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and Inspiration of the Them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1
作者 Ren Jio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8-302,共5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influences the expressions and manifestations of literature. Literature can spy on the nature exploration of human society and ideological values in the thinking and 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influences the expressions and manifestations of literature. Literature can spy on the nature exploration of human society and ideological values in the thinking and behavior patterns,expr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Through expressions of literature in China and the West,we draw lessons from W estern literary expressions in the develo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and get inspi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文学 西方 中国 行为模式 人类社会 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互补、互动、互生
2
作者 李芒 贺鹏洋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20,80,共7页
当前,人类对于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存在认识上的生疏感,亟须采取批判性、建设性的审视态度分析人机关系的本质。研究借助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从互补性、互动性、互生性分析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其一,人类与人工智能是对立统一的互补关... 当前,人类对于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存在认识上的生疏感,亟须采取批判性、建设性的审视态度分析人机关系的本质。研究借助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从互补性、互动性、互生性分析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其一,人类与人工智能是对立统一的互补关系,只有充分关注、培养与发扬人性,才能不断延续人类之于技术的主导地位。其二,人类与人工智能相互影响,而人工智能背后却隐藏着人类意向,人机互动是全人类智能与人类个体互动,需要以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为出发点,应对人机互动中人类智能的衰退危机。其三,人类与人工智能的互生是历史必然,并且具有阶段性、复杂性与约束性,教育相关者需警惕人工智能“全盘接受”或“彻底禁用”的价值观,以实现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 人工智能 人机关系 人性 主体性 共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境场系原理”述要——人境互动三场系耦合机理研究
3
作者 刘滨谊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0,共8页
“人境场系原理”传承冯纪忠、吴良镛等学者的人居思想理论,展开人与自然互动的人境关系基础性研究,旨在发现人居环境的成因元素,探索其相互间作用与量化关系规律。研究“人境”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构建人居哲学基础,探源人... “人境场系原理”传承冯纪忠、吴良镛等学者的人居思想理论,展开人与自然互动的人境关系基础性研究,旨在发现人居环境的成因元素,探索其相互间作用与量化关系规律。研究“人境”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构建人居哲学基础,探源人类个体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的人境起因;以“场系”将人境互动的元素、要素、因素及其关系、作用机制、运行规律等从哲学认识、科学知识与人类感性3条线索予以识别、推理、判断和评价。为此,初步建立了由9个元素、27个要素组成的人境三场系。1)“境场系”——人境客观体:宇宙供给生命环境生存/人居生命存在所需的①能量、②信息、③物质/时空;2)“人场系”——人境主观体:人居生命个体对于生存环境/人类个体环境生存所需的④感受、⑤认知、⑥应对;3)“人居场系”——人境客观体与主观体的合一体:自然与人居生命群体社会组成/人类群体环境生存所需的⑦人居背景、⑧人居活动、⑨人居营造。发现人境场系是流动变化的,三场系不仅各自在流动变化,并且通过相互间的传输、交流、流变,形成了三场系之间相互耦合的机制原理:3个流变、2个转移跃迁、1个理想终极。进而,论述了“三场系”设计的“中心”、规划的“边界”、演进的动向、富有的地方性,并简述了长三角水网地区的若干研究。人境场系原理的初步研究结果,深化了人居环境发展第一性规律的研究,为人居环境学及相关学科提供了共享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推进了人居的跨学科研究,为自下而上地指引城市、乡村、原野等人居环境的人居规划设计开辟了一条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人居环境 人境 人境互动 人境场 人境场系 地方性 人居规划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人智一”与人机共生进化
4
作者 向安玲 沈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181,共10页
历经四次工业革命洪流,人机共生从物理依附转向精神依赖,从现实共在走向虚实共融。增益作为人机共生进化的内核动力,演化出共栖、寄生、互利、反利四种共生关系。主从更替则成为人机共生进化之潜在奇点,从“拟人”“同人”到“超人”“... 历经四次工业革命洪流,人机共生从物理依附转向精神依赖,从现实共在走向虚实共融。增益作为人机共生进化的内核动力,演化出共栖、寄生、互利、反利四种共生关系。主从更替则成为人机共生进化之潜在奇点,从“拟人”“同人”到“超人”“异人”,人的主导性逐渐弱化,人本中心将被生态中心取代,“天人智一”将成为人机共生进化的一种可能路径。面向人机共生未来,“结果”的过程化、“反常”的常态化、“异感”的通感化、“平权”的权威化,引发了新的技术反思。而不论人机如何共生、智能如何演进、机器是否觉醒,人始终是共生关系中的“第一性”。保持人性和人类具身文明的主体性,对抗“机器进化”对“人的进化”的遮蔽、控制和混淆,才能实现“利天”“利人”“利智”的动态平衡,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机共生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关系 人机共生 通用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伦理 天人智一 主体性 具身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人的本质”三重论断的内在整体性研究
5
作者 陈浩阳 苗贵山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75,共9页
1844年夏到1845年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有着明确的三个出处。一是在《〈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提出的真正共同体论,二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劳动本质论,三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1844年夏到1845年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有着明确的三个出处。一是在《〈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提出的真正共同体论,二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劳动本质论,三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人的现实性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总和论。这三重论断之间具有内在的理论整体性关系。以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方法、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叙述方法来加以把握,能够展现出马克思关于人的现实性劳动基础上的、具体的社会关系总和的、历史地发展着人的共同体存在的本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劳动 社会关系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栅格尺度的黄河流域人地关系时空耦合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海猛 卢佳祎 +4 位作者 王成新 丁宇辰 杨志伟 李智勇 乔建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499-6512,共14页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人口与产业集聚区,其水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研究该区域的人地关系对于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网格化治理等现实需求,目前黄河流域人地关...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人口与产业集聚区,其水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研究该区域的人地关系对于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网格化治理等现实需求,目前黄河流域人地关系还缺乏精细栅格尺度研究。使用人类足迹(HF)和生态系统质量指数(EQI)作为人地系统的代理变量,基于Sen+MK趋势检验识别了2000—2020年1km×1km栅格尺度下黄河流域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质量时空演化特征,运用四象限图解法量化了两者协调与冲突关系,基于多种回归模型解析了黄河流域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质量的影响程度和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河流域EQI和HF整体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显著上升区域前者占比64.2%,后者占比49.2%。黄河流域人地关系整体呈现协调演化态势,人地协调演化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太行山西麓和宁夏沿黄等地区;人地冲突区域仅占7.7%,主要分布在城镇化快速推进地区和上游生态脆弱区。在控制了气温、降水、日照、海拔等自然因子后,HF对EQI仍有显著负向影响,整体看HF每增加1%,EQI将下降0.067%。但这种影响存在时空异质性,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中下游EQI的负向影响更加显著,20年间整个流域的HF对EQI的负向影响呈现缓慢增加态势。为栅格尺度的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研究结果为黄河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人地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足迹 生态系统质量 冲突与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经济地理:一个有利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融合的构想
7
作者 叶玉瑶 张虹鸥 +1 位作者 刘伟 陈彩霞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68-1375,共8页
回应当前学界关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能否走向融合的讨论,文章构建了一个有利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融合的生态经济地理分析框架,提出关注“人”作为本身级联产业、技术、制度系统复杂关联的地域巨系统的能动性变化,及其与生态系统之间... 回应当前学界关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能否走向融合的讨论,文章构建了一个有利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融合的生态经济地理分析框架,提出关注“人”作为本身级联产业、技术、制度系统复杂关联的地域巨系统的能动性变化,及其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双向反馈关系,通过探讨环境变化和技术变革背景下人地系统耦合机制和调控途径,在综合权衡中寻找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答案。选用“桑-基鱼塘生态经济系统百年演变”“数据中心的‘数-能-水’系统级联”“生态修复规划的人文视角”3个案例来阐明生态经济地理的研究视角与思路。最后,围绕“格局―过程―关联―路径”的分析框架,提出了生态经济地理需重点关注的4个研究议题: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各要素耦合格局、不同系统间要素流动过程及影响、生态经济耦合系统的区域复杂关联、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期以上述议题为牵引,加强自然与人文学者之间的相互协作,促进地理学科的融合发展,提升地理学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学科融合 生态经济地理 人地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关联演化认知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军 孙雨芹 +2 位作者 赵财胜 杨智威 彭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89-1296,共8页
探讨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下,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复杂关联及其演化机制。通过解析社会−生态系统的内涵,构建了涵盖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复合体,旨在揭示三者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进一步分析了从原始文... 探讨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下,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复杂关联及其演化机制。通过解析社会−生态系统的内涵,构建了涵盖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复合体,旨在揭示三者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进一步分析了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要素的演化路径,通过对历史阶段的深入分析,阐述了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时期的启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下研究三者耦合协调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自然资源禀赋 社会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质量 关联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家庭尺度全景碳流模型构建及实证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宇鑫 李宏庆 +2 位作者 杨铮 张晓青 薛冰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3-1143,共11页
开展乡村家庭尺度的碳研究对于制定精细化的乡村碳治理策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物质流方法构建了乡村家庭尺度全景碳流模型,提出家庭的自然边界、社会边界和经济边界等概念,并将家庭活动划分成生产活动、经营... 开展乡村家庭尺度的碳研究对于制定精细化的乡村碳治理策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物质流方法构建了乡村家庭尺度全景碳流模型,提出家庭的自然边界、社会边界和经济边界等概念,并将家庭活动划分成生产活动、经营活动和生活活动,以此架构了边界内活动及外界系统间的物质流和碳流。同时通过设立结构指标和效率指标构建了家庭碳流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衡量家庭碳排放量和碳排放价值,并以山东省淄博市的典型农耕兼业型家庭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碳排放主要来源于能源使用,且各碳排放源的排放量差异较大;家庭投入和产出过程的碳排放量分别为44637 kg和4558 kg,碳汇过程的碳汇量为547 kg,循环过程的潜在碳排放量为1216 kg,投入过程的碳排放量远高于产出过程的碳排放量,并且碳汇和循环过程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对较低;家庭碳循环率、碳效率和人均碳排放量分别为21.0%、3.6元·kg^(-1)和12162 kg,虽然家庭碳排放水平不高,但仍有较大的减排潜力。因此,未来案例家庭应优化调整消费结构,选择低碳能源产品,采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特别是对经营活动产生的厨余垃圾进行垃圾分类,加强绿色基础建设,增设餐厅垂直绿化,在美化景观的同时增加家庭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代谢 家庭碳排放 物质流分析 碳流 人地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性生态知识视野下的岭南庭园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伟 麦湘颖 +2 位作者 陈璞 马佩馨 林广思 《园林》 2024年第5期23-29,共7页
岭南庭园中丰富的、有待挖掘整理的地方性生态知识是地域性的重要体现。目前,人文视角下岭南庭园研究已构成完整研究体系并呈现往细分领域成熟发展趋势,生态视角下以岭南庭园气候适应性研究为主,尚未完成全生态因子测量与整体景观要素... 岭南庭园中丰富的、有待挖掘整理的地方性生态知识是地域性的重要体现。目前,人文视角下岭南庭园研究已构成完整研究体系并呈现往细分领域成熟发展趋势,生态视角下以岭南庭园气候适应性研究为主,尚未完成全生态因子测量与整体景观要素生态过程分析。尽管岭南庭园研究重点关注于地方性自然环境及地方性物质空间载体,但是基于整体性的地方性知识体系仍需完善。从地方性生态知识视野对岭南庭园再认知,提出了适应于岭南庭园营造的地方性生态知识框架体系,由场地生态关系、地方生态技能、传统生态智慧三部分组成,可为岭南庭园营造提供具有整体性、生态性、创新性和国际化的研究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生态知识 岭南庭园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 场地生态关系 地方生态技能 传统生态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建设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38
11
作者 吕一河 傅伯杰 陈利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891-3897,共7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恢复逐渐成为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总结了近年来有关生态恢复的众多研究成果,认为生态建设是人类理性行为参与下积极的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它具有复杂性、针对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受地理环境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恢复逐渐成为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总结了近年来有关生态恢复的众多研究成果,认为生态建设是人类理性行为参与下积极的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它具有复杂性、针对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受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影响,其类型多种多样。从方案运筹的角度,提出了生态建设的共性原则,包括面向区域的问题导向原则、目标的科学性原则、参与的广泛性原则和科学监测与评价原则。生态建设是一个不断试验、学习和优化的过程,具体包括问题识别、方案设计、决策、实施、监测与评价以及方案调整等重要环节。公众参与对于生态建设是一种很好的知识、信息和资源输入渠道,对活化生态建设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生态建设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以这些理论分析为依据,对中国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深入剖析,并提出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是提高生态建设有效性的核心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生态学 有效性评价 生态建设 人地关系 生态复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两条主线论”考察中国文明进程 被引量:12
12
作者 叶文虎 宋豫秦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共4页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审视 ,在中国文明的发展进程中 ,除了存在传统史学所强调的“人与人”的关系这条主线外 ,还存在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主线。本文以中国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为例证 ,初步论证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两条主线的相互作...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审视 ,在中国文明的发展进程中 ,除了存在传统史学所强调的“人与人”的关系这条主线外 ,还存在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主线。本文以中国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为例证 ,初步论证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中国文明发展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因此 ,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公平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人” “人与自然” 可持续发展 “两条主线论” 中国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生态文明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薛冰 张伟伟 +2 位作者 陈兴鹏 耿涌 任婉侠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4-29,共6页
在充分总结国内关于生态文明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概念内涵、实现过程、哲学关联等角度对生态文明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脉络梳理与分类阐述,分析总结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间的关联性,探讨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辩... 在充分总结国内关于生态文明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概念内涵、实现过程、哲学关联等角度对生态文明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脉络梳理与分类阐述,分析总结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间的关联性,探讨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研究目的在于为当前国内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提供认知基础和参考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 人地关系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格局:概念与空间单元 被引量:15
14
作者 蒋依依 王仰麟 成升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10-915,共6页
旅游景观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内部的人地关系区别于一般景观生态系统,但现有的格局研究难以反映。基于景观生态学与空间结构理论,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格局的概念,并构建空间单元体系。首先,旅... 旅游景观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内部的人地关系区别于一般景观生态系统,但现有的格局研究难以反映。基于景观生态学与空间结构理论,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格局的概念,并构建空间单元体系。首先,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格局可理解为旅游者的活动作用于系统地域范围所形成的空间分异与组织形式;其次,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格局的空间单元可划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其中斑块由节点与域面组成。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格局理论提出的目的是通过旅游者空间分布状况的分析,反映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空间差异。这一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推动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的深入,并能为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协调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景观生态系统 景观格局 人地关系 功能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NA的中国产业网络结构演化及定量测度 被引量:16
15
作者 孙露 薛冰 +2 位作者 张子龙 张黎明 耿涌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3-87,115,共6页
产业结构变动及其网络测度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领域,产业关联网络的形成与完善则是区域产业结构转型的主导目标,能够为相关经济现象的空间解析提供重要信息。通过应用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通过产业部门的合并,基于... 产业结构变动及其网络测度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领域,产业关联网络的形成与完善则是区域产业结构转型的主导目标,能够为相关经济现象的空间解析提供重要信息。通过应用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通过产业部门的合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SNA)构建了包含了网络密度、中心度、中介度、凝聚子群等指标在内的中国产业关联网络分析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产业关联网络密度由1997的年0.563上升到2007年的0.614,表明产业间经济联系程度逐渐加强,但进展缓慢;各产业中心度整体上呈现小幅度波动趋势,以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呈明显上升趋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并在空间上逐渐向东部和沿海地区集聚;化学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产业节点中介度呈现连续的较大上升,表明该类产业在整个产业网络中起到了重要的枢纽作用。1997年以农业为中心产业的凝聚子群对其本身的密度系数最大(5.880),2007年则演化为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264),表明产业子群经济联系在转换的同时其子群差异也在降低,产业间联系趋于均衡。研究成果在理论上探索构建将投入产出表与社会网络分析相集成的产业网络测度分析方法,同时在实践上为国家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产业生态系统 投入产出 社会网络分析 结构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与GIS的城市可持续性测度与空间比较研究——以东北地区35市(州)为例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琳 薛冰 +3 位作者 鹿晨昱 张黎明 耿涌 孙露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6-91,315,共6页
以东北地区35市(州)为案例,根据数据源条件,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子系统构建了包含12项指标在内的城市可持续性空间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可持续发展指标校正模型,采用AHP分别计算了东北三省35市(州)经济、社会、生态子系统的发展指数... 以东北地区35市(州)为案例,根据数据源条件,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子系统构建了包含12项指标在内的城市可持续性空间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可持续发展指标校正模型,采用AHP分别计算了东北三省35市(州)经济、社会、生态子系统的发展指数及综合发展度与协调度,通过可持续性空间测度与比较,阐析了东北地区35市(州)在可持续发展上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基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可持续性具有地理空间差异与地域分异规律,以沈阳为代表的转型成功的老工业区和以大连为代表的现代新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度较高,而边远地区及处于转型中的老工业城市则相对较低;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明显,对其周边城市的可持续性影响较大;经济、社会、生态子系统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耦合与转换关系,因此,在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中必须因地制宜,并且要从城市群或经济区等视角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可持续性评价 空间分析模型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值理论在农业生态经济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11
17
作者 薛冰 李春荣 +4 位作者 任婉侠 耿涌 刘祚希 王美玲 于晓曼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6-132,共7页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紧密嵌合而成的特殊的人工-自然复合系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也是关于现代生态经济研究的核心主体之一。文章论述了能值理论内涵与方法,基于CNKI与Web ofknowledge...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紧密嵌合而成的特殊的人工-自然复合系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也是关于现代生态经济研究的核心主体之一。文章论述了能值理论内涵与方法,基于CNKI与Web ofknowledge数据库的文献分析表明,能值理论在中国农业生态经济领域研究具有普遍的认可度;能值研究在基础理论阐释、指标体系开发、案例实证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农业能值流程图的绘制,农业能值强度的区域适用性,农业能值计算的时空比较研究等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生态经济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能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态度和脆弱性理论的居民森林意识调查分析——以北京百花山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利 韩海荣 +1 位作者 张丽谦 张彬彬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19-223,240,共6页
为了探讨山地社区与森林之间的关系,减少因人林冲突导致的森林脆弱性,促进社区居民与森林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对百花山社区居民进行入户访谈,并设计山地森林态度调查问卷按社区居民人口特征比例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 为了探讨山地社区与森林之间的关系,减少因人林冲突导致的森林脆弱性,促进社区居民与森林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对百花山社区居民进行入户访谈,并设计山地森林态度调查问卷按社区居民人口特征比例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龄、教育背景、职业、收入水平对山地森林态度感知差异明显,社区居民山地森林意识认知程度较强、行为倾向明显,但森林行为偏弱,存在"知强行弱"、"知行脱节"和"政府依赖"等现象,提高教育水平、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活水平与保护森林有机结合起来将能有效地降低森林潜在脆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人林关系 社区感知 百花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风水地理哲学基础与人地关系 被引量:8
19
作者 孙峰华 方创琳 +1 位作者 王振波 颜廷真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1-590,共10页
首先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考察了传统风水地理学,在对中国风水地理哲学批判的基础上,构建了从传统风水地理学走向现代风水地理学的模式图。《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观之所以奠定了传统风水地理学的哲学基础,它由"天人合一... 首先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考察了传统风水地理学,在对中国风水地理哲学批判的基础上,构建了从传统风水地理学走向现代风水地理学的模式图。《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观之所以奠定了传统风水地理学的哲学基础,它由"天人合一"思想的功能所决定。现代风水地理学实践赋予了"天人合一"新内涵,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现代风水地理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天人合一"观与"人地关系"密切相关。"人地关系"不仅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与核心,也是风水地理学研究的源头与核心。文章系统梳理了"人地关系"理论模式,为风水地理研究人地关系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指出,传统风水地理学含有大量迷信色彩和伪科学思想,必须进行哲学科学批判,必须进行革新,引入相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方法、技术,从定性研究走向实证研究,从传统风水地理学走向现代风水地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水地理学 哲学基础 人地关系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动物肇事:研究热点、难点与争论焦点 被引量:13
20
作者 祁新华 陈哲璐 +3 位作者 郑伯铭 张惠光 蔡斌 程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434-4444,共11页
文章系统地回顾了野生动物肇事研究进展,对时空规律、肇事损害与评估以及防范策略等热点与难点进行全面梳理;同时指出当前争论的焦点,即如何协同社区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护、当地原住民或动物哪方应当搬迁、如何开展动物肇事补偿、是否采... 文章系统地回顾了野生动物肇事研究进展,对时空规律、肇事损害与评估以及防范策略等热点与难点进行全面梳理;同时指出当前争论的焦点,即如何协同社区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护、当地原住民或动物哪方应当搬迁、如何开展动物肇事补偿、是否采用生物或基因控制等。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强调突破人类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引入多学科研究视角、兼顾利益攸关者的不同需求以及关注自然保护地等,希望能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肇事 人兽冲突 超越人类地理学 人地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