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反应性态度的恰当对象 被引量:1
1
作者 田洁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7,198,199,共14页
在近二十年间的道德责任讨论中,道德自然主义者试图从“反应性态度”一类的心理事实出发重新构建道德责任概念,力图从归责的心理态度和内在实践逻辑出发为自然主义路径中的责任概念提供规范性辩护。这一类辩护的成功与否和“反应性态度... 在近二十年间的道德责任讨论中,道德自然主义者试图从“反应性态度”一类的心理事实出发重新构建道德责任概念,力图从归责的心理态度和内在实践逻辑出发为自然主义路径中的责任概念提供规范性辩护。这一类辩护的成功与否和“反应性态度的恰当对象”密切相关。关于反应性态度的恰当对象可以作多种解读,自然主义的道德归责理论有必要在这些解读之间提取一种,来给出归责的规范性解释。然而,这些解读本身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质疑,会迫使我们大量修正甚至放弃关于道德责任规范性的重要直觉和价值承诺,这是所有从“反应性态度”出发的归责自然主义路径需要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责任 反应性态度 恰当性 自然主义 规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为媒与他者临场:“闲聊”舆论的道德调节机制和规范机理
2
作者 李凌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65,共9页
道德舆论是与习俗、信念相提并论的道德调节机制,构成人类道德规范性的重要来源,不过学界对道德舆论缺乏足够的关注和研究,导致在理论上对道德舆论调节机制的理解不甚明晰,在实践领域道德舆论的规范功能难以有效发挥。“闲聊”作为口传... 道德舆论是与习俗、信念相提并论的道德调节机制,构成人类道德规范性的重要来源,不过学界对道德舆论缺乏足够的关注和研究,导致在理论上对道德舆论调节机制的理解不甚明晰,在实践领域道德舆论的规范功能难以有效发挥。“闲聊”作为口传道德舆论的重要形式,形成了特定的调节机制与规范机理。“闲聊”舆论凭借“以人为媒”的身体化技术,创生与熟人社会人的依赖关系相适应的切身性传播场景,尽管其道德话语特征呈现人云亦云且只具有平均的可理解性因而导向保守封闭,但在形式上由于他者的临场而发挥舆论调节规范功用,使得众人服膺于他律性的道德规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闲聊 道德舆论 道德调节机制 规范机理 他者临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规范型归责理论及辩护——对虞法、田洁和陆鹏杰的回应
3
作者 晓非 余日青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91,198,共13页
“功能规范型归责理论”是对属权进路、实用进路、规范进路这三种归责理论的批判整合。它从“功能”视角出发,将归责条件界定为内在于相关实用功能的规范,并主张放弃主流的“自我性”条件而转向“同一性”条件来解释归责所需的控制力,... “功能规范型归责理论”是对属权进路、实用进路、规范进路这三种归责理论的批判整合。它从“功能”视角出发,将归责条件界定为内在于相关实用功能的规范,并主张放弃主流的“自我性”条件而转向“同一性”条件来解释归责所需的控制力,从而更好地处理相容论归责理论所面临的挑战。该理论能够回应虞法、田洁和陆鹏杰从否决功能、“替罪羊反驳”、前瞻式归责概念和自然主义预设等角度所提出的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责任 功能规范型归责理论 回应性态度 自我性 同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熟人关系、道德评价与市场价格竞争 以河南省西村的民宿经营为例
4
作者 罗聪聪 《社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115,共27页
借助河南省西村民宿定价的案例,本文探究了熟人社会何以遏制市场低价竞争。研究发现,熟人关系中的道德评价机制对价格竞争秩序的形成发挥了调节作用。道德评价机制通过公共化和道德化的环节,以议论、传话、减少互动和不予配合等方式,推... 借助河南省西村民宿定价的案例,本文探究了熟人社会何以遏制市场低价竞争。研究发现,熟人关系中的道德评价机制对价格竞争秩序的形成发挥了调节作用。道德评价机制通过公共化和道德化的环节,以议论、传话、减少互动和不予配合等方式,推动经营者之间形成有序定价——不同类型民宿保持价格差异,同类型民宿约定价格底线。熟人关系内化的利益共享和相互照顾的互惠规范是道德评价调节价格竞争的道德基础。本文展现了道德评价的作用方式及其与市场力量的动态互动,有助于揭示乡村市场竞争秩序所具有的道德内涵与中国特色,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格竞争 熟人关系 道德评价 互惠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规范性与阶级利益——兼及马克思主义的正义问题 被引量:3
5
作者 杨松 杨璠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关于“正义”“公平”等的论述既具有描述性特征,也具有规范性特征。当在描述性语境中阐述其道德观念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试图说明道德与物质生产方式的关系、道德的历史性、道德的阶级性、道德与阶级利益的关系等内容。而在规... 马克思主义关于“正义”“公平”等的论述既具有描述性特征,也具有规范性特征。当在描述性语境中阐述其道德观念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试图说明道德与物质生产方式的关系、道德的历史性、道德的阶级性、道德与阶级利益的关系等内容。而在规范性语境中,他们也确实对资本主义作出了道德评价,认为其是不正义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作为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言人来抨击资本主义社会对无产阶级的迫害。通过对历史的科学研究,他们认为无产阶级利益的实现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无产阶级道德观比资产阶级道德观更为合理。他们比较各阶级道德观之合理性的标准不在历史之外,而是由历史本身来提供的,即何者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实现符合历史发展必然性,何者就具有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道德规范性 阶级利益 历史必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认知责备的内涵与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聚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108,198,共14页
在生活中,我们会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责备别人。道德责备和职业责备是最常见的责备,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独特的责备——认知责备。就认知责备的内涵来看,学界有三种竞争理论。基于情感的认知责备观对于认知责备施加了过强的情感限制;基... 在生活中,我们会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责备别人。道德责备和职业责备是最常见的责备,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独特的责备——认知责备。就认知责备的内涵来看,学界有三种竞争理论。基于情感的认知责备观对于认知责备施加了过强的情感限制;基于关系修正的认知责备观在刻画规范的理想状态时采用的客观性视角限制了理论的解释力;基于“信念—欲望”的认知责备观正确识别出责备产生的统一根源。该理论指出,认知责备来源于认知层面规范性期待的挫败。在该理论的基础上,认知责备背后隐藏着的“真之承诺”这一根基性的态度也得以浮现。认知责备具有独特价值。对于受责者来说,认知责备可以贡献于认知规范的内化,有助于塑造受责者在认知层面的能动性。对于责备者来说,认知责备展现了责备者对真理的看重和捍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责备 道德责备 认知规范 认知能动性 无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自然主义道德责任问题的困境——对功能规范型归责理论的再思考 被引量:2
7
作者 虞法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121,198,199,共15页
基于自然化的“功能”概念来处理道德责任问题是颇为切合当代主流世界观的一种进路。沿着这一思路,晓非就“否决功能如何说明自主行为中的自由感”“如何基于功能式同一性标准应对操纵难题”与“‘功能规范型’模型如何说明道德归责的... 基于自然化的“功能”概念来处理道德责任问题是颇为切合当代主流世界观的一种进路。沿着这一思路,晓非就“否决功能如何说明自主行为中的自由感”“如何基于功能式同一性标准应对操纵难题”与“‘功能规范型’模型如何说明道德归责的规范性”等问题展开了颇有新意的探讨。围绕这三个主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以下观点:升级版的否决功能假说本身存在着削弱自由感的风险;借助功能同一性标准的思路切中了操纵难题的一个当代启示,即公正的归责需要清晰锁定表面行动背后的核心决策来源;当前版本的“功能规范型”归责理论尚未彻底摆脱实用主义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责任 自由感 操纵难题 功能规范型归责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模式降水预报的稳定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曲巧娜 吴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0-433,共14页
预报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时段在不同时间发布的多时效预报结论的一致性,是模式预报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较大的不稳定性会给使用者造成困扰。为深入了解业务常用模式的稳定性,使用相对标准偏差指标计算不同时效预报的降水量波动大小,并改... 预报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时段在不同时间发布的多时效预报结论的一致性,是模式预报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较大的不稳定性会给使用者造成困扰。为深入了解业务常用模式的稳定性,使用相对标准偏差指标计算不同时效预报的降水量波动大小,并改进了Flip-Flop指数(改进后简称FF_(norm)),计算多时效降水量预报变化趋势的翻转程度,衡量预报变化趋势的稳定性,对2种全球模式(ECMWF、NCEP-GFS)、3种区域模式(CMA-MESO、CMA-SH9、HHUPS-ST),在中国6个气候分区中降水预报的稳定性进行对比分析,分为实况有降水和暴雨及以上降水2种情况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实况有降水时,相对区域模式来说,全球模式的多时效降水预报的相对标准偏差较小,即模式降水量预报的波动较小;各模式对西南区的西部、东北区的东部以及华南区的南部预报的波动性相对较小,西北区的西部波动性较大。就多时效降水量预报变化趋势而言,2种情况下均为CMA-MESO、NCEP-GFS和ECMWF的稳定性较好,其FF_(norm)指数小于HHUPS-ST和CMA-SH9模式,其中CMA-MESO对西南区、华南部分地区降水量预报变化趋势的稳定性较为突出;CMA-SH9的指数最大,多时效降水量预报变化趋势稳定性较差;各模式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FF norm指数相对较大,多时效预报趋势的稳定性较差。有降水时,CMA-MESO随时效临近的降水量预报变化趋势稳定(单调递增、单调递减或不变)的频次最多,其次是NCEP-GFS,2种降水情况下,该2种模式的降水量预报均为随时效临近单调递增次数大于递减次数,且CMA-MESO单调递增特征尤其显著。以上特征能够为模式调试和预报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时效降水量预报 相对标准偏差 改进的Flip-Flop指数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法典》优良家风条款的法功能预期及司法实现 被引量:6
9
作者 徐婧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94,共9页
《民法典》优良家风条款以“家庭”为主体,明确了婚姻家庭“全方位人格”的公序良俗边界,补强了婚姻家庭法入典后的社会化表达。其可作为裁判依据和说理依据,借由司法审判的过程发挥倡导性规范的教化作用。援引优良家风条款审结的案件... 《民法典》优良家风条款以“家庭”为主体,明确了婚姻家庭“全方位人格”的公序良俗边界,补强了婚姻家庭法入典后的社会化表达。其可作为裁判依据和说理依据,借由司法审判的过程发挥倡导性规范的教化作用。援引优良家风条款审结的案件涵盖了正向解读和逆向解读,能够制衡婚姻家庭关系的财产法化倾向,较少出现司法裁判的异化。然而,优良家风条款的司法适用也存在泛化援引和说理不足等问题。司法机关需要明确不同情形下优良家风条款的援引规则,充分运用法律解释方法进行释法说理,并在此过程中平衡婚姻家庭秩序与个人权利保障,把握心证过程的扩张与谦抑,以此实现优良家风条款德法相融的法功能预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优良家风条款 倡导性规范 公序良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参照的自然内在价值如何推导有人的道德义务——论自然内在价值的有效性问题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聪惠 陆永胜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6,共11页
自然内在价值是自然中心论确立人对自然应当承负直接道德义务的理论内核。以无人参照为主要特征,对自然内在价值理论上的合理性质疑经常导向为实践上的有效性怀疑,即无人参照的自然内在价值如何推导出有人的道德义务?由于自然内在价值... 自然内在价值是自然中心论确立人对自然应当承负直接道德义务的理论内核。以无人参照为主要特征,对自然内在价值理论上的合理性质疑经常导向为实践上的有效性怀疑,即无人参照的自然内在价值如何推导出有人的道德义务?由于自然内在价值论拒斥保护自然的唯人目的论,对自然内在价值的有效性回答实则是在康德道义论范畴下做出伦理信念的规范性处理,以便将自然内在价值与人伦内在必然关联起来。在此目标下,自然内在价值的“无人参照”不等同于去人化的无人在场,而是去人类中心的以人为基础的伦理在场。在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权益冲突问题上,对自然承负直接道德义务的伦理要求指向的是自然福祉的优先考量,这在突出种际正义的同时却在道德形式与道德内容上存有回避现实人际正义的弊端,从而限制了自然内在价值作为一种伦理信念的有效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内在价值 道德义务 道义论规范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用规范的第三形态研究——基于信用学的视野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荣华 《征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共9页
信用规范具有道德、法律和信用管理等多种形态。信用管理中的信用规范可简称为信管信用或信管规范,它是与道德信用、法律信用相区别的信用规范的第三形态。信管信用伴随着信用关系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是在与道德信用和法律信用的... 信用规范具有道德、法律和信用管理等多种形态。信用管理中的信用规范可简称为信管信用或信管规范,它是与道德信用、法律信用相区别的信用规范的第三形态。信管信用伴随着信用关系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是在与道德信用和法律信用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中协同发展的,具有现实必然性。在对信用行为的调节中,信管信用在调节范围、调节力量、评价取向、惩戒措施和责任属性等方面均具有自身特征;信管信用还拥有自身的存在方式,拥有特定的类型划分,在各信用领域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信管信用的现实必然性、自身特征以及特定的存在方式是其得以成为信用规范独立形态的依据,也是信用学信用规范理论需要论述的基本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规范 道德信用 法律信用 信管信用 信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共同体何以可能?——一种塞拉斯的方案
12
作者 周靖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30,170,共10页
在探讨道德共同体形成可能性问题上,塞拉斯并未遵循经典方案,围绕“是”与“应当”的关系展开讨论,而是直接将“我们-意向”视为基本且初始的伦理意向。这种方法既避免了以现实但偶然的情感为起点,也避免了以普遍却非现实的先验法则为... 在探讨道德共同体形成可能性问题上,塞拉斯并未遵循经典方案,围绕“是”与“应当”的关系展开讨论,而是直接将“我们-意向”视为基本且初始的伦理意向。这种方法既避免了以现实但偶然的情感为起点,也避免了以普遍却非现实的先验法则为起点。塞拉斯从主体间性的角度出发,认为道德哲学的核心任务并非为从个体走向道德共同体奠定根据,因为真实的主体直接就是共同体内的一个成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包含了我们对彼此关系的普遍理解,道德共同体的形成与伦理世界的构建是同一进程的两面。塞拉斯的立场挣脱了“是”与“应当”关系构成的枷锁,凸显了人本的精神,也为解决“我们为何必然成为规范的道德生物”这一问题提供了富有启发意义的独特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拉斯 道德主体 伦理生活 规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产权信用治理实践及发展方向
13
作者 王长征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1,共4页
实现科学的知识产权信用治理,对于规范化的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信用治理实践中仍存在部分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地区差异较大、数据支撑效能不足等问题。为改善相关问题,应从加大失... 实现科学的知识产权信用治理,对于规范化的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信用治理实践中仍存在部分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地区差异较大、数据支撑效能不足等问题。为改善相关问题,应从加大失信惩戒威慑力、完善信用制度实施方案、加强大数据技术运用等方面推进知识产权信用治理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 信用治理 社会道德准则 法治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规范的跨文化比较 被引量:41
14
作者 凌文辁 郑晓明 方俐洛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46-254,共9页
对中、日、美三国的社会规范进行了比较研究。被试为北京1434人,大阪608人,洛杉矶1409人。在3方共同研讨基础上编制了统一的调查问卷,共67个项目。采用SPSS 10.0软件对结果进行了多元统计、解析。结果表明:(1)三国国民的社会规范的基本... 对中、日、美三国的社会规范进行了比较研究。被试为北京1434人,大阪608人,洛杉矶1409人。在3方共同研讨基础上编制了统一的调查问卷,共67个项目。采用SPSS 10.0软件对结果进行了多元统计、解析。结果表明:(1)三国国民的社会规范的基本维度是一致的,包括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法律规章和社会习俗4个维度。其中,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组成内控规范,法律规章和社会习俗组成外控规范。(2)中日两国的社会规范都是以内控规范为主,外控规范为辅。中国人在内控规范中,以伦理道德为主,价值取向为次;在外控规范中,法律规章为主,社会习俗为辅。而日本人的内控规范中却以价值取向为主,伦理道德为辅。(3)美国人的社会规范以外控为主,内控为辅。在外控的两大维度中,法律规章为主,社会习俗为次;在内控规范中,以价值取向为主,伦理道德为辅。尽管三国之间有着相同的规范维度,但组成各规范维度的具体规范,既有超越特定文化的共同规范,又存在着依存于特定文化的特殊规范。社会规范的文化差异是导致管理冲突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规范 伦理道德 价值取向 法律规章 社会习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民环境后果认知对保护旅游地环境行为影响研究 被引量:34
15
作者 张玉玲 张捷 赵文慧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9-156,共8页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频繁爆发的自然灾害事件,越来越多的旅游地生态环境受到人为及非人为活动的干扰。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得以正常运行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之一,因此旅游地环境保护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以旅游地社区居民...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频繁爆发的自然灾害事件,越来越多的旅游地生态环境受到人为及非人为活动的干扰。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得以正常运行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之一,因此旅游地环境保护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以旅游地社区居民为案例借助NAM模型(Norm Activation Model)研究居民环境后果认知对保护旅游地环境行为的驱动机制,并对青城山-都江堰与九寨沟居民样本进行对比分析。经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到以下结果:①青城山-都江堰与九寨沟两组模型中均表现出因变量保护旅游地环境后果认知对环保道德规范作用最强,因变量灾害后果认知对环保道德规范影响次之,因变量旅游环境影响认知对环保道德规范无影响;②两组模型中环保道德规范作为中介变量均表现出对日常环保行为影响最强,对景区生态关注影响强度次之,对高级环保行为意愿影响强度最弱;③保护旅游地环境后果认知是影响居民实施保护旅游地环境行为最主要的环境后果认知维度;④青城山-都江堰居民保护旅游地环境后果认知对保护旅游地环境行为及行为意愿三个维度影响强度均大于九寨沟,而九寨沟居民灾害后果认知对保护旅游地环境行为及行为意愿三个维度影响强度均大于青城山-都江堰。旅游地环境管理要充分考虑和提高居民的合理利益,并加强环境、灾害意识与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激发居民主动实施环保行为,有利于旅游地环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后果认知 环保道德规范 环境行为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治理政策效能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12
16
作者 郝凯冰 郭菊娥 张旭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8-56,共9页
以2002—2016年教育部颁布治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政策为对象,结合1991—2016年中国高校师生发生的43个典型案例,基于政策内容及其与实践互动视角,以学术不端行为界定,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教育,学术不端行为披露、调查、处理和反馈为分析链... 以2002—2016年教育部颁布治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政策为对象,结合1991—2016年中国高校师生发生的43个典型案例,基于政策内容及其与实践互动视角,以学术不端行为界定,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教育,学术不端行为披露、调查、处理和反馈为分析链条,以教育部"高校学风建设专项教育和治理行动"为关键节点,将政策按时间分为2012年以前、2012—2014年、2014年至今三个阶段,对政策效能演变分析发现:学术不端行为界定的边界不断清晰且可识别性增强;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教育制度要求持续增强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细则;学术不端行为披露制度规范性要求增强并激励高校积极受理举报;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制度形成了高校调查过程透明性持续增强的细则;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制度对处理力度与过程公正性的要求不断加强;学术不端行为反馈制度形成了信息共享透明、责任主体强约束的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学术不端 学术规范 学术失范 学术道德 行为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他律与自律 被引量:14
17
作者 惠让松 杨雪琴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331-333,共3页
研究生是我国学术研究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研究生中出现了一系列学术不端行为,对我国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和未来学术研究的质量造成负面影响。文中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影响因素、相关对策等进行了综述,并着重强调学术不... 研究生是我国学术研究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研究生中出现了一系列学术不端行为,对我国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和未来学术研究的质量造成负面影响。文中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影响因素、相关对策等进行了综述,并着重强调学术不端行为根本上反映的是个人道德品质和诚信问题,要端正研究生学术风气,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除了良好科研学术环境的构建,还有赖于研究生加强自我学术和道德修养,做到严于自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学术不端行为 道德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家前台行为偏离的分类界定及测量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静 童泽林 王新刚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0-35,共6页
鉴于企业家对企业经营绩效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文章以拟剧论和行为偏离理论的基础,提出企业家前台行为偏离的概念。根据社会规范和社会反应两个维度,将企业家前台行为偏离进行分类和定义,同时阐述了对企业家前台行为偏离识别和偏离程度的... 鉴于企业家对企业经营绩效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文章以拟剧论和行为偏离理论的基础,提出企业家前台行为偏离的概念。根据社会规范和社会反应两个维度,将企业家前台行为偏离进行分类和定义,同时阐述了对企业家前台行为偏离识别和偏离程度的测量。文章的思考和结论不仅对企业家行为的理论做了有益的补充,而且也为企业家前台行为的展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家 前台行为 行为偏离 社会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的起源与人的需要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杜振吉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5-29,共5页
在伦理思想史上 ,许多思想家都曾对道德的起源问题进行过研究和探讨 ,并取得了一定的认识成果 ,但从总体上看 ,都未能正确揭示道德的起源。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 ,实质上是一种人际关系的调节机制和协调方式 ,也是一种人的自我完... 在伦理思想史上 ,许多思想家都曾对道德的起源问题进行过研究和探讨 ,并取得了一定的认识成果 ,但从总体上看 ,都未能正确揭示道德的起源。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 ,实质上是一种人际关系的调节机制和协调方式 ,也是一种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方式。它是人类为了满足个体与群体生存与繁衍的需要 ,协调相互关系、求得共同发展的需要 ,以及自我肯定、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而确定的一种平衡机制和实现方式。不论从道德的本质来看 ,还是从其功能与作用来看 ,道德都是人的需要的产物 ,人作为主体的需要是道德得以产生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起源 需要 道德原则 道德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性论与规范论 被引量:24
20
作者 崔宜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5-99,114,共6页
德性论的基本问题是: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规范论的基本问题是:一个人应当做什么以及应当怎样做?前者把道德落实于人的内在品质,后者把道德落实于人的外在行为。德性论关注的是人的内在品质,以人的道德品质作为道德评价的中心,是实质... 德性论的基本问题是: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规范论的基本问题是:一个人应当做什么以及应当怎样做?前者把道德落实于人的内在品质,后者把道德落实于人的外在行为。德性论关注的是人的内在品质,以人的道德品质作为道德评价的中心,是实质主义的;规范论关注的是人的外在行为,它不再强调人的内在品质,而以行为是否符合普遍的规范形式作为道德评价的中心,是形式主义的。社会的道德评价体系从德性论到规范论的转型,其积极的意义是肯定了个人在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领域内的自我决定的权利,即肯定了个人的自由和自主,而将普遍性的规范限制在共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也就是人的外在行为的领域。但是,由于规范论仅仅关注对个人外在行为的约束和限制,而在关于个人追求自我完善方面保持沉默,就容易导致个人追求自我完善这一要求的丧失,而这也就意味着人本身的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论 规范论 道德品质 道德行为 本质主义 道德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