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ight of Way”中的视觉艺术分析
1
作者 武新玉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38-141,共4页
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是美国现代文学中一位十分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注重艺术的创新,强烈意识到现代人的感受要用相应的新手法来表现,力求直接、真切、生动地表达人们各种各样的经验和感受。从现代视觉艺术的角度对威廉.卡洛斯... 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是美国现代文学中一位十分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注重艺术的创新,强烈意识到现代人的感受要用相应的新手法来表现,力求直接、真切、生动地表达人们各种各样的经验和感受。从现代视觉艺术的角度对威廉.卡洛斯.威廉姆的一首关于驾车人沿途所见的诗歌进行分析,探寻诗歌如何用具体而平常的语言,勾勒出形象,不加评论,让它们表现某种情绪和感受,直接作用于读者的感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卡洛斯·威廉姆 诗歌 艺术美感 视觉中心 形有限而意无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国维《咏史二十首》文本生成考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增宝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9,共11页
庚子年三至六月,王国维为出洋考验事四至杭州,其中波折,《王乃誉日记》载之甚细。此间,他得以拜见高凤岐并以《咏史二十首》录呈。阅读史分析可见,桑原陟藏《中等东洋史》、林乐知《四裔编年表》等东西洋书籍的阅读,为组诗提供了“系统... 庚子年三至六月,王国维为出洋考验事四至杭州,其中波折,《王乃誉日记》载之甚细。此间,他得以拜见高凤岐并以《咏史二十首》录呈。阅读史分析可见,桑原陟藏《中等东洋史》、林乐知《四裔编年表》等东西洋书籍的阅读,为组诗提供了“系统”史观和内容借鉴。王国维的史书阅读经验为组诗提供了重要的修辞参照。“《学衡》本”对“上图本”的文字改动,见出王国维文学对其史学知识的形式征服。而对“黑海”“西头”等诗歌笺注问题进行辨析,则可由文本生成问题达于对作者本意及历史语境的揣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咏史二十首》 《中等东洋史》 高凤岐(啸桐) 王乃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之生存意蕴——一种生存论字源学考释
3
作者 李章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7,228,229,共12页
中国古代的“地”既不同于现代自然科学中对象化的“地球”和现代宗教信仰中人格化的土地神,也不同于现代社会生活中资本化的“土地”,而具有丰富的生存意蕴。“地”字构形所指乃承载和陈列万物者,由这种构形意义引出的生存史本义就在... 中国古代的“地”既不同于现代自然科学中对象化的“地球”和现代宗教信仰中人格化的土地神,也不同于现代社会生活中资本化的“土地”,而具有丰富的生存意蕴。“地”字构形所指乃承载和陈列万物者,由这种构形意义引出的生存史本义就在于生存世界之中的承载和陈列万物者。这种原初生存意蕴意味着“地”实乃生存之依寓,与生存本身一样具有时间性和历史性。一方面,作为生存之依寓的“地”后发于作为生存空间的“天”,并且“顺”“天”、“助”“天”和“法”“天”;另一方面,相对于万物而言,“地”既是生存世界中的万物之本原,又是生存世界中的万物之归宿。在人-地关系上,中国古人通过“地理”“地祇”等,而“事地”和“亲地”,以“报本反始”,不忘大地的生养、承载和庇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意蕴 生存依寓 构形意义 生存史本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穆尔察·成书《多岁堂古诗存》的选诗理念与文学史意义
4
作者 李佳艺 曹建国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70,共9页
清人穆尔察·成书认为“一代有一代之《三百篇》”,而此前的古诗选本多凭着某种诗歌理论,比如追求风雅遗意,比如讲求辞采藻饰而编选,是谓以己意求诗,而非以诗求诗。故成书对此前的古诗选本多有不意,于是自己动手编选了一部古诗选本... 清人穆尔察·成书认为“一代有一代之《三百篇》”,而此前的古诗选本多凭着某种诗歌理论,比如追求风雅遗意,比如讲求辞采藻饰而编选,是谓以己意求诗,而非以诗求诗。故成书对此前的古诗选本多有不意,于是自己动手编选了一部古诗选本《多岁堂古诗存》。成书自述其选诗实践为,取《古诗纪》而读之,“尽屏诸选家品藻雌黄之辞不观,而独与古人之诗相晤对”,故其《多岁堂古诗存》有着诸多“读诗”痕迹。《多岁堂古诗存》践行了成书一代有一代之诗的主张,并对沈德潜《古诗源》等古诗选本有所纠偏。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其选诗、论诗,其中亦多作诗之法,体现选本与文学创作之间的深层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岁堂古诗存》 以己意求诗 以诗求诗 文学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昭代诸家体》与明代七律诗史的读写实践
5
作者 叶晔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65,共13页
见于《夕堂戏墨》中的王夫之《仿昭代诸家体》38首,是江淹《杂体诗》在明清两代被复古诗界广泛摹拟之风尚中的一种别调。与薛蕙、王世贞等人赓续旧传统不同,船山组诗因其七律形式及对文学“近传统”的关怀而少为人知。立足于明诗阅读与... 见于《夕堂戏墨》中的王夫之《仿昭代诸家体》38首,是江淹《杂体诗》在明清两代被复古诗界广泛摹拟之风尚中的一种别调。与薛蕙、王世贞等人赓续旧传统不同,船山组诗因其七律形式及对文学“近传统”的关怀而少为人知。立足于明诗阅读与批评,王夫之先后创撰了《明诗评选》《仿昭代诸家体》《夕堂永日绪论》,呈现出一个动态且具层次感的明诗史建构过程。这一结撰之法,借鉴自王世贞用《艺苑卮言》《拟古七十首》两种写法来评价五古源流,又创造性地将其从对古代诗史的梳理,改造为对当代诗史的观察。《仿昭代诸家体》是王夫之在古人“读写实践”与“诗学历史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面对诗歌“近传统”,将“读”“评”“写”三个文学行为阶段进行“合一表达”的探索型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仿昭代诸家体》 《杂体诗》 七言律诗 文学史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羊、白麦、芦酒:杜诗西北名物书写及其文学史意义
6
作者 郝润华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116,共9页
杜甫边塞诗中对河西名物的书写具体而微,形象而确,有的名物仅杜甫一人使用过;有的在其后虽偶有出现,但在之前却找不到例证,语典也并非来自当时通行文献。汉代文献中出现的“黄羊”,其实是家养黄狗;芦酒,一作“虏酒”,或是西北草原民族... 杜甫边塞诗中对河西名物的书写具体而微,形象而确,有的名物仅杜甫一人使用过;有的在其后虽偶有出现,但在之前却找不到例证,语典也并非来自当时通行文献。汉代文献中出现的“黄羊”,其实是家养黄狗;芦酒,一作“虏酒”,或是西北草原民族常喝的马奶酒。杜甫边塞诗中西北名物的特别书写,与唐代类书编纂之风及博物学、医学发达等文化环境不无关联。杜诗中三种名物的书写,不仅丰富了诗歌内涵,反映了时代地域特征,成就了杜诗“体物写志”的艺术贡献,影响及于后来,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唐诗史中盛唐气象的最后展示,随着安史之乱后帝国版图的南扩,杜甫及其以后文人的文学书写视野亦随之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西北 名物 文学史意义 盛唐气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震区大跨度上承式CFST拱桥桥面系分联和约束体系研究
7
作者 李子特 王根会 +2 位作者 樊江 牛延平 武维宏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11-1317,1330,共8页
为研究高震区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合理的桥面系分联和约束体系,以一座净跨径400 m的公路桥梁为例,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对不同分联的桥面系和支座体系下的结构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联桥面系显著降低了联端位移及交界墩弯... 为研究高震区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合理的桥面系分联和约束体系,以一座净跨径400 m的公路桥梁为例,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对不同分联的桥面系和支座体系下的结构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联桥面系显著降低了联端位移及交界墩弯矩,且立柱弯矩均匀;钢支座体系拱顶段和联端剪切力显著增大,交界墩及立柱弯矩较大且分布不均匀;高阻尼橡胶支座体系交界墩及立柱弯矩均显著减小且分布趋于均匀。当采用1联桥面系和高阻尼橡胶支座约束体系时,立柱、支座和交界墩受力协同度高,各构件内力的均值和标准差的差距均显著减小,说明该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震区 上承式CFST拱桥 桥面系分联 约束体系 非线性时程 均值和标准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诗接受的另一面向:论杜诗在官修唐史之生成与注释中的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贾兵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9,共12页
文章聚焦杜诗与唐史的关系,着力探讨杜诗对《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纪》等官修唐史的影响,并对以杜诗证唐史这一研究方法进行反思。通过溯源这一现象,可以发现史臣对杜诗的使用呈现出差异化和多样化,反映其对杜诗的不同... 文章聚焦杜诗与唐史的关系,着力探讨杜诗对《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纪》等官修唐史的影响,并对以杜诗证唐史这一研究方法进行反思。通过溯源这一现象,可以发现史臣对杜诗的使用呈现出差异化和多样化,反映其对杜诗的不同接受;同时,结合当时的杜诗学背景,能够更好地理解史臣的利用取径;扩大以往仅仅从文学史出发的视域,更为全面地勾勒杜诗接受史的整体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接受 官修唐史 以杜入史 以杜入注 以杜诗证唐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诗和占笔:严羽集形态的稳定与流动
9
作者 隋雪纯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90,共11页
宋代以降,严羽诗集经历了初录初刻、与诗法论著合编、重新单行、进入地方诗人总集的形态衍变,其中隐含其诗学史建构和诗歌接受两条交织并行的线索。严羽诗歌在宋末由邑人整理结集,元代陈士元、黄清老将《诗辩》等五篇诗论增入第一卷,诗... 宋代以降,严羽诗集经历了初录初刻、与诗法论著合编、重新单行、进入地方诗人总集的形态衍变,其中隐含其诗学史建构和诗歌接受两条交织并行的线索。严羽诗歌在宋末由邑人整理结集,元代陈士元、黄清老将《诗辩》等五篇诗论增入第一卷,诗论以依附“吟卷”的形态行世,主要在于宋元间严羽邵武“诗宗”身份;明代馆阁、闽中士人群体对严羽认知的侧重和不同诉求导致严羽“知诗”之作《诗话》和“占笔”之作即诗集的支离,但共同促进了严羽集编刻的兴盛;清代严羽诗歌与诗话合刊,重构了严羽别集模式,且主要以樵川诗人总集的形态传播,见其诗话渐成主导而作为诗人则影响未能走出“樵川”阈限。严羽诗集编刻的起落沉浮,呈现出诗学理论与创作风尚的代际衍变,地域文脉传统与馆阁文学主张的沟通影响,以及诸因素与别集、总集面貌的互动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羽 《沧浪严先生吟卷》 《沧浪诗话》 别集形态 书籍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式与意义,谁主沉浮?——对诗歌翻译形式与意义对等争论的思考 被引量:8
10
作者 万华 冯奇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9-84,124,共7页
本文以诗歌翻译中形式对等和意义对等的对立立场为基础,从语言是形义结合的体系的角度,讨论了形式与意义的辩证关系。从基本原理出发,我们认为形式和意义既有对立也有统一。由于形式是表达意义的手段,故形式代表意义,并参与意义的建构... 本文以诗歌翻译中形式对等和意义对等的对立立场为基础,从语言是形义结合的体系的角度,讨论了形式与意义的辩证关系。从基本原理出发,我们认为形式和意义既有对立也有统一。由于形式是表达意义的手段,故形式代表意义,并参与意义的建构。我们的结论是,诗歌翻译既要反映主题思想,又要给文体充分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翻译 形式对等 意义对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的时间意义——兼论“民国文学史”概念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勇 张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2-109,共8页
在文学史的研究中,时间绝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概念,而总是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内容。文学史的发展与时代社会的段落相衔接,有时又不相衔接,其时间划分主要不依据时代社会的发展,而应当主要依据文学自身的发展特点。"民国文学史"... 在文学史的研究中,时间绝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概念,而总是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内容。文学史的发展与时代社会的段落相衔接,有时又不相衔接,其时间划分主要不依据时代社会的发展,而应当主要依据文学自身的发展特点。"民国文学史"概念的提出从客观的自然时间作限定,能够解决文学本身意义的多元共生问题,打破之前政治话语或西方理论在文学史建构中主导一切、定于一尊的局面,有助于从全新视角审视这一时期文学史的整体构架。但是,这一概念的使用,在对附着在文学史上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意义摆脱时,其自身亦进入到一种矛盾和焦虑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史时间 文学史意义 民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先秦“赋诗”、“引诗”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春青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6-20,共5页
《左传》、《国语》里记载了许多春秋“赋诗”、“引诗”的史实。从文化历史语境的阐释角度看,春秋赋诗是西周礼仪形式的遗留或变体;赋诗之所以能成为贵族生活中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言说方式在于诗歌原有的那种庄严性、高贵性恰好符合了贵... 《左传》、《国语》里记载了许多春秋“赋诗”、“引诗”的史实。从文化历史语境的阐释角度看,春秋赋诗是西周礼仪形式的遗留或变体;赋诗之所以能成为贵族生活中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言说方式在于诗歌原有的那种庄严性、高贵性恰好符合了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自我认同需求;再者,诗歌所独有的含蓄、委婉的特性,使赋诗成了外交或交际场合请求或拒绝别人的合适、得体的方式。春秋时代贵族引诗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到了春秋末期开始的“子学时代”,只有儒家大量引诗。同为史书,《左传》、《国语》记载的引诗与《战国策》记载的引诗有重要的差异:前者在于标举某种精神价值,而后者只是一种纯粹的语言修辞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赋诗 引诗 文化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注杜诗》诠释方法略论 被引量:2
13
作者 郝润华 段海蓉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4-118,共5页
《钱注杜诗》是明末清初学者钱谦益的力作,他用诗史互证方法对杜诗做了深刻诠释,同时也开启了诗歌解释方法的新领域,但历来却众说纷纭。本文通过探讨钱注中的以史证诗与以诗证史两个方面,进一步挖掘《钱注杜诗》的价值,从而揭示它在杜... 《钱注杜诗》是明末清初学者钱谦益的力作,他用诗史互证方法对杜诗做了深刻诠释,同时也开启了诗歌解释方法的新领域,但历来却众说纷纭。本文通过探讨钱注中的以史证诗与以诗证史两个方面,进一步挖掘《钱注杜诗》的价值,从而揭示它在杜诗学中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注杜诗》 诠释方法 明末清初 诗歌批评 杜甫 史学 钱谦益 诗学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历史的动态手势识别 被引量:8
14
作者 黄国范 程小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6-110,共5页
基于表观建模的方法是当前手势识别的主流,我们采用基于历史的手势表示方法,用皮肤历史图像建立手势表观模型,然后用原型模板匹配的方法进行手势识别,并使用切线距离来进行测试样本与模板之间的相似性度量,以消除视觉敏感问题.实验结果... 基于表观建模的方法是当前手势识别的主流,我们采用基于历史的手势表示方法,用皮肤历史图像建立手势表观模型,然后用原型模板匹配的方法进行手势识别,并使用切线距离来进行测试样本与模板之间的相似性度量,以消除视觉敏感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显著地提高了识别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线距离 皮肤历史图像 k_means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孙华的诗歌与诗论 被引量:2
15
作者 雷恩海 曾贤兆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6-32,共7页
唐孙华是继以吴伟业为代表的娄东诗学之大成而又另辟蹊径的杰出诗人,其诗歌情词梗概,思理精致,专崇质实,生新自铸,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和批判现实;在诗学精神与诗学方法上,有浓厚的史学色彩。唐氏论诗主张天真自然和有为而作,反对模拟雕琢... 唐孙华是继以吴伟业为代表的娄东诗学之大成而又另辟蹊径的杰出诗人,其诗歌情词梗概,思理精致,专崇质实,生新自铸,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和批判现实;在诗学精神与诗学方法上,有浓厚的史学色彩。唐氏论诗主张天真自然和有为而作,反对模拟雕琢和门户之见,是清代中期性灵思潮的先行者,其创作和诗论主张都体现出从清初诗坛向清中叶过渡的鲜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孙华 诗歌 诗史 诗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树碱类药物四十年研发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3
16
作者 方晓阳 肖家军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1,共2页
通过对喜树碱类药物研发过程的历史回顾,探讨其存在的哲学意义和对其它植物药研发的价值。
关键词 喜树碱 发展史 哲学意义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声淫”意义阐释 被引量:8
17
作者 何红梅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4-146,共3页
《诗经》不仅反映了当时“饥者”之苦、“劳者”之辛,还反映了“爱者”之情。从《郑风》之诗、“郑声”之谓、“郑声”之“淫”三个方面分析可以看出,一为孔子所言“郑声淫”意在“声之过中”而与淫乱无涉,一为“郑声”的抒情指向实属... 《诗经》不仅反映了当时“饥者”之苦、“劳者”之辛,还反映了“爱者”之情。从《郑风》之诗、“郑声”之谓、“郑声”之“淫”三个方面分析可以看出,一为孔子所言“郑声淫”意在“声之过中”而与淫乱无涉,一为“郑声”的抒情指向实属“爱者歌其情”。从中或可意会孔子重礼亦重情的论诗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声 情诗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有意义的中学历史教育 被引量:13
18
作者 张汉林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0-96,共7页
当前我国不少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是意义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缺席。当学生不能发现历史之于自我的意义,历史学习就很难真正发生。意义是连接过去和现在、古人和今人的桥梁,因此,帮助学生理解史实的意义是历史教... 当前我国不少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是意义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缺席。当学生不能发现历史之于自我的意义,历史学习就很难真正发生。意义是连接过去和现在、古人和今人的桥梁,因此,帮助学生理解史实的意义是历史教育的基本诉求。受前理解的制约,学生对史实意义的理解具有独特性。尊重学生所理解的独特意义,既可满足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又可为未来社会谋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教育 意义 前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咏史、怀古之关系及其诗学精神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68,共4页
咏史诗初期乃诗人读史而兴感慨,以韵语铺陈史事以鉴戒讽诵或借史抒发个人用世情怀;而怀古诗是由山水行役诗衍生而来,重在抒发感怀叹逝之情。咏史、怀古根本之别乃其内容、旨趣之异。怀古诗的出现影响到咏史诗的写作,随着两者的融合、互... 咏史诗初期乃诗人读史而兴感慨,以韵语铺陈史事以鉴戒讽诵或借史抒发个人用世情怀;而怀古诗是由山水行役诗衍生而来,重在抒发感怀叹逝之情。咏史、怀古根本之别乃其内容、旨趣之异。怀古诗的出现影响到咏史诗的写作,随着两者的融合、互渗,对后代那些兼具咏史、怀古特征的诗歌再强分彼此,实无多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咏史 怀古 史书 古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两个传统中确认岑参边塞诗的写实特质 被引量:4
20
作者 戴伟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共7页
边塞诗的创作实际存在着写实和想象两种方式,即写实的边塞诗和想象的边塞诗,以此可以将边塞诗区分为两大创作流派,这也形成了边塞诗的两大创作传统。岑参边塞诗的写实性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其重要价值之一在于以诗证史,以诗歌证西域舆... 边塞诗的创作实际存在着写实和想象两种方式,即写实的边塞诗和想象的边塞诗,以此可以将边塞诗区分为两大创作流派,这也形成了边塞诗的两大创作传统。岑参边塞诗的写实性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其重要价值之一在于以诗证史,以诗歌证西域舆地。岑参边塞诗的诗题具有纪实和叙事功能,而且诗题中地点明确,统观各诗诗题又具有认识其西域行迹的系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塞诗 岑参 写实 想象 以诗证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