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用论的政治化书写:张之洞《劝学篇》的中西文化阐释新探
1
作者 杨锦銮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7-152,共6页
作为解析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核心思想命题,晚清“中体西用”论承载着特殊的思想史意义。既往研究多将张之洞认定为该理论的典型代言人,其《劝学篇》也因构建系统的“体用”论述框架,始终被视为该命题的权威阐释文本。但深入文本肌理可以发... 作为解析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核心思想命题,晚清“中体西用”论承载着特殊的思想史意义。既往研究多将张之洞认定为该理论的典型代言人,其《劝学篇》也因构建系统的“体用”论述框架,始终被视为该命题的权威阐释文本。但深入文本肌理可以发现,张之洞对“中体西用”的演绎远超出文化调和范畴,实乃在戊戌变法的历史临界点上精心建构的政治哲学体系:将儒家伦理本体化与西学工具化的双重操作,既映射出传统士大夫应对现代性冲击时特有的认知模式,又暗含维护文化主体性的政治策略。这种知识体系内部政治诉求与文化逻辑的复杂交织,本质上构成了近代知识精英的集体精神困局。重探张之洞《劝学篇》的中西文化阐释策略,不仅有助于廓清其思想脉络及其本质,而且对于深入理解近代中西文化嬗变的若干重要问题亦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劝学篇》 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汤显祖与利玛窦“韶州会晤”的史实考证与文化意义探讨
2
作者 苏凤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6-180,共5页
明朝中后期,利玛窦经由澳门地区深入内地,开启西学东渐的端绪,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成为我国朴素人文主义思想的滥觞,他们可谓引导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两缕曙光。经考证,汤显祖谪岭南时期,与利玛窦的会晤当属事实,但时间应于1593年春,地... 明朝中后期,利玛窦经由澳门地区深入内地,开启西学东渐的端绪,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成为我国朴素人文主义思想的滥觞,他们可谓引导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两缕曙光。经考证,汤显祖谪岭南时期,与利玛窦的会晤当属事实,但时间应于1593年春,地点应为韶州。此番会晤对汤显祖的创作多有影响,汤显祖对利玛窦的不信任态度,及其在创作中多次以“番鬼主义”看待外族的表现,说明他有较强的夷夏观与文化“本土主义”立场。而整个时代总体上的这种保守观念,可能正是导致晚明中国失去与西方深入交流机会的深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窦 汤显祖 王弘诲 西学东渐 韶州会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对欧洲文明的拒斥与接受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根友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3,共12页
16-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同时也带来了部分西方的科学知识。中国的儒家士人和士大夫群体中,有一部分人激烈反对、拒斥接受这些知识,也有一部分人乐于学习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接受并试图融合而后超越西方文化。拒斥的一方,有... 16-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同时也带来了部分西方的科学知识。中国的儒家士人和士大夫群体中,有一部分人激烈反对、拒斥接受这些知识,也有一部分人乐于学习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接受并试图融合而后超越西方文化。拒斥的一方,有出于意识形态立场、政治安全角度考虑的,如《破邪集》的编辑者徐昌治,以及该书中收录的各色人等,如清初布衣杨光先;也有王夫之这样的大儒,从儒家经学中天文、地理知识的固有立场出发,批评利玛窦的地圆说和地球与太阳及诸行星的距离说。接受的一方表现出比较多元的立场,有徐光启的“超胜会通”说、方以智的“坐集千古之智”折衷说,也有以康熙皇帝为代表的“西学中源”说。“西学中源”说虽然最终不利于中国人虚心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但也包含着一定的合理的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即在学习外来文明中的先进内容时,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交流互鉴 耶稣会传教士“ 西学中源”说 儒家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全球文明观论析
4
作者 刘培东 吴志成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共12页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全球文明观将立足自身、观照世界的文明发展普遍要求内化其中,也融入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中国话语,实现了对西方文明观的超越。这一文明观遵循人类文明共性与民族特性辩证统一的本体逻辑,坚持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全球文明观将立足自身、观照世界的文明发展普遍要求内化其中,也融入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中国话语,实现了对西方文明观的超越。这一文明观遵循人类文明共性与民族特性辩证统一的本体逻辑,坚持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逻辑,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自觉,也是对文明价值凸显与文明冲突加剧交织影响的现实回应。它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体目标,以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普遍遵循,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为基本原则,以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为重要动力,以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实践路径,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使命担当,对于推动国际关系理论创新、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加强全球文明治理、开辟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路径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全球文明观 文明交流互鉴 西方文明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研究生教育模式对我国西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被引量:27
5
作者 董俊虹 程智勇 王润孝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9-82,共4页
从创新、创新型人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通过对欧美及日本一些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探讨国外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特点,并与我国西部高校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相结合,得出一些启示。
关键词 创新 创新型人才 培养制度 西部高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学的产生与发展——写在地质调查所创建100周年之际 被引量:10
6
作者 国连杰 叶大年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45-969,共25页
中国的地质学非我国自有,而是在传播和引入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西学东渐"的结果。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至19世纪中叶,便建立并完善了近代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完成了学科体制化建设,比中国至少早一个世纪... 中国的地质学非我国自有,而是在传播和引入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西学东渐"的结果。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至19世纪中叶,便建立并完善了近代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完成了学科体制化建设,比中国至少早一个世纪。从16世纪后半叶的"西学东渐",西方近代地学传入中国进行第一次启蒙,到引进、消化、吸收和本土化,最后建立中国地质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完成学科建制,中国地质事业历经了长达三个半世纪艰辛曲折并充满坎坷的历史进程。创建于1913年的地质调查所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科研机构,在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第一代地质学家的领导下,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里,全面开创和奠定了中国近代地质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早期地质学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赢得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赞誉。地质调查所的成功及其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地质学,对我国古生物学、地理学、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土壤学、考古、古人类学、燃料和地图等诸多学科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学 西学东渐 地质调查所 100周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西俗东渐中青少年体育休闲方式的变迁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被引量:16
7
作者 赵进 王健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7-81,共5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及逻辑分析法,从社会学、史学、心理学等角度,对西俗东渐以来不同时代青少年体育休闲方式的变迁的社会表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各阶段社会背景对青少年体育休闲方式变迁的原因进行梳理,探讨在青少年体育休闲方式变迁...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及逻辑分析法,从社会学、史学、心理学等角度,对西俗东渐以来不同时代青少年体育休闲方式的变迁的社会表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各阶段社会背景对青少年体育休闲方式变迁的原因进行梳理,探讨在青少年体育休闲方式变迁中民族传统体育式微的原因,思考21世纪休闲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路径。以求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和青少年的体育文化教育相辅相成、殊方同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俗东渐 青少年 体育休闲 变迁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传承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生源大学生学业表现的多维对比分析——基于B大学N学院学生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进 林松月 +1 位作者 王艺蒙 马丽娜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12-29,共18页
以有代表性的B大学N学院2015-2018级学生为样本,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多种实证研究方法,对东、中、西部生源学生的入学记录与大学学业表现进行多维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高考成绩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学生高考成绩优于中、西... 以有代表性的B大学N学院2015-2018级学生为样本,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多种实证研究方法,对东、中、西部生源学生的入学记录与大学学业表现进行多维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高考成绩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学生高考成绩优于中、西部学生,中、西部水平较为接近;西部生源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业表现整体不如东、中部学生,且西部各地区学生的学业表现也存在自东向西逐步衰减的趋势;西部地区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业准备等学习行为上与东、中部学生有所差异,普遍存在学习心理压力较大、自我效能感较低、学业目标不明晰、学习过程有困难等问题;西部生源学生学业基础较弱,对后续高等教育环节的学业表现产生相应影响,但并不起决定作用。因此,基于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且短期内难以消除的客观事实,面对西部生源学生基础教育薄弱的问题,除国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外,高校应从西部学生学习实际出发,摸清西部学生实际学习行为与学习状态,在高等教育过程中通过有效措施促进基础教育学业水平地域差距的消减,并为其后续学业水平提升提供长足动力。同时,西部生源学生自身应从学习行为的角度反思如何提升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方着力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高等教育 教育公平 学业表现 学习行为 学生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近代中国的戒缠足思潮 被引量:7
9
作者 陈文联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5-131,共7页
鸦片战争后 ,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输入 ,戒缠足思潮萌发了。它形成于戊戌维新时期 ,至辛亥革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作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戒缠足思潮不仅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而且在近代中国具有不可... 鸦片战争后 ,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输入 ,戒缠足思潮萌发了。它形成于戊戌维新时期 ,至辛亥革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作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戒缠足思潮不仅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而且在近代中国具有不可抹煞的历史地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戒缠足思潮 男女平等 太平天国 辛亥革命 历史定位 戊戌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致益闻汇报》与其科技传播特色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惠民 姚远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06-1110,共5页
目的研究分析《格致益闻汇报》的西方科学技术与科学思想传播的内容和编辑特色。方法原始文献考证和分析。结果《格致益闻汇报》是以传播西方科学技术为主的期刊,它在报道中外时事的同时,传播了电学、光学、声学、磁学、植物学、动物学... 目的研究分析《格致益闻汇报》的西方科学技术与科学思想传播的内容和编辑特色。方法原始文献考证和分析。结果《格致益闻汇报》是以传播西方科学技术为主的期刊,它在报道中外时事的同时,传播了电学、光学、声学、磁学、植物学、动物学、人体学、地理学、矿学、天文学、数学等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葡萄酒酿制、制糖术、电动车、水泥、幻灯放映机、自来水法等科技新发明和新技术。结论《格致益闻汇报》内容丰富,文体形式多样,插图精美,发行广泛,予民智开发有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致益闻汇报》 科技传播 西学东渐 李杕(1840—1911) 中国近代期刊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构建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汪杰贵 丁志强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48,共3页
根据构建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的预设前提——信息化基础和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文章在界定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概念基础之上,具体分析西部地区信息化和社区教育信息化现状,指出西部地区构建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切实可行。
关键词 西部 数字化学习型社区 可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旋、岁差与中西之争——清代科学思想史的一条线索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小明 任春光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1-332,共12页
明清之际西方岁差的"恒星东移"解释传入中国,引爆了激烈的中西论争。梅文鼎通过对历算史的重构将"恒星东移"纳入中法范式,但分歧并未就此消弭。安清翘通过解构西学、回归中学,将"恒星东移"从中学体系剔... 明清之际西方岁差的"恒星东移"解释传入中国,引爆了激烈的中西论争。梅文鼎通过对历算史的重构将"恒星东移"纳入中法范式,但分歧并未就此消弭。安清翘通过解构西学、回归中学,将"恒星东移"从中学体系剔除出去,同时对"西学中源说"提出了系统性的批评。令人深思的是,梅文鼎倡导"西学中源说"是以默认西学优于中学为隐含前提,安清翘批评"西学中源说"则以否定西学优于中学为预设基础,立论虽然不同,但目标却出奇的一致,即发扬传统以求超胜!就中学的维护和弘扬而言,"西学中源"的解构者安清翘甚至比倡导者梅文鼎更坚决、更彻底。岁差与中西之争的表象之下,隐含着当时受到西学影响而升华的中国传统天旋模式之争这一深刻背景。三者复杂纠缠、整体联动,刻画出有清一代科学思想史的一条清晰而重要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旋 岁差 安清翘 “斜转” “西学中源说” 中西之争 科学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美浆果树种在中国西部地区引种效果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俊佩 郭浩 +1 位作者 李国栋 赵琪 《河北林果研究》 2004年第4期319-325,共7页
中国西部地区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适合生长的造林树种十分稀少,为此近10a来引进了许多北美生态经济型灌木类浆果树种,以满足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的需要。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多数树种适合在中国西部地区栽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应... 中国西部地区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适合生长的造林树种十分稀少,为此近10a来引进了许多北美生态经济型灌木类浆果树种,以满足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的需要。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多数树种适合在中国西部地区栽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应尽快大面积推广。同时也指出了易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及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 浆果树种 引种效果 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体性何以丧失:新文化运动以来外国文学译介的另一后果 被引量:5
14
作者 林精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2-123,共12页
自新文化运动以降,从士大夫转化而来的知识分子抱着救国、锻造新文学、塑造新国民等宏大目的,以虔诚之心、亦步亦趋地把欧美各国分别确定的经典视为世界文学经典而大力译介,唯恐译介过程中在字词句上失去了原作的准确性,结果提供了远离... 自新文化运动以降,从士大夫转化而来的知识分子抱着救国、锻造新文学、塑造新国民等宏大目的,以虔诚之心、亦步亦趋地把欧美各国分别确定的经典视为世界文学经典而大力译介,唯恐译介过程中在字词句上失去了原作的准确性,结果提供了远离英、法、俄、德、美等文学大国之历史真相的文学知识,彰显了其他国家的文学史观,甚至原本是虚构性的文学作品及其主人公言行得到中国读者的广泛践行,进而导致中国传统文学所表达的审美惯例及伦理要求被瓦解,中国主体性被自觉地失落。其实,中国的所谓"世界文学"经典,在欧美各国多指用其国语书写的文学,目的是为民众构建民族认同、彰显自己国家的伟大;相应的,现代中国形成和发展过程应充分运用自身丰富的传统文学资源,以有效构筑中华民族认同、建构有审美传统依据的生活秩序,而不是用外来文学替代、诋毁、颠覆既有的文学体系及其所包蕴的伦理、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美文学译介 文学观 中国主体性 西方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近代”已近“晚清”未晚之际——论曾纪泽的西学知识结构与域外诗创作 被引量:6
15
作者 罗时进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2-143,共12页
曾纪泽出生于湖湘世家大族,学问淹博,且具有良好的西学知识结构。作为郭嵩焘之继任者,他前后八年驻节英法等国,创作了一定数量的域外诗歌,包括纪程记事、写景咏物、寄思怀人等作品,历来较少为学界注意,然而置于“近代已近”“晚清未晚... 曾纪泽出生于湖湘世家大族,学问淹博,且具有良好的西学知识结构。作为郭嵩焘之继任者,他前后八年驻节英法等国,创作了一定数量的域外诗歌,包括纪程记事、写景咏物、寄思怀人等作品,历来较少为学界注意,然而置于“近代已近”“晚清未晚”的历史背景下考察,可以发现其特殊的文学和社会学价值。他在出使前赠送外国人士的中西合璧诗,是近代诗史上一种有意味的尝试性写作;出使后创作的《中国先睡后醒论》及画狮子题诗,与近代民族主义“醒狮”论的产生具有密切关联,成为近代文学史上的典型事件,影响甚巨,应予充分的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纪泽 西学知识结构 出使西欧诗 醒狮论 典型文学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的知识进化论及其反思 被引量:5
16
作者 黄燕强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53,共10页
中国传统文化观包含常与变的辩证统一,主张在常中求变,在变中守常。近代的"中体西用"论继承了这种观念,但在那个生物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及科学主义流行的年代,无论是持守传统者,抑或是主张西化者,还是科学主义者,都或多... 中国传统文化观包含常与变的辩证统一,主张在常中求变,在变中守常。近代的"中体西用"论继承了这种观念,但在那个生物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及科学主义流行的年代,无论是持守传统者,抑或是主张西化者,还是科学主义者,都或多或少地接受了进化论思维,并将其引入文化论辩中,形成或保守、或激进的文化(知识)进化观。根据近代中国学界的知识进化论及章太炎对此提出的俱分进化的反思,我们应当尝试超越东西、古今文化之争,也要超越知识单线进化的观念,回归常与变相统一的文化观,以此来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文化)进化论 中体西用 东西古今之争 俱分进化 近代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民办高校发展问题探讨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爱娟 廉永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7-40,共4页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 ,民办高校面临公办高校扩招、公办高校市场化办学项目竞争、公办高校适应市场的创新活动、低成本竞争等挑战。促进西部民办高校的发展 ,政府应从明晰产权、允许回报、调整政策、平等权益、强化管理、保证质量等方面为...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 ,民办高校面临公办高校扩招、公办高校市场化办学项目竞争、公办高校适应市场的创新活动、低成本竞争等挑战。促进西部民办高校的发展 ,政府应从明晰产权、允许回报、调整政策、平等权益、强化管理、保证质量等方面为民办高校发展开绿色通道 ;西部民办高校要发挥优势 ,勇于创新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狠抓教育教学质量 ,加大筹集资金力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教育 民办高校 高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农村小学生对信息化学习感知与理解的绘画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文兰 白若微 向双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5-53,共9页
学生是教育信息化的“终端用户”,其对信息化学习的感知与理解直接反映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实施的成效。研究以西部农村学校3~6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绘画方法获取其对信息化学习概念的现实理解与未来期待,依据学习发生地点、学习活... 学生是教育信息化的“终端用户”,其对信息化学习的感知与理解直接反映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实施的成效。研究以西部农村学校3~6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绘画方法获取其对信息化学习概念的现实理解与未来期待,依据学习发生地点、学习活动参与者、学习内容、数字化技术类型、学习活动类型、情绪和态度6个类目、37个子类目的框架对学生绘画作品进行编码,定量计算各类目占比并探究不同因素对学生信息化学习概念理解的差异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技术类型是学生提及频率最高的类目,学生对现实与未来的信息化学习概念在所有类目的某些子类目中存在显著差异,学生对信息化学习概念的理解与家庭ICT资本、信息化学习经验及信息化自我效能感有关。基于上述结论,研究认为,要切实提升农村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需着力解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农村家庭ICT基础资源建设等核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农村小学生 学习概念 信息化学习 绘画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及其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济洲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年第2期57-59,共3页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以学术传教为先导,带来与中国传统迥异的新的学术和文化,影响和启发了明清启蒙思想家,开创了中西教育文化交流之先河。
关键词 西学东渐 明清之际 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对古希腊史的引介和传播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德正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3-76,共4页
梁启超流亡日本后,编写了多部有关希腊历史的论著。与此同时,他还通过创办报刊和撰写评论,积极向国人推荐和评介有关的世界史著,介绍西方古典时期的思想文化,比较中国和希腊历史之间的异同,从而将古希腊历史知识引入了中国。梁启超的引... 梁启超流亡日本后,编写了多部有关希腊历史的论著。与此同时,他还通过创办报刊和撰写评论,积极向国人推荐和评介有关的世界史著,介绍西方古典时期的思想文化,比较中国和希腊历史之间的异同,从而将古希腊历史知识引入了中国。梁启超的引介满足了国人了解外国历史的需求,开阔了国人的视野,激发了青年人探寻世界知识和外国文化的热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西学引介 古希腊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