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1篇文章
< 1 2 8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湘江干流藻密度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及蓝藻水华防控策略研究
1
作者 钟宇 尚可 +6 位作者 田石强 李耀宇 付广义 陈颖 郭晶 李濠 苏樑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6-335,共10页
为研究湖库型河流藻密度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选取湘江干流5个典型区段18个国控、省控断面,通过采样分析、数据收集等方式获取藻密度、优势门类、微囊藻毒素、水质(总磷、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水文(流速)、气象(气温、降雨量、... 为研究湖库型河流藻密度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选取湘江干流5个典型区段18个国控、省控断面,通过采样分析、数据收集等方式获取藻密度、优势门类、微囊藻毒素、水质(总磷、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水文(流速)、气象(气温、降雨量、风速)等数据,分析湘江各区段水质特征及水华发生现状,研究环境因子对藻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湘江干流5个典型区段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但流经衡阳段时,污染物浓度有所升高;湘江各区段优势门类均为蓝藻门,微囊藻毒素均未检出;藻密度除株洲段在6月达到最大值外,其他区段均为9月达到最大值;相关性分析表明,藻密度与水质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流速、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水质、水文和气象条件均影响蓝藻水华发生,其中总磷、降水量、气温对藻密度的影响较大。基于环境因子对藻密度的影响,从提升监测预警能力、管控外源污染输入、加强水动力控制、提升应急处置水平等方面提出蓝藻水华防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湖库型河流 饮用水安全 蓝藻水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水质时空变化及富营养状况分析
2
作者 沈春颖 左黔 +1 位作者 程乖梅 何士华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8-66,共9页
滇池作为中国重要的淡水湖泊,其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及富营养化状况备受关注。基于综合水质指数(WQI)及对数型幂函数普适指数公式,对滇池2021—2023年国控断面监测点水质及富营养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滇池水质评价等级分为一般、... 滇池作为中国重要的淡水湖泊,其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及富营养化状况备受关注。基于综合水质指数(WQI)及对数型幂函数普适指数公式,对滇池2021—2023年国控断面监测点水质及富营养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滇池水质评价等级分为一般、中等、良好3类,时间上夏季良好占比最少且WQI平均值最低,为水质最差季节,空间上草海水质优于外海。富营养等级分为中营养、轻度富营养、中度富营养3类,时间上春季滇池的富营养化问题最为严重,空间上草海的富营养化程度显著高于外海。造成这种时空差异性的原因是,水质方面主要受降雨、温度等因素的调控,富营养化程度则与光照强度、区域植物数量差异等因素相关。研究成果可为滇池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评价 时空变化 富营养状况 综合水质指数(WQI) 滇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时间序列内蒙古典型湖泊水质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3
作者 杨文焕 李艳芳 +2 位作者 张明宇 高静湉 李卫平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49-1265,I0029,共18页
为了确定内蒙古典型湖泊的水质演变特征,选取2013-2023年乌梁素海、岱海和南海湖的水质数据,采用综合污染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分析各湖泊的水质演变特征与趋势,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研究3个湖泊各水质指标与两个指数的相关程度,并且... 为了确定内蒙古典型湖泊的水质演变特征,选取2013-2023年乌梁素海、岱海和南海湖的水质数据,采用综合污染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分析各湖泊的水质演变特征与趋势,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研究3个湖泊各水质指标与两个指数的相关程度,并且分析湖泊氮磷摩尔比(简称氮磷比)的时间序列变化趋势,探究影响湖泊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13-2023年间,乌梁素海、岱海和南海湖的化学需氧量(COD_(Cr))、总磷(TP)、氨氮、叶绿素a(Chl.a)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乌梁素海和南海湖的总氮(TN)浓度年际变化呈良好趋势发展,但岱海的TN浓度在2020年达到最大值并保持劣Ⅴ类水标准;乌梁素海富营养化程度呈现从重度到中度再到轻度的变化趋势,岱海随着“引黄济岱”试水的完成,富营养化程度从重度转为中度,兼具旅游观光功能的南海湖多年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综合污染指数结果表明,乌梁素海水质正向良性方向发展,岱海和南海湖在环境治理下重污染水质逐渐改善,但治理措施仍需进一步强化,其中岱海和南海湖受氮素污染明显,TN、TP及COD_(Cr)治理应成为3个湖泊污染治理的主要方面。回归线性模型分析表明,3个湖泊的Chl.a与TN、TP浓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氮磷比的比较,湖泊水体多数时间都适宜藻类生长繁殖,磷可能是乌梁素海Chl.a的主要影响因素,岱海和南海湖可能是氮、磷共同限制型湖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湖泊 水质特征 富营养化 演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鄱阳湖入湖水质的驱动特征
4
作者 王华 徐浩森 +3 位作者 邓燕青 吴小毛 曾一川 闫雨婷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4-252,共9页
基于1990—2020年鄱阳湖入湖水质及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鄱阳湖入湖水质的驱动特征。结果表明:入湖河流总氮与总磷质量浓度显著上升,其中总氮增幅尤为突出,2010年后总氮平均质量浓度较前期提高83.2%以上,总磷则在2... 基于1990—2020年鄱阳湖入湖水质及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鄱阳湖入湖水质的驱动特征。结果表明:入湖河流总氮与总磷质量浓度显著上升,其中总氮增幅尤为突出,2010年后总氮平均质量浓度较前期提高83.2%以上,总磷则在2010年后90%的时段超过湖库Ⅲ类水标准;流域内耕地向建筑用地的转化是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导类型,建筑用地的扩张90%来自对耕地的侵占,其中赣江流域建筑用地年均增长量为67.8 km^(2),且下游区域转化强度最高;建筑用地和耕地是导致鄱阳湖流域水质恶化的关键土地利用类型,下游区域耕地向建筑用地的转变对污染物浓度提高的贡献度达25.9%;总氮质量浓度变化与建筑用地的相关系数最高达0.819,而总磷受颗粒态迁移的影响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关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水质 驱动特征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闸对筼筜湖水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
作者 谢丹丹 赵梅英 +4 位作者 胡杰华 余玲 张义许 张奇 何海斌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0-259,共10页
【目的】探究短期关停补水工程对筼筜湖水质及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筼筜湖进一步综合治理提供新思路。【方法】以关闸和开闸期间的筼筜湖水为样本,测定其水质指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两个时期水体样本中微生物多样性和群... 【目的】探究短期关停补水工程对筼筜湖水质及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筼筜湖进一步综合治理提供新思路。【方法】以关闸和开闸期间的筼筜湖水为样本,测定其水质指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两个时期水体样本中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差异;同时,利用冗余分析(RDA)方法分析关键差异微生物与水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开闸期间比较,关闸期间水质指标的变化表现为:pH值、活性磷酸盐含量、氨氮含量、非离子氨含量明显升高,化学耗氧量(COD_(Mn))略微升高,无机氮含量下降。关闸期间水体中微生物多样性下降。经层层筛选,获得13个差异显著的操作分类单元(OTU),其中,关闸期间有12个对应的关键微生物在属水平的相对丰度高于开闸期间,且这些微生物与pH值、氨氮含量、COD_(Mn)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呈正相关。【结论】短期关闸停止了水体交换,水体运行动力不足,引起水体中活性磷积累明显、有机质转化不良、氨氮和非离子氨含量急剧上升等现象,提升了局部水质恶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筼筜湖 闸门 纳潮 水质 微生物 群落结构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3年合流水库水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6
作者 王晓辉 黄泉萍 +1 位作者 谢天 肖利娟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5期169-172,共4页
为掌握合流水库水质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于2019—2023年对合流水库开展季度调查,监测主要水质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19—2023年合流水库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至中度富营养状态,总氮(TN)、总磷(TP)浓度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 为掌握合流水库水质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于2019—2023年对合流水库开展季度调查,监测主要水质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19—2023年合流水库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至中度富营养状态,总氮(TN)、总磷(TP)浓度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呈整体上升趋势。2019—2023年该水库水质指标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呈明显的季节变化,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N)和叶绿素a(Chl.a)浓度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表现为主汛期高于枯水期。相关性分析表明,Chl.a浓度与TP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高锰酸盐指数(COD_(Mn))、NH3-N浓度、TN浓度、水温、pH等均无显著相关。合流水库为磷限制性水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流水库 水质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营养盐 气象水文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悬沙颗粒磷的粒径变化和滞留特征
7
作者 陈晴空 陈治君 +3 位作者 王殿常 兰峰 高千红 李姗泽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192,共12页
【目的】磷是长江的主要污染物和生源要素,三峡大坝的建成导致大量携带磷的悬沙(颗粒磷)被拦截而影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粒径(D)是悬沙的重要物理特性,但目前对长江颗粒磷的研究缺乏粒径方面的信息。【方法】2021年在三峡库区长江干... 【目的】磷是长江的主要污染物和生源要素,三峡大坝的建成导致大量携带磷的悬沙(颗粒磷)被拦截而影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粒径(D)是悬沙的重要物理特性,但目前对长江颗粒磷的研究缺乏粒径方面的信息。【方法】2021年在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和支流嘉陵江、乌江的8个水文断面逐月开展了悬沙粒径级配分析和各粒径段悬沙含磷量(PP′)的监测,获得了各断面不同时间、不同粒径段悬沙的PP′值,输沙率和流量、流速等水文参数以及总磷(TP)、溶解态磷(DP)、颗粒磷(PP)的浓度,总结了库区悬沙粒度特征和含磷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库区中主导颗粒磷输移的主要悬沙成分,估算了库区对不同悬沙成分的拦截作用。【结果】结果显示:(1)库区悬沙以D≤0.062 mm的细颗粒为主,从上游到下游有细化趋势;粉砂通量最大可占全年D≤0.062 mm悬沙通量的77%,粉砂颗粒磷通量最大可占全年D≤0.062 mm悬沙颗粒磷通量的82%,粉砂是库区颗粒磷的主要载体。(2)非汛期库区长江干流各粒径段的悬沙平均含磷量大于汛期,且粒径越小PP′值越大,但汛期却是0.002<D<0.004 mm的黏粒含磷最多,输沙率决定悬沙通量的多少,是影响颗粒磷输移的主要因素。(3)库区水体中的磷在非汛期以DP为主,汛期以PP为主,全年都有悬沙和PP滞留,尤以汛期为主,汛期悬沙和颗粒磷滞留量分别约占全年滞留量的94.5%和97.1%;粉砂颗粒磷在库区的滞留率>80%,黏粒颗粒磷的滞留率>60%。【结论】结果表明:悬沙粒径级配与土壤测磷相结合的监测方法能明确库区不同粒径悬沙的含磷量,为库区磷监测提供新的技术参考;库区悬沙成分占比对颗粒磷输移的影响大于悬沙粒径,悬沙成分占比越大,对颗粒磷输移的影响越大,因此长江上游控磷更应侧重对悬沙成分占比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悬沙 粒径 颗粒磷 滞留率 时空变化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逻辑与路径
8
作者 李玉红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4,共9页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体现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全部具备,对系统治理具有天然的内在要求。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体现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全部具备,对系统治理具有天然的内在要求。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国家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黄河流域在增强水土保持和水污染治理能力的同时,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重心向防风固沙扩展、从“林”向“草”递进,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有机结合。坚持“四水四定”,以水资源作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刚性约束;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辅相成;统筹治田和治沙,避免出现各自为战;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与改善民生相结合,通过产业绿色转型提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 系统治理 水资源 防风固沙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河成湖与火山湖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多时空尺度影响差异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捷 刘睿 +1 位作者 左书林 张静 《湖泊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48,I0011-I0014,共21页
为探究不同时空尺度下不同湖泊类型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影响差异,以四川省自贡市富顺西湖(河成湖)和云南省腾冲市青海湖(火山湖)为研究对象,提取6个空间尺度(50、60、70、80、90、100 m湖岸带缓冲区)的景观格局指数,结合雨季(2022年7月)和... 为探究不同时空尺度下不同湖泊类型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影响差异,以四川省自贡市富顺西湖(河成湖)和云南省腾冲市青海湖(火山湖)为研究对象,提取6个空间尺度(50、60、70、80、90、100 m湖岸带缓冲区)的景观格局指数,结合雨季(2022年7月)和旱季(2023年4月)湖泊水质参数,采用冗余分析法定量探究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对两类湖泊水质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富顺西湖与腾冲青海湖水质参数季节性差异显著,雨季水质优于旱季,两个湖泊水环境质量存在显著差异,腾冲青海湖水环境质量优于富顺西湖,腾冲青海湖符合地表水环境Ⅱ类、Ⅲ类水质标准,富顺西湖达到Ⅳ类、Ⅴ类水质标准。(2)富顺西湖在旱季和50~60 m湖岸带缓冲区尺度下土地利用参数对水质变量的解释率最大,腾冲青海湖在雨季和60 m湖岸带缓冲区尺度下土地利用参数对水质变量的解释率最大。(3)土地利用指数对两类湖泊水质的影响各不相同。富顺西湖流域内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和聚合度指数与多数水质指标呈正相关,“源”景观聚集程度和破碎化程度高会加剧对水质的威胁。腾冲青海湖流域内林地面积占比和聚合度指数对水质具有正效应,能够改善水环境质量;斑块指数和景观形状指数值的增加会加剧斑块破碎化,导致水质恶化。本研究基于不同时空尺度对土地利用与两类湖泊水质关系的差异性进行深入探讨,指导不同类型湖泊的区域规划与管理,为湖泊环境质量评价及保护和制定针对性的湖泊缓冲带设置、生态修复等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湖泊水质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水质 多尺度效应 冗余分析 西南地区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水库满蓄期库湾水质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柳根 赵肥西 +3 位作者 倪雪峰 贾海燕 王超 肖新宗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38,79,共9页
水库满蓄通常伴随入库污染负荷增加、消落区淹没释放等过程,对水库尤其是库湾水域水质产生较大影响。根据2021~2023年丹江口水库20个典型库湾富营养化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库湾水质的总体时空特征,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估了典型库湾营... 水库满蓄通常伴随入库污染负荷增加、消落区淹没释放等过程,对水库尤其是库湾水域水质产生较大影响。根据2021~2023年丹江口水库20个典型库湾富营养化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库湾水质的总体时空特征,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估了典型库湾营养状况,并深入探讨了2021年秋季与2023年秋季两次水库满蓄后库湾水质变化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①2021~2023年库湾水质呈现波动变化,营养状态总体呈中营养,汉库及丹库库尾区域水质相对较差,部分库湾出现富营养化现象。②首次满蓄后,库湾溶解氧、总磷与叶绿素a浓度呈降低趋势,总氮、高锰酸盐指数与浊度明显升高,第二次满蓄后溶解氧、总磷浓度呈降低趋势,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浓度呈升高趋势,两次满蓄前后,库湾营养状态总体保持稳定。③秋汛期间的强降雨过程对库湾氮素与有机物的增加有较大影响,而水位上升后的稀释净化效应对磷的作用可能更明显。研究成果可为丹江口水库后续高水位运行期间库湾水质安全风险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湾水质 富营养化 满蓄期 丹江口水库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的邛海水质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方佳卉 徐力刚 +4 位作者 蒋名亮 杨军 李超凡 肖克彦 李国祥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51-1363,共13页
本文通过对传统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CWQI)模型进行优化,建立了同时考虑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的基于博弈论的改进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ICWQI_(G))模型和考虑权重时间动态的分阶段组合权重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ICWQI_(P))模型,并以邛海作为案... 本文通过对传统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CWQI)模型进行优化,建立了同时考虑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的基于博弈论的改进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ICWQI_(G))模型和考虑权重时间动态的分阶段组合权重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ICWQI_(P))模型,并以邛海作为案例依托,选取2020~2023年不同水期11个样点的水质监测数据,使用ICWQI_(G)和ICWQI_(P)模型科学评估了邛海水质状况,验证了改进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的科学性.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CWQI模型相比,改进后的ICWQI_(G)和ICWQI_(P)模型都考虑了TP超标的因素,评价结果更符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水质情况,并且可以敏锐的识别出更多的污染风险区域与污染程度较严重的水体.ICWQI_(P)采用阶段性权重代替统一权重,能够补偿降水等因素影响的水质指标权重,可以更好地辨识出不同时期影响水质的关键环境变量,得到更准确合理的结果.同时,基于改进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发现,2023年邛海水质劣于2020~2022年,并且邛海水质指标空间差异性显著,西北部湖区的污染程度高于东部和南部湖区.本文改进的ICWQI_(G)和ICWQI_(P)模型在邛海水质评价中表现了更好的合理性,可为邛海水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对其他类似水体的水质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 水质评价 阶段性权重 邛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斯腾湖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丛巧 迪丽努尔·阿吉 +2 位作者 李茹霞 王晓兰 玉素甫江·如素力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4,共11页
定量分析不同尺度半径范围内博斯腾湖景观格局对水环境的影响,为有效保护流域水质与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20—2021年博斯腾湖平、丰、枯水期23个采样点的实测水质数据和Google Earth遥感数据,结合冗余分析(RDA)和Spearman相关分... 定量分析不同尺度半径范围内博斯腾湖景观格局对水环境的影响,为有效保护流域水质与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20—2021年博斯腾湖平、丰、枯水期23个采样点的实测水质数据和Google Earth遥感数据,结合冗余分析(RDA)和Spearman相关分析,揭示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博斯腾湖水体中COD_(Mn)、TN浓度异常偏高,分别有21.7%、55.1%的采样点超过地表水Ⅲ类水标准,表明TN和COD_(Mn)是其主要污染物;(2)5种不同缓冲区半径内土地利用与水质呈现显著相关性,丰、平、枯水期的1000、3000、500 m半径缓冲区对水质解释率最佳,分别为40.0%、35.6%和31.1%;(3)景观异质性特征与土地破碎化程度随空间尺度增大而增强;(4)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是水质恶化的主要污染输出源,其次为草地,尽管草地对净化水质起到积极作用,但其不恰当的管理方式使污染物进入水中,导致水质恶化;(5)景观格局指数中,LSI(景观形状)与NH3-N、TN呈现正相关性,SHDI(香农多样性指数)与NH3-N呈显著正相关性,表示随着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水质恶化程度加剧,LSI与水质的关联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仍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尺度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水质 博斯腾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水对蠡湖水体透明度改善效果的数值模拟
13
作者 吴佩翰 朱海 +6 位作者 徐项哲 鞠茂森 闫世康 杨晨霞 周志博 唐洪武 王玲玲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7,共12页
为客观评估太湖水补水对蠡湖透明度改善效果的影响,由实测资料分析得出了适用于蠡湖的水体透明度(SD)与悬浮物(SS)浓度、叶绿素a(Chla)浓度的相关关系,并利用MIKE 21构建了蠡湖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经验证模型精度良好,可用于模拟计算;... 为客观评估太湖水补水对蠡湖透明度改善效果的影响,由实测资料分析得出了适用于蠡湖的水体透明度(SD)与悬浮物(SS)浓度、叶绿素a(Chla)浓度的相关关系,并利用MIKE 21构建了蠡湖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经验证模型精度良好,可用于模拟计算;以南部长广溪节制闸及西部五里湖节制闸进水两种典型补水方案为例,分析了蠡湖水体透明度的改善效果。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方案均可将蠡湖平均透明度提升至0.8 m以上;南部补水方案使全湖平均透明度提高了0.5 m,好于西部补水方案;适当加大东部出口的出流量可以提高水体透明度的改善效果;补水会导致局部区域悬浮物浓度增加,在补水总流量固定的条件下,适当调控出口流量分配可以有效改善蠡湖水体透明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透明度 补水 MIKE 21 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 蠡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东风水库水质和沉积物时空特征及污染评价
14
作者 肖耿锋 杜欢欢 +2 位作者 洪昌红 刘达 林文圣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92,共10页
为了揭示季风气候区水库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和沉积物时空特征及污染风险,以广东省云浮市东风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和试验研究,分析水质特征的季节变化情况和沉积物营养盐的分布特征,针对水质特征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法和改进... 为了揭示季风气候区水库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和沉积物时空特征及污染风险,以广东省云浮市东风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和试验研究,分析水质特征的季节变化情况和沉积物营养盐的分布特征,针对水质特征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法和改进TOPSIS模型进行评价,并采用综合污染指数对沉积物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库各监测断面TLI为36.45~49.51,营养状态均为中营养;TOPSIS评价结果显示水库水质季节性波动变化较大,丰水期初期水质出现恶化趋势;坝前和库尾综合污染指数为1.96和1.62,均为中度污染状态,水库内源氮磷污染风险较高;污染源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林业、农业种植产生的面源污染和沉积物氮磷污染物释放导致的内源污染为水库潜在污染来源。研究成果可为季风气候区饮用水源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评价 沉积物评价 面源污染 水库饮用水水源地 东风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龙羊峡水库水质评价研究
15
作者 胡烨 吴金明 +3 位作者 刘旭 马宝珊 杜浩 沈丽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105,共14页
为掌握龙羊峡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状况,于2023年在龙羊峡水库5个样点开展3次调查,调查中共识别出浮游植物7门57属101种,其中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种类数占比分别为37.62%和33.66%。浮游动物包括4门59种,主要以轮虫和原生动物... 为掌握龙羊峡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状况,于2023年在龙羊峡水库5个样点开展3次调查,调查中共识别出浮游植物7门57属101种,其中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种类数占比分别为37.62%和33.66%。浮游动物包括4门59种,主要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主,种类数占比分别为35.59%和25.42%。在调查月份中,浮游植物和动物的种类数量显示出5月最多,其次是9月,12月最少。具体到密度和生物量,浮游植物在9月达到最高,而浮游动物则在5月最为丰富。此外,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以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的平均值分别为2.67、0.62和3.35。冗余分析显示铵态氮、水温、化学需氧量与浮游植物优势种相关性最大,铵态氮、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水温与浮游动物优势种相关性最大。研究结果得出,龙羊峡水库水环境变化较大,其中总氮、总磷含量呈现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羊峡水库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冗余分析 水环境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富营养化湖泊水质对降雨的响应——以武汉东湖为例
16
作者 胡胜华 李鑫 +4 位作者 李小辉 孙紫童 周汉娥 熊雄 吴辰熙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57,共8页
降雨是湖泊营养盐输入的重要途径,为了摸清降雨前后城市湖泊水质变化特征,选择典型城市富营养化湖泊武汉东湖为研究对象,在全湖布设27个样点,于2021年9至10月期间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并对期间降雨前后11个水质指标进行监测,识别表层沉... 降雨是湖泊营养盐输入的重要途径,为了摸清降雨前后城市湖泊水质变化特征,选择典型城市富营养化湖泊武汉东湖为研究对象,在全湖布设27个样点,于2021年9至10月期间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并对期间降雨前后11个水质指标进行监测,识别表层沉积物氮磷污染现状与降雨前后东湖水质变化特征,利用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造成降雨前后水质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武汉东湖表层沉积物全氮、总磷平均含量分别为4065、683 mg/kg,总体处于重度污染水平.与雨前相比,雨后表层水体浊度、总磷、溶解性总磷、活性磷酸盐显著升高(P<0.05),溶解氧、pH、硝态氮显著降低(P<0.05),但总氮和溶解性总氮无显著性差异(P>0.05).雨后水体磷素的增加可能是由地表径流携带的面源污染物和径流引起沉积物内源磷释放所致,导致雨后总氮含量无明显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反硝化作用.同时降雨径流携带的有机污染物加剧了微生物对溶解氧的消耗,有机质被分解为有机酸,这也是导致pH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降雨能引起光强减弱,溶解氧和pH的降低可能与浮游藻类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湖泊 东湖 表层沉积物 降雨 水质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2013−2022年水质变化趋势及其成因分析
17
作者 杨进腊 温雯雯 +4 位作者 胡潇芮 黄林培 陈丽 卢慧斌 陈光杰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0-1311,共12页
湖泊水质监测是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明确湖泊水质的长期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可为科学评估湖泊环境质量、制定精准治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基于2013−2022年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简称“九大湖”)的1080... 湖泊水质监测是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明确湖泊水质的长期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可为科学评估湖泊环境质量、制定精准治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基于2013−2022年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简称“九大湖”)的1080组水质监测数据,计算综合营养指数(TLI),并结合人类活动强度数据及水文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系统评估了九大湖水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13−2022年云南九大湖中,杞麓湖(65.96±4.55)、异龙湖(65.74±5.54)、星云湖(64.74±4.36)、滇池草海(62.94±6.85)和滇池外海(61.40±4.11)的TLI值较高,属于中度富营养水体;程海(42.47±2.98)、阳宗海(41.26±2.39)和洱海(40.87±2.94)为中营养湖泊;抚仙湖(21.48±2.27)和泸沽湖(13.30±2.69)为贫营养湖泊。尽管富营养和中营养水体仅占九大湖总蓄水量的24.43%,但其流域面积占比高达84.97%,表明九大湖富营养化问题较为突出,对区域生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②季节变化上,九大湖富营养和中营养湖泊的TLI值在雨季普遍高于旱季,呈现出显著的季风气候效应。雨热同期、干湿季分明的季风气候主要通过改变流域污染输入途径和藻类生长繁殖速率影响湖泊营养状态。年际变化上,异龙湖、星云湖、滇池和阳宗海的水质在2018年后显著改善,主要得益于河湖长制的实施及九大湖保护治理规划的落实;而抚仙湖、洱海和杞麓湖的水质因旅游业和农业活动的加剧呈恶化趋势,需引起高度重视。③九大湖TLI值的变化受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自然因素(如湖泊水深、流域面积与湖泊面积之比、温度等)决定了湖泊的自净能力、流域营养盐负荷强度及藻类生长速率,而人为因素(如人口密度、耕地面积占比等)通过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进程。研究显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整体向好,水体营养状态受季风气候、湖泊水文特征及人类活动强度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呈现显著的时空异质性,表明九大湖治理需因地制宜、因时施策,以实现精准化管理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 水体质量 富营养化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的河岸带水污染影响区域定量识别
18
作者 刘可暄 黄俊雄 +4 位作者 华正实 刘慧博 卞兆勇 薛万来 王冬梅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68-1981,共14页
密云水库是首都生态涵养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开展密云水库水源保护相关研究,对保障首都饮用水质安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密云水库流域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24个子流域并于2021年汛期(7−8月)野外采集18... 密云水库是首都生态涵养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开展密云水库水源保护相关研究,对保障首都饮用水质安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密云水库流域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24个子流域并于2021年汛期(7−8月)野外采集18个有水子流域出口水质样品,以采样点为圆心构建不同尺度河岸带,分析景观组成与水质之间的响应关系,确定影响水质最关键区域和贡献率。结果表明:①在2021年汛期,密云水库流域水质指标空间分布不均,TN和高锰酸盐指数超标,水体含氮量高且存在有机物污染风险,随河岸带尺度增加,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分别为20.78%、5.02%和5.87%)减少,林地和草地面积占比(分别为18.07%和14.77%)增加。②土地利用类型可解释河流水质变化,200 m河岸带尺度解释度(29.7%)最高,主要影响因子为建设用地(20.2%)和耕地(9.5%),且100~200 m河岸带尺度影响显著。③景观格局指数对河流水质影响的空间差异显著,且影响强于土地利用类型,1000 m河岸带尺度解释度(40.6%)最高,主要影响因子为林地形状指数(24.9%)和草地形状指数(15.7%)。④1000 m河岸带尺度是水源保护关键区域,需重点管控建设用地和耕地。研究显示,在重要的水源保护核心区域,应重点管控建设用地和耕地扩张,优化林地草地空间形态,通过景观格局调控与污染源治理降低有机物污染风险,保障流域水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云水库 水质分析 冗余分析 河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QI和多元统计分析的官厅水库水质评价
19
作者 陈慧 黎小红 +3 位作者 谢建枝 阚海明 徐恒康 张微微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5-197,共13页
官厅水库自2007年恢复为北京备用水源地之后,进一步加强了全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库区水质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变化。为深入评估官厅水库近10余年水质特征和明晰库区水体关键污染源,文章选取了水库8个监测断面2011-2020年9项水质... 官厅水库自2007年恢复为北京备用水源地之后,进一步加强了全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库区水质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变化。为深入评估官厅水库近10余年水质特征和明晰库区水体关键污染源,文章选取了水库8个监测断面2011-2020年9项水质指标,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WQI)和多元统计分析探究了官厅水库水质的时空变化及主要污染源。结果表明:(1)2011-2020年官厅水库DO、BOD5、COD、高锰酸盐指数和NH_(3)^(-)N稳定在地表水Ⅲ类标准以内,TN和TP超出了地表水Ⅲ类标准;DO、BOD5、NO_(3)^(-)-N和TN指标季节差异显著,旱季显著高于雨季;COD、高锰酸盐指数和TP雨季高于旱季,但差异不显著。(2)雨季水质总体优于旱季,基本处于中等和良好水平,尤其自2016年以后水质整体呈现出逐年向好的良好态势,这归因于上游对水库的集中输水和引黄生态补水显著改善了入库口断面水质状况。(3)主成分分析表明,水库上游农业活动和工业生活污水排放等产生的氮磷集聚是官厅水库水质的主要污染源,有机污染物和自然过程也对库区水质产生了重要影响。(4)官厅水库水质在旱季和雨季均呈现空间异质性。旱季污染最严重的断面是2个入库断面和距离上游河岸带较近的1个库区断面,雨季污染最严重的断面为2个入库断面,均以氮磷污染为主;其余库区断面污染风险较低,以有机污染为主;出库断面水质相对清洁,但需关注潜在的氮污染。研究结果可为官厅水库水环境时空管理政策顶层设计以及污染管控措施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厅水库 水质评价 旱季 雨季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 多元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A和CCME-WQI的太湖流域水质评价及时空变化特征
20
作者 刘垚燚 翟凌阁 +3 位作者 曾鹏 汪逸凡 田恬 车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3,共14页
利用加拿大环境部理事会水质指数(CCME-WQI)对2013—2017年太湖流域的河湖水质进行了评价,并构建了一套有效的水质评估方法,以期为国内的流域机构提供科学、简便的管理工具.研究结果表明,2013—2017年,流域内的BOD_(5)、COD_(Cr)、COD_(... 利用加拿大环境部理事会水质指数(CCME-WQI)对2013—2017年太湖流域的河湖水质进行了评价,并构建了一套有效的水质评估方法,以期为国内的流域机构提供科学、简便的管理工具.研究结果表明,2013—2017年,流域内的BOD_(5)、COD_(Cr)、COD_(Mn)及磷元素是持续性污染源,氨氮类营养盐为潜在污染因子,重金属是偶发性污染物.根据CCME-WQI的等级划分,流域水质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水质空间分异明显,流域内南河、苕溪水系附近的水质“良好”.水质的时间变化明显,研究周期内CCME-WQI值持续增加;季节变化上,CCME-WQI值在秋季最高,夏、冬季次之,春季最低.CCME-WQI方法准确地评估了太湖流域水质,从而为我国水质评价提供了一个具有较高适用性和准确性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指数 加拿大环境部理事会水质指数(CCME-WQI) 太湖流域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