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CA尺度对地铁站建成环境与客流关联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卢源 赵瑾 姚轶峰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6,共7页
地铁站点周边建成环境影响客流量,但行人集水区(pedestrian catchment area,PCA)大小尚未统一。本研究旨在验证PCA大小是否影响地铁客流与建成环境相关性研究的结果值。以南宁市轨道交通1号线25个站点为例,选取居住人口、工作岗位、商... 地铁站点周边建成环境影响客流量,但行人集水区(pedestrian catchment area,PCA)大小尚未统一。本研究旨在验证PCA大小是否影响地铁客流与建成环境相关性研究的结果值。以南宁市轨道交通1号线25个站点为例,选取居住人口、工作岗位、商业设施等5个指标作为自变量,站点实际乘客量作因变量。采用OLS回归模型,对比不同PCA半径变量下模型拟合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地铁站点PCA不同范围的数据收集,对客流量与建成环境关系研究结果存在影响。针对南宁市,其PCA的半径取值为600 m,在地铁客流与建成环境相关性模型的拟合好于300 m和900 m。PCA范围会导致地铁客流与建成环境关联研究结果不一致。未来相关研究需针对不同PCA半径进行模型分析,根据拟合效果确定适宜的PCA尺度,提高研究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行人集水区(PCA) 回归模型 建成环境 客流 南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轨道交通客流的城市通勤特征与职住关系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2
作者 饶传坤 朱铖扬 翟端强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3,共8页
文章基于轨道交通刷卡数据对杭州市通勤特征与职住关系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城市轨道交通通勤的规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带来的影响。杭州市轨道交通各站点的早通勤进出站客流表现出较强的差异化空间分布特征,职住空间呈现典型的“核心—外... 文章基于轨道交通刷卡数据对杭州市通勤特征与职住关系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城市轨道交通通勤的规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带来的影响。杭州市轨道交通各站点的早通勤进出站客流表现出较强的差异化空间分布特征,职住空间呈现典型的“核心—外围”模式,单中心特征明显,轨道交通中长距离通勤出行占比较高,且站点间通勤客流联系呈现向心性、局部组团化以及核心站点主导的特征。杭州市轨道交通存在通勤韧性不足、部分通勤社区通勤效率低下和通勤距离较长等问题,今后应加强就业型站点的网络化布局,优化不同通勤距离的客流结构,提升轨道交通通勤的韧性以及促进通勤社区内的职住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客流 通勤特征 职住关系 杭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环城快铁乘客通勤意愿影响因素--以贵阳环城快铁为例
3
作者 王晓欢 赵航 +3 位作者 何莎 陈如凤 熊锡微 郭亚浩 《绿色科技》 2025年第7期181-187,共7页
为挖掘城市市域环城快铁通勤客流低迷的内在原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利用贵阳市环城快速铁路乘客通勤意愿调查数据,考虑快铁满意度、站点条件感知等指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贵阳市乘客快铁通勤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为挖掘城市市域环城快铁通勤客流低迷的内在原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利用贵阳市环城快速铁路乘客通勤意愿调查数据,考虑快铁满意度、站点条件感知等指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贵阳市乘客快铁通勤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引入快铁满意度、站点条件感知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解释性更强。快铁满意度、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态度、感知有用性显著正向影响通勤意愿,其中态度是最显著的变量,感知易用性通过感知有用性、态度间接正向影响通勤意愿,而站点条件感知负向影响通勤意愿。总效应影响程度呈知觉行为控制(0.405)>快铁满意度(0.364)>感知有用性(0.302)>态度(0.288)>站点条件感知(-0.213)>感知易用性(0.199)>主观规范(0.163)的特征。乘客对市域快铁的长距离通勤能够节约费用成本持肯定态度、对换乘接驳问题最为敏感,应加强完善交通一体化,提高通勤便捷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环城快铁 通勤意愿 计划行为理论 技术接受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交通上的简阳航空城规划策略探讨
4
作者 刘武君 唐炜 李倩林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10,共6页
[目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启用及其快速发展为简阳市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有效地做好简阳航空城的规划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方法]依据临空产业的发展规律,利用轨道交通对产业具有巨大促进作用的优势,从简阳市城市空间... [目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启用及其快速发展为简阳市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有效地做好简阳航空城的规划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方法]依据临空产业的发展规律,利用轨道交通对产业具有巨大促进作用的优势,从简阳市城市空间规划、综合交通体系和枢纽体系、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等多个方面探讨了简阳航空城规划策略。[结果及结论]简阳临空开发一定会产生商务人流生活链和货运物流产业链等两条临空产业链。简阳轨道交通环线的规划与建设可以极大促进航空港、临空产业与城市的一体化,对简阳航空城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阳市 航空城 城市规划 轨道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轨道交通高架噪声影响因素与降噪效果分析
5
作者 王朝亮 邱海慧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9-316,共8页
[目的]为市域轨道交通高架噪声的控制和降噪措施应用提供建议。[方法]基于车辆-轨道动力学、轮轨振动声辐射和高架振动声辐射理论,建立市域轨道交通高架噪声预测模型,分析车速、与高架桥的距离、高架桥类型以及声屏障等因素对市域轨道... [目的]为市域轨道交通高架噪声的控制和降噪措施应用提供建议。[方法]基于车辆-轨道动力学、轮轨振动声辐射和高架振动声辐射理论,建立市域轨道交通高架噪声预测模型,分析车速、与高架桥的距离、高架桥类型以及声屏障等因素对市域轨道交通高架噪声的影响。[结果及结论]车速>100 km/h时,相比车速<100 km/h情况,高架噪声增加量为1.8~5.5 dB(A)。单箱单室箱梁、单箱双室箱梁、U型梁引起的高架噪声峰值频段为50~80 Hz,其中峰值频率为63 Hz。在距离轨道中心线7.5 m位置,单箱双室箱梁在各高度点的噪声相对最低,单箱单室箱梁、U型梁梁侧的各高度点噪声比单箱双室箱梁的高出量分别为1.0~4.1 dB(A)和5.2~10.6 dB(A)。近轨声屏障高度高于轨面0.90 m及以上时,可保证在500 Hz频段有7.0 dB(A)的降噪效果,在630 Hz以上频段也均能保持明显的降噪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轨道交通 高架 轮轨噪声 降噪 近轨声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轨道交通车辆修程模式研究
6
作者 王铁民 万铁军 +4 位作者 刘文波 郭剑平 许文瑶 侯霁轩 马玄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1,47,共6页
[目的]市域轨道交通车辆是为了适配市域轨道交通线路而全新设计开发的车型,其使用环境、线路参数及车辆配置同高速铁路动车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相比均有所区别。有必要对市域轨道交通车辆的修程模式开展研究。[方法]从平衡车辆的可靠... [目的]市域轨道交通车辆是为了适配市域轨道交通线路而全新设计开发的车型,其使用环境、线路参数及车辆配置同高速铁路动车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相比均有所区别。有必要对市域轨道交通车辆的修程模式开展研究。[方法]从平衡车辆的可靠性和经济性角度出发,提出了适合市域轨道交通车辆的修程模式。对比分析了相关标准对市域轨道交通车辆修程的要求,并将这些要求作为制定其修程模式的首要参考条件。调研了我国已投入运营的4条市域轨道交通线路的车辆运用情况,获得这些线路实际的车辆修程数据。以其中的2条线路为例,对实际线路的RAMS(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数据与零部件寿命的匹配性进行分析,从安全性、经济性和设备寿命匹配等角度,对车辆修程制度进行了综合衡量。[结果及结论]市域轨道交通车辆修程的制定,须同时考虑零部件使用寿命的2个强相关因素——运用时间和运用里程,并选取二者匹配性最优的修程模式。市域轨道交通车辆日常运用修分为2个级别:列检(一级修)、以运用时间或运用里程为考量指标的月检(二级修)。高级修则分为定修-架修-大修系列,或分为三级修-四级修-五级修系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轨道交通 车辆 修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轨道交通A型列车排障器结构设计
7
作者 段鹏飞 张鹏 +1 位作者 吴阳 李帅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84,共5页
[目的]欧洲标准EN 15227:2020中明确要求排障器除了具备排障功能外,还应具备能量吸收功能,并规定了不同速度等级列车排障器应吸收的能量值。基于此要求,有必要对市域轨道交通A型列车排障器的结构设计进行研究。[方法]结合我国某市域轨... [目的]欧洲标准EN 15227:2020中明确要求排障器除了具备排障功能外,还应具备能量吸收功能,并规定了不同速度等级列车排障器应吸收的能量值。基于此要求,有必要对市域轨道交通A型列车排障器的结构设计进行研究。[方法]结合我国某市域轨道交通列车实际项目的需求,提出了设计速度为140 km/h的市域轨道交通A型列车排障器的结构设计方案。分别对该排障器的排障单元、吸能单元、防脱机构等主要部件的结构进行了设计。根据EN 15227:2020标准中静态负载及动态过载要求,对排障器进行了静强度和动态吸能的仿真分析计算。将仿真计算结果与标准规定的性能要求进行了对比,以评估该排障器结构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结果及结论]排障器在2种静态负载工况下的最大应力均小于标准规定的防撞部件材料屈服强度。动态吸能过程中,铝蜂窝的缓冲力较为平稳,排障器各部件均未发生失效,总吸能量满足标准要求,吸能单元选型合理。由此可认为该排障器结构设计合理,排障能力强,具有良好的缓冲和吸能特性,可以满足市域轨道交通A型列车的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轨道交通 A型列车 排障器 结构设计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资金资源平衡路径探索实践
8
作者 樊丽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13,19,共8页
[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轨道交通成为缓解交通压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关键基础设施。然而,面对其建设运营所需的巨额资金投入,在当前财政资金紧张、土地资源稀缺及地方债务严格管控的严峻形势下,传统资金运作模式难以为继,探... [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轨道交通成为缓解交通压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关键基础设施。然而,面对其建设运营所需的巨额资金投入,在当前财政资金紧张、土地资源稀缺及地方债务严格管控的严峻形势下,传统资金运作模式难以为继,探索可持续的资金资源平衡路径迫在眉睫。为破解这一难题,需探索实践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资金资源平衡路径。[方法]以市-区共担机制下区级政府的出资责任为切入点,在系统性分析区级政府财政责任和承受能力基础上,对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创新性地提出土地资源分级分类精准筛选策略,建立了相关土地一级和二级开发财务分析模型。该模型充分考量土地开发成本、收益预期及市场风险,确保资金运作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同时,以最大化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效益为目标,形成一整套城市轨道交通资金资源平衡路径。[结果及结论]以A市B区的实践为例,通过合理搭配不同类型地块,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资金的有效募集,不仅减轻了财政压力,还促进了沿线土地增值和区域经济发展,为支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资金募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资金资源平衡 市-区共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郊)铁路与多层次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原则与技术要点
9
作者 杨立新 王腾龙 +1 位作者 魏征 蔡君君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共6页
[目的]市域(郊)铁路作为连接城市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的关键纽带,在促进轨道交通融合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需对市域(郊)铁路与多层次轨道交通互联互通进行系统性研究。[方法]简述了国外典型城市东京、巴黎在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方面的... [目的]市域(郊)铁路作为连接城市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的关键纽带,在促进轨道交通融合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需对市域(郊)铁路与多层次轨道交通互联互通进行系统性研究。[方法]简述了国外典型城市东京、巴黎在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方面的发展模式和基本特点,以及我国上海、北京和重庆等城市在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技术标准和运营管理上的技术创新。提出市域(郊)铁路与多层次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原则,以及互联互通技术要点。[结果及结论]市域(郊)铁路与多层次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应遵循时效优势、客流需求显著、线路能力富裕、工程造价可接受、技术标准可兼容、运营管理可协调等六项原则。从技术、运营、组织三层面提出互联互通技术要点:技术层面,通过双制式供电和信号改造实现标准兼容;运营层面,依托区域调度中心和票务平台提升协同效率;组织层面,通过优化运行交路和候车标识实现一体化运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郊)铁路 多层次轨道交通 互联互通原则 互联互通技术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面向区域协调、空间治理和多网融合的客运枢纽体系构建思路
10
作者 张正军 周军 +1 位作者 罗沂 梁对对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17,共10页
[目的]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国土空间治理、交通强国建设等背景下,客运出行特征与方式趋于复杂化,应研究、发挥客运枢纽在区域融合、空间治理、体系协作等方面的作用,以实现都市圈空间产业有序拓展、国土空间高质量集约利用和多层次... [目的]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国土空间治理、交通强国建设等背景下,客运出行特征与方式趋于复杂化,应研究、发挥客运枢纽在区域融合、空间治理、体系协作等方面的作用,以实现都市圈空间产业有序拓展、国土空间高质量集约利用和多层次交通出行高效组织。[方法]首先,建立了深圳市既有客运枢纽体系评估框架,研判客运出行需求与特征,明确了客运枢纽体系功能层次和构建思路,提出了国际国内高效畅达、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支持城市高效治理、交通多网一体融合的客运枢纽体系目标。其次,制定了“站-城-人”融合的客运枢纽布局规划技术方法,提出了以中心能级、开发密度、换乘节点、出行热点等作为枢纽识别分级因子,通过定性定量综合评估形成主要枢纽布局。最后,研究了客运枢纽差异化发展策略,以期推动客运枢纽体系高效率组织和周边用地高质量治理。[结果及结论]建议从3个维度进一步提升深圳市客运枢纽的城市职能:交通维度,以客运枢纽为节点的轨道交通多网融合仍需就运营主体、制式标准、空间落实等进行统筹;城市维度,以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为抓手推动客运枢纽周边用地协同开发;区域维度,优化深圳都市圈重要城际走廊和客运枢纽的产业、用地相关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深圳都市圈 客运枢纽 站城融合 多网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ISUM软件的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快慢车开行方案客流效果分析
11
作者 王超宇 唐清 +1 位作者 陈虹兵 何鸿杰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0-176,共7页
[目的]与地铁线路相比,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具有线路较长、乘客运距大等特点。通过开行快慢车,可提高线路的旅行速度,提高乘客出行效率,因此需要研究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快慢车开行方案的客流效果,并分析快慢车线路乘客出行特征。[方... [目的]与地铁线路相比,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具有线路较长、乘客运距大等特点。通过开行快慢车,可提高线路的旅行速度,提高乘客出行效率,因此需要研究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快慢车开行方案的客流效果,并分析快慢车线路乘客出行特征。[方法]选取广州地铁21号线(该线为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开行方案的客流适应性,阐述了该线的运营现状。以该线进出站刷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该线现状快慢车开行方案下乘客出行时间分布特征。提取3 min分时客流矩阵作为客流输入,使用VISUM软件,建立了基于时刻表的客流分配模型,输出快慢车开行方案的客流指标,分析了现状快慢车开行方案的存在问题及优化方向。[结果及结论]该线快慢车开行方案的节时效果明显,快车对外围客流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外围车站快车发车前呈现了明显的客流进站高峰。应针对快车发车间隔大、快慢车换乘不方便等问题,进一步优化快慢车开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 快慢车 开行方案 客流分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交通换乘枢纽规划设计研究——以深圳岗厦北枢纽为例
12
作者 何龙庆 崔晓天 +1 位作者 史卿 郭家颖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47,共8页
城市轨道交通三线及以上换乘枢纽客流量大且交通组织复杂,规划设计方案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枢纽建设的成败。以深圳岗厦北枢纽规划设计实践为例,从枢纽功能定位分析、客流需求预测、总体规划布局、枢纽综合开发及地下空间规划、枢纽周边道... 城市轨道交通三线及以上换乘枢纽客流量大且交通组织复杂,规划设计方案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枢纽建设的成败。以深圳岗厦北枢纽规划设计实践为例,从枢纽功能定位分析、客流需求预测、总体规划布局、枢纽综合开发及地下空间规划、枢纽周边道路交通改善等方面详细阐述大城市核心区打造站城一体轨道交通枢纽的规划方法和技术体系。多线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的规划建设对于促进站城一体,激发片区城市发展活力,引导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促进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枢纽 换乘客流 站城一体 地下空间系统 人行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快慢车停站方案优化研究
13
作者 郭靖凡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6-141,共6页
[目的]为了最大限度缩短乘客出行时间,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需寻求两者博弈的平衡点。应基于乘客出行成本与企业运营成本,对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快慢车停站方案进行系统性研究。[方法]基于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特性,建立了以乘客出行时间... [目的]为了最大限度缩短乘客出行时间,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需寻求两者博弈的平衡点。应基于乘客出行成本与企业运营成本,对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快慢车停站方案进行系统性研究。[方法]基于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特性,建立了以乘客出行时间最少及企业运营成本最低为目标的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双目标非线性优化模型。根据遗传算法理论,构建了模型的遗传算法程序并求解模型。以某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为例,将该线某工作日早高峰小时的OD(起讫点)客流数据作为输入条件,通过遗传算法得到该线优化后的快慢车最佳停站方案。对比分析了停站方案优化前后的企业运营成本及乘客出行成本。[结果及结论]停站方案结果验证了所建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采用优化后的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快慢车停站方案,乘客出行成本降低了19.48%,企业运营成本增加了4.23%,总成本降低了4.18%。该算法虽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小幅增加,但有效降低了乘客出行时间成本,提升了乘客出行的可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 快慢车停站方案 多目标优化模型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项目水土流失特征及水土保持措施探讨
14
作者 汪三树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6期29-32,I0007,共5页
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是主城区“九线一环”的主骨架,是连接主城组团的重要轨道交通骨干线,对优化城市结构、增大城市“骨架”、缓解市区交通拥堵、促进主城区整体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保障作用。由于轨道建设项目占地面积大、施工周期长、扰... 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是主城区“九线一环”的主骨架,是连接主城组团的重要轨道交通骨干线,对优化城市结构、增大城市“骨架”、缓解市区交通拥堵、促进主城区整体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保障作用。由于轨道建设项目占地面积大、施工周期长、扰动地表强烈、开挖土石方量大等,因此项目建设极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基于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项目的自然地理特征和施工方法,将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项目区划分为区间工程防治区、车站工程防治区、停车场工程防治区、车辆段工程防治区、变电所工程防治区和施工生产生活防治区6个一级防治区,分析各防治区的水土流失特点,提出各分区水土保持工程、植物、临时措施配置和工程量,明确水土保持监测范围、内容和方法。预计项目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为158.81 hm^(2),栽植植被面积28.12 hm^(2),将减少水土流失量16042 t,其水土保持工作可有效防治水土流失、降低洪涝灾害、提高土壤蓄水保土能力、改善周边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措施 轨道交通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演变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建伟 王浩 +1 位作者 张永伟 赵丹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0,共6页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是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和空间活力的综合反映,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用地的协调发展对于缓解交通拥堵压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运用信息熵、优势度、均衡度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2011—2020年西安市中心城区...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是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和空间活力的综合反映,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用地的协调发展对于缓解交通拥堵压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运用信息熵、优势度、均衡度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2011—2020年西安市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站点功能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呈现波动上升、中稳外变和混合主导的演变特征,商服功能、到城市中心的距离是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演变的主要因素,其中,商服功能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的混合度呈正向影响,到城市中心的距离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的混合度呈负向影响。规划期城市空间格局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建设期地区经济水平成为关键因素,运营期商业服务业则成为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演变的主要力量。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演变的时空分异和影响因素探究,有助于优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土地利用和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 站点功能演变 影响因素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住地建成环境对轨道交通通勤行为的非线性影响机制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彭建东 张远航 +2 位作者 申犁帆 代琦 杨红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34-1543,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城市快速蔓延导致了职住分离及交通拥堵等问题,倡导轨道交通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成为大城市缓解通勤压力的重要手段。当前研究主要以居住地作为地理背景考察建成环境对轨道交通通勤的作用,但较少探索就业地建成环境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城市快速蔓延导致了职住分离及交通拥堵等问题,倡导轨道交通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成为大城市缓解通勤压力的重要手段。当前研究主要以居住地作为地理背景考察建成环境对轨道交通通勤的作用,但较少探索就业地建成环境的影响。本研究以武汉市为例,通过189个轨道站点的刷卡数据识别轨道交通通勤人员并构建通勤出行链,通过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解析职住地涉及建成环境和轨道站点的30个特征因素对通勤客流量和通勤时间的非线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居住地通勤客流量表现为较集中的点状分布,就业地通勤客流量则呈现显著的“中心-外围”结构,职住地两端通勤时间的空间格局均呈中间低、外围高的分布特征;②职住地周边建成环境因素对轨道交通通勤客流量和通勤时间普遍存在非线性影响及阈值效应,整体而言居住地建成环境的相对影响程度高于就业地,但就业地“公司企业数”是影响通勤客流最重要的要素,就业地“与城市中心距离”则是影响通勤时间的首要因素;③职住地周边同一建成环境因素,对于通勤客流量和通勤时间的影响可能截然相反,这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和社会实际发展状况相关。研究结果可以更好地理解职住地建成环境与轨道交通通勤行为的关联,有助于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职住空间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住关系 建成环境 城市轨道交通 通勤行为 梯度提升决策树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老化视角下居住型轨道交通站域街道步行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饶传坤 田雪琪 翟端强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7-113,共7页
在轨道交通迅速发展、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当下,老年人使用轨道交通却遇到多种阻碍。轨道站域街道作为老年人使用轨道交通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也作为城市开发的重点区域,其街道空间品质的提升不容忽视。构建轨道交通站域街道适老化... 在轨道交通迅速发展、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当下,老年人使用轨道交通却遇到多种阻碍。轨道站域街道作为老年人使用轨道交通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也作为城市开发的重点区域,其街道空间品质的提升不容忽视。构建轨道交通站域街道适老化的步行适宜性评价体系,并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分析各指标重要性的差异,选择杭州市9个典型居住型地铁站点,通过城市POI数据及街景数据等,对各站点安全性、舒适度和便捷性及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总体上看,各居住型地铁站域街道的适老化步行适宜性较弱,较多站点在无障碍设施、站点可达性和步行环境等方面存在不足,今后应以“便捷性为主导,安全性为保障,兼顾舒适性”为原则,不断提升轨道交通站域街道步行适宜性,提升城市整体步行环境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道步行适宜性 适老化 轨道交通站域街道 杭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站城融合下城市轨道交通多场景关键站点识别 被引量:1
18
作者 国景枫 宋瑞 何世伟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46-4959,共14页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从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2个层面出发,考虑站城融合和改进的CRITIC-TOPSIS(ICT)法,提出一种多场景下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关键站点识别方法。首先,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和Space-L方法建立城市轨道交通...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从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2个层面出发,考虑站城融合和改进的CRITIC-TOPSIS(ICT)法,提出一种多场景下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关键站点识别方法。首先,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和Space-L方法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模型。其次,考虑网络结构特征和站城耦合度,选取度中心性、介数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POI搭建站点重要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ICT法建立综合指标“ICT指数”以评价站点重要度。之后,面向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建立静态和动态场景下的关键站点识别方法。最后,以2023年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为例,识别静态和动态场景下的关键站点序列。并且通过分析关键站点失效后的网络鲁棒性参数变化,对识别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前20位静态关键站点和动态关键站点主要分布在10号线、2号线和14号线,多数为指数较高的“枢纽型”站点(如十里河站和西直门站)。动态关键站点中包含度较小但其余指标值较大的“奇点”(如牛街站和牡丹园站),其周边集聚了众多城市服务要素。关键站点失效后的网络鲁棒性明显下降,验证了其对于网络抵御安全风险的重要影响。另外,经过对比分析,证明了多场景下考虑站城融合和ICT法识别关键站点的合理性。研究结论能够为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运营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站城融合 CRITIC-TOPSIS 复杂网络 关键站点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段列车引起环境振动实测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干灵锋 杨芳乙 +2 位作者 李力克 石国兵 王鹏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5-260,287,共7页
对作为典型山地城市的重庆市轨道交通1号线、9号线和10号线高架段列车运行所引起周围地面振动进行实测,将测得的地面垂向振动加速度数据在时域和频域内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线路高架段列车运行引起的振动主要频率分布区域基本一致,... 对作为典型山地城市的重庆市轨道交通1号线、9号线和10号线高架段列车运行所引起周围地面振动进行实测,将测得的地面垂向振动加速度数据在时域和频域内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线路高架段列车运行引起的振动主要频率分布区域基本一致,1号线主要频率分布在52 Hz附近,9号线主要频率分布在25 Hz附近,10号线主要频率分布在37 Hz附近;随着距离的增加,高频振动衰减速度大于低频振动;高架段列车所引起地面振动的衰减规律总体趋势是随着距离的增大逐渐减小,振动在近场衰减较快,在距离桥梁中心线15 m范围外,振动衰减逐渐平缓,9号线在距离中心线12 m位置出现一定程度的振动放大现象,10号线在距离中心线25 m位置出现振动放大的现象,与平原地区相比,山地城市轨道交通引起的振动衰减趋势有所不同;不同线路高架段引起振动大小存在较大差异,1号线振动源强为74.9 dB,9号线振动源强为53.6 dB,10号线振动源强为59.3 dB,1号线高架段列车运行引起地面振动大于10号线,由于车速较低且采取了梯形轨枕减振措施,9号线引起的振动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山地城市 轨道交通 高架段 现场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谷型城市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制式选择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庞登瑀 杨懿轩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26,共7页
中低运量轨道交通是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构成,河谷型城市由于受地理、环境特征等限制,对轨道交通制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针对性研究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制式对河谷型城市的适宜性,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从社会经济发展、客流特征、地形... 中低运量轨道交通是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构成,河谷型城市由于受地理、环境特征等限制,对轨道交通制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针对性研究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制式对河谷型城市的适宜性,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从社会经济发展、客流特征、地形地质条件、绿色安全四个方面着手,分析了重点影响因素,并结合相关指标被选择比例形成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引入主观偏好系数,构建基于熵权-层次分析法的组合权重模型;最后以具体案例验证该方法可行性。结果表明,智轨系统是更适合西昌市轨道交通1号线的制式系统,该方法可体现河谷型城市特征,快速、准确地为河谷型城市提供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制式选择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运量轨道交通 河谷型城市 制式选择 熵权-层次分析法 主观偏好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