社区的经济弹性、物质弹性分值高于商品房社区。②物质弹性、制度弹性对社区资本影响作用较为显著,社会弹性、经济弹性影响作用较小。③从制度转型、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社区服务和社会与个人5方面探讨了沈阳铁西区社区弹性成因。沈阳铁西区在搬迁改造、产业转型等冲击下,城市更新过程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弱的学习能力,这是社会弹性、经济弹性、制度弹性、物质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再生 社区弹性 城区老工业区 沈阳铁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模式下的历史城区复兴途径探索——以汕头老城区城市更新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邰浩 陈可石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7-103,共7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新时期的历史城区保护应强调将"保护"和"发展"相结合,以动态的眼光看保护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以POD、SOD、AOD理论为核心的"3D"历史城区复兴途径:以公众意见为指导、以提升...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新时期的历史城区保护应强调将"保护"和"发展"相结合,以动态的眼光看保护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以POD、SOD、AOD理论为核心的"3D"历史城区复兴途径:以公众意见为指导、以提升城区公共服务能力为基础、以构造城市核心吸引力为提升创造宜人、宜居、宜赏、宜业的整体环境,从社会、文化、经济三方面为历史城区的复兴提供了可能。本文将"3D"模式应用于讪头老城区的城市更新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对于完善我国历史城区保护理论体系、指导历史城区保护的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城区复兴 POD SOD AOD 汕头老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