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刺槐人工林林龄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1
作者 韩金丹 毕华兴 +2 位作者 赵丹阳 林丹丹 陆善洪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共10页
[目的]明确晋西黄土区刺槐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的动态变化特征,为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不同林龄(18 a,22 a,26 a,30 a,33 a,40 a)人工刺槐林,以荒草地为对照,测定0—30 cm土层土壤团... [目的]明确晋西黄土区刺槐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的动态变化特征,为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不同林龄(18 a,22 a,26 a,30 a,33 a,40 a)人工刺槐林,以荒草地为对照,测定0—3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分析了刺槐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与土壤可蚀性(K)在不同林龄、不同土层间的差异,并进一步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1)不同林龄刺槐林土壤团聚体均以>0.25 mm为主,质量分数平均为48.86%。>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W_(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随刺槐林林龄增加显著增大,团聚体破坏率(PAD)和团聚体分形维数(D)总体呈下降趋势。刺槐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优于荒草样地。(2)同一土层中,土壤可蚀性随着刺槐恢复年限增加总体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刺槐林恢复33年时土壤抗侵蚀能力最强;同一林龄不同土层条件下,表层土壤抗侵蚀能力优于深层土壤。(3)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可蚀性直接受各粒级分布的影响,生物量和有机质含量有助于5 mm和2~5 mm粒级团聚体的形成,是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的主要影响因子。[结论]晋西黄土区刺槐林的营造显著改善了土壤团聚体的结构稳定性,增强了土壤的抗侵蚀能力,且在林龄为33 a左右时土壤抗蚀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土壤可蚀性 植被恢复 刺槐林 晋西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北黄土区典型人工林草本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
2
作者 余锦亚南 张杰铭 +6 位作者 宁晓梅 李治学 范明远 崔悦 闫冰 常晓敏 孙立博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8-167,共10页
[目的]为探究不同林分类型草本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相互关系的差异。[方法]以晋西北黄土区油松纯林、小叶杨纯林、油松小叶杨混交林、小叶杨柠条混交林4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分类型草本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并研究... [目的]为探究不同林分类型草本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相互关系的差异。[方法]以晋西北黄土区油松纯林、小叶杨纯林、油松小叶杨混交林、小叶杨柠条混交林4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分类型草本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并研究其相互关系。[结果]1)研究区内林下草本共计12科30属35种,优势种以禾本科为主,4种典型人工林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小叶杨柠条混交林水平最高。2)4种典型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小叶杨纯林与小叶杨柠条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最优。3)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不同林分类型中,土壤全磷和土壤水分体积分数对草本多样性影响存在差异,土壤水分体积分数在油松纯林中与草本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混交林中与草本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全磷在油松纯林和小叶杨柠条混交林中与草本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小叶杨纯林与小叶杨油松混交林中呈负相关。[结论]土壤全磷和土壤水分体积分数是影响草本多样性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对晋西北黄土区林下草本生态功能和土壤性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北黄土区 人工林 草本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相关性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北黄土区典型林分土壤抗冲性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3
作者 李治学 范明远 +3 位作者 崔悦 闫冰 常晓敏 孙立博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4-180,共7页
[目的]探究晋西北黄土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抗冲性与土壤性质的关系,探析土壤抗冲性的影响因子,为黄土高原更好的选择防护树种提供依据。[方法]以小叶杨林(Populus simonii Carrière)、油松林(Pinus tabuliformis Carrière)、... [目的]探究晋西北黄土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抗冲性与土壤性质的关系,探析土壤抗冲性的影响因子,为黄土高原更好的选择防护树种提供依据。[方法]以小叶杨林(Populus simonii Carrière)、油松林(Pinus tabuliformis Carrière)、小叶杨油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原状土水槽冲刷实验法,采用样地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抗冲性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1)冲刷过程中,不同林地产流初期径流含沙量均较高,径流含沙量随冲刷时间的延长,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趋势。抗冲系数随冲刷时间的延长总体呈增长趋势,油松林(3.79±3.10 L·min·g^(-1))>小叶杨油松混交林(1.84±0.64 L·min·g^(-1))>小叶杨林(1.24±0.57 L·min·g^(-1))。(2)土壤抗冲系数与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抗冲性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抗冲系数之间呈指数关系。(3)土壤密度、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土壤机械组成都会对土壤抗冲性产生影响。[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晋西北黄土区土壤侵蚀研究和水土保持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北黄土区 土壤抗冲性 林分类型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黄靖涵 毕华兴 +3 位作者 赵丹阳 王宁 刘泽晖 张荣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7-395,共9页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人工林恢复过程中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垂直特征,为改善人工林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人工林恢复过程中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垂直特征,为改善人工林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刺槐-侧柏、刺槐-油松)为研究对象,通过土钻烘干法测定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析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垂直特征。【结果】研究区典型人工林平均土壤含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侧柏、刺槐-侧柏、油松、刺槐-油松、刺槐,5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降水量及土壤质地是影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在垂直方向上,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变异程度均为中等变异,变异系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约在360 cm土层形成稳定变化,人工植被主要影响0~360 cm土层内的土壤水,5种人工林中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变异程度最大,侧柏林地土壤水分最为稳定;采用有序聚类法将人工林土壤水分垂直层次划分为交换层、利用层、调节层和稳定层,不同林分间层次划分深度存在一定差异。【结论】研究区人工林可导致土壤含水量一定程度的减少,刺槐、油松、刺槐-油松林会加剧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其中刺槐林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最为明显,建议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适当减少刺槐林面积,提高侧柏栽植比例。对现存土壤含水量较低的刺槐林,通过间伐降低林分密度,或将其改造为混交林,以期改善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人工林 垂直变化特征 混交林 晋西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刺槐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林丹丹 毕华兴 +3 位作者 赵丹阳 管凝 韩金丹 郭艳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9-388,共10页
明晰不同林分密度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碳库特征,以期为确定刺槐林适宜人工造林密度和评价水土保持效益提供科技支撑。设置不同密度(700、1 500、1 800、2 400、3 000、3 500 plant·hm^(-2))刺槐样地,以荒草地为对照,分析0-40 c... 明晰不同林分密度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碳库特征,以期为确定刺槐林适宜人工造林密度和评价水土保持效益提供科技支撑。设置不同密度(700、1 500、1 800、2 400、3 000、3 500 plant·hm^(-2))刺槐样地,以荒草地为对照,分析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变化规律,计算碳库活度指数(CPAI)、碳库指数(CPI)以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解析不同密度刺槐林地土壤碳库变化,并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刺槐林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平均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为:6.80 g·kg^(-1)(1 800 plant·hm^(-2))>5.01 g·kg^(-1)(1 500 plant·hm^(-2))>4.73 g·kg^(-1) (2 400 plant·hm^(-2))>4.17 g·kg^(-1) (3 000 plant·hm^(-2))>2.78 g·kg^(-1) (700 plant·hm^(-2))>2.68 g·kg^(-1) (3 500plant·hm^(-2))>0.52 g·kg^(-1) (CK)。随着刺槐人工林密度的增大,土壤有机碳组分及CPMI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中密度刺槐林分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CPMI最大。与对照相比,0-40 cm土层,6种林分密度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含量、可溶性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分别提高了77.3%-94.9%、55.8%-91.3%、86.0%-94.2%、81.4%-93.5%和79.8%-91.2%。6种林分密度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均高于100%。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各有机碳组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0);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的解释率最大。因此,从森林土壤固碳功能而言,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的适宜林分密度为1 800 plant·hm^(-2),该林分密度能较好提高土壤碳养分供给水平与碳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组分 碳库管理指数 林分密度 刺槐 晋西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退耕还林22年后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被引量:69
6
作者 张晓霞 杨宗儒 +4 位作者 查同刚 张志强 王高敏 朱聿申 吕志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16-424,共9页
退耕还林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是评价退耕还林措施及其生态效益的重要内容之一。选取晋西黄土区退耕22年后形成的3种典型乔木林分,包括自然恢复的辽东栎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和刺槐人工纯林,并以耕地作为对照,通过外业调查和采样分... 退耕还林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是评价退耕还林措施及其生态效益的重要内容之一。选取晋西黄土区退耕22年后形成的3种典型乔木林分,包括自然恢复的辽东栎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和刺槐人工纯林,并以耕地作为对照,通过外业调查和采样分析,从深度和程度两方面研究了退耕还林对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就土壤容重而言,自然恢复林80 cm以上土层较耕地有显著变化(P<0.05),平均降低了28.78%,变化程度最大的在10—20 cm土层;人工林较耕地显著变化发生在60 cm以上土层,混交林和纯林分别降低了10.58%和8.34%,变化程度最大的土层为20—40 cm;(2)3种退耕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在80 cm以上较耕地发生显著增加(P<0.05),增加程度表现为自然恢复林(35.53%)>混交林(15.04%)>纯林(13.68%),20—40 cm土层变化程度最大;(3)土壤毛管孔隙度自然恢复林、混交林和纯林分别达到耕地的1.36,1.13和1.12倍,自然恢复林和人工林显著变化土层分别为80 cm和60 cm以上,变化程度最大的均为40—60 cm处;(4)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著。对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的变化,有机质的增加可解释31%以上,而粘粒含量的解释度则达到44%—51%,均为极显著水平(P<0.01)。自然恢复林对于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程度和影响土层深度都大于人工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退耕还林 土壤物理性质 土层深度 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 被引量:28
7
作者 鲍彪 毕华兴 +3 位作者 云雷 高路博 许华森 安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4-89,共6页
通过野外坡面降雨试验,对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地内土壤水分进行连续定位观测,以揭示晋西黄土区坡面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旨在为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坡面土壤含水率受植被密度影响较明显,密度较高的刺... 通过野外坡面降雨试验,对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地内土壤水分进行连续定位观测,以揭示晋西黄土区坡面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旨在为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坡面土壤含水率受植被密度影响较明显,密度较高的刺槐林地相对于密度较低的林地或裸地而言,其林地内坡面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较平缓。2)垂直方向上,0~2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对降雨的响应最为直接和迅速。植被密度不同,各测点次表层(10~20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上升有先后之分,与表层(0~10cm土层)相比,次表层的土壤含水率变化有一定的滞后和延长,体现出土壤水分入渗的先后过程。深层(20~15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对降雨几乎无响应过程。3)坡面上表层土壤含水率对降雨的响应受降雨强度和植被密度影响,当降雨强度较小时,土壤含水率变化会出现上升期和退水期;当降雨强度较大时,土壤含水率变化则分为上升期、平台期和退水期,各期到达时间会因植被密度增加而出现相应的滞后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刺槐林 土壤水分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果农间作土壤养分空间分布 被引量:14
8
作者 云雷 毕华兴 +4 位作者 马雯静 田晓玲 崔哲伟 周晖子 高路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92-299,共8页
为了研究黄土区农林复合系统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及效应,对山西吉县残塬面核桃×花生、核桃×大豆和核桃×玉米3种典型果农间作类型下0~100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3种间作... 为了研究黄土区农林复合系统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及效应,对山西吉县残塬面核桃×花生、核桃×大豆和核桃×玉米3种典型果农间作类型下0~100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3种间作类型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并且距果树越远,土壤养分的垂直递减梯度越小;在水平方向上,离果树越近,土壤养分越少。2)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间作系统中果树与作物存在竞争,间作系统中作物土壤养分的综合效应优劣说明间作作物以花生为最佳、大豆其次、玉米最差。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研究区果农间作系统减少土壤养分竞争的相关建议:加强水肥管理、增加果树和作物的间作距离、设置根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养分 农作物 晋西黄土区 果农间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大豆间作系统光照分布及其对作物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廖文超 毕华兴 +2 位作者 高路博 许华森 鲍彪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29,共5页
以4年生、6年生和8年生苹果-大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定位观测,定量分析不同树龄、距果树不同距离处光合有效辐射(PAR)与作物生物量及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苹果-大豆间作系统中PAR均值随着树龄的增大而减弱,与4年生间作系统相比,... 以4年生、6年生和8年生苹果-大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定位观测,定量分析不同树龄、距果树不同距离处光合有效辐射(PAR)与作物生物量及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苹果-大豆间作系统中PAR均值随着树龄的增大而减弱,与4年生间作系统相比,6年生间作系统PAR均值减小了27.29%,8年生间作系统减小了37.86%。2)4年生、6年生、8年生果农间作系统光照分布均表现为距离树行越近,PAR越弱。3)与单作大豆相比,4年生、6年生和8年生间作系统大豆产量分别降低3.09%、12.53%和43.02%,且大豆产量与PAR显著相关,说明随着果树树龄增长,间作系统PAR逐渐减小,大豆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建议8年生间作系统应增加果农复合界面的距离或停止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树龄 果农间作 光合有效辐射 晋西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丘陵区3个树种人工林枯落物的持水特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君玉 程金花 +5 位作者 张洪江 周泽福 张友焱 陆晓宇 马西军 李国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9-74,81,共7页
【目的】研究晋西黄土丘陵区油松、杨树和刺槐3种典型人工林枯落物的持水特性。【方法】采集研究区油松、杨树和刺槐人工林不同层次枯落物,测定其蓄积量、最大持水量、吸水速率、最大吸湿比、有效拦蓄量等持水特性参数。【结果】3个树... 【目的】研究晋西黄土丘陵区油松、杨树和刺槐3种典型人工林枯落物的持水特性。【方法】采集研究区油松、杨树和刺槐人工林不同层次枯落物,测定其蓄积量、最大持水量、吸水速率、最大吸湿比、有效拦蓄量等持水特性参数。【结果】3个树种人工林地中枯落物的蓄积量依次为油松林(13.72t/hm2)>杨树林(13.42t/hm2)>刺槐林(6.88t/hm2),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依次为杨树林(18.83t/hm2)>油松林(14.24t/hm2)>刺槐林(11.44t/hm2),枯落物的最大吸湿比依次为刺槐林(2.85)>杨树林(2.75)>油松林(2.17),枯落物的有效拦蓄量依次为杨树林(27.23t/hm2)>油松林(22.02t/hm2)>刺槐林(15.80t/hm2)。3种人工林枯落物的吸水过程均表现为在浸水0~3h持水量不断增大、吸水速率由最大不断下降,到4~12h变化趋于平缓,到24h变化基本达到动态平衡。建立了3种林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及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之间的关系式。【结论】杨树林枯落物的持水能力比油松林和刺槐林强,对土壤的水源涵养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枯落物 持水特性 晋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苹果-农作物间作土壤水分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田阳 周玉喜 +4 位作者 云雷 毕华兴 高路博 李璐 申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32,37,共5页
以晋西黄土区具有代表性的苹果(Malus pumila)—花生、苹果—大豆两种果农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对苹果—农作物间作系统中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水分效应(EM)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该地区间作系统水分分布模型的建立,水分生态特征的分... 以晋西黄土区具有代表性的苹果(Malus pumila)—花生、苹果—大豆两种果农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对苹果—农作物间作系统中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水分效应(EM)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该地区间作系统水分分布模型的建立,水分生态特征的分析等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研究表明:(1)苹果—农作物间作系统土壤含水量在不同物候期变化显著。(2)苹果—农作物间作系统中果树对作物产生的影响程度与二者之间的距离有关,离树体越近,土壤含水量越小。二维分布等值线图直观性强,对于描述间作系统土壤水分分布情况具有良好效果。(3)土壤水分效应表明果树对作物存在竞争。当土壤层次取0—40cm时,苹果—花生和苹果—大豆间作的土壤水分效应分别为-10.54%和-12.81%;当土壤层次取0—100cm时,其土壤水分效应分别为-11.20%和-16.83%。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农林复合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农作物间作 土壤水分 分布特征 晋西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不同林龄人工刺槐林下植被及土壤水分特征 被引量:21
12
作者 王舒 马岚 +3 位作者 张栋 梅雪梅 李倩 潘成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3-258,共6页
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10、15、20 a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原生荒草地为对照,采用时空互代法,调查分析坡面刺槐人工林植被恢复过程中林下植被演替和0~400 cm土层土壤水分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着人工刺槐林林龄的增加,林下灌草植被物种... 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10、15、20 a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原生荒草地为对照,采用时空互代法,调查分析坡面刺槐人工林植被恢复过程中林下植被演替和0~400 cm土层土壤水分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着人工刺槐林林龄的增加,林下灌草植被物种丰富度变大,植被结构发育变好;不同林龄刺槐林地与荒草地土壤平均含水量由大到小顺序为荒草地(16.61%)、20 a刺槐林地(10.08%)、15 a刺槐林地(9.54%)、10 a刺槐林地(8.52%);随着刺槐林龄的增加,土壤水分随坡位下降而增大的趋势有所改变,成熟刺槐林对坡面土壤水分空间分配的调节作用明显;人工刺槐林土壤水分沿垂直剖面变化方式与原生荒草地差异明显,15 a以上刺槐林对100 cm以下土壤水分的影响已基本稳定;人工刺槐林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林地土壤水分亏空,随着林龄的增长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条件有所改善,但深层土壤(200~400 cm)没有明显的恢复迹象.研究结果为黄土区植被恢复和刺槐林的经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人工刺槐林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林草复合系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及边界效应 被引量:15
13
作者 云雷 毕华兴 +4 位作者 马雯静 田晓玲 崔哲伟 周晖子 朱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7-42,共6页
以晋西黄土区典型刺槐×天然草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复合系统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分布特征及边界效应,旨在为该地区植被恢复、土地合理利用和林草复合系统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复合... 以晋西黄土区典型刺槐×天然草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复合系统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分布特征及边界效应,旨在为该地区植被恢复、土地合理利用和林草复合系统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复合系统内土壤养分分布不平衡,不同斑块类型土壤养分含量存在差异,在0~20cm土层体现得尤为明显;2)土壤养分含量在复合系统土壤剖面中有明显的层次性,0~20cm土层的养分含量高于20~40cm土层的;水平方向上,在草地内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相对平稳,随着距林缘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而在林地内水平变化较为复杂,变化曲线呈波浪型;3)移动窗口法表明,复合边界土壤养分具有较明显的边界效应,综合考虑所测定的4种土壤养分指标,确定边界土壤养分的共有影响域是从草地4m到林地3m,影响域宽度为7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林草复合系统 土壤养分 分布特征 影响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林草复合界面土壤水分养分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马雯静 毕华兴 +2 位作者 云雷 陈攀攀 田晓玲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8-82,共5页
通过对晋西黄土区刺槐林与天然草带的复合界面及其对照(林地、草地)生长季土壤水分和养分(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速效钾)的测定,分析比较了其水分和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层次的土壤含水量在水平方向上存... 通过对晋西黄土区刺槐林与天然草带的复合界面及其对照(林地、草地)生长季土壤水分和养分(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速效钾)的测定,分析比较了其水分和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层次的土壤含水量在水平方向上存在差异,在浅层土壤(0-20cm),土壤含水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草地、林地、林草界面,在深层土壤(20-100cm),土壤含水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草地、林草界面、林地;在垂直方向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研究区林地、草地、林草界面的土壤含水量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刺槐林地在60-100cm土层中土壤含水量有少许回升。研究区复合类型内土壤养分分布不均衡,水平方向上有机质平均含量为林草界面<草地<林地;全氮平均含量为林草界面最小,草地与林地相差不大;速效磷平均含量为林地<草地<林草界面;速效钾平均含量为草地<林草界面<林地;垂直方向上,各个生态类型的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钾含量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逐渐减少,而速效磷含量在土壤的不同层次呈现不同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复合界面 土壤水分 土壤养分 晋西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苹果+大豆间作土壤水分分布及其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廖文超 毕华兴 +3 位作者 赵云杰 许华森 高路博 常译方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4年第1期24-28,共5页
果农间作是晋西黄土区农林复合的主要模式之一。采用定位监测方法,以4、6和8年生苹果与大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其对大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树龄苹果+大豆间作系统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 果农间作是晋西黄土区农林复合的主要模式之一。采用定位监测方法,以4、6和8年生苹果与大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其对大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树龄苹果+大豆间作系统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高,在水平方向上土壤含水量随着距离果树距离的增大而增高;2)土壤含水量总体表现为8年生间作系统>4年生间作系统>6年生间作系统,8年生间作系统比4年生间作系统高3.13%,比6年生间作系统高10.38%;3)随着树龄的增长,间作大豆平均株高、生物量和产量均逐渐减小,其中8年生间作系统中,大豆生长受影响最严重。随着果树树龄的增长,建议增加果农界面的距离或适时停止复合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树龄 果农间作系统 土壤水分 晋西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林草复合界面雨后土壤水分空间变异规律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云雷 毕华兴 +2 位作者 田晓玲 马雯静 崔哲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38-944,共7页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晋西黄土区林草复合系统界面上雨后表层(0~10 cm)、亚表层(1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草地、林地以及二者组成的林草界面的土壤水分含量、变异系数差别均不大,土壤水分含量随着...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晋西黄土区林草复合系统界面上雨后表层(0~10 cm)、亚表层(1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草地、林地以及二者组成的林草界面的土壤水分含量、变异系数差别均不大,土壤水分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但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则相反;移动窗口法分析表明,林草界面对表层和亚表层的土壤水分影响范围均为4.0 m;草地土壤质量含水量的变异函数模型可以拟合成高斯模型,林地和林草界面则可以拟合球状模型,草地土壤水分总体空间异质性要大于林地和林草界面,草地土壤水分变异函数的平均变程为10.96 m,林草界面及林地土壤水分的平均变程分别为5.37 m和4.31 m。对于描述界面土壤水分分布情况,克立格制图直观性强,具有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林草复合界面 土壤水分 空间分布特征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苹果与大豆间作系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7
作者 廖文超 毕华兴 +2 位作者 高路博 许华森 常译方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2-256,共5页
为了研究晋西黄土区果农间作系统中土壤养分分布特征,选取研究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4,6和8年生苹果(Malus pumila)+大豆(Glycine max)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对间作系统土壤养分(速效钾、速效磷、有机质、全氮)含量进行了定位、定量监测。结... 为了研究晋西黄土区果农间作系统中土壤养分分布特征,选取研究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4,6和8年生苹果(Malus pumila)+大豆(Glycine max)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对间作系统土壤养分(速效钾、速效磷、有机质、全氮)含量进行了定位、定量监测。结果表明:(1)在垂直方向上,不同树龄苹果+大豆间作系统速效钾、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而全氮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再减少;(2)在水平方向上,随着距树行距离的增加,4年生间作系统与6年生间作系统土壤养分总体上呈现"W"型分布,而在8年生间作系统中呈现"M"型分布(全氮除外),极值分别出现在距树行1.5,2.5,3.5m处,且极大值点养分含量与极小值点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3)随着树龄增长,果树与农作物的养分竞争关系逐渐发生变化,且在8年生间作系统中养分竞争最激烈。基于间作系统土壤养分特征,建议在田间施肥管理时,应以施氮肥为主,且随着树龄的增长应该适时增大复合界面的距离或停止复合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树龄 苹果+大豆间作 土壤养分 分布特征 晋西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刺槐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春香 张建军 +2 位作者 茹豪 黄明 郭宝妮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36,共6页
2012年7月份对晋西黄土区17年生刺槐林下植被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并与天然次生林、天然草地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刺槐林下共出现44个植物种,其中灌木4种、草本植物40种,平均每个样地内出现16个植物种,包括灌木植物2种... 2012年7月份对晋西黄土区17年生刺槐林下植被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并与天然次生林、天然草地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刺槐林下共出现44个植物种,其中灌木4种、草本植物40种,平均每个样地内出现16个植物种,包括灌木植物2种、草本植物14种。次生林下共出现12个植物种,包括灌木3种、草本植物9种;天然草地共出现13个植物种。人工刺槐林与天然次生林及天然草地在物种组成特征上均存在一定差别。林分密度对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变化影响显著。林分密度为750株·hm^(-2)时,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较高。坡向对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变化的影响显著。对于密度相近的林分阳坡的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好于阴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刺槐林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不同空间尺度径流影响因子的辨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晓燕 毕华兴 +2 位作者 高路博 常译方 许华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9-166,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空间尺度下晋西黄土区径流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当地生态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晋西黄土区坡面和小流域2个不同空间尺度下生态水文过程进行长期定位和半定位监测,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灰度关联方... 【目的】研究不同空间尺度下晋西黄土区径流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当地生态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晋西黄土区坡面和小流域2个不同空间尺度下生态水文过程进行长期定位和半定位监测,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灰度关联方法分析了2个空间尺度下径流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在坡面尺度,对径流影响最大的是降雨强度和郁闭度,权重分别为21.84%和21.81%;其次为雨前土壤含水量和降雨量;对坡面径流影响最小的因子为坡度,权重为16.39%。在小流域尺度,对径流影响最大的是降雨量和流域面积,权重均为18.11%;其次为形状系数、降雨强度和森林覆被率;沟道比降对径流的影响最小,其权重为14.05%。【结论】在本研究尺度范围内,随着研究空间尺度的增大,降雨量对径流的影响作用加大,降雨强度和植被对径流的影响作用变小,坡度和沟道比降对径流的影响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坡面 小流域 径流 影响因子 水文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果农间作光竞争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田阳 云雷 +5 位作者 毕华兴 王莉莉 陈金焕 高路博 王宝宝 杨佳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88-292,共5页
以晋西黄土区具有代表性的核桃(Juglans regia)、苹果(Malus pumila)、花生(Archis hypogaea)、大豆(Glycine max)所组成的四种果农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对果农间作系统中透光率(TSY)、作物光合有效辐射(PAR)、净光合速率(Pn)和光效应(EL... 以晋西黄土区具有代表性的核桃(Juglans regia)、苹果(Malus pumila)、花生(Archis hypogaea)、大豆(Glycine max)所组成的四种果农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对果农间作系统中透光率(TSY)、作物光合有效辐射(PAR)、净光合速率(Pn)和光效应(EL)进行分析,旨在为该地区间作系统光分布模型的建立,光生态特征分析等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研究表明:(1)核桃间作模式的光照条件要优于苹果间作模式,苹果间作区域内的相对日照总量仅为33%。(2)果农间作模式中果树对作物产生的影响程度与二者的距离有关,离树体越近,作物的光合有效辐射和净光合速率越小。(3)光效应表明果树对作物存在光竞争,竞争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苹果—花生(-26.39%)、苹果—大豆(-21.89%)、核桃—大豆(-18.12%)和核桃—花生(-16.62%)。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农林复合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农间作 光竞争 晋西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