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0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耦合多重蒸气冷却屏的液氢储罐绝热性能的多目标遗传算法优化
1
作者 李科 谢昊琳 文键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217-4227,共11页
利用MATLAB构建了耦合蒸气冷却屏(VCS)的真空多层绝热液氢储罐的自增压模型,分析了VCS无量纲位置l_(d)、VCS中质量流量m_(vcs)和VCS开启时刻topen对储罐休眠期的影响,休眠期是储罐从初始压力到达设定终止压力的时长,由无量纲的休眠期延... 利用MATLAB构建了耦合蒸气冷却屏(VCS)的真空多层绝热液氢储罐的自增压模型,分析了VCS无量纲位置l_(d)、VCS中质量流量m_(vcs)和VCS开启时刻topen对储罐休眠期的影响,休眠期是储罐从初始压力到达设定终止压力的时长,由无量纲的休眠期延长因子λ_(d)表征。定义λ_(c)和td,分别表示VCS消耗的氢气质量和VCS开启的持续时间;引入多目标遗传算法在高维输入参数空间中搜索优化的(m_(vcs),t_(open),t_(d),l_(d)),使λ_(c)和λ_(d)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获得的一系列优化点(λ_(c),λ_(d))构成了帕累托前沿。帕累托前沿可拟合为通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其斜率决定了固定λ_(c)条件下λ_(d)的理论极限,表征在给定VCS消耗氢气量的情况下可以获得的理论最长休眠期。当采用三重蒸气冷却屏(TVCS)时,将高维输入参数空间中三个优化点(m_(vcs),t_(open),t_(d),l_(d))对应的(λ_(c),λ_(d))与初始点对应的(λ_(c),λ_(d))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优化点1、2和3对应的λ_(c)分别减少了5.57%、18.60%和31.57%,而λ_(d)分别提高了64.57%、42.60%和20.25%;说明通过优化输入参数,在VCS消耗氢气量减少的情况下休眠期反而延长了。研究可为VCS中冷能利用效率的提升和液氢高效储存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仿真 数学模拟 优化设计 绝热 液氢储罐 帕累托最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稳态线源传热理论的弱结构岩体导热系数测试方法研究
2
作者 梁昌明 高强 +1 位作者 何剑波 骆进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1,共7页
泥岩、弱胶结砂岩和砾岩等弱结构岩体取样、运输和加工过程容易造成结构扰动,不适宜进行室内热物性测试,而现有现场测试方法无法克服测孔与岩体间空隙的影响,造成测试结果失真。鉴于此,该文基于非稳态线热源理论修正,研发一种考虑探针... 泥岩、弱胶结砂岩和砾岩等弱结构岩体取样、运输和加工过程容易造成结构扰动,不适宜进行室内热物性测试,而现有现场测试方法无法克服测孔与岩体间空隙的影响,造成测试结果失真。鉴于此,该文基于非稳态线热源理论修正,研发一种考虑探针和热耦合剂相结合的测试方法。通过室内测试对比,验证仪器的测试误差小于5%,表明其准确性满足要求。此外,深入分析砂岩表面粗糙度对结果的影响,有无耦合剂的导热系数测试差异为14.1%。形貌分析揭示样品表面粗糙度较大,证明探头与岩体较接触不良会显著影响测试精度。因此,该文提出的方法能够较好地克服传统方法的局限,为弱结构岩体导热系数测试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结构岩体 线热源理论 导热系数测试 表面粗糙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热舒适度提升的家庭电热综合能源系统调度优化
3
作者 王云龙 韩璐 +1 位作者 罗树林 杨轶航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为提高系统热舒适度,同时充分挖掘热舒适度对热负荷的弹性指导以提高系统光伏消纳的空间,该文充分考虑热泵、光伏、燃料电池等能源设备的运行影响,提出一种计及热舒适度提升的家用燃料电池热电联产(DFCCHP)系统电热调度方案。根据用户... 为提高系统热舒适度,同时充分挖掘热舒适度对热负荷的弹性指导以提高系统光伏消纳的空间,该文充分考虑热泵、光伏、燃料电池等能源设备的运行影响,提出一种计及热舒适度提升的家用燃料电池热电联产(DFCCHP)系统电热调度方案。根据用户的用热需求将家庭热负荷划分为热水热负荷和采暖热负荷,并引入预测平均评价(PMV)指标对室内温度进行指导;在分时电价和分时气价下,建立以能源购买费用最小和热舒适度最优为目标的多目标家庭电热联合优化调度模型。充分挖掘热负荷的弹性需求,通过引入热舒适度优化目标对热负荷进行指导调度,并采用粒子群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通过仿真探究了不同权重G值下含热舒适度目标的多目标优化对系统成本、热舒适度及光伏本地消纳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热舒适度目标后,系统购能成本虽有所增加,但在提升系统热舒适度的同时可增加系统的光伏本地消纳,大大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模型 热舒适度 综合能源系统 PMV 光伏消纳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市城市热环境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构建
4
作者 陈立 张福庆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1-392,共12页
在全球热环境日趋恶化的背景下,揭示城市热环境格局与产生机理对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以南昌市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遥感影像进行地表温度反演与分级,分析热环境空间演变特征;其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获得7种... 在全球热环境日趋恶化的背景下,揭示城市热环境格局与产生机理对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以南昌市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遥感影像进行地表温度反演与分级,分析热环境空间演变特征;其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获得7种景观类型,从中提取连通性高、面积大、热贡献度显著的核心区斑块为中心“源”“汇”;最后,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源源”、“汇汇”、“源汇”廊道,从“格局过程”的动态视角构建能体现“补给传导作用”过程的多层级景观网络。研究结果表明,2009—2022年南昌市高温区面积从369.53 km^(2)增长至705.15 km^(2),低温区面积从1015.66 km^(2)减少至936.57 km^(2)。空间尺度上,热环境质心集中于青山湖区内,分布自中心向外围辐射的温降格局。提取Ⅰ、Ⅱ类中心“源”26个,占研究区面积11.0%;中心“汇”28个,占研究区面积66.5%。构建“源源”廊道24条,“汇汇”廊道24条,“源汇”廊道51条,其中,一级补给廊道39条,二级传导廊道52条,三级作用廊道47条,识别热传递战略点共7个。研究揭示了南昌市热环境恶化的趋势,提出的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有效改善了热量传导机制,对热岛效应具有缓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环境 格局与过程 “源汇”景观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南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主洼东油气运聚过程与成藏模式
5
作者 彭光荣 张丽丽 +3 位作者 陈聪 龙祖烈 徐乐意 李孔森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8-99,共12页
白云凹陷为珠江口盆地面积最大、沉积地层最厚的凹陷,整体处于深水区,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主要地区,但其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具有油气兼生、多层系成藏、多类型成藏的特点。为深入认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主洼东油气运聚过程及成藏模式,... 白云凹陷为珠江口盆地面积最大、沉积地层最厚的凹陷,整体处于深水区,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主要地区,但其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具有油气兼生、多层系成藏、多类型成藏的特点。为深入认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主洼东油气运聚过程及成藏模式,系统分析了该区油气藏特征和油气藏次生改造作用,利用盆地模拟软件恢复了烃源岩热演化过程,并对油气输导体系及运聚过程开展了模拟和定量评价,最终重建了白云凹陷主洼东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白云凹陷主洼东油气藏具有“上气下油”的分布特征,早期为低成熟度油充注,晚期为高成熟度天然气充注,深层油气藏晚期受次生改造作用影响;②白云凹陷主洼东古近系文昌组烃源岩具有“高热快熟”、不同区域接力生烃的特点,通源断裂具有长期活动的特征,在成藏期有效输导油气,包裹体指示W3-1气田存在油气快速充注,充注期为距今时间14.1~6.5 Ma,运聚模拟揭示白云凹陷主洼、白云凹陷东洼及荔湾3-2地堑区域文昌组烃源岩均可向白云凹陷主洼东圈闭供烃;③揭示了白云凹陷主洼东“上气下油”的油气分布成因,古近系文昌组烃源岩在距今33.0 Ma进入生油阶段,早期原油向古近系文昌组及恩平组等中深层储层充注,晚期中浅层新近系珠江组储盖组合形成后烃源岩进入生气阶段,该时期生成的天然气在活动通源断裂控制下快速垂向运移,受珠江组上段厚层泥岩遮挡后发生侧向运移,向珠海组上段及珠江组下段储层充注,最终形成现今的油气分布格局。结论认为,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主洼东油气运聚过程的恢复与成藏模式建立,深化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主洼东油气成藏机理认识,对我国海域深水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白云凹陷主洼东 烃源岩热演化 上气下油 油气运聚 油气分布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类型与热演化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曾治平 王金铎 +5 位作者 李超 徐冰冰 范婕 刘德志 李松涛 张增宝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0-340,共11页
沙湾凹陷下组合油气资源丰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被证实是凹陷内主要的油气来源。然而,由于烃源岩埋深较大、勘探程度低,烃源岩类型、热演化以及生烃史尚不清楚,制约了下组合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本研究基于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认识下乌... 沙湾凹陷下组合油气资源丰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被证实是凹陷内主要的油气来源。然而,由于烃源岩埋深较大、勘探程度低,烃源岩类型、热演化以及生烃史尚不清楚,制约了下组合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本研究基于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认识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基本特征,利用盆地模拟恢复烃源岩热演化以及生烃演化史,在此基础上对油气成藏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沙湾凹陷下乌尔禾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平均有机碳含量(TOC)为0.82%,生烃潜量(S_(1)+S_(2))为5.32 mg/g,为中等烃源岩,平均成熟度(Ro)为1.27%,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热演化模拟显示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于晚三叠世晚期进入生烃门限(Ro=0.5%),晚侏罗世—晚白垩世达到生油高峰(Ro=1.0%)。白垩纪末期,有机质热演化进入了高成熟演化阶段(Ro>1.3%)。沙湾凹陷超深层储层经历多期油气充注,油气的多期混合以及断层活动的不均一性造成不同层位多种相态油气藏共存。研究认识为准噶尔盆地超深层油气成藏过程和机理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热演化 生烃史 盆地模拟 沙湾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振子式Z轴MEMS角速度陀螺敏感机理的研究
7
作者 朴林华 佟嘉程 +1 位作者 李备 张严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9-194,共6页
揭示了一种热振子式Z轴MEMS角速度陀螺的敏感机理。在给出工作原理、热振子的振动模态和陀螺效应的基础上,对敏感结构内的温度场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开机1.8 s后在敏感结构内形成一个稳定的温度场。(2)热振子在Y方向建立驱动模态,... 揭示了一种热振子式Z轴MEMS角速度陀螺的敏感机理。在给出工作原理、热振子的振动模态和陀螺效应的基础上,对敏感结构内的温度场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开机1.8 s后在敏感结构内形成一个稳定的温度场。(2)热振子在Y方向建立驱动模态,当沿着Z轴输入角速度时,在哥氏力的作用下热振子沿着X方向移动,造成温度场偏移,X方向上对称平行设置的两热线温差ΔT_(X)随着输入加速度az的加大呈现线性增长,温度灵敏度为125 mK/(°/s)。(3)根据输入-输出ω_(z)-V_(Xout)特性曲线,得到数学模型,揭示了该陀螺的敏感机理,陀螺灵敏度为0.095 mV/(°/s),非线性度为2.97%。本研究为优化结构奠定了实用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陀螺 敏感机理 陀螺效应 数学模型 微机械 热振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泾河油田长7段烃源岩生、排烃期与油气成藏期对比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新乐 平宏伟 +4 位作者 杨鑫 陈红汉 李纯泉 何发岐 齐荣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21,共14页
泾河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目前已发现的油气主要位于研究区东北部,前人研究表明原油主要来自延长组长7段油页岩,然而原油到底来自研究区还是其东北部盆地中心的烃源岩还未有定论,从而制约了泾河油田的下一步勘探。利用盆地模拟方... 泾河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目前已发现的油气主要位于研究区东北部,前人研究表明原油主要来自延长组长7段油页岩,然而原油到底来自研究区还是其东北部盆地中心的烃源岩还未有定论,从而制约了泾河油田的下一步勘探。利用盆地模拟方法,模拟了研究区和盆地中心长7段烃源岩生、排烃史,确定了泾河油田不同构造部位长7段烃源岩的生、排烃时间,并结合流体包裹体技术厘定了延长组储层原油成藏期次。烃源岩生、排烃时间和储层原油成藏时间以及生、排烃量的计算结果显示,泾河油田长7段烃源岩对本区油气成藏贡献有限,而盆地中心烃源岩生、排烃时间与研究区油气成藏时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并且本区油气明显具有由东北部向西南部运移的特点。因此与普遍认为的延长组储层以近源短距离垂向运移为主的成藏特征不同,本区已发现油藏可能主要来源于其东北部盆地中心优势生、排烃区,沿走滑断裂带经历了一定距离的侧向运移后聚集成藏。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研究区有利运聚方向及成藏区带预测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模拟 流体包裹体 热史 埋藏史 油气运移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分层当量物性的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模型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徐若恩 陈金华 +1 位作者 唐茂川 杜龙跃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4-181,共8页
文章综合考虑了土壤分层与地下水渗流等情况,结合实测数据,通过地埋管外壁温度计算得出地埋管内部流体温度与不同分层土壤的热物性参数,根据土壤当量物性进行分层,据此建立地埋管换热模型。经过对比验证实验发现,分层换热模型比常规均... 文章综合考虑了土壤分层与地下水渗流等情况,结合实测数据,通过地埋管外壁温度计算得出地埋管内部流体温度与不同分层土壤的热物性参数,根据土壤当量物性进行分层,据此建立地埋管换热模型。经过对比验证实验发现,分层换热模型比常规均质模型更接近实测值,误差更小;基于土壤分层当量物性的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模型模拟出水温度与实测值平均绝对误差为0.21℃,模拟进、出口换热温差与实测值平均绝对误差为0.14℃,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可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并作为后续地埋管换热优化研究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埋管换热器 分层换热模型 地源热泵 当量热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潘振华 周媛 +3 位作者 姚婧 宁顺斌 罗于舒 汪曼林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5-1093,共9页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作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以及水文分析模块构建和筛选研究区内的重要生态廊道,从而建立缓解城市热环境问题的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结果】分别筛选出24个具有重要连通性的“源”“汇”核心斑块作为重要生态源地。构建“源-源”廊道102条,“汇-汇”廊道141条,“源-汇”廊道325条,生态节点103个,障碍点148个。通过综合相交分析,一级补偿廊道主要由岷江、毗河和其他河道构成,二级输送廊道主要分布在“汇”景观较为密集的区域,三级作用廊道主要分布在高强度建设区域。【结论】基于“源-汇”理论构建的多层级生态网络优化格局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举措。图4表3参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源-汇”理论 城市热环境 景观生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阻调控方法的低温光学系统二级温区传热特性分析
11
作者 齐超 刘恩光 +1 位作者 杨宝玉 刘国庆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2-274,共13页
为了实现低温光学系统二级温区的精准控温,同时不引入额外的热负载,提出了一种热阻调控方法,建立了应用于该方法的一维数学模型,运用该数学模型研究了不同真空腔温度条件下不同热阻参数(不同材料参数和几何参数)对二级温区达到热平衡后... 为了实现低温光学系统二级温区的精准控温,同时不引入额外的热负载,提出了一种热阻调控方法,建立了应用于该方法的一维数学模型,运用该数学模型研究了不同真空腔温度条件下不同热阻参数(不同材料参数和几何参数)对二级温区达到热平衡后温度水平和漏热量的影响,同时将该方法和传统的电加热调控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真空腔温度为定值时,随着热阻的增大,二级温区温度升高,漏热量减小;当热阻为定值时,随着真空腔温度的升高,二级温区温度升高,漏热量增大。在文中的研究工况下,当真空腔温度为253.15 K时,二级温区温度水平调节范围为111.1~185.2 K,相应的漏热量从1.75 W减小至1.10 W;当真空腔温度为293.15 K时,温度水平调节范围为120.9~219.4 K,相应的漏热量从2.58 W减小至1.57 W。电加热调控方法使二级温区热负载达到了16.8 W,是热阻调控方法的11倍左右(真空腔温度为293.15 K,二级温区目标温度为220 K左右),随着二级温区温度的升高,电加热调控方法使得系统热负载增大,热阻调控方法与之相反。热阻调控方法使低温光学系统热负载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同时可减少系统对电功率和散热资源的需求。研究结果可为空间应用中的类似低温光学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光学系统 二级温区 热阻调控方法 电加热调控方法 一维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光温室主动蓄放热系统热过程模拟与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毛尔晔 张潇丹 +3 位作者 颉建明 马宁 常有麟 胡世莲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1-680,共10页
为进一步提高日光温室太阳能利用效率,降低加温成本,在当前日光温室主动式水循环蓄放热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运行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系统参数(循环水流量与蓄热水箱体积)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在兰州地区冬季日光温室生产... 为进一步提高日光温室太阳能利用效率,降低加温成本,在当前日光温室主动式水循环蓄放热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运行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系统参数(循环水流量与蓄热水箱体积)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在兰州地区冬季日光温室生产条件下,当系统循环水流量为0.23 m^(3)·h^(-1),蓄热水箱体积为0.13 m^(3)时,系统性能最优,集、放热效率达到70.62%与98.38%,集/放热单元夜间平均热流密度达到237.84 W·m^(-2)。利用优化后参数,为兰州地区EPS装配式日光温室设计了一套太阳能主动蓄放热加温方案:集放/热单元(高2.05 m,宽1.105 m,厚3 cm)为50个,循环水泵流量为11.5 m^(3)·h^(-1),蓄热水箱体积为6.5 m^(3)。该方案可满足日光温室越冬生产,较优化前节约2个集/放热单元,8.5 m^(3)蓄水池体积,降低了加温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蓄放热 数学模型 参数优化 热流密度 热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监测数据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解析方法
13
作者 彭羽飞 蒋熙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3-232,共10页
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内混合交叉流线条件下,不同流向的客流难以实时观测的问题,提出基于多源监测数据的车站客流解析方法。首先,利用来源于自动售检票系统、智能视频、列车称重系统的客流监测数据,基于客流特性与客流时空关联关系... 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内混合交叉流线条件下,不同流向的客流难以实时观测的问题,提出基于多源监测数据的车站客流解析方法。首先,利用来源于自动售检票系统、智能视频、列车称重系统的客流监测数据,基于客流特性与客流时空关联关系,构建车站分向客流估计模型;进一步,运用计算图结构将模型抽象成一种具有时空维度的多层次客流网络,并提出基于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技术的模型循环迭代求解算法。最后,针对G市某换乘站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自多源监测数据中逐时段解析车站分向客流;全天72个时段客流估计结果与实际监测情况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不超过10.24%,平均值在0.41%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车站客流估计 数学规划模型 反向传播 计算图结构 多源监测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红外暴露应对策略及其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周坤 张东栋 +3 位作者 李永 韩旭 金晓公 许行宾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83-690,共8页
提出在水平埋管和地表中间敷设热绝缘层,用于降低地源热泵系统处理防护工程余热过程中的红外暴露风险。首先,综合考虑太阳辐射、长波辐射、对流传热、蒸发潜热以及埋管散热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构建水平螺旋埋管绝缘层模型;然后,求得典型... 提出在水平埋管和地表中间敷设热绝缘层,用于降低地源热泵系统处理防护工程余热过程中的红外暴露风险。首先,综合考虑太阳辐射、长波辐射、对流传热、蒸发潜热以及埋管散热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构建水平螺旋埋管绝缘层模型;然后,求得典型工况下有无绝缘层的地表温度分布,分析敷设绝缘层带来的红外伪装效果;最后,探究敷设热绝缘层对系统热性能的附带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敷设热绝缘层,埋管上方地表和周边区域的最大温差可由5℃减少至0.3℃以内,上方地表温度同周边区域平均温度的标准偏差最大可减少0.71℃,系统红外暴露风险大大降低;敷设绝缘层后热泵和系统的平均COP可分别增加0.15和0.09,系统传热性能得到提升;当埋管上方地表热流、埋管出口温度、埋管上方地表同周边区域地表热流或温差为极值时,需着重对系统进行红外伪装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数值模型 热效能 红外暴露 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热耦合的油纸绝缘套管内部压强变化特性
15
作者 刘泰蔚 谢雄杰 +3 位作者 罗晓庆 叶奇明 胡伟 许佐明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636-3643,共8页
油纸绝缘套管作为目前电力系统应用最广泛的套管类型,因在运行时无法掌握内部动态压强,不能及时发现内部缺陷,严重影响套管使用寿命。为此,提出了油纸绝缘套管内部压强的解析数学算法,建立了试验用油纸绝缘套管的电热耦合分析模型,考虑... 油纸绝缘套管作为目前电力系统应用最广泛的套管类型,因在运行时无法掌握内部动态压强,不能及时发现内部缺陷,严重影响套管使用寿命。为此,提出了油纸绝缘套管内部压强的解析数学算法,建立了试验用油纸绝缘套管的电热耦合分析模型,考虑了导电杆载流量和外界环境温度对油纸绝缘套管内部压强的影响,通过搭建试验用油纸绝缘套管平台对所提算法模型进行了准确性验证。结果表明:套管内部压强解析数学算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套管油枕处呼吸腔中空气的压缩量是影响油纸绝缘套管内部压强变化的主要因素;结合仿真分析,呼吸腔内空气压强占套管内部压强的76.9%。研究成果对于掌握油纸绝缘套管内部压强分布,及时捕捉套管异常状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热耦合 油纸绝缘 套管 内部压强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BAQUS的EH36海工钢气电立焊数值模拟研究
16
作者 江坤 刘芳芳 +1 位作者 蒋健博 厉文墨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89,共6页
为研究EH36海工钢气电立焊过程,以有限元软件ABAQUS为平台,建立了用于计算气电立焊焊接温度场和应力场的有限元模型。采用椭球体热源与高斯面热源的组合热源模型并通过DFLUX子程序实现,通过生死单元技术来控制焊缝的填充加载,通过实测得... 为研究EH36海工钢气电立焊过程,以有限元软件ABAQUS为平台,建立了用于计算气电立焊焊接温度场和应力场的有限元模型。采用椭球体热源与高斯面热源的组合热源模型并通过DFLUX子程序实现,通过生死单元技术来控制焊缝的填充加载,通过实测得到EH36钢的热物理性能参数,模拟了气电立焊焊接过程。进行了焊接试验,并通过热电偶测得了焊板典型位置的热循环曲线。结果表明:焊后横向残余应力在立板的中间区域为拉应力,在其余区域为压应力。纵向残余应力在焊缝及其附近区域表现为较大的拉应力,而远离焊缝拉应力迅速衰减并过渡为压应力;计算得到的热循环曲线和焊缝形状与实际基本一致,表明了本文建立的气电立焊焊接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电立焊 热源模型 热循环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0t/h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动态仿真模型研究 被引量:37
17
作者 高建强 马良玉 +2 位作者 王兵树 宋之平 杜朝波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41-245,共5页
采用模块化建模方法建立了我国设计制造的首台450t/h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实时仿真数学模型,介绍了锅炉机组模型的各子系统构成及其性能。以循环流化床燃烧系统为例,详细介绍了其主要仿真模块的数学模型,并据此仿真模块搭建了该子系统的... 采用模块化建模方法建立了我国设计制造的首台450t/h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实时仿真数学模型,介绍了锅炉机组模型的各子系统构成及其性能。以循环流化床燃烧系统为例,详细介绍了其主要仿真模块的数学模型,并据此仿真模块搭建了该子系统的仿真模型。仿真试验表明所建模型能够正确反映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的动态和静态特性,模型运算稳定可靠。所建锅炉机组仿真模型已用于多期仿真机培训,并可为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提供对象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锅炉 循环流化床燃烧 机组控制 动态仿真模型 设计制造 仿真机 静态特性 模块化建模 实时仿真 可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锅炉受热面热力过程通用数学模型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广军 李勇 +1 位作者 吴景兴 章臣樾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54-257,共4页
建立了锅炉受热面热力过程通用数学模型。该模型的通用性包括三个方面:1)受热面动态计算与静态计算间的通用性;2)单相受热面与双相受热面间的通用性;3)模型在热力过程实时仿真及工程定量分析间的通用性。
关键词 锅炉 热力过程 数学模型 受热面 火力发电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SC-HVDC稳态特性与潮流算法的研究 被引量:148
19
作者 郑超 周孝信 +1 位作者 李若梅 盛灿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共5页
该文分析了 VSC-HVDC 的稳态功率特性及控制方式;在 VSC-HVDC 稳态模型的基础上,导出了其适用于牛顿法潮流计算的数学模型,并根据 VSC-HVDC 中电压源换流器(VSC)的控制对象大多为交流侧物理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交直流混合系统潮流的交... 该文分析了 VSC-HVDC 的稳态功率特性及控制方式;在 VSC-HVDC 稳态模型的基础上,导出了其适用于牛顿法潮流计算的数学模型,并根据 VSC-HVDC 中电压源换流器(VSC)的控制对象大多为交流侧物理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交直流混合系统潮流的交替求解算法:算法中计及了直流变量的约束条件,当混合系统潮流求解过程中无换流器调制度越界,算法可快速收敛,否则将由于交直流系统间相互影响,致使交替求解次数的增加。算例结果验证了 VSC-HVDC 潮流模型的正确性以及交替求解算法的有效性。该算法为进一步研究含有 VSC-HVDC 的交直流电力系统的潮流控制特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算法 稳态特性 HVDC VSC 交直流混合系统 交直流电力系统 电压源换流器 求解算法 交直流系统 控制方式 功率特性 稳态模型 数学模型 潮流计算 控制对象 约束条件 求解过程 快速收敛 相互影响 潮流模型 控制特性 牛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源热泵的最优化研究 被引量:29
20
作者 杨昭 张世钢 +1 位作者 孙政 马一太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87-691,共5页
为了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 ,进一步提高地下水源热泵机组的性能 ,通过对机组运行特性的分析 ,依据技术经济优化准则 ,以年度费用总额为目标函数 ,建立系统综合优化数学模型 ,并编制了计算程序。在保证机组安全可靠地满足建筑物冷热负荷需... 为了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 ,进一步提高地下水源热泵机组的性能 ,通过对机组运行特性的分析 ,依据技术经济优化准则 ,以年度费用总额为目标函数 ,建立系统综合优化数学模型 ,并编制了计算程序。在保证机组安全可靠地满足建筑物冷热负荷需求的前提下 ,根据不同的地下水温度与深度 ,对系统关键运行参数及部件进行了优化选择计算。该方法兼顾了供热供冷运行的可靠性与经济性 ,可实现系统内各部件的最优匹配。与传统设计方法相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源 热泵 优化设计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