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书评与古代小说现代研究著述的经典构建 被引量:1
1
作者 温庆新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9-49,共11页
关注古代小说现代标点整理本与彼时学者研究著述的现代书评,在理性思索与感性品悟的“期望”与“拟想”中,以价值定性的方式推动古代小说现代研究著述的经典构建。典型之例是谭正璧、胡怀琛、赵景深、毕树堂等人在各类书评中,持续推进... 关注古代小说现代标点整理本与彼时学者研究著述的现代书评,在理性思索与感性品悟的“期望”与“拟想”中,以价值定性的方式推动古代小说现代研究著述的经典构建。典型之例是谭正璧、胡怀琛、赵景深、毕树堂等人在各类书评中,持续推进比较视野下鲁迅的古代小说研究著述在价值层面的意义构建。此举隐含着现代书评以不断新生的社会思想文化去消解时人研究的学术重构意图,希冀在“质之读者”的再构建中催生新的“辩解”。作为一种批评媒介,现代书评重提古代小说的现代研究著述时并非一味取悦他人。此举有助于在逻辑一致性与文化同源性的构建中,强化品评的主导性。这是古代小说的现代研究著述被予以典范建构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书评 古代小说研究 经典构建 学术史 著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从甲骨文到今文尚书的动宾结构模式化及其发展 被引量:8
2
作者 马清华 李为政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8-158,共11页
甲骨文动宾结构有动宾和宾动两式,宾语后置是其基本语序倾向。卜辞宾语不同的前置方式起于不同的动因,有标记前置主要归因于强调需要,无标记前置在某种程度上归因于原始语言较低的句法模式化水平。甲骨文宾语中占最大规模的不是客体宾语... 甲骨文动宾结构有动宾和宾动两式,宾语后置是其基本语序倾向。卜辞宾语不同的前置方式起于不同的动因,有标记前置主要归因于强调需要,无标记前置在某种程度上归因于原始语言较低的句法模式化水平。甲骨文宾语中占最大规模的不是客体宾语,而是附加体宾语,这是该时期宾语的典型特征,但西周汉语里客体已取代附加体在宾语中的典型地位。不过,西周汉语和尚书语言双宾语结构的语序仍有模式化水平较低的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西周金文 今文尚书 动宾结构 模式化水平 标记化水平 非定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献统计看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图书出版 被引量:9
3
作者 王细荣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123,共12页
通过文献检索与统计,分析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图书出版的地域、年代、出版者、学科分布情况,介绍了图书出版者分布与典型高产出版者、图书的类型分布与主要出版活动类型,指出近代图书馆的图书出版是近代出版业的补充,也是近代出版史和近代... 通过文献检索与统计,分析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图书出版的地域、年代、出版者、学科分布情况,介绍了图书出版者分布与典型高产出版者、图书的类型分布与主要出版活动类型,指出近代图书馆的图书出版是近代出版业的补充,也是近代出版史和近代图书馆事业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代图书馆出版的一些图书,尤其是书目工具书,即使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仍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图书馆 图书出版 出版史 图书馆事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体育图书发展之管见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凤梅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4-32,共9页
中国近代出版的体育图书在中国近代化和体育本土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中国近代出版体育图书的研究,除几种体育书籍曾有涉及外,专门研究鲜有见到。为了解中国近代体育图书出版的沉浮与变迁,挖掘利于现代体育图书及其学术发展的... 中国近代出版的体育图书在中国近代化和体育本土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中国近代出版体育图书的研究,除几种体育书籍曾有涉及外,专门研究鲜有见到。为了解中国近代体育图书出版的沉浮与变迁,挖掘利于现代体育图书及其学术发展的重要资源,运用文献调研、逻辑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以不同时代出版体育图书的数量和内容变化为依据,以编著群体和体育实践的特征为参照,对中国近代体育图书经的孕育(20世纪10年代前)、萌生(20世纪10年代)、发展(20世纪20年代)、式微(20世纪30年代)与稳定(20世纪40年代)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认为社会需要和政策支持是推动中国近代体育图书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此为借鉴,以科学的体育学术理念为指导,明确和形成现代体育的功能定位和学术思想,培育和建构中国气派的体育学术氛围和传统,是实现体育强国目标和体育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体育 体育图书 体育图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疑《书》思想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陈良中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2-44,共13页
宋代学者疑辨《尚书》由字词、语序、篇序而至今古文《尚书》、大小《序》《孔传》,字词、语序的疑辨各家不一。对文序的疑辨主要集中在《武成》《洪范》两篇,对古文《尚书》、大小《序》《孔传》疑辨成为宋以后《尚书》研究的重要内容... 宋代学者疑辨《尚书》由字词、语序、篇序而至今古文《尚书》、大小《序》《孔传》,字词、语序的疑辨各家不一。对文序的疑辨主要集中在《武成》《洪范》两篇,对古文《尚书》、大小《序》《孔传》疑辨成为宋以后《尚书》研究的重要内容。疑辨由枝节而至全体,开启了只解今文《尚书》、古文《尚书》证伪以及汉代今古文《尚书》辑佚研究的新方向。辨伪对于学界正确认识《尚书》文本有重要意义,但又带有随意改经的流弊。梳理宋代疑《尚书》资料,无疑可以考见《尚书》学之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学术 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人深思、发人猛醒的历史图卷——读《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 被引量:2
6
作者 聂家昱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1-81,84,共2页
对《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进行了简要的评价。认为作者合书史、目录学史、图书馆史为一体,论述图书事业随近代史进程发生的巨变是一项创新。全书构架合理,在史料的选择、组织及论述上,表现出系统性、综合性、完整性和慎密性的特点,是学... 对《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进行了简要的评价。认为作者合书史、目录学史、图书馆史为一体,论述图书事业随近代史进程发生的巨变是一项创新。全书构架合理,在史料的选择、组织及论述上,表现出系统性、综合性、完整性和慎密性的特点,是学习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的好教材和进行相关研究的参考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图书事业书》 特点 书评 书史 目录学史 图书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比较视域下的中国古代书籍史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何朝晖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4-92,共9页
近年来中西比较方法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中国古代书籍史研究,但迄今为止极少对这一方法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和反思。本研究通过梳理以中西比较方法开展中国古代书籍史研究的若干主要论题,回顾中西书籍史比较研究的重要成就,从理论层面对... 近年来中西比较方法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中国古代书籍史研究,但迄今为止极少对这一方法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和反思。本研究通过梳理以中西比较方法开展中国古代书籍史研究的若干主要论题,回顾中西书籍史比较研究的重要成就,从理论层面对中西书籍史比较研究进行剖析,将相关研究区分为参照对象、观察视角、研究领域、分支学科四个层次,认为开展中西比较研究具有开阔研究视野、发现和提出问题、破除西方中心论等意义与功用,同时也需要规避简单移植西方书籍史理论、不对等比较、本土意识欠缺等陷阱和误区,书籍史领域的中西会通与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书籍史的书写,有赖于书籍史比较研究的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方 欧洲 古代书籍史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出版看建筑史:近代建筑图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源 姜省 《南方建筑》 2014年第6期4-11,共8页
建筑图书是传播建筑知识的媒介,近代建筑图书的出版改变了我国历史上建筑专书甚少的状况,影响了近代建筑学的发展。在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指出研究近代建筑图书的必要性,梳理了近代出版的建筑图书的书目、编著者、出版时间和出版... 建筑图书是传播建筑知识的媒介,近代建筑图书的出版改变了我国历史上建筑专书甚少的状况,影响了近代建筑学的发展。在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指出研究近代建筑图书的必要性,梳理了近代出版的建筑图书的书目、编著者、出版时间和出版者等信息,将之整理成表,并进一步讨论了近代建筑图书出版的整体特征。论文最后通过考察图书的印次来探讨近代建筑图书的影响,分析了再版次数最多的三种图书《房屋》、《建筑构造学》和《房屋建筑学·住宅编》的作者、内容、编辑意图和读者对象等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图书 出版 近代建筑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书》辨伪与清今文经学——《尚书》辨伪与清今文经学及近代疑古思潮研究(上) 被引量:5
9
作者 邱志诚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261-271,共11页
清今文经学的复兴及近代疑古思潮的蔚成大国是由历代学者《尚书》辨伪研究所催发的。由疑文献之伪进到疑史实之伪,至康有为乃谓尧舜、三代历史不可信。近代胡适、顾颉刚援实验主义方法而承其绪,更以全部古史皆伪。由于《尚书》辨伪的影... 清今文经学的复兴及近代疑古思潮的蔚成大国是由历代学者《尚书》辨伪研究所催发的。由疑文献之伪进到疑史实之伪,至康有为乃谓尧舜、三代历史不可信。近代胡适、顾颉刚援实验主义方法而承其绪,更以全部古史皆伪。由于《尚书》辨伪的影响,适会近代中国中西思想交汇,中国传统史学自疑古开始了现代化的转型,而这一过程是以科学化为实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辨伪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疑古思潮 史学的现代转型 史学科学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元“讲史话本”的伎缘与学缘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大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1-76,共16页
宋世社会存在着一个伎艺讲史—经筵讲史的关系框架,它所蕴含的历史知识普及化发展脉线,不只存在于从经筵讲史到伎艺讲史之间,还存在于宋代整个社会文化环境中,而伎艺讲史、通俗历史读物即是这一脉线分处于口头领域、书面领域的两种表现... 宋世社会存在着一个伎艺讲史—经筵讲史的关系框架,它所蕴含的历史知识普及化发展脉线,不只存在于从经筵讲史到伎艺讲史之间,还存在于宋代整个社会文化环境中,而伎艺讲史、通俗历史读物即是这一脉线分处于口头领域、书面领域的两种表现形式。'讲史话本'的出现,正是在承续宋代经筵制度引领的历史知识普及化发展脉线的基础上,激励于通俗历史著述的繁盛,以及元代书面编写领域白话著述观念和能力的变革,从而编成了这种包含着书录或模拟讲史伎艺体制因素和故事内容的通俗历史读物。在这个过程中,讲史伎艺的表述方式(包括程式格套)能够落实于当时的通俗历史读物编写中,并非基于讲史伎艺繁盛和讲史艺人需求的激发所推动的结果,而是出自书面编写领域主导的讲史伎艺文本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史话本 伎艺讲史 经筵讲史 通俗历史读物 宋元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圣学的终结与近代历史思想的发轫——章学诚“六经皆史”论新探
11
作者 何晓明 何永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7-116,共10页
章学诚复倡重阐的"六经皆史"论,兼具经学与史学的双重意义。在经学方面,章氏通过详考"六经"之源以祛"六经"之魅;明辨载道之器与载道之书,解构"六经"教条化之理术;强调学贵"知类",&qu... 章学诚复倡重阐的"六经皆史"论,兼具经学与史学的双重意义。在经学方面,章氏通过详考"六经"之源以祛"六经"之魅;明辨载道之器与载道之书,解构"六经"教条化之理术;强调学贵"知类","一以贯之",批评儒者各偏所能,"私心据之""以相病";辨证"一代之实录"与"万世之常法"的经史同异,去经圣学之伪,复其经世之真。在史学方面,章氏考辨旧史,诠释史意,开新史学之端绪;执两论中,学以求道,为后人据学议政、学以资政树立了榜样;章氏借"六经皆史"以展开自己的学术思想,建立自己的学术权威,其思想结构和概念工具也被后来的学者充分利用;其神圆方智之说与近代各国史学大家之思想多有契合。这些特征表明,章氏"六经皆史"论实具中国近代历史思想发韧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圣学 章学诚 六经皆史 近代 历史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文尚书》晚出词语考
12
作者 杨柳岸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9-113,共5页
从汉语史的角度来鉴定古书的真伪是一种科学方法。遗贤、影响、其一曰、昏迷、来世、师古、放牛等词语仅见于《古文尚书》,终周秦之世杳无踪迹,直到汉代以后文献才"重新"出现。《古文尚书》中的这些晚出词,是作伪者"不... 从汉语史的角度来鉴定古书的真伪是一种科学方法。遗贤、影响、其一曰、昏迷、来世、师古、放牛等词语仅见于《古文尚书》,终周秦之世杳无踪迹,直到汉代以后文献才"重新"出现。《古文尚书》中的这些晚出词,是作伪者"不能完全阻止他所处的时代的语言向笔底侵袭"的明证,藉此可为《古文尚书》的辨伪提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尚书 汉语史 辨伪 晚出词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技术史》大书的筹划与编纂
13
作者 戴念祖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6-10,共5页
《中国科学技术史》大书是指由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卢嘉锡先生任总主编,由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陈美东先生任常务编委会主任的一套共26卷本的丛书。本文叙述该丛书的筹划与编纂过程,及参与编写的各方面人员的艰辛努力之情形。该书是在199... 《中国科学技术史》大书是指由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卢嘉锡先生任总主编,由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陈美东先生任常务编委会主任的一套共26卷本的丛书。本文叙述该丛书的筹划与编纂过程,及参与编写的各方面人员的艰辛努力之情形。该书是在1991—2011年20年时间里,集结了上百位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本文作为书史、书话,供读者评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技术史》 筹划 编纂 丛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藏书史近代转向的内在理路——以“书藏”为线索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驰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6-126,共11页
明清以来,在曹学佺、顾炎武、朱筠、曹溶、周永年等人的推动下,中国的藏书理念开始由官私藏书转向公共藏书。嘉庆年间,阮元在公共藏书理念的影响下,于灵隐、焦山创建了两座初具公共图书馆性质的书藏,预示着官私藏书走向公共藏书的实践... 明清以来,在曹学佺、顾炎武、朱筠、曹溶、周永年等人的推动下,中国的藏书理念开始由官私藏书转向公共藏书。嘉庆年间,阮元在公共藏书理念的影响下,于灵隐、焦山创建了两座初具公共图书馆性质的书藏,预示着官私藏书走向公共藏书的实践转向。此后,书藏逐渐从江南地区的寺院扩展到书院,又被方浚颐、梁鼎芬等从江南引入广东,完成了由北向南的地域扩散。直至20世纪末,康有为、李端棻、梁启超等将"开大书藏"作为改良运动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募捐办书藏、以书藏兴学会、以学会促改革的变革步骤,使得书藏一时风靡全国、得以与西方文化相交会,并促成了中国近代新式藏书思想的诞生。可见,书藏制度与文化一直引领着清代以来藏书史内在变革的潮流。以"书藏"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中国藏书史近代转向的内在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藏 中国藏书史 近代转向 内在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私家藏书楼的“脱嵌”与“再嵌”:对图书馆学科史建构的修正 被引量:2
15
作者 牟成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5-101,共7页
图书馆学科史建构中以西方为中心的概念工具"图书馆"与藏书楼等义,"封建藏书楼衰,近代图书馆兴"等观点未能摆脱西方历史分期背后的欧洲中心观。实际上,无论是地域还是空间,为数众多的藏书楼在近代的命运走向并不一... 图书馆学科史建构中以西方为中心的概念工具"图书馆"与藏书楼等义,"封建藏书楼衰,近代图书馆兴"等观点未能摆脱西方历史分期背后的欧洲中心观。实际上,无论是地域还是空间,为数众多的藏书楼在近代的命运走向并不一致。藏书楼与藏书家、藏书楼与中国社会文明内部之间形成了互动与整合。在西方概念工具下只突出了藏书楼的"藏书"功能,导致藏书楼从中国社会整体性中的"脱嵌",藏书楼主体性的"再嵌"问题也体现了中国现代性下自身概念工具建设的重要性。对图书馆学科史建构的修正,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科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家藏书楼 近代图书馆 脱嵌 再嵌 图书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诗经·伐檀》阐释的历史渊源及当代原则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瑞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127-131,共5页
《诗经·伐檀》历史上存在的解读却并不统一。传统的理解认为本诗为美君子之作,而现代却将其理解为对统治阶级的批判和揭露,产生这种理解分歧的原因是此诗小语境中存在一些空白点和大语境的作用。从文学文化转播的角度看,其当代阐... 《诗经·伐檀》历史上存在的解读却并不统一。传统的理解认为本诗为美君子之作,而现代却将其理解为对统治阶级的批判和揭露,产生这种理解分歧的原因是此诗小语境中存在一些空白点和大语境的作用。从文学文化转播的角度看,其当代阐释的基本原则应当是符合大众化阐示和文学审美教育思想价值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伐檀》 历史阐释 语境 当代解读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展“活”的“藏书楼”研究--对藏书史和图书馆史中若干概念与方法的审思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岩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3-91,共9页
中国藏书史研究已有百年的积淀,既取得了大量成就,也存在诸多问题,亟需对一些概念和方法进行重审。文章首先揭示“藏书楼”与“图书馆”术语在近现代被双向建构的过程,理清了前者的指涉和层次。其次,反思藏书史、图书馆史既有研究的局... 中国藏书史研究已有百年的积淀,既取得了大量成就,也存在诸多问题,亟需对一些概念和方法进行重审。文章首先揭示“藏书楼”与“图书馆”术语在近现代被双向建构的过程,理清了前者的指涉和层次。其次,反思藏书史、图书馆史既有研究的局限所在,提出应结合“公私”“政教”等传统政治史、文化史中的核心议题以及数字人文的方法,拓展研究视域和呈现方式。最终落脚于让书籍和藏书楼研究“鲜活”起来,借此认识中国文明传承的政治、文化底色及其价值和局限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书史 藏书楼 路径依赖 数字人文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所译《近代美术史潮论》封面配图再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政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8年第4期88-95,共8页
《近代美术史潮论》是鲁迅首次系统译介西方美术史,但关于该译著初版平装本封面配图的图像母本及来源等问题,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借助图像、文本与事件三方面的材料,考证出该图像母本并非米勒的《播种者》,而是梵·高所绘纸本素... 《近代美术史潮论》是鲁迅首次系统译介西方美术史,但关于该译著初版平装本封面配图的图像母本及来源等问题,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借助图像、文本与事件三方面的材料,考证出该图像母本并非米勒的《播种者》,而是梵·高所绘纸本素描稿,另追溯到鲁迅获得该图像的来源,以及印制该封面配图的技术和时间。以上结论对于探讨鲁迅书籍装帧设计理念、梳理梵·高等"后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图像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等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近代美术史潮论》 封面配图 图像来源 印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