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Discourse Act from the Moral Perspective
1
作者 Wu Ti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08-312,共5页
Chinese discourse and Chinese dissemination are two main propositions of discourse act.Discourse is the tool for dissemination and the essence of culture.Confucianism,Taoism and Mohism show the typical morality of the... Chinese discourse and Chinese dissemination are two main propositions of discourse act.Discourse is the tool for dissemination and the essence of culture.Confucianism,Taoism and Mohism show the typical morality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Discourse morality implies the competition of the civilization model among different people,nations and countries.Discourse civilization embodies the competi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s and ideology.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brings China the new opportunity to break the monopoly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and strive for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Moreover,it expands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the Western ideologies.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discourse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influence of its dissemination shall be based on the morality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discourse a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权 传播 道德 中国 行为 西方意识形态 国家利益 西方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与重构:论先秦道家礼学思想的内在特质
2
作者 张海英 龙秋实 赵根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26,48,共8页
先秦道家崇尚自然,法天贵真。他们对礼的批判与超越并非如表面所见,是对礼的彻底否定,而是在批判儒家提倡的俗礼的繁文虚饰上,展开的一场深刻的精神求真运动,在大道和虚文之间追求自然本真的“至礼”。先秦道家认为至世不礼,礼烦则乱,... 先秦道家崇尚自然,法天贵真。他们对礼的批判与超越并非如表面所见,是对礼的彻底否定,而是在批判儒家提倡的俗礼的繁文虚饰上,展开的一场深刻的精神求真运动,在大道和虚文之间追求自然本真的“至礼”。先秦道家认为至世不礼,礼烦则乱,提倡目击而道存,追求“无礼之礼”的极简境界,消解了礼的所有外在形式。他们通过强调处下、不争、守柔以及内心的虚静修养,以“谦下守柔”的精神重构了礼的本质:摒弃外在的规范束缚,内在却对天地万物充满敬畏与谦卑,在更高维度上重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本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道家 礼学 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文的景观:苏轼的快哉亭经营与书写
3
作者 刘泽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7-208,共12页
密州时期的快哉亭与超然台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思想内涵,都形成了相互阐说的互文结构,所谓“快哉”不过是时局所迫的无奈之举,其中又包含着和新党对抗的姿态。徐州快哉亭则有着更为明确的政治指向,暗示李清臣要做敢于进言的直臣。在经历... 密州时期的快哉亭与超然台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思想内涵,都形成了相互阐说的互文结构,所谓“快哉”不过是时局所迫的无奈之举,其中又包含着和新党对抗的姿态。徐州快哉亭则有着更为明确的政治指向,暗示李清臣要做敢于进言的直臣。在经历乌台诗案谪居黄州后,苏轼再一次将临江之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创作《水调歌头》。词中寄寓着苏轼儒道互阐的思想:在他看来世界纷然呈现“二”的状态,要通过无心来祛除遮蔽,以“义”养浩然之气,从而持志不动心,凭借“以志一气”的方法通二为一,观照万物生生流转,体悟其中隐藏的道。快哉亭的经营与书写不仅昭示了苏轼思想历时性的发展,还作为共时性的勾连,体现了他内向自我超然和外向参与政治的一体两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快哉亭 景观 互文 儒道互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人文精神新探:以“迹”与“所以迹”为线索
4
作者 吕欣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140,共10页
庄子的人文精神卓然超尘,既针对那些有形、有为之“迹”而破斥之,又追寻“所以迹”而致力于开拓自然人性之素朴与自由精神之高蹈。庄子以反文为特色的人文精神,深刻反思了儒家以礼乐文明为基础的人文精神,有力批判了文明进程中的异化现... 庄子的人文精神卓然超尘,既针对那些有形、有为之“迹”而破斥之,又追寻“所以迹”而致力于开拓自然人性之素朴与自由精神之高蹈。庄子以反文为特色的人文精神,深刻反思了儒家以礼乐文明为基础的人文精神,有力批判了文明进程中的异化现象,强调回归自然人性与自由精神,因为对“文”的过度依赖乃人性异化和社会失序的根本原因。探索先秦道家人文精神,可深入理解儒道互补视域下先秦思想世界的维度,激活道家人文精神纵横古今的实际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道家哲学 人文精神 人性 儒道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上回鹘人的中华文化观 被引量:5
5
作者 牛汝极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115,共21页
大量考古材料显示,回鹘人西迁后,除了继续信仰摩尼教外,从公元10世纪开始,深受吐鲁番本土汉人儒释道文化的影响,积极且广泛研习中华文化,同时也受美索不达米亚东方教会影响传播基督教文化。文章从回鹘人的“儒释道耶”信仰四个方面梳理... 大量考古材料显示,回鹘人西迁后,除了继续信仰摩尼教外,从公元10世纪开始,深受吐鲁番本土汉人儒释道文化的影响,积极且广泛研习中华文化,同时也受美索不达米亚东方教会影响传播基督教文化。文章从回鹘人的“儒释道耶”信仰四个方面梳理分析了丝绸之路上的回鹘文化特点及其与中华文化的密切关系,回鹘文化体现了浓厚的中华情结。可以尝试用“东融西鉴”来概括回鹘文化,即向东融会贯通,向西交流互鉴,由此促成回鹘文化的中华文化属性和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回鹘 儒学 道教 佛教 耶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释道文化影响下的丧葬礼仪文体辨析——以敦煌吐鲁番文献为中心
6
作者 张慕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127,共11页
中国古代丧葬礼仪的仪程繁复,与之相伴而生的丧葬文书种类繁多、体式庞杂。与传世文集中文人创作的、更多侧重抒情审美性的祭亡类诗文相异,敦煌吐鲁番文献中保存的丧葬礼仪实用文书或文样,直接与殡葬活动相关联,能够较为完整地再现丧葬... 中国古代丧葬礼仪的仪程繁复,与之相伴而生的丧葬文书种类繁多、体式庞杂。与传世文集中文人创作的、更多侧重抒情审美性的祭亡类诗文相异,敦煌吐鲁番文献中保存的丧葬礼仪实用文书或文样,直接与殡葬活动相关联,能够较为完整地再现丧葬礼仪文书的实际运用场景,具有独特的文体学研究价值。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及其仪文系统,是儒、释、道三教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晶。随着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加深,丧葬礼仪文书文体的交织、渗透与互摄现象也愈发明显。从文化视角研究丧葬文书文体的理论意义在于,它不仅深刻揭示了文体与文化之间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还清晰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体基于特定的行为方式和功能导向的演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吐鲁番 丧葬 文体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其芳的“出世”与“入世”——兼谈新文学作家“儒道合一”的文化人格
7
作者 宋剑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106,211,共11页
何其芳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早期的诗文创作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出世”态度十分明显。抗战全面爆发以后,他又由“出世”转为“入世”,积极投身于全民族的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这就是学界所关注的“何其芳... 何其芳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早期的诗文创作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出世”态度十分明显。抗战全面爆发以后,他又由“出世”转为“入世”,积极投身于全民族的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这就是学界所关注的“何其芳现象”。其实所谓的“何其芳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新文学现象,它所反映的问题本质,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世界观问题,而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一直都在自觉坚守的文化人格问题,即:“出世”与“入世”这两种传统文化因素,形成了他们文化人格中可以互相调节且可以自由转换的内在机制,并根据其自身的生存环境不断地进行切换,进而使自己始终都能够保持一种心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其芳 “出世” “入世” “儒道合一” 文化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并序》首段文字反映的初唐时期“三教融会”思潮蠡探
8
作者 张元林 周晓萍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29,共8页
文章以《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并序》首段文字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初唐时期佛儒道三教论衡相关的佛教文献之间的比较、辑考,探讨了初唐时期佛儒道“三教融会”思想及其对敦煌的影响。文中还对碑文部份缺字进行了辑补。
关键词 《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并序》 三教融会 蠡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哲学对当代生命教育的价值引领及实现 被引量:4
9
作者 陈耀玲 张曦予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3,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众多深邃的生命智慧。从伦理学的角度,儒家重视生命,认为生死由命,注重人生命的社会价值;道家从“道”的视角认识生命,认为生死自然,重其“生”之个体价值;墨家则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看待生命,反对“宿命论”,提倡“...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众多深邃的生命智慧。从伦理学的角度,儒家重视生命,认为生死由命,注重人生命的社会价值;道家从“道”的视角认识生命,认为生死自然,重其“生”之个体价值;墨家则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看待生命,反对“宿命论”,提倡“非命观”。这些思想对当代生命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加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 道家 墨家 生命哲学 生命教育 价值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颂之音”与“讽谕之鸣”:论礼乐复兴视域下的宋初文学
10
作者 罗超华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38,共8页
宋初文坛纷繁复杂,不仅呈现出南北对峙、难以融合的紧张局面,还产生了时文与古文的创作分歧。而于此之外,士人群体内又共同含纳着一股颂美君王功业、宣扬帝国政治的风气。尽管从传统文艺审美的角度看,这种风气催生的文学作品多属程式化... 宋初文坛纷繁复杂,不仅呈现出南北对峙、难以融合的紧张局面,还产生了时文与古文的创作分歧。而于此之外,士人群体内又共同含纳着一股颂美君王功业、宣扬帝国政治的风气。尽管从传统文艺审美的角度看,这种风气催生的文学作品多属程式化的礼仪书写,但若将之置于宋初礼乐复兴视域下进行更深层次解读,则于某些赋颂中可观觇士大夫政治主体意识的觉醒迹象,且雅颂主旋律中讽喻之声的鸣起,又宣示了宋初文人对唐人风雅观的进一步开拓。这些被程式化书写遮蔽的内容,实质是政治与文学的合奏交响,二者间表里经纬的错综关系及由此生成的强力互动,正体现出此间特殊的文学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 宋代 雅颂 文学风气 儒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闻知与体认:论杨慎融通道释的生命智慧
11
作者 范靖宜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9-205,219,220,共9页
生命智慧植根于中华传统儒道释文化思想,展现了主体在时间与空间中安身立命的多元路径。嘉靖三年(1524),杨慎因卷入“大礼议”事件被永久流放云南永昌,其治学理念与处世价值从对儒学的拥趸转向对道释的融通。他以道释思想重构学术生命... 生命智慧植根于中华传统儒道释文化思想,展现了主体在时间与空间中安身立命的多元路径。嘉靖三年(1524),杨慎因卷入“大礼议”事件被永久流放云南永昌,其治学理念与处世价值从对儒学的拥趸转向对道释的融通。他以道释思想重构学术生命理路与身心内在平衡,从闻知与体认两个维度构建支点,实现学问的自洽与精神的自适。在闻知上,他通过老庄思想重塑生命存在观,并援引道释二家对理学与心学进行批评与修正。在体认上,他聚焦道家养性护命思想的诠释,通过任诞行为解构礼教,并对佛教展开具身的再认识,完成了生命境界的超越。同时,杨慎将道释思想融入文学书写,尝试通过文学实践调和儒道释精神结构以达至更加圆融的生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儒道释 生命智慧 文学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尊严死的幸福指向
12
作者 杨祖行 王健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7-31,46,共6页
尊严死是尊重临终主体对生命的自主选择权,不采取无意义的创伤性医疗手段,减轻临终主体的病痛程度,保留其生命尊严。让临终主体的生命无外在干预的情况下自然消逝。在这种语境下的死亡过程,能够从功利主义的苦乐原理、效果论、功利原则... 尊严死是尊重临终主体对生命的自主选择权,不采取无意义的创伤性医疗手段,减轻临终主体的病痛程度,保留其生命尊严。让临终主体的生命无外在干预的情况下自然消逝。在这种语境下的死亡过程,能够从功利主义的苦乐原理、效果论、功利原则三个维度获得道德诠释,有着明显的幸福指向。既指向临终主体的主观幸福,又回应了临终主体利益相关者所面临的道德难题,指明了在临终状态时死亡与幸福的可匹配性。并与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相契合,有着其“应该”性和正当性。对促进尊严死合法化,健全和完善我国民生伦理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严死 主观幸福 道德难题 幸福指向 儒道生死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补的乐观心理思想探微 被引量:12
13
作者 霍涌泉 陈永涌 郭祖仪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05-1312,共8页
中国古代文化中存在着丰富的乐观心理思想,其中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为主要代表。儒家倡导一种有为型的理性、入世、乐得其道的乐观,表现为"仁者不忧",闻道尽识,忧国忧民,穷达自若,安处困境之乐观。道家主张以内乐外、安时处顺... 中国古代文化中存在着丰富的乐观心理思想,其中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为主要代表。儒家倡导一种有为型的理性、入世、乐得其道的乐观,表现为"仁者不忧",闻道尽识,忧国忧民,穷达自若,安处困境之乐观。道家主张以内乐外、安时处顺的快乐之道,强调无为型的"至乐无乐",顺应自然、不妄为的生活方式。弘扬中国古代乐观心理思想中的积极要素,汲取其中对于"道"的遵循与体悟的科学精神,继承持续进取、化忧为乐的精神,扬弃"安贫乐道,随遇而安"等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消极因素,有助于克服当今部分人存在的悲观性社会认知方式,维护及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提升社会的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乐观 心理思想 儒家 道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被引量:26
14
作者 彭巧 傅德亮 徐剑锋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4-108,共5页
中国古典园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艺术精神与性格,并由此体现在园林的风格、布局以及审美情趣上。而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儒、道、禅以及风水的哲学思想对于这些建园因素,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文章从中国传统文... 中国古典园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艺术精神与性格,并由此体现在园林的风格、布局以及审美情趣上。而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儒、道、禅以及风水的哲学思想对于这些建园因素,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各派思想的精神实质出发,探讨它们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园林 园林艺术 传统文化 风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中国传统哲学与寺庙园林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冬梅 张建哲 陈允世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81-184,共4页
寺庙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寺庙园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传统哲学的三大组成部分—儒家、道家、佛学的主要思想入手,探讨其对寺庙园林造园活动的影响及对现代... 寺庙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寺庙园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传统哲学的三大组成部分—儒家、道家、佛学的主要思想入手,探讨其对寺庙园林造园活动的影响及对现代园林建设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寺庙园林 儒学 道教 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炫耀性消费倾向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诠释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力钢 袁少锋 高英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2-75,共4页
笔者在界定炫耀性消费内涵的基础上,从儒、道、佛家文化价值观出发,实证诠释了消费者炫耀性消费的文化价值观因素。儒家"行为与地位相符"价值观强烈地支配着人们的炫耀性消费倾向,但维护"家庭声誉"观念仅对服装消... 笔者在界定炫耀性消费内涵的基础上,从儒、道、佛家文化价值观出发,实证诠释了消费者炫耀性消费的文化价值观因素。儒家"行为与地位相符"价值观强烈地支配着人们的炫耀性消费倾向,但维护"家庭声誉"观念仅对服装消费倾向有正向影响;佛家的"奢侈无用"说对炫耀性消费有显著抑制效应,"相信缘分"观念则对其有促进作用。此外,消费者"每月可支配金额"同炫耀性消费倾向正相关,教育程度同奢华旅游倾向正相关,年龄同手机消费倾向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炫耀性消费 文化价值观 儒家 道家 佛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寺庙园林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冬梅 胡海燕 李娟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467-2468,2470,共3页
寺庙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儒家、道家、佛教的主要思想、宗旨和哲学观对寺庙园林活动的影响,体现在园林布局、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塑造方面。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寺庙园林 儒家 道家 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 被引量:78
18
作者 吴隽宇 肖艺 《中国园林》 2001年第3期84-86,共3页
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原因在于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丰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尝试从中国传统文化各教派的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及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来窥探中国园林发展之一斑。
关键词 中国 园林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禅宗思想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儒道思想中的具身认知观 被引量:21
19
作者 黎晓丹 叶浩生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02-710,共9页
身心合一论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基本观念。身是以"气"为根基,并通过"修身-修心"与"修心-修身"可至天人合一的身体。本文选取中国古代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儒道两家思想,融合现象学视角来诠释中国古代儒道思想... 身心合一论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基本观念。身是以"气"为根基,并通过"修身-修心"与"修心-修身"可至天人合一的身体。本文选取中国古代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儒道两家思想,融合现象学视角来诠释中国古代儒道思想中的身体观对身体主体性的生动凸显,以及从"身-心-世界"三者互为交涉的层次上所建构的特有的认知观。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具身认知观的日益关注,结合中国古代思想视角开展的具身认知研究可在促进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同时促进具身认知研究范式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中国古代儒道思想 身体主体 现象学 体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对宋代园林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欧阳勇锋 蒋颖 张延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17-119,共3页
中国古典园林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在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进入到一个成熟的阶段。宋代园林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因此宋代园林的发展和成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重要组成... 中国古典园林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在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进入到一个成熟的阶段。宋代园林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因此宋代园林的发展和成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儒家、道家、佛教的主要思想、宗旨和哲学观对宋代园林活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宋代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潜移默化的作用,体现在宋代园林布局、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塑造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宋代园林 儒家 道家 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