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岛热带典型天然牡蛎礁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与功能评价
1
作者 肖玉林 施凯 许强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97-1710,共14页
全球天然牡蛎礁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活动影响,中国多数礁区的生态功能已严重衰退。以海南文昌龙楼(东岸)和儋州海头(西岸)典型潮间带天然牡蛎礁为研究对象,使用Ecopath静态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对比分析2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特征和能量流... 全球天然牡蛎礁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活动影响,中国多数礁区的生态功能已严重衰退。以海南文昌龙楼(东岸)和儋州海头(西岸)典型潮间带天然牡蛎礁为研究对象,使用Ecopath静态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对比分析2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特征和能量流动途径。结果表明,2个牡蛎礁生态系统具有相似的营养级结构,第Ⅱ营养级的能量转换效率低,均以碎屑食物链为主,主要关键种为腹足类、节肢动物、大型海藻和浮游植物。2个生态系统中的第I营养级承受着极高的捕食压力,其被捕食量分别高达总捕食量的99.48%和99.16%,大部分能量集中在前两个营养级,第Ⅰ、II营养级的总流量分别占系统总流量的99.88%和99.67%。龙楼牡蛎礁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显示出更强的上行效应,而海头牡蛎礁生态系统则具有更高的平均能量转移效率,达到7.046%。海头的连接指数(CI)、系统杂食指数(SOI)、Finn′s循环指数、Finn′s平均路径长度和聚合度(A)分别为0.301、0.111、23.70%、4.510和39.42%,高于龙楼(0.281、0.110、9.927%、3.170和33.14%)。龙楼的TPP/TR(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和TPP/TB(总初级生产量/总生物量)分别为2.442、6.557,海头分别为1.026、2.927,说明海头牡蛎礁生态系统的成熟度和稳定性更强。研究发现,2处天然牡蛎礁生态系统有较好的成熟度和稳定性,海头的牡蛎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优于龙楼,但均存在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受到阻碍的问题,大部分能量流向了碎屑,说明系统中均缺乏高营养级的生物,未来的管理策略应着重于减少对近岸肉食性鱼类和蟹类等高营养级生物的人为捕捞活动,进一步提升牡蛎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潮间带 天然牡蛎礁 ECOPA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干扰对西沙全富岛、银屿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2
作者 王炎炎 宋丹瑛 陈治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94,共18页
为了探究旅游干扰对西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全富岛、银屿与临近非旅游区的物种数、物种相似性指数、丰度、生物量、相对重要性指数、W统计量及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结果表明:(1)从旅游区和非旅游区本底数据来看,... 为了探究旅游干扰对西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全富岛、银屿与临近非旅游区的物种数、物种相似性指数、丰度、生物量、相对重要性指数、W统计量及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结果表明:(1)从旅游区和非旅游区本底数据来看,西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存在明显的自然波动;(2)基于标准值的综合差异分析显示旅游干扰带来了额外的负面影响,其干扰效应在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上已经达到显著水平;(3)综合所有检测指标的P值比较结果可以确认旅游干扰存在降低生物多样性的趋势;随着旅游干扰效应的积累,全富岛、银屿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可能会遭到更显著的破坏;(4)合理的旅游管理对珍稀物种具有一定的保护效果。本研究对推动西沙旅游开发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干扰 西沙 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旅游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山列岛潮间带贝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 被引量:4
3
作者 葛广玉 周丽青 +6 位作者 井浩 吴宙 吴彪 孙秀俊 刘志鸿 杨玉敏 赵丹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9-209,共11页
为了解贝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对长山列岛潮间带贝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调查。本研究分别于2021年7月、2021年10月、2022年2月和2022年5月的大潮期间,对长山列岛5个代表性岛屿10个调查站点的潮间带贝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调查,并测量调... 为了解贝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对长山列岛潮间带贝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调查。本研究分别于2021年7月、2021年10月、2022年2月和2022年5月的大潮期间,对长山列岛5个代表性岛屿10个调查站点的潮间带贝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调查,并测量调查点间隙水水质参数。本次调查共采集到12种贝类,各季节贝类种类数量春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贝类优势种为春季最多,秋季次之,夏冬季最少;各个潮区贝类物种多样性指数H′为中潮带(1.44)>低潮带(1.40)>高潮带(0.44),各季节平均贝类物种多样性整体上为春季(1.26)>冬季(1.21)>秋季(1.11)>夏季(0.95);各个潮区中贝类均匀度指数J′为中潮带(0.67)>低潮带(0.59)>高潮带(0.29),而各季节变化不明显;各个潮区中贝类丰富度指数d为中潮带(0.56)>低潮带(0.52)>高潮带(0.17),在季节上,贝类丰富度整体上春季(0.681)>秋季(0.573)>夏季(0.458)>冬季(0.418)。季节(温度)对潮间带贝类资源多样性和丰富度影响最为明显,养殖和旅游等人类活动也会对贝类物种分布和数量造成影响,本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我国海岛潮间带贝类资源数据,还能为长山列岛潮间带贝类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山列岛 潮间带 贝类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10个海岛潮间带大型经济海藻调查 被引量:1
4
作者 薛姣 李婷 +3 位作者 苏家齐 朱长波 张博 陈素文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06,共9页
为摸清广东省海岛潮间带大型经济海藻的种类和优势种生物量,并为其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牧场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于2021年1月—2023年2月,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10个海岛共46个站位开展了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10个海岛共采集到大型... 为摸清广东省海岛潮间带大型经济海藻的种类和优势种生物量,并为其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牧场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于2021年1月—2023年2月,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10个海岛共46个站位开展了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10个海岛共采集到大型经济海藻55种,其中绿藻门14种,红藻门30种,褐藻门11种。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和小珊瑚藻(Corallina pilulifera)为大部分海岛的主要优势种;其中,半叶马尾藻最高生物量达40.72~55.25 kg·m^(-2),小珊瑚藻最高生物量达4.32 kg·m^(-2)。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和鹿角海萝(G.tenax)的生物量大幅减少,已非优势种类。研究表明广东海岛大型经济海藻优势种资源状况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对资源量明显减少的大型海藻经济种类,有必要进行增殖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经济海藻 潮间带 种类组成 优势种 生物量 广东省海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庙岛群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
5
作者 张悦 徐勇 +5 位作者 王金宝 吴忠迅 隋吉星 龚琳 于国旭 李新正 《海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9-71,共13页
利用2022年12月、2023年2月和5月在庙岛群岛10个岛屿的砂质潮间带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对其物种组成、优势种、数量分布、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3个季节潮间带定性和定量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18种,定量调查物种数... 利用2022年12月、2023年2月和5月在庙岛群岛10个岛屿的砂质潮间带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对其物种组成、优势种、数量分布、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3个季节潮间带定性和定量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18种,定量调查物种数春季(57种)>秋季(45种)>冬季(39种),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主要类群。庙岛群岛潮间带以弱固着型和游走型底栖动物占优势,3个季节调查共发现5种优势种:潮间海钩虾(Pontogeneia littorea)、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葛氏囊须虫(Pharyngocirrus gabriellae)、单齿螺(Monodonta labio)和锈凹螺(Chlorostoma rustica)。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显示,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间和岛屿间差异均不显著。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H′季节间差异和站位间差异均显著,J′只季节间差异显著。南部岛屿多样性指数较高,而丰度和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无明显规律。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分析表明,10个岛屿潮间带群落结构的相似性较低,这可能是庙岛群岛诸岛自然环境差异大,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不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明岛潮间带夏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 被引量:59
6
作者 安传光 赵云龙 +3 位作者 林凌 李嘉尧 崔丽丽 马春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77-586,共10页
2006年6月,在上海市崇明岛潮间带设置21个断面,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定量定性采样调查。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3种,其中甲壳动物29种,占总种数的46.03%;软体动物20种,占31.75%;环节动物10种,占15.87%;底栖鱼类2种;其它2种。优势种为无齿相... 2006年6月,在上海市崇明岛潮间带设置21个断面,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定量定性采样调查。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3种,其中甲壳动物29种,占总种数的46.03%;软体动物20种,占31.75%;环节动物10种,占15.87%;底栖鱼类2种;其它2种。优势种为无齿相手蟹、天津厚蟹、谭氏泥蟹、中华拟蟹守螺、堇拟沼螺、绯拟沼螺、光滑狭口螺和丝异蚓虫。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为138.28ind/m^2,平均生物量为79.11g/m^2。系统聚类分析和MDS分析结果基本吻合,可以把21个断面分为3组,崇明北部断面群、崇明东部断面群和崇明南部(含西部)断面群。Shannon-Weiner指数H′=1.85±0.528(范围0.946-2.783),Pielou均匀度指数J=0.306±0.098(范围0.142-0.489),Simpson优势度指数D=0.622±0.141(范围0.303-0.797)。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在各断面的差异主要与盐度分布、底质及人为干扰有关。与同期的历史资料相比,底栖动物总物种数变化不大,但种类组成有所变化;优势种有所变化;丰度和生物量均有所下降;多样性指数近年来变化不大。围垦减缓使崇明潮间带底栖动物多样性有所恢复,但在人为干扰和其他因素综合影响下,原为优势种的河蚬、彩虹明樱蛤、麂眼螺、小头虫和疣吻沙蚕等的密度下降,已不再是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岛 大型底栖动物 潮间带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海岛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生态的研究 被引量:42
7
作者 周时强 郭丰 +1 位作者 吴荔生 李荣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04-109,共6页
对福建海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共鉴定 86 2种 ,其中动物为 734种 ,藻类为 1 2 8种 .对 1 1个主要海岛的潮间带生物群落测定Jaccard群落系数 ,应用加权均值联结法聚类分析及极坐标排序分析 ,海岛潮间带生物群落可分为 3个类型 :( 1 )开... 对福建海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共鉴定 86 2种 ,其中动物为 734种 ,藻类为 1 2 8种 .对 1 1个主要海岛的潮间带生物群落测定Jaccard群落系数 ,应用加权均值联结法聚类分析及极坐标排序分析 ,海岛潮间带生物群落可分为 3个类型 :( 1 )开敞海域群落 ,宏观上分布于地处远岸水域的海岛或近岸凸出部、开阔部水域的海岛 ;( 2 )近岸港湾群落 ,分布于近岸或港湾的海岛 ;( 3)河口群落 ,分布于河口区的海岛 .群落种类组成和海岛所在地理位置及其生境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生物群落 福建 加权均值联结法 湿地生态系统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长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王金宝 李新正 +1 位作者 王洪法 徐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1-52,共12页
2015年 11月(秋季)、2016年 2月(冬季)、2016年 6月(春季)、2016年 9月(夏季)大潮期间对山东长岛列岛中南长山岛和北长山岛的 3个不同底质类型的潮间带采样点进行了系统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了其数量特征和季节变化,包括群落种类组... 2015年 11月(秋季)、2016年 2月(冬季)、2016年 6月(春季)、2016年 9月(夏季)大潮期间对山东长岛列岛中南长山岛和北长山岛的 3个不同底质类型的潮间带采样点进行了系统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了其数量特征和季节变化,包括群落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等,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隶属 7个门,共 81种。其中环节动物门多毛类动物 25种,软体动物门 25种,节肢动物门 22种,棘皮动物门 6种,其他类群共 3种(包括纽虫、腔肠动物和鱼类各 1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 118.97ind./m^2,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据了研究区域底栖群落的密度主要成分,两者分别占比为 39.58%和 36.68%。各采样点平均密度为北长山岛(BCS)(141.17ind./m^2)>避险角(NCS1)(122.33ind./m^2)>明珠广场东(NCS2)(93.42ind./m^2);各采样点平均生物量为 128.03g/m^2,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据了研究区域底栖群落的生物量主要成分,两者分别占比为58.56%和 35.32%。平均生物量北长山岛(BCS)(234.95g/m^2)>避险角(NCS1)(99.99g/m^2)>明珠广场东(NCS2)(49.13g/m^2)。从季节来看,各站点的物种数、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的规律性不明显,总体为秋、春季较多,夏、冬季较少。3个站点物种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 2.30、1.99和 0.79,各潮区中,均为中潮带>低潮带>高潮带,各季节变化不明显。优势种受底质类型和季节变化的影响明显,没有在各站点和季节均为优势种的种类,主要的优势种有平背蜞(Gaeticedepressus)、绒螯近方蟹(Hemigrapsuspenicillatus)、短滨螺(Littorinabrevicula)等。与以往历史资料相比,长岛潮间带生物出现了一定变化,种类和数量减少,与烟台近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差别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物种多样性 生态特征 潮间带 山东长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山东极岛潮间带贝类生态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蔡林婷 王一农 +3 位作者 李祥付 冯瑶 赵静霞 邵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7-54,共8页
摘要:为了解东极岛潮间带贝类生态状况,为浙江海洋生态系统基本群落结构提供基础资料,于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的大潮期间,在舟山东极岛潮间带采集92类,调查了解贝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态特点、多样性情况。研究分析发现,东... 摘要:为了解东极岛潮间带贝类生态状况,为浙江海洋生态系统基本群落结构提供基础资料,于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的大潮期间,在舟山东极岛潮间带采集92类,调查了解贝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态特点、多样性情况。研究分析发现,东极岛潮间带贝类33种,隶属3纲7目20科。根据温度适应性质分,东极岛潮间带92类属于3个类群:广温广布种15种,占45.5%;温带种4种,占12.1%:亚热带种14种,占42.4%。东极岛潮间带贝类四季平均生物量为1541.8g/m2,由高潮带向低潮带呈递增趋势;四季平均栖息密度为925.2个/m2,以中潮带最高,向高潮带和低潮带递减。季节变化中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栖息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多样性指数(H)为O.9~3.0,均匀度指数(J)为0.2~0.8。结果表明东极岛种类丰富,生物量和栖息密度较高,说明东极岛地理环境较好,适宜贝类生存;物种分布均匀,生态环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极岛 潮间带 贝类 生态学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硇洲岛潮间带软体动物分布和区系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林炜 唐以杰 +1 位作者 萧东鹏 蔡伟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68-73,共6页
对硇洲岛的潮间带软体动物进行了采集调查 ,共鉴定软体动物 14 8种 (未包括头足纲 ) ,分属 5 1科 .其中多板纲 1科 1种 ,腹足纲 33科 84种 ,瓣鳃纲 17科 6 3种 .分析表明 ,其区系特点是以南海亚热带—热带种和东海、南海亚热带种为主要... 对硇洲岛的潮间带软体动物进行了采集调查 ,共鉴定软体动物 14 8种 (未包括头足纲 ) ,分属 5 1科 .其中多板纲 1科 1种 ,腹足纲 33科 84种 ,瓣鳃纲 17科 6 3种 .分析表明 ,其区系特点是以南海亚热带—热带种和东海、南海亚热带种为主要成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硇洲岛 潮间带 软体动物 动物区系 物种分布 优势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海岛潮间带贝类体中重金属含量及其评价 被引量:13
11
作者 孙元敏 马志远 黄海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74-578,共5页
以2007年5月~2008年10月我国典型海岛潮间带贝类体内重金属检测结果为基础,探讨了我国海岛潮间带贝类体中重金属(Cu、Pb、Zn、Cd、Cr、Hg)含量水平.结果表明,研究区各海岛潮间带贝类体内以Zn、Cu较高,Pb、Cd和Cr较低,Hg最低;与上世纪... 以2007年5月~2008年10月我国典型海岛潮间带贝类体内重金属检测结果为基础,探讨了我国海岛潮间带贝类体中重金属(Cu、Pb、Zn、Cd、Cr、Hg)含量水平.结果表明,研究区各海岛潮间带贝类体内以Zn、Cu较高,Pb、Cd和Cr较低,Hg最低;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数据比较,变化不明显.根据《海洋生物质量》标准,评价了各海岛潮间带贝类体中重金属污染水平.分析表明各种重金属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超标,Zn超标较严重,Cu和Cd次之,其余较轻.原因可能与陆源污染物排放和贝类对不同金属的富集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重金属 海岛潮间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长山岛岩岸潮间带底栖藻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格局 被引量:34
12
作者 庄树宏 陈礼学 孙力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4-202,共9页
南长山岛岩岸潮间带底栖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4个季节的群落共有种为8种:孔石莼、海黍子、石花菜、江蓠、叉枝藻、小石花菜、叉枝伊谷草和瘤枝凹顶藻。4个季节群落中生物量的变化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绿... 南长山岛岩岸潮间带底栖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4个季节的群落共有种为8种:孔石莼、海黍子、石花菜、江蓠、叉枝藻、小石花菜、叉枝伊谷草和瘤枝凹顶藻。4个季节群落中生物量的变化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绿藻和褐藻类群主要为暖温性种类,而红藻类群比较复杂,既有暖温带、温带和亚热带性种类,也有寒温带的冷水性种类。4个季节群落的物种优势度序列存在明显的差异,海黍子在春季、夏季和冬季3个群落为第一优势种,瘤枝凹顶藻在秋季为第一优势种。不同季节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如下:物种丰富度指数,春季>秋季>冬季>夏季;物种多样性指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均匀度指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群落的多样性由红藻类群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长山 潮间带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底栖藻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海潮间带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及其潜在生态危害 被引量:30
13
作者 夏鹏 孟宪伟 +1 位作者 印萍 刘乐军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1-477,共7页
利用广西北海段潮间带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实验数据,对其沉积物中重金属(Hg,Cd,Pb,Zn,Cu,As)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采用海洋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国家一类标准和Hakanson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ir)与危害指数(RI)方法评... 利用广西北海段潮间带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实验数据,对其沉积物中重金属(Hg,Cd,Pb,Zn,Cu,As)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采用海洋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国家一类标准和Hakanson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ir)与危害指数(RI)方法评价了该海域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结果表明:北海段重金属的平均质量分数(mg/kg)为:Zn(69.81)>Pb(16.58)>Cu(12.76)>As(9.08)>Cd(0.22)>Hg(0.07);其中,廉州湾和英罗湾的重金属质量分数相对较高,而铁山湾和银滩段的相对较低。此外,绝大多数观测站点的沉积物尚保持清洁状态,且其潜在生态危害较轻,多属轻微生态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潜在生态危害 潮间带 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海岛潮间带生态学研究 Ⅱ.数量组成与分布 被引量:25
14
作者 邵晓阳 尤仲杰 +1 位作者 蔡如星 卢建平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4期279-286,共8页
浙江省岛屿潮间带平均生物量为804.48g/m2,生物密度为698.89d/m2。生物量以甲壳动物居首位,软体动物次之;生物密度以软体动物居首位,次为甲壳动物。生物数量的分布与种类多样性分布的规律基本上一致。生物数量海区的分布是浙南海区>... 浙江省岛屿潮间带平均生物量为804.48g/m2,生物密度为698.89d/m2。生物量以甲壳动物居首位,软体动物次之;生物密度以软体动物居首位,次为甲壳动物。生物数量的分布与种类多样性分布的规律基本上一致。生物数量海区的分布是浙南海区>浙北>浙中;不同类型底质的生物量分布是岩礁>砂泥滩>沙滩;不同生境的生物分布是开敞海岸>屏蔽海岸>河口。不同潮区的生物量分布是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生物密度是中潮区>高潮区>低潮区,季节分布是春季>秋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 潮间带生态 生物数量 浙江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潮间带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海博 蔡文倩 +3 位作者 林岿璇 刘录三 朱延忠 周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39-1345,共7页
对2008年9月在环渤海11个潮间带进行生态调查所获得的30个生物样品,以及对现场测定的温度,pH和ρ(DO)与沉积物样品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环渤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共发现... 对2008年9月在环渤海11个潮间带进行生态调查所获得的30个生物样品,以及对现场测定的温度,pH和ρ(DO)与沉积物样品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环渤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76种,其中多毛类动物25种,软体动物24种,甲壳动物19种,其他类动物8种.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67.40±187.30)m-2与(100.90±56.40)g/m2.数据分析显示,环渤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不明显,优势度大于1%的仅有4种,分别为托氏昌螺、四角蛤蜊、哈氏美人虾和中华近方蟹.物种多样性指数则以位于渤海口的莱州湾最高,为1.909.11个采样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总体较低,相似系数约为20%.相关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与底质类型显著相关,而与温度,pH和ρ(DO)无明显的对应关系.与历史资料相比,过去的30 a,环渤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因周围生存环境的变化以及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而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群落特征 环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硇洲岛潮间带不同生境底栖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林炜 钟海莹 唐以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22,共9页
对硇洲岛潮间带(岩石、砾石、泥沙滩)3种不同生境的11个样方的底栖软体动物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调查,共鉴定底栖软体动物21科41种。研究结果表明,硇洲岛潮间带底栖软体动物物种丰富度指数砾石滩最大(平均为9.236),岩石滩次之(平均为6.494)... 对硇洲岛潮间带(岩石、砾石、泥沙滩)3种不同生境的11个样方的底栖软体动物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调查,共鉴定底栖软体动物21科41种。研究结果表明,硇洲岛潮间带底栖软体动物物种丰富度指数砾石滩最大(平均为9.236),岩石滩次之(平均为6.494),泥沙滩最小(平均为3.788),多样性指数砾石滩(平均为2.154)大于泥沙滩(平均为1.506)大于岩石滩(平均为1.334)。对上述样方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底栖软体动物的种类及数量分布受底质、浪击、污染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硇洲岛 潮间带 底栖软件动物 物种多样性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庙子湖岛和黄兴岛夏季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格局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建国 费岳军 +1 位作者 王晓亮 江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66-574,共9页
于2009年8月21-22日期间同步调查庙子湖岛和黄兴岛两个岩礁潮间带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并分析其群落格局。结果表明,庙子湖岛采集的样品中共有4门28种大型底栖动物,黄兴岛的则有5门37种大型底栖动物;两断面底栖动物群落以广温广... 于2009年8月21-22日期间同步调查庙子湖岛和黄兴岛两个岩礁潮间带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并分析其群落格局。结果表明,庙子湖岛采集的样品中共有4门28种大型底栖动物,黄兴岛的则有5门37种大型底栖动物;两断面底栖动物群落以广温广布种和亚热带种为主,软体动物作为绝对优势类群主导其分布特征;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表现为庙子湖岛>黄兴岛,种类数及生物量分布均表现为中潮带>低潮带>高潮带,栖息密度分布则表现为中潮带>高潮带>低潮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均为黄兴岛>庙子湖岛,两断面高潮带的群落生态指数相对中、低潮带较低;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分析表明,庙子湖岛底栖动物群落未受到污染或扰动,黄兴岛底栖动物群落则受到了中等程度的污染或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岩礁潮间带 群落结构 庙子湖岛 黄兴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三河岛潮间带137Cs与210Pb的分布及现代沉积过程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志广 王福 +5 位作者 裴艳东 王宏 田立柱 范昌福 商志文 车继英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64-868,共5页
位于永定新河、潮白新河与蓟运河汇流处的三河岛是天津市列入国家海岛名录的唯一岛屿,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记录了现代海、陆交互作用的变化过程。取自该岛南、北两侧泥质潮间带的2组现代沉积物样柱,揭示137Cs和210Pbexc的最大检出深度分别... 位于永定新河、潮白新河与蓟运河汇流处的三河岛是天津市列入国家海岛名录的唯一岛屿,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记录了现代海、陆交互作用的变化过程。取自该岛南、北两侧泥质潮间带的2组现代沉积物样柱,揭示137Cs和210Pbexc的最大检出深度分别达到90~123cm和140~210cm,属于渤海湾西岸泥质海岸带现代沉积最为活跃的“面向开放海湾亚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市 三河岛 潮间带 210Pb与137Cs测年 现代沉积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海岛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Ⅰ.生物种类组成与分布 被引量:23
19
作者 邵晓阳 尤仲杰 +2 位作者 蔡如星 卢建平 王一军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9年第2期112-119,132,共9页
浙江省海岛潮间带生物调查,共获潮间带生物769种,以软体动物(231种)居首,次为甲壳动物(139种)。生态类群以广温广布性种和亚热带性种为主。种类多样性的分布是浙南海区>浙中海区>浙北海区;不同类型底质的分布是岩礁>沙泥滩... 浙江省海岛潮间带生物调查,共获潮间带生物769种,以软体动物(231种)居首,次为甲壳动物(139种)。生态类群以广温广布性种和亚热带性种为主。种类多样性的分布是浙南海区>浙中海区>浙北海区;不同类型底质的分布是岩礁>沙泥滩>沙滩;不同生境的分布是开敞海岸>屏蔽海岸>河口;不同潮区的分布是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季节分布是春季>秋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生物种类 浙北海区 浙中海区 浙南海区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红岛潮间带底栖微藻种类组成及其生物量变化 被引量:24
20
作者 姜祖辉 陈瑞盛 王俊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4-81,共8页
2004年2月至2005年3月对胶州湾红岛潮间带底栖微藻的种类、数量和叶绿素a、脱镁叶绿素a的含量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胶州湾红岛潮间带底栖微藻种类比较单一,仅鉴定出硅藻和甲藻2门,共有7属10种,其中硅藻门5属8种,甲藻门2属2种,... 2004年2月至2005年3月对胶州湾红岛潮间带底栖微藻的种类、数量和叶绿素a、脱镁叶绿素a的含量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胶州湾红岛潮间带底栖微藻种类比较单一,仅鉴定出硅藻和甲藻2门,共有7属10种,其中硅藻门5属8种,甲藻门2属2种,其中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的种类最多,有4种。从数量来看,舟形藻Naviculasp.的数量最高,占底栖微藻总量的24.6%,其次是曲舟藻(Pleurosigmasp.),占底栖微藻总量的15.8%,中心圆筛藻Coscinodiscus centralis和多甲藻Peridiniumsp.的数量最少,均占总量的1.8%。底栖微藻的个体数量为303~226364cell/m2,年平均数量为22685cell/m2。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和春季数量高于夏季和秋季,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各站叶绿素a的含量变化基本和底栖微藻的数量变化一致,表现为冬季和春季高,夏季和秋季低,而脱镁叶绿素a的含量变化刚好相反。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素a的含量均随取样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但叶绿素a的含量在0~15mm的深度内急剧降低,而后维持在较低的含量,相比之下,脱镁叶绿素a的含量降低比较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红岛 潮间带 底栖微藻 种类组成 叶绿素A 脱镁叶绿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