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不同气井生产管柱临界携液流量模型建立及效果分析
1
作者 刘时春 贾友亮 +4 位作者 白晓弘 杨旭东 卫亚明 赵彬彬 肖述琴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8-166,共9页
随着气井开发周期延长,井筒积液问题加剧,导致油田产量下降、采收率降低。为此,基于最小压降理论,针对深度为2400~4000 m的直井,采用Ф50.8 mm连续管与Ф60.3 mm油管2种管柱,建立以井口油压、水气比为变量的临界携液流量计算模型。研究... 随着气井开发周期延长,井筒积液问题加剧,导致油田产量下降、采收率降低。为此,基于最小压降理论,针对深度为2400~4000 m的直井,采用Ф50.8 mm连续管与Ф60.3 mm油管2种管柱,建立以井口油压、水气比为变量的临界携液流量计算模型。研究表明:Ф50.8 mm连续管自主携液能力更强,积液程度更小,井底流压更低,日产气量更高;临界携液流量随水气比、井口油压、井深增加而增大,其中,水气比与井口油压对临界携液流量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井深的影响;当井筒流型转变为段塞流时,Ф50.8 mm连续管气相流量(7000 m 3/d)低于Ф60.3 mm油管(16000 m 3/d),后者生产时间比前者减少了70%以上。现场试验表明,相比Ф60.3 mm油管,Ф50.8 mm连续管完井效率更高,自然连续生产期延长了1.5 a,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该研究可为气井携液规律分析及排水采气措施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对提升低产气井开发效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管柱 最小压降理论 临界携液 气液两相流动 井筒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产水气井井下节流携液机理及预测新模型 被引量:1
2
作者 谢川 戚志林 +2 位作者 严文德 黄小亮 Fanhua(Bill)Zeng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致密砂岩气是目前中国开发规模最大的非常规天然气,其普遍采用井下节流工艺进行生产,但目前尚未认清产水后井下节流器对井筒携液的影响规律,导致气井积液加速,气井生命周期骤减,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单井天然气估算最终采收率(EUR)的提升。... 致密砂岩气是目前中国开发规模最大的非常规天然气,其普遍采用井下节流工艺进行生产,但目前尚未认清产水后井下节流器对井筒携液的影响规律,导致气井积液加速,气井生命周期骤减,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单井天然气估算最终采收率(EUR)的提升。为此,以国内典型致密砂岩产水气井为研究对象,基于气液两相井下节流可视化实验,分析了节流器上、下游气液两相流动和分布特征,揭示了井下节流气井携液机理,提出了节流器影响下的液滴夹带率计算新方法,最后建立了井下节流气井携液临界气流速预测机理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井下节流器下游管段中液膜反转是气井积液的起始点,当上游为搅动流时,节流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下游压力的波动,对维持气井稳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2)井下节流器下游额外液滴夹带率与面积比(嘴径/管径)成反比,临界携液流速随面积比的减小呈现线性递减特征;(3)建立的新模型预测精度(Erms=8.4,R2=0.94)远高于Wallis、Luo和Belfroid等模型经过现场35口实际井验证,积液误判率仅为8.6%。结论认为,建立的携液临界气流速新模型可以对井下节流的致密砂岩产水气井积液初始条件进行准确预测,并为排水采气工艺的介入时机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诊断气井积液状况、维持气井稳定生产、延长气井生命周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井下节流 流动特征 气液分布 液滴夹带 临界携液气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气液比水平井临界携液流量预测新模型 被引量:5
3
作者 黄全华 黄智程 +4 位作者 杨亚涛 刘书炳 王定峰 颜学成 刘磊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3-850,共8页
明确气井积液机理和携液规律对于掌握井下流体的流动状态至关重要。目前现场应用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较多,但是不同模型计算结果差异较大,Turner等模型计算的长北区块气井携液流量偏大,不利于指导生产。通过开展水平井流动模拟正交实验,... 明确气井积液机理和携液规律对于掌握井下流体的流动状态至关重要。目前现场应用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较多,但是不同模型计算结果差异较大,Turner等模型计算的长北区块气井携液流量偏大,不利于指导生产。通过开展水平井流动模拟正交实验,捕捉典型流态,发现管斜角在45°~60°出现过渡流,通过编制流态识别程序进一步确定管斜角为46°时开始出现过渡流,此时携液最困难。基于液滴理论,引入井斜修正系数,建立了新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新模型在长北区块气井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新模型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由强到弱影响气井携液能力的因素依次为油管内径、井底流压、井斜角、井底温度。绘制的临界携液流量图版为后期开展停喷井治理措施的时机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气液比 水平井 积液机理 液滴模型 流态实验 临界携液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颗粒管道输送临界流速数值分析
4
作者 高潇雨 邵春发 赵晓东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14-21,共8页
对不同颗粒级配下管道临界流速的精准预测,可以为合理规划引水流量,降低设备损耗,提高清淤效率,扩大引水效能提供理论依据。对黄河调水调沙周期下,黄河水中的含沙量与颗粒级配进行动态追踪,以胶东调水工程打渔张泵站主体水泵抽水管道为... 对不同颗粒级配下管道临界流速的精准预测,可以为合理规划引水流量,降低设备损耗,提高清淤效率,扩大引水效能提供理论依据。对黄河调水调沙周期下,黄河水中的含沙量与颗粒级配进行动态追踪,以胶东调水工程打渔张泵站主体水泵抽水管道为原型,分析抽水管道水力输送黄河水时的临界流速问题,以判定黄河泥沙的颗粒形状、浓度及粒径对有压管流水动力运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浓度及粒径越大,固体颗粒的临界流速则增大;多面体颗粒由于其不规则几何构型的特点,相较于球体颗粒而言,多面体颗粒的临界流速更高。所以,有压管道内,同等输送流速与压力情况下,高浓度、大粒径的多面体颗粒,更容易在管道中发生沉积,增加堵管的风险,实际工程中需要提高管道内水流的输送速度与压力,从而确保安全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D-DEM 水力输送 固液两相流 临界流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斜井携液临界流量预测方法 被引量:23
5
作者 李丽 张磊 +2 位作者 杨波 殷茵 李登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50-654,共5页
目前,广泛应用的天然气井携液临界流量计算模型是建立在直井基础之上的,没有考虑井斜角对携液的影响。但是,随着定向井和水平井的日益增多,现有直井计算模型已经不能准确预测斜井的携液临界流量。为解决这个问题,以Turner计算模型为研... 目前,广泛应用的天然气井携液临界流量计算模型是建立在直井基础之上的,没有考虑井斜角对携液的影响。但是,随着定向井和水平井的日益增多,现有直井计算模型已经不能准确预测斜井的携液临界流量。为解决这个问题,以Turner计算模型为研究基础,同时考虑井斜角的影响,根据球形液滴的受力条件,认为其在斜井井筒运动过程中不会一直沿井筒中心线上升,而是慢慢运移至油管壁,最终沿管壁向上方滑动。依据牛顿摩擦定律,计算出管壁对液滴的摩擦力,重新建立液滴受力模型,提出了斜井携液临界流量预测模型。最后,在Turner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了修正系数表,认为修正系数与摩擦系数和井斜角有关。通过现场实例应用,计算结果表明该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携液 临界流量 修正系数 斜井 天然气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井连续携液临界产量的计算方法 被引量:45
6
作者 刘广峰 何顺利 顾岱鸿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14-116,共3页
针对产水气井的实际生产状况,运用流体力学相关理论,对气井连续携液临界产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分别提出了高气液比携液临界产量模型和低气液比携液临界产量模型。在高气液比携液临界产量模型中,液滴存在形式为圆球形,模型推导... 针对产水气井的实际生产状况,运用流体力学相关理论,对气井连续携液临界产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分别提出了高气液比携液临界产量模型和低气液比携液临界产量模型。在高气液比携液临界产量模型中,液滴存在形式为圆球形,模型推导中充分考虑了井筒内流动状态的变化,采用与Turner经典液滴模型相同的力学分析方法,得到了针对不同雷诺数范围的临界产量计算公式,使经典液滴模型在理论上更加完善。在低气液比携液临界产量模型中,以Hagedorn和Brown井筒压力计算方法为基础,定义了理论持液率、实际持液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整个井筒内理论和实际持液率的对比来确定低气液比条件下气井连续携液临界产量,解决了低气液比条件下携液临界产量的确定方法问题。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准确预测气井连续携液的临界产量,对气井合理生产制度的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 产量 气水比 流体流动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向气井临界携液流量预测新模型 被引量:26
7
作者 陈德春 姚亚 +3 位作者 韩昊 付刚 宋天骄 谢双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0-44,共5页
针对定向井气体携液机理不清、临界携液流量预测误差较大等问题,基于定向井筒中液膜的受力状况,考虑气芯与液膜之间的剪切力、液膜与管壁之间的剪切力、流体重力和液膜前后的压差等作用,建立了定向气井临界携液流量预测模型,并推导了该... 针对定向井气体携液机理不清、临界携液流量预测误差较大等问题,基于定向井筒中液膜的受力状况,考虑气芯与液膜之间的剪切力、液膜与管壁之间的剪切力、流体重力和液膜前后的压差等作用,建立了定向气井临界携液流量预测模型,并推导了该预测模型相对于Turner模型的修正系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修正系数主要与油管内径和井斜角有关,受管壁摩擦系数的影响较小;同时还给出了修正系数速查表,以便于实际中使用。现场实例计算分析结果表明:①所建立的预测模型计算误差小于5%,与定向气井临界携液流量常用计算模型相比,计算精度提高10.03%~48.72%;②计算结果与现场生产实际更加吻合,可准确地预测定向气井的临界携液流量。该研究成果对定向气井合理配产、携液动态预测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井 气井 临界携液流量 液膜模型 Turner模型 修正系数 排水采气 合理配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气液比气井临界携液气流量计算新模型 被引量:16
8
作者 周舰 王志彬 +2 位作者 罗懿 李颖川 李璇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6期775-778,796,共5页
基于气井井筒积液对气藏开发的危害性,在现有携液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受力平衡理论和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气井临界携液气流量计算新模型;通过引入新模型系数,对液滴大小及液滴变形特征进行了综合表征。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新模型系数随压力... 基于气井井筒积液对气藏开发的危害性,在现有携液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受力平衡理论和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气井临界携液气流量计算新模型;通过引入新模型系数,对液滴大小及液滴变形特征进行了综合表征。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新模型系数随压力增大而增大,有效地弥补了现有携液模型存在的不足。现有携液模型及新模型的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新模型在高、低压气井中均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现场应用新模型有效预测了大牛地气田气井的积液状态,为产水气藏的有效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水气藏 高气液比 临界气流量 携液模型 液滴变形 临界韦伯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气井最小携液临界流量的新方法 被引量:109
9
作者 王毅忠 刘庆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2-85,共4页
气井最小携液临界流量是采气工程方案编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目前现场主要应用Turner和李闵公式进行气井最小携液临界流量的计算,但这两种公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根据气井中运动的球帽形液滴,建立了球帽状液滴模型的气井最小携液临... 气井最小携液临界流量是采气工程方案编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目前现场主要应用Turner和李闵公式进行气井最小携液临界流量的计算,但这两种公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根据气井中运动的球帽形液滴,建立了球帽状液滴模型的气井最小携液临界流量计算公式。并对实际井例进行了计算,给出了气井携液过程中不同分散相存在时的最小携液临界流量的确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帽形液滴 气井 最小携液临界流量 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藏水平井连续携液理论与实验 被引量:51
10
作者 肖高棉 李颖川 喻欣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2-126,共5页
在气藏水平井中随着生产管柱倾斜角度的变化,井筒内液体的重力作用会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气液两相流型的变化。以产气为主的气井井筒内液体主要以液膜、液滴的形式出现,由此出现了液滴模型与液膜模型两种解释积液的理论。从这两种携液理... 在气藏水平井中随着生产管柱倾斜角度的变化,井筒内液体的重力作用会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气液两相流型的变化。以产气为主的气井井筒内液体主要以液膜、液滴的形式出现,由此出现了液滴模型与液膜模型两种解释积液的理论。从这两种携液理论出发,考虑生产管柱倾斜角度的影响,对倾斜管内液滴、液膜进行受力分析,推导出了随管柱倾斜角度变化的连续携液临界流速的计算式,使之适用于水平井连续携液临界流量的计算。设计制作了水平气井连续携液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实验研究,观测气藏水平井中气水两相运动与流型变化情况并测试其临界携液气量,结果表明,气藏水平井中水平井段的液体以液膜携带为主,但直井段中越接近井口,越以液滴携带为主,液滴模型也能适用于计算气藏水平井的连续携液临界流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连续携液 临界流速 液滴 液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气液比携液临界流量的确定方法 被引量:25
11
作者 吴志均 何顺利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8-111,共4页
针对低气液比的气井携液情况,以Hagedorn和Brown井筒压力计算方法为基础,定义了理论和实际持液率,建立确定低气液比携液临界流量的原则和计算公式。对携液临界流量影响因素的讨论及井底压力的分析表明:为了保持正常携液,不仅需要一定的... 针对低气液比的气井携液情况,以Hagedorn和Brown井筒压力计算方法为基础,定义了理论和实际持液率,建立确定低气液比携液临界流量的原则和计算公式。对携液临界流量影响因素的讨论及井底压力的分析表明:为了保持正常携液,不仅需要一定的产气量,而且必须具备相当高的气层压力。现场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计算结果与气井实际生产情况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气液比 持液率 携液 临界携液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测气井临界携液产量新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杨文明 王明 +2 位作者 周梦秋 贾月乐 陈亮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3-116,共4页
针对气液比大于1400m3/m3的气井临界携液产量计算公式存在的修正系数问题,在假设气井井筒中的液滴为扁平形,考虑曳力系数与雷诺数(1.0×103~2.2×105、2.2×105~1.0×106)关系的基础上,结合经典力学建立了气井高气液... 针对气液比大于1400m3/m3的气井临界携液产量计算公式存在的修正系数问题,在假设气井井筒中的液滴为扁平形,考虑曳力系数与雷诺数(1.0×103~2.2×105、2.2×105~1.0×106)关系的基础上,结合经典力学建立了气井高气液比携液的临界产量新公式。从理论上解释了人们对临界携液产量模型理论公式是否需要提高20%所产生的争议。使临界携液产量模型在理论上更加完善,并与现场实际更加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 临界携液产量 油管优化 应用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油田气井排液采气工艺优选方法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捷 廖锐全 +1 位作者 陈进 徐小辉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1-143,158,共3页
随着新疆油田气藏进入开发中后期,相当数量的气井已经出现井筒积液,严重影响了气井的正常生产。为使气井稳产,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研制了排液采气工艺技术优选图版。在新疆油田排液采气工艺初选的基础上,结合积液诊断精度较高的Colema... 随着新疆油田气藏进入开发中后期,相当数量的气井已经出现井筒积液,严重影响了气井的正常生产。为使气井稳产,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研制了排液采气工艺技术优选图版。在新疆油田排液采气工艺初选的基础上,结合积液诊断精度较高的Coleman模型,以生产液气比和日产气量为横、纵坐标,绘制了新疆油田排液采气工艺优选宏观控制图。应用该图版对新疆油田积液气井的排液采气工艺进行优选,现场实施效果表明,该方法选择的工艺技术达到了使气井稳产,甚至增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 排液采气 井筒积液 临界携液流量 Coleman模型 新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油藏改建地下储气库单井注采能力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梁涛 郭肖 +1 位作者 付德奎 邓生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7-160,共4页
单井注采能力分析是改建地下储气库优化单井产能参数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以R油藏建库为研究对象,采用节点分析方法,模拟计算管流动态。根据协调点、冲蚀临界流量、携液临界流量以及地层压力、地层破裂压力和地面压缩机额定功率的边... 单井注采能力分析是改建地下储气库优化单井产能参数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以R油藏建库为研究对象,采用节点分析方法,模拟计算管流动态。根据协调点、冲蚀临界流量、携液临界流量以及地层压力、地层破裂压力和地面压缩机额定功率的边界限制分别预测了不同油管尺寸的采气能力和注气能力。为合理选择完井油管尺寸和在注采过程中控制井口压力提供了参考。研究结果表明:R油藏改建库采用国际上目前普遍采用的184.2mm油管,其采气能力在185×10^4~390×10^4m^3/d,注气能力在25×10^4~295×10^4m^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气能力 注气能力 冲蚀流量 携液流量 节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凝析气井临界携液模型优化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周朝 吴晓东 +2 位作者 刘雄伟 黄成 汤敬飞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7-100,145-146,共4页
以Turner模型为代表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在预测积液位置和表面张力方面均存在不足,导致积液预测结果与凝析气井实际情况偏差较大。为提高积液预测精度,考虑临界携液流量和表面张力沿井筒的差异分布,取井筒中临界携液流量的最大值作为积... 以Turner模型为代表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在预测积液位置和表面张力方面均存在不足,导致积液预测结果与凝析气井实际情况偏差较大。为提高积液预测精度,考虑临界携液流量和表面张力沿井筒的差异分布,取井筒中临界携液流量的最大值作为积液判断标准,并根据不同温度、压力条件计算对应的表面张力。同时,考虑井筒中存在气体、凝析油和地层水三相,建立凝析气井井筒温压耦合计算模型。实例验证表明,改进后的4种临界携液流量模型与原始模型相比,均提高了积液预测精度,其中改进的李闽模型预测精度提高的幅度最大,预测精度最高,适合于雅克拉—大涝坝深层凝析气井的积液预测。该研究对现场开展积液判断和排液工艺优选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井 积液预测 临界携液流量 模型优化 温压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井积液可视化实验 被引量:29
16
作者 魏纳 李颖川 +3 位作者 李悦钦 刘安琪 廖开贵 喻欣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3-45,149,共3页
气藏在开发过程中都会产地层水或凝析液。产出液若不能及时排出,就会聚积在井底,增大井底回压、降低产气量,严重时造成气井水淹停产。为此,文章在实验研究建立总高为16m、Φ40有机玻璃管可视化实验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手段采用压缩空气... 气藏在开发过程中都会产地层水或凝析液。产出液若不能及时排出,就会聚积在井底,增大井底回压、降低产气量,严重时造成气井水淹停产。为此,文章在实验研究建立总高为16m、Φ40有机玻璃管可视化实验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手段采用压缩空气和水作为实验介质(气液比>10000),模拟气井连续排液和积液这一物理现象,并测试井口压力、井口温度、注入气量及实验液量等参数,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捕捉高速气流中液滴实际形状。通过实验后对测试数据处理发现,实验结果同Turner液滴模型公式计算结果基本相符。该实验研究成果对于科研教学以及指导现场应用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积液 液滴模型 实验研究 物理模拟 临界流速 临界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气藏水平井速度管下入时间确定方法 被引量:6
17
作者 吴武超 李治平 +2 位作者 赖枫鹏 任广磊 赵钊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2-525,共4页
致密气藏水平井具有低产、低压、井底容易积液等特点,从而易造成气井水淹。为了解决积液问题,目前一般采取在水平井中安装速度管的措施。根据致密气藏水平井的特点,从水平井积液的角度研究了速度管下入时间的确定方法。结合现场实践认为... 致密气藏水平井具有低产、低压、井底容易积液等特点,从而易造成气井水淹。为了解决积液问题,目前一般采取在水平井中安装速度管的措施。根据致密气藏水平井的特点,从水平井积液的角度研究了速度管下入时间的确定方法。结合现场实践认为,水平井的造斜段最易积液,提出了根据生产动态数据和造斜段井筒携液模型耦合计算速度管下入时间的方法;并以华北DND致密气藏为例,进行了33口井的计算和实施。生产效果评价结果表明,33口井中有21口井生产效果好。根据21口井实例分析,19口井的计算结果能够保证更好的生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致密气藏 速度管 天然气流速 临界携液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井临界携液流量计算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11
18
作者 郭布民 敬季昀 王杏尊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84-487,共4页
准确预测气井临界携液流量对于优化气井生产制度、延长气井生产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学者通过对Turner公式中的临界携液系数进行修正,得到了不同的临界携液流量公式,但这些公式普遍忽略了表面张力和气体偏差系数随温度和压力... 准确预测气井临界携液流量对于优化气井生产制度、延长气井生产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学者通过对Turner公式中的临界携液系数进行修正,得到了不同的临界携液流量公式,但这些公式普遍忽略了表面张力和气体偏差系数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以及不同临界携液系数对各气田的适用性。针对这2个问题,文中首先修正了临界携液流量公式中表面张力及气体偏差系数的取值方法,并对将其取作常数的误差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一种利用流温流压梯度测试资料计算各井段天然气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反推临界携液系数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即可得到适用于不同气田的临界携液系数及临界携液流量公式。实例计算验证表明,改进后的临界携液流量计算方法较常规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携液流量 表面张力 临界携液系数 流温流压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威远区块典型平台页岩气水平井动态特征及开发建议 被引量:19
19
作者 位云生 齐亚东 +2 位作者 贾成业 金亦秋 袁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1-86,共6页
位于四川盆地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范围内的威远页岩气田(以下简称威远区块),同一平台上气井的生产动态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目前对于其页岩气井产气量的主控因素和开发工艺措施的有效性认识尚不明确。为此,以威远区块PT2平台... 位于四川盆地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范围内的威远页岩气田(以下简称威远区块),同一平台上气井的生产动态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目前对于其页岩气井产气量的主控因素和开发工艺措施的有效性认识尚不明确。为此,以威远区块PT2平台的6口水平井为例,针对气井生产动态存在的差异,从钻遇优质页岩段的长度、水平段轨迹倾向、压裂段长度、改造段数、加砂量及井底积液等方面进行分析,明确了影响威远区块页岩气水平井产气量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开发措施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优质页岩段钻遇长度是气井高产的物质地质保障,水平压裂段长度、改造段数/簇数和加砂量是主要的工程因素;(2)页岩气井生产早期均为带液生产且水气比较大,当产气量低于临界携液流量时,井底积液对产气量和井口压力的影响不容忽视;(3)建议低产井应采用小油管生产(油管内径小于等于62 mm),对于上半支低产井,应及早采取橇装式排水采气工具和措施以释放气井产能,而对于下半支低产井,则应放压生产,防止井底过早积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产量主控因素 生产动态 临界携液流量 开发措施 四川盆地 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 威远页岩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斜气井井筒携液临界流量计算方法 被引量:3
20
作者 戚志林 雷登生 +2 位作者 李志军 黄小亮 焦国盈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8-120,共3页
根据气液两相流理论和质点理论,倾斜井筒中液滴在气体中的受力状态将随着井斜角的不同而改变,而液滴受力状态的不同最终导致了气液两相流态和气体对液体的携带能力的变化。因而,倾斜井筒的临界携液流量不能用常规的垂直井筒和水平井... 根据气液两相流理论和质点理论,倾斜井筒中液滴在气体中的受力状态将随着井斜角的不同而改变,而液滴受力状态的不同最终导致了气液两相流态和气体对液体的携带能力的变化。因而,倾斜井筒的临界携液流量不能用常规的垂直井筒和水平井筒携液临界流量公式计算。以气液两相流态理论为基础,根据质点分析理论,推导得到了考虑不同井斜角的倾斜井筒携液临界流量公式。计算了倾斜井筒不同井斜角的携液临界流量,并将计算结果与水平井筒及垂直井筒携液临界流量公式计算结果相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倾斜井筒的携液临界流量介于垂直井筒与水平井筒之间;随着井斜角的增大,倾斜井筒携液临界流量减小,倾斜井筒携液临界流量越接近垂直井筒携液临界流量,携液临界流量变化幅度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气井 携液临界流量 临界速度 质点分析理论 气液两相流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