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SPA模型的矿业城市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以淮南市涉矿区县为例
1
作者 徐燕飞 李兵 +3 位作者 安士凯 王瑞 晋康 张世文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7-216,共10页
为解决矿业城市生态斑块破碎化和景观连通性不足等问题,构建安徽省中北部区域性生态屏障,选取淮南市涉矿区县为研究区,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与景观连通性评估方法系统识别生态源地,通... 为解决矿业城市生态斑块破碎化和景观连通性不足等问题,构建安徽省中北部区域性生态屏障,选取淮南市涉矿区县为研究区,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与景观连通性评估方法系统识别生态源地,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构建生态廊道网络,并采用空间优化策略提升生态网络效能。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识别生态源地30处,潜在生态廊道63条,总面积169.33km^(2),呈现中西部集聚、南北部分散的分布特征;(2)研究区生态阻力面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高阻力区集中分布于淮河沿岸采煤沉陷区及中部城镇发展核心区;(3)通过增补6处战略生态源地、新建23条补偿廊道及修复23个关键障碍节点,实现生态网络结构优化,网络闭合指数(α)、连接度指数(β)与连通率(γ)分别提升了0.143、0.289和0.093。研究结果可为淮南市涉矿区县乃至类似矿业城市生态网络体系优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景观格局优化提供参考与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业城市 生态网络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连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识别——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为例
2
作者 王俊力 付子轼 +2 位作者 乔红霞 毕玉翠 刘福兴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5-923,共9页
种植业面源污染是引起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区域有助于合理分配防治资源,是有效防控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开展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识别,在土地利用的源分级基础上,选取种... 种植业面源污染是引起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区域有助于合理分配防治资源,是有效防控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开展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识别,在土地利用的源分级基础上,选取种植业氮/磷排放量、化肥施用量、土壤有效氮/磷含量为源因子,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土壤结构、降水量、距与水体和道路距离为迁移因子,应用GIS技术进行源地识别和阻力基面构建,评估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氮源地和磷源地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11.2%和2.2%,氮源地主要分布于新公中镇、巴彦套海镇、胜丰镇、隆兴昌镇、塔尔湖镇;磷源地主要集中在新公中镇。研究区域阻力基面的阻力值表现为西高东低,影响污染物流失的关键迁移因子是降水量和土壤类型,其权重分别为0.389和0.298。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的高、较高、中等、低、较低风险区面积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49.7%、16.9%、7.8%、3.5%、2.1%,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巴彦套海镇、胜丰镇、隆兴昌镇和新公中镇。研究显示,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偏高,亟须通过源头减量、过程拦截等系统性措施实施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面源污染 土地利用 源因子 迁移因子 最小累积阻力 风险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斑块—基质—廊道”的南宁市碳汇空间格局构建研究
3
作者 覃盟琳 罗丁丁 +2 位作者 蒋红波 吴欣芋 刘曾涵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47,共7页
实现城市碳平衡的关键在于维持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类型与生态用地布局之间的平衡,因此构建符合实际情况的城市碳汇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南宁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网络技术中的“斑块—基质—廊道”构成要素,对碳汇用地景观格... 实现城市碳平衡的关键在于维持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类型与生态用地布局之间的平衡,因此构建符合实际情况的城市碳汇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南宁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网络技术中的“斑块—基质—廊道”构成要素,对碳汇用地景观格局、用地碳汇量进行分析,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提取出碳汇空间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得到碳汇最小累积阻力面并识别出碳汇廊道,形成城市碳汇生态网络,最终构建碳平衡理念下的南宁市碳汇空间格局。结果得到:第一,研究区碳汇空间生态源地主要用地类型为林地和草地;第二,碳汇空间生态源地总面积1380.87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21.49%,主要分布在南部与北部地区,其中关键碳汇源地11个、重要碳汇源地16个,关键碳汇廊道21条,重要碳汇廊道23条,总计131.15 km~2,仅占研究区面积的2.03%;第三,由碳汇空间生态源地、碳汇廊道和碳汇最小累积阻力面共同组成“一环—二心—多廊”研究区碳汇空间格局,解决区域碳汇生态安全问题,提升全域碳汇生态安全水平。研究结果以期为南宁市国土空间安全与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空间 生态网络技术 MSPA 最小累积阻力面 南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都市圈生态空间结构特征与生态网络构建研究
4
作者 刘恺希 孙浩鑫 张沛 《园林》 2025年第1期23-32,共10页
面对西安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空间碎片化问题,生态功能完善的需求及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的发展目标,通过分析西安都市圈生态空间景观格局,提取其结构特征进而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等方法提取西安都市圈生态空间结... 面对西安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空间碎片化问题,生态功能完善的需求及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的发展目标,通过分析西安都市圈生态空间景观格局,提取其结构特征进而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等方法提取西安都市圈生态空间结构特征,通过植被覆盖演变分析并识别潜在的具有生态功能的用地,通过设计转化阻力指标体系获得区域生态网络的构建基础。提出网络整合、廊道桥接、网络织补、生态修复4种生态网络整合策略。通过分析生态空间结构发现都市圈的生态斑块、廊道等不同类型生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针对都市圈尺度提出多中心生态网络的规划模式,针对重要生态单元提出“核心—廊道—缓冲区”的规划模式,基于不同的整合策略调整生态用地布局及空间结构,以提高生态网络的连通性与稳定性,构建都市圈生态网络。聚焦生态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生态网络构建技术路径及模式探索,提出西安都市圈的生态空间结构,为生态空间规划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这对于推动中国都市圈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都市圈 生态空间结构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与优化研究——以安徽省六安市中心城区为例
5
作者 陈永生 陈诚 毕雨辰 《园林》 2025年第5期4-13,共10页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能保护物种多样性、提升全民生活质量、促进地方产业绿色转型的媒介,是快速城市化环境下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当下城市生态网络构建对于中小城市的关注度不足,以安徽省六安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能保护物种多样性、提升全民生活质量、促进地方产业绿色转型的媒介,是快速城市化环境下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当下城市生态网络构建对于中小城市的关注度不足,以安徽省六安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研究区域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并针对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中的关键要素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根据研究结果,在研究区域初步构建源斑块32个、潜在生态廊道446条,其中包含重要廊道31条、一般廊道383条、可建设廊道32条。并进一步增补2处源斑块、24处生态踏脚石、64条廊道,以提高网络的完整度和复杂度。最后采用网络闭合度、点线比率以及网络连接度对优化后的网络进行评估,为六安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提出指引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网络构建 优化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源斑块 生态踏脚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演变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富丽 彭双云 +3 位作者 龚陆平 黄帮梅 马岽玲 朱紫怡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9,共12页
[目的]以珠江源区典型喀斯特区域为研究对象,旨在构建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1990—2020年生态安全格局的演变规律,为加强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MSPA、... [目的]以珠江源区典型喀斯特区域为研究对象,旨在构建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1990—2020年生态安全格局的演变规律,为加强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MSPA、MCR和重力模型等方法,构建1990—2020年珠江源区生态安全格局,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 1)曲靖市南部与文山州交界处生态源地集中分布,玉溪市西部、昆明市与曲靖市及红河州交界处、红河州南部及曲靖市东北部呈散落分布。1990—2020年,生态源地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2000年达到最大。2)综合阻力面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1990—2020年高阻力区面积和范围不断扩大。3)1990年和2000年识别出55条生态廊道,2010年和2020年减少至45条。重要生态节点主要分布在曲靖市、玉溪市和红河州交界处等生态敏感区。4)珠江源区生态安全格局的整体结构与河流走向一致,但受人类活动影响,南盘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脆弱。[结论]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变化和人类活动强度增加是影响珠江源区生态安全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未来应重点关注关键生态源地保护、生态廊道修复与建设、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以及建立完善的生态监测网络,以提高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喀斯特地区 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 生态敏感性评价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珠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理论视角下多功能“人居-湿地”网络识别
7
作者 陈墅香 陈溢晨 刘塨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492-6511,共20页
湿地为人居环境提供多种功能,主要包括创造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降低区域雨洪风险,并通过与周围文化设施的互动来提供文化服务,满足人居环境“生活-生产-生态”需求。然而,目前缺乏有效识别湿地网络中各廊道功能差异的方法,盲目的湿地保... 湿地为人居环境提供多种功能,主要包括创造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降低区域雨洪风险,并通过与周围文化设施的互动来提供文化服务,满足人居环境“生活-生产-生态”需求。然而,目前缺乏有效识别湿地网络中各廊道功能差异的方法,盲目的湿地保护与利用都将破坏人居环境的宜居性和可持续性。基于共生理论,以莆田主城木兰溪流域为例,将生活防洪、文旅产业和生态保护3项基本人居环境需求整合到湿地廊道的发展框架中,提出了多功能“人居-湿地”共生网络的识别方法。该方法涉及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观连通性指数、最大熵模型(MaxEnt)、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水文径流分析等,同时,将雨洪淹没风险、人文景观密度和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转化为各功能性阻力因子,提取潜在湿地廊道,优化湿地网络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类型对湿地形成的影响最为显著,占比高达86.9%,其次是气候和地形因素的影响。(2)在莆田主城流域识别出32块湿地生态源,提取了39条潜在雨洪调节廊道、54条人文滨水廊道和40条生态湿地廊道,其中三种功能复合廊道占56%,两种功能复合廊道占15%。(3)在研究区域内构建了三级湿地网络结构,其中一级湿地网络形成了“三纵三横”的空间格局。为城市湿地及滨水区域的多用途空间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网络 人居环境 共生理论 多功能廊道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宿主来源产气荚膜梭菌生物被膜形成前后药物敏感性分析
8
作者 吴莹 邵长军 刘文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2,共5页
为了检测5株不同宿主来源产气荚膜梭菌形成生物被膜能力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首先用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测定5株不同来源的产气荚膜梭菌对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筛选高敏药物测定各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利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 为了检测5株不同宿主来源产气荚膜梭菌形成生物被膜能力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首先用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测定5株不同来源的产气荚膜梭菌对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筛选高敏药物测定各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利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不同来源产气荚膜梭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高敏药物对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清除能力。药敏结果显示,5株不同宿主来源产气荚膜梭菌均对氨苄西林高度敏感,对其余6种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耐药;氨苄西林对不同菌株的MIC值在0.031~2.000μg/mL之间;所有菌株均能生成生物被膜,但生物被膜生成能力有差异;不同菌株在各自4、2、1 MIC下生物被膜的生成受到不同程度抑制,而亚抑菌浓度的氨苄西林能刺激生物被膜的生成,氨苄西林对已经生成的生物被膜不能完全清除。结果表明,不同来源产气荚膜梭菌形成生物被膜前后对药物敏感性不同,可为产气荚膜梭菌的临床用药选择及使用剂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荚膜梭菌 生物被膜 最小抑菌浓度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关键区识别
9
作者 张抒恒 杨忠学 陈涛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3-324,共12页
在维护生态安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科学构建滨海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可以有效协调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东营市为例,采用生态敏感性评价提取生态源地,并根据陆、河、滩等重要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将生态源地分区,分别... 在维护生态安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科学构建滨海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可以有效协调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东营市为例,采用生态敏感性评价提取生态源地,并根据陆、河、滩等重要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将生态源地分区,分别从初始生态源地和分区后生态源地2个角度构建“面(生态源地)-线(生态廊道)-点(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生态安全格局,综合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关键区域。结果表明:东营市初始生态源地共49处,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的低海拔滨海湿地区,经归并后划分成17个生态源地片区;研究区综合阻力最高达98.742,高阻力集中在建成区及其周边;以初始生态源地和生态源地片区分别构建生态廊道84条和24条,2类结果重叠的生态廊道具有显著生态意义;此外,识别生态夹点72处,位于河流廊道上的生态夹点需重点维护与管理;生态障碍点54处,主要分布在东营区、垦利区和利津县。对于不同类别的关键区,提出相应的保护、维护、管理以及修复策略,统筹“陆-河-滩-海”全域生态保护,可为其他滨海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生态源地分区 滨海资源型城市 东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廊道构建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佳灿 张红艳 +1 位作者 谢聪颖 陈默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322-5339,共18页
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意义。两千多年来,运河沿线地区已形成璀璨古今的运河文化带,繁华的商贸与人文交汇孕育了大量精彩绝伦的非遗项目,成为大运河文化资源的核心门类和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 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意义。两千多年来,运河沿线地区已形成璀璨古今的运河文化带,繁华的商贸与人文交汇孕育了大量精彩绝伦的非遗项目,成为大运河文化资源的核心门类和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大运河文化带8省(市)120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数理统计方法探析非遗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并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出发运用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性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评估非遗廊道构建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大运河文化带非遗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类型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核密度分析发现非遗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趋于“南北集聚,中间分散”的集聚态势,呈现明显的“两核两纵”分布结构。(2)借助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适宜性评价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发现,大运河文化带具备构建非遗廊道的潜在条件,中等适宜及以上地区占比达74.39%。(3)基于上述研究基础,综合考量大运河文化带非遗价值、旅游景区等要素及廊道构建准则,提出多级别、不同主题的非遗廊道建设策略。研究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非遗整体性保护、生态环境保育以及区域重大战略制定提供科学参考与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文化带 遗产廊道 敏感性评价 适宜性评价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与牧草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绚 马燕燕 +2 位作者 王芳 郭志辉 张莫涵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466,共12页
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大背景下,对西北地区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对该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可持续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综合自然、生态与社会多维度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覆被(LULC)转移矩阵、形态空间格局分析... 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大背景下,对西北地区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对该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可持续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综合自然、生态与社会多维度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覆被(LULC)转移矩阵、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景观连通性、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深入分析我国西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LUCC)特征和土地生态适宜性,并探究适宜生态保护区域与主要牧草分布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2001-2020年西北地区LULC类型主要以草地与未利用地为主,LUCC总体呈现“草地大量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大量增加”的变化趋势。2)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最小累积阻力的高值区分别分布在青海南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3)西北地区生态适宜性分区包括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4类,面积占比分别为29.96%、39.95%、23.67%和6.42%。适宜生态保护区域以研究区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为核心向周边集聚分布,而适宜建设开发区域自西北向东南沿乌鲁木齐都市圈-兰西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一带呈明显的中心外围分布。4)莎草科牧草对西北地区湿地和高寒生态系统具有很强适应能力,在禁止开发区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在该区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禾本科牧草主要分布在限制开发区,其对该区水源涵养、荒漠化防治及畜牧业发展具有显著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适宜性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与MCR模型的洛阳市生态网络构建研究
12
作者 孙杰 杨温鑫 +4 位作者 刘盛源 王燕飞 王江丽 桑鹏辉 王智恒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1期72-79,共8页
以洛阳市为例,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构建洛阳市中心城区生态网络。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洛阳市中心城区生态源地总面积为50.768 hm^(2),通过景观指数分析得到洛阳市主城区内生境斑块的最小... 以洛阳市为例,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构建洛阳市中心城区生态网络。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洛阳市中心城区生态源地总面积为50.768 hm^(2),通过景观指数分析得到洛阳市主城区内生境斑块的最小面积阈值为0.03 km^(2),共识别出重要生态源地10个;根据MCR模型得到的重力模型矩阵,识别出生态廊道共44条,重要廊道13条,一般廊道31条;生态源地空间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范围内的东部、南部以及边缘地带。综合阻力呈中、西、北部高,东部偏低,交通路网多,生态环境有待加强。对洛阳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进行优化后,增加生态源地3个,添加10个绿地斑块作为踏脚石,得到新增潜在生态廊道22条,利用生态网络结构评价体系,计算出α、β、γ指数分别为2.48、5.07、2,均有所提升,优化后的生态网络提升了区域生态斑块间的连通度,增强了洛阳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MSPA MCR 生态廊道 洛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目标导向下市域复合型绿地生态网络构建研究:以泉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13
作者 颜钰 陈秀铭 +5 位作者 谢宇为 曾真 王则琦 薛学佳 檀东昊 李霄鹤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8-322,共15页
多元目标导向下市域复合型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对消除快速城市化引发的负面问题,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以及发挥游憩、文化等多元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泉州市中心城区为例,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InVEST模型、最小累积阻... 多元目标导向下市域复合型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对消除快速城市化引发的负面问题,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以及发挥游憩、文化等多元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泉州市中心城区为例,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InVEST模型、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和重力模型等技术手段判定生态、游憩和文化源地,构建多类型网络与识别节点,并提出多元目标导向下市域复合型绿地生态网络构建方法和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泉州市中心城区内生态源地共有20处,构建了38条生态廊道,识别出19个生态夹点、27个障碍点、10个踏脚石和132个断裂点。(2)筛选出28处游憩源地,构建得到游憩廊道60条。(3)提取出167处文化源地,构建主要文化廊道4条和识别文化发展片区7处。(4)生成112处复合景观节点和144条复合廊道。(5)提出节点保护建设、通廊载体打造与城市生态、文旅空间协同发展的优化策略,进一步提升市域复合型绿地生态网络的综合效益。研究结果可为市域复合型绿地生态网络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目标导向 市域复合型绿地生态网络 电路理论 最小阻力模型 泉州市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丘陵山区土地利用冲突严重区域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以长泰区为例
14
作者 涂旖瑶 郭青海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0-211,共12页
准确识别重点修复区域是推进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的前提,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识别和量化土地利用冲突严重区域有助于国土空间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识别、诊断和修复单元的划分。以长泰区为... 准确识别重点修复区域是推进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的前提,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识别和量化土地利用冲突严重区域有助于国土空间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识别、诊断和修复单元的划分。以长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10、2015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ArcGIS软件和MCR模型构建土地利用冲突评价方法,从县域尺度上量化土地利用冲突程度,提取土地利用冲突程度严重的类型,探讨其时空变化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2010—2020年,土地利用冲突空间格局整体分布不均匀,较严重冲突处于首位,土地利用冲突严重区域的主导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和林地,极严重冲突主要分布在坂里乡和岩溪镇南部、枋洋镇和武安镇西部、陈巷镇西部和北部以及古农农场。(2)土地利用冲突时空变化显著,极严重冲突面积先增加后减少,呈面状和组团式分布,整体减少10.75 km^(2);严重冲突和较严重冲突面积先减少后增加,呈条带式和环状分布,分别增加5.06 km^(2)和2.3 km^(2)。(3)长泰区土地利用冲突斑块的空间异质性程度和破碎度降低,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程度增强,不同等级土地利用冲突斑块之间的连通性增强。土地利用冲突的空间聚集性和高发地区比例呈现降低态势。该研究结果为地方开展生态修复识别关键治理区提供参考,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产生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冲突 MCR模型 生态安全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市城市热环境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构建
15
作者 陈立 张福庆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1-392,共12页
在全球热环境日趋恶化的背景下,揭示城市热环境格局与产生机理对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以南昌市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遥感影像进行地表温度反演与分级,分析热环境空间演变特征;其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获得7种... 在全球热环境日趋恶化的背景下,揭示城市热环境格局与产生机理对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以南昌市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遥感影像进行地表温度反演与分级,分析热环境空间演变特征;其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获得7种景观类型,从中提取连通性高、面积大、热贡献度显著的核心区斑块为中心“源”“汇”;最后,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源源”、“汇汇”、“源汇”廊道,从“格局过程”的动态视角构建能体现“补给传导作用”过程的多层级景观网络。研究结果表明,2009—2022年南昌市高温区面积从369.53 km^(2)增长至705.15 km^(2),低温区面积从1015.66 km^(2)减少至936.57 km^(2)。空间尺度上,热环境质心集中于青山湖区内,分布自中心向外围辐射的温降格局。提取Ⅰ、Ⅱ类中心“源”26个,占研究区面积11.0%;中心“汇”28个,占研究区面积66.5%。构建“源源”廊道24条,“汇汇”廊道24条,“源汇”廊道51条,其中,一级补给廊道39条,二级传导廊道52条,三级作用廊道47条,识别热传递战略点共7个。研究揭示了南昌市热环境恶化的趋势,提出的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有效改善了热量传导机制,对热岛效应具有缓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环境 格局与过程 “源汇”景观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南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SYS/LS-DYNAD的平川铁矿中深孔爆破参数研究
16
作者 张要顺 陈彬彬 +3 位作者 王成财 龙骁洋 叶继阳 唐小容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77-483,共7页
为了解决平川铁矿露天开采转地下开采的中深孔爆破参数选择问题,本次采用了理论计算结合软件数值模拟的方式进行研究。首先通过理论公式按照炸药单耗和每米崩矿量为最优条件计算出符合该矿山条件下的中深孔爆破参数,再通过ANSYS/LS-DYNA... 为了解决平川铁矿露天开采转地下开采的中深孔爆破参数选择问题,本次采用了理论计算结合软件数值模拟的方式进行研究。首先通过理论公式按照炸药单耗和每米崩矿量为最优条件计算出符合该矿山条件下的中深孔爆破参数,再通过ANSYS/LS-DYNAD对计算的各组参数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根据模拟分析出的爆破效果,得出适合该矿山不同条件下的最优中深孔爆破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数值模拟 孔底距 最小抵抗线 垂直扇形深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识别: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华 周舒恬 +4 位作者 徐嘉兴 马明宇 陈鉴安 裴基龙 张炜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9-130,共12页
科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是系统推进生态修复目标,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与重要途径。本文以东部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市贾汪区为例,通过定量评估土壤保持、碳存储、生境质量、产... 科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是系统推进生态修复目标,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与重要途径。本文以东部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市贾汪区为例,通过定量评估土壤保持、碳存储、生境质量、产水量和固碳释氧五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分析了绿色转型中的贾汪区生态修复治理成效。在此基础上,基于热点分析、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等方法,识别了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夹点”、障碍区等生态安全格局要素,分析了2000—2020年生态安全格局及其动态变化,并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贾汪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体呈增加趋势,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生态源地斑块数量逐渐减少但总面积持续增加,廊道分布由“西多东少”转变为“较为均衡”的格局。②确定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包括重要生态源地10处,重要生态廊道39处,障碍修复关键区5.53 km^(2),廊道保护关键区1.70 km^(2),多位于主城区西南部和潘安湖南部生态流动强度高且廊道狭窄处,应加强重点修复和保护。③根据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覆被类型,建议重要生态源地树立红线观念、加强生态用地和非生态用地有效连接、拓宽生态廊道范围、增加廊道沿线植被恢复等保护修复策略。研究结果可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修复规划确定优先修复事项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电路理论 资源枯竭型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网络的黄河上游(四川段)水源涵养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世梁 王清波 +3 位作者 缪驰远 董玉红 孙永秀 于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8-426,共9页
在对黄河上游四川段水源涵养功能及修复潜力评估的基础上,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识别黄河上游四川段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水源涵养能力由南至北逐渐降低,水源涵养修复潜力等级高的... 在对黄河上游四川段水源涵养功能及修复潜力评估的基础上,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识别黄河上游四川段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水源涵养能力由南至北逐渐降低,水源涵养修复潜力等级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北部;MSPA识别的核心区主要位于若尔盖县和石渠县,占总面积的44.04%,形成由3个等级的生态源地和3个等级的生态廊道组成的黄河上游四川段生态安全格局;整个生态网络均集中于研究区中北部,东西部和南部生态网络分布较少.基于生态网络进行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可为黄河上游四川段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布局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修复潜力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 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 生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评价淮河流域氮肥面源污染风险 被引量:1
19
作者 喻丹 董晓华 +4 位作者 高松 江宇扬 魏冲 彭涛 刘冀 《农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26-235,共10页
农业施肥氮素流失引发的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识别和评价氮肥施用的环境风险程度是水环境污染防治的重要前提。该研究以淮河洪泽湖以上流域为研究区,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源-汇”理论,提出改进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一方面根... 农业施肥氮素流失引发的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识别和评价氮肥施用的环境风险程度是水环境污染防治的重要前提。该研究以淮河洪泽湖以上流域为研究区,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源-汇”理论,提出改进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一方面根据氮肥施用强度采用化肥污染风险指数来评价研究区氮肥面源污染的源风险;另一方面选取高程、坡度、土地利用、地形湿润指数、降雨侵蚀力和土壤可蚀性作为影响面源污染迁移的关键阻力因子来构建综合阻力基面,并创新性地提出基于坡面汇流路径构建氮肥面源污染的汇风险;最后结合源风险和汇风险构成氮肥面源污染的综合风险指标,划分了研究区面源污染的风险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氮肥面源污染的源风险值为0~0.81,平均值为0.55,普遍存在着过度施肥的情况,尤其是研究流域所辖的河南省内的商丘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及信阳市;2)在各阻力因子空间共同作用下,综合阻力基面值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降低的空间趋势,汇风险围绕着淮河干流向外呈现出减小的趋势,且淮河干流以北由于汇流路径更长其汇风险要明显低于南部区域;3)综合风险显示中等风险及以上的面积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71.16%,整体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氮肥面源污染风险;4)极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淮河干流上游的信阳市和驻马店市的南部,淮河干流以北的周口市、商丘市、阜阳市、宿州市和亳州市都有着较大面积的高风险区,低风险区则主要分布于淮河干支流的河源山区地带。该研究依据不同等级的氮肥面源污染综合风险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能够为流域尺度农业面源污染的科学防范和有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面源污染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源-汇风险 化肥污染风险指数 汇流路径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沿边地区生态旅游绿道选线研究——以陈巴尔虎旗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墨飞 矫红运 李珍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70-1980,共11页
为促进内蒙古沿边地区生态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以陈巴尔虎旗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得出阻力面、绿道建设关键区域与潜在线路,针对其生态资源待整合、沿边景观未开发利用、开放空间缺少联系等问题,对数据进行... 为促进内蒙古沿边地区生态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以陈巴尔虎旗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得出阻力面、绿道建设关键区域与潜在线路,针对其生态资源待整合、沿边景观未开发利用、开放空间缺少联系等问题,对数据进行分析和修正,确定连接关系、辐射范围及空间结构等组织形式,遴选出最优路径,最终得出陈巴尔虎旗生态旅游绿道线路规划方案。研究发现:(1)当前陈巴尔虎旗的综合成本面阻力等级呈“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生态资源丰富的区域更适宜建设绿道。(2)在获取最低成本路径的基础上,选择距离水系、资源点近的线路能够提升绿道吸引力和使用率,依托现有道路体系进行绿道线路建设能够降低建设难度、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更符合使用者的行为习惯。(3)环状布局能够提升资源的连接度,在组织分散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同时向周围辐射,从而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对生态旅游资源及资源线路进行梳理及分析,宏观上生成“一纵、两带、一环”的生态旅游绿道选线方案,进而提出沿边地区生态旅游绿道选线机制,为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及绿道选线提供了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沿边地区 生态旅游 绿道选线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陈巴尔虎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